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南县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开学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
1—5 CCADB 6—10 BDACD 11—15 CCCDD
16—20 DBDCC 21—25 DBDBD 26—30 CDBCD
31—35 CCCDC
36.(1)药用价值,保健功能,精神追求等。
(2)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
(3)中国是茶文化的起源地,后传入朝鲜、日本;三国茶文化有着相似的文化内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日韩三国同属于一个中华文化圈。
(4)(1)文化交流:英国受中国茶文化影响,并根据自身风俗创造出新的茶文化。
(2)世界市场和殖民体系形成:19世纪英国人下午茶原料主要来自美洲和亚洲。英国工业革命后,积极寻求海外市场与原料产地,推动世界市场和殖民体系逐步形成。
(3)人口迁徙:美洲劳动力主要来自非洲。新航路开辟后,非洲人口被大量贩卖到美洲,深刻改变非洲人口结构,严重影响非洲的社会发展;也改变了美洲人口结构。
(5)参考观点:茶叶是中国传统的对外贸易商品,饮茶习俗的传播本身就是中外商路贸易的反映。饮茶习俗是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其传播是文化传播、交流的表现,促进了民族交融和对外文化交流。各民族、各国在接受饮茶习俗时,有的吸纳了中国文化内涵,有的则体现自身的文化特色。
37.论题:儒学思想在传承中不断结合其他思想进行创新。
阐述:儒家学派出现,其思想开始流行: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继承了孔子的基本主张,但也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仁义”等主张;汉代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主,融合道家和法家思想,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主张,实现了儒学的神学化;宋明时期,儒家融合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理学思想,分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大流派,主张儒家伦理纲常是“天理”,应该“存天理,灭人欲”,实现了儒学思想的哲学化,完成了儒家信仰体系的重构。明清时期,李贽、黄宗羲等人萌生反封建民主启蒙思想,对当时社会产生一定影响。
由此可见,儒学思想能够在传承中不断结合其他思想,进行创新,从而推动社会发展。(示例仅供参考,如有其它答案,只要符合题目要求,言之成理也可)
答案第1页,共2页莒南县高三上学期9月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022.09
(时间:90 分钟, 分值:100 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 I 卷(选择题,70 分)
一、单选题 (本题为单选题, 每题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共 35 题, 每题 2 分, 共 70 分)
1.鼎本来是古代用以炖煮或盛放肉食的烹饪器具,从夏朝开始被视为国家和王权的象 征, 各级贵族将鼎作为祭祀或典礼的最常见礼器, 周代进一步规定了王侯卿士用鼎的数 量。鼎的功用变化反映出( )
A .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断强化 B .青铜铸造业产量日益提高
C .华夏文化内涵的不断丰富 D .中华文化有很强的包容性
2.汉唐时期佛教文化传入、唐宋时期阿拉伯文化及波斯文化传入,中国文化在外来文 化不断传入中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在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再创中国文化的 辉煌,然后再回馈给世界其他国家。这一文化现象的世界意义主要体现在( )
A .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 B .贡献中国智慧方案
C .推动文明间交流融合 D .形成了中华文化圈
3.12 世纪初, 欧洲市民文学兴起。其主要内容是叙述市民家庭的爱情生活和悲欢离合, 抨击贵族的专横和教士的贪婪。市民文学兴起的背景是
A .商品经济复兴繁荣 B .文艺复兴运动兴起
C .基督教会统治崩溃 D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4.中世纪,基督教成为古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保存者, 《新约》中许多故事是希腊罗 马古代神话的翻版;古希腊经院哲学被用来构建基督教理论体系的同时, 孕育了欧洲近 代科学思维方式。据此可知,基督教
A .是西欧地区普遍的文化符号 B .决定欧洲近代科学发展
C .实现了神权和世俗文化和解 D .传承和发展了传统文化
5.“古印欧人的大迁徙所带来的文明冲击,使整个欧亚大陆在真正意义上走出了蒙昧时 代,为以后人类文明向现代文明的演化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这说明
A .古印欧人是欧亚大陆的解放者 B .文明在不断交流与融合中进步
C .迁徙是文明发展的最根本原因 D .没有古印欧人就没有现代文明
6.针对出国华工“如在地狱,惨不忍睹”的状况, 为保护华工的合法权益,清政府驻英 公使郭嵩焘主张政府应列席万国公法会议, 与各国详定章程, 在海外广设领事, 以达到 “捷声息而通隔阂, 收权利而销外侮”的效果。这反映出
A .国际协商能够保障华工权益 B .近代国际外交意识已产生
C .清政府注重保护华侨的利益 D .清政府积极参与国际外交
7.据有关资料,美国跨族婚姻从 1970 年的30 万宗发展到 2000 年 310 万宗,在 1990 年人口普查时, 有 130 万的美国白人因理不清他们的族裔血脉一直无法确切登记, 干脆
第 1页,共 8页
就填写“美利坚族裔” 。这反映出美国
A .种族族群界限消失 B .种族差异导致社会关系混乱
C .人口结构发生改变 D .跨族婚姻促进民族国家认同
8 .明代后期,士大夫王徵和德国传教士邓玉函共同编译了《奇器图说》。王徵强调西 方机械“有益于民生日用、国家兴作甚急也” ,引入力学知识是为了使读者理解器之所以 然,原著中的数学证明过程则无需赞述。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重实用轻理论的科技理念盛行 B .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日益普及
C .科技交流缩小了中外技术差距 D .中西科技都以服务民生为目标
9 .1933 年希特勒上台后,犹太科学家爱因斯坦选择移居美国,放弃愿意为他提供避难 所的欧洲国家。悉知该消息时,法国物理学家保罗. 朗之万评价道:“这是一个重大事件, 其重要程度就如同把梵蒂冈从罗马搬到新大陆一样。”在此,朗之万 ( )
A .谴责纳粹德国迫害犹太科学家 B .担心欧洲大陆的战争威胁日益临近
C .意识到世界科学中心即将转移 D .觉察到科学家全球流动为大势所趋
10.希腊语随着亚历山大东征广泛地传播开来。正如著名古典学家沃尔班克在《希腊化 世界》中所描述的一样:“以普及的世界性方式使用的希腊语被称为柯因奈语,这种'共同 语’是亚历山大征服地的广大地区的特征。”这一现象的深远影响是
A .加快了欧亚非政治一体化进程 B .导致西欧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C .有利于希腊语在亚洲广泛传播 D .加强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认同
11.1821 年,俄国诗人普希金得知拿破仑去世后,写下长诗《拿破仑》:“赞扬吧!他 给俄罗斯的人民指出了崇高的命运;在幽暗的流放里,他死了,却把永远的自由遗给世 人。”普希金肯定了拿破仑
A .抵挡反法联盟的进攻 B .恢复封建君主的统治
C .推动启蒙思想的传播 D .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12.一位法国官员评论道:“参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这 17.5 万非洲士兵,在法兰西 和佛兰德的壕沟里掘好了旧非洲的坟墓。”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于 1926 年写道:“这场 把欧洲浸润在血泊中的战争已经 … … 唤醒了远离我们的土地上人民的独立意识。”据此 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
A .参战的士兵主要来自非洲和亚洲的殖民地
B .导致非洲和亚洲的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C .唤醒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意识
D .导致法国在战后的分赃中受到不公平待遇
13.1909 年,《京华百二竹枝词》曰:“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眼前报馆 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 (‘中央’ 、‘大同’均为当时报纸名称) 。”这一描述表明
A .报纸宣传成为变革根本动力 B .描述者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
C .描述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 D .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
14.下图为故宫博物院“何以中国”特展展出的红山文化玉龙。红山文化中“龙”的形象是 对多种动物形象的神化,是史前宗教祭祀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产物。此后,龙的形象逐渐
第 2页,共 8页
成为权力地位的象征。这件文物可以说明 ( )
A .旧石器时代手工业技艺精巧细致 B .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原始崇拜出现
C .龙的形象标志父系氏族社会确立 D .新石器时代已经形成龙文化雏形
15.春秋战国时期,一些新兴城市不仅突破了西周礼制规定的“王城方九里”的限制,成 了“千丈之城,万家之邑”,而且还“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 该现象表明春秋战国时期 ( )
A .铁犁牛耕技术日益推广 B .各国极力推行重商政策
C .长途贩运贸易高度繁荣 D .工商业经济得到了发展
16.公元前 214 年,人工运河灵渠凿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得以连接。随后,为保证 四季通航,灵渠上建造了36 座陡门——被誉为现代船闸之父。因其需要人工升降,遂 诞生了守陡人群体—— 陡军 (明代后有其确存记载,且他们主要负责官船通行) 。陡军 的存在
A .加重了灵渠沿岸百姓的经济负担 B .使长途贸易受到政府的严密控制
C .凸显明代以来岭南地区商贸繁盛 D .提升了中原王朝稳边控边的能力
17.《史记》记载“ (汉文帝) 治霸 … … 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 。这使得人们对霸陵 的具体位置存在争议。近年对“江村大墓”考古时发现,大墓布局呈现只能有皇室使用的 “亞”字形,并出土了车府、中司空印等中央机构的印章以及有典型少数民族特色的金银 器。经一系列考古发掘确认,“江村大墓”即是汉文帝霸陵。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①中华民族历史出现了由多元向一体的发展趋势
②汉初尊奉黄老思想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
③中司空、车府等官职都隶属于皇帝掌控的中朝
④考古发现为解决历史争议提供有力证据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8.晋史学家习凿齿言:“自今三家鼎足四十有余年矣,吴人不能越淮、沔 (汉水) 而 进取中国,中国不能陵长江以争利者,力均而智侔,道不足以相倾也。”这表明三国鼎 立的出现 ( )
A .造成政局长期的动荡 B .有利于中原经济发展
C .削弱了吴蜀两国实力 D .具备客观的地理条件
19.唐太宗、武则天先后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理西域,元朝设宣政院直接管 辖西藏,清朝康熙帝收复台湾后设台湾府,乾隆帝平定新疆大、小和卓叛乱后设伊犁将 军。这些措施的根本作用是 ( )
A .强化了对西域和西藏的管理 B .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
C .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D .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第 3页,共 8页
20.唐高宗以后,最高统治者一方面通过“墨敕”“内降”等方式,直接处理行政事务;另 一方面设置大量“不缘曹司,恃奉制敕”、可直接“入奏天阙”的使职。这些做法意在( )
A .提高中枢效率 B .牵制三省长官
C .加强君主权威 D .架空宰相权力
21.唐代文人投笔从戎的现象屡见不鲜,一时间出现了“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功 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之类唱响南北的诗句。这表明了唐代
A .实行了重武轻文政策 B .实行了新的军功爵制
C .出现了安史之乱危局 D .文人深厚的家国情怀
22.宋朝武官仅拥一官号,中央在首都供给他们豪宅和丰厚的俸禄。比如某人是江苏督 军,中央保留他江苏督军的名衔,但请他在中央住着。江苏省的事,另外派人去,派去 的则是一位文臣。这就叫“知某州事”“知某府事” 。该做法旨在
A .践行重文轻武理念 B .强化中央集权
C .提高官员福利待遇 D .巩固君主专制
23.宋代时,“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元代时,无论行政、 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 力分寄于行省。这表明从宋到元
A .中央加强对地方权力的监督 B .地方权力扩大抗衡中央
C .政府通过分权加强中央集权 D .地方行政体制有所调整
24.北宋初期,福建地区矿冶业迅速发展,颇具规模,有银场二十七,铁场二十,铜、 铝场各二十八处,占全国首位,产量亦颇可观。下列对北宋福建矿冶业迅速发展原因表 述正确的是 ( )
A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促进矿冶业发展 B .海外贸易兴盛扩大商品和货币需求
C .放弃重农抑商政策刺激了矿冶发展 D .私营冶铸业超越官营冶铸技术水平
25.历史学家白钢对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有如下描述:政治层面,一是有权就有一 切,二是家长制,三是官僚政治;经济层面,一是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其经济基础, 二是以自然经济为基本面貌的封建生产方式,文化层面一是推行蒙昧主义,二是天命观。 其中“有权就有一切” 、“家长制” 、“官僚政治” 、“蒙昧主义”分别是指 ( )
A .三公九卿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
B .皇帝制度、宗法制、中央集权制、法家思想
C .三公九卿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迷信思想
D .皇帝制度、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
26.洪武四年 (1371 年) 明朝政府设河州卫, 以何锁南普为指挥同知:“又遣西宁州同 知李喃哥等招抚其酋长,至者亦悉授官,乃改西宁州为卫, 以喃哥为指挥”;洪武十二 年 (1379 年) 朱元璋派沐英平定洮州叛乱后认为“洮州,西番门户,遂置洮州卫” 。明初 这些做法旨在 ( )
A .强化封建君主专制 B .增强边疆经济活力
C .维护国家政权稳定 D .削弱土司统治权威
27.清朝疆域在 1760 年达到极盛,在东北、外蒙、新疆设立五个将军辖区;在科布多 设立参赞大臣辖区和西藏办事大臣及达赖喇嘛辖区等负责管辖辽阔的藏区;在云贵地区
第 4页,共 8页
则推行土司制度,并在雍正年间完成改土归流。据此可知 ( )
A .清代对地方的控制权逐步弱化 B .清代中期边疆危机空前严重
C .清建立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D .'“因俗而治”稳定了边疆秩序
28.明万历年间,兖州府的藤县,凡“沮茹膏腴”之地,尽为稻麦所占,有“千亩麦”“千 石稻”之称。沂州府的水稻更是名播遐迩。《莱州府志》的《物产门》中,已将稻谷列 为本地的五谷之首。据此可以推断 ( )
A .华东地区开始种植水稻 B .山东水稻种植已很普遍
C .山东是成都水稻主产区 D .水稻成为主要粮食作物
29.道光帝接受《南京条约》全部条款,不再言战。签订条约之后,道光要做的是如何 让战败投降看起来更像“天朝加恩”于夷人、获罪的伊里布被再次启用主持“羁縻 (指怀 柔、笼络的意思) ” 。这一做法 ( )
A .使天朝上国的迷梦走向破灭 B .适应了世界新形势发展需要
C .延缓国人睁眼看世界的进程 D .从根本上抵制了列强的侵略
30.1938 年,史学家蒋廷黻指出,“当时的人对于 (《南京条约》 ) 这些条款最痛心的 是五口通商,他们觉得外人在广州一 口通商的时候已经不易防范,现在有五口通商,外 人可以横行天下,防不胜防。直到清朝末年,文人忧国者莫不以五口通商为后来的祸 根 … …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 样看。”这种变化表明 ( )
A .五口通商的危害逐渐减弱 B .国人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C .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的危害加强 D .国人主权意识逐渐增强
31.美国学者裴士锋在著作中说,中国和美国作为当时英国最大的两个贸易市场,同时 陷入内战,英国如若不干预其中之一,将会面临着同时失去两大市场的风险。最终,英 国选择在美国内战中保持中立,转而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作者认为英国这一决策 是因为 ( )
A .中国市场比美国市场更重要 B .清政府已经成为英国的傀儡
C .全球背景下的殖民利益需要 D .太平天国严重损害英国利益
32.据表可知三次思想论战 ( )
中国近代前期三次思想论战简况
论战名称 论战内容
洋务派与顽固 派论战 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顽固派盲目排外,主张“以忠 信为甲宵,礼义为干檐 (盾牌) ”抵御外侮
维新派与顽固 势力论战 主要围绕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 西学,改革教育制度展开论战
革命派与保皇 派论战 基本上围绕要不要暴力推翻清朝统治,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 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等问题进行论战
第 5页,共 8页
A .双方在本质上并不对立
C .客观上推动近代化进程
B .实现了论战双方共赢
D .巩固了清王朝的统治
33.有学者在谈到辛亥革命时说:“归根结底是时代变了,社会变了。变了的时代,变 了的社会诉求,势必引起整个社会更大变化。它有欧美式坐标和现代化的成分,因此具 有时代性和世界性。”该学者意在说明辛亥革命 ( )
A .揭开了反帝反封建斗争序幕 B .使中国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C .是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D .具有了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
34.费正清曾说:“ (北洋) 军阀时代既是乱世也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时代。”下列史实中 体现了后一时代特征的是 ( )
A .袁世凯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B .“中日民四条约”被迫签订
C .张勋拥立清废帝溥仪复辟帝制 D .新文化运动解放人们的思想
35.如图是中国 1915- 1922 年间民族工业发展基本状况,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 ( )
年代 布机 (台) 煤炭 (吨) 生铁 (吨) 纱锭 (枚)
1915 年 2254 12879770 267513 700014
1922 年 12456 21318825 429548 2221000
第 6页,共 8页
A .国民政府推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C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 .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第 II 卷 (非选择题,30 分)
二、材料分析题 (共 30 分,其中第 36 题 18 分;第 32 题 12 分。)
36.茶是中国先民的伟大发现。 自古以来,饮茶风俗也从中国逐渐传遍世界。阅读下列 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人在食用茶叶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茶叶的药理功能。在汉代,日常饮茶不仅成 为民间的生活习俗,更逐渐进入上层生活,就连贵族也将饮茶作为一种享受。成书于东 汉的《神农食经》,对茶的功能和作用则转向精神层面:“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 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因契合当时儒家、道教、佛教的精神追求而进化为一种文化现象 与社会时尚。
——摘编自赵建建《茶文化起源初探》 材料二 茶之为物,西戎、吐蕃古今皆仰食之。以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 茶不解。是山林草木之叶,而关国家之大经。
—— (明) 谈修《滴露漫录》
( 1) 据材料归纳古人饮茶的功效。 (3 分)
材料三 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其《大观荼论》中有:“茶之为物,擅川秀
气,钟山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冲淡简洁,韵高致静,山水有义,至茶有情。 ”
(2) 材料三中隐含着哪些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2 分)
材料四 日本《本朝高僧传》记述:“南浦昭明由宋归国,把茶台子、茶道具一式带到 崇福寺。”直到日本丰臣秀吉时代(相当于中国明朝中后期) ,高僧千利休举起“茶道” 这面旗帜,总结出茶道四规: “和、敬、清、寂”。
材料五 张意恂 (韩国,公元 1786-1866 年) 在《东茶颂》里提倡“中正”的茶礼精神, 即劝人要有自知之明,不可过度虚荣的生活准则。后来韩国的茶礼归结为“清、敬、和、 乐”或“和、敬、俭、真”四个字,折射了朝鲜民族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摘编自尹炳相《韩国的茶文化与新价值观的创造》 ,《农业考古》 (1997 年第 2
期)
(3) 上述材料反映了中日韩三国茶文化有着怎样的联系? (4 分)
材料六 19 世纪英国人下午茶的原料产地
茶叶 亚洲: 中国和印度
蔗糖 美洲:拉丁美洲西印度群岛 (古巴、牙买加等岛国) 及南美 北美:美国南部种植园。19 世纪的主要蔗糖产地 亚洲:印度
劳动力 亚洲: 当地居民 美洲:主要来自非洲
(4)材料六所示信息与哪些社会历史现象有关? (4 分)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饮茶习俗传播的认识。 (5 分)
第 7页,共 8页
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 分)
材料
——据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 (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第 8页,共 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