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1.2地球的运动 习题课件(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1.2地球的运动 习题课件(共2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0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9-07 17:45: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重难解读
常考突破
一 地球公转过程中二分二至的特征(北半球)
重难解读
节气 时间 太阳直射点 昼夜长短 极昼极夜
春分 3 月 21 日 前后 赤道 昼 夜 平 分 (全球) 无
夏至 6 月 22 日 前后 北回归线 北半球昼长 夜短(越向 北昼越长) 北极圈内是 极昼,南极 圈内是极夜
秋分 9 月 23 日 前后 赤道 昼 夜 平 分 (全球) 无
冬至 12 月 22 日前后 南回归线 北半球昼短 夜长(越向 北昼越短) 北极圈内是 极夜,南极 圈内是极昼
例1 [威海中考] 2016年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 “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 非物质文化遗产。读二十四节气图(15天为一个 节气),
完成下列问题。
图1-2-9
(1)申遗成功当日,我国正处于哪两个节气之间 ( )
A.清明—谷雨 B.寒露—霜降
C.小雪—大雪 D.小寒—大寒
(2)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
B.立夏之后,威海才开始变得昼长夜短
C.冬至日,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D.地球的公转产生了季节的变化
C
B
【解题思路】
第一步,根据题干,提取信息。本题组考查 的是太阳直射点在不同位置时,对应的日期和昼 夜长短的变化。
第二步,结合选项,整合知识。
第(1) 题,申遗成功的日期为11月30日,在图中秋分日 是9月23日前后,冬至日是12月22日前后,按每 15天一个节气计算,可知小雪日期为11月22日左 右,大雪日期在12月7日左右,所以申遗成功的 日期(11月30日),我国正处于小雪和大雪两个 节气之间。
第(2)题,春分之后,威海开始变得 昼长夜短,到夏至日这天,昼最长。 第三步,得出结论:(1)C (2)B
二 太阳光照图的判读
1 侧面光照图。如图1-2-10:
判断的关键是看极圈(图中 虚线),如只看北极圈,如果 北极圈内是极昼,是北半球夏 至,如果是
极夜,就是北半球 冬至,如果昼夜平分,
就是北 半球的春分或者秋分。
图1-2-10
2 南、北半球光照图
(1)根据自转的方向(北逆南顺)或者极点 (S或N)判断南、北半球。上图中图甲自转方 向为顺时针,因此为南半球;图乙自转方向为逆 时针,因此为北半球;图丙的极点为N,因此为 北半球;
图丁的极点为S,
因此为南半球。
图1-2-11
(2)找极圈,这里的极圈是一个圆圈(图 中虚线),找到极圈以后,如果北极圈以内是极 夜,为北半球冬至,如图乙、丙;如果南极圈以 内是极夜,为北半球夏至,如图甲、丁。
图1-2-11
B
例2 下图表示某日太阳光照射地球的情况(阴影 部分表示黑夜),读图完成(1)~(2)题。
(1)此时,A点昼夜长短的情况是( )
A.昼夜平分 B.昼短夜长
C.昼长夜短 D.极昼
(2)此时,接近我国下列哪个节日( )
A.端午 B.元旦 C.清明 D.国庆
图1-2-12
B
【解题思路】
第一步,根据题干,提取信息。此题题干为 图文结合类型,从图中能够看出,此时太阳直射 南回归线。
第二步,结合选项,整合知识。
第(1) 题,图中A点位于北半球,此时太阳直射南半球 →A点昼短夜长;第(2)题,此时太阳直射南回 归线,因此为冬至,时间为每年12月22日前后→ 接近元旦(1月1日)。
第三步,得出结论:(1)B (2)B。
常考一 地球自转的特点及带来的影响
常考突破
【考图链接】①地球自转的特点;②昼夜半球的判断;③太阳光照图中时间早晚的比较。
例1 [ 烟台中考 ] 地理课上,小明和同学们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运动,探究地球运动基本原理及其产 生的地理现象。下面是演示过程中的一幅光照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1-2-13
B
(1)通过演示观察,小明对地球上每天的昼夜更替现象做出了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
①与地球自转有关
②与地球公转有关
③与地球上五带有关
④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有关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图1-2-13
A
(2)“地球一小时”是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出的一项全球性节能活动。2018 年 3 月 24 日,参与活 动的民众于当地时间 20:30 ~ 21:30 熄灯一小时,以此支持该项活动。下列关于图中 A、B 两地活动 时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A 地熄灯早于 B 地
B.A 地熄灯晚于 B 地
C.A 地和 B 地同时熄灯
D.A 地和 B 地同时结束活动
图1-2-13
解析 本题组考查了地球运动及其产生的现象。
第(1)题,本题考查了昼夜更替的原因。地球是一个不 透明的球体,由于地球自转运动,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
第(2)题,由于地球自转,不同的经度产生了时 差,A比B位置偏东,时间早,因此A地比B地熄灯时间早。
常考二 地球公转的特点及带来的影响
【考图链接】 ①地球公转的特点;②昼夜长短情况及变化;③正午太阳高度及影长;④太阳直射点 的位置及移动;⑤五带的分布及出现的景象。
例2 一天中竹竿影子的长度变化与天空中太阳的位置密切相关,家住40°N的小明同学在春分日当天, 测量竹竿影子的变化,并在地面做好记录(如图 a)。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1-2-14
(1)下列判读正确的是( )
A.这一天竹竿的影子先变长再变短
B.图中丙箭头指向正北方向
C.这一天 14 点太阳升得最高
D.当地这一天太阳能直射头顶
(2)次日,地球运行在下图公转轨道上的哪一段( )
A.① B. ② C. ③ D. ④
B
A
解析 本题组主要借助竹竿影子的长度变化考查太阳高度的变化、太阳直射点及方向的判读等知识。 第(1)题,读图a可知,这一天中竹竿的影子先变短再变长;图中箭头乙指西方,丁指东方,丙指北方, 甲指南方;这一天 12 点太阳升得最高;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太阳不能直射家住 40° N 的小明头顶。 第(2)题,读图 b 可知,①段为地球处于春分和夏至之间,②段为地球处于夏至和秋分之间,③段为 地球处于秋分和冬至之间,④段为地球处于冬至和次年春分之间。次日为春分日后一天,太阳直射北 半球,地球位于公转轨道上的①段。
谢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