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2022-2023 学年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2.2 气温 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2022-2023 学年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2.2 气温 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5.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8-16 13:14:26

文档简介

2022-2023 学年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2.2 气温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2八上·衢江期末)周末,小科与家人一起登上海拔约1400m的高山——衢州绿春湖,他们感到山顶的气温比山脚下明显低了很多。造成这种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分布 C.季风 D.地形
【答案】D
【知识点】气温及其变化
【解析】【分析】 影响气候的因素有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地势因素、洋流、人类活动等。
【解答】同纬度地区,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降低,每升高100米,大约降低0.6℃,因此受地形因素影响,小科与家人一起登上海拔约1400m的高山,感到山顶的气温比山脚下明显低了很多。造成这种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地形。
故选D。
2.(2021八上·东阳期中)在气象观测站通常是一天进行四次气温观察,一般在北京时间2时、8时、14时和20时。如图气象员某天在百叶箱里的同一 支温度计上观察并记录的四次温度,其中最有可能是这一天14时(午后2时)观测到的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气温及其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一天中气温的变化规律判断。
【解答】一般情况下,一天中14时左右的温度是最高的,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3.(2021八上·洞头期中)如图所示是温州13-14日温度变化曲线图,则最低温a可能出现在什么时间 (  )
A.6时 B.12时 C.18时 D.23时
【答案】A
【知识点】气温及其变化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气温的日变化及气温的测量。一天之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称为气温日较差。气温是用放置在百叶箱里的温度计测得的。
【解答】由图可知,最低温出现在6时前后。
故选A。
4.(2021八上·台州期中)下列关于气温变化的叙述,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正午12点
B.一天中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C.最高气温出现在太阳辐射能量最强的时候
D.气温即大气温度,气温测量不需要在百叶箱里进行
【答案】B
【知识点】气温及其变化
【解析】【分析】一般情况下,每日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15时,日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太阳辐射能量最强的时候 是正午12点,气温观测时,通常把温度计放在一只漆成白色的百叶箱里。
【解答】A.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14时左右,一天中气温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故A错误。
B.一天中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故B正确。
C. 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14时左右,故C错误。
D.气温观测时,通常把温度计放在一只漆成白色的百叶箱里,故D错误。
故选B。
5.(2021八上·平阳月考)在以下词语中:①阴转多云 ②冬暖夏凉 ③鹅毛大雪 ④秋高气爽 ⑤和风细雨 ⑥长夏无冬 ⑦冬雨夏干 ⑧雷电交加,描述天气的有(  )
A.①③⑤⑧ B.②③④⑧
C.①③④⑤⑧ D.①③④⑤⑦⑧
【答案】A
【知识点】天气的概念
【解析】【分析】天气是指某一个地区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态。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大气的多年平均状况,主要的气候要素包括光照、气温和降水等。
【解答】①阴转多云、③鹅毛大雪、⑤和风细雨、⑧雷电交加都指的是一个地区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态,它们都是描述天气,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6.(2021八上·义乌月考)下列叙述中,指天气的是(  )
A.海南岛长夏无冬 B.塔里木盆地终年干燥少雨
C.云南昆明四季如春 D.夜来风雨声
【答案】D
【知识点】天气的概念
【解析】【分析】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大气的多年平均状况,主要的气候要素包括气温、降水和光照等,其中降水是气候重要的一个要素。天气是指某一个地区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态。
【解答】夜来风雨声指的是短时间内的大气层的状态,因此属于天气,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7.百叶箱内温度计的读数与箱外太阳光直射下温度计的读数相比(  )。
A.平均值低, 数值变化大 B.平均值高,数值变化大
C.平均值低,数值变化小 D.平均值高,数值变化小
【答案】C
【知识点】测量气温的方法与仪器
【解析】【分析】百叶箱是一种安装温、湿度仪器用的防护设备,作用是防止太阳对仪器的直接辐射和地面对仪器的反射辐射,保护仪器免受强风、雨、雪等的影响,并使仪器感应部分有适当的通风,能真实地感应外界空气温度和湿度的变化。
【解答】百叶箱中温度计读数与百叶箱外阳光直接照射下的温度计读数相比平均值要低,数值变化小,能更客观的反应气温的变化,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8.气温与生物的关系非常密切,很多动物行为与气温有关。下列行为与气温无关的是(  )。
A.青蛙冬眠 B.候鸟迁徙 C.兔子换毛 D.小鸟觅食
【答案】D
【知识点】气温及其变化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相关知识。
【解答】A、青蛙是变温动物,体温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而冬季温度很低,为了避免体温温度过低冻伤甚至冻死,青蛙需要冬眠,A不符合题意;
B、候鸟不能生活在寒冷的冬季,因此需要迁徙到温暖的地方去,B不符合题意;
C、兔子的毛气温低时具有保温的作用,而气温高时厚重的兔毛不利于散热,因此兔子换毛与气温有关,C不符合题意;
D、小鸟觅食是补充营养物质,与气温无关,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9.(2020八上·拱墅期中)在夏日晴朗的下午,百叶箱内的温度与百叶箱外的温度(  )
A.箱外温度高 B.箱内温度高
C.一样高 D.有时箱外高,有时箱内高
【答案】A
【知识点】测量气温的方法与仪器
【解析】【分析】百叶箱是用来放置测定空气温度和湿度仪器的木箱,是气象站和观测场最醒目的标志之一。
【解答】百叶箱中温度计读数与百叶箱外阳光直接照射下的温度计读数相比平均值要低,数值变化小,能更客观的反应气温的变化,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0.(2020八上·杭州期中)关于世界气温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低纬度气温低,高纬度气温高
B.同一纬度,冬季海洋气温高,陆地气温低
C.海拔高气温高,海拔低气温低
D.各地气温高低与纬度差异没有关系
【答案】B
【知识点】气温及其变化
【解析】【分析】世界气温分布规律有三条:①从纬度位置看:世界气温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降低;②从海陆位置看: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并不一样,夏季陆地气温高,冬季海洋气温高;③从海拔高度看:地势越高气温越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解答】 A、从低纬度地区向南、北极逐渐降低,A不符合题意;
B、同纬度地带,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夏季相反,B符合题意;
C、海拔高则气温高,海拔低则气温低,C不符合题意;
D、高山地区气温一般低于同纬度的平原地区,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二、填空题
11.(2021八上·绍兴期中)在山地和丘陵,气温随海拔升高而   。小明去爬山,现在他所在位置的海拔是720米,气温是28.8℃,如果此山山顶的海拔是1520米,气温应是   ℃。
【答案】减小;24
【知识点】气温及其变化
【解析】【分析】 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减少,海拔每升高100℃,温度降低0.6℃,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设山顶气温是x℃
28.8℃-x=0.6℃×(1520-720)/100
28.8℃-x=0.6℃×8
x=28.8℃-4.8℃
x=24℃
山顶的海拔是1520米,气温应该是24℃
12.(2021八上·萧山期中)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草船借箭”可谓神乎其神。请你根据所学的科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诸葛亮乘夜黑雾大,率领一大队草船驶向曹营。曹营中的士兵以为有敌来袭,拼命地向草船射箭。此时,诸葛亮的草船受到水的浮力将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诸葛亮能够借箭成功,主要是利用了大雾,使曹操恐怕有埋伏,不敢出兵。他曾说过“亮已于三日前算定今天有大雾,因此敢任三日之限。”诸葛亮描述的是赤壁三日后的天气情况,下列成语中哪个不是描述天气的________。
A.阴转多云 B.雷电交加 C.和风细雨 D.冬暖夏凉
(3)当草船排开水的体积为5m3时,船受到的浮力为   N。
【答案】(1)增大
(2)D
(3)5×104
【知识点】阿基米德原理;浮力大小的计算;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浮力的变化;天气的概念
【解析】【分析】液体或气体对浸入其中的物体都会产生浮力,浮力的大小与液体密度及排开液体体积有关,即F浮=ρ液gV排。漂浮状态的物体所受浮力大小等于其自身重力大小,即F浮=G。
天气是指短时间内近地面的气温、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气候是某一地区长时间内的天气特征。
【解答】(1)草船始终处于漂浮状态,因此浮力始终等于重力,而“借箭”后草船整体重力增大,因此草船受到水的浮力也将增大。
(2)选项中A、B、C为短时间内近地面的气温、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属于天气;D是某一地区长时间内的天气特征,属于气候。故D符合题意。
(3)F浮=ρ液gV排=1.0×103kg/m3×10N/kg×5m3=5×104 N
故答案为:(1)增大 (2)D (3)5×104
13.   是气候变化的重要标志。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    根据   和   记载,绘制了中国近5000年的气温变化曲线。
【答案】气温变化;竺可桢;考古发现;古代文字
【知识点】气温及其变化
【解析】【分析】竺可桢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通过常年的精确观察和认真研究,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
【解答】气温变化是气候变化的重要标志。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竺可桢根据考古发现和古代文字记载,绘制了中国近5000年的气温变化曲线。
故答案为:气温变化;竺可桢;考古发现;古代文字
14.阅读教科书图2-54"5000年来中国气温距平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
(1)竺可桢认为我国近5000年来气候变化大致划分为四个时期:约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100年的   时期,公元前1100年~公元1400年的   时期,公元1400年~ 1900年的   时期,公元1900年以来的
   时期。
(2)近百年来的仪器观测记录表明,近现代全球平均气温呈   趋势,气候总体表现出   的特点。
【答案】(1)温暖;寒暖交错;寒冷;气候波动
(2)波动上升;波动变化
【知识点】气温及其变化
【解析】【分析】我国气象学家竺可桢将历史关于气候的记载加以整理分析,发现我国五千多年来气候的变化情况大致如下: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即从仰韶文化时代到安阳殷墟时代,是第一个温暖期,这个时期大部分时间的年平均温度比现在高2℃左右,最冷月温度约比现在高3~5℃。
从公元前1000年左右到公元前850年(周代初期),有一个短暂的寒冷期,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
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初年,即秦汉时代,又进入到一个新的温暖时期。
从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即东汉、三国到六朝时代,进入第二个寒冷时期。
从公元600年到1000年,即隋唐时代,是第三个温暖期。
从公元1000到1200年,即南宋时代是第三个寒冷期,温度比现代要低1℃左右。
从公元1200到1300年,即宋末元初,是第四个温暖期,但是这次不像隋唐时那样温暖,表现在大象生存的北限,逐渐由淮河流域移到长江流域以南,如浙江、广东、云南等地。
在公元1300年以后,即明清时代以来,是第四个寒冷期,温度比现代要低1~2℃。
【解答】竺可桢认为我国近5000年来气候变化大致划分为四个时期:约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100年的温暖时期,公元前1100年~公元1400年的寒暖交错时期,公元1400年~ 1900年的寒冷时期,公元1900年以来的气候波动时期。
故答案为:(1)温暖;寒暖交错;寒冷;气候波动(2)波动上升;波动变化
15.按照下列要求,完成活动。
活动材料:百叶箱1个、温度计1支、数据记录工具1套。
(1)按照测定气温要求, 将温度计放到   内,该仪器离地面   。
(2)气温观测时间:北京时间2时、   时、14时、20时。
(3)记录观测结果。根据图可知,当天最高气温   ℃。日平均气温为4次观测结果的平均值,则当日的平均气温为   ℃。
【答案】(1)百叶箱;1.5米
(2)8
(3)16;10.25
【知识点】气温及其变化;测量气温的方法与仪器
【解析】【分析】气温是大气的温度,气温的日变化规律为: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一天中气温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
【解答】(1)按照测定气温要求,将温度计放到百叶箱内,该仪器离地面1.5米。
(2)对气温的观测一天要进行3~4次,一般在北京时间2时、8时、14时、20时。
(3)根据图可知,当天最高气温16℃,其他时段的气温约4℃、9℃、12℃,
则该地日的平均气温为:(9+4+16+12)÷4=10.25℃,则当日的平均气温为10.25℃。
故答案为:(1)百叶箱;1.5米(2)8(3)16;10.25
16.(2015八上·浙江期中)读下面某北半球地区天气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甲地在   气压控制下,天气状况以   为特征。
(2)丁地附近活动的锋面是   锋,该锋面在丁地过境后,丁地的气温会   。
【答案】(1)低;阴雨
(2)暖;上升
【知识点】天气的概念
【解析】【分析】甲地为气压中心,天气晴朗。
【解答】(1)从气压线的数值从外到内由高到低,可以判断是甲是在低气压的控制下,通常情况下,低气压控制的地区是阴冷多雨的天气,而高气压控制的地区是晴天少雨,可以判断甲地区天气阴雨为特征。(2)暖锋过境比较平缓,用半圆符号表示,因此,丁地区是暖锋过境,之后气温会上升。
三、实验探究题
17.为了验证天气观测中温度计放在百叶箱里的必要性,小明分别把两支温度计放在箱内和箱外进行观测,得到数据如下表。
时间 10:00 10:10 10:20 10:30 10:40 10:50
箱内温度/℃ 21.2 21.4 21.6 21.8 22.0 22.3
箱外温度/℃ 21.3 21.7 21.6 22.0 22.4 22.8
(1)求出两支温度计6次观测的平均温度值:箱内温度   ℃,箱外温度   ℃。
(2)箱外的平均气温要比箱内   ,这是由于   。
(3)百叶箱内外哪个气温变化较大?
【答案】(1)21.7;22.0
(2)高;箱外受光照等因素影响
(3)箱外
【知识点】气温及其变化;测量气温的方法与仪器
【解析】【分析】一天内气温的高低变化,为气温的日变化。一般情况下,陆地上一天中的最高温值出现在14时前后,最低温值出现在日出前后。
【解答】(1)箱内温度平均值:(21.2+21.4+21.6+21.8+22+22.3)÷6≈21.7℃,(21.3+21.7+21.6+22+22.4+22.8)÷6≈22℃。
(2)根据计算结果可知箱外的平均气温要比箱内高,这是由于箱外受光照等因素影响。
(3)根据表格信息可知百叶箱外气温变化较大。
故答案为:(1)21.7;22.0(2)高;箱外受光照等因素影响(3)箱外
18.夏天烈日曝晒过的汽车,车内温度可达50 ℃以上。针对这一情况,市场上出现了一些汽车遮阳帘,汽车遮阳帘是否真的有遮阳效果?研究人员选取了普通型、加厚型和折叠反射型三款汽车遮阳帘进行了以下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①选取三辆小轿车,并排朝南停放在阳光充足的空旷地方。
②将三款汽车遮阳帘分别安装在汽车的前挡风玻璃后,关上车门,并编号。
③一段时间后,用灵敏温度计分别测量车内的温度。
(1)该实验选取的三辆小轿车应该保持型号、颜色   。
(2)该实验所用的探究方法是   ,不足之处是   。
(3)进行该实验的最佳时间是____。(填字母)
A.早晨 B.中午 C.傍晚
(4)15分钟后研究人员发现三个温度计示数如下表所示:
遮阳帘 普通型 加厚型 折叠反射型
温度/℃ 45 40 30
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遮阳帘的遮阳效果最好。
【答案】(1)相同
(2)控制变量法;没有设置不装遮阳帘的对照组
(3)B
(4)折叠反射型
【知识点】气温及其变化
【解析】【分析】控制变量在进行科学实验的概念,是指那些除了实验因素(自变量)以外的所有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这些变量不是本实验所要研究的变量,所以又称无关变量、无关因子、非实验因素或非实验因子。
【解答】(1)题目叙述可知,该实验中遮阳帘的种类不同,属于变量;根据控制变量法可知,其他量要完全相同,所以三辆小轿车应该保持型号、颜色药相同才可以;故答案为:相同;
(2)由实验过程可知,该实验采用了控制变量法,该实验过程中的三辆车都加了遮阳帘,没有不做任何处理的对照组存在,现象不够明显;故答案为:控制变量法;没有设置不装遮阳帘的对照组;
(3)既然是对比遮阳帘的效果,为了实验现象更明显要选择温度比较高的中午最合适,早晨和傍晚气温较低,车内的温度变化较小,不能很好的完成实验;故答案为:B;
(4)遮阳帘的效果好,则应该出现的现象是车内温度最低;对比温度可知,折叠反射型的遮阳帘的遮阳效果最好;故答案为:折叠反射型;
故答案为:(1)相同;(2)控制变量法;没有设置不装遮阳帘的对照组;(3)B;(4)折叠反射型。
19.按照下列要求,完成活动。
活动材料:百叶箱1个、温度计1支、数据记录等工具1套。
(1)实践过程:①按照测定气温要求,将   (填仪器)放到百叶箱内(该仪器离地面1.5米);②气温观测时间:北京时间2时、   时、14时、20时;③记录观测结果。根据上图可知,当天最高气温    ℃;日平均气温为4次观测结果的平均值,则当日的平均气温为    ℃。
(2)已知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 ℃。假如上图的最高气温TA和最低气温TB是同一时间A、B两地测得的数据,那么A、B两地的相对高度为   米。
【答案】(1)温度计;8;16;10.25
(2)2000
【知识点】气温及其变化
【解析】【分析】气象学上把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称为空气温度,简称气温
【解答】(1)测量气温的工具是温度计;气温的测量时间由图中信息可知,分别是2时,8时,14时,20时;对比4个温度可知,最高温度为16℃;其平均值为:(4+10+12+16)÷4=10.25;故答案为:温度计;8;16;10.25;
(2)由图中信息可知,A地温度为:16℃;B地的温度为:4℃;(16-4)÷0.6℃=20;所以相对高度为:20×100m=2000m;故答案为:2000;
故答案为:(1)温度计;8;16;10.25;(2)2000.
四、解答题
20.读株洲市某日气温变化曲线图,回答(1)——(3)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  )
A.正午12点 B.约14时 C.日出以前 D.子夜
(2)气温日较差指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这一天,株洲的气温日较差是(  )
A.10.5℃ B.9℃ C.11.5℃ D.67.5℃
(3)下列对当地人们的生产与生活的描述,与这一天株洲所处的季节不相符合的是(  )
A.超市大量销售消暑食品 B.学校放暑假
C.人们用电风扇或空调降温 D.农民采摘春茶
【答案】(1)B
(2)C
(3)D
【知识点】气温及其变化
【解析】【分析】气温是一种地理名词,一般指大气的温度。国际上标准气温度量单位是摄氏度(℃)。最高气温是一日内气温的最高值,一般出现在14-15时,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早晨5-6时。
【解答】(1)根据株洲市的气温日变化曲线来看,一天中的最高气温是39度,对应的时间是14时。
(2)气温的日较差的计算是一天中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根据图中信息计算得出即可。即39-27.5=11.5
(3)根据一天的气温来看,最低气温都在27.5度,说明可能是夏季,气温比较高。农民采春茶一般在春季。
故答案为:(1)B(2)C(3)D。
21.为了验证天气观测中温度计要放在百叶箱里的必要性,小明分别把两支温度计放在箱内和箱外观测。得到数据如下表:
时间 10:00 10:10 10:20 10:30 10:40 10:50
箱内温度/ ℃ 21.2
21.4 21.6 21.8 22.0 22.3
箱外温度/ ℃ 21.3 21.7 21.6 22.0 22.4 22.8
(1)求出两支温度计6次观测的平均温度值:箱内温度为   ,箱外温度为   。
(2)箱外的平均气温要比箱内   ,这是由于   。
(3)百叶箱内外哪个气温变化较大?   。
【答案】(1)21.7℃;22.0℃
(2)高;百叶箱内能避免阳光直接照射,箱体又涂成白色,能较好地反射太阳光,箱外则直接受太阳光的照射,温度较高
(3)百叶箱外
【知识点】测量气温的方法与仪器
【解析】【分析】该题主要考查气温测量的方法及相关的操作;
【解答】(1)箱内平均温度为:(21.2+21.4+21.6+21.8+22.0+22.3)÷6=21.7℃;箱外平均温度为:(21.3+21.7+21.6+22.0+22.4+22.8)÷6=22.0℃;故答案为:21.7℃;22.0℃;
(2)由(1)可知,箱外平均温度比向内平均温度高;主要是因为箱外受到太阳直射,温度升高较快,而箱内没有被直射到,且白色反光较多,所以温度较低;故答案为:高;百叶箱内能避免阳光直接照射,箱体又涂成白色,能较好地反射太阳光,箱外则直接受太阳光的照射,温度较高;
(3)由图中表格数据可知,箱内温度变化了1.2℃;箱外温度变化了1.5℃;所以箱外气温变化大;故答案为:百叶箱外;
故答案为:(1)21.7℃;22.0℃;(2)高;百叶箱内能避免阳光直接照射,箱体又涂成白色,能较好地反射太阳光,箱外则直接受太阳光的照射,温度较高;(3)百叶箱外。
22.为了验证天气观测中温度计要放在百叶箱里的必要性,小明分别把两支温度计放在箱内和箱外观测.得到数据如下表.
时间 10:00 10:10 10:20 10:30 10:40 10:50
箱内温度/℃ 21.2 21.4 21.6 21.8 22.0 22.3
箱外温度/℃ 21.3 21.7 21.6 22.0 22.4 22.8
(1)求出两支温度计6次观测的平均温度值:箱内温度    ,箱外温度    。
(2)箱外的平均气温要比箱内    ,这是由于    。
(3)百叶箱内外哪个气温变化较大 。
【答案】(1)21.7℃;22.0℃
(2)高;百叶箱内能避免阳光直接照射,箱体又涂成白色,能较好地反射太阳光。箱外则直接受太阳光照射,温度较高
(3)百叶箱外
【知识点】气温及其变化;测量气温的方法与仪器
【解析】【分析】本题通过数据的处理来获得相应知识,本质上考察百叶箱的放置位置及原因。
1.平均温度6个数字的和除以6 。
2.百叶箱外的平均气温比箱内高。有多方面的原因:百叶箱离地面1.5米,避免地面温度影响。放在开阔地方,保证空气流通。箱体油漆成白色,减少阳光辐射热。百叶箱本身也是通风的,总之就是为了尽量测得真实的空气温度。 箱体油漆成白色:减少阳光辐射热。放在百叶箱里:避免太阳直射,又可防止风吹雨淋.使测量值更接近准确值。
【解答】
1.箱内平均温度==21.7 ,箱外平均温度==22.0
2.计算结果很明显。箱外的平均气温要比箱内高。这是由于百叶箱内能避免阳光直接照射,箱体又涂成白色,能较好地反射太阳光。箱外则直接受太阳光照射,温度较高 。
3.计算结果表明百叶箱外温度变化较大。
故答案为:1.21.7;22.0. 2.箱外的平均气温要比箱内高。这是由于百叶箱内能避免阳光直接照射,箱体又涂成白色,能较好地反射太阳光。箱外则直接受太阳光照射,温度较高 。3.百叶箱外。
1 / 12022-2023 学年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2.2 气温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2八上·衢江期末)周末,小科与家人一起登上海拔约1400m的高山——衢州绿春湖,他们感到山顶的气温比山脚下明显低了很多。造成这种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分布 C.季风 D.地形
2.(2021八上·东阳期中)在气象观测站通常是一天进行四次气温观察,一般在北京时间2时、8时、14时和20时。如图气象员某天在百叶箱里的同一 支温度计上观察并记录的四次温度,其中最有可能是这一天14时(午后2时)观测到的是(  )
A. B. C. D.
3.(2021八上·洞头期中)如图所示是温州13-14日温度变化曲线图,则最低温a可能出现在什么时间 (  )
A.6时 B.12时 C.18时 D.23时
4.(2021八上·台州期中)下列关于气温变化的叙述,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正午12点
B.一天中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C.最高气温出现在太阳辐射能量最强的时候
D.气温即大气温度,气温测量不需要在百叶箱里进行
5.(2021八上·平阳月考)在以下词语中:①阴转多云 ②冬暖夏凉 ③鹅毛大雪 ④秋高气爽 ⑤和风细雨 ⑥长夏无冬 ⑦冬雨夏干 ⑧雷电交加,描述天气的有(  )
A.①③⑤⑧ B.②③④⑧
C.①③④⑤⑧ D.①③④⑤⑦⑧
6.(2021八上·义乌月考)下列叙述中,指天气的是(  )
A.海南岛长夏无冬 B.塔里木盆地终年干燥少雨
C.云南昆明四季如春 D.夜来风雨声
7.百叶箱内温度计的读数与箱外太阳光直射下温度计的读数相比(  )。
A.平均值低, 数值变化大 B.平均值高,数值变化大
C.平均值低,数值变化小 D.平均值高,数值变化小
8.气温与生物的关系非常密切,很多动物行为与气温有关。下列行为与气温无关的是(  )。
A.青蛙冬眠 B.候鸟迁徙 C.兔子换毛 D.小鸟觅食
9.(2020八上·拱墅期中)在夏日晴朗的下午,百叶箱内的温度与百叶箱外的温度(  )
A.箱外温度高 B.箱内温度高
C.一样高 D.有时箱外高,有时箱内高
10.(2020八上·杭州期中)关于世界气温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低纬度气温低,高纬度气温高
B.同一纬度,冬季海洋气温高,陆地气温低
C.海拔高气温高,海拔低气温低
D.各地气温高低与纬度差异没有关系
二、填空题
11.(2021八上·绍兴期中)在山地和丘陵,气温随海拔升高而   。小明去爬山,现在他所在位置的海拔是720米,气温是28.8℃,如果此山山顶的海拔是1520米,气温应是   ℃。
12.(2021八上·萧山期中)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草船借箭”可谓神乎其神。请你根据所学的科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诸葛亮乘夜黑雾大,率领一大队草船驶向曹营。曹营中的士兵以为有敌来袭,拼命地向草船射箭。此时,诸葛亮的草船受到水的浮力将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诸葛亮能够借箭成功,主要是利用了大雾,使曹操恐怕有埋伏,不敢出兵。他曾说过“亮已于三日前算定今天有大雾,因此敢任三日之限。”诸葛亮描述的是赤壁三日后的天气情况,下列成语中哪个不是描述天气的________。
A.阴转多云 B.雷电交加 C.和风细雨 D.冬暖夏凉
(3)当草船排开水的体积为5m3时,船受到的浮力为   N。
13.   是气候变化的重要标志。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    根据   和   记载,绘制了中国近5000年的气温变化曲线。
14.阅读教科书图2-54"5000年来中国气温距平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
(1)竺可桢认为我国近5000年来气候变化大致划分为四个时期:约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100年的   时期,公元前1100年~公元1400年的   时期,公元1400年~ 1900年的   时期,公元1900年以来的
   时期。
(2)近百年来的仪器观测记录表明,近现代全球平均气温呈   趋势,气候总体表现出   的特点。
15.按照下列要求,完成活动。
活动材料:百叶箱1个、温度计1支、数据记录工具1套。
(1)按照测定气温要求, 将温度计放到   内,该仪器离地面   。
(2)气温观测时间:北京时间2时、   时、14时、20时。
(3)记录观测结果。根据图可知,当天最高气温   ℃。日平均气温为4次观测结果的平均值,则当日的平均气温为   ℃。
16.(2015八上·浙江期中)读下面某北半球地区天气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甲地在   气压控制下,天气状况以   为特征。
(2)丁地附近活动的锋面是   锋,该锋面在丁地过境后,丁地的气温会   。
三、实验探究题
17.为了验证天气观测中温度计放在百叶箱里的必要性,小明分别把两支温度计放在箱内和箱外进行观测,得到数据如下表。
时间 10:00 10:10 10:20 10:30 10:40 10:50
箱内温度/℃ 21.2 21.4 21.6 21.8 22.0 22.3
箱外温度/℃ 21.3 21.7 21.6 22.0 22.4 22.8
(1)求出两支温度计6次观测的平均温度值:箱内温度   ℃,箱外温度   ℃。
(2)箱外的平均气温要比箱内   ,这是由于   。
(3)百叶箱内外哪个气温变化较大?
18.夏天烈日曝晒过的汽车,车内温度可达50 ℃以上。针对这一情况,市场上出现了一些汽车遮阳帘,汽车遮阳帘是否真的有遮阳效果?研究人员选取了普通型、加厚型和折叠反射型三款汽车遮阳帘进行了以下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①选取三辆小轿车,并排朝南停放在阳光充足的空旷地方。
②将三款汽车遮阳帘分别安装在汽车的前挡风玻璃后,关上车门,并编号。
③一段时间后,用灵敏温度计分别测量车内的温度。
(1)该实验选取的三辆小轿车应该保持型号、颜色   。
(2)该实验所用的探究方法是   ,不足之处是   。
(3)进行该实验的最佳时间是____。(填字母)
A.早晨 B.中午 C.傍晚
(4)15分钟后研究人员发现三个温度计示数如下表所示:
遮阳帘 普通型 加厚型 折叠反射型
温度/℃ 45 40 30
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遮阳帘的遮阳效果最好。
19.按照下列要求,完成活动。
活动材料:百叶箱1个、温度计1支、数据记录等工具1套。
(1)实践过程:①按照测定气温要求,将   (填仪器)放到百叶箱内(该仪器离地面1.5米);②气温观测时间:北京时间2时、   时、14时、20时;③记录观测结果。根据上图可知,当天最高气温    ℃;日平均气温为4次观测结果的平均值,则当日的平均气温为    ℃。
(2)已知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 ℃。假如上图的最高气温TA和最低气温TB是同一时间A、B两地测得的数据,那么A、B两地的相对高度为   米。
四、解答题
20.读株洲市某日气温变化曲线图,回答(1)——(3)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  )
A.正午12点 B.约14时 C.日出以前 D.子夜
(2)气温日较差指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这一天,株洲的气温日较差是(  )
A.10.5℃ B.9℃ C.11.5℃ D.67.5℃
(3)下列对当地人们的生产与生活的描述,与这一天株洲所处的季节不相符合的是(  )
A.超市大量销售消暑食品 B.学校放暑假
C.人们用电风扇或空调降温 D.农民采摘春茶
21.为了验证天气观测中温度计要放在百叶箱里的必要性,小明分别把两支温度计放在箱内和箱外观测。得到数据如下表:
时间 10:00 10:10 10:20 10:30 10:40 10:50
箱内温度/ ℃ 21.2
21.4 21.6 21.8 22.0 22.3
箱外温度/ ℃ 21.3 21.7 21.6 22.0 22.4 22.8
(1)求出两支温度计6次观测的平均温度值:箱内温度为   ,箱外温度为   。
(2)箱外的平均气温要比箱内   ,这是由于   。
(3)百叶箱内外哪个气温变化较大?   。
22.为了验证天气观测中温度计要放在百叶箱里的必要性,小明分别把两支温度计放在箱内和箱外观测.得到数据如下表.
时间 10:00 10:10 10:20 10:30 10:40 10:50
箱内温度/℃ 21.2 21.4 21.6 21.8 22.0 22.3
箱外温度/℃ 21.3 21.7 21.6 22.0 22.4 22.8
(1)求出两支温度计6次观测的平均温度值:箱内温度    ,箱外温度    。
(2)箱外的平均气温要比箱内    ,这是由于    。
(3)百叶箱内外哪个气温变化较大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气温及其变化
【解析】【分析】 影响气候的因素有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地势因素、洋流、人类活动等。
【解答】同纬度地区,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降低,每升高100米,大约降低0.6℃,因此受地形因素影响,小科与家人一起登上海拔约1400m的高山,感到山顶的气温比山脚下明显低了很多。造成这种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地形。
故选D。
2.【答案】B
【知识点】气温及其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一天中气温的变化规律判断。
【解答】一般情况下,一天中14时左右的温度是最高的,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3.【答案】A
【知识点】气温及其变化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气温的日变化及气温的测量。一天之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称为气温日较差。气温是用放置在百叶箱里的温度计测得的。
【解答】由图可知,最低温出现在6时前后。
故选A。
4.【答案】B
【知识点】气温及其变化
【解析】【分析】一般情况下,每日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15时,日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太阳辐射能量最强的时候 是正午12点,气温观测时,通常把温度计放在一只漆成白色的百叶箱里。
【解答】A.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14时左右,一天中气温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故A错误。
B.一天中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故B正确。
C. 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14时左右,故C错误。
D.气温观测时,通常把温度计放在一只漆成白色的百叶箱里,故D错误。
故选B。
5.【答案】A
【知识点】天气的概念
【解析】【分析】天气是指某一个地区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态。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大气的多年平均状况,主要的气候要素包括光照、气温和降水等。
【解答】①阴转多云、③鹅毛大雪、⑤和风细雨、⑧雷电交加都指的是一个地区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态,它们都是描述天气,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6.【答案】D
【知识点】天气的概念
【解析】【分析】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大气的多年平均状况,主要的气候要素包括气温、降水和光照等,其中降水是气候重要的一个要素。天气是指某一个地区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态。
【解答】夜来风雨声指的是短时间内的大气层的状态,因此属于天气,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7.【答案】C
【知识点】测量气温的方法与仪器
【解析】【分析】百叶箱是一种安装温、湿度仪器用的防护设备,作用是防止太阳对仪器的直接辐射和地面对仪器的反射辐射,保护仪器免受强风、雨、雪等的影响,并使仪器感应部分有适当的通风,能真实地感应外界空气温度和湿度的变化。
【解答】百叶箱中温度计读数与百叶箱外阳光直接照射下的温度计读数相比平均值要低,数值变化小,能更客观的反应气温的变化,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8.【答案】D
【知识点】气温及其变化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相关知识。
【解答】A、青蛙是变温动物,体温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而冬季温度很低,为了避免体温温度过低冻伤甚至冻死,青蛙需要冬眠,A不符合题意;
B、候鸟不能生活在寒冷的冬季,因此需要迁徙到温暖的地方去,B不符合题意;
C、兔子的毛气温低时具有保温的作用,而气温高时厚重的兔毛不利于散热,因此兔子换毛与气温有关,C不符合题意;
D、小鸟觅食是补充营养物质,与气温无关,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9.【答案】A
【知识点】测量气温的方法与仪器
【解析】【分析】百叶箱是用来放置测定空气温度和湿度仪器的木箱,是气象站和观测场最醒目的标志之一。
【解答】百叶箱中温度计读数与百叶箱外阳光直接照射下的温度计读数相比平均值要低,数值变化小,能更客观的反应气温的变化,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0.【答案】B
【知识点】气温及其变化
【解析】【分析】世界气温分布规律有三条:①从纬度位置看:世界气温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降低;②从海陆位置看: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并不一样,夏季陆地气温高,冬季海洋气温高;③从海拔高度看:地势越高气温越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解答】 A、从低纬度地区向南、北极逐渐降低,A不符合题意;
B、同纬度地带,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夏季相反,B符合题意;
C、海拔高则气温高,海拔低则气温低,C不符合题意;
D、高山地区气温一般低于同纬度的平原地区,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1.【答案】减小;24
【知识点】气温及其变化
【解析】【分析】 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减少,海拔每升高100℃,温度降低0.6℃,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设山顶气温是x℃
28.8℃-x=0.6℃×(1520-720)/100
28.8℃-x=0.6℃×8
x=28.8℃-4.8℃
x=24℃
山顶的海拔是1520米,气温应该是24℃
12.【答案】(1)增大
(2)D
(3)5×104
【知识点】阿基米德原理;浮力大小的计算;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浮力的变化;天气的概念
【解析】【分析】液体或气体对浸入其中的物体都会产生浮力,浮力的大小与液体密度及排开液体体积有关,即F浮=ρ液gV排。漂浮状态的物体所受浮力大小等于其自身重力大小,即F浮=G。
天气是指短时间内近地面的气温、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气候是某一地区长时间内的天气特征。
【解答】(1)草船始终处于漂浮状态,因此浮力始终等于重力,而“借箭”后草船整体重力增大,因此草船受到水的浮力也将增大。
(2)选项中A、B、C为短时间内近地面的气温、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属于天气;D是某一地区长时间内的天气特征,属于气候。故D符合题意。
(3)F浮=ρ液gV排=1.0×103kg/m3×10N/kg×5m3=5×104 N
故答案为:(1)增大 (2)D (3)5×104
13.【答案】气温变化;竺可桢;考古发现;古代文字
【知识点】气温及其变化
【解析】【分析】竺可桢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通过常年的精确观察和认真研究,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
【解答】气温变化是气候变化的重要标志。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竺可桢根据考古发现和古代文字记载,绘制了中国近5000年的气温变化曲线。
故答案为:气温变化;竺可桢;考古发现;古代文字
14.【答案】(1)温暖;寒暖交错;寒冷;气候波动
(2)波动上升;波动变化
【知识点】气温及其变化
【解析】【分析】我国气象学家竺可桢将历史关于气候的记载加以整理分析,发现我国五千多年来气候的变化情况大致如下: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即从仰韶文化时代到安阳殷墟时代,是第一个温暖期,这个时期大部分时间的年平均温度比现在高2℃左右,最冷月温度约比现在高3~5℃。
从公元前1000年左右到公元前850年(周代初期),有一个短暂的寒冷期,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
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初年,即秦汉时代,又进入到一个新的温暖时期。
从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即东汉、三国到六朝时代,进入第二个寒冷时期。
从公元600年到1000年,即隋唐时代,是第三个温暖期。
从公元1000到1200年,即南宋时代是第三个寒冷期,温度比现代要低1℃左右。
从公元1200到1300年,即宋末元初,是第四个温暖期,但是这次不像隋唐时那样温暖,表现在大象生存的北限,逐渐由淮河流域移到长江流域以南,如浙江、广东、云南等地。
在公元1300年以后,即明清时代以来,是第四个寒冷期,温度比现代要低1~2℃。
【解答】竺可桢认为我国近5000年来气候变化大致划分为四个时期:约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100年的温暖时期,公元前1100年~公元1400年的寒暖交错时期,公元1400年~ 1900年的寒冷时期,公元1900年以来的气候波动时期。
故答案为:(1)温暖;寒暖交错;寒冷;气候波动(2)波动上升;波动变化
15.【答案】(1)百叶箱;1.5米
(2)8
(3)16;10.25
【知识点】气温及其变化;测量气温的方法与仪器
【解析】【分析】气温是大气的温度,气温的日变化规律为: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一天中气温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
【解答】(1)按照测定气温要求,将温度计放到百叶箱内,该仪器离地面1.5米。
(2)对气温的观测一天要进行3~4次,一般在北京时间2时、8时、14时、20时。
(3)根据图可知,当天最高气温16℃,其他时段的气温约4℃、9℃、12℃,
则该地日的平均气温为:(9+4+16+12)÷4=10.25℃,则当日的平均气温为10.25℃。
故答案为:(1)百叶箱;1.5米(2)8(3)16;10.25
16.【答案】(1)低;阴雨
(2)暖;上升
【知识点】天气的概念
【解析】【分析】甲地为气压中心,天气晴朗。
【解答】(1)从气压线的数值从外到内由高到低,可以判断是甲是在低气压的控制下,通常情况下,低气压控制的地区是阴冷多雨的天气,而高气压控制的地区是晴天少雨,可以判断甲地区天气阴雨为特征。(2)暖锋过境比较平缓,用半圆符号表示,因此,丁地区是暖锋过境,之后气温会上升。
17.【答案】(1)21.7;22.0
(2)高;箱外受光照等因素影响
(3)箱外
【知识点】气温及其变化;测量气温的方法与仪器
【解析】【分析】一天内气温的高低变化,为气温的日变化。一般情况下,陆地上一天中的最高温值出现在14时前后,最低温值出现在日出前后。
【解答】(1)箱内温度平均值:(21.2+21.4+21.6+21.8+22+22.3)÷6≈21.7℃,(21.3+21.7+21.6+22+22.4+22.8)÷6≈22℃。
(2)根据计算结果可知箱外的平均气温要比箱内高,这是由于箱外受光照等因素影响。
(3)根据表格信息可知百叶箱外气温变化较大。
故答案为:(1)21.7;22.0(2)高;箱外受光照等因素影响(3)箱外
18.【答案】(1)相同
(2)控制变量法;没有设置不装遮阳帘的对照组
(3)B
(4)折叠反射型
【知识点】气温及其变化
【解析】【分析】控制变量在进行科学实验的概念,是指那些除了实验因素(自变量)以外的所有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这些变量不是本实验所要研究的变量,所以又称无关变量、无关因子、非实验因素或非实验因子。
【解答】(1)题目叙述可知,该实验中遮阳帘的种类不同,属于变量;根据控制变量法可知,其他量要完全相同,所以三辆小轿车应该保持型号、颜色药相同才可以;故答案为:相同;
(2)由实验过程可知,该实验采用了控制变量法,该实验过程中的三辆车都加了遮阳帘,没有不做任何处理的对照组存在,现象不够明显;故答案为:控制变量法;没有设置不装遮阳帘的对照组;
(3)既然是对比遮阳帘的效果,为了实验现象更明显要选择温度比较高的中午最合适,早晨和傍晚气温较低,车内的温度变化较小,不能很好的完成实验;故答案为:B;
(4)遮阳帘的效果好,则应该出现的现象是车内温度最低;对比温度可知,折叠反射型的遮阳帘的遮阳效果最好;故答案为:折叠反射型;
故答案为:(1)相同;(2)控制变量法;没有设置不装遮阳帘的对照组;(3)B;(4)折叠反射型。
19.【答案】(1)温度计;8;16;10.25
(2)2000
【知识点】气温及其变化
【解析】【分析】气象学上把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称为空气温度,简称气温
【解答】(1)测量气温的工具是温度计;气温的测量时间由图中信息可知,分别是2时,8时,14时,20时;对比4个温度可知,最高温度为16℃;其平均值为:(4+10+12+16)÷4=10.25;故答案为:温度计;8;16;10.25;
(2)由图中信息可知,A地温度为:16℃;B地的温度为:4℃;(16-4)÷0.6℃=20;所以相对高度为:20×100m=2000m;故答案为:2000;
故答案为:(1)温度计;8;16;10.25;(2)2000.
20.【答案】(1)B
(2)C
(3)D
【知识点】气温及其变化
【解析】【分析】气温是一种地理名词,一般指大气的温度。国际上标准气温度量单位是摄氏度(℃)。最高气温是一日内气温的最高值,一般出现在14-15时,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早晨5-6时。
【解答】(1)根据株洲市的气温日变化曲线来看,一天中的最高气温是39度,对应的时间是14时。
(2)气温的日较差的计算是一天中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根据图中信息计算得出即可。即39-27.5=11.5
(3)根据一天的气温来看,最低气温都在27.5度,说明可能是夏季,气温比较高。农民采春茶一般在春季。
故答案为:(1)B(2)C(3)D。
21.【答案】(1)21.7℃;22.0℃
(2)高;百叶箱内能避免阳光直接照射,箱体又涂成白色,能较好地反射太阳光,箱外则直接受太阳光的照射,温度较高
(3)百叶箱外
【知识点】测量气温的方法与仪器
【解析】【分析】该题主要考查气温测量的方法及相关的操作;
【解答】(1)箱内平均温度为:(21.2+21.4+21.6+21.8+22.0+22.3)÷6=21.7℃;箱外平均温度为:(21.3+21.7+21.6+22.0+22.4+22.8)÷6=22.0℃;故答案为:21.7℃;22.0℃;
(2)由(1)可知,箱外平均温度比向内平均温度高;主要是因为箱外受到太阳直射,温度升高较快,而箱内没有被直射到,且白色反光较多,所以温度较低;故答案为:高;百叶箱内能避免阳光直接照射,箱体又涂成白色,能较好地反射太阳光,箱外则直接受太阳光的照射,温度较高;
(3)由图中表格数据可知,箱内温度变化了1.2℃;箱外温度变化了1.5℃;所以箱外气温变化大;故答案为:百叶箱外;
故答案为:(1)21.7℃;22.0℃;(2)高;百叶箱内能避免阳光直接照射,箱体又涂成白色,能较好地反射太阳光,箱外则直接受太阳光的照射,温度较高;(3)百叶箱外。
22.【答案】(1)21.7℃;22.0℃
(2)高;百叶箱内能避免阳光直接照射,箱体又涂成白色,能较好地反射太阳光。箱外则直接受太阳光照射,温度较高
(3)百叶箱外
【知识点】气温及其变化;测量气温的方法与仪器
【解析】【分析】本题通过数据的处理来获得相应知识,本质上考察百叶箱的放置位置及原因。
1.平均温度6个数字的和除以6 。
2.百叶箱外的平均气温比箱内高。有多方面的原因:百叶箱离地面1.5米,避免地面温度影响。放在开阔地方,保证空气流通。箱体油漆成白色,减少阳光辐射热。百叶箱本身也是通风的,总之就是为了尽量测得真实的空气温度。 箱体油漆成白色:减少阳光辐射热。放在百叶箱里:避免太阳直射,又可防止风吹雨淋.使测量值更接近准确值。
【解答】
1.箱内平均温度==21.7 ,箱外平均温度==22.0
2.计算结果很明显。箱外的平均气温要比箱内高。这是由于百叶箱内能避免阳光直接照射,箱体又涂成白色,能较好地反射太阳光。箱外则直接受太阳光照射,温度较高 。
3.计算结果表明百叶箱外温度变化较大。
故答案为:1.21.7;22.0. 2.箱外的平均气温要比箱内高。这是由于百叶箱内能避免阳光直接照射,箱体又涂成白色,能较好地反射太阳光。箱外则直接受太阳光照射,温度较高 。3.百叶箱外。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