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9古诗三首《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件(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9古诗三首《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件(共3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08 13:57: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回顾旧知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盛唐时代,文人追求功名是人生价值的重要取向。科举取士与边疆建功是取得功名的两条道路,一部分文人以科举、明经寻求价值理想;而另一部分文人选择了出塞,选择了从军入边,渴望立业边疆,功就名成。于是,在边塞诗中充满了对于功名理想的热衷追求和昂扬的爱国情怀。
绣 口 一 吐,
就 是 半 个 盛 唐 。
回顾旧知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为什么山上有半轮秋月?
它的影子倒映在哪里?
李白仗剑远游,从哪出发,到哪儿去,经过哪里?
你发现了什么?
对话李白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部分诗人写诗都会尽量避免人名地名,可李白却艺高人胆大,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对话李白
李白有如此造诣,杜甫也不甘人后,他有一首诗和《峨眉山月歌》有异曲同工之处。
杜甫


河南
河北


大声朗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偶句押ang韵
七言律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河南河北:泛指黄河以南和黄河以北地区
认识地名
剑外:指作者所在的蜀地
蓟北:指安史之乱后叛军盘踞的地方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古今异义
诗中还有哪些古今异义词?请你结合注释,用蓝笔圈出来。
闻:听说
涕:眼泪。
裳:下身穿的衣服
却看:回头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
青春:指春天。
河南河北:泛指黄河以南和黄河以北地区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意这里为短折
指下身穿的衣服,古人一般上衣下裳。
初闻涕泪满衣裳。
chánɡ
衣裳
shanɡ
现代汉语中的“衣裳”指衣服。

会认会写
解诗题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听说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
/
/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朗读全文,读通诗意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品诗情
杜甫写这首诗时的心情如何?
诗中哪个字直接体现?
“喜”是整首诗的诗眼。诗眼就是整首诗中最精练传神、最能表达诗歌意境的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品诗情
拿起笔圈出杜甫“喜”的表现,
谈谈自己的感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喜欲狂
拿起笔圈出杜甫“喜”的表现,
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切的苦难终于像恶梦一样过去了,终于可以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了,他不禁老泪纵横,他怎能不——
杜甫曾经写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个这么爱读书的人现在竟无心读书了,竟胡乱地将书乱卷乱丢,这种反常的举动就是——
杜甫当时已经52岁了,已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此时的他既手舞足蹈、尽情歌唱,又连连举杯、开怀畅饮,这份癫狂就叫做——
听到故土收复的消息时,杜甫脑海中马上想象了具体的还乡路线,他仿佛觉得,自己已经很快地乘船从巴峡出发,穿越巫峡,马上便到了襄阳,旋即又奔向洛阳。这份归心似箭就是——
喜极而泣
漫卷诗书
放歌纵酒
归心似箭
紧扣诗眼能更好地帮助我们体会诗人的情感。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体诗情
生平第一快诗!
畅快
痛快
欢快
发生了什么事,让杜甫这么快乐?
剑外忽传收蓟北
公元762年,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州、汴州等州,叛军头领纷纷投降。公元763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杀,其部将相继投降,至此,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终于宣告结束。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创作于公元763年。
安史之乱是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安史之乱结束,意味着什么?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石壕吏
[唐]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
[唐]杜甫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写于757年
写于759年
写于761年
大意
国都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
伤感的时候看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惊。
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
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使得白发稀疏插不上簪。
春望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大意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官吏大声呼喝得多么凶恶,妇人大声啼哭得多么悲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
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
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立刻就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
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老翁一个人告别。
石壕吏
[唐]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大意
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
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护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
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中,诗人流的是怎样的泪?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思考:诗人在这里流的是怎样的泪?
“悲喜交集”

杜甫所喜所悲,皆与何有关?
心系百姓
挂念苍生
杜甫的诗歌,不论是喜,还是悲,始终贯穿的是他的忧国忧民之心,始终饱含的是他浓浓的爱国之情。
想象一下:此时杜甫想到了什么画面?
剑外忽传收蓟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体诗情
“归心似箭”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写诗时正在往四川逃难的路上,四川当时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呢?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
四川和洛阳究竟相隔多远?
洛阳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恨别》
759年,杜甫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764年春,严武再镇蜀,杜甫才又回到草堂,此前漂泊在外将近两年。这五六年间,杜甫寄人篱下,生活依然很苦
768年,杜甫思乡心切,乘舟出峡,先到江陵,又转公安,年底冬天的时候漂泊到湖南岳阳。
770年,潭州生乱,杜甫又逃往衡州,原打算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湋,但行到耒阳,遇江水暴涨,只得停泊方田驿,五天没吃到东西,幸亏县令聂某派人送来酒肉而得救。后来杜甫由耒阳到郴州,需逆流而上二百多里,这时洪水又未退,杜甫原一心要北归,这时便改变计划,顺流而下,折回潭州。冬季,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时年五十九岁,没能回到他心心念念的洛阳。
杜甫人格高尚,忧国忧民,诗艺精湛,始终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被人尊称为“诗圣”。他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留下了无数传颂千古的名句。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