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开学检测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开学检测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1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08 17:22:35

文档简介

高三历史考试参考答案
1.B【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
的能力。子产在郑国进行改革,“铸刑书”使得郑国有中兴之势,而孔子赞赏子产并用刑罚来治国,体现了当
时以法治国思想的发展,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儒家对以法治国的态度,并非儒家借助法家生存,故排除A
项:材料体现了当时儒家对以法治国思想的态度,但不能代表其他学派和统治者的态度,故排除C、D两项。
2.C【解析】本题考查西汉专制制度演进,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尚书台的实权逐渐加重、大司马取代太尉、大将军执掌军事且统领内朝、大司马领衔三公等,这些都反映了汉
代中枢机构的调整与演变,即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演变,故选C项:中央官制变化未必一定导致权臣乱政,故
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汉代中枢机构的演变,不能说明君主专制遭到削弱,故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大将
军和大司马权力的增强,并非武将把持军政大权,故排除D项。
3.A【解析】本题考查魏晋时期思想文化,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
力。从传统的颠覆、信仰多元化可以看出当时思想文化相对自由开放,故选A项:仅凭材料中民众的宗教信
仰无法得出B顶结论,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佛教与需家伦理的冲突,做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佛教
对人们行为规范的约束,故排除D项。
4.C【解析】本题考查唐代科举制度,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唐
代统治者通过科举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科举制逐渐成为文人为官的体面选择,并愈益受到社会重视,这
实质上是专制统治强化的结果,故选C项:唐代中期以后地方藩镇势力日益壮大,故排除A项:唐代士族仍
可以通过科举做官从而影响政治,故排除B项;唐代武将社会地位一直较高,故排除D项。
5.C【解析】本题考查北宋农民致富和土地政策,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
的能力。材料中的墓志铭记载了墓主或其先辈辛勤耕种从而致富的情况,反映了宋代社会对农民经营土地
致富的肯定,即农耕为重的观念,故选C项;仅凭材料信息不能得出宋代强化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A项:材
料没有体现租佃关系和农业生产效率,故排除B、D两项。
6.B【解析】本题考查元杂剧,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元杂剧的
作家群主要分布于大都和杭州等大城市,这与当时城市商业经济发展繁荣,市民阶层队伍壮大密切相关,故
选B项;南北文化交融、士大夫阶层的追捧在材料中均无体现,故排除AC两项:杭州并不是元代政治中心,
故排除D顶。
7.A【解析】本题考查明代内阁制度,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明
朝内阁实行首辅负责制以后,首辅的地位与权力空前加强,这主要源于皇权政治的需要与选择,离开了皇帝
的支持,再显赫的首辅也会落到身败名裂的下场,故选A项;内阁首辅地位与权力的上升,与中央机关的办
事效率没有必然的关系,故排除B项;明朝中后期内阁的议政功能并没有丧失,且国家决策权力仍掌握在皇
帝手中,故排除C,D两项。
8.B【解析】本题考查清代前期发展农业生产措施,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
象的能力。承认农民土地所有权、垦荒、减轻赋税、改革税制等均是为了保护和发展小农经济,故选B项:种
植经济作物、市镇经济崛起等有利于农产品商品化,而材料仅是统治者在调整农业生产关系,故排除A项:
土地兼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C项:南宋时,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故排除D项。
9.D【解析】本题考查祥务运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1874年
以后,多数洋务派主张以日本为假想敌来筹建海防,可见这一时期,民族优患意识增强,故选D项:材料没有
体现洋务运动领域的扩展,故排除A顶:当时日本明治维新御开始,中日民族矛盾尚未尖锐,故排除B项:
材料科体现的仍是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没有体现其思想的突破,故排除C项。
10,A【解析】本题考查严复维新思想,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严复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发表了大量文章,大力宣扬西方资产阶级政治观点、批判封建传统观念,可见他认识
到西方政治文明的进步性,故选A项:材料中严复没有借助传统文化宣传改良思想及明确呼吁实行君主立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
1003C绝密★启用前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开学检测 历史
(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 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 I 卷 (选择题 共 48 分)
本卷共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 要求。
1.《汉书 ·艺文志》记载,子产在郑国为相时进行改革,“铸刑书”使得郑国小有中兴之势。孔子对 子产持赞赏态度,且孔子在鲁国担任司寇,采用刑罚来治理鲁国。这反映了当时
A.儒家借助法家生存 B.以法治国思想的发展
C.改革成为百家共识 D.法家备受统治者重视
2.下表所示反映了西汉时期
武帝时 尚书台的实权逐渐加重;设置大司马取代太尉,并附加兼职,如大司马(兼)大将军
昭帝、宣帝时 大将军执掌军事,其职权也涉及政务,统领内朝
哀帝时 大司马领衔三公之职
A.权臣乱政的根源所在 B.君主专制遭到削弱
C.中枢运行机制的异动 D.武将把持军政大权
3.魏晋南北朝时期,民众心理状态呈现出生存的困窘与无奈、死亡恐惧下的心灵皈依、文化碰撞
的冲突动荡以及传统颠覆后的信仰多元化等特点。他们的宗教活动主要有四个方面:造像、 写经、祭祀以及慈善活动。这说明当时
A.思想文化相对自由开放
B.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C.佛教与儒家伦理相抵触
D.佛教约束人们行为规范
4.虽然唐代文人可以通过科举、门荫、军功等多种方式为官,但只有科举成为文人为官的最体面 方式,且愈来愈受到社会的重视。这实质上反映出唐代
A.地方割据势力走向没落
B.士族势力难以影响国家政治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
D.文人社会地位逐渐超过武将
5.下表所示为宋代地方墓志铭所记载的农民经营土地致富的几种情况。这可以用来说明宋代
1 《祝昌宥墓志铭》载:“公身材魁伟,襟量博达,遇宾亲樽俎间,拍掌豪饮,豁如壮年。尚气节, 不藉祖赀,奋臂力穑,忘劳苦。已而业益增,赀至钜万”
2 《赵和墓志铭》载:“太父湮,父士元,皆隐德不仕。世以服田力。穑为业,冠乡户之甲”
3 《张嵩墓志铭》载:“君既壮,服田力穑,益饶于财,又推其余赊贷,以快赢息,不以义牟利。延 营建第宅,占膏腴为永业,未几以赀豪闻”
A.抑商政策的强化 B.租佃经营比较普遍
C.农耕为重的观念 D.农业生产效率较高
6.元代杂剧作家由于受城市分布的区域影响,其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形成了相对固定的作家群体,如大都作家群包括马致远、杨显之、纪君祥、张国宾等,杭州作家群包括鲍天佑、萧德祥、 王晔、沈和等。这说明元代杂剧
A.凸显了南北文化的交融 B.得益于商业经济的繁荣
C.得到士大夫阶层的追捧 D.取决于城市的政治底蕴
7.明代天顺始,内阁明确实行首辅负责制,此后内阁便形成首辅与次辅、群辅的层级结构与复杂关
系。如张璁为首辅时,“事取独裁”,次辅李时“不敢有所评议”,并“随孚敬(张璁)后,拱手唯诺而 已”。夏言为首辅时,“当国专甚”,次辅顾鼎臣,“充位而已”。据此可知,内阁首辅制的设立
A.源于皇权政治的需要与选择 B.提高了中央机关的办事效率
C.表明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导致中枢决策权力发生变化
8.清朝建立后,统治者采取了变更土地产权(即实行更名田)、招徕流民、奖励垦荒、兴修水利、轻
捐薄赋等措施直至“永不加赋”(1712年)、“摊丁入亩”。这些做法
A.加速了农产品商品化 B.保护和发展了小农经济
C.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D.加速了经济重心的转移
9.1874年以后,多数洋务派以日本为假想敌,主张筹建海防,如李鸿章认为“日本狡焉思逞,更 甚于西洋诸国。今之所以谋创水师不遗余力者,大半为制驭日本起见”。这反映出当时
A.洋务运动领域的扩展 B.中日民族矛盾尖锐
C.洋务派思想有所突破 D.民族忧患意识增强 10.甲午中日战争后,严复在《直报》上相继发表了《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等重
要政论文章,大力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学术思想和政治观点,批判封建传统观念。据此可 知,严复
A.认识到西方政治的进步性
B.借助传统文化宣传改良思想
C.明确呼吁实行君主立宪制
D.是维新变法运动的领袖人物
11.右图所示为民国初年的民族企业商标。由此可知,当时
A.权贵阶层消费崇洋媚外
B. “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兴起
C.民族企业注重营销策略
D.西方加紧向中国倾销商品
12.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胡适不但接受了今文经学中疑古的一面,而且抛弃尊孔的立场,又把古文 经学中的考据法与西方的怀疑主义、实用主义结合起来,进而提出一套新的研究方法。由此 可见,胡适
A.完全否定先秦儒学 B.批判继承传统文化
C.客观评价孔子地位 D.猛烈抨击专制统治
13.1921年 11 月,毛泽东在《劳工周刊》上撰文提出:“劳动组合的目的,不仅在于团结劳动者以 罢工的手段取得优益的工资和缩短工作时间,尤其在于养成阶级的自觉,以全阶级的团结, 谋全阶级的根本利益。”这说明当时的毛泽东
A.号召工人联合打破旧世界 B.看到工农联合革命的必要性
C.对苏俄革命道路深信不疑 D.强调城市武装暴动的重要性
14.国民政府于1939 年 2 月和 1941 年2 月先后颁布《非常时期评定物价及取缔投机操纵办法》《非常时期取缔日用重要物品回积居奇办法》,并将其作为平抑物价的基本准绳。这表明当 时国民政府
A.财政状况极其困难 B.致力于解决通货膨胀
C.全面实施统制经济 D.以行政手段干预经济
15.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50 年代初期,全国有 90%以上的婚姻由父母包办。1950年《婚姻法》颁布后,通过对《婚姻法》的宣传以及贯彻实施,到了1957 年,90%以上的婚姻属于自由 或半自由的恋爱婚姻。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基本清除封建习俗 B.社会新风尚得到弘扬
C.人民实现当家作主 D.男女的社会地位平等
16.1980年,邓小平指出:“各国的事情,一定要尊重各国的党、各国的人民,由他们自己去寻找道路,去探索,去解决问题……我们反对人家对我们发号施令,我们也决不能对人家发号施 令。”以此为指导,中国政府
A.坚定实行不结盟外交政策 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走上反对霸权主义的道路 D.科学判断国际战争与和平问题
17.公元前5 世纪中叶,《十二铜表法》很快被转录到小册子上。西塞罗曾说,直到公元前 1 世
纪,学童还要把它们熟记于心。即便这些规则早就没有了任何实际效力,它们仍被重新发布 和修订。这表明,古罗马
A.司法实践注重形式 B.法律适用范围扩大
C.立法活动脱离实际 D.法治精神影响深远
18.从14 世纪开始,欧洲的文学家和艺术家们推崇自然主义,追求自然美。他们当中有人提出 做“自然的儿子”,不做“自然的孙子”,有的甚至要求“拿一面镜子去照自然”。这反映出当时
A.宗教逐渐淡出民众生活 B.人文精神得到传播
C.文化学者都有人文情怀 D.科学革命已经发生
19.右图所示为法国画家籍里柯于1812年创作的《轻骑兵军官的冲锋》。画面中的一位全副武装的骑兵军官坐在奔腾如飞的骏马背上,挥舞着马刀,侧转身体命令士兵们随他冲锋。该作品所属流派的特点是
A.注重表现人的强烈的感情 B.深入剖析社会生活的本质
C.刻意追求新颖的表现形式 D.形式夸张且强调人的个性
20.19世纪晚期,德国工人运动迅速发展起来,德国工人政党在帝国议会选举中的选票(席位) 快速增加。据统计,在1877年帝国议会选举中,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所得选票(席位)总数较上次大选增加了40%。这反映了当时德国 A.帝国议会权力扩大
C.民众向往社会主义
B.普选权得以实现
D.代议制有所发展
21.下表所示是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期法国的经济状况。这可以用来说明该时期法国
1872~1914年 对外投资的累计总额由100亿法郎增至600亿法郎
1892年 拥有10公顷以下土地的小农户达485万户
1906年 雇佣10人以下的企业占企业总数的32%;10~100人的占28%;100人以上的 企业占40%。企业平均用工规模为45人
A.工业化迅速发展的原因 B.工业发展相对落后的原因
C.垄断组织得到迅速发展 D.设备和技术更新较为便利
22.新经济政策推行时期,苏维埃俄国允许私人或团体承租或开办出版社、剧场、电影院、艺术学
校,出版杂志和书籍等。这样,苏俄(联)出现了一个短暂的文化复兴时代。“文化复兴”源于 当时的苏俄(联)
A.教科文事业全面发展 B.生产关系的调整
C.民众娱乐方式多样化 D.工业建设的成就
23.在经济大萧条时期,罗斯福多次发表演讲,鼓励人民恢复自信,同时提出了“我们唯一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这句名言。他还多次开展“炉边谈话”,曾有将近50 万人写信向罗斯福致 意。这表明罗斯福
A.重新激发了人民的希望与勇气 B.经济与政治改革取得了成功
C.使人们不再怀疑资本主义制度 D.确立了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
24.2013年 10 月,欧盟代表在联大发言说,美国对古巴政策是一个双边问题。美国的单方面封 锁已经波及其他国家,限制了欧盟与古巴的贸易联系。古巴人民有权决定自己的未来。这 反映了21 世纪初期
A.北约内部分裂在即 B.欧盟公然挑战美国
C.欧盟插手拉美事务 D.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 52 分)
本卷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第25~26 题为必做题,每道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 27~29 题为选做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美国家垄断资本发展迅速,垄断条件下的企业竞争更为激烈。农 民为了生存和发展,加入合作社“抱团取暖”成为农民的共识和理性选择,故合作社数量和社 员数量不断增加。政府开始意识到合作社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并通过政策和立 法,在资金、保险、科技推广、信息咨询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农业合作社成为经济发展活动 的动力中心。20世纪30 年代,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陷入经济大萧条,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 头,多数国家政府采取增加关税、固定价格、限制农产品生产等措施,促进了农业合作社的发 展,但合作社经营规模普遍偏小,缺乏市场竞争力.
——摘编自段禄峰《欧美农业合作社发展历程及经验启示》
材料二
中央苏区合作社经济具有股份制经济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开创集体经济的最早尝试。 在复杂的斗争环境中,苏区合作社不仅是一个经济组织,还是一个“党可以藉以更有力地领导群众的一个战斗的组织”。合作社的经济功能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解决红军家属在 生产生活上的困难从而保证“扩红”运动(即扩大红军有生力量的社会动员运动)的顺利开 展;二是生产和收集粮食、筹集物资以满足前线需要。合作社的政治功能主要表现为查处和 清除混入合作社的阶级异己分子和腐败分子,维护贫困农民在合作社中的地位,保证合作社的纯洁性。
— 摘编目易棉阳《以运动促进运动:中央苏区合作运动与相关革命运动的关系研究》
材料三
中央苏区合作社经济的绩效明显而卓越,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发展,解决了人民 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调节市场,打击了投机商人盘剥,保障了人民群众日用品的供应;成为 组织群众、动员群众、教育群众的有效形式,保持了“党与农民群众的连锁”。
摘编自曹春荣《中央苏区合作社经济的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央苏区与欧美国家农业合作社发展的特 点。(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央苏区与欧美国家农业合作社发 展呈现不同特点的原因。(10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央苏区发展农业合作社的经验。 (5 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所示 为史书所载的唐代几位名臣的事迹。
姓名 职 位 事迹
房玄龄 曾任中书令、尚书左仆射、司空 等 职 太宗亲征辽东,命玄龄京城留守,手诏曰:“公当萧何之 任,朕无后顾之忧矣。”军戎器械,战士粮廪,并委令处 分发遣。玄龄屡上言敌不可轻,尤宜诫慎
魏征 曾任尚书左丞、秘书监、门下侍 中等职 太宗新即位,励精政道,数引徵入卧内,访以得失,徵雅 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与之言,未尝 不欣然纳受。徵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无不言
狄仁杰 曾任大理寺丞、侍御史、刺史、司 马、同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 省)、平章事(宰相)等职 时武卫大将军权善才坐误斫昭陵(唐太宗墓)柏树,仁 杰奏罪当免职,不至于死。……仁杰曰:“臣闻逆龙鳞, 自古以为难,臣愚以为不然。……今陛下以昭陵一株 柏杀一将军,千载之后,谓陛下为何主 ”帝(唐高宗)意 稍解,善才因而免死
姚崇 曾任武后、睿宗、玄宗三朝宰相 常兼兵部尚书等职 是时,上(唐玄宗)初即位,务修德政,军国庶务多访于 崇。……崇独当重任,明于吏道,断割不滞
——摘编自《旧唐书》等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一则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请考生从 27~29 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27.[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1952 年,北京同仁堂总经理乐松生在当时彭真市长的建议下,成立了国药研究所,开聘 请了北京大学医学院教授从事中药剂研究。1953年,研究所成功研制出银翘解毒片、香连左、女金子片和黄连上清片等四种片剂,改变了中药没有片剂的历史。乐松生亲眼看到了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保护,他对公私合营的事也积极起来了,1954年,乐松生带头向国家 速父了公私合营申请。同仁堂的工人们都非常高兴,因为他们感觉一下子就解放了。在国 家的扶持下,同仁堂像中国其他中药企业一样,彻底摆脱了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模式,简单的 于工操作逐渐被机械化、半机械化的设备所替代。结果是素以“质高价昂”知名于世的北立 同仁堂成药,在公私合营后连续几次降价,成为质高价廉的产品,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列欢迎。
——摘编自李建勋《民族工商业改造,老店同仁堂新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 世纪50 年代北京同仁堂率先进行公私合营的原因” (7 分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20 世纪50 年代北京同仁堂公私合营的影响。(8分)
28. [选修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1961 年 1 月,肯尼迪上台之初就明确提出“一手抓箭,一手抓橄榄枝”的“和平战略” 他强调在“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口号下,通过援助、贸易、旅行、科技与文化交流,“把共产党 世界带进我们所寻求的多样化的自由世界中来”。针对第三世界国家,主张以“粮食用于和 平计划”等,把它们纳入美国战略轨道。同时,肯尼迪提出“灵活反应战略” 既准备打有 限核战争和核大战,也准备打常规战争与特种战争。在核力量方面,美国使用战术核武器打 有限战争,使用战略核武器打核大战;在常规力量方面,美国既应准备在亚洲和欧洲同时与 中苏各打一场大战,同时还要有能力在其他地区应付局部的紧急情况,也就是同时做好打 “两场半战争”的准备。为此,肯尼迪政府大力扩充军备。
——摘编自张建华《世界现代史(1900—2000)》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肯尼迪政府“和平战略”的内涵。(6分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美国肯尼迪政府的“和平战略”。(9分)
29.[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
材料
张瑞图(1570—1641),福建晋江人,大学士,明代四大书法家之一,其作品丰富,艺术成 就被广为传颂。其书法作品也以各种形式被保存并流传开来,包括张瑞图题写的摩崖石刻、 庙堂匾额、功德碑、墓志铭、纸卷诗轴、法帖等。其创作的《永春李二有道先生合祠功德碑》 《晋澄李先生生祠记》《再借亭》三方碑刻作品,主题皆是歌颂乡贤名宦为官清廉、为民行德 政,楷书表现尤为端庄,落落大方;他创作《卫民祠碑》是为了表达对忠烈义薄云天的扼腕痛 惜,通过作品表达内心的情感,表现人格的力量,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清秦祖永《桐阴论 画》云:“瑞图书法奇逸,钟王(钟繇、王羲之,魏晋时期书法家)之外,另辟蹊径。”在泉州所见 张瑞图题写的碑刻匾额多“以行为楷”,其大字碑取法纵势,姿态挺拔峻峭,如生龙动蛇,美轮 美奂。小字碑取法横势,显得飘逸洒脱,具有轻松自如的意趣。
——摘编自刘昭斌《明代书法家张瑞图书丹碑刻集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张瑞图的书法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张瑞图书法作品广为称颂的原因。(9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