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件(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件(共3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08 10:24: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导入
2019
招录人数:513
审核通过人数:36,883
竞争比:71.9
2020招录人数:1201
审核通过人数:44,196
竞争比:36.8
2021
招录人数:1036
审核通过人数:47,612
竞争比:45.96
2022
招录人数:981
审核通过人数:73,778
竞争比:75.21
为什么现代很多人争相报考公务员?
现代公务员制度与科举制度有何关系?
第7课 后科举时代——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标要求:了解中国科举与西方近代文官制度渊源关系,知道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特点,以及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
一、除旧——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一、除旧——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一)科举制度的变化
1.背景:
材料1:天下理之最明而势所必至者,如今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然则变将何先?曰:莫亟于废八股。夫八股非自能害国也,害在使天下无人才......固知处今而谈,不独破坏人才之八股宜除,与凡宋学汉学,词章小道,皆宜且束高阁也,然而西学格致,则其道与是适相反。
——严复《救亡决论》
材料2: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3:自洋务新政以来,为了适应形式的需要,洋务派引进了大量的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培养了一大批精通洋务的各种新式人才。这实际上已对只培植官僚的传统教育目标造成冲击。
——《晚清科举革废进程中政学关系的变化》
(1)政治:维新变法运动和清末新政的推动;
(2)经济:洋务运动的开展;
(3)思想:西学的传播;
(4) 现实:科举制度日趋保守,不能适应时代发展;
一、除旧——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一)科举制度的变化
2.过程:
1898
①维新变法时期清政府增加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
②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
1901
实行新政,通令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
1904
①学堂选官制度;
②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确立
1905
1905年,光绪帝诏准袁世凯、张之洞等人的立停科举之奏,决定自 1906 年起,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
材料1:臣窃惟今变法之道万千,而莫急于得人才;得才之道多端,而莫先于改科举;今学校未成,科举之法,未能骤废,则莫先于废八股矣。夫八股之无用,臣即业八股以窃科第者也,从其业之既久,知其害之尤深,面对未详,敢为我皇上先陈之……然后宏开校舍,教以科学,俟学校尽开,徐废科举。
——康有为《请废八股试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论折》
【思考】康有为奏请废八股的目的是什么? 康有为主张用什么方式培养人才?
(1)目的:培养人才,推进变法;
(2)方法:兴办学校,教授新学。
(1)戊戌变法时期:
一、除旧——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一)科举制度的变化
2.过程:
1898
①维新变法时期清政府增加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
②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
实行新政,通令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
1901
1905
1905年,光绪帝诏准袁世凯、张之洞等人的立停科举之奏,决定自 1906 年起,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
(2)清末新政期间:
山西大学
北洋大学
1907两江师范学堂手绘图
一、除旧——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一)科举制度的变化
2.过程:
1898
①维新变法时期清政府增加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
②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
1901
实行新政,通令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
1905
1905年,光绪帝诏准袁世凯、张之洞等人的立停科举之奏,决定自 1906 年起,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
材料1: 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隐戢不虞之诡谋,所关甚宏,收效甚巨。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
——袁世凯等 《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
(2)清末新政期间:
袁世凯
思考:废除科举制度的理由是什么?
(1)换取列强信任;
(2)可使留学生为求功名而潜修所学,不受蛊惑;
(3)设立学堂可以培养人才,开启民智,促进教育发展;
(4)根本目的:维护清王朝统治。
一、除旧——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一)科举制度的变化
3.影响:
(1)积极:
①破除儒家意识形态,动摇专制思想基础;
②推进新学和新政,促进社会进步。
材料1:废止科举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科举制度在当时社会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甚至被视为“政治体系和社会体系的核心”,或“在传统中国的政治理论和社会实际结构中居于中心的地位”。由批评科举制的弊端、呼吁改革科举,到尝试把科举与学堂综合,到最终指责科举阻碍新学将其彻底废除,此种变化典型地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所面临的深刻危机。
萧功秦认为“科举制度的废止使国家丧失了维系儒家意识形态和儒家价值体系的正统地位的根本手段。”
——摘编自李斌《顿挫与嬗变:晚清社会变革研究》
材料2:废八股改策论的决策,是百日维新中最值得称道的事件之一,无疑有利于时务人才的培养。但是,八股取士“行之且千年,深入迂儒骨髓”;许多读书人把八股当作自己人仕升官的敲门砖,“皆与八股性命相依”。千百万生童举子“骤失所业,恨康有为特甚”,要“聚而殴之”,直隶士人甚至要对康行刺,足见斗争之尖锐。
——龚郭清《戊戌变法运动透视》
(2)消极:
阻断旧式读书人出路,尤其是社会阶层流动,遭到激烈反对。
一、除旧——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二)选官制度的变化
(1)伴随着科举制度的变化,清政府进行选官制度改革。
(2)新政开始后,改革传统选官制度成为共识。
1.背景:
2.机构改革:
(1)总理衙门——外务部:清政府,裁减冗署冗官,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2)设立新部门:设农工商部、巡警部、学部等部门,瓦解了传统的六部建制;
材料: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设总理大臣一名,会办大臣及会办大臣兼尚书各一人,内设各司分别执外交、通商、路矿、关税、邮政、海防等事务……
这一改革的除适应改革的需要调整旧机构、增设新机构以外,清政府还裁撤了詹事府、通政使司等旧机构,裁撤了东河河道总督缺和督抚并设共处一城的云南、湖北、广东巡抚缺。整顿吏治,裁汰了政府各机关的胥吏差役。
——章开沅、朱英主编《中国近代史》
一、除旧——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二)选官制度的变化
3.官制改革:
(1)学堂选官制度
①对选官制度进行更新,规定凡学堂考试合格毕业者,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出身,对成绩优秀者进行殿试后,“酌加擢用,优予官阶”。
②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
《奏定学堂章程》规定:自高等小学以上,毕业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下、最下五等,一般中等以上者都获得相应的奖励出身,并被授予官制或得以升学。奖励出身大致可分为翰林、进士、举人、贡生、生员五级,依据各级不同情形,分别由官府予以选录。
材料:1904年初,清政府公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即把学校教育分成初、中、高三级,最高一级为通儒院。通儒院或大学毕业生被授予进士功名,高等学堂毕业生授予举人功名,中学堂和高等小学堂的毕业生则可以取得生员(秀才)的功名。新学制颁布前后,国内各类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
——章开沅、朱英主编《中国近代史》
癸卯学制
一、除旧——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二)选官制度的变化
3.官制改革:
(2)留学生选官制度
规定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三等,分别赐予进士、举人出身,再分配相应官职。
材料:1906年10月2日,清廷批准的《学部奏定考验游学毕业生章程折》规定,游学毕业生回国的考试分为两场,第一场就各毕业生文凭所注学科择要命题(每学科各命三题,作两题为完卷),第二场试中国文、外国文各一题。游学生考试卷有襄校官分阅并评记分数,再由学部大臣会同钦派大臣详细复校,分别定取最优等、优等和中等,按照考试的成绩,与名次,授予出身及奖励实官,这对毕业生本人和政府用人都意义重大。
——《学部官报》第6期,本部章奏,1906年11月16日
1906年归国留学生考试之考官及学部官员合影(后左二为严复,后右二为詹天佑)
【合作探究】清末选官制度变革对传统教育和读书人命运产生的冲击。
材料2:废科举最大的输家正是清朝统治者,他们本来试图以旧图新挽救统治危机,却因此而造就了大批激进青年,并导致中年士子文化心理失衡,反倒丢掉了江山社稷。
——关晓红《科举停废与近代中国社会》
材料3:科举停废前不少士子多作“识时务”的选择,……寻求多元化的职业取向与路径,为改变自己的命运创造更多的机会。……例如诏停科举之前,徐特立与两位乡村塾师已弃科考而到宁乡速成师范学习了四个月,1905年7月结业后,三人在长沙附近成立了“梨江高等小学堂”,相比原来的身份,是一个“收入更高,更体面、更有发展前景的职业”。此时塾师出洋留学,以至与自己教过的学生一起留学,也并非个别现象。
——关晓红《科举停废与近代中国社会》
材料1:清末新政终于完成了废除科举制这一重大教育改革,不但有力推动了新式学堂的大发展,而且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政治、社会和价值观念的转型。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一、除旧——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1)传统教育无法与选官制度接轨而被抛弃。
(3)新学制下读书人的受教育机会增多,可以选择新式学堂和出国留学等不同渠道,新式学堂改变了读书人的知识结构和价值观念,充实了新式知识分子群体。
(2)失去入仕机会的士阶层演变为一股改变社会的强大力量,没有经济上新式学堂或上了年纪突然“失业”的人,演变为清末革命运动的重要推动力量。
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冲击
科举制
变化
逐步走向近代化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清末新政
鸦片战争
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
日俄战争
1864年:“专设一科取士”
1898年:加设“经济特科”
1898年:废八股改试策论
1904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学制
1904年:制定了《考验游学毕业生章程》,确立了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1905年:废除科举,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遍设学堂。
一、除旧——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1912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二、采西——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材料1:“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也。……人方拾吾之唾余以自夸耀,我乃惩未流之弊,因噎以废食,其不智抑矣。吾故悍然曰:复科举便!”?
——1910年 梁启超目睹日本等国实行文官考试时感叹
材料2:考试制度,在英国实行最早。美国实行考试,不过是二三十年。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远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所以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中最古、最好的制度。”
——孙中山
【思考】梁启超与孙中山的共同观点是什么?
西方文官制度起源中国;
认为考试制度选官合适。
二、采西——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中国古代
行政权
考试权
监察权
西方三权分立立法权
行政权
司法权
五权分立
行政、立法、司法、监察及考试
二、采西——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一)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1—1912.4)
1.依据:
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如何选择?
2.内容:
(1)以考试制度为主,在“五权宪法”的框架下,国家建立考试院,助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
(2)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方面的运行机制。
材料:在君主专制国中,黜陟人才悉凭君主一人的喜怒,虽讲资格,也是虚文。至于社会共和的政体,这资格的法子正是合用。因为那官吏不是君主的私人,是国民的公仆,必须十分称职,方能任用。……希望在中国实施的共和政治,是除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外还有考选权和纠察权的五权分立的共和政治……考选权和纠察制本是我中国固有的两大优良制度,我期望在我们的共和政治中复活这些优良制度。
——《孙中山全集》
国民大会(政权)
选举
复决
政府(治权)
考试院
监察院
行政院
立法院
司法院
罢免
创制
材料:中国历代考试制度不但合乎平民政治,且超过现代之民主政治……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用。
——孙中山
(1)积极:
①吸收科举制有益成分、借鉴西方文官制度;
②进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建设产生重要影响;
(2)消极:基本停留在纸面上。
二、采西——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一)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1—1912.4)
3.评价:
(1)建立: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案,这是文官考试制度建立的标志。
(2)实施:民国男子年满21岁者,得应文官考试,即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由政事堂铨叙局负责。
北洋政府文官考试优等证书
文官高等考试科目 甄录试 ①国文 ②历史 ③地理 ④笔算
初试 ①国法学 ②刑法 ③民法 ④国际公法
⑤行政法 ⑥经济学 ⑦财政学
大试 ①现行法令解释 ②设案之判断 ③草拟文牍
二、采西——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二)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年)
1.考试选官——针对未当官者
材料:事实上,凡是参加文官考试的人,都是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很差的中下层知识分子。正是因为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较差,才想通过考试这个途径改变自身现状和自身地位,把文官考试作为工具。
然而参加文官考试被录取的知识分子得不到任用,而无须参加考试却有社会关系的人,通过各种途径同样可以入仕为宦,官运亨通。尤其是1915年以后推行甄别、甄用制度,更是为上层人士提供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
——摘编自尹全海《北洋政府文官考试制度述评》
(1)对象:主要是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
(2)方式:通过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察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
(3)意义:是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的一个重要措施,用意在于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材料2:文官甄别制度,即文官保荐制度,是文官考试制度的补充。……并非所有文官都有保荐权,只有特任文官、各特别行政区的行政长官和依《文官任职令》规定得呈请荐任文职的简任长官,才有权保荐,而且每次只能保荐2名。
——尹全海《北洋政府文官考试制度述评》
材料1:考试任用之法,一时不能遽为施行,而任用之途稍广,则救济之法宜严,故《文官甄别法》之规定,实属根据事实所必需之法律也。
——《政府公报》1914年2月27日
二、采西——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2.甄别选官——针对已当官者
(二)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年)
背景 内容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年)
二、采西——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人事制度
公务员制度
考试法规
重新设计颁布,"官吏"称谓逐渐被"公务员"代替。
1929年国民政府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1933年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建立。
公务员选任由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负责。1929年颁布第一部《考试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
①1927年形式上统一全国;②选拔人才,巩固统治;
国民政府考试院旧址
戴季陶1928-1948任考试院院长
北洋政府的文官制度
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
西方文官制度
公务员制度
二、采西——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年)
材料: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的第一届文官高等考试中,有很多妇女报名参加。南京国民政府还在考试中增加了检定考试一项,即没有受到正规学校教育而自学成才的青年,可以参加检定考试,及格后便取得参加高等考试与普通考试的应试资格。……南京国民政府一方面以“致力于国民革命”的年限为资格,使国民党员可以绕开文官考试进入文官队伍;另一方面,规定党义为考试科目,对非国民党员进入政府严加限制。
——《北洋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文官考试制度之比较》
根据材料,结合课本,分析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的特点
①考试为主
②中西结合
③开放平等
④制度健全
⑤党派性强
⑥选任脱节
材料2:事实上,国民政府的公务员制度虽规定较详细,却并未能动摇其专制独裁基础,反而在吏治腐败和专制事实面前,徒具形式,得不到严格执行。……因此,公务员制度及其有关法律规定多被践踏,成效甚微。
——白钢《政治制度史》
二、采西——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合作探究】根据材料,结合课本,评价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
材料1:新兴资产阶级政权引入了西方近现代文官制度建立起具有现代性特征的文官制度。这种文官制度因其公平竞争精神深得人心而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
——徐萍《从进士科举到文官考试》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年)
(1)积极:法律、制度规定严密,考试内容趋于现代化,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2)局限:实施过程漏洞百出,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现象始终无法禁绝。
【探究思考】 民国中后期公务员制度施行艰难,流于形式的原因?
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考试院,着手推行公务员制度。但是国民政府一面采用公务员制度,另一面限制非国民党员进入政府;一些地方实力派也把公务员制度视为中央政府对地方进行人事渗透、瓦解其统治基础的阴谋,……抗战时期及至解放战争时期则步履维艰,流于形式,甚至是连形式都没有。
——据杨学为《中国考试制度通史》、张创新《中国政治制度史》等
专制集权的政治文化传统;
公民文化政治素养相对较低;
国民政府一党专政;
中央政府与地方实力派的矛盾;
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相对较弱;
国内政局长期动荡(长期内外战争的干扰)
时段 选官制度 相关法令 进步性 考核方式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孙中山文官考试的设想 1912系列法规草案 奠定了近代文官制度的基础
北洋政府时期 考试和甄别 1913《文官考试法草案》 文官考试制度正式建立,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 甄别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公务员制度:考试制度、任用制度、薪俸制度、奖惩和退休制度 1929《考试法》、《公务员任用条例》 1933《公务员任用法》 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 考试、
甄别
二、采西——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三、创新——新中国的干部制度与公务员制度
P41历史纵横:
【干部】新中国成立后,主要指中国共产党组织、国家机关、群众团体的工作人员,以及国营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P42历史纵横
【公务员】指在各级政府机关中,行使国家行政职权,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除行政机关外,中国共产党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民主党派机关的工作人员均纳入公务员队伍。
三、创新——新中国的干部制度与公务员制度
(一)干部制度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国家干部人事管理体制、原则、机构,以及干部选拔、任用、考核、监督、交流、培训等内容。
1.含义:
【思考】根据教材及所学知识,对比干部与公务员的区别?
2.演变:
由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
民主革命
改革开放
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离休、退休、培训、工资、回避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逐步实现干部管理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
新中国成立
沿用,并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
十八大以来
干部队伍建设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严格依法依规办事,特别是在干部的廉政建设方面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和规定,取得很大成绩
三、创新——新中国的干部制度与公务员制度
(一)干部制度
材料:20世纪70年代末,党中央开始推行干部选拔制度改革,明确了挑选和任免干部必须采取“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再交由党委集体讨论决定”的办法。……领导干部终身制也逐步废除,由任期制和集体交班制取代。
——易振龙《改革开放初期干部选拔制度改革研究》
【思考1】改革开放初期的干部制度改革具有哪些进步意义?
①提升了干部的素质和能力
②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③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
④为现代公务员制度提供借鉴
三、创新——新中国的干部制度与公务员制度
(一)干部制度
中国干部制度改革大事记(部分)
1995年,中央颁布《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
2000年,中央印发《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确定到2010年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
2002年,中央颁布《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
2005年,中央通过《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
2005年,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思考2】干部制度改革呈现出什么发展趋势?
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和现代化。
2006年
发展完善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正式实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得到全方位的推进和改善,考试录用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
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随后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建立。
1993年
初步形成
2005年
正式形成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
三、创新——新中国的干部制度与公务员制度
(二)公务员制度
2015湖北省公务员考试在武汉开考
第二十一条 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以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05年)
第二十三条 录用担任一级主任科员以下以及其他相当职级层次的公务员,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18年修订)
【思考】分析2018年的修订中出现变化?并分析推行公务员制度的意义。
变化:在公务员职务、职级等方面的规定发生了变化,非领导职务实行职级制,实行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有助于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进公务员分类管理。
意义:
①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活力。
②有利于营造更加公平公正的用人机制,克服以往干部人事制度的弊端。
③适应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三、创新——新中国的干部制度与公务员制度
(二)公务员制度
角度 西方文官制度 中国公务员制度
选用标准 注重通才或专才,把业务知识和能力作为主要条件 我国明确提出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
两官分途 西方实行“两官分途”,有“政务官”与“事务官”之分 公务员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搞多党轮流执政,各级各类公务员根据需要可以相互转任
指导原则 标榜“政治中立”,要求文官不得参加党派活动,不得带有政治倾向 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管理体制 强调“与党派脱钩”,公务员职务晋升不受政党干预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党对干部工作的领导
服务对象 是一个单独的利益集团,受雇于政府,一切服从政府需要,为资产阶级服务 我国公务员不是独立的利益集团,公务员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
三、创新——新中国的干部制度与公务员制度
【合作探究】分析西方文官制度与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区别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废科举:背景、过程
清末新政对传统选官制度的改革
学堂选官制度
毕业生选官制度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北洋政府时期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后
干部制度改革
公务员制度:建立、意义
本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