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红烛》课件(共2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2《红烛》课件(共2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08 12:25: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一根红烛,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温暖?
喜庆?
一根红烛,为什么带给你这样的感受?
象征:
不直接描绘事物,而根据事物之间的互相联系,借助联想,说的是甲,叫人联想到乙。它既是修辞手法,又是表现手法。
庭中桂
聒噪的蝉鸣已远去
侧坐于庭院旁
一阵清淡的芳香溢满庭中
细细寻之
院角一株桂花已开放
淡黄的花蕊似遮羞的娇娘
隐于叶旁
哦,那哪里是腼腆
分明是让人只闻其香
不见其形
生活中的人啊
只贡献自己的力量
却隐于那茫茫人群
像庭中桂一样
尊重他的选择
默默只闻那花香
2009年9月12日
红烛
作者:闻一多
知人论世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骅。后改名多,又改名一多。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他致力于研究新诗格律化的理论,在论文《诗的格律》中,他要求新诗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辞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著有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学术著作有《古典新义》、《楚辞校补》、《神话与诗》、《唐诗杂论》等。
创作背景
闻一多1910年前往武昌高等小学就读,第二年辛亥革命爆发,年幼的他亲身感受到武昌起义的影响,思想上受到了极大触动。1912年他考取清华,并在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中承担宣传工作。可以说青少年时期在武昌起义、五四运动等伟大事件中接受的熏陶教育,帮助闻一多牢牢坚守了一心为国的赤子之心。1922年,闻一多前往美国留学,见识了异域的发达,并感受到西方人对自己的轻蔑,深感祖国的衰败混乱,心中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便更加炽热了。这激发了他的创作冲动,创作了大量爱国诗篇。
1923年,闻一多第一部诗集《红烛》经郭沫若、成仿吾介绍,由泰东书局出版。《红烛》的同题诗集在国内出版时,闻一多尚寄居美国。
1923年,闻一多在美国,与美国科罗拉多学院中国同学会合影。(后排右起第二人为闻一多)
作品介绍
《红烛》是中国现代著名诗集,闻一多的第一部诗作。1923年9月7日出版。初版本收六十二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收一百零三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或抒发诗人的爱国之情,或批判封建统治下的黑暗,或反映劳动人民的苦难,或描绘自然的美景。构思精巧,想象奇新,语言形象生动。
这首诗写于1923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就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
1923年,闻一多在美国,与美国科罗拉多学院中国同学会合影。(后排右起第二人为闻一多)
阅读《红烛》,思考这首诗将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句诗“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你认为诗歌主体扣住了引子中的哪两个字写红烛
红烛
角度 节数
红烛之“灰”
红烛之“泪”
红烛之“色”
总 结
2-4节
5-7节
8-9节
第1节
任务一 :品读诗歌第1节,体悟寓意
角度 态度情绪 寓意
红烛之“色”
赞扬
在红烛面前,诗人要求自己的心也要像红烛那样红,可以感受到诗人赤诚的发热的爱国情怀。
任务一 :品读诗歌2-4节,体悟寓意
角度 态度情绪 寓意
红烛 之 “灰”
否定、矛盾
国家光明的前途,牺牲掉个体才得以实现
转变、肯定
红烛被制成,它的使命与职责就是在发光发热中燃成灰烬。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使命,处在这样一个民族存亡的时代,就是要为着国家光明的前途,燃掉自己。我们不能畏缩,不能逃避,这是时代赋予的使命,这是作者所说的“自然的方法”。
振奋
诗人认为:自己的职责,就在于从梦中唤醒世人、救治世人的灵魂。使民众觉悟,使民众奋起,使民众热血沸腾,使民众走向光明,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所设置的精神监狱中解放出来。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
世人形象:昏沉未醒、冷血无情、麻木不仁、奴性十足
任务一 :品读诗歌5-7节,体悟寓意
角度 态度情绪 寓意
红烛之“泪”
怜悯
奉献即意味着牺牲开始
不解——理解
诗人并不会为因理想实现而牺牲掉自己而哭泣。诗人的落泪,恰恰是因各种邪恶势力的阻挡,理想不能快快实现而着急落泪。
鼓励支持
仁人志士(诗人)牺牲的鲜血、战斗的精神、不屈的意志等会唤醒民众、激励民众,带来希望。
就义诗
(夏明翰 28岁)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谭嗣同 33岁
任务一 :品读诗歌8-9节,体悟寓意
角度 寓意
红烛之”灰 “与“泪“ (总结)
耕耘者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是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
赞扬
任务二:把握《红烛》的情感态度变化
赞扬
否定矛盾
转变肯定
振奋
怜悯不解
理解支持
谁的青春不迷茫,青春是一个探索的过程
诗人对红烛情感的变化,表达了青春的困惑与希望,表现出了对理想的坚毅追求
谁的青春不迷茫?
学医,强健国人的体魄(身体可医治,人心不可医)
政治改良
革命
学医
习文,以笔代刀,用文字的力量撬动黑暗社会的根基
国家危亡不可救,不如就此沉沦、沉沦,去寻自己升官发财的大梦
任务三 :比较诗人对意象内涵的拓展和翻新
思考:闻一多笔下的“红烛”和李商隐笔下的“蜡炬”最终
结局是什么?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烧成灰,燃成泪
任务三 :比较诗人对意象内涵的拓展和翻新
思考:“蜡炬”与“红烛”的“烧成灰,燃成泪”原因各是什么?
蜡炬
红烛
因为爱情,备受相思带来的苦痛煎熬
为了发光发热,牺牲掉自我
任务三:比较诗人对意象内涵的拓展和翻新
蜡炬
象征着一种对于爱情矢志不渝的坚贞
红烛
象征着一种为救国救民而主动牺牲自我的理想人格
闻一多先生笔下的“红烛”是将个人的相思之情化为心怀天下的济民之志,格调更高,是对传统意象内涵的拓展与翻新。
小结
诗歌 意象的象征意义 诗人的创作目的
《红烛》 红烛即是诗人的化身,象征了诗人的热情、赤诚、献身精神 诗人借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他要像红烛一样照亮沉睡中的中国,使民众觉悟、奋起,从枷锁中获得解放。
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选择一个带有象征性的意象,以对话的方式创作一首诗歌,诗歌的主题是“青春”。
感谢您的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