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水图.洞庭风细》南宋 马远
传统中国画历经千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完备的体系,以鲜明的艺术面貌在世界艺林中独树一帜。
传统中国画在形象塑造、表现技法等方面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
—— 苏轼
一、以形写神,形神兼备
绘画作为造艺术,创造“形象”是其基本任务。
中国人物画造型崇尚“以形写神”的特点;
“神似”固然重于“形似”,但“神”离不开“形”,画面之形是艺术形象之神的载体。
“形”靠人的直观观察可以获得,但“神”却要靠美术家的审美之心去体会、揣摩,用艺术技巧去表现。
所以,美术作品中的传神之形靠的就是艺术家综合的审美修养和表现技巧。
《文苑图》 绢本 37.4*58.5cm 五代 周文矩
《文苑图》
描绘了四个文人在松下构思诗文,一童子附身磨墨的情形。
人物或抚松,或掩卷,或托腮,或回首,凝神静思的举止神情刻画入微。
此图勾皴精细,设色淡雅,搭配披拂的苍松和玲珑的石案,共同传达出幽静典雅的人文气息。
梁楷以酣畅淋漓的泼墨、随意不拘的笔法,塑造了一位超凡脱俗的仙人形象,可谓笔简神具,得之自然。
《泼墨仙人图》 纸本 南宋 粱楷
《自画像》 纸本 清 任熊
《王时敏像》 绢本 明 曾鲸
在美术作品中,“形似”与“神似”是一种辩证关系:美术形象之“神”是不可能脱离“形”而存在的,但有形而无神的“形”,不是艺术的“形”。
以形写神,对“形”的描绘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传神”,“形神兼备”成为中国画追求的准则和境界。
一见即佳,渐看渐倦:此能品也。
一见平平,渐看渐佳:此妙品也。
初若艰涩格格不入,久而渐领,愈久而愈爱:此神品也,逸品也。
观画然,观人亦然。美在皮表,一览无余,情致浅而意味淡;故初喜而终厌。美在其中,蕴藉多致,耐人寻味,画尽意在;故初平平而终见妙境。
唯其藏之深,故非浅尝所能获;惟其蓄之厚。故探之无尽,叩之不竭。
——傅雷 《观画答客问》
二、工笔与写意
运笔用线的细密、疏朗,设色的浓郁、淡雅,艺术手法的工致、写意,构成了中国绘画基本的审美样式特征。
吴道子 —— 中国山水画的祖师,被誉为“画圣”。
苏轼评他的艺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并且将他作为唐代绘画的代表,与诗人杜甫、散文家韩愈、书法家颜真卿并列,极赞“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也”。
《送子天王图》 纸本 唐 吴道子
创作背景:
吴道子在寺庙画壁画的时候,遇到了一个绘画能力超强的年轻人,他心生嫉恨便雇人杀了他,后来怀着愧疚之心创作了这幅《送子天王图》。
画中描绘的是释迦牟尼的降生,画中人物、鬼神、妖怪有20多个,神态各异。有端庄、有威武、有狰狞、有恐怖也有新生命的诞生。
主要贡献:
将印度佛教人物中国化。这是绘画、宗教、文化史上重要的转折点。
我们目前所见的道、佛形象大部分来源于此。包括日本的妖魔鬼怪造型也都有借鉴。
技法上:
将东晋顾恺之绘画一样粗细的铁线描升级为随着人物形体变化变化而粗细变化的兰叶描。也被称为“吴带当风”。
“行笔磊落,挥霍如莼莱条,圆间折算,方圆凹凸”。
用笔起伏变化,状势雄峻而疏放,形成圆转而又飘举之势,被称为“吴带当风”。
宋代 —— 中国画最辉煌的时期,工笔写实绘画达到顶峰。
五代,第一个“翰林书画院”;
宋代,宫廷画院(院体画)更加发达。宋徽宗时代,画院人才济济,达到鼎盛。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绢本 五代 顾闳中
《千里江山图》画幅长达11.9米,画中有千山竞秀,层峦叠嶂,又有烟波旷远,水天相接。绿柳红花、房舍屋宇、野渡渔村点缀其间,再穿插捕鱼、驶船、游玩、赶集等情节,动静结合。此画构图周密,色彩绚丽,用笔精细,画面景致的描绘真正达到了“咫尺有千里之趣”,引人入胜。
《千里江山图》(局部) 绢本 北宋 王希孟
《五色鹦鹉图》 绢本 赵佶(宋徽宗)
画五色鹦鹉立于杏花枝头,鹦鹉栩栩如生,毛羽、眼睛乃至脚爪纹路皆刻画入微。
杏树充分表现出了春天枝条初发生机的务感,鲜嫩洁白的杏花在枝头次第开放,其盎名春意溢于画外。
文人画
区别于民间和宫廷画院的绘画,始于唐代王维。
画者一般回避社会现实,多取材于山水、花木,以抒发个人"性灵",间亦寓有对民族压迫或腐朽政治的愤懑之情。
标榜"士气"、“逸品",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并重视书法、文学等修养及画中意境之表达。对传统美育思想及水墨、写意等技法的发展,颇有影响。近代陈衡恪认为"文人画有四个要素: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
文人画具有的文学性、哲学性、抒情性。在传统绘画里它特有的“雅”与工匠画和院体画所区别,独树一帜。
作者作为宋代文人在元人的统治下,他画兰不画土(根),观者问是何故。他说:“土为番人所夺,汝尚不知耶 ”
其中蕴含的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不仅是作者本人心境和生活经历的真实写照,而且还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画家共同的创作心态和艺术表现手法。
《墨兰图》 纸本 南宋 郑思肖
徐渭说他亲眼看见雪中盛开了两朵牡丹,你若说没看见,你若说牡丹不可能盛开在雪地里,那都是你的事,你的逻辑。而绘画是超越逻辑的,逻辑的线怎么能够捆绑住自由的心 中国画讲究游心无穷,游心就是大自由。
最无限最白由的只有心,所以最高的美都是心灵的表现。模仿自然绝不会产生最高的美,艺术本来就是超脱自然的限制去表现心灵的自由,心灵的大自由才会产生最高的美芭蕉不能存活于雪地里,这是生活的有限,常识的有限,白然性的有限,而王维画中的蕉茂盛在冰天雪地里,打破了时空的樊笼和限制,这是艺术的无限,心的无限。
《梅花蕉叶图轴》 明 徐渭
三、诗情画意
中国诗词创作注重用典、寓意,中国画家也善于通过画.面形象、题款诗句来托物言志、缘物寄情;又通过画面布置、笔墨经营的艺术手法,赋予作品以人生感怀的韵味!
诗、书、画、印,四者皆美,且配合得宜,是评判一幅中国画艺术水平的重要标准。
《秋风纨扇图》 纸本 明 唐寅
请把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
“秋来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
唐寅
是明代才性超群的艺术家,因才华出众,而“妆成每被秋娘妒”;又因流年不利,命运坎坷,家庭遭到一次次打击。
这幅《秋风纨扇图》的创作构思取汉代典故:
班婕妤是汉代的一位美貌女子,极有文才,为汉成帝所宠幸。后来,宫中来了赵飞燕,汉成帝为这位身材姣好的绝代佳人所迷恋,于是,班婕妤便遭冷落。
唐寅借汉成帝妃子班婕妤色衰恩弛,好比纨扇在秋风起后被搁弃的命运,阅题诗悉知是借美人暮秋之伤来讽刺炎凉的世态,其间也透出画家自身的景况。
《衙斋听竹图》 纸本 清 郑燮xiè(郑板桥)
本课小结:
一、中国画注重“以形写神,形神兼备”。
二、中国画分为“工笔和写意”两大类。
三、诗情与画意(诗、书、画、印配合得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