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主城区七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重庆市主城区七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08 11:25:16

文档简介

2021—2022 学年(下)期末考试
高 2024 届语文试题
考试说明: 1.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试题总分 150 分
3.试卷页数 12 页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共 5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因,是中华文明的载体,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并不断繁荣发展
的根本。汉字是传播中华文化的基础,是加强交流合作、增进文化认同、构建人类命运
共同体的枢纽。传承中华文化,汉字是根本,是基础,汉字教育任重道远。
汉字自身就是一座文化宝藏。离开汉字,中华文化就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惟
殷先人,有册有典”。殷商时代的甲骨文,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记
载了殷商社会的历史和文化。从殷墟甲骨文算起,历经周、秦、汉、魏、晋、唐、宋、
元、明、清,直至现代,或铸刻,或书写,或印刷,或数字化,无论是哪种形式,汉字
始终是记录汉语而形成浩瀚中华典籍的文化符号。从甲骨文到金文、小篆、隶书、楷书、
行书及草书,尽管汉字形体在不断变化,其形式有繁简之分,但汉字的内在系统始终保
持稳定,其构形的原理和使用的规则古今基本相通。所以,我们能通过解读甲骨文、金
文、篆书等而理解古代文献。今天,我们所说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底气,就源自于这些丰
厚的历史及其留存下来的文化资源。汉字作为记录文化典籍的工具,是一种了不起的载
体,它使中华文化绵延不绝。
汉字是中华民族自创的文字,也是最长寿的文字,也成为当今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
字体系,并在信息时代依然勃发生机。世界各民族的文字,概括起来有三大类型,即表
形文字、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汉字是具有中华民族形式的、适合汉语书写的并兼容形、
音、义一体的表意文字系统,它自身就是一种文化符号。汉字与西方拼音文字不同,中
国人将自己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以及自身的情感体验和道德标准都蕴藏在文字里,每一
个汉字都有一段传奇的故事,每一个汉字都是一部富含底蕴的文化史。
1
汉字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其构成的基本元素是笔画与部首,其中的点、横、竖、撇、
捺、提、折、钩释放了汉字之源,传递了汉字之理,展示了汉字之美,这些构成汉字的
笔画与部首,就是中华基因的密码。汉字是单音节,一个一个小方块,其涵义精微,信
息量大,所以有限的单音字可以组成无数的词语,比如画、图画、图画书等。汉字是表
意文字,汉字是有部件的,字形和字义之间是有关联的。细而言之,从外部形式看,汉
字最明显的特点是方块形体,其笔画有条不紊地分布在一个平面的方字格里。从内部结
构看,汉字构形是有规律的,形、音、义之间有特定关系。特别是古汉字,具有因义赋
形、见形知义的特点。从汉字数量看,字种字量多,形体结构复杂。每个笔画与部件涉
及多种排列方式,从而造成汉字数量繁丰、字形繁多的特点。从汉字发展看,汉字具有
超时空性,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能识别同一个汉字,了解汉字的基本含义。
由于汉字结构及超时空性的表意功能,它使得中华民族拥有共同的文化基础,促进
了中华多民族的融合发展。它对世界尤其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世界文明发展
做出了重大贡献。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和文化自信的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到高度
重视,作为了解中华文化的入口,汉字备受瞩目。
(摘编自任翔《汉字教育与中华文化的传承》)
材料二:
说普通话四海同音,写规范字九州一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大
国,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增进民族间、地区间交流,促进政治、经济、教育、
文化、信息化等各项事业发展的必要条件,规范汉字是天南海北传递信息的重要基础。
进一步说,汉字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与思想,规范使用汉字、领略汉字之美,既
是维护文化根脉、培养文化认同的题中之义,也是展示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的必要
之举。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计算机汉字字体应用场景日益丰富,字体更加多
元,较好满足了社会多样化用字需求。也要看到,部分字体使用场合不当、质量水平较
低,尤其是一些“丑书”“怪书”类信息化字体产品,对字体进行粗俗、草率的夸张变
形,背离汉字的书写规范、文化内涵和审美趣味,误导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必须加
以规范整治。
工作生活中目之所见、眼之所及,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对汉字的认知和审美。
要对图书、报纸、音像制品、网络出版物、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节目等各类文字载体进
行清查,要求行政部门引导有关单位及时清理替换粗制滥造、拙劣夸张、观感不佳的字
体,正是为了把好关口,让印刷在千万册书籍上、展示在亿万人民屏幕上的文字规范美
2
观,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汉字文化氛围。
要求引导字库生产企业创作更多既符合市场需求又规范、美观的字库字体产品,为
当下拓展汉字字体边界创造空间。必须看到,从魏碑到唐楷,从二王到颜柳,先辈创造
的多姿多彩的书法艺术,展现了汉字的多样风采,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美学精神。但字体
的推陈出新,不能自出机杼、另起炉灶,而要取法先人、博采众长,在符合汉字固有间
架结构和中国美学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突破。
文化自信,要从文字自信做起。顺应时代浪潮,让富有时代感的汉字焕发光彩,让
卖丑搞怪的表达失去存身之所,需要有关部门、企业和从业者携手努力,推动承载中国
智慧的方块汉字历久弥新、走向未来。
(摘编自郑因《以规范汉字承载中国智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因,是中华文明的载体,促进着中华民族代代相传不断繁荣。
B.殷商时代的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记载了殷商社会的历史和文化。
C.规范使用汉字就能维护文化根脉、培养文化认同、展示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
D.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使得汉字使用中卖丑搞怪现象层出不穷,必须加以规范整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汉字记录的丰厚的历史及其留存下来的文化资源,给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底气。
B.汉字是最长寿的文字,因表意文字优于拼音文字,每个汉字是一部富含底蕴的文化史。
C.汉字结构及超时空性的表意功能,让“十里不同音”的人们以较经济的方式完成沟通。
D.对于规范汉字,国家、企业、从业者都要积极参与,而且要辩证对待,不拒绝个性化。
3.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二所说的“规范汉字”相关叙述的一项是(3 分)
A.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新闻出版、广播电视领
域不规范使用汉字问题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
B.秦统一全国后,实行“书同文”,李斯等人以秦系大篆为基础,参考古文字,整理出
了法定的标准性字体——小篆,在全国颁行。
C.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化的生产、科研和办公,要整理一套标准化的文字系统,
才便于实现计算机的存储、转换、检索等信息处理过程。
D.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否合乎规范化、标准化,往往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程
度。社会用字的混乱,严重影响了精神文明建设的质量。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 分)
3
5.“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因”,请根据材料一的论述谈谈你的理解。(4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共 4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命若琴弦
史铁生
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
躜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也无所谓到哪
儿去,每人带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方圆几百上千里的这片大山中,峰峦叠嶂,沟壑
纵横,人烟稀疏,走一天才能见一片开阔地,有几个村落。
老少二人都赤着上身,各自拎了一条木棍探路。蹚起来的黄土干得呛人。这正是说
书的旺季。天长,村子里的人吃罢晚饭都不呆在家里;有的人晚饭也不在家里吃,捧上
碗到路边去,或者到场院里。老瞎子想赶着多说书,整个热季领着小瞎子一个村子一个
村子紧走,一晚上一晚上紧说。老瞎子一天比一天紧张,激动,心里算定:弹断一千根
琴弦的日子就在这个夏天了,说不定就在前面的野羊坳。
“干咱们这营生的,一辈子就是走,”老瞎子说,“累不 ”
小瞎子不回答,知道师父最讨厌他说累。
“我师父才冤呢。就是你师爷,才冤呢,东奔西走—辈子,到了没弹够一千根琴弦。”
“你那三弦子弹得还差着远呢。咱这命就在这几根琴弦上,我师父当年就这么跟我
说。”
“咱这命就在这几根琴弦上,您师父我师爷说的。我都听过八百遍了。您师父还给
您留下一张药方,您得弹断一千根琴弦才能去抓那付药,吃了药您就能看见东西了。我
听您说过一千遍了。”
“你不信 ”
小瞎子不正面回答,说:“干嘛非得弹断一千根琴弦才能去抓那付药呢 ”
“那是药引子。机灵鬼儿,吃药得有药引子!”
“一千根断了的琴弦还不好弄 ”小瞎子忍不住嗤嗤地笑。
“笑什么笑!你以为你懂得多少事 得真正是一根一根断了的才成。”
小瞎子不敢吱声了,听出师父又要动气。每回都是这样,师父容不得对这件事有怀
疑。
老瞎子也没再作声,显得有些激动,双手搭在膝盖上,两颗骨头一样的眼珠对着苍
4
天,像是一根一根地回忆着那些弹断的琴弦。盼了多少年了呀,老瞎子想,盼了五十年
了!五十年中翻了多少架山,走了多少里路哇,挨了多少回晒,挨了多少回冻,心里受了
多少委屈呀。一晚上一晚上地弹,心里总记着,得真正是一根一根尽心尽力地弹断的才
成。现在快盼到了,绝出不了这个夏天了。老瞎子知道自己又没什么能要命的病,活过
这个夏天一点不成问题。“我比我师父可运气多了,”他说,“我师父到了没能睁开眼
睛看一回。”
“咳!我知道这地方是哪儿了!”小瞎子忽然喊起来。
老瞎子不理他,心想,也许不该再带他到野羊坳来。可是野羊坳是个大村子,年年
在这儿生意都好,能说上半个多月。老瞎子恨不能立刻弹断最后几根琴弦。
一天早起来小瞎子病了。一连好几天,老瞎子无论是烧火、淘米、捡柴,还是给小
瞎子挖药、煎药,心里总在说:“值得,当然值得。”要是不这么反反复复对自己说,
身上的力气似乎就全要垮掉。“我非要最后看一眼不可。”
“要不怎么着 就这么死了去 ”“再说就只剩下最后几根了。”后面三句都是理由。
老瞎子又冷静下来,天天晚上还到野羊坳去说书。
就是这天晚上,老瞎子弹断了最后两根琴弦。两根弦一齐断了。
老瞎子把那两根弦卸下来,放在手里揉搓了一会儿,然后把它们并到另外的九百九
十八根中去,绑成一捆。
“明天就走 ”
“天一亮就动身。”
小瞎子心里一阵发凉。老瞎子开始剥琴槽上的蛇皮。
“可我的病还没好利索,”小瞎子小声叨咕。
“噢,我想过了,你就先留在这儿,我用不了十天就回来。”
他想起这药方放进琴槽时,自己才二十岁,便觉得浑身上下都好像冷。
小瞎子也把那药方放在手里摸了一会儿,也有了几分肃穆。
“你师爷一辈子才冤呢。”
“他弹断了多少根 ”
“他本来能弹够一千根,可他记成了八百。要不然他能弹断一千根。”
老瞎子回到野羊坳时已经是冬天。
若不是还想着他的徒弟,老瞎子就回不到野羊坳。那张他保存了五十年的药方原来
是一张无字的白纸。
老瞎子在药铺前的台阶上坐了一会儿,他以为是一会儿,其实已经几天几夜,骨头
5
一样的眼珠在询问苍天,脸色也变成骨头一样的苍白。有人以为他是疯了,安慰他,劝
他。老瞎子苦笑:七十岁了再疯还有什么意思 他只是再不想动弹,吸引着他活下去、走
下去、唱下去的东西骤然问消失干净。就像一根不能拉紧的琴弦,再难弹出赏心悦耳的
曲子。老瞎子的心弦断了。现在发现那目的原来是空的。老瞎子在一个小客店里住了很
久,觉得身体里的一切都在熄灭。他整天躺在炕上,不弹也不唱,一天天迅速地衰老。
直到忽然想起了他的徒弟,他知道自己的死期将至,可那孩子在等他回去。老瞎子
想起他师父临终时的情景。他师父把那张自己没用上的药方封进他的琴槽。
“您别死,再活几年,您就能睁眼看一回了。”说这话时他还是个孩子。他师父久
久不言语,最后说:“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不错,那意思就是说:目的本来没有。老瞎子知道怎么对自己的徒弟说了。
在深山里,老瞎子找到了小瞎子。
小瞎子正跌倒在雪地里,一动不动,想那么等死。老瞎子懂得那绝不是装出来的悲
哀。老瞎子把他拖进一个山洞,他已无力反抗。
终于小瞎子说:“我想睁开眼看看,师父,我想睁开眼看看!”
“哪怕就看一回。”
“你真那么想吗 ”
“真想,真想——”
“那就弹你的琴弦,”老瞎子说,“一根一根尽力地弹吧。”
“师父,您的药抓来了 ”小瞎子如梦方醒。
“记住,得真正是弹断的才成。”
“您已经看见了吗 师父,您现在看得见了 ”
小瞎子挣扎着起来,伸手去摸师父的眼窝。老瞎子把他的手抓住。
“记住,得弹断一千二百根。”
“一千二 ”
“把你的琴给我,我把这药方给你封在琴槽里。”老瞎子现在才弄懂了他师父当年
对他说的话——咱的命就在这琴弦上。
“怎么是一千二,师父 ”
“是一千二,我没弹够,我记成了一千。”老瞎子想:这孩子再怎么弹吧,还能弹
断一千二百根 永远扯紧欢跳的琴弦,不必去看那张无字的白纸……
现在让我们回到开始: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
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躜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
6
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
(选自史铁生小说集《命若琴弦》,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风雨坎坷的岁月,难以阻挡“瞎子”师徒为看见世界的决心,他们坚持着用心弹琴。
B.老瞎子的师父知道药方是一张白纸,但为了给老瞎子拉紧生命的琴弦,对他说了谎话。
C.老瞎子最后发现那五十年的生命之弦白弹了,五十年的汗水和琴声成了白纸和虚无。
D.“瞎子”师徒饱受艰辛,根据自己所知猜测着无穷未知,以自己的情感勾画出世界。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史铁生在小说的开头渲染了一个悲凉和苦痛的生存画面,“瞎子”抱琴四处说书为生,
凄惨漂泊钻进人心,悲苦难言。
B.小说首尾照应,结尾处八句与开篇完全相同,作者说“回到开始”,回到文章的起始
位置,旨在引导读者重温“瞎子”师徒说书的故事。
C.文章是象征主义的佳作。弹琴与生存,琴弦与命运,赶路与追寻构成对应关系,老、
小瞎子与生命欲望四溢也通过象征对应起来了。
D.小说通过简单的故事情节、朴素的语言塑造了三代瞎子的人物形象,他们彼此独立却
又融为一体,小瞎子是完整的青年瞎子形象,又是老瞎子年轻时的形象。
8.根据文本内容谈谈你对标题“命若琴弦”的理解。(6 分)
9.有人评价这篇小说充满了“生命的悲怆”和“生命的诗意”,试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 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4 小题。
徐光启,字子先,上海人。万历二十五年举乡.试.第一,又七年成进士。由庶吉士历
赞善。从西洋人利马窦学天文、历算、火器,尽其术。遂遍习兵机、屯田、盐策、水利
诸书。杨镐四路丧师,京师大震。累疏请练兵自效,神宗壮之。超.擢.少詹事兼河南道御
史。练兵通州,列上十议。时辽事方急,不能如所请。光启疏争,乃稍给以民兵戎械。
未几,熹宗即位。光启志不得展,请裁去,不听。既而以疾归。辽阳破,召起之。还朝,
力请多铸西洋大炮,以资城守。帝善其言。方议用,而光启与兵部尚书崔景荣议不合,
御史丘兆麟劾之,复移疾归。天启三年起故官,旋擢礼部右侍郎。五年,魏忠贤党智铤
7
劾之,落职闲住。
崇祯元年召还复申练兵之说未几以左侍郎理部事帝忧国用不足敕廷臣献屯盐善策。
光启言屯政在乎垦荒、盐政在严禁私贩。帝褒纳之,擢本部尚书。时帝以日食失验,欲
罪台官。光启言:“台官测候本郭守敬法。元时尝当食不食,守敬且尔,无怪台官之失
占。臣闻历久必差,宜及时修正。”帝从其言,诏西洋人龙华民、邓玉函、罗雅谷等推
算历法,光启为监督。四年春正月,光启进《测天约说》二卷、《大测》二卷、《黄道
升度》七卷、《黄赤距度表》一卷。是冬十月辛.丑.朔.日食,复上测候四说。其辩时差里
差之法,最为详密。
五年五月,以本官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寻加太子太保,造文渊阁。光启雅负
经济才,有志用世。及柄用,年已老,值周延儒、温体仁专政,不能有所建白。明年十
月卒,赠.少.保.。御史言光启盖棺之日,囊无余赀,请忧恤以愧贪墨者,帝内之。乃谥光
启文定。久之,帝念光启博学强识,索其家遗书。子骥入谢,进《农政全书》六十卷。
诏令有司刊布,加赠太保,其孙为中书舍人。
光启宽仁果毅,淡泊逢好,生平务有用之学,尽绝诸嗜好。尝曰:“富国必以本业,
强国必以正兵。”大指率以退为进,曰:“此先子‘勇退’遗教。”因权之诸大政,无
不以此。遂于治历、明农、盐屯、火政、漕河等,咸所究治。
(节选自《明史·徐光启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崇祯元年召还/复申练兵之说未几/以左侍郎理部/事帝/忧国用不足敕/廷臣献屯盐善策
B.崇祯元年召还/复申练兵之说/未几/以左侍郎理部事/帝忧国用不足敕/廷臣献屯盐善策
C.崇祯元年召还/复申练兵之说/未几/以左侍郎理部事/帝忧国用不足/敕廷臣献屯盐善策
D.崇祯元年召还/复申练兵之说未几/以左侍郎理部/事帝/忧国用不足/敕廷臣献屯盐善策
11.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乡试,明清每四年举行一次,时间在八月,故又称“秋闱”。考中者称为举人,第一
名称会元。
B.超擢,破格提升官职。“擢”“陟”“升”指升官,“谪”“左迁”指降职,“兼”
“领”表兼任。
C.辛丑朔,古代纪日方法有多种,干支月相兼用法就是其中一种,“辛丑”指辛丑日,
“朔”指初一。
D.赠少保,特加封少保官职。赠官是古代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
8
少保与少师、少傅合称三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徐光启博学强识。曾跟从西洋人利马窦学习天文、历算、火器等技术,完全掌握其方
法。继而遍习兵机等其他书籍。
B.徐光启致力科学。他负责编写的《测天约说》二卷等著作中,有关论述时差里差的方
法最为详细周密。
C.徐光启胸怀大志。可是不被重用,几起几落,曾先后遭到兵部尚书崔景荣、御史丘光
麟和魏忠贤的党羽智铤弹劾。
D.徐光启文武全才。一生致力于有用的学问,完全拒绝各种不良的嗜好,在治历、明农、
盐屯、火政、漕河等方面都有探求研究。
1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御史言光启盖棺之日,囊无余赀,请忧恤以愧贪墨者,帝内之。(4分)
(2)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4 分)
14.请结合文本内容概括三处直接表现徐光启“雅负经济才”的典型事例。(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15~16 题。
江 上
(唐)杜甫
江上日多雨,萧萧荆楚秋。
高风下木叶,永夜揽貂裘。
勋业频看镜,行藏独倚楼。
时危思报主,衰谢不能休。
注:此诗为杜甫五十五岁滞留夔州所作。
15.下列对本诗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描写了夔州秋景,“荆楚”点明作者此时远离故园,漂泊异乡。
B.颔联“木叶”描写秋风中树叶纷纷凋零的场景,凸显了环境的萧瑟。
C.尾联直抒胸臆,尽显动荡局势之下诗人拳拳的报国之心和不悔之志。
D.本诗意境凄楚悲凉,但呈现了诗人潇洒积极、昂扬乐观的精神面貌。
9
16.《冷斋夜话》云:“诗句有含蓄者,如老杜‘勋业频看镜,行藏独倚楼。’”请结
合诗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8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用“________,________”说明人们开始都能做得很好,
但很少有能坚持到最后的。
(2)杜甫《登岳阳楼》中描绘洞庭湖分断吴楚、吐纳日月,写出它极其恢宏的气象的两
句是:“________,________。”
(3)杜牧《阿房宫赋》中表达秦国掠取珍宝时搜刮得干净,耗费起来竟像对待泥沙一样
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4)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词人抒写六朝旧事随着流水一样消逝,如今除
了眼前的一些衰飒的自然景物,更不能再见到什么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 。”
三、语言文字运用(18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共 3 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红楼梦》里面写的荣宁二府,其光景气象则如书中冷子兴所介绍的,“如今生齿
日繁,安富尊荣者尽多, 者无一;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如
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我们看,贾敬谋虚逐妄,贾赦恣意享乐,贾珍、贾琏、
贾蓉等纨裤子弟,沉溺酒色,邢夫人、赵姨娘等阴怀嫉恨。贾政似乎是个“端方正直”、
“谦恭厚道”的人物,但头脑古板,空疏,教条,迂阔无能。他除了板着面孔训斥宝玉
甚至大加笞挞之外,对贾府江河日下的局面 。偌大的贾府,显得最有才干、最
有心眼的是王熙凤;但她损人利己,多行不义,只能给家庭的衰败添加 。小说
后半部,贾府入不敷出的情况日益严重,经济上陷入危机,家庭内部的纠纷 ,
外部世界对他的冲击也越来越厉害。“甄家犯罪,抄没家私”,给贾家一个预报。我们
虽然看不到曹雪芹写的最后几十回手稿,但“家业凋零”“金银散尽”的一败涂地则是
肯定无疑的。
有人就认为,《红楼梦》与宇宙相通,既丰富又复杂,既深邃又玄秘,既真实生动
又意味无穷。你对《红楼梦》怎么研究都行。( ),它的规律性和非规律性,它的
10
圆满和缺憾。上帝造出来的世界绝不是完美无缺的,因为它十分博大,这不是上帝之病,
而是上帝之大。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运筹谋画 一筹莫展 催化剂 愈演愈烈
B.运筹帷幄 愁眉不展 催化剂 变本加厉
C.运筹谋画 愁眉不展 导火索 愈演愈烈
D.运筹帷幄 一筹莫展 导火索 变本加厉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虽然我们看不到曹雪芹写的最后几十回手稿,但“家业凋零”“金银散尽”的结局一
败涂地则是肯定无疑的。
B.我们虽然看不到曹雪芹写的最后几十回手稿,但“家业凋零”“金银散尽”的一败涂
地的结局则是肯定无疑的。
C.虽然我们看不到曹雪芹写的最后几十回手稿,但“家业凋零”“金银散尽”的一败涂
地的结局则是肯定无疑的。
D.我们虽然看不到曹雪芹写的最后几十回手稿,但“家业凋零”“金银散尽”的结局一
败涂地则是肯定无疑的。
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因为你对宇宙怎么研究都行,《红楼梦》都具备了宇宙的特点
B.因为《红楼梦》都具备了宇宙的特点,你对宇宙怎么研究都行
C.因为宇宙的特点《红楼梦》都具备了,你对宇宙怎么研究都行
D.因为你对宇宙怎么研究都行,宇宙的特点《红楼梦》都具备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共 2 小题,9分)
阅读下列《红楼梦》节选材料,回答 21~22 题。
后面又画着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也有
四句写云: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第五回 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
探春素喜阔朗,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着
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那一边设着斗大
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儿的白菊。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
雨图》,左右挂着一副对联,乃是颜鲁公墨迹,其词云: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
(《第四十回 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
11
又到探春院内,谁知早有人报与探春了。探春遂命众丫鬟秉烛开门而待。
众人来了。探春道:“我的东西倒许你们搜阅,要想搜我的丫头,这却不能。我原
比众人歹毒,凡丫头所有的东西我都知道,都在我这里间收着,一针一线他们也没的收
藏,要搜所以只来搜我。你们不依,只管去回太太,只说我违背了太太,该怎么处治,
我去自领。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家
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咱们也渐渐的来了。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
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
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说着,不觉流下泪来。
(《第七十四回 惑奸谗抄检大观园 矢孤介杜绝宁国府》)
21.探春在大观园的居所名称是什么?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探春的形象特点。(4分)
22.请结合第七十四回选文简要分析探春“不觉流下泪来”的原因。(5 分)
四、作文(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完成作文。
生活在不同的高度,看到的世界也不一样
请结合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表达你对学习与生活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
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12重庆市主城区七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A。(B项曲解文意,甲骨文是我国目前能见到的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C项说绝对,规范使用汉字只是维护文化根脉、培养文化认同、展示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的一个要素;D项信息技术发展与汉字卖丑搞怪没有因果关系。)
2.B。(表意文字优于拼音文字,主观臆断。)
3.B。(答非所问,材料二讲的现代文社会的汉字使用和规范问题。)
4.①首先通过汉字对于中华文化传承的作用以及汉字使用的不规范现象频出,提出规范整治汉字的观点。
②其次,提出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是宣传和规范使用汉字主阵地。
③接着,提出字库生产企业要创造符合规范的字体,规范使用汉字不等于拒绝个性化的汉字书写的观点。
④最后总结,指出文化自信,要从文字自信做起,推动承载中国智慧的汉字历久弥新、走向未来。
(一点1分,如从重要性、现象分析、解决办法、总结四个方面回答亦可,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①汉字自身就是一座文化宝藏,汉字作为记录文化典籍的工具,是一种了不起的载体,它使中华文化绵延不绝。
②汉字是具有中华民族形式的、适合汉语书写的并兼容形、音、义一体的表意文字系统,它自身就是一种文化符号。
③汉字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其构成的基本元素是笔画与部首就是中华文化基因密码。
④由于汉字结构及超时空性的表意功能,它使得中华民族拥有共同的文化基础,促进了中华多民族的融合发展。
(一点1分。)
6.C。(最后老瞎子还是发现了生活的意义,并不是虚无。)
7.B。(作者的用意并不是引导读者重温“瞎子”师徒说书的故事,而是预示着新的开始。)
8.①瞎子似乎把生命当作琴弦,追求弹断一千根琴弦的过程就是追求光明的过程。(人生目标)
②弹奏过程的优美犹如生命路途中的美丽风景,琴弦终有弹断的一刻,生命也总会归根。(生命过程)
③生命像琴弦一样绷紧,去追求,去拼搏,生命就更加充实精彩,老一代瞎子告诉小瞎子,用弹琴去撑起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欲望。(生命状态)
(一点2分。)
9.(一)生命的悲怆
①人与生俱来的生存困境。老瞎子从来也没看见过世界充满着悲剧性。
②执着追求光明的过程充满着悲剧性。老瞎子师父留下的治疗失明药方是立在老瞎子个人欲望与自身能力之间无法跨越的屏障。
③执着的追求而不得的悲剧性结局。老瞎子历经磨难,弹断一千根琴弦,得以彻底告别灰暗的时光,信心满满,得到所谓的药方只是一张白纸,光明的梦想彻底被毁灭。
(任答两点得4分)
(二)生命的诗意
为了得见光明而克服重重困难、不懈追求的过程充满着诗意。老瞎子和小瞎子从未放弃过对光明的追求,充分展现了人类顽强的意志力与崇高的精神境界。(2分)
10.C。(崇祯元年召还,复申练兵之说。未几,以左侍郎理部事。帝忧国用不足,敕廷臣献屯盐善策。)
11.A。(A项,明、清两代乡试定为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遇庆典加科为恩科,考期亦在八月,中举第一名为解元。)
12.C。(C项,“曾先后遭到兵部尚书崔景荣、御史丘光麟和魏忠贤的党羽智铤弹劾”是错误的。崔景荣和徐光启只是“议不合”,未弹劾他。)
13. (1)御史说徐光启盖棺下葬时,口袋中没有多余的钱财,请朝廷加以忧虑顾恤,以使贪脏枉法者感而羞愧,崇祯帝采纳了御史意见。(赀,通“资”,钱财;忧恤,忧虑顾恤;愧,使动用法,使……羞愧;内,通“纳”,采纳。)
(2)现在驱逐客卿而帮助敌国,减少本国人口而增加仇人的实力,结果在内使自己虚弱,在外又和各国诸侯结怨。(资,资助,帮助;益,增加;自虚,使动用法,使自己虚弱;构怨于诸侯,状语后置。)
14.①在通州练兵时,他上奏陈列了十条建议;
②辽阳被攻破,他被起用,大力提议多铸造西洋大炮,以供守城用;
③国家财政困难,徐光启提出屯政的关键在于垦荒,盐政在于严禁私盐的贩卖。
(人物性格分析,答题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徐光启的经世治国的才干品质,要注意“直接表现”的要求。)
15.D。(D项,“潇洒积极、昂扬乐观的精神面貌”错,诗歌前四句写的是旅客悲秋之况,后四句表达旧臣忧国之怀。报主心切,时势艰难,想着国事,虽衰年未肯自倭,尽力报效国家,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的孤独、苦闷之情。)
16.诗句表面写看镜,登楼远望,实际委婉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愁苦。
①功业未就的悲愁:想到勋业,诗人频频看镜却两鬓已斑,满腔报国心切无法实现;
②年老体衰的愁苦:作者登楼望远,心怀天下,然衰暮之人,体力不济,于是背地自登,因而久倚。
③内心的孤独、苦闷:高楼“独”倚,一个独字把作者晚年独自漂泊夔州孤独寂寞之情表现无遗。
17.(1)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3)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4)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18.A。(运筹帷幄,在帐幕中谋划军机,拟定作战策略;运筹谋画,指筹划计谋,制定策略。此处并非军中,用运筹谋画好。一筹莫展,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常用于形容一点办法也想不出来;愁眉不展,意思是由于忧愁双眉紧锁,形容心事重重的样子。此处强调没有办法,用一筹莫展。催化剂有催化之意,结合语境添加的对象只能是催化剂。愈演愈烈,指事情、情况等越加恶化、严重;变本加厉,指情况变得比本来更加严重,此处指更加恶化。)
19.C。
20.D。
21.(1)秋爽斋。(1分)(2)能干有才、志向高远;志趣高雅、大气阔朗;为人仗义、有远见和责任感;时运不济。(任答三点得3分)
22.①为家族命运担忧而落泪。探春清醒敏锐地认识到今日的“抄检”是明日“真抄”的“大演习”,倘是明日“真抄”来了,自然是“一败涂地”。(2分)
②为贾家的日趋腐败而痛心疾首,她从今日“这等丑态”中看到了自家“自杀自灭”的“预兆”。(或家族被一些昏聩无能之辈所遭蹋而感到痛心疾首,对家族争权夺利的失望,是对旧制度、旧势力的痛恨之泪。)(2分)
③因被抄检而流下委屈悲愤的泪。(1分)
(此题为开放题,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3.审题:这道漫画材料作文,充满了哲理思辨。漫画中一名女子站在高处,手指向远方,看到大海波光粼粼,阳光明媚,鸥鸟飞翔,称“那儿很美呀”。一位男子站在低处,因被眼前的大山阻挡了视线,看不到女子所见的美景,说“我看不见”。在漫画的下面,有一行小字:生活在不同的高度,看到的世界也不一样。
远处的美景是客观存在的,看到与看不到原因主要在于站位高低不同。登高自然可以望远。人生也是如此,思想境界高,自然胸怀宽广,见识远博。次要原因是眼前是否有高山阻挡,所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因为被眼前事物蒙蔽,就看不到事物的真面目。
行文时最好先简洁描述漫画内容,据此提炼出中心论点,然后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本题适合写成议论文,论述站位高度对见识的影响,可以从为什么的角度分析为什么站位影响见识,也可以从怎么办的角度思考如何提高站位,才能让自己见识远博。
立意:1.站得高,才能看得远。2.提高境界,远博见识。3.去除蒙蔽,才能看到真世界。
参考译文
徐光启字子先,上海人。万历二十五年乡试考中第一名举人,七年后考中进士。由庶吉上做到赞善。曾跟从西洋人利玛窦学习天文、历算、火器,完全掌握其方法。继而全面学习军事、屯田、盐政、水利等各种书籍。杨镐四路兵马丧失于辽东,京城大为震惊。徐光启多次上书要求让自己去练兵以报效国家,神宗皇帝嘉许他的雄心壮志。破格提升为少詹事兼河南道御史。在通州练兵时,他上奏陈列了十条建议。当时辽东战事正吃紧,没有答应他的请求。徐光启上书力争,才批准给了他少量民兵和武器军械。没过多久,明熹宗即位。徐光启因自己的抱负不得施展,请求辞职而去,没获得批准。接着因病请假回乡。辽阳被攻破,熹宗下令起用他。回到朝中,他大力提议多铸造西洋大炮,以供守城用。熹宗同意他的看法。并考虑采纳他的建议,而徐光启与兵部尚书崔景荣的建议不一致,御史丘兆麟弹刻他。他又称病请假回家。天启三年以原官起用,接着升为礼部右侍郎。天启五年,魏忠贤勾结智铤弹劾他,他丢掉了官职而闲居。
崇祯元年被召回朝廷,又提出练兵建议。不久,以左侍郎负责礼部事务。崇祯考虑国家财政困难,命朝廷大臣提出整理屯田和盐政的好办法。徐光启说,屯政的关键在于垦荒,盐政在于严禁私盐的贩卖。崇祯帝赞扬并采纳了他的意见,升他为礼部尚书。当时,皇帝因为日食预报发生错误,想要处分钦天监台官。徐光启说:“钦天监预测天象是本照着郭守敬的方法,元代已经出现了应当发生日、月食而没有发生的情况。郭守敬尚且如此,所以不能责怪钦天监台官计算出差错。我听说,任何一种历法使用久了,就必定会出现差错,宜于及时修正。”崇祯帝听从其言,下诏请西洋人龙华民、邓玉函、罗雅谷等来推算,进行改历的工作。徐光启住监督。四年春季正月,徐光启送上《测天约说》二卷、《大测》二卷、《黄道升度》七卷、《黄赤距度表》一卷。当年冬季十月初一日,发生日食,又进上测候四说,其中以论述时差里差的方法最为详细周密。
崇祯五年五月,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预机要事务。随即加太子太保,进文渊阁。徐光启颇有治国经世的才干,而且立志用于当世。不过,到被信任而掌权时年纪已老,又恰逢周延儒、温体仁独断专政,不能够有所倡议。第二年十月去世。赐诰封少保。御史说,徐光启盖棺下葬时,口袋中没有多余的钱财,请朝廷加以优厚抚恤,以使贪脏枉法者感而羞愧,崇祯帝采纳御史意见。于是赐徐光启谥号为文定。过了较长一段时候,皇帝想到徐光启博学强识,要他的家属把遗留下的著作送上。徐光启的儿子徐骥入朝谢恩,进献上《农政全书》六十卷。崇祯帝下诏命令有关部门刊刻颁布,加赠太保,并录用他的孙子为中书舍人。
徐光启性格宽厚仁爱,做事果断,不喜欢逢迎讨好,一生致力于有用的学问,完全拒绝各种不良的嗜好。他曾经说过:“使国家富裕,一定要依靠农业;使国家强大,一定要依靠训练有素的军队。”主要意思都是以退为进。他说:“这是先父‘勇退’(勇于退让)的遗训。”因此他在权衡各种重大政事时,没有不根据这个的。于是在治历、明农、盐屯、火政、漕河等方面都有探求研究。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