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1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07 19:33: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
这是北朝时期居住在北方的敕勒族的民歌,也在鲜卑族中传唱。你知道鲜卑族在中国历史上最早建立了哪个朝代吗?你想了解鲜卑族历史上的杰出政治家—孝文帝推行的改革吗?
新课导入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1.通过观看视频和地图,了解淝水之战的基本情况;通过研读史料,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意义。(重点)
2.通过分析图片,了解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通过研读史料,了解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意义。
3.通过学习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理解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增强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难点)
学习目标
前期与东晋对峙图
苻坚
(338—385)
一.淝水之战---背景
西晋灭亡后,北方陷入分裂状态。先后出现了15个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4世纪后期,氐族人苻坚建立了前秦政权,并统一了黄河流域。强大后的前秦,疆域辽阔,与南方的东晋形成了对峙的局面。
淝水之战示意图
一.淝水之战---概况
时间:
地点:
作战双方:
结果:
影响:
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383年
淝水
前秦vs东晋
东晋获胜
虽有长江,其能固乎!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房玄龄《晋书·载纪》
余众弃甲宵遁,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房玄龄《晋书·列传》
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有惧色。——房玄龄《晋书·载纪》
一.淝水之战--相关成语
投鞭断流
风声鹤唳
草木皆兵
一.淝水之战---合作探究
淝水之战,苻坚拥兵80万,而东晋仅8万,但前秦却兵败如山倒,这是为什么呢?请结合以下两则材料和课本具体分析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提示:可以从交战双方的实力、指挥员的心态,战略战术等角度分析)
材料一:丞相王猛说:“晋朝虽然僻处江南,却是华夏正统,目前上下安和。臣死后,希望陛下千万不可图谋伐晋。鲜卑、羌等归降贵族终怀二心,迟早要成为祸害,应该逐渐铲除他们。”
材料二:“四方基本平安,只剩下南方的东晋还在抗拒王命。我要亲自率大军出征,一举荡平江南地区。以我百万大军,把马鞭扔在长江中,就可以阻断长江水流,征服东晋如同疾风扫落叶一样。”
东晋:华夏正统,上下一心 ,团结 前秦:民族融合不充分,不团结
前秦统治者骄傲自大,指挥不当,战线过长。东晋: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战略得当;
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决定战争胜利的关键并不在于兵力,而在于人心、战术。
小拓展:
说说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你觉得决定战争胜利的关键是什么?
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的影响
北方再度
陷入分裂
鲜卑族
迅速崛起
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北魏统一北方示意图
鲜卑族发祥地——嘎仙洞遗址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
公元386年,鲜卑人拓跋珪建立北魏。
嘎仙洞刻石拓片
北魏拓跋部内迁较晚,仍保留鲜卑旧俗,要治理好国家困难重重,改革迫在眉睫。
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魏收《魏书·列传》
统一北方后的北魏面临着怎样的局面?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示意图
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
为什么要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平城地处偏远,气候环境恶劣,不利于统治;
平城保守势力强大,不利于移风易俗;
平城易受到北方柔然的侵扰,威胁安全;
洛阳地处中原,有利于推行改革。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迁都洛阳
材料一 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收《魏书·帝纪·卷七》
材料二 (太和十八年十二月)壬寅,革衣服之制。……(太和十九年十二月)甲子,引见群臣于光极堂,班辞冠服。
——魏收《魏书·帝纪·卷七》
鲜卑姓 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步六孤 陆
拔拔 长孙 贺兰 贺
达奚 奚 独孤 刘
乙旃 叔孙 勿忸于 于
丘穆陵 穆 尉迟 尉
材料三 孝文帝择中原大姓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娶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逯耀东《从平城到洛阳》
材料四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汉化措施
1.官员在朝廷中说汉语,禁用鲜卑语
2.以穿汉服代替鲜卑服
3.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通汉婚
4.改鲜卑姓为汉姓
5.用汉制
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材料二 自葱岭已西,至於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款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所谓尽天地之区已。乐中国土风因而宅者,不可胜数。是以附化之民,万有余家。门巷修整,阊阖填列。青槐荫陌,绿柳垂庭。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卷三》
材料一 礼俗之叙,粲然复兴;河洛之间,重隆周道。巷歌邑颂,朝熙门穆,济济之盛,非可备陈矣。
——《魏书·崔玄伯传》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意义
指不同民族由于长期相处,共同生活、学习、发展,在经济生活、语言文化、风俗习惯、民族心理等趋向一致的过程就叫民族大交融。它是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它的实质就是各民族间相互学习各自长处,共同进步的过程。
民族大交融:
领域 表现
民族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生产生活
政治制度
文化交流
民族心理
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汉族学习少数民族乐舞
北朝统治者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各民族相互学习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表现
北方少数民族耕作图
汉人演奏少数民族乐器图
北方少数民族采桑图
这一民族大融合,固然经历了长期的痛苦历程,但是由于汉族接受了新的成分,因此在经济上、文化上,不但没有衰落,而且比之以前更加兴盛起来。中国历史上空前强盛的隋唐封建国家,就是在这种民族大交融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
——王仲荤《魏晋南北朝史》
阅读上述材料,说说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有什么意义?
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意义
淝水之战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方民族
大交融
背景
前秦统一黄河流域,与东晋形成对峙局面
时间
影响
背景
措施
意义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鲜卑习俗治理国家困难重重
1.迁都洛阳
2.汉化政策
增强了北魏实力,促进了民族交融
表现
意义
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
公元383年
生产生活、政治制度、思想文化、民族心理
【总结归纳】
1.导致前秦政权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是( )
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2.许多的成语故事都有它的历史渊源。下列与淝水之战这一历史事件有渊源关系的成语典故是( ) ①破釜沉舟 ②四面楚歌 ③草木皆兵 ④ 风声鹤唳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他进一步推进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文中的他是( )
A.冯太后 B.汉武帝 C.光武帝 D.孝文帝
4.跪坐习俗是儒家礼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垂脚高坐被视为傲慢行为。魏晋南北朝时,随着“胡床、胡坐”的传播,汉人的跪坐礼俗逐渐变为垂脚高坐。这一转变体现了( )
A.民族交融的加强 B.儒学正统地位的丧失C.政权分立的加剧D.少数民族汉化的开始
D
中考链接
A
D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