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 姓名:
元氏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入学考试
语文 B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9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科普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生活在东非地下的裸鰻鼠是一种变温的冷血动物,这一特征足以让它去角逐最奇异的哺乳动 物的头衔。裸鶴鼠和其他冷血动物一样,主要通过与环境的热交换来调节体温,有时也通过大家 扎堆来取暖。它们的皮肤为此变得裸露无毛,因为皮毛不仅不能起到调节体温的作用,反而会妨 碍热交换。
裸錄鼠为什么变成变温动物呢?它们生活在温度变化不大的地下,保持恒定体温不那么重要。 在非洲饌形鼠中,裸饌鼠体积最小,比大动物更易丧失热量,保持恒定体温很困难。它的体积大 约是达马拉兰缺鼠的20%,但身体表面积约是达马拉兰鰻鼠的40%,裸籐鼠如果像它们那样维持恒 定体温,就必须以2倍的速度加速产生体热的代谢过程来弥补体热的散失。它的食物主要是低能 量的块茎,而地下氧气又非常稀薄,所以干脆不再试图去维持恒定体温。
裸鰻鼠生活在干旱地区,主要食物是块茎,而越是干旱的地区,块茎会越大,但是数量也越 稀少。有的块茎的重量甚至是裸缺鼠体重的上千倍,如果碰巧挖到一个,一窝裸缺鼠一年的口粮 就全有了。但是在地下乱挖地道,刚好碰上块茎的几率极低,而且只有在下雨的那几天,土壤比 较潮湿时才适宜挖地道。挖地道要耗去大量能量,很可能挖了几天却一无所获。因此,想要提高 生存机会,它们必须组织起来,分头去找食物。
虽然成员数量越多找到食物的机会越大,但也意味着找到的食物不够分。既要增加个体数量, 又不增加对食物的总需求量,就需要把每个成员的饭量减小。其进化的结果是:成员的数量增加 了,但是体型变小了。达马拉兰簸鼠的体重是裸缺鼠的5倍,但它的社会习性不像裸缺鼠那样复 杂、精致,寻找食物的效率可能也不如裸籐鼠。在进化史上,达马拉兰鰻鼠出现的时间比裸鶴鼠 晚。也许达马拉兰鰻鼠正往裸籐鼠走过的路上走去,成员数量会变得更多,但是体型也会变小, 最终小到无法维持恒定体温,并脱掉了皮毛,成为另一种裸籐鼠吧。
(摘编自方舟子《冷血的哺乳动物》)
下列关于“裸靈鼠”的表述,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3分)( )
生活在东非的裸靈鼠属于非洲靈形鼠的一种。
裸嚴鼠能变温是它被称为最奇异哺乳动物的原因。
裸嚴鼠主要通过与环境的热交换来调节体温。
裸嚴鼠如果有皮毛会妨碍它与外界的热交换。
下列对裸嚴鼠成为变温动物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它生活在地下,保持恒定体温不那么重要。
它体积小,要保持恒定的体温非常困难。
它可加速体热代谢过程来弥补体热的散失。
它为了适应环境不得不放弃维持体温恒定。
下列对裸靈鼠身体小的原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为增加找到食物的机会但又不增加对食物的总需求量。
有些干旱地区的块茎重量是一只裸嚴鼠体重的上千倍。
下雨过后,变得潮湿疏松的土壤更适合裸靈鼠挖地道。
裸靈鼠是常年生活在东非地下的一种变温的冷血动物。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裸靈鼠为了增大找到食物的机会不得不增多成员数量。
裸靈鼠的社会习性比达马拉兰靈鼠更为复杂也更精致。
体重较大的达马拉兰靈鼠寻找食物的效率不如裸服鼠。
达马拉兰嚴鼠今后身体可能会越来越小并且失去皮毛。
(二)小说阅读(本题共4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只身夜间走路,杨晓冬感到有些不安。这一带,虽说离家不远,敌情可不够清楚。他清楚地 形,顺着长堤,经过四座石桥,就是故乡古家庄。哪知走不到三华里,就发现敌人的炮楼。他快 步离开堤坡,深一脚浅一脚,时间不长就走得满身是汗。冷风一吹,凉得浑身发抖。
这时,天色阴沉,抬头不见星光,地下没有道路。心里一急,连方向也辨不清了。“两只脚 走遍南北几千里,家门口迷失路途,你是思家心切吗?镇静些嘛!"他停住脚步.索性蹲在地上。 靠近土玲一边的枯草丛中,发现残存的雪榜。他会心地点了点头,知道积雪会在背向太阳的地方。 站起身来,他毫不犹豫地大踏步前进。
杨晓冬怀着一颗沸腾跳荡的心,走到村边。伏在村东口地上,小心地听了半天,确实没有任 何动静。他才傍着堤坡,向家走去。
家门口,他亲手栽的那棵槐树,已经三手粗了。他双手攀树,爬上墙头,用脚尖轻轻落地。 站在窗外,他一时拿不定主意,是敲门好,还是在窗外站着好?这时,听到屋里有响动,仿佛是 翻身。接着,翻身的人咳嗽了一声。
他毫不犹豫地扶住窗户,低沉地叫了声:“妈妈!”显然,把屋里的人惊住了。
“呵!我的冬儿呀!……"门打开了,娘儿俩依偎在一起。儿子感到热辣辣的东西滴在他的 脸上,“妈妈!不要哭。"
“我没哭,是冷风吹了眼睛。"老人家极力掩饰着,“松开手,让我点灯。"
“点灯容易被人察觉,咱娘儿俩在黑影儿里说话吧!”
“你说的?"母亲爬上炕,先拿被单罩住窗户,又伸手摸着火柴。第一根用力过猛,擦断了; 第二根燃着后没有去点灯,先借着光看了看儿子,回头找灯盏,又找错了地方;第三根火柴才点 亮了灯。
母亲转过身来,仔细端详着儿子的脸,“冬儿,你胡子拉磴的,你看,比过去老了。"母亲 指着挂在墙上的木框小镜,那里有他中学时代的相片。
“妈妈!你还在外面挂这个?……我马上要到省城里面去……”
母亲这才注意到儿子穿的是藏青棉袍,新棉布鞋,绒线袜子。从他那臓鼻子臓脸和露出的青 胡须磴上,从他那浓密的黑眉和深深的大眼上,从他那细高的身材和朴实诚恳的举止上,母亲觉 得他几乎同当年他的父亲一模一样。不过,父亲是短衣短裤劳动人民的打扮。
母亲站起来,“晓冬,你过来!"她用审查的眼光注视着儿子。当看到他那开朗的面孔,特 别是看到那双眼睛放出她所理解的光辉的时候,母亲两肩微耸,吐出一口长气:“晓冬!党又派 你来搞地下工作啦?听说出城入城盘查得挺严,要当心,日本鬼子可是毒辣得很呵!"
“没关系,妈妈,省城是片大海,我好比叶子鱼儿,摇摆着尾巴就浮进去了。”
老人显出固有的倔强劲,“告诉我,这次回家,是单看看我,还是有别的事?"
“离开七八年啦,不知家里怎么样心里十分牵挂,就打算看望你老人家——等一会儿还得赶 路呢。"这原是他忌讳说的话,不想脱口说出来了。
“不能走!我给你做点饭吃。"
儿子坚持不让母亲做饭,要把剩干粮剩菜拿来吃。他发现炕上摆的是两个红高粱窝窝头,心 里觉得挺难过。他拿着干粮,凑在老人跟前,安慰着说:“我在外面一切都好。盼着吧!盼到咱 们老百姓翻过身来,我告假回家领着妈妈到北京、天津看看风光。”他想用未来的幸福,给母亲 一些精神上的满足。
老太太连连摇头:“只要你们能打走鬼子,叫娘看到共产党成了气候,看到儿子没灾没病地 回来,我就算烧了一搂粗的高香。"儿子总不愧是搞政治工作的能手,很快地说服了母亲,使她 同意儿子做地下工作,并答应帮助儿子做地下交通员。
不管母亲怎样拦阻,儿子终于坚持要走;不管儿子怎样阻拦,母亲还是坚持要送。母亲想说 什么,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眼看儿子的影子消失在黑夜中,她兀自站在冷风里,像木雕泥塑般的 一动也不动,仿佛儿子从她的心肠上面系了一条绳索,走一步,一牵引,牵得她心肠阵阵作痛……
(节选自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
下列关于小说中画线语句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两只脚走遍南北几千里"形象地突出了杨晓冬参加革命工作后的辗转经历。
“家门口迷失路途,你是思家心切吗? ”揭示了杨晓冬迷失路途时的自责心理。
“镇静些嘛! ”使用祈使句式,写杨晓冬命令自己尽快走出慌乱,语气较强烈。
本句使用设问修辞,一问一答,用简练的语言描述了杨晓冬的心理变化过程。
下列关于杨晓冬人物形象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杨晓冬冷静沉着。迷失方向后,他索性蹲下,根据土玲一边枯草丛中残存的雪棒很快辨明 了方向。
杨晓冬警惕性高。走到村边,他确认没有任何动静后,才向家走去;走进屋后吹灭母亲点 燃的灯。
话晓东身手矫健。他成功躲过敌人的炮楼;到家时双手攀上三手粗的树,爬上墙头之后轻 轻落地。
杨晓冬爱母情深。他牵挂母亲回家探望,看到红高粱窝头心中难过,用胜利的美好前景劝 慰母亲。
下列关于母亲形象的概括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母亲形象朴实感人。母亲的语言朴实无华,动作极具个性,这些描写凸显了她内心深处对 儿子的爱和支持,感人至深。
母亲性格刚强。她听到离家七八年的儿子在窗外亲切的呼唤时,内心激动不已,但她竭力 控制内心的激动,没有流出眼泪。
母亲担忧儿子。她因为害怕儿子回家被发现,所以“拿被单罩住窗户”;她还提醒儿子说
“出城入城盘查得挺严,要当心"。
母亲深明大义。她能够理解儿子所做的工作,面对儿子的劝说,她不但同意儿子做地下工 作,而且还答应做地下交通员。
下列对这篇小说艺术手法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小说把杨晓冬因忽然发现敌人的炮楼而紧张得迷路、通过声音来判断情况等一系列情节设 置在夜晚,既合情合理,又有渲染气氛的作用。
小说注重细节描写,对母亲划火柴的动作不惜多用笔墨,第一根“擦断了” ,第二根“借 着光看了看儿子”,真实地写出了母亲的年老眼花。
冬雪未消,草木枯萎,路上有敌人的炮楼,这些环境因素象征着抗日路上的艰难险阻;杨 晓冬连夜赶往省城的行动,预示着革命曙光可见。
结尾“仿佛儿子从她的心肠上面系了一条绳索,走一步,一牵引”化抽象为具体,把母子 分别的痛苦和相互的担忧、牵挂表现得真实可感。
(三)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乌镇的早晨
刘汉俊
夜宿乌镇,秋波入梦,依稀鱼密语,朦胧鸟谈天,鸟鸣不知道从何时响起、哪里传来。叽叽 喳喳,嗯嗯啾啾,早起穿行在微明的庭院,惊起的鸟儿翩翩飞。“乌镇”是鸟的天堂。晨鸟穿花 语,稍头隔岸歌,乌镇的鸟鸣有一丝淡淡的桂花香。发一声叽喳,散一缕花香;叫一声喟啾,衔 一丝阳光,半个太阳被叼出地平线,一轮薄月还挂在天幕。鸟语花香秋月朗的小清新,只等太阳 的隆重出场。
有脚步声在石板街的那头响起,咔嗒咔嗒。这儿的黎明静悄悄,宜独行,而不是聊天喧哗; 宜缓行,而不是步履匆匆。烦躁的心情合不上乌镇的从容,急促的脚步对不上乌镇的节拍。虾戏 草,鱼读月,水底青苻是最好的森林。西市河水绿如蓝,寒烟淡淡紫气凝,何须春夏来。有鱼儿 在吃露水,吧嗒吧嗒,一有声响便倏地无影无踪;遇有船来,鱼儿们却不慌不忙不躲不闪,想必 是老相识了。和谐是万物的本原,自然是人类的老师。嘈杂过后有安宁,人生需要适度的归零。 乌镇是一个禅房,适合潜隐默修,给心灵放个假。
石路没有起点,胡同没有尽头,乌镇随时可以启程,到处都是远方。这里自古蚕桑茂盛、商 贸兴隆、舟楫便利,是江南富庶地、水国温柔乡,哪来都是客,谁走都不惊。西市河就这么古老 地流着,微澜轻漾,水波不兴。在霞光微醺的乌镇踱步,不知道自己要走向哪里。回头是岸,移 步即景,把晨光踩在脚下,一步一道闪闪亮。乌镇的拐角很多,多得你不知道下一个拐点在哪里。 踏在木栈道上,咚咚响声有一种远古洪荒的年代感;一脚踩偏,木板便咿呀吱扭起来,一声乡愁 从脚底升腾到心底。世上没有过不去的坎、蹬不过的水,窄处通宽,逢水搭桥,乌镇没有死胡同、 半截路。深一脚浅一脚,都是岁月的屐痕;高一脚低一脚,全是人生的哲理。
人在乌镇,前瞻是景,顾盼也是景。蓦然回首,一壁的爬山虎翠生生地贴在黛瓦白墙上正看 你。你迎面看去,目光从街心穿过厅堂,望得到河里的水、水上的波,再一眼便穿越了对岸的庭 院,落在一墙的绚烂或者一窗的青葱上,才发现春天从未走远。彩笔当空舞,色板随意涂,乌镇 把春的生机、夏的苍翠、秋的艳丽、冬的清新全画在墙上,是江南的水墨,是乡愁的油彩,是天 界飘落的一张画笺。
被染绿的还有庭院深深千丛竹。秋不尽,春长在,乌镇没有夏燥冬寒。檐角朝飞春秋燕,垂 帘暮卷吴越霜,春秋的战场、南梁的书院、唐朝的祭台、宋城的花园、民国的后院,乌镇是历史 连环画,一个有故事的地方。南宋的乌镇是梨园教坊,戏院书场密集,是昆曲的摇篮、南戏的家 乡。乌镇的历史江南的雨,春秋的故事吴越的曲,在一板三眼咿呀啊哦中韵味绵长。
乌镇人可不真的就有闲情逸致。临河人家,楼台近水,早起的菜农摇着自家的船儿沿河叫卖, 一船水灵灵的瓜果菜蔬。水上阁上,讨价还价,吴侬软语像对歌。门掩万户事,窗推一色青。当 一扇扇的门窗很生动很气派地全铺开,你才知道什么叫乌镇的热情。沿古街的早点铺热气腾腾地 招狒你,吃乌镇菜,品家藏酒,一碗小锅面能吃得你斯文扫地却心满意足。吃的是味,品的是道, 乌镇家家有陈酿,户户有祖传。
阳光灿烂,生机盎然,几经毁损但风骨底蕴犹在的乌镇,经过近些年的翻修打造,创意无限、 风光无边。复古像古,古得不能再古;装老像老,老得不能再老。画梁勾芙蓉,雕饰亦天然,复 的是古,留的是根;仿的是旧,为的是今。处处互联网,事事二维码,穿越年代的阳光正串起乌 镇的新风景。
乌镇的早晨是江南的缩影,是中国的曙色。唯愿一觉醒,处处是乌镇。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文章从清晨的鸟鸣写起,对乌镇进行了多角度的描绘,将一幅幽美宁静、生机盎然的画卷 铺展开来。
文章写“咔嗒咔嗒”的足音、遇有船来不躲不闪的鱼儿,体现了乌镇的静谧之美以及人与 自然的和谐。
文章通过满是爬山虎的黛瓦白墙、庭院的一墙绚烂或一窗青葱等意象,展现了水乡乌镇的 色彩之美。
清晨沿河叫卖的菜农,热气腾腾的早点铺子,吃得让人斯文扫地的小锅面,显示出乌镇的 喧嚣混乱。
下列对文中句子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乌镇的鸟鸣有一丝淡淡的桂花香”,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以嗅觉写听觉,给读者独特 的审美感受。
“半个太阳被叼出地平线” “只等太阳的隆重出场",巧用了比拟的手法,为文章增添了 一种灵动之美。
“虾戏草,鱼读月,水底青苻是最好的森林”,运用了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呈 现了西市河之美。
“春的生机、夏的苍翠、秋的艳丽、冬的清新",运用铺排的手法写出了乌镇一年四季优 美如画的特点。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本文句式整散结合,尤其擅长运用整句,大量使用了对偶、排比,使文章节奏鲜明,富有 整饬之美。
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本文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于一体,形象地展示出乌镇 的意蕴风姿。
本文构思精巧,写穿行乌镇的所见所感,联想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展现古老乌镇的现代生 机,形散神聚。
本文用词清丽典雅、富有文釆,抒情真挚自然,字里行间流淌着对乌镇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本文从乌镇早晨的鸟鸣喟啾,写到石板街、西市河、黛瓦白墙的庭院,抒发了对水乡的喜 爱之情。
本文写春秋故事、南梁书院、昆曲摇篮、南戏家乡,丰富了文章内容,展现出乌镇的历史 文化意蕴。
本文写乌镇翻修打造,处处互联网,事事二维码,表达了对乌镇现代化发展湮没传统的无 奈和忧虑。
本文结尾既呼应题目,又升华了主题,表达出对中国传承历史文化精髓、又大步向前的祈 愿与祝福。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7题。
左忠毅公聞逸事
方苞
先君子尝言,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虎下一 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及试,吏呼名 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者, 惟此生耳。”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久之,闻左公苍炮烙,旦夕 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屣,背筐,手长羸为除不洁 者,引入。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史前跪抱公 膝而呜咽。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眦,目光如炬,怒曰:“庸奴!此何地也?而汝 来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不速去.无俟奸 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后常流涕述其事以 语人,曰:“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崇祯末,流贼张献忠出没薪、黄、潜、桐间,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每有警,辄数月不就 寝,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幄幕外。择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则番代。每寒夜起 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或劝以少休,公曰:“吾上恐项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史公治 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于堂,上。
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与先君子善,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注】左忠毅公,名光斗,字遗直「明朝桐城人,明朝官员,是史可法的老师。因弹劾宦官 魏忠贤,受酷刑死在狱中。弘光时平反,谥号为“忠毅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叩之寺僧 叩:敲
B. 商左公被炮烙 被:遭受
C. 吾上恐员朝廷 负:辜负
D. 与先君字善 善:交好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
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
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
D.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左忠毅公善于发现人才,爱惜人才。他偶遇年轻书生史可法,阅读了史可法的文章,为其
披衣掩门,并当即收为弟子。
左忠毅公刚强坚毅,忠心为国。他在狱中受尽酷刑,对前来探监的史可法怒斥一番,并激
励史可法以天下为己任,报效国家。
史可法忠于职守,身先士卒。史可法得益于老师的言传身教,每有警报,他让将士们轮换 休息,自己却一连几个月不就寝。
史可法尊师重情,不忘师恩。他带兵期间,凡到桐城,必定亲自到左公府第,问候太公、 太母安好,到堂上拜见夫人。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屬背筐,手长镌,为除不洁者,弓I入。
译文:
(2)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
译文:
左光斗为什么会做出“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的粗暴行为? (3分)
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8~20题。
春从天上来园
吴激
会宁府遇老姬,善鼓瑟。自言梨园旧籍,因感而赋此。
海角飘零。叹汉苑秦宫,坠露飞萤。梦里天上,金屋银屏。歌吹竞举青冥。问当时遗谱,有 绝艺、鼓瑟湘灵。促哀弹,似林莺听听,山溜泠泠。
梨园太平乐府,醉几度春风,鬓变星星。舞破中原,尘飞沧海,飞雪万里龙庭。写胡笳幽怨, 人憔悴、不似丹青。酒微醒。对一窗凉月,灯火青荧。
【注】春从天上来:词牌名。词人以宋臣身份出使到金国都城会宁府,被强行留滞。此词作 于“靖康之变”后。
下列对词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起句“海角飘零"写老姬也写自己,颇有“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
词人写琴瑟之音如娇莺明咽,山泉泠泠,体现音乐带来的快乐感受。
“鬓变星星”中的“变”字,将过往之美好与如今之衰老突显出来。
“舞破中原"写得惊心动魄,干戈撞击、战尘弥漫之状,如在眼前。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梦里”两句如实描绘词人在金碧辉煌的金国宫殿听音乐的场景。
“尘飞沧海”化用“东海三为桑田”的典故,隐喻现实的沧桑巨变。
词人以“胡笳幽怨"暗示了老姬流落金国,飘零憔悴,内心幽怨。
词作将视觉听觉相结合,巧妙而又形象地传达了词人复杂的心绪。
词作以“对一窗凉月,灯火青荧"作结,对其表现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卒章显志 B.以景结情 C.直抒胸臆 D.托物言志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明明如月,
(2) ,使我不得开心颜?
(3)同是天涯沦落人, !
(4)乱石穿空, ,卷起千堆雪。
(5) 雁过也,正伤心,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_)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4题。
近日,眼科门诊一连来了几名特殊患者,都是晚上熬夜看手机,第二天早上看不见东西了, 这种疾病被称为“眼中风"。“中风"一词原指脑中风,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脑中风,近几年被 引入眼科。临床上,眼科医生把视网膜动脉阻塞这类缺血性眼病和视网膜静脉阻塞这类出血性眼 病统称为“眼中风”。“眼中风”是眼科临床急症之一,不及时治疗会导致严重的视力损害。
① 0第一种是中央动脉阻塞,会造成患者视力丧失,甚至永久
失明。第二种是分支动脉阻塞,视力下降程度不像第一种那么严重,多表现为视野缺损。第三种 是睫状动脉阻塞, ② ,经过治疗可能得到一定程度恢复。视网膜动脉
阻塞时, ③ ,对视功能危害越大。缺血超过90分钟,视网膜光感受器
组织损害不可逆;缺血超过4小时,视网膜就会出现萎缩,即使恢复了血供,视力也很难恢复, 因此患者最好能在2小时内、最迟不超过4小时内接受治疗,并尽可能保住自己的视力。
视网膜静脉阻塞主要表现为眼底出血,并由此导致视物模糊变形、视野缺损或注视点黑影等, 不及时治疗也会导致严重后果。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个字。(6分)
答:
“眼中风”因和脑血管疾病“中风”有诸多相似而得名。与此类似,“打笔仗"源自“打仗”- 请简述“打笔仗”的含义并分析它得名的缘由。(4分)
答: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 原意。(3分)
答:
(二)语言文字运用口(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5~26题。
天边草原乌拉盖河畔经过千万年的风吹雨打,这片美丽富饶,得天独厚,水草肥美的草原随 着历史的长河顺延着。漫山遍野的山丹花开得火红耀眼,飘香万里。五十多年前,在这片草原上 留下了许多兵团知青火热的战斗生活印记,至今① 。
清澈见底的乌拉盖河水似一根银色的飘带流向远方;河水两岸火红的山丹花尽情绽放。走进 草原深处,奇妙无比的布林泉水日夜不停地流淌着,那么恬静,那么欢畅,似一双明亮的眸子看 着美丽富饶的草原喜人的变化。每年的端午节,当地牧民男女老少②,迎着鲜红的太阳, 来到清澈见底的布林泉水旁洗脸、洗眼,泉水好像也为牧民带来 ③ ,美满幸福,布林泉成
为祖国各地南来北往的游客游览观赏和洗脸洗眼美容明眸的幸福泉。布林泉的灵性,源于自然。 走在泉水边,那种恬淡悠闲的感觉便走进我的心里了。我不想说话,只想静静地坐在清澈明净的 泉水边,尽情地设想近千年前,发生在这泉边美丽的传说故事,倍感亲切和熟悉,也似乎得到了 真善美心灵的洗礼。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答:
语文参考答案(B)
B B项,根据原文“生活在东非地下的裸靈鼠是一种变温的冷血动物,这一特征足以让它去角逐最奇 异的哺乳动物的头衔”可知,裸靈鼠被称为最奇异哺乳动物因为它是一种变温的冷血动物。选项强加 因果。
C C项,结合“裸讓鼠如果像它们那样维持恒定体温,就必须以2倍的速度加速产生体热的代谢过程 来弥补体热的散失”可知,“可加速体热代谢过程来弥补体热的散失”只是设想,是裸靈鼠做不到的, 故不是裸讓鼠成为变温动物的原因。
A A项,结合原文“虽然成员数量越多找到食物的机会越大,但也意味着找到的食物不够分。既要增 加个体数量,又不增加对食物的总需求量,就需要把每个成员的饭量减小。其进化的结果是:成员的 数量增加了,但是体型变小了”可知,体型变小的原因是“为增加找到食物的机会但又不增加对食物 的总需求量"。
C C项,“效率不如裸靈鼠”错误,结合“达马拉兰嚴鼠的体重是裸靈鼠的5倍,但它的社会习性不 像裸議鼠那样复杂、精致,寻找食物的效率可能也不如裸靈鼠”可知,是“可能不如裸讓鼠”,选项 表述绝对化。
D D项,“本句使用设问修辞,一问一答”错误,“你是思家心切吗?"只有问,没有答,所以不是
“设问"。
B B项,“吹灭母亲点燃的灯”错误,无中生有,原文他只是说“点灯容易被人察觉,咱娘儿俩在黑 影儿里说话吧!”,母亲点燃灯后并未吹灭。
B B项,“没有流出眼泪"错误,与原文不符,由原文“'呵!我冬儿呀!……'门打开了,娘儿 俩依偎在一起。儿子感到热辣辣的东西滴在他的脸上,'妈妈!不要哭。'"可知,母亲虽极力掩饰, 但还是流下了眼泪。
A B项,“真实地写出了母亲的年老眼花”错误,前文说母亲见到儿子回来流眼泪,后文写点亮灯后 端详儿子的脸,说明她对儿子的思念和内心的激动;C项,“这些环境因素象征着抗日路上的艰难险阻” 错误,由文中“他会心地点了点头,知道积雪会在背向太阳的地方"可知,此处是指自然环境描写, 象征意义牵强;D项,“相互的担忧、牵挂”错误,由文中“眼看儿子的影子消失在黑夜中,她兀自站 在冷风里,像木雕泥塑般的一动也不动,仿佛儿子从她的心肠上面系了一条绳索,走一步,一牵引, 牵得她心肠阵阵作痛”可知,此处指母亲对儿子的担忧、牵挂,而不是“互相” 0
D D项,“显示出乌镇的喧嚣混乱”错误,“清晨沿河叫卖的菜农,热气腾腾的早点铺子,吃得让人 斯文扫地的小锅面”应是表现了乌镇热闹的生活气息。
C C项,“运用了排比”错误,“虾戏草,鱼读月"应为对偶。
B B项,“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于一体”错误,没有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
C C项,“对乌镇现代化发展湮没传统的无奈和忧虑”错误,表达了作者对乌镇现代化发展带来新面 貌的欣喜和赞扬。
A A项,“叩:敲”错误。“叩之寺僧”的意思是“左公向寺里的和尚询问",所以“叩”的意思是 “询问”。
A “起立”是一个词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项;“甲上冰霜迸落",“甲上"是“冰霜”的 定语,“迸落”是“冰霜”的谓语,结构相对独立,前后应该断开,排除C项。
A A项,“并当即收为弟子"说法错误。由原文“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 第一”可知,左忠毅公并未当即收史可法为弟子,而是等到考试时。
答案:(1)有一天,狱卒让史可法换上破旧衣服,穿上草鞋,背了个竹筐,手拿着长镌,装作打扫粪 便的人,把他领进监狱。
(2)国家的事情败坏到这个地步,老夫是完了,你再轻视生命而不明救国大义,国家大事谁来支撑 呢?
赋分点:(1) “更”,换;“敝”,破旧的;“草屡",名词用作动词,穿上草鞋;“手”,名词用作 动词,手拿。
(2) “糜烂”,败坏;“已”,停止,结束;“昧”,糊涂,不明白;“支拄”,支撑。(每点1分)
答案:面对史可法前来狱中探看,左光斗怒不可遏:第一,国家糜烂,危急存亡;第二,“我”已经 完了,准备牺牲了,都无所谓;第三,史可法作为天下事的支柱,却轻身来此,这是昧大义。(每点 1分)
解析:史可法到狱中看望左光斗,而左光斗“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左光斗如此“粗暴”对待 史可法与当时的形势、史可法前来可能会带来的后果以及他对史可法的期望有关。由原文“庸奴!此 何地也?而汝来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不速去, 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参考译文:
先父曾经说过:同乡前辈左忠毅公任京城地区学政时,有一天,刮风下雪,天气特别冷,他带着几个 骑马的随从出来,微服出行,走进一座古寺。厢房里有个书生伏在桌上睡着了,(桌上的一篇)文章刚写 好草稿。左公看完了,就脱下貂皮外衣给他盖上,并替他关上门。左公向寺里的和尚询问,原来是史可法。 等到考试时,官吏喊到史可法的名字,左公吃惊地注视着他,等到他呈上考卷,左公就当面定为第一名。 召他进入内室,让他拜见夫人,说:“我的几个儿子平庸无能,将来能继承我的志向和事业的,只有这个 学生啊。"
到左公被关进东厂监狱时,史可法整天早晚守候在狱门外。逆贼阉党魏忠贤对监狱防备监视很严,即 使左家的仆人也不能靠近。过了很久,史可法听说左公遭受了炮烙酷刑,早晚将要死去,便拿了五十两银 子,哭泣着跟狱卒商量探监的办法,狱卒被他感动了。有一天,狱卒让史可法换上破旧衣服,穿上草鞋, 背了个竹筐,手拿着长镜,装作打扫粪便的人,把他领进监狱。(狱卒)悄悄地指着左公所在的地方,只 见左公在地上身子靠着墙坐着,脸庞、额头都烧得焦烂,不能辨认(原来的面貌),从左膝盖以下,筋骨 全都脱落了。史可法上前跪下,抱着左公的膝盖哭泣。左公辨出史可法的声音,可是眼睛睁不开,就使劲 地举起手臂,用手指拨开眼眶,目光像火炬一样明亮,愤怒地说:“不识大体的奴才!这是什么地方?你 却到这里来!国家的事情败坏到这个地步,老夫是完了,你再轻视生命而不明救国大义,国家大事谁来支 撑呢?还不赶快离开,不要等奸贼们编造罪名来陷害你,我现在就打死你!"说着就摸起地上的刑具作出 投击的样子。史可法闭口不敢出声,快步走了出来。后来他常常流着眼泪对别人讲述这件事,说:“我老 师的肺肝,都是铁石铸造的啊! ”
崇祯末年,流贼张献忠在薪州、黄州、潜山、桐城一带出没,史公以凤阳府和庐州府道员的身份奉命 守御凤阳、庐州一带。每逢有警报,他总是一连几个月不进寝室睡觉,让将士们轮换休息,而自己却坐在 帐幕外。他挑选十个身强力壮的兵士,叫两个蹲坐着,背靠着他们,每过一更,就(让他们)轮换一次。 每当严寒的夜晚,他一站起来,抖抖衣裳,铠甲上的冰霜散落下来,发出清脆的响声。有人劝他稍微休息 一下,史公说:“我对上怕辜负了朝廷,对下怕对不起我的老师啊。"史公领兵作战期间,往来经过桐城, 一定亲自到左公府上,问候太公、太母安好,到堂上拜见夫人。
我的同族老前辈涂山,是左公的女婿,与先父交好,他说(左公在)监狱中讲的话,是亲自从史公那 里听到的。
B B项,“快乐感受”错,“促哀弹,似林莺山溜泠泠”意思是说弹奏的既迅疾又悲凉,琴声 犹如林中的黄莺,发出明咧鸣声,又如山涧传来的泠泠水流声,是悲凉哀伤的感受。
A A项,“如实描绘”错,“梦里天上,金屋银屏”以虚笔写故国歌舞升平,恍若梦里天上一般。
B结尾两句“对一窗凉月,灯火青荧”意思是说只有自己对着窗外冷冷的月光,屋里青色的灯火微 微闪烁。看似轻飘之言,又把词人带到真正的现实世界,凉月、青灯,一切都已成陈迹,恍然如一场 春梦。结尾两句以景结情,极具画面感和感染力,让人身临其境。
答案:(1)何时可掇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3)相逢何必曾相识 (4)惊涛拍岸
(5)却是旧时相识(每空1分)
答案:①视网膜动脉阻塞有三种 ②视力下降程度相对较轻微 ③视网膜缺血时间越长(每点2分) 解析:第①空,根据其所处位置来看,应是第二段的领起句,是对后文内容的概括。联系后面介绍的 三种情况“第一种是中央动脉阻塞”“第二种是分支动脉阻塞"“第三种是睫状动脉阻塞"可知,第 ①空应是“视网膜动脉阻塞有三种情况"之类的内容。第②空,由前面介绍两种动脉阻塞的顺序可知, 此处句子应与“会造成患者视力丧失,甚至永久失明"“视力下降程度不像第一种那么严重"照应, 谈视力下降情况,且比前两种情况轻,据此可写“视力下降程度相对较轻微"。第③空,由前文“视 网膜动脉阻塞时”可知后面要写危害;后丈有“缺血超过90分钟"“缺血超过4小时"可知,缺血 时间越长,对视功能危害越大。据此写“视网膜缺血时间越长"。
答案:“打笔仗”就是持有不同观点的人以笔为武器进行论辩。(2分)
得名缘由:“打笔仗”与“打仗”有相似之处,都是观点或立场对立的双方或多方,以战胜对方为目 的,凭借武器互相攻击。(2分)
解析:“眼中风”与“脑中风”的相似之处在于,它们都与大脑血管或视网膜缺血或出血有关。然后 分析“打仗"和“打笔仗”的相似之处。
“打仗"是指正在对立面的两方或几方拿着武器互相攻击,目的是战胜对方。再看“打笔仗", 就是持有不同观点的人以笔为武器进行论辩,目的是说服对方。
二者的相似点在于:进行“打仗"或“打笔仗”的双方或多方观点、立场不同,甚至对立;双方 都用武器攻击对方;目的是战胜对手。
答案:因此患者最好能在2小时内、最迟不超过4小时接受治疗,以尽可能保住自己的视力。(3分) 解析:原句语病有:句式杂糅或不合逻辑,“最迟不超过4小时内”,“最迟”后面必须跟确定的数 字,而不能是一个范围,因此可将“内"删掉;“并"表示并列关系,而此处应是目的关系,故可将
“并"改成"以
答案:①历历在目 ②成群结队 ③风调雨顺(每空1分)
解析:第①空,根据语境“五十多年前,在这片草原上留下了许多兵团知青火热的成斗生活印记,至 今"分析,此处应强调过去的事情仿佛就在眼前,故可用“历历在目”。“历历在目”,指远方的景 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仿佛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第②空,根据语境“每年的端午节,当 地牧民男女老少……来到清澈见底的布林泉水旁洗脸、洗眼”分析,此处形容人很多,聚集在一起, 故可用“成群结队”。“成群结队”,结成一群群、一队队。形容人或动物很多,自然地聚集在一起。 第③处,根据语境“泉水好像也为牧民带来……美满幸福,布林泉成为祖国各地南来北往的游客游览 观赏和洗脸洗眼美容明眸的幸福泉”分析,此处指牧民们的美好希望,故可用“风调雨顺"。“风调 雨顺",指风雨及时适量,有利于农业生产。
答案: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乌拉盖河水比喻为银色的飘带,形象地表现出其又白又长的特 点。(2分)重在表现乌拉盖河水的美丽飘逸。(2分)
解析:“清澈见底的乌拉盖河水似一根银色的飘带流向远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乌拉盖河水” 比作“一根银色的飘带”,银色飘带是白色的,且视觉上是长长的,与河水的颜色、形状具有相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