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班级纪念诗集 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内含任务单)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打造班级纪念诗集 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内含任务单)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09 19:44: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打造班级纪念诗集
一、项目简介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有言,“人,诗意地栖居”,对于初三毕业班的学生来说,初中三年的青春回忆也应当被诗意地留存。诗歌作为艺术感染力极强的文体,可以很好地表情达意。本项目基于初中语文九年级教材中已有的“活动 探究”的诗歌单元,以“如何创作出打动人心的班级纪念诗集”这一驱动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设计了“自主构建诗歌知识网”、“打造班级纪念诗集”、“诗集品鉴会”三个主要活动,共12个课时,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加入这一创造性与审美性并存的诗歌实践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二、核心知识
1.核心知识
①诗歌的意象 ②诗歌语言的陌生化 ③诗歌形式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④诗歌的朗读设计 ⑤写诗常用的艺术手法(联想想象等)及表达效果
2.学科关键能力
诗歌鉴赏、诗歌朗诵、诗歌创作
三、驱动性问题
1.本质问题:如何借助诗歌表达情感?
2.驱动性问题:站在初三的路口上,我们如何运用独家的记忆、丰富的想象、细腻的视角和审美的情趣,创作出专属我们的打动人心的诗集,诗意地留存下这三年的回忆?
四、学习目标
1.通过探究性活动,能自主构建诗歌知识网,理解诗歌的核心概念。
2.通过实践性活动,掌握诗歌朗诵的技巧和诗歌写作的方法,学会利用编辑出版的有关知识制作诗集。
3.通过小组合作,提升与他人的协作能力,并且通过不断改进作品,形成评价性、批判性的思维能力。
项目整体设计见图1。
(
自主构建诗歌知识网
)
图1 项目设计框架图
五、项目评价
诗歌项目化学习的评价重视多元化,主要表现为两点,其一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在多个环节展开小组自评、组间互评和教师评价等,帮助学生在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中不断反思自我。其二是评价方式的多元化,结合各任务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学情,同时运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以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
1.过程性评价量表
表1 过程性评价量表
评价结果 评价项目 卓尔不凡的方面 渐入佳境的方面 还需提高的方面
自我评价 组内互评 教师评价 自我评价 组内互评 教师评价 自我评价 组内互评 教师评价
诗歌知识网络的构建
诗歌资料的收集
课堂中诗歌问题的解决
诗集制作
和组员的协作
2.终结性评价量表
表2 诗集评价量表
评分 组别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第五组 第六组
诗集 设计 封面版式有特色 5
诗集要素完整 5
板块设计新颖5
图文搭配和谐5
字体格式美观 5
诗集 内容 诗歌数量可观10
诗歌选材丰富10
诗歌语言生动10
诗歌形式独特10
附有解说文字5
诗集展示 诗集介绍10
诗集朗诵10
项目材料管理手册展示10
六、项目实施
(一)入项活动
1.情境驱动
转眼间,我们已站在了初三的路口,备战中考的路上,一路有我有你,才有我们。回望同窗两载,我们相识相知相伴,课间时我们嬉笑打闹,课堂上我们或互相督促或瞌睡捣蛋,闹过一点笑话,有过几次矛盾,也留下过一些感动,教过我们的老师有去有来,也有一直都在......
初中三年,即将画上句号,用什么才能留住这份独一无二的青春回忆呢?
教师提出驱动性问题:站在初三的路口上,我们如何运用独家的记忆、丰富的想象、细腻的视角和审美的情趣,创作出专属我们的打动人心的诗集,诗意地留存下这三年的回忆?
2.头脑风暴:
(1)小组讨论,一本好的诗集包含哪些内容和要求?(教师提前布置学生带一两本喜欢的诗集,进行观察讨论)
诗集的外观要素:书名、作者或编者、出版社、封面封底插图、价格等。
诗集的内容要素:序言、目录、很多诗歌、诗歌文字解说、诗歌插图等。
诗集的内容要求:打动人心、新颖独特、引起共鸣等。
(2)教师和学生经过讨论,一起敲定最终成果展示的内容:
个人成果: 为团队诗集创作出2—5首诗,其中1首可以是摘选的赠诗,并至少挑选原创的1首写一份至少150字左右的说明词,说明自己的诗歌创作理念。
团队成果:和你的组员一起制作一本班级纪念诗集,要求体现先前讨论的诗集要素。
3.项目分组:分6组,每组8人,确定组名,接下来的日子共同学习并制作本组诗集。其中每组内部分为学习组和专家组,每项自定人数负责,可以兼任。
【学习组】
(1)引领员:确保团队中每人都做贡献,并继续完成任务。
(2)记录员:在团队中记录下重要的信息和想法。
(3)材料管理员:在团队活动中,负责管理所有材料。包括挑选、分发、收集,上交及存放材料。
(4)发言员:在全班面前分享团队总结,代表整个小组,非个人观点。
【专家组】
(1)美术编辑:进行诗集封面设计;内页图片处理,进行设计资料的整理。
(2)文字总监:选题策划、编辑加工;审稿校对。
(3)成本精算师:了解各材料价格,确定制作材料,合理把控并计算制作成本。
(4)宣传编辑:策划拍摄;剪辑制作;小组诗集短视频类纪念物料。
每个小组有一本项目材料管理手册,包括人员分工表、项目学习计划表、阶段目标里程碑、每日学习日志。(见附录)
4.规划项目进程
教师提供项目化学习进度表,小组拟定项目学习计划表。
表3 项目化学习进度表
活动阶段 时间 学习任务 地点 学习方式
准备阶段 课外 各项目明确自己的诗集的主题,列出任务清单、进一步细化完成诗集的日程表。 自定 合作讨论
知识与能力建构 9月6日—9月9日 各小组利用课本和课外资源,学习与诗歌有关的知识,构建诗歌知识体系。(意象、语言、形式等) 教室 自我探索合作讨论
探索与形成成果 9月10日—9月17日 1.学习诗歌创作的方法,创作粘贴诗、同题诗、自由诗。 2.采集素材,包括插图绘画、照片整理等活动。 3.汇总所有素材,根据主题再次筛选、调整素材,进行诗集初稿撰写,分工合成诗集的第一稿。 教室 自我探索,合作讨论
评论与修订 9月20日 1.一起敲定诗集的评价量表,并根据评价量表修改诗作。 2.根据评价量规,项目小组内和项目小组间对主题、素材、情景之间的关系和语言形式进行评价和交流。 教室 合作讨论
公开成果 9月21日 各小组进行诗集展示,可以采用ppt解说+配乐朗诵的形式。 教室 合作讨论
(二)知识与能力建构
如何打造一本打动人心的诗集,最重要的在于创作出打动人心的诗歌。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的诗歌才能打动人心”,并顺势引入第一环节——学会欣赏诗歌,并自主构建诗歌知识网。
教师基于统编教材配套的《作业本》内容,修改并设计了三个探究性学习活动。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的六首诗歌,并小组合作讨论完成以下学习任务单。
学习任务单
第____小组 姓名:________
1.分析诗歌意象
(
《生活》 北岛

) 思考:
(1)怎么理解北岛这首诗?
(2)为什么仅仅只有一个字就可以称为诗?
小贴士:意象是高度凝练的、寄寓丰富含义的形象。
【探究活动一】找一找本单元六首诗歌中的意象,并说说其意蕴。
表4 诗歌的意象
诗歌 意象 意蕴
《沁园春·雪》
《周总理,你在哪里》
《我爱这土地》
《乡愁》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我看》
【探究活动二】完成表格后,小组以《我爱这土地》为例,讨论“鸟”这一意象的妙处,并记录下同学以及你自己的看法
(第三小组讨论实录:
生1:古代对鸟的论述都是偏向积极的,比如精卫蕴含着勇于抗争锲而不舍的精神、鲲鹏意味着志向高远等等,艾青或许也像借鸟来抒发自己愿意为祖国献身的精神。
生2:用了比喻的手法,会让诗歌显得更加含蓄。
生3:小小的鸟,却有着大大的精神,这个意象以小见大,让我体会到一种悲壮的感觉)
2.品析诗歌语言
【探究活动一】朗诵《我是人间的四月天》,小组讨论哪些语句让你感觉到新奇陌生?
表5 诗歌语言的陌生化
方式 诗句摘录 赏析
语序倒置
词语的反常搭配
词性转变
【探究活动二】课外搜集一些你感兴趣的诗歌,分析其诗歌语言的特点,写一段赏析文字,并分享给你的组员。小贴士:可以阅读艾青的《艾青诗选》;余光中的《等你,在雨中》;林徽因的《笑》;穆旦的《诗八首》等。
【探究活动三】尝试改写“秋天,一片叶子落了下来。”这句话,使其具有陌生化的效果。
(学生作品:在大树的爱情观里,秋天和叶子不能兼得。)
3.体会诗歌形式
【探究活动一】小组合作,尝试用闻一多先生提出的“诗的三美”体会诗歌的形式。
音乐美:主要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追求诗歌的韵律感;
绘画美:主要指辞藻的运用,讲求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
建筑美:主要指从诗的整体外形上,讲究节与节的匀称和行与行的整齐。
表6 诗歌的形式
音乐美 绘画美 建筑美
《我爱这土地》
《乡愁》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
【探究活动二】分行建构是现代诗歌最显著的形式特征,读者可以从中读出诗的意味、韵致、节律。请把选段改写成一首现代诗,并为其拟一个题目,体会分行带来的别样审美趣味。
(
田野,这初春的南方
铺着,这随意的新绿
那浓,那淡,你是,草地
芽儿,在春阳里被照得鲜绿
水儿,在咕咕中跳出了冬郁
生命,在这里灿烂地孕育
学生作品
)
(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
4.请你利用所学,绘制一张诗歌知识思维导图,来回答这个核心问题“打动人心的诗歌,具备哪些特质”?
(三)探索与形成成果
1.创作诗歌
【探究活动一】赏读教师给出的拼贴诗,小组讨论:拼贴诗的诗意从何而来?你能不能利用手头所有的文字材料,作一首拼贴诗?
图3 学生作品
【探究活动二】初中三年,你有没观察过你的抽屉呢?.根据下表的提示,“观看”这一形象,找到最能表现你的情感的角度去描绘它。
表7 “观看”抽屉
“观看”角度 思考方向 诗歌创作
它的特性 形状、大小、颜色、质地、嗅觉、味觉、重量、声音……
如果它会动 它是怎样动的?朝哪个方向动?以什么速度动?……
描述你正在观察的它 它在哪里?它听起来、看起来像什么?有没有让你想起一些人?
如果你是它? 你会做什么,想什么?为什么呢?
你与它的关联是什么? 它对你有什么意义?
想象你有可能做的与它有关的事情 做这些事情时,你是否有热情?你的肢体感觉、心情、思绪如何?
学生作品两则
(
抽屉
学生作品
我看向抽屉
我看到了一片森林
鸟鸣声依稀可辨
我看到日起日落
还有风吹过时
蚂蚁树叶的合奏
而如今
它们成了一本本书
安静地回忆着昔日
因此
我的抽屉里
贮藏了一片森林
) (
抽屉
学生作品
我不懂
好好一块铁
干嘛来做抽屉?
里面只能丢满我的杂物
不会做柜子做点展览品?
不会做架子放点大文案?
哪怕做个洗衣的盆
不比跟着我强?
你笑笑
那种东西
根本装不下三年的青春
)
【探究活动三】回望初中岁月,我们相识相知相伴,课间时我们嬉笑打闹,课堂上我们或互相督促或瞌睡捣蛋,闹过一点笑话,有过几次矛盾,也留下过一些感动,流动在你心里的情感需要具体的形象来“现身”,可能是一个场景,也可能是一个物象。
(1)展开联想与想象,为你的情感寻找形象,并把它写下来。
(2)运用写《抽屉》时采取的方法,为你的形象赋诗。
(3)从诗歌语言和形式的角度尝试修改你的诗歌。
2.制作诗集
小组讨论确定诗集的主题板块,每人承担2—5首诗歌的撰写任务。文字总监汇总大家的诗歌作品并且开始审稿校对;美术编辑进行诗集的封面设计,采集诗歌的插图素材;成本精算师了解各材料价格,确定制作材料,合理把控并计算制作成本,小组分工合成诗集的第一稿。
(四)评论与修订
1.制定评价量规
(1)根据探究性和实践性活动所学,以小组为单位制定评价量表,每组提交一种方案。第三小组提交的量表如图所示。
表8 第三小组的诗集评价量表
得分等级 评分维度 A B C
诗集设计
诗集内容
诗集展示
(2)经过讨论,学生们提出量表存在的问题:量表太过简单,不同等级所对应的层次应该具体列出来,方便打分。全班逐项讨论,共同修订,形成最终的评价量规(见表2)
2.根据评价量规修订作品
(1)组员打印诗集评价量规(表2),对诗集的每一个项目进行评价。在评价中注意肯定诗稿或设计上的优点,并有依据地提出修改建议,措辞要有鼓励性,可以参考这些建议:
①欣赏别人的诗歌或设计时,大方地说一句“你真棒!”
②你的诗稿的意象选得很巧妙,如果能在雕琢一下语言会更好。
③当个人意见与小组意见不一致时,不要急于反驳,也不要盲目顺从,要倾听一下他人的想法,然后思考一下,再表述自己的想法,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2)教师浏览每名学生的个人诗歌作品和小组诗集作品,补充修改意见,每名组员根据同伴和教师的修改建议,继续完善诗集,形成诗集终稿。
(五)公开成果
1.梳理自己(小组)的项目研究过程,整理资料,敲定朗诵展示的诗歌篇目,并且商定用某种方式(视频、PPT、文本等)展示自己或小组的成果。
2.在“诗集品鉴会”的环节,学生成为了诗集的代言人,自主准备演讲稿介绍自己的诗集,展示的成果内容有诗集、项目材料管理手册和活动过程的视频物料等。形式除了必选的朗诵展示之外,还可以用演示文稿、制作视频等。
3.每位同学依据评价量表对每个小组进行打分点评,分别评选出“最打动人心诗集”(一等奖2组)、“最受欢迎诗集”(二等奖2组)、“最具潜力诗集”(三等奖2组)。
展示活动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经历,是学生总结反思,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整理资料能力以及合作能力的又一次挑战。学生在展评的过程中,团结协作、群策群力,既重新认识了自我,又培养了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