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7张PPT)
隋唐制度的
变化与创新
知识概览
知识概览
知识概览
知识览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的选官制度、中枢机构、赋税制度的演变等重要史实。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重点与难点
重点:科举制度的创立、三省六部制的确立、租庸调制的进步作用和两税法的特点。
难点:汉唐赋税制度的变化
01
选官制度
02
中枢机构
03
赋税制度
目录
第一部分
选官制度
血缘关系
军功
品行才能
门第才能
考试能力
依据标准
选官方式
时空观念
西周时期
战国—秦朝
两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世官制”:顾名思义 ,即贵族世代为官的制度。世官制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是先秦时人们保持着牢固的族的血缘联系、人群基本以族区分(特别是征服与被征服族的区分)的产物,并得到宗法封建制的制度上的保证,从而自然形成了各级宗族长同时也就是各级官长,家国一体、家国同构的统治模式、格局。
1、先秦时期--世卿世禄
2、战国--汉初:军功爵制
战国时期,出现了特殊的官职,“客卿”即“以诸侯来者,其位为卿,而以客礼待之。”客卿制是由“宾客”率兵出征,通过战场实际检验,获得显赫军功后便拜为卿、相。这种制度结合了“以客出仕”和“奖励军功”的特点,标志着战国时期选贤制度的完善,世卿世禄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形成:光元二年(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察举在汉武帝时形成固定制度,由郡国定期向中央推举人才,以及应中央政府的特殊需要,不定期推举若干专门人才。
3、两汉--察举制
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
孝、廉
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特点
目 的
广泛搜罗管理人才。
标准
方式
地方推荐为主,考试为辅
影响
材料三:歆谓之曰:“今当举六孝廉,多得贵戚书令,不宜相违。
——范晔《后汉书·种暠传》
材料一: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那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
材料二:东汉末年童谣: 举秀才,不知书, 察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 高第良将怯如鸡。
(1)选拔权力:从中央掌握 世家大族控制
选拔依据:从德才兼备 门第门生
察举制异化
容易导致以地方长官为核心的私人势力集团日益膨胀,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东汉末期,外戚宦官专权,社会动荡不已,人口南迁,察举制
崩溃。
(2)察举制弊端:
后期沽名钓誉现象日益严重
(3)察举制崩溃:
4、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自曹操开始,尝试新的选人方法,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丕采纳尚书陈群
的建议,设立九品中正制。
(1)背景: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人口流动频繁,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社会基础。
(2)目的:将选举权收回中央,由乡里评议改为官方评议,削弱地方化的倾向。
(3)选官标准:家世、道德、才能并重。
(4)具体方法:初创时期,每州设一大中正,每郡设中正,由当地出身的朝
官中“德充才盛”者担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在技术
操作上分为两项:一是“家世”,二是“状”,即对本人道德状况、才能学
识的评语。然后根据“状”,参考家世,评定每个人的“品”。朝廷依此授
以相应的官职。
(5)评价:
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
是对察举制的发展。
上上
上中
上下
中上
中中
中下
下上
下下
下中
材料二:中正评定人才,越来越依据士人的家世,父祖为高官者,在选举上占了越来越大的便宜。久而久之,门第高者品级就高,门第低者品级就低,朝廷任命中正官时,往往要征求本地出身的高官们的意见,连中正本身的公正性也逐渐丧失。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张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导论》
材料三: 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羸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猝者,往往而然。
——颜之推:《颜氏家训·涉务》
材料一: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哉!
——《晋书·段灼传》
(6)九品中正制异化
九品中正制异化
(1)选拔权力:从中央掌握到又被世家大族控制
(2)选拔依据:从家世才能并重到只看家世
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士族
西
九品中正制
士族政治
关陇集团
(7)九品中正制发展历程
催化
西魏北周
十六国—北朝
萌发 壮大 顶峰 转衰
东汉—曹魏西晋—东晋—南朝
①初期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
②解决了选官无标准的问题,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吏治清明;
③将评议权收归中央,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地方私人势力集团的形成,加强了中央集权。
标准从初期家世和才能并重,发展到主要看重家世,便利了掌权的中央豪门士族扩展其势力、控制地方乃至中央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后期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8)如何评价九品中正制
积极
消极
材料: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羸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猝者,往往而然。
——颜之推:《颜氏家训·涉务》
士族身体羸弱
庶族
士族
(1).背景
材料:缙绅家非弈叶科第,富贵难以长守。
——王士性《广志绎》
5、科举制
打击士族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隋炀帝:
始设进士科,
科举制度形成
唐太宗:
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为主
武则天:
扩大科举取士人数,
首创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的地位
唐朝沿用隋朝的制度,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隋文帝:
开始使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2).演变过程
第三部分
(3).科举制的积极作用
材料一: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唐·郑樵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宋·汪洙《神童诗》
材料二:天下英雄入吾彀[gòu]中矣。 ——唐太宗
士人可以不经过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政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
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情况。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
即纨绔[wán kù]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
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
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四:(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
遥远的榜样。 ——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
01
02
03
04
打破士族门阀垄断仕途的局面,扩大了统治基础,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体现了开放性。
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把选官权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以学识和考试成绩作为选官标准,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有一定合理性。
政治方面
01
02
03
04
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有利于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促进儒家文化的传播,将儒学和科举结合,强化了儒学在中国文化的主体地位。
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培养大批文学巨匠,是唐诗、宋词繁荣的重要原因。
以学识和考试成绩作为选官标准,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有一定合理性。
思想、文化方面:
思想、文化方面:
01
02
03
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有利于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促进儒家文化的传播,将儒学和科举结合,强化了儒学在中国
文化的主体地位。
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培养大批文学巨匠,是唐诗、宋词繁荣的重要原因。
对西方
后被西方国家借鉴,发展为现代官制,推动世界文明进步。
(3).科举制的消极作用
材料一:科举考试偏重文学、历史和学术问题,使得统治阶层产生一种讲求考证、沉溺文学或一味好古的倾向,这对培养经世致用的思想是很不利的。这种制度虽然使中国保持了上千年的稳定,但是它同样也阻碍了中华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从理论上说,官职之门向一切有才之士敞开,但实际上却有利于那些有足够财力进行多年学习和准备的阶层。……一方面这一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
——斯塔夫利阿诺斯:《全球通史》
考试内容以儒学经义为主,使儒学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创造性,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
导致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薄弱,阻碍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明清时期八股取士,文化专制加强,束缚人们个性与才能的发展
(3).科举制的消极作用
第二部分
(4)、评价:一种由考试方法选拔官员的制度
(5)、实质:是一种将知识分子引入最高掌权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
谢生,出身名门王族,父亲在朝中担任大官。
欧阳生,出身寒微,高大俊朗,才学渊博,能言善辩,高中榜眼。
陈生,儒生,为人正直,是当地有名的孝子。
时间 西周时期 战国—秦朝 汉朝 魏晋南北朝 隋唐
选官 制度
方式
权力 中央 中央 中央 中央 中央
标准
形式 贵族政治 官僚政治 官僚政治 门阀政治 官僚政治
世卿世禄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自下而上推荐
西汉至东汉前期:
才能和品德;
东汉后期:门第族望
评定官授官
门第
分科考试
才学
血缘
世袭
军功爵制
军功大小
战争立功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沿革
总结: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1、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更加公平、公正。
2、选拔方式:由血缘、推荐、地方评论及评定官品评逐渐演变为公开考试,更加严密、科学。
3、选官原则:人才选拔逐步制度化,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4、选官基础: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
5、主要启示:公开公正、德才兼备、考试录用。
6、封建社会后期,选官制度逐渐模式化。明清八股取士,禁锢了思想,压制了人才。
隋朝时,科举制度形成。唐朝时,继承并完善科举制度。与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制度( )
A.按品德和家世选拔人才
B.由中正官评定人才
C.缩小了人才的选拔范围
D.更加的公开和公平
答案:D
解析:九品中正制注重依据德才来选取官吏,但是在后期被世家大族垄断,而科举制度是注重人才的学识,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显示出更加的公开和公平,故答案为D项;
A、B两项是九品中正制的选拔人才方法,排除;
科举制扩大了人才的选拔范围,C项错误。
D
据史书记载西晋文学家王沈“少有俊才出于寒素……为时豪所抑”,升官无望,感叹生不逢时,王沈所处时代的选官制度最有可能是( )
A.禅让制
B.九品中正制
C.世官制
D.科举制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为时豪所抑”“升官无望”可知,当时世家大族控制了政治特权,选官制度注重门第而九品中正制发展到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故选B项。
禅让制是古代民主选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与材料不符,故A项排除。
世官制实行于夏商周时期,与材料信息“西晋”不符,故C项排除。科举制采用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与门第无关,故D项排除。
B
第二部分
中枢机构
秦朝:三公九卿制
西汉:中外朝制度
东汉:尚书台
魏晋南北朝:三省制
隋唐:三省六部制
秦代右丞相印
中书省印
从秦到唐中枢政务机构的演变
皇帝
太尉
御史大夫
丞相
治粟内史
奉常
太仆
廷尉
典客
宗正
少府
郎中令
卫尉
三公
九卿
九卿泛指诸卿,分掌具体事务
主管军事(但为虚职),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为百官之首,
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为副丞相,执掌奏章,下达诏令,监察百官,牵制丞相,防止其专权,官职低于丞相。(位低权重)
1、秦--汉初三公九卿制
(1)、内容
(2)、特点:
①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提高行政效率。
②使群臣互相牵制,相互配合,防止臣下专权
③皇权至上,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
(3)、作用加强君主专制,避免丞相专权
皇 帝
尚书令
侍 中
常 侍
丞 相
御史大夫
太 尉
九 卿
有事 上报
中朝
外朝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2、汉武帝中外朝制度
(1)、内容
汉初,宰相位高权重,权力非常大。
汉武帝即位以后,任用侍从、秘书担任尚书令、侍中,他们组成中朝,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
原来的三公丞相、太尉及御史大夫组成外朝,权力逐步被架空,退出决策层,成为执行机构。
(2)、作用:形成内朝外朝,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3、隋唐三省六部制
(1)、三省六部制沿革
西汉汉武帝
东汉光武帝
重用尚书令
设置尚书台机构
魏晋南北朝
尚书台改名为尚书省,增设中书省、门下省,形成三省体制。(握有实权的是尚书省)
隋唐
隋朝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唐朝不断完善。
唐太宗时,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
宰相议事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
虽置三公,
事归台阁
皇帝
中书省
尚书省
门下省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执行权
负责审议、
有权封驳
审议权
相互牵制、避免失误,分工明确,提高效率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分工处理各项具体事务
起草颁发诏令
决策权
审议机构
(2)、内容
3、隋唐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掌管全国文职官吏的任免、考核等事
六部的职能
吏部
掌管全国户口、土地、赋税、钱粮、财政收支等事
户部
掌管礼仪、祭祀、科举、学校等事
礼部
掌握武官选用及军事
兵部
掌管全国司法行政
刑部
掌握各项工程、水利、交通建设等事
工部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起草) (审核) (执行)
兵部 吏部 礼部 工部 户部 刑部
皇帝
最近有群众反映,景点女厕不够啊!
男厕太多,增加女厕!
没毛病
盖厕所!
欧了
【情景再现】
材料1 假如当时皇帝得知有群众反映景区女厕不足的情况,在三省六部制的中央官制下将会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3)隋唐三省六部制运行
贞观某年,黄河泛滥成灾,黄河边百姓苦不堪言。治理黄河,赈灾成为了当务之急。
假如你是一位唐朝的政府官员,为了治理黄河,整个决策方案的制定和执行过程的具体流程应该是怎样的呢?
中书省制定治理方案
门下省审核
皇帝认可
尚书省执行
具体部门落实
隋唐三省六部制运行
①相权三分,职权分明。
②节制君权
③加强皇权
④承上启下
(4)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材料一:汉宰相是采用领袖制的,而唐代宰相则采用委员制。换言之,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掌握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个部门之会议而决定。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这种集体宰相制,有效地保证了皇权专制,除了玄宗时期出现过宰相专权外,基本上再没有出现过汉魏以来的那种“强权宰相”。
——张启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三:“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门下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
——《资治通鉴·唐纪》
(5)、评价隋唐三省六部制
①相权一分为三,分工明确且相互牵制,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②避免权臣大权独揽,减少腐败,加强皇权;
③增强官员活力,发挥集体智慧,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保证决策科学化;
⑤三省六部制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使中国古代政治体制走向成熟,对后代历朝产生深远影响。
④节制君权,有利于政治清明,减少决策失误;
评价三省六部制
三
省
六
部
制
以上三图分别是什么时期的政治体制?反映了怎样的趋势?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隋唐:三省六部制
汉武帝:中外朝制度
秦、汉初:三公九卿制
时期 中枢机构设置 权力配置
西汉 武帝前 三公九卿制 丞相集决策、行政、用人、审议和司法于一身
武帝后 中朝和外朝 中朝决策,外朝执行
东汉 三公和尚书台 三公荣誉,尚书台掌决策和行政
魏晋南北朝 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 三省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
隋唐 三省六部制 尚书省掌行政、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
中国古代中枢机构演进
下图为中国古代史上某朝代中央行政体制示意图。该朝代是(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答案:C解析:示意图内容信息反映的是“三省六部制”,隋建立和唐完善了三省六部制,故选C。
C
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统治者的目的是( )
A.防止宰相权重难控
B.完善中央集权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扩大民主权利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度。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特点是以权力的相互制衡来加强皇权、限制相权。
注意B选项中的中央集权应是对地方分权而言,而宰相的设立是中央官制的问题,故选A。
A
第三部分
赋税制度
古代主要赋税种类
田税:以田亩为基础的土地税。
人口税(丁税):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
户税:以户为单位的财产税。
力役:成年男子所需承担的徭役和兵役。
——初税亩
从春秋末期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
鲁国开始实行“初税亩”。
规定不论公田(井田)和私田,一律按实际亩数征税。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
它承认私田合法,这就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1、春秋时期
02
01
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
户籍是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兵役的依据。
编户齐民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农民的负担有四项:田租(土地税)、算赋和口赋、徭役、兵役。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两汉时期赋税制的主要内容是“租”和“赋”两项。但汉朝田租比较轻,人口税和更赋比较重。
田租:汉高祖规定十五而税一,汉景帝时规定三十而税一
人口税:分为算赋、口赋。
算赋是对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口赋是专对儿童征收的人头税。
根据年龄的不同纳钱不同,成年人每年纳120钱,7-14岁每年纳20钱
更赋:一种代役税
西汉规定男子一生服兵役两年,另外每年在本郡服役一个月,不服役的每月出2000钱
——编户齐民
2、秦汉时期
1
2
3
汉代赋税制度的影响:
①汉代统治者轻徭薄赋,迅速恢复发展了社会生产;
②加剧了土地兼并,引发了阶级矛盾和社会危机;
③少地或无地的农民为逃避难以负担的赋役,或托庇豪门,加强了豪强地主的势力,或沦为流民,成为社会动荡不安的重要因素。
④大量的编户齐民从政府的户籍中消失。加剧了国家的财政危机。
(2)租调制:受田的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3)实质:通过受田和新租调制,把更多的农民束缚在土地上,成为国家的编户,以保证政府的租调收入和力役征发,有利于巩固定居的农业生活和进一步封建化
租调制是均田令的配套法令,租调制的实施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础上
(1)均田令:北魏初年,由于中国北方长期战乱,人民流离失所,户口迁徙,田地大量荒芜,国家赋税收入受到严重影响。为保证国家赋税来源,北魏政府把国家掌握的无主土地分配给农民。
——均田令和租调制
3、魏晋南北朝
(4)租庸调制的内容:
①租是田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
②调是户调(男丁随乡土所产而纳,交纳定量的绢、绵或者布、麻);
③庸是纳绢代役(指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也可以纳绢或布代役,隋有年龄限制,唐无年龄限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4、隋和唐初
(1)租庸调制的演变
隋朝沿用北魏以来的租调制:租调数量较北周轻,农民服役时间也短,后来又规定“民年五十,免役收庸”,将年纪在21-59岁的成年男子,可缴纳一定的绢、粮食代替服役。 唐朝进一步加以完善。
(2)租庸调制的目的:缓和阶级矛盾,保证封建剥削,巩固封建统治。
(3)租庸调制的指导思想:轻徭薄赋。
(5)租庸调制的特征:“庸”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租庸调制的作用
1
以庸代役,一方面农业生产时间较有保证,另一方面劳动者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劳动积极性也相应提高。
2
3
保障了政府赋税收入,巩固了府兵制。
4
由租调制到租庸调制的转变,标志着对劳役地租这种最落后的赋税形式的否定,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6)租庸调制的作用
农民负担相对减轻,有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唐前期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历时一百年繁荣局面的出现,正是实行租庸调制和均田制的结果。同时也促使开垦荒地;
阅读材料,理解两税法的背景
——两税法
5、唐中后期
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cù)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
——《资治通鉴》卷226
(1)、背景
中央:安史之乱后,中央政府控制力不断减弱
地方:①官吏剥削严重,逃户变多,户籍损坏,户口不实
②土地兼并严重,政府手里无地可分,均田制崩溃;
③均田制崩溃,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国家财政收入减少;
④富者逃税,穷者课税,贫富差距拉大。
⑤军费加至赋税,任意加收。
2、实行
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唐德宗接收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政府为解 决财政困难增加税收,改行两税法。
课税对象:由过去的主户扩大到客户,并对商人重新规定税率。客户纳税,反映了其地位由非法到合法的变化及其人身依附关系的相对减轻。
主户:指土著原有的民户
客户:与主户相对应,包括地主、自耕农、城市小商贩、无业游民。
(2)实行
3、目的
(4)课税对象
(3)目的
(5)内容
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每户按照田亩数量缴纳地税,依据资产缴纳户税;
不分本地和外来户口,一律编入现居住地的州县户籍;
由中央政府预先确定总的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
⑤
④
③
②
①
每年分夏秋两季征收。
(6)特征:“唯以资产、土地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税收不再以人丁为主,而是以财产和土地为主。
以资产和土地的多少作为纳税标准,即以资产税取代自战国以来的人丁税。这次改革的基本精神是改税丁为税产,这符合土地集中和贫富升降的社会现实。两税法替代租庸调,是地主土地所有制高度发展的结果,奠定了唐后期至明中叶中国古代赋税的基础
①简化税收明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结果“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
(7)根据以下材料,概括两税法的积极影响。
780年推行的两税法并没有减轻纳税农民的负担……但在两税法实行后其他赋税仍未停止征收。更为严重的是,征收基本税的方法对农民极为不利因为正式赋税是按货币计算的(尽管征收时不一定是货币),并且计算的标准很高……实际上以实物折付的税额是原来份额的3—4倍。没有免过税,也没有按商品重新调整税额。理由很简单,因为政府需要额外的收入来支持德宗(780-805年)和宪宗(805-820年)时期进行的范围广大而且花费巨大的国内战争。 ——《剑桥中国隋唐史》
①官吏、地主千方百计地把赋税转嫁到农民身上,使农民的负担加重
②土地兼并不再受限制,越来越严重,激化阶级矛盾
(7)根据以下材料,概括两税法的消极影响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一大转变是改变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这一转变发生在( )
A.西周时期
B.北魏时期
C.唐朝初期
D.唐朝中期
[解析]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是唐代中后期两税法的特征,所以这一转变应该是发生在唐朝中期,故选D项;
A、B、C各项所指时期两税法尚未实行,与题意不符,排除。
D
“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材料评述的是( )
A.两税法
B.租调制
C.均田制
D.租庸调制
[解析] 据材料“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唐朝的两税法的收税标准,以地税和户税为主,这就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A项正确;
租调制是北魏时期的赋税制度,丁男要承担一定的徭役,B项不符题意;
均田制是与租调制对应的土地制度,C项不符题意;
租庸调制是在租调制基础上增加了“庸”,即应服徭役的可以纳一定数量的绢或布来代替,故D项不符题意。
A
总结
秦汉时期的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框架。汉末之后的魏晋南北朝虽然政局动荡,但政治体制受到的冲击较少,且孕育了新的制度萌芽,最终在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时期出现了各项制度的改革和创新。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两税法等不仅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也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本课小结】
一、选官制度:
世卿世禄制(夏商周)→军功爵制(战国)→察举制(西汉)→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科举制(隋唐)
二、中枢政务机构:
三公九卿制(秦朝)→中外朝制度(西汉)→尚书台(东汉)→三省制雏形(魏晋南北朝)→三省六部制(隋唐)
三、赋税制度:
“相地而衰征”和“初税亩”(春秋战国)→编户齐民(秦汉)→租调制(魏晋南北朝)和均田制(北魏孝文帝)→租庸调制(隋朝和唐初)→两税法(唐中后期)
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
征税标准
人身控制
税收种类
征税内容
(租庸调制)以“人丁”为本,按丁交纳同等数量的绢、粟。
(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均田制)受田成年男子承担一定的徭役
(租庸调制)“以庸代役”
(两税法)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役
(两税法)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每户缴纳户税和地税,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租庸调制)纳粮为租;纳布为调;纳布代役为庸
(两税法)户税按户等高低征钱,
地税按亩缴纳谷物。
③税收种类简化
④实物→货币
①以人丁为主→以财产为主
②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