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数的加减法[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有理数的加减法[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09-05-12 20:1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7课时)
1.3.1 有理数的加法(3课时)
课程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训练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2、能根据有理数加法法则熟练地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
3、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运算律的过程,并你用运算律简化运算;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借助实例及数轴,让学生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明白加法法则算理.
2、知识的获得、方法的优劣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的思考和感悟过程.
3、通过实际问题加强运算律的灵活运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让学生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2、通过师生交流、探索,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
3、学生通过交流、归纳、总结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
教学重点: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会根据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教学难点:有理数加法中的异号两数如何进行加法运算.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准备:投影片、直尺、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12课时
1.3.1 有理数的加法(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咱们班有没有同学喜欢观看体育节目,请一个同学回答我的两个问题:
请问:在一次足球循环比赛中,红队进了4个球,失了2个球,蓝队进了1个球,失了1个球,则红队和蓝队的净胜球数各是多少?
如果进球记为正数,失球记为负数,于是红队的净胜球数为4+(-2),蓝队为1+(-1).
以上出现了负数与正数的加法,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有理数的加法.(板书)
二、师生互动,课堂探究
(一)提出问题,引发讨论
怎样计算4+(-2)和1+(-1)呢?有没有什么规律进行计算呢?
(二)导入知识,解释疑难
1、由学生总结4+(-2)和1+(-1)的结果
分析:红队进了4个球,失了2个球,净胜球数为进2个球,故
4+(-2)=2;蓝队进了1个球,失了1个球,净胜球数为0,故
1+(-1)=0.
2、借助数轴探索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探究一:一个物体作左右运动,规定向左为负,向右为正,向左运动3m记作3m,向右运动3m记作3m.
(1)如果物体先向右运动3m,再向右运动2m,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什么?
3+2=5
(2)如果物体先向左运动3m,再向左运动2m,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什么?
(-3)+(-2)=-5
(3)如果物体先向右运动3m,再向左运动2m,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什么?
3+(-2)=1
(4)如果物体先向左运动3m,再向右运动2m,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什么?
(-3)+2=-1
探究二:利用数轴,求以下情况时物体两次运动的结果:
(5)如果物体先向右运动2m,再向左运动3m,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什么?
2+(-3)=-1
(6)如果物体先向右运动3m,再向左运动3m,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什么?
3+(-3)=0
(7)如果物体先向左运动3m,再向右运动3m,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什么?
(-3)+3=0
探究三:
(8)如果物体第1秒向右运动3m,第2秒不动,两秒后总从原点向右运动了多少?
3+0=3
(9)如果物体第1秒向左运动3m,第2秒不动,两秒后总从原点向左运动了多少?
(-3)+0=0
一个有理数是由符号和绝对值确定的.
观察以上等式,两个有理数相加有哪几种类型?和的符号如何确定?和的绝对值怎样确定?一个有理数同0相加和是多少?
3、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4、例题分析:
例1、计算:(1)(-3)+(-9), (2)(-4.7)+3.9
教学时让学生说出:怎样的两个数相加?怎样相加?目的是让学生明白算理.
练一练:(抢答)
计算下列各式:
(1)(+3)+(+7) (2)(+4)+(-8) (3)(-12)+(-15)
(4)0+(-15) (5)(+15)+(-17) (6)(-37)+22
(7)(-6)+(-4) (8)(-100.1)+(+98.3)+
例2 P22
分析:进球总数记为正数,失球总数记为负数,这两数的和为该队的净胜球数.
(三)、归纳总结,知识回顾
在进行加法运算时,首先要确定运算结果的符号,再确定运算结果的绝对值.
(四)作业:P31习题1
(五)板书设计
1.3.1 有理数的加法(第1课时)
1、一个有理数是由符号和绝对值确定的.
2、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第13课时
1.3.1 有理数的加法(第2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学生背诵有理数加法法则,提问可分几种情况?(学生叙述)
师:其中最为简便的哪几种数的加法?其次呢?
如何计算:(-12)+(+11)+(-8)+(-7)+(+39)+7
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呢?
(板书:有理数的加法)
二、师生互动,课堂探究
(一)提出问题,引发讨论
运算律的探究:(小黑板)
计算:(1)(-8)+(-9), (-9)+(-8)
(2)4+(-7), (-7)+ 4
(3)[ 2+(-3)]+(-8), 2+[(-3)+(-8)]
(4)[ 10+(-10)]+(-3), 10+[(-10)+(-3)]
师:通过你们的计算你发现了什么?得出什么结论?
(二)导入知识,解释疑难
1、展示计算结果:(上式)
发现:每小题的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1)(2)题中的两个算式正好是加数的位置交换了.即(-8)+(-9)=(-9)+(-8);4+(-7)=(-7)
+ 4.(3)(4)题中,也有相等.有理数运算中,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仍适用.
师:小学学过运算律的字母表示法.想一想,如何用字母表示交换律和结合律?
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
小学里,a、b、c表示正分数、正整数、0,而现在a、b、c表示任何有理数.
书面叙述:有理数加法中,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有理数加法中,先把前两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2、运算律的应用(简化运算)
例1、计算16+(-25)+24+(-35)
解:原式=16+24+[(-25)+(-35)]=40 +(-16)=-20
练一练:(1)31 +(-28)+ 28 + 69
(2)(-2)+ 3 +1 +(-3)+ 2 +(-4)
分析:一般是正数和负数分别结合再相加,遇到有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相加时,则把它们结合在一起.
师:学知识是为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看下面的题运用所学的知识能否解决.
例2、每袋小麦标准重量为90千克,10袋分别如下:91,91,91.5,89,91.2,91.3,88.7,88.8,91.8,91.1.与标准重量比较,10袋小麦共计超过多少或不足多少千克?10袋小麦总重量为多少?
师:这是一个贴近生活的例子,大家要认真读题,弄清题意,想想,该怎样解这道题呢?
解法一:先计算10袋小麦的总重量:
91+91+91.5+89+91.2+91.3+88.7+88.8+91.8+91.1=905.4
再计算超过多少千克:905.4-90×10=5.4
解法二:每袋超过标准重量的记为正数,不足的记为负数.
10袋小麦对应的数为:+1,+1,+1.5,-1,+1.2,+1.3,-1.3,-1.2,+1.8,+1.1.
1+1+1.5+(-1)+1.2+1.3+(-1.3)+(-1.2)+1.8+1.1
=[1+(-1)]+[1.2+(-1.2)]+[1.3+(-1.3)]+(1+1.5+1.8+1.1)
=5.4
90×10+5.4=905.4
答:10袋小麦总计超过标准重量5.4千克,总质量是905.4千克.
第二种算法较简单,用到正、负数的概念,还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练一练:有一个农民家库存了10袋小麦,以每袋100千克为标准,称重如下:
+4,-3,+5,+1,+3,0,+3,+2,+1,-7,问这10袋小麦的总重量是多少?
(三)、归纳总结,知识回顾
对于三个以上有理数相加,按以下过程计算较简便:
1、先将其中的相反数相加.
2、再将正数、负数分别相加.
3、最后求出异号加数的和.有分数时,可把相加得整数的先加起来.
(四)作业:
P25 1,2,
(五)板书设计
1.3.1 有理数的加法(第2课时)
1、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
2、有理数加法中,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有理数加法中,先把前两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例1、计算16+(-25)+24+(-35)
解:原式=16+24+[(-25)+(-35)]=40 +(-16)=-20
例2、每袋小麦标准重量为90千克,10袋分别如下:91,91,91.5,89,91.2,91.3,88.7,88.8,91.8,91.1.与标准重量比较,10袋小麦共计超过多少或不足多少千克?10袋小麦总重量为多少?
第14课时
1.3.1 有理数的加法(练习课)
教学目的:加强有理数加法运算及使用运算律使运算简便.
教学准备:小黑板、练习资料
教学过程:
练习题:
1、计算: (1)(﹢25)+(﹢15) (2)(﹣38)+ (﹣14)
(3)(﹣)+(﹢0.375) (4)(+)+(-) (5)(-)+0
分析: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运算,一般步骤:一先观察两个数的符号是同号还是异号,有没有零;二确定用哪条法则;三求出结果.
2、计算(使用简便方法)
(1)(+26)+(-14)+(-16)+(+18)
分析:符号相同的两个数先加—“同号结合法”
(2)+()++7.75
(3)(-12.37)+(﹢4.125)+(﹣4.125)+(﹢12.37)+(-2.35)
分析:(2)(3)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先相加—“相反数结合法”
(4)(﹢1.125)+()+()+(-0.6)
分析:分数先化为小数,再使用“凑整法”
(5)4.4+()+(-13)+()+(-2.4)
分析:分母相同的数先相加—“同分母结合法”
(6)(-1.8)+(+0.7)+(-0.9)+(+1.3)+(-0.2)
分析:几个数相加能得整数的先相加—“凑整法”
1.3.2 有理数的减法(4课时)
课程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经历探索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减法法则.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2、能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3、能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4、会使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5、通过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观察和比较下,感悟、归纳出有理数的减法法则,体会转化思想.
2、经历探索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可以统一成加法,加法运算可以写成省略括号及括号前“+”号形式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揭示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渗透事物间普遍联系、相互转化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2、为学生创设熟悉的生活环境,使其在轻松愉快中,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通过师生共同交流、总结,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教学重点:进行有理数减法运算及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探索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理解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可以统一成加法,理解加法运算可写成省去括号及括号前“+”号的形式.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准备:温度计、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15课时
1.3.2 有理数的减法(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我们知道5的相反数是-5,那么5比-5大多少?
板书:有理数的减法
二、师生互动,课堂探究
(一)提出问题,引发讨论
据中央气象台天气预报,某地明天的气温是-3—4℃,那么明天的温差是多少?(学生积极思考、交流、讨论)
(二)导入知识,解释疑难
1、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推导:
从温度计上可以看出4℃比-3℃高出7℃.
明天的温差为:4-(-3)=7,另一方面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要计算4-(-3)就是要求出一个数x与(-3)相加得4.因为7+(-3)=4
4-(-3)=7,而4+(+3)=7,故4-(-3)=4+(+3)
计算:(1)50-30 50+(-30)
(2)60-20 60+(-20)
(3)60-0 60+0
(4)60-(-20) 60+20
(5)60-(-30) 60+30
从你计算结果可以发现什么:
(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即a-b=a+(-b)2、有理数减法法则的应用:
例1、计算
(1)(-3)-(-5) (2)0-7 (3)7.2-(-4.8) (4)(-)-
分析:在进行运算时,一定要注意性质符号和运算符号的变化.
说明:在进行有理数减法时要注意:
①应弄清减数的符号(是“+”号,还是“-”号)
②减法转化为加法时,要用时改变两个符号,一个是运算符号由“-”变为“+”;另一个是减数的性质符号.
③注意有理数与0的减法运算.
3、练一练:
计算:(1)9-(-6) (2)-5-4 (3)0-12 (4)-9-0 (5)(-12)-(-26) (6)3.8-(-4.2) (7)(-)- (8)-8-12
例2、世界上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是8848米,陆地上最低处是位于亚洲西部的死海湖,湖面海拔高度是-392m,两地高度相差多少?
分析:要求两地高度差,只要直接把两地的海拔高度相减.
思考:以前只有在a大于或等于b时,我们会做减法a-b.现在你会在a小于b时做减法a-b吗?小数减大数所得的差是什么数
(三)、归纳总结,知识回顾
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是怎样得到有理数减法法则的?如何使用此法则?需要注意什么?
(四)作业:
P31 3、(2)(6)(8)(10)
(五)板书设计
1.3.2 有理数的减法(第1课时)
1、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即a-b=a+(-b)
2、有理数减法法则的应用:
例1、计算
(1)(-3)-(-5) (2)0-7 (3)7.2-(-4.8) (4)(-)-
例2、世界上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是8848米,陆地上最低处是位于亚洲西部的死海湖,湖面海拔高度是-392m,两地高度相差多少?
第16课时
1.3.2 有理数的减法(第2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问题情境:小麦上超市购物,他选中了2元的圆珠笔,19元的旺旺大礼包,3元的QQ糖.收银员从电脑里打出购物单的总价为24元而小麦只带了21.4元,于是收银员马上又打出一张收款单为(+19)+(+2)+(-3).你能为小麦解释一下这张收款单的含义吗?你能帮小麦算出需付出多少元钱吗?
板书: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二、师生互动,课堂探究
(一)提出问题,引发讨论
一台升降机上升到高度后变化如下:
高度变化 上升3.5米 下降2.2米 上升4.1米 下降3.6米
记作 +3.5米 -2.2米 +4.1米 -3.6米
此时,升降机比开始变化时的位置高了多少米?
(二)导入知识,解释疑难
解法一:3.5-2.2+4.1-3.6=1.3+4.1-3.6=1.8(米)
也可求这+3.5、-2.2、+4.1、-3.6四个数的和.
解法二:(+3.5)+(-2.2)+(+4.1)+(-3.6)=1.5+4.1+(-3.6)=5.4+(-3.6)=1.8(米)
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例1:计算(-20)+(+3)-(-5)-(+7)
解法一:原式=(-20)+(+3)+(+5)+(-7)=3+5+(-20)+(-7)=
8-(-27)=-19
这是加减混合运算,可以把所有的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然后利用加法法则运算,这时表示为-20、3、5、-7这四个数的和.为了书写简单,可以省略式中的加法和括号,把它写成-20+3+5-7,此时读作负20、正3、正5、负7的和,或读作负20加3加5减7.
解法二:原式=-20+3+5-7=-20-7+3+5=-27+8=-19
总的来说,多个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可转化为加法运算;加法运算也可以省略括号及前面加号的形式,然后用加法运算律计算出结果.
巩固练习:
1、把下列各式写成省略括号的和的形式,并把结果用两种读法读出来.
(1)(+8)-(+9)+(-3)-(-9)+3
(2)-+(-)-(-)-(+)
2、式子-8+2-6-10的正确读法是______________.
例2:计算:-5.13+4.62+(-8.47)-(-2.3)
解:原式=-5.13+4.62-8.47+2.3=-13.6+6.92=-6.68
练习:P29 1—4
用计算器进行比较复杂的数的计算,比笔算要快捷得多,以下用计算器计算.
解:-5.1+4.62+(-8.47)-(-2.3)=-5.13+4.62-8.47+2.3
说明:不同品牌计算器的操作方法可能不同,具体用法参见其使用说明.
(三)、归纳总结,知识回顾
本节课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根据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减法转化为加法,进行加减混合运算,一般先要写成省略括号的和的形式.
(四)作业:
P31 1-2
(五)板书设计
1.3.2 有理数的减法(第2课时)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多个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可转化为加法运算;加法运算也可以省略括号及前面加号的形式,然后用加法运算律计算出结果.
例1:计算(-20)+(+3)-(-5)-(+7)
解法一:原式=(-20)+(+3)+(+5)+(-7)=3+5+(-20)+(-7)=
8-(-27)=-19
解法二:原式=-20+3+5-7=-20-7+3+5=-27+8=-19
例2:计算:-5.13+4.62+(-8.47)-(-2.3)
解:原式=-5.13+4.62-8.47+2.3=-13.6+6.92=-6.68
第17课时
1.3.2 有理数的减法(练习课)
教学目的:使学生巩固将减法转化为加法的计算思维.
教学准备:小黑板、练习资料
教学过程:
练习题:
1、计算:
(1)5-10 (2)(﹢5)-(﹣5) (3)(﹣)-
(4)0 -(-5) (5)(-2.5)-(-5.5) (6)(-5)- 0
分析:在将有理数减法转化为加法时,要同时改变两个符号.即运算符号减号变加号,减数的性质符号正号变负号或负号变正号.
2、计算:
(1)(-8)-(+12)+(-3)-(-9)+5
(2)-5.13+4.62+(-8.47)-(-2.3)
(3)-+(-)-(-)-1
(4)(-3.1)-(-4.5)+(+4.4)-(+1.3)+(-2.5)
解:(1)(-8)-(+12)+(-3)-(-9)+5
=(-8)+(-12)+(-3)+(+9)+5(统一成加法)
=-8-12-3+9+5(省略加号)
=(-8-12-3)+(9+5)(加法结合律)
=-23+14(有理数加法法则)
=-9(有理数加法法则)
分析:运用简便方法,通常遵循下列原则:把正数和负数分别相加;把相加得0的数加起来;把互为相反数的数加起来;同分母分数或比较好通分的分数相结合;和为整数的数相结合.在交换加数位置时,要连同它前面的符号一起交换.
第18课时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练习课)
教学目的:巩固加减法运算、加减混合运算及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练习资料
教学过程:
练习题:
1、计算:
(1)-17+(+65)+(-18)-20
(2)0-10-(-8)+(-2)
(3)(-)-(+)--(-)
(4)-8 + 12 - 16 – 23
分析:先化简,将减法转化为加法,再运用简便方法:把正数和负数分别相加;把相加得0的数加起来;把互为相反数的数加起来;同分母分数或比较好通分的分数相结合;和为整数的数相结合.在交换加数位置时,要连同它前面的符号一起交换.
应用问题1:利用有理数加法计算出租车一段时间内行程及其他相关问题.
2、某一出租车一天下午以鼓楼为出发地在东西方向营运,向东走为正,向西走为负,他这天下午行车里程(单位:千米)记录如下:
+9,-3,-5,+4,-8,+6,-3,-6,-4,+10
(1) 将最后一名乘客送到目的地时,出租车离鼓楼出发点有多远?
(2)若每千米的价格为2.4元,司机一下午的营业额是多少?
解:(1)(+9)+(-3)+(-5)+(+4)+(-8)+(+6)+(-3)+(-6)+(-4)+(+10)=0(千米)
(2) + + + + + + + +
+ =58(千米)
2.4×58=139.2(元)
答:(1)将最后一名乘客送到目的地时,出租车在鼓楼出发点处,(2)司机一下午的营业额是139.2元.
应用问题2:利用有理数减法计算两地的地势差.
3、以地面为标准,A处高+2.5米,B处高-17.8米,C处高-32.4米.问:
(1)A处比B处高多少米?
(2)B处和C处哪个地方高?高多少米?
(3)A处和C处哪个地方低?低多少米?
解:(1)(+2.5)-(-17.8)=2.5+17.8=20.3(米)
(2)B处高:(-17.8)-(-32.4)=-17.8+32.4=14.6(米)
(3)C处低:(+2.5)-(-32.4)=2.5+32.4=34.9(米)
答: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