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并序 同步练习(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并序 同步练习(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08 14:34:49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8课
一、积累运用
1.对《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的主题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写昭君不被汉皇所重,终于葬身塞北的悲剧。
B.写昭君对汉皇的恨,也寄托了诗人的家国之思。
C.写昭君对亲人的思念和对长安汉宫的无限向往。
D.诗人借昭君的不幸身世,写自己怀才不遇的忧思。
2.下列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曲罢悯然 钿头银篦 连篇累牍 口诵心唯
B.转徒江湖 幽愁暗恨 扣人心弦 豪言壮语
C.轻拢慢捻 天崖海角 幽咽泉流 汗流浃背
D.东船西舫 恬然自安 翻复无常 春寒料峭
3.下列加粗词的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①明年秋 ②今漂沦憔悴③因为长句 ④似诉平生不得志 ⑤暮去朝来颜色故 ⑥老大嫁作商人妇 ⑦凄凄不似向前声 ⑧门前冷落鞍马稀
A.①⑤⑧ B.②⑥⑦ C.③④⑥ D.②④⑧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谭腔”的谭鑫培,是京剧历史上最伟大的表演艺术家之一。如果与诗歌史上的伟大诗人作比,那么他就最接近于杜甫:______。他就恰如杜甫的艺术精神在清朝末年的化身,______,所以追随者众多。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这就是中国传统诗论中最受重视的“风骨”,也正是谭鑫培所具有的风骨。
①不但在精神与美学上与之相通,还为后人打开了艺术表现上的极大空间
②仅有苍劲,不是杜甫,不是谭腔
③只有融悲凉与苍劲为一体,把两者天衣无缝地带入跌宕起伏的音韵旋律中
④含蓄蕴藉,沉郁顿挫,风气端翔,光英朗练
⑤才是杜甫,才是谭鑫培
⑥仅有悲凉,不是杜甫,不是谭腔
A.① ④ ③ ⑤ ⑥ ② B.① ⑥ ④ ② ⑤ ③
C.④ ① ⑥ ② ③ ⑤ D.④ ③ ② ⑥ ① ⑤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中国足球的球迷们现在真的感到很迷惘,面对这片绿茵场,不知道是继续呐喊助威呢,还是干脆掉头而去?
B.比如画一个人骑在马上,可以表示“人骑马”,也可以表示“马骑人”。
C.团长把蜡烛,移到正在察看地图的师长面前。
D.两个落难的男女此时有什么感触呢?这正应了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的两句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
6.下列对《登高》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精选意象,多角度写景,既写出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又借景抒发了凄凉、孤寂之情。
B.颔联气象雄浑,境界开阔,为颈联、尾联抒发情感创设了宏大的自然背景,使得个人的痛苦在这个背景下显得分外渺小,倍添悲凉。
C.颈联中“悲”是全诗的诗眼,它集中表达了诗人在全诗中蕴蓄的复杂情感,诗歌所抒之情缠绵悱恻,动人心弦。
D.诗歌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情与景浑然一体,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转徙于江湖间 却坐促弦弦转急
B.凝绝不通声暂歇 如听仙乐耳暂明
C.琵琶声停欲语迟 今夜闻君琵琶语
D.填酒回灯重开宴 满座重闻皆掩泣
8.选出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弦嘈嘈如急雨”——用“嘈嘈”这个叠字词摹写声音,声韵感强;又用“如急雨”的比喻使它形象化。
B.“间关莺语花底滑”——“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象“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的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
C.“此时无声胜有声”——作者妙语点睛,描绘了余音袅袅、弦外有音、无声处有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
D.“犹抱琵琶半遮面”——肖象描写,生动的描写了琵琶女年老色衰不愿见人的心情和忸怩神情。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铁骑突出刀枪鸣 B.门前冷落鞍马稀
C.百年多病独登台 D.秋月春风等闲度
10.下列对《琵琶行》选段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A.琵琶声大小、轻重、急缓、流滞、响止等旋律变化,是琵琶女心潮起伏的表现。
B.诗人连用急雨、私语、珠落玉盘等一系列精妙的比喻,用视觉形象、听觉形象联合起来通比音乐,使得琵琶女的弹奏非常具体形象。
C.诗人用旋律的变化写“滑”、“涩”两种音乐意境。“间关”之声如“莺语花底”般轻快流利;“幽咽”之声如“泉流冰下”般悲抑哽塞。
D.末两句以乐景写哀情,画龙点睛,诗人用环境描写做侧面烘托,留下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
11.下面句子和成语里的划线字,读音都比较特别,请标出它们的读音。
①至吐门,遂强大,更号可汗,犹单于也。(欧阳修、宋祁《新唐书·突厥传上》)   
②天姥连天向天横。(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③先实公仓,收余以食亲。(商鞅《商君书·农战》)   
④是时,曹操遗权书曰:“近者奉辞伐罪……”(司马光《资治通鉴卷六十五》)   
⑤彗星见于东方。(陈寿《三国志·吴书·吴主传》)   
⑥羽扇纶巾。(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⑦万乘之国。   
⑧否极泰来。   
12.在《琵琶行并序》一文中形容音乐忽然爆发、激越雄壮的两句诗是:   ,   。
13.首联两句中,“渚清沙白鸟飞回”既有“渚清沙白”这样的   描写,也有“鸟飞回”这样的   描写,整句属于   的写法。而“哀”字写猿啸声哀,但也微微透露出作者愁苦的思绪,这里采用的是   写法。颔联两句中,“萧萧”写出了   的情态,“滚滚”写出了   的气势,这两句意境更加   ,感情更加   。整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   的风格。
14.《登高》中作者所绘了一幅   ,溶铸了诗人   、     的情感。
15.杜甫,字   ,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   主义诗人。他的诗在反映社会生活、社会矛盾的深度和广度上,是任何一个诗人所无法比拟的,所以他的诗被称为   ,他被称为   。在艺术上,他的诗叙事、抒情委曲婉转,掩抑收敛,形成了   的独特风格。
二、语言表达
16.从下面这则关于四川大地震的新闻材料中提炼一个论点,并将材料概括成一个能证明论点的事实论据,不超过50字。
听到乐刘会的呼救声,救援人员闻讯赶到此时乐刘会压在废墟中已近70个小时,援救过程中她断断续续告诉记者:
“被困时,我没有掉过一滴眼泪”
“我等着你们来救我,我相信你们会来救我”
“我听到外面有人在说话,我就不停地喊救命……”
“没有(你们的)声音,我就不喊了我要节省力气”
“我坚持着我现在还活着,我很高兴”
“我希望大家不要为我担心,我在里面会自己保护自己的”
在废墟中,她告诉其他被埋的同事:“一定要坚持,肯定会有人来救我们”正是靠着坚定的信心,她熬过了漫长的时间
5月15日下午4点,被埋72个小时后,乐刘会终于获救当躺在担架上的乐刘会看到妈妈时,她再也忍不住了,放声痛哭。
论点:(不超过10个字)
论据:(50字以内)
三、文言文阅读
17.借助注释读懂课文三到五段,并完成后面的题目。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 )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 )等闲( )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  )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 )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1)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2)我从去年辞(  )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 )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  )明。莫辞(  )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 )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 )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终岁不闻丝竹声”用“丝竹声”借指美妙的音乐。“丝竹”是借代修辞格,诗人用原来终年听不到的令人心醉的音乐,来衬托听了琵琶女的演奏后“耳暂明”的神奇感受。
B.“春江花朝秋月夜”,寥寥七字,其容量极大。它浓缩了春秋两季、朝夜两时,又融进了江、花、月三景。足见诗人的炼字功夫炉火纯青。
C.从“五陵年少争缠头”到“门前冷落鞍马稀”,诗人选取了具有典型意义的两个细节,从巨大的落差中形象地反映出人物命运的突变。
D.“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两句运用了反问和借代修辞手法将诗人的感情推向了高潮。“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实为画龙点睛之笔,同时也是全诗主题的形象化说明。
(3)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丝竹,弦乐器、管乐器的总称,这里指音乐。
B.教坊,古时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舞蹈、百戏的教习、排练、演出等事务。
C.五陵年少,指京城富家豪族子弟。五陵,汉代五个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
D.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高的服色为黑色。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②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18.借助注释读懂课文小序,并完成后面的题目。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 )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 )妇。遂命酒(  ),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1)予出官(
)二年,恬然(  )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2)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交代自己被贬以及琵琶女的不幸,为全诗奠定了乐观的感情基调。
B.小序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
C.少小欢乐,如今漂泊,转徙于江湖,是对琵琶女身世的概括。
D.小序交代了本诗的写作目的、诗歌体例、字数和题目。
(3)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和十年,元和,唐宪宗的年号。
B.左迁,贬官、降职的委婉说法。
C.司马,州刺史的副职,拥有实权。
D.迁谪,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②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四、诗歌鉴赏
19.阅读《秋兴八首(其一)》,完成下题。
情景的和谐统一,是抒情诗里一个异常重要的方面。试以“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这两句为例,分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0.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1】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2】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释】【1】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2】禁:消受。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传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借酒释怀,消受春光。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爱煞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趣。
(2)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是(  )
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
B.当年燕子知何址,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宋·张炎《高阳台》)
C.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元·虞集《题南野亭》)
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
E.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清(此当作明,出题人有误)·王象巽《游曲江》)
(3)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8课
一、积累运用
1.对《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的主题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写昭君不被汉皇所重,终于葬身塞北的悲剧。
B.写昭君对汉皇的恨,也寄托了诗人的家国之思。
C.写昭君对亲人的思念和对长安汉宫的无限向往。
D.诗人借昭君的不幸身世,写自己怀才不遇的忧思。
【答案】D
【解析】本诗是作者借抒写王昭君远嫁匈奴,客死他乡的悲剧,来抒发自己不被朝廷重用,怀才不遇的政治无奈,而不是ABC三项所说,ABC三项只能是评价得比较片面。
2.下列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曲罢悯然 钿头银篦 连篇累牍 口诵心唯
B.转徒江湖 幽愁暗恨 扣人心弦 豪言壮语
C.轻拢慢捻 天崖海角 幽咽泉流 汗流浃背
D.东船西舫 恬然自安 翻复无常 春寒料峭
【答案】A
【解析】A.正确。
B.“徒”应为“徙”。
C.“崖”应为“涯”。
D.“翻”应为“反”。
3.下列加粗词的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①明年秋 ②今漂沦憔悴③因为长句 ④似诉平生不得志 ⑤暮去朝来颜色故 ⑥老大嫁作商人妇 ⑦凄凄不似向前声 ⑧门前冷落鞍马稀
A.①⑤⑧ B.②⑥⑦ C.③④⑥ D.②④⑧
【答案】D
【解析】 ①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②憔悴:指黄瘦、瘦损、瘦弱无力,脸色难看的样子。古今词义相同。
③因为,古义:因此创作。今义:表原因的连词。
④得志:指实现志愿;名利欲望得到满足。古今词义相同。
⑤颜色,古义:容貌。今义:指色彩。
⑥老大,古义:年纪大了。今义:指排行第一的人。
⑦向前,古义:以前。今义:向前方。
⑧冷落:使受到冷淡的待遇。古今词义相同。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谭腔”的谭鑫培,是京剧历史上最伟大的表演艺术家之一。如果与诗歌史上的伟大诗人作比,那么他就最接近于杜甫:______。他就恰如杜甫的艺术精神在清朝末年的化身,______,所以追随者众多。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这就是中国传统诗论中最受重视的“风骨”,也正是谭鑫培所具有的风骨。
①不但在精神与美学上与之相通,还为后人打开了艺术表现上的极大空间
②仅有苍劲,不是杜甫,不是谭腔
③只有融悲凉与苍劲为一体,把两者天衣无缝地带入跌宕起伏的音韵旋律中
④含蓄蕴藉,沉郁顿挫,风气端翔,光英朗练
⑤才是杜甫,才是谭鑫培
⑥仅有悲凉,不是杜甫,不是谭腔
A.① ④ ③ ⑤ ⑥ ② B.① ⑥ ④ ② ⑤ ③
C.④ ① ⑥ ② ③ ⑤ D.④ ③ ② ⑥ ① ⑤
【答案】C
【解析】 本文段围绕着“谭鑫培与杜甫在精神上的共同点”这一话题展开。解题时要注意上下句勾联。第④句是杜甫诗歌风格的特征,应紧承上句“那么他就最接近于杜甫”;第①句是“所以追随者众多”的原因解说;接下来的句子则是对两者风格相似的具体阐述;第⑥句与第②句的顺序由第③句中的“悲凉与苍劲”决定;第③⑤句的顺序由关联词“只有……,才……”确定。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中国足球的球迷们现在真的感到很迷惘,面对这片绿茵场,不知道是继续呐喊助威呢,还是干脆掉头而去?
B.比如画一个人骑在马上,可以表示“人骑马”,也可以表示“马骑人”。
C.团长把蜡烛,移到正在察看地图的师长面前。
D.两个落难的男女此时有什么感触呢?这正应了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的两句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
【答案】B
【解析】A.“迷惘”后的逗号应改为冒号,表总起下文;C.句中逗号去掉;D.句号在引号外。
6.下列对《登高》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精选意象,多角度写景,既写出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又借景抒发了凄凉、孤寂之情。
B.颔联气象雄浑,境界开阔,为颈联、尾联抒发情感创设了宏大的自然背景,使得个人的痛苦在这个背景下显得分外渺小,倍添悲凉。
C.颈联中“悲”是全诗的诗眼,它集中表达了诗人在全诗中蕴蓄的复杂情感,诗歌所抒之情缠绵悱恻,动人心弦。
D.诗歌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情与景浑然一体,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
【答案】C
【解析】“缠绵悱恻”情感错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转徙于江湖间 却坐促弦弦转急
B.凝绝不通声暂歇 如听仙乐耳暂明
C.琵琶声停欲语迟 今夜闻君琵琶语
D.填酒回灯重开宴 满座重闻皆掩泣
【答案】D
【解析】 A项的“转”,①辗转;②更加,越发。
B项的“暂”,①暂时;②忽然,一下子。
C项的“语”,①回答;②曲调。
D项的两个“重”均指再次,重新。
8.选出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弦嘈嘈如急雨”——用“嘈嘈”这个叠字词摹写声音,声韵感强;又用“如急雨”的比喻使它形象化。
B.“间关莺语花底滑”——“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象“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的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
C.“此时无声胜有声”——作者妙语点睛,描绘了余音袅袅、弦外有音、无声处有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
D.“犹抱琵琶半遮面”——肖象描写,生动的描写了琵琶女年老色衰不愿见人的心情和忸怩神情。
【答案】D
【解析】因她有一肚子“天涯沦落”之恨,有难言之痛,不便明说,也不愿见人。非神情忸怩,也非年老色衰不愿见人。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铁骑突出刀枪鸣 B.门前冷落鞍马稀
C.百年多病独登台 D.秋月春风等闲度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的辨析能力。
A项,突出,古义:突然冲出。今义:鼓出来;超过一般地显露出来。
B项,冷落:古今同义,不热闹。
C项,百年,古义:借指晚年。今义:一百年。
D项,等闲,古义:平常,随随便便。今义:指平常、普通。
10.下列对《琵琶行》选段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A.琵琶声大小、轻重、急缓、流滞、响止等旋律变化,是琵琶女心潮起伏的表现。
B.诗人连用急雨、私语、珠落玉盘等一系列精妙的比喻,用视觉形象、听觉形象联合起来通比音乐,使得琵琶女的弹奏非常具体形象。
C.诗人用旋律的变化写“滑”、“涩”两种音乐意境。“间关”之声如“莺语花底”般轻快流利;“幽咽”之声如“泉流冰下”般悲抑哽塞。
D.末两句以乐景写哀情,画龙点睛,诗人用环境描写做侧面烘托,留下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
【答案】D
【解析】解答此题,可从比喻等修辞手法、以乐景衬哀情等角度分析选项是否正确,D项,“末两句以乐景写哀情”赏析不正确,最后两句是哀景。所以选D。
11.下面句子和成语里的划线字,读音都比较特别,请标出它们的读音。
①至吐门,遂强大,更号可汗,犹单于也。(欧阳修、宋祁《新唐书·突厥传上》)   
②天姥连天向天横。(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③先实公仓,收余以食亲。(商鞅《商君书·农战》)   
④是时,曹操遗权书曰:“近者奉辞伐罪……”(司马光《资治通鉴卷六十五》)   
⑤彗星见于东方。(陈寿《三国志·吴书·吴主传》)   
⑥羽扇纶巾。(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⑦万乘之国。   
⑧否极泰来。   
【答案】可(kè)、汗(hán)、单(chán)(“可汗”是我国古代鲜卑、突厥、回纥等少数民族的君长的称号,“单于”是匈奴君长的称号)。;姥(mǔ)(意义:老妇)。;食(sì)(意义:供养,给……吃)。;遗(wèi)(意义:送给)。;见(xiàn)(意义:出现。上古没有“现”字,凡“出现”的意义都写作“见”)。;纶(guān)(纶巾:古代用青丝带做的头巾)。;乘(shèng)(古时一车四马叫“乘”)。;否(pǐ)(“否泰”本是《周易》的两个卦名,天地相交、通顺叫“泰”,天地不相交、不通顺叫“否”。后来把运气的好坏称为“否泰”)。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识记汉语常见字字音的能力。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总之,字音是考试中常考的题型,考生要在平时多识记正确的字音,要养成正音正读的好习惯,要根据字形去准确辨识字音。本题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古代汉语及成语里一些字的特殊读音,有的因为是古义,有的因为有活用,有的则因为是专名,所以读音比较特别,需要注意以免误读。例如本题中的“遗”“乘”“否”都要注意字音的读音的准确。
12.在《琵琶行并序》一文中形容音乐忽然爆发、激越雄壮的两句诗是:   ,   。
【答案】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解析】琵琶女弹奏的乐曲一共是三个乐章,要求默写的句子应该是第三个乐章的开头:当第二个乐章声音渐低,甚至无声的时候,高昂的音乐猛然爆发,强烈而真实地表达了琵琶女当时的情感。答案是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13.首联两句中,“渚清沙白鸟飞回”既有“渚清沙白”这样的   描写,也有“鸟飞回”这样的   描写,整句属于   的写法。而“哀”字写猿啸声哀,但也微微透露出作者愁苦的思绪,这里采用的是   写法。颔联两句中,“萧萧”写出了   的情态,“滚滚”写出了   的气势,这两句意境更加   ,感情更加   。整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   的风格。
【答案】静态;动态;动静结合;寓情于景;秋风扫落叶的声态;大江东去的雄迈气势;雄浑开阔;慷慨低沉苍凉悲痛;沉郁顿挫。
【解析】“渚清沙白”是静态描写,“鸟飞回”是动态描写,有静有动,整句属于动静结合的手法。“哀”字,通过写物透露出作者的情感,属于寓情于景的手法。“萧萧”写出了秋风扫落叶的声态,“滚滚”写出了大江东去的雄迈气势,这两句营造出雄浑开阔的意境,抒发了慷慨低沉苍凉悲痛的感情。杜甫诗歌的风格是: 沉郁顿挫。
14.《登高》中作者所绘了一幅   ,溶铸了诗人   、     的情感。
【答案】凄凉的秋景图;韶光易逝;壮志难酬悲秋
【解析】是一幅凄凉的秋景图。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使顿生悲情;接着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自然而生,尤其是“无边、不尽”,透出其沉郁悲凉,不仅写出了空间的广漠,更强调无处不含悲秋之气。
15.杜甫,字   ,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   主义诗人。他的诗在反映社会生活、社会矛盾的深度和广度上,是任何一个诗人所无法比拟的,所以他的诗被称为   ,他被称为   。在艺术上,他的诗叙事、抒情委曲婉转,掩抑收敛,形成了   的独特风格。
【答案】子美;现实;诗史;诗圣;沉郁顿挫
【解析】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再加上作者生平坎坷,怀才不遇,他一生中写了一千余首诗歌,比较全面地展现了唐朝由盛转衰地历史事实,他的诗歌被后人称为诗史,他本人也因为诗歌上的非凡成就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歌在风格上历来有“沉郁顿挫,慷慨悲壮”的说法。
二、语言表达
16.从下面这则关于四川大地震的新闻材料中提炼一个论点,并将材料概括成一个能证明论点的事实论据,不超过50字。
听到乐刘会的呼救声,救援人员闻讯赶到此时乐刘会压在废墟中已近70个小时,援救过程中她断断续续告诉记者:
“被困时,我没有掉过一滴眼泪”
“我等着你们来救我,我相信你们会来救我”
“我听到外面有人在说话,我就不停地喊救命……”
“没有(你们的)声音,我就不喊了我要节省力气”
“我坚持着我现在还活着,我很高兴”
“我希望大家不要为我担心,我在里面会自己保护自己的”
在废墟中,她告诉其他被埋的同事:“一定要坚持,肯定会有人来救我们”正是靠着坚定的信心,她熬过了漫长的时间
5月15日下午4点,被埋72个小时后,乐刘会终于获救当躺在担架上的乐刘会看到妈妈时,她再也忍不住了,放声痛哭。
论点:(不超过10个字)
论据:(50字以内)
【答案】论点:信心能创造奇迹。
论据:四川地震中,乐刘会被埋在废墟中72个小时她坚信会有人来救援,并不断地鼓励同事,最终获救。
【解析】本题解题步骤如下:①读懂原文,明确主要信息和侧重点,用提取要点法,归纳出内容要点并审清题目的要求,本题主要就是论述信心能够创造奇迹;②分析阅读的语段,明确语段文体,划分层次,概括层意,弄清其内在的关系,辨明题型,确立压缩的角度;③明确阅读材料的表达方式,找出关键语句,概括信息要点;依照字数要求,决定取舍;④按题目要求,选择最佳句式,恰切表达,注意语言的连贯;⑤一句话新闻的答题要点:必须是一句话,一般应该具有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四要素。
三、文言文阅读
17.借助注释读懂课文三到五段,并完成后面的题目。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 )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 )等闲( )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  )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 )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1)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2)我从去年辞(  )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 )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  )明。莫辞(  )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 )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 )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终岁不闻丝竹声”用“丝竹声”借指美妙的音乐。“丝竹”是借代修辞格,诗人用原来终年听不到的令人心醉的音乐,来衬托听了琵琶女的演奏后“耳暂明”的神奇感受。
B.“春江花朝秋月夜”,寥寥七字,其容量极大。它浓缩了春秋两季、朝夜两时,又融进了江、花、月三景。足见诗人的炼字功夫炉火纯青。
C.从“五陵年少争缠头”到“门前冷落鞍马稀”,诗人选取了具有典型意义的两个细节,从巨大的落差中形象地反映出人物命运的突变。
D.“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两句运用了反问和借代修辞手法将诗人的感情推向了高潮。“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实为画龙点睛之笔,同时也是全诗主题的形象化说明。
(3)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丝竹,弦乐器、管乐器的总称,这里指音乐。
B.教坊,古时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舞蹈、百戏的教习、排练、演出等事务。
C.五陵年少,指京城富家豪族子弟。五陵,汉代五个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
D.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高的服色为黑色。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②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答案】(1)整理 显出端庄的神色 数目 指美好的时光 平常,随随便便 容貌衰老 年纪大了 走了以后。来,语气助词 离开 指声音嘈杂刺耳 忽然,一下子 推辞 回到(原处)坐下 以前
(2)D
(3)D
(4)①深夜里忽然梦见少年时代欢乐的往事,从梦中哭醒,搽了胭脂粉的脸上流满了一道道红色的泪痕。
②同样是流落在天涯的人啊,今天相遇又何必是曾经相识!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
整顿,动词,整理。
敛容,收敛(深思时悲愤深怨的)面部表情。显出端庄的神色。
数,名词,数目。
秋月春风,秋夜的月,春日的风。指美好的时光。
等闲,平常,随随便便。这里可以理解为白白地。
颜色故,颜色,指容颜,容貌;故,旧,这里指老去。容貌衰老。
老大,古今异义词,年纪大了。
去来,走了以后。来,语气助词,无实意。去,离开。
辞,离开。辞帝京,指离开京都。
呕哑嘲哳,都是拟声词,形容声音噪杂。暂,突然。耳暂明,耳朵突然清明了。辞,推辞。莫辞,不要推辞。却坐,回到(原处)坐下。却,后退,退回。坐,坐下。向前,先前,从前,以前。向前声,刚才那种声音。
(2)本题考查概括和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D项,“两句运用了反问”错误,“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先问后答,是设问,不是反问。故选D。
(3)本题考查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D项,“唐代官职高的服色为黑色”错误,青衫:唐朝八品、九品文官的服色。白居易当时的官阶是将侍郎,从九品,所以服青衫。因此是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黑色。故选D。
(4)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①夜深,即深夜;妆,搽了胭脂粉的脸;梦啼妆泪:梦中啼哭,匀过脂粉的脸上带着泪痕;阑干:纵横散乱的样子。②沦落,流落;曾,曾经。
18.借助注释读懂课文小序,并完成后面的题目。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 )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 )妇。遂命酒(  ),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1)予出官(
)二年,恬然(  )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2)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交代自己被贬以及琵琶女的不幸,为全诗奠定了乐观的感情基调。
B.小序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
C.少小欢乐,如今漂泊,转徙于江湖,是对琵琶女身世的概括。
D.小序交代了本诗的写作目的、诗歌体例、字数和题目。
(3)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和十年,元和,唐宪宗的年号。
B.左迁,贬官、降职的委婉说法。
C.司马,州刺史的副职,拥有实权。
D.迁谪,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②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答案】(1)第二年 歌女 当时对技艺高超的乐师的称呼 商人 叫人摆酒 京官贬黜往地方任职 宁静安适的样子
(2)A
(3)C
(4)①现在却漂泊流落,面容憔悴,在江湖上辗转奔波。
②于是创作了这首七言诗,作歌赠送给她,全诗共六百一十六字,题名为《琵琶行》。
【解析】(1)本题考查掌握文言实词的能力。
明年,第二年,是古今异义词。
倡女,歌女,倡,古时歌舞艺人。
善才,当时对技艺高超的乐师的称呼。是“能手”的意思。
贾人,商人。古代一般称为行商坐贾。
命酒,叫人摆酒。酒,这里是动词。
出官,京官贬黜往地方任职。出,即京官外调。
恬然,恬,宁静安适,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宁静安适的样子。
(2)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交代士人被贬的遭遇,“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交代琵琶女的不幸身世,为本诗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奠定了感情基调。故选A。
(3)本题考查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C项,“拥有实权”错误,根据白居易的经历可知,司马没有实权。故选C。
(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①漂沦,漂泊;转徙,辗转奔波;“转徙于江湖间”,状语后置句。②因,于是;为,创作;歌,动词,作歌;以,来吃;凡,共。
四、诗歌鉴赏
19.阅读《秋兴八首(其一)》,完成下题。
情景的和谐统一,是抒情诗里一个异常重要的方面。试以“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这两句为例,分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答案】这两句很好地做到了情景的和谐统一。波浪汹涌,仿佛天也翻动;巫山风云,下及于地,似与地下阴气相接。前一句由下及上,后一句由上及下,使秋天萧森的气息充塞于巫山巫峡之中。诗人并且赋予了这些景物某种性格某种精神。这就是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是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不见天日。这就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极度不安,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的郁闷不平,也象征了国家局势的危急。在这里诗人其实是用豪迈、宏阔写出了哀愁,诗人既抓住了景物的特点,又把自己的深刻感情融入了进去,用最生动、最有概括力的语言表现出来,这样景物就有了生命,而诗人所要表现的感情也就有了依附。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
【解析】题干要求很明确,要分析的诗句是“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分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先概括出诗句的景色特点,再分析诗句的情感表达。
故答案为:这两句很好地做到了情景的和谐统一。波浪汹涌,仿佛天也翻动;巫山风云,下及于地,似与地下阴气相接。前一句由下及上,后一句由上及下,使秋天萧森的气息充塞于巫山巫峡之中。诗人并且赋予了这些景物某种性格某种精神。这就是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是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不见天日。这就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极度不安,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的郁闷不平,也象征了国家局势的危急。在这里诗人其实是用豪迈、宏阔写出了哀愁,诗人既抓住了景物的特点,又把自己的深刻感情融入了进去,用最生动、最有概括力的语言表现出来,这样景物就有了生命,而诗人所要表现的感情也就有了依附。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
20.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1】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2】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释】【1】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2】禁:消受。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传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借酒释怀,消受春光。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爱煞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趣。
(2)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是(  )
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
B.当年燕子知何址,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宋·张炎《高阳台》)
C.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元·虞集《题南野亭》)
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
E.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清(此当作明,出题人有误)·王象巽《游曲江》)
(3)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C
(2)B;E
(3)要点一:借向往隐居生活,表达对韦曲春景的喜爱。(或:因韦曲春色美景而生隐居山林之情。)要点二: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
【解析】(1)“白发好禁春”意思是满头白发的自己正好消受春天的美景,可见诗歌写的是春天的美景,不是春去夏来。
(2)B写燕子不知道高阳台的原址,
E写韦曲文物已经没有了,只留下满眼坟墓,都表达了兴亡之叹。
A、C、D都是写韦曲的美景。
(3)“何时占丛竹”表达了作者对归隐的向往,与前面对韦曲美景的赞赏一脉相承。“头戴小乌巾”运用典故,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诗歌鉴赏要仔细阅读全诗,注意诗中出现的意象(即描写的对象),调动常识储备,揣摩形象的象征意味。分析修辞手法及其作用。评价要恰当,严禁人为拔高。围绕人之常情考虑诗歌的感情基调。对人物要察言观行,体会其志趣心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