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课件(共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课件(共1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09 16:20:38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19张PPT)
《登幽州台歌》
《登飞来峰》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
总为浮云能蔽日,烟波江上使人愁。(《登金陵凤凰台》)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夕阳楼》)
《登幽州台歌》
诗人所登“幽州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
又名“黄金台”,是战国时燕国有名的君主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燕昭王极其重视选用人才,曾在台上放置千两黄金来招纳贤士,引得乐毅这样的名士纷纷归附,燕国从此兴盛。
燕昭王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
怎么理解诗句前两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里的“古人”“来者”?
前两句诗是什么角度写的?这反映出他什么样的境遇和思想感情?
类似燕昭王的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时间角度
生不逢时,怀才不遇
怎么翻译后两句诗“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人为什么会流下热泪?
想到天地无限渺远,我独自悲伤而流下热泪。
从空间上看,天地辽远空阔,置身于这广漠的宇宙空间之中,越发衬托出诗人的孤寂伶仃。
从时间来说,想到天地长存,宇宙无限,越发加深了前两句体现的人生短暂之感。
《登幽州台歌》虽为登高诗,但诗人有写登高所见的具体景色吗?为什么?
这种写作手法叫什么?
没有。“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诗人内心茫然无依,孤独无靠,因此表现于外,眼底只见茫茫大地,寂寥空阔,不见具体景物。
直抒胸臆
《登飞来峰》
同样是写登高之诗,《登飞来峰》与《登幽州台歌》有何不同之处?为什么?
思想感情不同。
无畏艰难、踌躇满志
怀才不遇、无人赏识
为何同为登山主题,两位诗人传递出的登高之情如何不同?
【材料一】《登幽州台歌》创作背景
陈子昂24岁举进士,官至右拾遗。他对国家大略、边防事务颇有远见,但因直言敢谏,仕途不顺,曾蒙冤下狱。696年,契丹攻陷营州。武攸宜率军征讨,宦海沉浮十余载的陈子昂担任随军参谋。前线兵败,陈子昂一再进谏,请求分兵抗敌,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陈子昂登上幽州台,吟唱出《登幽州台歌》。
【材料二】《登飞来峰》创作背景
庆历二年(1042),21岁的王安石考中进士,随即赴扬州任签判,之后又升任鄞县知县,治理一方,政绩显著。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29岁的王安石做知县任期到,在返回故乡江西的途中,经过飞来峰,登上峰顶,极目远眺,写下《登飞来峰》。
陈子昂的“怆然涕下”,不仅是因为无人赏识,贤君难遇,更是眼看国土沦丧敌人手中,满腔壮志却无法实现的悲愤。对于壮志难酬的陈子昂而言,这浩远苍茫的景象更加深了他的渺小感、孤独感。
王安石之所以“不畏浮云”,是因为他初涉官场,仕途得意,所以自信无畏,踌躇满志。同样是登高,对于踌躇满志的王安石来说,眼前盛景开阔了他的胸襟,更激起了他的雄心。二人情感的迥异,主要源自个人的遭际不同,作诗的背景相异。
在二人不同的身世遭际和登高情感背后,你发现有什么共同点吗?
他们的志向,仅仅在于个人官职的升迁吗?
胸怀大志
陈子昂身负才能,渴望安定边患
王安石为官为民,力求造福一方
阅读下面史书中对这二人的评价,思考你对二人的“志”有没有新的认识?
“常欲奋身以答国士”,“不可见危而惜身苟容”
——《陈氏别传》
“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宋史 王安石传》
陈子昂始终奋身不顾,忧国忧民。
王安石一生致力变革政法,为国为民。
这种志向与他们共同的文人身份有没有关系?
中国古代文人受儒家文化影响,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追求,拥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使命感。
诸生方盛年,志高而气锐,
将欲厚其积储以大效于世耶?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