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杨靖宇将军
著名的抗日英雄,也是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九一八事变后,杨靖宇将军所领导的东北抗联对打击日军在东北地区的侵略发挥了重要作用。
日本为什么要发动九一八事变?
除东北抗联外,其他各界又是如何应对的?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 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课标要求:知道九一八事变,了解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知道西安事变,理解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意义。
1
侵略 抗争
民族矛盾的上升
侵略 抗争 民族矛盾的上升
东北的侵略与抗争·九一八事变
【问题1】总结归纳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原因
1931年前后的日本陷入了空前深刻的经济危机之中……为了把生活上的困窘和社会不安引向战争这条出路,强调有必要以物力来确保控制“满洲”的这种宣传,对于经济危机下的日本社会产生了一定的效果。
——(日)藤原彰《日本近现代史》
早在1927年的东方会议上,就由关东军提出了以武力占领“满蒙”的计划……1930年5月,归纳为《关于“满蒙”占领地区统治的研究》。这样,由关东军占领“满洲”的趋势日益增强,1931年5月,石原在以《“满蒙”问题私见》为题的手记中主张:为了占领“满蒙”,要用武力行动破事国家跟着走,而这种机会要用策略来创造。
——(日)藤原彰《日本近现代史》
国民党军队以赣南闽西区为主的(中共)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围剿”,从1930年11月至1931年9月共进行三次……第一次“围剿”,蒋介石拼凑杂牌军8个师约10万人……第二次“围剿”,蒋介石调集了18个师又3个旅共20万人……第三次“围剿”于1931年7月初开始,调集30万军队。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为摆脱危机加紧侵略中国
日本“大陆政策”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
国民党反动集团
全力“剿共”,日本有机可乘
侵略 抗争 民族矛盾的上升
当时因为蒋介石向东北军发出了不准抵抗的命令,所以,在“满铁”沿线发起攻势的日军,到11月便基本上占领了整个东北三省。
——(日)依田熹家《简明日本通史》
攘外必先安内,统一方能御侮,未有国不能统一而能取胜于外者。故今日之对外,无论用军事方式解决,还是用外交方式解决,皆非先求国内之统一。
——蒋介石《外交为无形之战争》(1931年11月30日)
政府现时既以此次案件诉之于国联行政会,以待公理之解决,故以严格命令全国军队,对日军避免冲突,对国民亦一致告诫,务必维持严肃镇静之态度。
——《国民政府发表告国民书》(1931年9月24日)
东北的侵略与抗争·九一八事变
【问题2】 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及原因
寄希望于国联,希望能通过国联遏制日本的侵略行为
蒋介石坚持“剿共”决心
东北军十几万人撤至山海关内。
短短4个多月,100多万平方千米的锦绣河山,全部沦于敌手。
侵略 抗争 民族矛盾的上升
东北的侵略与抗争·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解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段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突然袭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次日凌晨占领沈阳。
经过
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
1931年9月18日
时间
地点
侵略 抗争 民族矛盾的上升
东北的侵略与抗争·伪满洲国建立
1932年,日本扶植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企图将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
在日军的铁蹄下,东北3000万同胞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屠杀无辜人民
抢夺战略资源
推行奴化教育
实施残酷殖民统治
侵略 抗争 民族矛盾的上升
东北的侵略与抗争·东北抗联
1936年初,东北各抗日部队,开始改变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东北抗日联军在艰苦的环境下同残暴的敌人进行游击战争。
兵力差距大
装备差距大
生活环境艰苦
东北抗联精神:勇赴国难、自觉担当、顽强苦斗、舍生取义、团结御侮。
“白雪铺满大地,山中雪积及尺,抗日救国战士,犹着单衣水鞋,日夜出没于寇贼倭奴之封锁线,其困苦颇甚。”
原东北军
抗日游击队
抗日义勇军
东北农民武装
中国共产党
侵略 抗争 民族矛盾的上升
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东北
华北
中国军队:自卫反击
1933年1月
日本攻占山海关
日军:扩大侵略
长城一线、察哈尔
收复多伦
长城抗战
“华北自治运动”
日本占领东北后,于1935年策动了“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成为类似伪满洲国的特殊地区,从而建立起日本的殖民统治,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侵略 抗争 民族矛盾的上升
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学生们是如何做的呢?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
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示威游行,向群众宣传抗日
“反对华北自治”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打击了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
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2
攘外 安内
阶级矛盾的弱化
攘外 安内 阶级矛盾的弱化
中共抗日政策的变化·反蒋抗日
只要国民党军队停止进攻苏区行动,只要任何部队实行对日抗战,不管过去和现在他们与红军之间有任何旧仇宿怨,不管他们与红军之间在对内问题上有任何分歧,红军不仅立刻对之停止敌对行动,而且愿意与之亲密携手共同救国……与苏维埃政府和东北各地抗日政府一起组织全中国统一的国防政府;与红军和东北人民革命军及各种反日义勇军一块组织全中国统一的抗日联军。
——《八一宣言》(1935年8月1日)
中国共产党又是如何做的呢?
共产国际于1935年7——8月在莫斯科召开第七次代表大会,会议期间,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根据会议精神在8月1日起草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
(通称“八一宣言”)
1935年8月
发表《八一宣言》
号召停止内战、
一致抗日
攘外 安内 阶级矛盾的弱化
中共抗日政策的变化·反蒋抗日
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回国传达“八一宣言”精神后,1935年12月17日,中共中央在陕西瓦窑堡召开会议,会议重申“八一宣言”提出的国防政府与抗日联军这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不但是可以的,而且是必要的”,毛泽东根据会议精神也进一步阐述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战略思想,但由于没有看到华北事变后蒋介石对日态度已由软弱趋向强硬,仍旧强调“反蒋抗日”的方针。
瓦窑堡会议
1933年底
瓦窑堡会议
1935年8月
发表《八一宣言》
号召停止内战、
一致抗日
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党又是如何做的呢?
攘外 安内 阶级矛盾的弱化
中共抗日政策的变化·反蒋抗日
毛泽东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党的任务是建立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观察了反革命和革命两方面的形势以后,我们就容易说明党的策略任务了。
党的基本的策略任务是什么呢?不是别的,就是建立广泛的民族革命统一战线。
当着革命的形势已经改变的时候,革命的策略,革命的领导方式,也必须跟着改变。日本帝国主义和汉奸卖国贼的任务,是变中国为殖民地;我们的任务,是变中国为独立、自由和领土完整的国家。
——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1935年12月27日)
报告充分地说明了和民族资产阶级在抗日的条件下重新建立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和重要性,着重地指出共产党和红军在这个统一战线中的具有决定意义的领导作用。
中国共产党又是如何做的呢?
1933年底
瓦窑堡会议
1935年8月
发表《八一宣言》
号召停止内战、
一致抗日
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攘外 安内 阶级矛盾的弱化
中共抗日政策的变化·“逼蒋抗日”方针的确定
张学良的影响
蒋介石对日态度的渐趋强硬
共产国际的指示加速方针的形成
瓦窑堡会议后,中共就开始争取张学良东北军联合抗日,两次洛川会谈十分顺利,唯独对蒋介石态度问题上双方相左,张学良肯定蒋介石的实力与抗日态度,后来周恩来同张学良会谈后,1936年4月25日发表的《抗日人民阵线宣言》中第一次把国民党列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行列。
1936年6月国共两党秘密会谈中国民党表示愿意在一定条件下停止“剿共”,共同抗日。且7月10日,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中蒋介石所作外交方针报告里对日本侵略表示了比较强硬的态度。
1936年7月共产国际了解瓦窑堡会议“反蒋抗日”的方针后,7月下旬召开会议,专门讨论中国问题,认为现阶段日本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的主要敌人,现阶段一切都应服从于抗日斗争,要求放弃“反蒋抗日”,施行“逼蒋抗日”。
攘外 安内 阶级矛盾的弱化
国民党政策的变化·西安事变
【问题3】 思考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
学良等多年袍泽,不忍坐视,因对介公为最后之诤谏,保其安全,促其反省。西北军民一致主张如下:……容纳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救国。停止一切内战。……开放民众爱国运动……大义当前,不容反顾,只求于救亡主张贯彻,有济于国家,为功为罪,一听国人之处置。
——《张、杨对时局宣言》(1936年12月12日)
攘外必先安内,统一方能御侮,未有国不能统一而能取胜于外者。故今日之对外,无论用军事方式解决,或用外交方式解决,皆非先求国内之统一。
——蒋介石《外交为无形之战争》
张、杨的爱国之心。
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的危机关头,
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
蒋介石坚持反共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
攘外 安内 阶级矛盾的弱化
国民党政策的变化·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探究:“杀蒋”与“放蒋”: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对西安事变应采取什么对策,应如何营救蒋介石,南京统治集团内部意见不一,出现两种主张……李烈钧、陈璧君、陈公博和冯玉祥主张“安全蒋介石为主”;而朱培德、何应钦、叶楚伧、戴季陶则“主打”。
——李新主编《中华民国史·第八卷》
苏联政府获悉西安事变消息后立即明确表态,斥责张学良的行动……自从日军占领东三省后与张学良绝未保持任何直接和间接往来……说什么苏联政府于西安事变有某种关系,苏联人为此感到惊讶和愤慨。
——《苏联副外交人民委员会致苏联驻华临时代办斯伯里瓦涅克电(1936年12月16日)》
日本外务省决定暂取静观方针,避免积极行动,对中国“不给任何刺激”……“倘国府与张学良以容共为妥协条件,日本则断然抨击。”
——李新主编《中华民国史·第八卷》
事变期间,英、美、法、意等国驻华使节经常保持联系,商议如何施加影响,促使蒋介石安全获释。
——李新主编《中华民国史·第八卷》
坚持停止一切内战,一致抗日的组织者与领导者的立场,反对新的内战,主张南京与西安间在团结抗日的基础上,和平解决。
——《中共关于西安事变及我们任务的指示》(1936年12月19日)
【问题4】:概括材料中各方态度,分析西安事变为何能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之所以能和平解决,是当时各种政治力量较量的结果,也是中共以民族利益为重,努力的结果。
南京国民政府
苏联政府
日本政府
英美法意
中国共产党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课堂小结
“战争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人更好认识和平的珍贵。今天,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了时代的主题,但世界仍然很不太平,作为新时代的我们,要始终以史为鉴,坚定维护和平的决心。”
课后探究
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就已经出现,结合本课所学内容,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到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民族矛盾才上升为主要矛盾呢?
要求:
①搜集资料进行组织表达,300字左右
②下节课之前发送至班级邮箱lishike@
侵略VS反抗
九一八事变VS东北抗联
华北危机VS一二·九运动
攘外VS安内
共产党 VS 国民党
反蒋抗日
“攘外先安内”
逼蒋抗日
联共抗日
民族矛盾
阶级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