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那个星期天》第二课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9《那个星期天》第二课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08 18:34:53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3.9《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了解“我”心情变化的过程,体会课文对人物内心、动作、周围环境的细致描写,感受细腻真挚的情感。
2.比较本课与《匆匆》在情感表达方式上的异同。
教学重点
体会这一天“我”的心情变化学习作者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比较《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孩子们,“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写文章就像说话一样,要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那个星期天,看看作者史铁生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的?2.齐读课题3.汇报预习,介绍作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
预设:早晨、上午、下午、黄昏。师:带着目的去阅读能够很快的找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你们真是会读书的孩子。
(设计意图:阅读方法的引导。)
2.课件出示学习活动一:随着时间的变化,母亲和“我”分别做了什么事?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不同的符号圈画出相关语句。
预设:早上,母亲答应带“我”出去玩。“我”起床,刷牙,吃饭,藏在大门后。
师引导:母亲的活动除了影响着“我”的活动,还影响着“我”的什么?
预设:“我”的心情。
师引导:那早上“我”的心情怎么样?
预设:兴奋期待。
师依次引导出上午、下午、黄昏,母亲和“我”的活动,以及“我”的心情。
(设计意图:以文本为抓手,在学习的过程中,抓住对人物的描写,体会情感的变化,同时培养学生的概括和口语表达能力。)
师引导:请同学们仔细的看看这个表格,先关注母亲的活动,你发现了什么?
师引导:相对应母亲一整天的忙碌,我好像一整天只做了一件事——等待。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旨在唤起学生心灵深处的感触,理解母亲,懂得母爱。)
三、细读品味,感悟写法。
1.理清“我”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在小男孩等待的过程中他的心情从兴奋期待——焦急——焦急惆怅——失望委屈。
2.作者这些心情的变化,你们在生活中有过吗?心情是常有,可是怎样把这个心情写出来呢?出示例文。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让学生理解并会运用写作手法)师引导学生评价例文有没有把心情写出来。预设:从例文中没有感受出焦急等待的心情。
3.课件出示学习
活动二:作者是用什么方式真实自然地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呢?请你关注 4、5、6自然段,看看你能发现作者的写作秘密吗?
(1)体会作者如何通过具体的事例表达情感
预设 1:请同学们第 4自然段,从“蹲”“拨弄”“爬”“翻看”等动词感受出“我”的无聊心情。
预设 2:从小男孩等待时做的四件事可以看出他的焦急无聊。师生合作共读第 4自然段
(设计意图:以读促悟。)
师过渡语:
孩子们,听了你们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那个越来越教焦急,越来越无聊的小男孩,看来作者通过这些具体的事例来表现他的兴奋焦急,我们在写作的时候想要表达真情(板书:表达真情)也可以像作者一样,用上具体的事例
(板书:具体事例)师引导学生再次修改、评价例文,让学生真正学会怎样用具体事例来表达情感。
(设计意图:将学法学以致用,锻炼学生的习作修改能力。)
(2)体会作者如何通过内心独白表达情感
预设:请同学们看第 5自然段,从“去吗?去吧,走吧,怎么还不走啊?走吧......”感受出“我”的焦急。师引导:心理默默说的话就是内心独白,内心独白是用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独特的方法,用这样的内心独白能使读者好像身临其境,直接的观察作者的思维过程!
(板书:内心独白)
师指名读这一段,读出念念叨叨,越来越着急,甚至不耐烦的感觉。师引导:课文还有哪些句子也是这种内心独白的写法。
预设: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
师引导学生体会“再不”“一洗完”“马上”“决不许”,感受“我”的迫切心情。师指导学生读好这一句话,“再不”“一洗完”“马上”“决不许”这些词语应该重读。
(课件出示两处内心独白,让学生感受作者用富有儿童情味的内心独白的好处。)
(3)体会作者如何把心情融入景物中表达情感
预设:请同学们看第 6自然段,从“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感受出此时小男孩的心情是焦急惆怅的。
师引导:通过对光线的描写,暗示时间的变化以及“我”期盼落空的失落心情。作者将心情融入到光线的变化中,这就是融情于景的写法。
(板书:融情于景)师指导学生读好这一句,语速应该慢一些,语调应该低沉一些。师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其他运用融情于景的句子。
预设:“起床,刷牙,吃饭,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
师引导:此时的小男孩的心情怎样?——兴奋期待
预设:“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的到来,并且听得见母亲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
师引导:心情——焦急惆怅。这一句中的“漫长而急遽”矛盾吗?
预设:“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师引导:心情——失望绝望。
师指导学生观察这 4句,表面上作者在写光线的变化,写景物,实际上作者在写自己的心情呢。正如著名文学家王国维说过这样一句话: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意思就是人的心情不同,我们看待景物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
(设计意图:紧扣习作单元的教学目标,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对文章写作方法的理解和领悟上,在重视培养学生读写结合的能力时,引导更加真实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比较阅读,方法提炼。
1.《匆匆》和《那个星期天》都表达了作者的真实情感,这两篇课文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有哪些异同?
2.小组合作交流,结合课文中的关键语句谈感受。
3.全班交流。
(1)两篇文章在表达上的相同点是在情感上都表达出了对时光易逝的无奈、惋惜、惆怅。
(2)两篇文章的相同点都运用了将情感融入到具体事物的方法。
不同点;《匆匆》用一连串的问号,把情感直接表达出来。《那个星期天》将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景物中间接的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把握两篇精读课文的表达特点,明确习作例文的教学定位。)
五、小练笔
借鉴在本课学到的写作手法,请描写一次你考试或等待时的心理活动。
1. 学生展示
2. 学生互评
3. 提示学生课下要修改。
(设计意图:学语文的目的是用语文,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此环节设计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表达的情境,把课内学习到的方法与话题结合起来,做到读写练结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课文的学习只是一个例子,我们真正要学习的是作家们热爱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用真情表达生活的态度和方法,只有采撷生活之浪花,采用生花之妙笔,,才能让诗意在我们的笔下肆意流淌,才能让真情在笔尖流露。
七、推荐阅读
作者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写出了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的作品引人深思,给人带来启迪。同学们,课后可以读一读他的作品,了解一个全新的史铁生。
八、板书
《那个星期天》课后反思
《那个星期天》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引导学生学习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一、成功之处在教学过程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1.解读文本要结合作家风格、时代背景。《那个星期天》选自史铁生的《务虚笔记》,而《务虚笔记》是史铁生带有个人自传体色彩的小说。这篇文章中母亲的形象也自然带有作家母亲的影子。
2.学生自身有解读文本的能力。在品读文章语句,体会“我”在那个星期天的情感变化后,学生能理解母亲在那个星期天的行为给我的心灵带来深重的伤害。在读到母亲没有带“我”出去的原因是从早忙碌到晚,忙着做家务时,开始有学生表示对母亲的行为理解。
3.这篇课文我主要是引导学生深入文章的字里行间去体会作者一天之中情感的变化以及他是如何写出这些情感的变化的,通过引导学生画出关键词句、写下批注、交流学习所得的方式围绕关键问题展开教学,既给了学生充分独立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又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情境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4.紧紧围绕习作单元的要求,明确习作例文的教学定位,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真实情感的,课堂小练笔能让学生灵活运用本节课所学到的写作方法,采用本节课学到的方法进行练习,达到读写结合,学以致用的目的。为后面的习作教学打下基础。
二、不足之处因为是头一次在录播室上课,学生比较拘谨,参与度不高;学生小组交流时,还不能完全放开。
三、改进措施
在以后的课堂上要充分引导学生表达,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去表达,表达能够提高学生对文本主题理解,与文中人物的思想产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