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红烛
闻一多是伟大的爱国民主战士,同学们在初中的课堂上读过他那沾着鲜血写成的《最后一次演讲》。
红烛本意是火红的蜡烛,喜庆的象征。《红烛》是中国现代著名诗集,闻一多的第一部诗作。
最后一次演讲
导入
通过诗中的具体意象,学习诗中的比喻、拟人、象征等修辞手法。
在诵读诗歌时,能够读出节奏、轻重、情感。
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深入体会诗人的伟大抱负,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原名闻家骅,改名多,字友三,又改名一多。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浠水。现代爱国诗人,学者,战士。自幼喜爱古典诗歌、绘画和戏曲。五四运动后开始发表新诗。曾留学美国。先后在中山大学、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7月15日发表了著名的《最后的一次演讲》,当日下午,即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杀害。
作者简介
(1899--1946)
红烛
闻一多
“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 ),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 )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吧!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 )膏( ),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 )藉( )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 )耘( )。”
赏析文本:第1节
任务1.研读第一节,思考红烛的特点。“红”是否具有深层意味?作者为什么要将红烛和诗人的心放在一块儿进行比较?
·红烛特点:红。
·“红”是赤诚、热烈、奉献、忠诚的象征。
·诗人将蜡烛和心放在一起,比较谁更红,巧妙地把所咏之物与将要言之志联系在了一起。暗示诗人自己的心也如红烛一般红,自己也如红烛一样甘于奉献、勇于牺牲。
赏析文本:第2-3节
任务2.1 研读第2-3节,思考诗人将“蜡”和“火”分别比作了什么?诗中的“矛盾”“冲突”是什么和什么的矛盾和冲突?
·蜡——躯体 火——灵魂
·灵魂和躯体不共生
·“红”是赤诚、牺牲、奉献的象征。
赏析文本:第2-3节
任务2.2 诗人先说“一误再误”,后说“不误不误”,那到底是“误”还是“不误”?前后自相矛盾了吗?请说出你的看法和理由。
·是“不误”,没有自相矛盾。这体现了诗人思考、醒悟的过程。诗人领悟到灵魂是高于肉体的,红烛具备自我牺牲的精神,诗人对此进行了讴歌。
赏析文本:第4节
任务3. 研读第4节,思考既然红烛的燃烧是自我毁灭性的,那么红烛为什么还要燃烧?诗人有什么深意?
因为要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救出他们的灵魂
捣破他们的监狱
发光发热,照亮黑暗,救民于水火
赏析文本:第4节
任务3. 研读第4节,思考既然红烛的燃烧是自我毁灭性的,那么红烛为什么还要燃烧?诗人有什么深意?
第四节既是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活着就是要让生命之火熊熊燃烧,让智慧和才能放出灿烂的火光。
赏析文本:第4节
任务3. 研读第4节,思考既然红烛的燃烧是自我毁灭性的,那么红烛为什么还要燃烧?诗人有什么深意?
诗人就是红烛,红烛就是诗人。
诗人借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了自己的信念和心愿,他要如红烛照亮沉睡的中国,使民众觉悟、奋起,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精神枷锁中获得解放。诗人有着崇高的革命理想,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信念不惜牺牲。
赏析文本:第5-7节
任务4. 研读第5-7节,思考红烛为什么要流泪?红烛的“泪”会白流吗?
诗人经过一番求索,恍然大悟,是还有“残风”的存在,才使红烛伤心、焦急而流泪,体现了诗人自己怀着拯救祖国的美好愿望,因受到黑暗反动势力的阻挠感到壮志难酬,为世人而痛哭流涕的情感。
赏析文本:第5-7节
任务4. 研读第5-7节,思考红烛为什么要流泪?红烛的“泪”会白流吗?
但是,红烛的泪不会白流。诗人劝慰道:
“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
赏析文本:第8-9节
任务5. 研读第8-9节,试用原文概括红烛精神。
第八节和第九节,诗人在从红烛的外在形态上提取了红烛精神之后,进一步将之归结为“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画龙点睛,揭示了红烛精神的本质和灵魂所在,收束全诗,可谓“卒章显志”。
课堂总结
诗人将自己比做红烛,要用那微弱的光和热来照亮险恶的前途,去烧破世人的迷梦,捣毁禁锢着人们灵魂的监狱,为人间培养出慰藉的花和快乐的果。尽管是“流一滴泪,灰一分心”,但是即使是“直到蜡炬成灰泪始干”,也在所不惜。 《红烛》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剖白,体现了对祖国前途的执著追求和献身于祖国的伟大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