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入学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临沂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入学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08 05:58:40

文档简介

1.解析:选 D。A.成分残缺,删掉“在”“中”,或删去“使”。B.重复赘余,删掉“大
约”或“左右”。C.成分残缺,可以句末加“的故事”。故选 D。
2.解析:选 B。B.括号中的内容是对闻一多先生说“有事实拿出来说啊”这句话时语气
的解说,故括号及其中内容应移到感叹号的后面。故选 B。
3.解析:选 B。A.任劳任怨:做事能够经受劳苦和别人的抱怨。此处形容母亲在家里吃
苦耐劳的样子。使用正确。B.低三下四:形容卑贱没有骨气(含贬义)。此处形容父亲一辈子
没地位。使用不当。应用“低眉顺眼”。C.酣然入梦:很舒适地进入梦乡。此处形容红军战
士不惧艰苦,表现出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使用正确。D.彬彬有礼:原意为文质兼备的样子,
后形容文雅。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此处形容男人跟朋友和熟人见面时文雅礼貌的样子。
使用正确。故选 B。
4.解析:选 D。D.“等候客人说‘久违’”表述错误。“久违”一般对很久没有见面的人
说,表示客气的说法,而等候客人一般说“恭候”。故选 D。
5.(1)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2)(示例一)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示例二)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
始干
(3)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4)感时花溅泪
6.解析:(1)此题主要考查词语含义。第一个空:“负书担橐”是“背着书箱,挑着行
李”的意思,所以“负”是“背着、驮着”之意。第二个空:“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是
“所以宁愿让你先死,我来承担一切苦难与悲痛”的意思;“落实‘双减’我担当”是“我来
担负落实‘双减’政策的工作”之意。所以“担”是“承担、担负”之意。
(2)此题主要考查概括能力。根据柱状图及占比不难发现,“对政策的支持期待”占比为
34.7%,虽然大家支持,但是只占有一少部分。而“对政策落实的讨论和关注”占比相对较
高,说明“双减”政策的落实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从“社会和家长的担忧”占比 16.2%
不难发现,虽然政策已经发布,但是依旧有少部分家长会出现担心焦虑的情况。结合上述,
也不难发现,“双减”政策依旧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依据上述,分析可得出。
(3)此题主要考查概括能力。题干中提到站在“天下国家”的高度谈论理由,必须首先知
道“天下国家”的高度是什么。首先先理解孟子“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的意思,孟子说:“天下的根本在国,国的根本在家,家的根本在自己身上。”也就是良好
的家风培育人,培育美好的种子,人从家里边把这颗种子又带到了更广阔的领域,影响到更
多的人,从而营造出更和谐、更美好的社会风气。所以“天下国家”的根本在于家庭和个人。
结合材料一第 2段“‘双减’政策落地后,课外学科培训班停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更加丰
富”可以看出,不参加校外培训机构对于同学们个人而言,课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通过材
料一第 2段“家长对‘双减’政策的支持率由 35%提升至 92%,家长的经济负担大大减轻,
绝大多数家长的态度由刚开始时的焦虑、怀疑转变为支持、配合”可以看出,不参加校外培
训对于家庭本身而言,减轻了父母的经济压力,使父母不再焦虑。结合材料三图可知,觉得
参加校外培训机构占用自己正常生活时间及对自己学习成绩没用的相对来说占比较大,从这
点可以分析出对个人而言,不参加校外培训机构能够不影响自己的正常生活时间,利用课余
时间可以丰富自己的生活。据此可分析得出。
答案:(1)驮着、背着 承担、担负
(2)①人们对“双减”政策落实的讨论和关注度比较高。②少部分人对“双减”政策持赞
成期待。③社会上依旧有少部分人对“双减”政策抱有怀疑的态度。
(3)①不参加校外培训能够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更加丰富,促进学
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②不参加校外培训能够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缓解家庭经济压力。
7.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第四句“船尾跳鱼拨剌鸣”写的是从船尾方向有一条
鱼儿跃出水面,发出“拨剌”一声响。联系前三句可知,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的“江月”“风
灯”及“宿鹭”都在一个“静”字,而末句却有“跳鱼”之动,“拨剌”之响,是写动、写
声,似乎破了静谧之境,然而其表达效果恰好相反,以动破静,愈见其静;以声破静,愈见
其静。故这一以动衬静,营造出一种恬淡、静谧的意境,衬托出江上月夜的静谧。综上分析,
概括作答即可。
答案:(示例一)第四句写“跳鱼”“拨剌”之动,前三句写江上月夜之静,以动衬静,
衬托出江上月夜的静谧。
(示例二)以第四句“跳鱼”“拨剌”之动衬托第三句“宿鹭联拳”之静,营造出一种恬淡、
静谧的意境。
8.解析:选 D。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
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A.动词,对……说/动词,
是。B.名词,老师/名词,军队。C.助词,……的样子/连词,然而。D.都同“返”,返回。故
选 D。
9.解析: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
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重点词语:吾:
我。乃:才。今:现在。知:知道,了解。圣:圣明。之所以:……的原因。王:名词动用,
称王。(2)重点词语:及:等到。去:离开。送:送行。之:指孔子。
答案:(1)我现在才知道周公的圣明,以及周国称王天下的原因。
(2)等到孔子离开周国时,老子亲自去送他。
10.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
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
来辅助句读。“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意思是:到了周国,孔子向老子询问礼,向苌
弘询问乐。“至周”动宾结构,应在“周”后停顿。“问礼于老聃”动宾结构,状语后置句
式,应在“聃”后停顿。因此,断句为: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
答案: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
11.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乙】“吾闻老聃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
师也,今将往矣”,可提炼为: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
答案: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
12.解析:根据【甲】文“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
相长也”阐述“教学相长”的道理,可知,注重把教与学结合起来。根据【乙】文“至周,
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历郊社之所,考明堂之则,察庙朝之度”孔子不仅学习礼乐知识,
还亲自实地考察,可知,注重把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
答案:【甲】文注重把教与学结合起来,【乙】文注重把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
参考译文:
【乙】孔子对南宫敬叔说:“我听说老子博古通今,通晓礼乐的起源,明白道德的归属,
那么他就是我的老师,现在我要到他那里去。”到了周国,孔子向老子询问礼,向苌弘询问
乐,走遍了祭祀天地之所,考察明堂的规则,察看宗庙朝堂的制度。于是感叹地说:“我现
在才知道周公的圣明,以及周国称王天下的原因。”等到孔子离开周国时,老子亲自去送他。
从周国返回鲁国,孔子的道更加受人尊崇了。从远方来向他学习的,大约有三千人。
13.解析:选 B。根据第 段“农业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基因组时代,育种科学正在
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可知,本文只提到了农业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基因组时代,育种科学正
在发生巨大变化;并未提到“诱变和杂交已经被新的育种科学技术淘汰”。故选 B。
14.解析: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根据第⑤段“尽管诱变和人工杂交技术让人们摆脱了
对自然界中缓慢发生的变异和杂交的依赖”,联系第④段“育种学家开始有意识地运用诱变和
杂交这两大武器来改造作物。诱变是通过运用物理或化学的办法来处理种子,提高作物基因
改变的概率”“杂交则是将两个亲缘关系较远的品种进行人工授粉交配,再将其后代中发生了
基因重组并具备某种优良性状的植株挑选出来,经过多代自交,最终培育出性状优良、遗传
性状稳定的新品种”可知,第⑤段承接上文“诱变和人工杂交技术在育种上的作用”的内容;
根据第⑤段“显而易见,要想进一步提高育种的效率,精准改变基因是其关键”,联系第⑥段
“在育种学家看来,高效精准育种的第一步,就是需要找到调控关键农艺性状的基因”等语
句可知,第⑤段引出后文精准改变基因的方法;可见第⑤段有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答案:承上启下。“尽管诱变和人工杂交技术让人们摆脱了对自然界中缓慢发生的变异
和杂交的依赖”承接第④段,总结诱变和人工杂交技术在育种上的作用。“显而易见,要想
进一步提高育种的效率,精准改变基因是其关键”引出下文怎样高效精准改变基因。
15.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第⑧段“这就是李家洋提出并首先实践的‘分子
设计育种’”中的“这”指代的是上文分子设计育种的具体实践过程。根据第⑧段“确定了
控制性状的关键基因(对性状影响较大的基因,也称主效基因)”“利用基因组测序或者利用
对特定基因的标记追踪”“获得将多种位于不同品种植株的优异基因集于一身的新品种”即
可概括什么是分子设计育种。
答案:确定控制性状的关键基因,利用基因组测序或者利用对特定基因的标记追踪,获
得将多种位于不同品种植株的优异基因集于一身的新品种。
16.解析:本题考查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文章开头段的作用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
来分析。文章的开头写“我意外地收到了一封来自河南渑池的挂号信”,从结构上看,与文
章的标题“渑池来信”相呼应;内容上,引出下文对女孩的有关回忆,同时设置了悬念,激
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答案:呼应标题;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有关女孩的回忆。
17.解析: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的作用:①交代故事发
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等;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的……心情(命运);④推动故事情
节的发展;⑤为下文叙写……做铺垫。文章第⑥段“有一个略显残破的院子,这个院子里没
有枣树,却偏偏立了一棵丰茂的梨树,树上的梨子拳头大小,静垂在枝叶间像一只又一只的
铜铃”这一景物描写,首先交代了女孩的生活环境;叙写女孩家的梨树与别人家的枣树“微
风拂过,半青半黄的枣子左右摇动”形成对比,暗示这棵梨树对女孩一家的重要性;为下文
叙写的吃梨、赔钱等情节做铺垫。
答案:交代女孩的生活环境;女孩家梨树与别人家枣树形成对比,暗示梨树对女孩一家
的重要性;为下文吃梨、赔钱等情节做铺垫。
18.解析:(1)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
句子,具体解答时可表述为:运用了××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具体准确、形象生动等)表
现了(写出了)人或事物……的情感、心理、性格等(特点、特征)。语句“字迹工整,却如蝇如
蚁,密密麻麻”将女孩的字迹比作蝇、蚁,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女孩的字
迹工整,书写的紧密,表现了女孩学习认真,用纸节约,从而从侧面表现了女孩家庭的贫困。
(2)本题考查对词语的赏析。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
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采用答题格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句分析表达的内容,
最后写其表达效果。语句“我一下恍然,手握半只梨子僵立在那里”运用“恍然”“握”“僵
立”等形容词和动词,运用了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写出了“我”知道事情原委后的震惊,
也表现了“我”因“摘下一个梨子,擦也不擦地咬上一口”而感到惭愧、自责和内疚的心理。
答案:(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表现女孩的字迹工整、密集,突出女孩用纸节约,
学习认真,侧面烘托其家庭的贫困。
(2)运用了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我”突然明白了事情原委后的震惊、内疚心理。
19.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的句段与主旨之间的关系。文章中的语段能否删除,要根据文
章的材料和主旨之间的关系来分析。一般来说,不能删除,但不是全部,要结合主旨作综合
地分析。从文章的主题看,文章中心之一是要表现女孩的感恩的特点,文章的最后一段,写
女孩“深深地给我鞠了一个躬”,提示了文章的主题;从故事情节的角度看,既和上文女孩的
父亲会唱蒲剧相呼应,使故事情节更加地完整,也使文章开始叙写的二十年后女孩的来信更
合情合理;从内容看,女孩的活泼开朗与之前女孩的羞怯内向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女孩
朴实纯真和懂得感恩的形象特点。
答案:不能删掉。因为最后一段使故事情节更完整,也使二十年后的来信更具合理性;
呼应上文,和之前女孩内向形成对比,突出了女孩朴实纯真和懂得感恩的形象。
20.解析:本题考查对名著人物、主题、艺术特色的把握。根据题干要求,从《海底两
万里》中提炼出一个关键词来评论其人物、主题、艺术特色等方面中的其中一个即可。答案
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注意字数的限制。
答案:(示例)神奇。情节设置古怪离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充满神秘色彩的海底世界,
可以海底狩猎,参观海底森林,采集印度洋的珍珠,目睹珊瑚王国的葬礼等。
21.写作指导:
第一,审题立意。这是一篇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时,可将材料的内涵缩小,材料(1)的含
义是:有智慧的人其可贵之处就在于他能抓住时机,懂得时机不可失。材料(2)是说善于利用
时机去发掘开拓的人更有希望获得成功。材料(3)是说面对机会,不抓住就会丧失机会。三则
材料的关键词语都是“机会”。因此可以围绕“机会”一词确定中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
机会,简单地说就是好的境遇、机会。人们经常碰到机遇,而当机遇到来之时,有人能抓住
机遇。有人则会错过机遇或主动放弃机遇。根据材料提示可以立意如:①只要抓住机遇,事
情就可能成功,人生就可能出现意料不到的精彩。②要想抓住机遇是有条件的,要努力,有
眼光,有决断、有抓住机遇的能力,因此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③只有抓住机遇,
才能有机会改变我们的人生,使自己有一个更光明的未来。④错过机会以后要细细咀嚼这错
过的苦果,从中获取人生的教训。
第二,选材构思。本文可以写记叙文,也可以写议论文。只要是与“机会”有关的经历、
体验、感悟等都可入文。但一篇文章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要求我们学会选择。要选择那些
最能打动读者的细腻情节,要选择那些最能吸引读者的曲折故事,要选择那些与众不同的视
角观点。这样,你的文章自然会新颖脱俗,光彩照人。根据立意先自拟题目。记叙文构思举
例。拟题:给自己一次机会,如:①给自己一次尝试的机会,勇敢地站在讲台上演讲;②高
中已来临,站在人生的岔路口,给自己一次拼搏的机会,在通向理想的道路上努力前进。
如写议论文,围绕“机会”进行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做到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严
密,思路开阔、内容丰富,文章还可以联系现实,使之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参考例文:
我错过了那次机会
人的一生,每天都生活在机会和挑战之中。面对着机会和挑战,有的人抓住了机会,有
的人则失去了机会,我就是属于后面的一个。
记得刚进入初一年级时,班里都是新分的同学。一切都是那么陌生,过了几分钟,一位
老师走进教室向同学们自我介绍,听完后我才知道他就是我们的班主任。他用很洪亮的嗓子
对我们说:“同学们好,新的学期开始了,这将是你们学习中最关键的一个时期,希望同学们
能够和我相互合作,共同进步!”班主任说完,立即想起了一阵鲜花般的掌声,接着,班主任
又说道:“由于我对大家还不熟悉,这次的班干部就毛遂自荐好了,请有志为同学们服务、为
班级着想的同学上来竞选,然后大家举手表决!”
很快,有几位同学走上了讲台,他们首先介绍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特点,然后说出自
己所担任职务的设想。
在一阵阵热烈的掌声中,班长、副班长、体育委员、劳动委员已名花有主,接下来的是
竞选学习委员中的几位科代表。其实我早就想当一名英语科代表,这有两个原因,一是我的
英语成绩还不错,二是想通过锻炼提高我的组织能力。可是我就怕在讲台上作自我介绍,因
为我这人一向不爱说话,性格很内向,一到公众场合就结结巴巴,憋得一脸通红。虽然这样,
我还是很想当英语科代表的。
又一个同学走上了讲台,他低着头,脸上泛着红晕,只见他清了清嗓子:“大家好,我叫
刘××,虽然我的语文成绩不太好,但我相信,我有能力当好语文科代表,为同学们服务,
希望大家支持我,谢谢!”
说完,教室里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很快又有一个同学上来,她自我介绍后说自己想担任数学科代表。情况已经很紧急,现
在只剩下英语科代表了。我开始紧张起来,连忙给自己打气:“××,现在该你了,你要上去
演讲,你不是想当英语科代表吗?想当就要上去演讲。”看看周围的同学,有的正盯着我看,
似乎在说,英语科代表是你的,快上去呀。我的心跳开始加快,脸上开始发红,我把拳头握
紧了,鼓着劲狠狠地吸了一口气,正要挪动身子站起,突然,一名女生向讲台走去,又是一
阵热烈的掌声……
我一下子瘫在了座位上,不断地骂着自己:“××呀××,你连这么一点胆量都没有,你
还常说有什么远大的理想?你真是个大窝囊!”这件事已经过去了三年,到现在我都一直在恼
恨,一直在后悔,是我错过了那次机会啊!这次经历让我明白面对机会一定要大胆去抓住它。
22.写作指导:
本题考查命题作文。
(1)审题立意。“窗”,即窗户。根据材料“窗,是屏障,更是我们与外界交流的通道”
可知,此处既可指生活中的窗户,也指心灵的窗户,一语双关。与此相同,本题的“推窗”
和“风”也有双关的意思。“推窗”既有打开房间的窗户的意思,也有打开心灵窗户之意。“风”
既有自然之风的意思,也有改变认识或行为方式的思想之风的意思。“推窗”是前提,“风来”
为结果,为何要“推窗”,谁“推窗”,“风”是什么是审题的关键。这个“推窗”不是一般情
况下的推窗,而是遇到什么问题或阻碍,思想郁闷或烦躁,才会做出这一动作。“风”可以是
自然的清新之风,和看到窗外景象给你带来的思想认识和转变之风,这种“风”丰盈我们心
灵,激励我们成长。立意上,应表达对真善美的追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可写成记叙文,
也可写成议论文。
(2)选材构思。应先根据对题意的理解,给“推窗”的动机和“风”的内涵进行定位,如
有一道数学题百思不得其解,心情烦躁想放弃,到第二天等老师讲完,推开窗户看到小区保
安烈日下坚持之状,便转变了思想,回头重新解题。然后,根据自己熟悉的体裁确定文体。
如写成记叙文,应讲述与推窗有关的故事,开头应设置推窗的动因——遇到什么困境;中间
要写清看到的景象,最后点明自己转变后的做法。要写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
经过和结果;要用心理描写出自己的感受,用议论抒情语句点明“风”的作用和影响。如写
成议论文,应先明确中心论点,如打开心灵之窗才能转变思想认识,然后按照是什么、为什
么、怎么样的思路安排文章结构;选取名人名言和典型事例,旁征博引,从道理和事实两个
角度充分论证,做到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有力。
参考例文:
推窗风来
人的心就好像一座房子,有时也需要打开一扇窗,让心透透气。也让那明媚的阳光扫去
心中的阴翳,洗涤一下我们的心灵。
在心中打开一扇窗,别让消沉充满了你的心灵。人生本就是一条磕磕绊绊的路,就像心
电图一样,不可能是一路平坦,一帆风顺的。在遭遇到一些挫折时,许多人无法坚持下去,
继而消沉的草长满了他的心田,阴翳也随之而来。其实,在此时我们大可想想李白《将进酒》
中脍炙人口的一句诗:“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退一万步来讲,人家已“倾家
荡产”,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那我们呢?是否也可以拥有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
沧海”的豪情壮志呢?现在就需要我们打开一扇窗,让阳光照射进来,使消沉烟消云散,取
而代之的是健康向上。
在心中打开一扇窗,别让抱怨充满了你的心灵。如果在桌子上面放了半杯水,你会有什
么想法呢?你是想着:桌上还剩下了半杯水,真好!还是:桌上只剩下了半杯水,这可怎么
办啊?两种不同的想法反映出两种不同的心态。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掉进一个牛角尖
沼泽,怎么也出不来。就像有时,我们看到桃花谢了,有人会因为无法看到桃花盛开时的烂
漫而惋惜、抱怨,只有少数人会想着桃花谢了,过不了多久就可以吃到酸甜可口的桃子了。
两者的心态不同所看到的世界也不同。不言而喻,我们就应该拥有那种积极向上的心态。正
如普希金所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
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打开一扇窗,让风儿进来吹走心中的抱怨,取而代之的是积极乐观。
在心中打开一扇窗,别让攀比充满了你的心灵。俗语有云:“人比人,气死人。”正所谓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不管对于什么我们都应有一颗平常心。不要让整颗心都浸在逞强、攀
比中去。你很好,没错,但还有比你更好的。不能因为自己比别人稍强一点就沾沾自喜,也
不能因为自己只是比别人落后一点就满心忧愁。对待一切事物要不骄不躁,但并不是让你缺
乏竞争意识。竞争中也需要一个良好的竞争心态,无论自己的结果是好是坏,都应做到范仲
淹所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打开一扇窗,让徐徐清风帮你驱散走攀比,留下淡然、自
适。
塞缪尔曾说过:“世界如一面镜子:皱眉视之,它也皱眉看你;笑着对它,它也笑着看你。”
我们也需要有一种良好的心态,去面对一切。时时记得,在心中打开一扇窗!(
....
C
.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
) (


)临沂市重点中学2022 级高一新生入学检测试题
语 文 2022.9
(时间: 120 分钟,满分: 120 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
2. 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 铅笔 (按填涂样例) 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 0.5mm 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 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1.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在坚持不懈的练习中,使他迅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古琴演奏家。
B .2022 年我国第一季度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了大约 140.8%左右。
C .《红色气质》一书,以独特的视角讲述了中国革命先烈不怕牺牲、英勇奋斗。
D .开放合作不仅推动了世界经济的稳定复苏,而且促进了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
2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例如毛主席的《沁园春· 雪》开头几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就充分体现
了诗人胸怀和思想的崇高境界。
B .有事实拿出来说啊(闻先生声音激动了)!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地来打来
杀,而偷偷摸摸地来暗杀!
C .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
傲?——我始终想不清楚。
D .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 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B
.父亲

实厚道低三下四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
)A .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
入梦了。
(

...


那就可以肯定他不是一个有教养的人。
)D .假如一个男人跟朋友和熟人见面时彬彬有礼,可是在家里对妻子儿女动不动就大发雷霆
4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关注社会,心系百姓,《石壕吏》《茅屋 为秋风所破歌》等作品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被后人尊为“诗圣”。
B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诗经》 的主要 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赋”是直陈其事,“比”是借物譬喻,“兴”是托物起兴。
第 1 页 共 8 页
C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 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也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 .中国是礼仪之邦,讲究社交用语,如初次见面说“久仰” ,等候客人说“久违” ,请人 帮忙用“劳驾” ,赞人见解说“高见” ,中途先走用“失陪”。
5 .按要求填写相应语句。
( 1)《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选取快马、强弓两个典型事物,分别从视觉和听觉 角度再现紧张激烈战斗场面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 ”
(2)叶老师退休后经常参与社区居委会组织的各种志愿服务活动。为弘扬正能量,感谢她的无 私付出,社区居委会决定将一面写有“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的锦旗 送给她。
(3)2023 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1017— 1073)逝世 950 周年。周氏后人决定把《爱莲说》中的 两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镌刻在修葺一新的纪念碑上面, 以颂 扬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精神。
(4) 杜 甫 在 《 春 望 》 中 触 景 生 情 、 移 情 于 物 , 表 达 感 时 伤 世 之 情 的 句 子 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
6 .综合性学习。
为落实“双减”政策,某校开展了以“落实‘双减’我担当”为主题的“天下国家”综合性 学习活动。请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为解决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2021 年 7 月 24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 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各地必须不打折扣地落实。
“双减”政策落地后,课外学科培训班停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更加丰富。上学年,某中学 在 9 月份和 12 月份各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通过数据分析来看,家长对“双减”政策的支持率由 35%提升至 92% ,家长的经济负担大大减轻,绝大多数家长的态度由刚开始时的焦虑、怀疑转变 为支持、配合。
材料二:“双减”政策发布后社会情绪分布图
材料三:学生参加校外培训作用反馈表
第 2 页 共 8 页
( 1)“落实‘双减’我担当”中的“担”小篆写作“”,《说文》解释“儋(担)” ,“荷”
也。“负书担橐”(《战国策》)中的“担”即用其本义:____________ 。“故宁请汝先死,吾担 悲也”(《与妻书》)和“落实‘双减’我担当”中“担”则引申为:____________。
(2)研读材料二,就“双减”政策发布后的社会情绪表现,写出你的发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天下国家”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暑假马上到来,你可能又要面临各类培训。请你站在“天下国家”的高度,结合材料一、三,说 出不参加校外学科培训的至少两个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48 分)
(一)(4 分)
7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漫成一首
杜 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① 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②静,船尾跳鱼拨剌③ 鸣。
【注释】 ①风灯:船中桅杆上挂着的灯,有纸罩能避风。②联拳:指夜宿的白鹭屈曲着身 子,三五成群团聚在沙滩上。拳,屈曲。③拨剌:拟声词,指鱼在水里跳动发出的声音。
这首诗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请结合第四句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
第 3 页 共 8 页
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乙】孔子谓南宫敬叔① 曰:“吾闻老聃②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今将往矣。” 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③ ,历郊社④之所,考明堂之则,察庙朝之度。于是喟然曰:“吾乃今
(

)知周公之圣,与周之所以王也。 ”及去周,老子送之。 自周反鲁,道弥尊矣。远方弟子之进,盖
三千焉。
(选自《孔子家语·卷三》,有删减)
【注释】 ①南宫敬叔:鲁国大夫。②老聃,即老子。③苌弘:周敬王大夫。④郊社:祭天
(

)。
8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孔子谓南宫敬叔曰 太守谓谁(《醉翁亭记》)
B .则吾师也 齐师伐我(《曹刿论战》)
C .于是喟然曰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出师表》)
D . 自周反鲁 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9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 1)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之所以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及去周,老子送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至 周 问 礼 于 老 聃 访 乐 于 苌 弘
11.【乙】文中孔子向老聃学习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甲】【乙】两文都谈到了学习方法,但各有侧重。分析两文谈到的学习方法侧重点有 何不同。(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8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分子育种技术让水稻更高产
①米饭是中国人餐桌上最常见的主食,但是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能吃饱饭,是在最近几十年 才得以实现的。
②水稻增产与育种、水利、肥料、农药等诸多因素有关,而起到核心作用的是育种。据中国 科学院院士李家洋介绍,育种对我国农业增产的贡献率约为 40%。
③育种的目标,是希望获得各种特征都符合种植者与消费者需求的作物。作物具备的与农业
第 4 页 共 8 页
生产相关的特征,被称作农艺性状。而所有的农艺性状,归根结底都是由其遗传物质DNA 上的 特定碱基序列——基因决定的。
④认识到这一点后,育种学家开始有意识地运用诱变和杂交这两大武器来改造作物。诱变是 通过运用物理或化学的办法来处理种子,提高作物基因改变的概率。将这些基因突变的种子种植 下去后,再观察挑选其中的有益变异并逐步培育出新品种。而杂交则是将两个亲缘关系较远的品 种进行人工授粉交配,再将其后代中发生了基因重组并具备某种优良性状的植株挑选出来,经过 多代自交,最终培育出性状优良、遗传性状稳定的新品种。
⑤尽管诱变和人工杂交技术让人们摆脱了对自然界中缓慢发生的变异和杂交的依赖,但无论 是自然变异还是人工诱变,基因的变异都是随机发生的。而杂交育种则需要经过多代的筛选、会 交和自交,耗费的时间常常要以十年计。显而易见,要想进一步提高育种的效率,精准改变基因 是其关键。
⑥在育种学家看来,高效精准育种的第一步,就是需要找到调控关键农艺性状的基因。不过 水稻有 4 万多个基因,几乎是人类基因数量的两倍,一个一个基因去研究费时费力。加之基因和 性状不是一一对应,而是既存在多个基因调控同一个性状,也存在一个基因影响多个性状的情况, 基因和性状之间构成复杂的调控网络。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李家洋团队与合作者在水稻中率先应 用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方法。
⑦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方法是指:首先,记录大量不同品种植株的各种性状;随后,对这些植 株开展基因组测序;接下来,对比不同品种间的差异,寻找其中的规律。假如若干植株均具有株
高较高这一特征,而它们的某个基因又有着相同的变化,这个基因的作用很可能就是调控株高。
⑧确定了控制性状的关键基因(对性状影响较大的基因,也称主效基因)后,下一步就是将这 些基因按照育种学家的设计进行组合。传统的杂交技术不变,但是筛选不再是大海捞针, 因为基 因已经确定。当杂交的植株在实验室中刚出苗的时候,利用基因组测序或者利用对特定基因的标 记追踪,就能很方便地找到具有理想组合的植株。通过对特定基因的分子标记追踪,能够获得将 多种位于不同品种植株的优异基因集于一身的新品种,将传统育种不可能达到的目标变为可能。 这就是李家洋提出并首先实践的“分子设计育种”。
⑨那么,分子设计育种如何提高产量呢?这需要先确定哪种农艺性状与产量关系密切,然后 寻找控制这种农艺性状的基因。
⑩育种学家认为,与产量关系最为密切的农艺性状是水稻的株型。具体而言,就是水稻的茎 秆基部分枝(称为分蘖)的数目和角度、植株的高度、叶片和穗的形态等。
意识到了株型对产量的意义后,育种学家提出来水稻“理想株型”或“新株型”的概念。 即认为育种的目标之一是让作物具有最合适的株型,来最大限度地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增加经 济产量。李家洋解释道: “理想株型应当具备株高 1.2 米左右,4~7 个分蘖,具有一定的分蘖角 度、茎秆粗壮倒伏、根系发达、穗大粒重等特征。 ”
在接下来的十多年里,李家洋团队接连发现了多个与分蘖相关的基因。其中,于 2010 年 发现的 IPAI 最为关键。李家洋表示: “通过调控 IPAI 的表达量,不但能够让水稻具有合适的分 蘖,还让茎秆粗壮、根系发达。它甚至还能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影响穗和粒的形态。 ”
第 5 页 共 8 页
李家洋团队很快将 IPAI 用于分子设计育种。通过杂交将具有 IPAI 优异变异的基因导入其 他水稻中,可以让水稻获得理想株型状态,使产量提高约 20% 。基于这一进展,IPAI 被誉为“新 一代绿色革命基因”。
“农业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基因组时代,育种科学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李家洋
院士说。
(选自 2021 年第 11 期《科学世界》,有删改)
1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农艺性状是指作物具备的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特征,它是由基因决定的。
B .农业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基因组时代,诱变和杂交已经被新的育种科学技术淘汰。
C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能够帮助育种学家确定控制性状的关键基因。
D .分子设计育种提高产量既要确定与产量关系密切的农艺性状,还要寻找控制这种农艺性 状的基因。
14.简析第⑤段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概括什么是分子设计育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渑池来信
于德北
①就在今年秋天,我意外地收到了一封来自河南渑池的挂号信,信封里,是一封寄自日本的 没有启封的信,上面赫然写着我的名字。
②那是一封写在樱花笺上的长信,有七八页之多,字体娟秀。“于老师,您好!之所以将给 您的信由老家河南邮转,实在是我想唤起您的一段回忆。我刚刚从日本早稻田大学博士毕业,近 期即将回国从事中日文学比较研究,我回国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拜访您,并把我刚刚翻译好的您的 一百二十五篇小小说交由您过目……您还记得吗,那个站在梨树下看您吃梨的河南小女孩……”
③啊!那真是一段温馨的回忆啊!只是时间太久,我几乎把它忘记了。
④二十年前,我由团省委转业,调入《深情》杂志社工作,接到一个采访任务,尽可能全面 地采写女孩读书难的问题。这次采访难度大,且辛苦,我由甘肃、陕西一路走来,最后来到了河 南的三门峡市。本来在这里是没有采访任务的,我只想假公济私转道看看三门峡,感受一下“梳 妆台”的宏伟和壮观。我如愿以偿, 当面对大坝、面对黄河的时候,我知道,不虚此行。
⑤恕我孤陋寡闻,在中学读书的时候,便学到过仰韶文化,但如果不是当地朋友介绍,我实 在没记得它的初发现地就在河南,更不知晓,它就在三门峡市下辖的渑池县,而我现在距离它也 就百余公里的路程。如此大好的机会怎能放过,我十分轻易地原谅了自己的孤陋寡闻,转而为自
第 6 页 共 8 页
己的“博闻多识”而沾沾自喜。当下由朋友安排,驱车去看彩陶。人如果过于得意,上帝一定会 给他一点小小的惩戒吧。车程过去大半,路过一个村庄的时候,小车抛锚了。等待修车的时候, 我们坐在车里吸烟,初秋的蝉鸣噪耳,一支烟只吸了半截,我便丢在脚下,一个人信步往村庄里 看风景。我就这么一个习惯,每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我总喜欢四处走走逛逛。
⑥走过几户人家,均敞着门,偶见鸡犬进进出出,对我的到来并不稀奇。河南产枣子,这里 几乎家家种有枣树,微风拂过,半青半黄的枣子左右摇动。正漫步间,忽一道明丽的色彩映入眼 帘。有一个略显残破的院子,这个院子里没有枣树,却偏偏立了一棵丰茂的梨树,树上的梨子拳 头大小,静垂在枝叶间像一只又一只的铜铃。
⑦一个十几岁的女孩怯生生地看着我。
⑧“你好。 ”我问候她。她并不回答,只是一个劲地回头向屋门处望。随着她的目光去寻, 只见一个中年妇女抱着一个孩子从屋里出来。我赶紧掏出名片递过去,表明自己不是坏人。我指 指树上的梨子,做出喜欢的样子。那妇女点点头,我以为得到了她的许可,便摘下一个梨子,擦 也不擦地咬上一口。梨子尚未熟透,但香甜的汁液盈了满口。那个女孩瞪大了眼睛望着我,可我 并未发现这其中的诧异,满心欢喜地坐到她正写作业的小桌旁,翻动她的作业本,做出一副十分 关心的样子。这是一些什么样的本子呢,正面写完背面写,先用铅笔写,再用钢笔写,字迹工整, 却如蝇如蚁,密密麻麻。
⑨我急忙向那中年妇女问寻,才知道,这一家人是村里的贫困户,地少不够种,男主人本来 会唱蒲剧,农闲时可唱野台子戏,可是两年前,野台班子因车祸而鸟兽散,男主人病倒在床,这 人家,风雨飘摇中又雪上加霜……
⑩“那梨子是卖了供娃上学呢。”妇女说。我一下恍然,手握半只梨子僵立在那里。好半天, 反应过来什么,奔踏着出门,一路来到村中的小卖店,把这店里的本子和笔全部买了下来。是的, 我把这些本子和笔全都送给了那个女孩。另外,还以赔梨为名义,把五百元钱交到那女孩的妈妈 手里。
这就是那件事情。
当朋友来寻我,告知车已修好,可以启程,而也即将启程的时候,我们的身后响起了清亮
亮的一段唱腔——“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天波府走出来保国良臣……”那女孩一边唱,一边 哭,一边向我们跑来,跑到近前,深深地给我鞠了一个躬。朋友说:“老于,娃给你唱蒲戏呢。” (选自《北方文学》2020 年 22 期,有删改)
16.文章从一封信写起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第⑥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 1)这是一些什么样的本子呢,正面写完背面写,先用铅笔写,再用钢笔写,字迹工整,却如
第 7 页 共 8 页
蝇如蚁,密密麻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一下恍然,手握半只梨子僵立在那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最后一段可否删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8 分)
20.请你在人物、主题、艺术特色等方面任选其一,从《海底两万里》中提炼出一个关键词, 并围绕关键词写一段 70 字以内的评论。
三、写作表达(50 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作。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 1)智者贵在乘时,时不可失。
——司马迁
(2)有希望的成功者,并不是才干出众的人,而是那些善于利用每一时机去发掘开拓的人。 ——苏格拉底
(3)我就担心丧失机会。不抓呀,看到的机会就丢掉了,时间一晃就过去了。
——邓小平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与感悟?请自选角度, 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文体特征鲜明。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 人名、校名。如有需要,请用“ × × × ”代替。
22.按要求作文。
窗,是屏障,更是我们与外界交流的通道。推开窗,美景如风,亲情如风,理想如风,文化 如风……一缕缕清风,徐徐吹来,丰盈我们心灵,激励我们成长。
请以“推窗风来”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②文中不要出现 真实的校名、人名,否则扣分。③不得抄袭。④不少于 600 字(如写作诗歌不要少于 20 行)。
第 8 页 共 8 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