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课 荷塘月色 同步练习(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2课 荷塘月色 同步练习(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08 14:37:20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4.2课 荷塘月色
一、积累运用
1.依次填入下列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  )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  )的舞女的裙。(  )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  )地开着的,有(  )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  )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A.田田、亭亭、层层、袅娜、羞涩、缕缕
B.层层、袅娜、田田、羞涩、亭亭、缕缕
C.田田、羞涩、亭亭、袅娜、层层、缕缕
D.层层、袅娜、亭亭、田田、羞涩、缕缕、
2.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
②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如暴发户炫耀家私,以多为贵。
③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则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
④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
⑤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⑥“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
A.①③④⑥②⑤ B.①⑥②⑤③④
C.④⑥①③②⑤ D.④⑥③①②⑤
3.下列四个句子都用了“像”字,其中不表示比喻的是(  )
A.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B.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 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C.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D.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的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4.选出对下列划线词语解说有误的一项(  )
A.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似乎”有不确定之意,表明采莲的历史久远,但何时开始不十分确定。
B.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蓊蓊郁郁”是后置定语,突出了树的茂盛,也更加突出荷塘的幽僻。
C.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总”表明在这样的日子里月光就会另有一番样子。
D.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大意”在这里是大概的轮廓的意思,可见当时的朦胧静谧。
5.将下列五句话按照合理顺序填入横线处,使之成为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最合理的一项是(  )
我爱小池,也爱溪流,是因为我爱它们的“清”和“远”。__________,像一位开朗的小伙、活泼的姑娘,唱着欢快的歌儿,踏着轻快的脚步,走出群山去迎接太阳和大海。
①各种颜色的小鱼穿行其间,历历可数
②溪流蜿蜒,如一条银蛇
③小池清澈见底,汪汪一碧,宛如一块温润的碧玉
④时隐时现,游向远方
⑤绿油油的水草在水底轻轻晃动
A.③⑤①②④ B.②④⑤③① C.②④①③⑤ D.③①⑤④②
6.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荷塘月色》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写景抒情散文,通过对月下荷塘的描写,抒写作者在政治形势剧变之后,在严酷现实的重压下的苦闷、彷徨和寂寞的心境,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情绪以及对未来美好自由的向往。
B.温州之行,朱家人收获颇丰:参观了朱自清的故居,还游览了魂牵梦系多年的梅雨潭。
C.我爱朱自清的《春》,他把春的美丽、春的气息和春的生机都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
D.姓名文化,作为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的传承,没有任何文化遗产像姓名文化那样,与我们每一个人休戚相关。
7.选出对下段文字分析正确的一项(  )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A.此段文字通过记叙和抒情,表达了作者淡淡的喜悦和哀愁。
B.此段文字通过记叙和议论,抒发了作者满腹忧愁和对当时社会的痛恨之情。
C.此段文字从侧面表现了作者思想上受到的压抑和行动上的不自由。
D.此段文字主要表现了作者不满现实、幻想超脱的心境。
8.下面加点词或语素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眠歌(睡眠) 弥望(满)
B.袅娜(柔美的样子) 丰姿(也作“风姿”,风度仪态,一般指丰满的姿态)
C.倩影(美丽) 脉脉(这里形容水流的声音)
D.妖童媛女(艳丽) 兼传羽杯(双方)
二、语言表达
9.散文中描写景物,作者往往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达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目的。朱自清借恬淡朦胧的荷塘月色抒发了幻想超脱现实的情感,郁达夫借故都的秋色抒发了悲凉落寞的情感。请运用比拟、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段描写青山的文字,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80字左右)
三、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出生于东海县的朱自清,是我国散文家、诗人、学者。他的《背影》《绿》《荷塘月色》《春》《匆匆》等 的名篇,(  ),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成为 的佳作,打动了无数人的心。为进一步弘扬和传承朱自清文化,让更多的孩子感受文学,东海县特设立“朱自清小荷散文奖”,来稿必须为原创作品,且未在任何报刊和杂志上发表过,未获过任何奖项。
为挖掘和弘扬朱自清文化,润泽东海城市文明,涵养东海市民品格,作为朱自清先生的出生地,近年来,东海县委、县政府和东海各界高度重视挖掘和弘扬朱自清文化,平明镇和各中小学校在朱自清文化挖掘弘扬上做了大量 的工作。今年是朱自清先生诞辰121周年和逝世71周年,东海县将以此为契机,在更高层次、更广范围、更实举措上,更好地传承弘扬朱自清先生的 和宏大艺术造诣。
1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耳熟能详 喜闻乐见 行之有效 高风亮节
B.耳熟能详 脍炙人口 卓有成效 高风亮节
C.熟能生巧 脍炙人口 行之有效 怀瑾握瑜
D.熟能生巧 喜闻乐见 卓有成效 怀瑾握瑜
1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平淡中传递着真挚的感情,语言却清丽凝练,没有华丽的辞藻
B.没有华丽的辞藻,语言清丽凝练,却在平淡中传递着真挚的感情
C.语言清丽凝练,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在平淡中传递着真挚的感情
D.语言清丽凝练,却在平淡中传递着真挚的感情,没有华丽的辞藻
1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为进一步弘扬和传承朱自清文化,让更多的孩子感受文学,东海县特设立“朱自清小荷散文奖”,来稿必须为原创作品,且未在任何报刊和杂志上发表过,未获过任何奖项。
B.为进一步弘扬和传承朱自清文化,让更多的孩子感受文学的魅力,东海县特设立“朱自清小荷散文奖”,来稿必须为原创作品,且未在任何报刊和杂志上发表过,未获过任何奖项。
C.为进一步弘扬和传承朱自清文化,让更多的孩子感受文学的魅力,东海县特设立“朱自清小荷散文奖”,来稿必须为原创作品,且未在任何报刊上发表过,未获过任何奖项。
D.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朱自清文化,让更多的孩子感受文学的魅力,东海县特设立“朱自清小荷散文奖”,来稿必须为原创作品,且未在任何报刊上发表过,未获过任何奖项。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文章,完成问题。
1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写月色下荷塘的美景,表现了作者高尚的审美情趣、深沉的感慨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B.作者用了许多比喻来描绘荷叶、荷花在朦胧的月色下的情状,加强了描写对象的生动性、形象性。
C.文段中叠词的运用匠心独运,如“田田”“亭亭”“脉脉”“曲曲折折”等,读起来富有节奏感,朗朗上口。
D.文中写荷香、写月色运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真是妙不可言。
14.作者笔下,月光是“淡淡的”,如“流水”,如“牛乳”,如“轻纱”,月光笼罩下的一切都朦朦胧胧。为什么作者说“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
15.说说第6段所写景物有哪些特点,作者为什么发出了“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感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又见荷塘月色
吴兆民
①今晚上,我终于来到了清华园的荷塘。可是来迟了,已不见满塘的荷花荷叶。但月光很好,依然能伴我追寻当年朱自清的足迹,也不能不说是非常惬意的事。
②荷塘边随风飘拂的杨柳,有好些一定目睹过朱自清的身影,那情意眷眷的样子是对故人的怀念吧。昏黄的路灯把柳影映射到荷塘里,让人觉着塘中漂动着簇簇水草。我的身影则在这水草上滑过。今晚虽不是满月,但它的清辉似乎不减当年,把眼前的荷塘尽情倾洒。
③荷塘上虽然不见了荷花,但让人分明感到是有荷花的。因为朱自清已将它牢牢根植于人们的头脑里;我已从想象中活生生移植其上。看吧,这满塘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不是荷花吗?那层层叠叠铺展在那里的不是荷叶吗?月光正像当时那样流泻在荷花荷叶上。微风在那里吹拂,依然将那清新的荷香弥散。
④我沿着塘边昔日的小煤屑路向前。几盏温和的路灯紧贴荷塘小路亮着,倒映水里的显出一束束昏黄,把荷塘小路照得分明。左边一列高高土坡,密植森森柏树,黑压压一路绵延。荷塘那边,月亮透过摆动着的高大树枝不时瞟我一眼。
⑤眼前的莲桥把狭长的荷塘分成两半,稀疏的残荷漂浮在荷塘上,令我心生几许凄凉。走过莲桥,拐过小弯,我走进了近春园遗址深处,置身高高的白杨树下。眼前一片开阔地平展展的,月光轻洒,充满空灵,草坪黑青黑青,上面有不少落叶。前面竖立着一块碑石,记载着近春园历史。后面小土坡上的“荷塘月色”亭,显得有些静穆。月光在静静地往这里挥洒,近处的一切都给抹上了清灵灵的光彩,我也被其细心涂抹。我看看月光给我的身影,又不禁抬眼凝望天上的明月,它竟是那样邈远、透亮而圣洁,让人的心胸霎时跟着坦荡起来。
⑥七十五年前那个夜晚,朱自清独自一人来到这月下荷塘,一腔心绪凝结于荷花明月,一腔情感在这里倾泻,一生操守在这里坦白!要清洁,不要朽污;要清直,不要屈从;要清苦,不要奢靡。在那腥风血雨的岁月,有多少人经受不住磨难变节了,经受不住诱惑苟且了,经受不住清贫颓废了;而你没有。为了民族,为了家庭,也为了自己,你活出了尊严。那个夜晚,你一人在这里的默想和表白,说不上庄严,充其量只是几天后以《荷塘月色》艺术地向世人作了昭告;但你此后却真切地用自己的生命实践。没有哪一个要求你去这样做,也没有哪一个去监督你这样做。你靠的完全是自觉、意志、风范。你虽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却在贫病交加之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援面粉,成了承载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的人。也许有人不屑,也确实有人不屑,但这反而衬托出你的崇高,因为那些不屑者不是同类。
⑦这样想着的时候,阵阵清寒和阴森不知从何方向我袭来,又想到这遗址就是八国联军焚烧圆明园而殃及近春园使之成为“荒岛”的地方,我再也受不住四围的清寒和阴森,只好回转到有路灯的荷塘边。放眼荷塘,只剩我一人。
⑧我在荷塘边漫步,回首荷塘上空,正有一束绿色聚光在不停旋扫。毕竟是现代文明社会了!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
⑨社会发展了人还要不要操守?融入现代文明的民族还要不要气节?现实中的许多人和事都做否定性回答。朱自清虽是旧时代的知识分子,尚且坚守节操,洁身自好,成为一代楷模。就是这荷塘里的荷花也葆有自我净洁、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作为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为什么就不能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作为融入现代文明的民族又岂能不固守气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人之为人这一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回到人之为人的本性上来,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不断温习、时时记取七十五年前那份富有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的深情告白,是回复我们人本性的一剂良药。
⑩荷塘上的清风在月光辉映下吹拂着我,不断清理着我的思绪。我下意识地看着眼前的一切。荷塘还是那个荷塘,月色还是那样的月色,可我的内心却历尽沧桑。今晚曲曲折折的荷塘路上,虽然不见先人踽踽独行的风采,却留下了我深深的思考。
16.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怀着渴望已久的心情来追寻朱自清先生的足迹写起,紧接着勾勒了荷塘月色,最后联系史实,评价先生高洁傲岸的人格。
B.第③段中,作者描写了眼前所见的月下荷塘的美景:荷花、荷叶和荷香。显得空灵洒脱。
C.第⑥段主要运用了呼告的方法,将第三人称转换为第二人称,营造向故人直接倾诉的氛围,有利于直抒胸臆。
D.文章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既评价了朱自清先生的人格,又结合现实,探求了发人深思的“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
17.请简单赏析“荷塘边随风飘拂的杨柳,有好些一定目睹过朱自清的身影,那情意眷眷的样子是对故人的怀念吧”一句。
18.请根据你对全文的理解,分条概述“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中“不能释怀”的内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4.2课 荷塘月色
一、积累运用
1.依次填入下列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  )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  )的舞女的裙。(  )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  )地开着的,有(  )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  )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A.田田、亭亭、层层、袅娜、羞涩、缕缕
B.层层、袅娜、田田、羞涩、亭亭、缕缕
C.田田、羞涩、亭亭、袅娜、层层、缕缕
D.层层、袅娜、亭亭、田田、羞涩、缕缕、
【答案】A
【解析】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
亭亭:高耸直立的样子。
层层:一层又一层。
密密:浓密,稠密。
脉脉: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深含感情的样子。
根据第一个空前后的文字“弥望”“叶子”,指的是满眼都是荷叶,故应选择“田田”;第二个空后的中心语是“舞女”,应该选用“亭亭”。由此可以排除BCD三项。
2.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
②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如暴发户炫耀家私,以多为贵。
③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则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
④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
⑤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⑥“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
A.①③④⑥②⑤ B.①⑥②⑤③④
C.④⑥①③②⑤ D.④⑥③①②⑤
【答案】C
【解析】这段文字讲的是读书在于书选得好,读得精,也就存在少读与多读的比较,④是总起,放在最前;⑥还是说读好书,应放在④后;③是对①的解说,因此须排在①后;②是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⑤则紧接其后,指出这种读书态度不可取;③是①中多读的进一步解读,故②和⑤须排在①③后,所以选C项。
3.下列四个句子都用了“像”字,其中不表示比喻的是(  )
A.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B.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 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C.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D.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的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答案】B
【解析】比喻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B选项两事物之间没有相似点,不是比喻句。
4.选出对下列划线词语解说有误的一项(  )
A.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似乎”有不确定之意,表明采莲的历史久远,但何时开始不十分确定。
B.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蓊蓊郁郁”是后置定语,突出了树的茂盛,也更加突出荷塘的幽僻。
C.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总”表明在这样的日子里月光就会另有一番样子。
D.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大意”在这里是大概的轮廓的意思,可见当时的朦胧静谧。
【答案】C
【解析】“就会另有一番样子”错,作者去荷塘是欣然前往的,“总”是预想月光下的荷塘会有另有一番样子吧。
5.将下列五句话按照合理顺序填入横线处,使之成为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最合理的一项是(  )
我爱小池,也爱溪流,是因为我爱它们的“清”和“远”。__________,像一位开朗的小伙、活泼的姑娘,唱着欢快的歌儿,踏着轻快的脚步,走出群山去迎接太阳和大海。
①各种颜色的小鱼穿行其间,历历可数
②溪流蜿蜒,如一条银蛇
③小池清澈见底,汪汪一碧,宛如一块温润的碧玉
④时隐时现,游向远方
⑤绿油油的水草在水底轻轻晃动
A.③⑤①②④ B.②④⑤③① C.②④①③⑤ D.③①⑤④②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语句的连贯性的能力。
注意前一分句中含有先后顺序的两个条件:“我爱”“也爱”,告诉我们要先说“小池”,后说“溪流”;再注意按第二小句的“清”“远”顺序排列即可。①句中“其间”显然代指⑤句中的“水草”,可知⑤①进而可快速选出正确答案A项。
6.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荷塘月色》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写景抒情散文,通过对月下荷塘的描写,抒写作者在政治形势剧变之后,在严酷现实的重压下的苦闷、彷徨和寂寞的心境,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情绪以及对未来美好自由的向往。
B.温州之行,朱家人收获颇丰:参观了朱自清的故居,还游览了魂牵梦系多年的梅雨潭。
C.我爱朱自清的《春》,他把春的美丽、春的气息和春的生机都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
D.姓名文化,作为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的传承,没有任何文化遗产像姓名文化那样,与我们每一个人休戚相关。
【答案】D
【解析】D项,“休戚相关”,彼此的祸福互相关联。休:喜悦、吉利。戚:忧愁、悲哀。这里“姓名文化”与“每一个人”并不一定就能扯上祸福利害关系,可用“息息相关”。
7.选出对下段文字分析正确的一项(  )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A.此段文字通过记叙和抒情,表达了作者淡淡的喜悦和哀愁。
B.此段文字通过记叙和议论,抒发了作者满腹忧愁和对当时社会的痛恨之情。
C.此段文字从侧面表现了作者思想上受到的压抑和行动上的不自由。
D.此段文字主要表现了作者不满现实、幻想超脱的心境。
【答案】D
【解析】A、B两项中“记叙”和“议论”的说法不妥;C项中“行动上的不自由”说法不妥。
8.下面加点词或语素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眠歌(睡眠) 弥望(满)
B.袅娜(柔美的样子) 丰姿(也作“风姿”,风度仪态,一般指丰满的姿态)
C.倩影(美丽) 脉脉(这里形容水流的声音)
D.妖童媛女(艳丽) 兼传羽杯(双方)
【答案】D
【解析】A.“眠”指催眠;B.“丰姿”指美好的姿态;C.“脉脉”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深含感情的样子。
二、语言表达
9.散文中描写景物,作者往往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达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目的。朱自清借恬淡朦胧的荷塘月色抒发了幻想超脱现实的情感,郁达夫借故都的秋色抒发了悲凉落寞的情感。请运用比拟、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段描写青山的文字,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80字左右)
【答案】(示例)悠悠白云中,隐约地横亘着一座座青山,有腼腆地躲进雾霭的,有大方地露出真容的;正如一把把直指苍穹的利剑,又如碧空中腾飞的巨龙,又如绵延不断的绿色屏障。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
注意审清题目要求“比拟、比喻和排比”“青山”“对大自然的喜爱”,还要注意字数限制。
三、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出生于东海县的朱自清,是我国散文家、诗人、学者。他的《背影》《绿》《荷塘月色》《春》《匆匆》等 的名篇,(  ),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成为 的佳作,打动了无数人的心。为进一步弘扬和传承朱自清文化,让更多的孩子感受文学,东海县特设立“朱自清小荷散文奖”,来稿必须为原创作品,且未在任何报刊和杂志上发表过,未获过任何奖项。
为挖掘和弘扬朱自清文化,润泽东海城市文明,涵养东海市民品格,作为朱自清先生的出生地,近年来,东海县委、县政府和东海各界高度重视挖掘和弘扬朱自清文化,平明镇和各中小学校在朱自清文化挖掘弘扬上做了大量 的工作。今年是朱自清先生诞辰121周年和逝世71周年,东海县将以此为契机,在更高层次、更广范围、更实举措上,更好地传承弘扬朱自清先生的 和宏大艺术造诣。
1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耳熟能详 喜闻乐见 行之有效 高风亮节
B.耳熟能详 脍炙人口 卓有成效 高风亮节
C.熟能生巧 脍炙人口 行之有效 怀瑾握瑜
D.熟能生巧 喜闻乐见 卓有成效 怀瑾握瑜
1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平淡中传递着真挚的感情,语言却清丽凝练,没有华丽的辞藻
B.没有华丽的辞藻,语言清丽凝练,却在平淡中传递着真挚的感情
C.语言清丽凝练,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在平淡中传递着真挚的感情
D.语言清丽凝练,却在平淡中传递着真挚的感情,没有华丽的辞藻
1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为进一步弘扬和传承朱自清文化,让更多的孩子感受文学,东海县特设立“朱自清小荷散文奖”,来稿必须为原创作品,且未在任何报刊和杂志上发表过,未获过任何奖项。
B.为进一步弘扬和传承朱自清文化,让更多的孩子感受文学的魅力,东海县特设立“朱自清小荷散文奖”,来稿必须为原创作品,且未在任何报刊和杂志上发表过,未获过任何奖项。
C.为进一步弘扬和传承朱自清文化,让更多的孩子感受文学的魅力,东海县特设立“朱自清小荷散文奖”,来稿必须为原创作品,且未在任何报刊上发表过,未获过任何奖项。
D.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朱自清文化,让更多的孩子感受文学的魅力,东海县特设立“朱自清小荷散文奖”,来稿必须为原创作品,且未在任何报刊上发表过,未获过任何奖项。
【答案】10.B
11.C
12.D
【解析】10.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熟能生巧”,熟练了就能产生巧办法或找出窍门。句中形容朱自清的作品大家都熟悉,用“耳熟能详”。“脍炙人口”,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们都称赞。“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根据“佳作”“打动了无数人的心”,选“脍炙人口”。“卓有成效”,成绩、效果显著。“行之有效”,实行起来有成效。句中形容效果显著,用“卓有成效”。“高风亮节”,高尚的品格,坚贞的节操。“怀瑾握瑜”,怀里藏着美玉,手里握着美玉。比喻具有纯洁无瑕的品德。句中应选名词性的“高风亮节”。
11.本题考查语言的衔接与连贯。
解答本题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应先说语言的特点,再说语言的作用,排除AD;“语言”做“没有华丽的辞藻”的主语,排除B;“在平淡中传递着真挚的感情”与括号后“情景交融”衔接紧密。
12.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
本句有三处语病,“弘扬和传承”语序不当,排除ABC;“感受文学”搭配不当,排除A;“报刊和杂志”并列不当,排除B。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文章,完成问题。
1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写月色下荷塘的美景,表现了作者高尚的审美情趣、深沉的感慨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B.作者用了许多比喻来描绘荷叶、荷花在朦胧的月色下的情状,加强了描写对象的生动性、形象性。
C.文段中叠词的运用匠心独运,如“田田”“亭亭”“脉脉”“曲曲折折”等,读起来富有节奏感,朗朗上口。
D.文中写荷香、写月色运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真是妙不可言。
14.作者笔下,月光是“淡淡的”,如“流水”,如“牛乳”,如“轻纱”,月光笼罩下的一切都朦朦胧胧。为什么作者说“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
15.说说第6段所写景物有哪些特点,作者为什么发出了“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感慨
【答案】13.A
14.符合作者此时的心境:难得的片刻喜悦和宁静,难得的自我陶醉中换来的自由。
15.写树,用“重重围住”写树木的茂盛,更写出作者的压抑感;“树色一例是阴阴的”,写色彩的黯淡,更写出作者心情的黯淡。写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表现的是作者心绪的低落。“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表现的是作者那片刻的宁静不复存在,心中烦乱不堪。“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正是作者无法摆脱烦乱、哀愁的感受。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A .“对幸福生活的向往”错误。应该是“对自由的向往”。
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作者观点态度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与前文“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相应,与“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的心境相应。
1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形象特点及作者感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表现树木的茂盛。“树色一例是阴阴的”“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表现色彩的黯淡。“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表现灯光的暗淡。“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表现环境的嘈杂。在如此阴森、暗淡、嘈杂的环境中,作者刚才欣赏荷塘的淡淡的喜悦转化为淡淡的悲伤,因而感觉“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又见荷塘月色
吴兆民
①今晚上,我终于来到了清华园的荷塘。可是来迟了,已不见满塘的荷花荷叶。但月光很好,依然能伴我追寻当年朱自清的足迹,也不能不说是非常惬意的事。
②荷塘边随风飘拂的杨柳,有好些一定目睹过朱自清的身影,那情意眷眷的样子是对故人的怀念吧。昏黄的路灯把柳影映射到荷塘里,让人觉着塘中漂动着簇簇水草。我的身影则在这水草上滑过。今晚虽不是满月,但它的清辉似乎不减当年,把眼前的荷塘尽情倾洒。
③荷塘上虽然不见了荷花,但让人分明感到是有荷花的。因为朱自清已将它牢牢根植于人们的头脑里;我已从想象中活生生移植其上。看吧,这满塘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不是荷花吗?那层层叠叠铺展在那里的不是荷叶吗?月光正像当时那样流泻在荷花荷叶上。微风在那里吹拂,依然将那清新的荷香弥散。
④我沿着塘边昔日的小煤屑路向前。几盏温和的路灯紧贴荷塘小路亮着,倒映水里的显出一束束昏黄,把荷塘小路照得分明。左边一列高高土坡,密植森森柏树,黑压压一路绵延。荷塘那边,月亮透过摆动着的高大树枝不时瞟我一眼。
⑤眼前的莲桥把狭长的荷塘分成两半,稀疏的残荷漂浮在荷塘上,令我心生几许凄凉。走过莲桥,拐过小弯,我走进了近春园遗址深处,置身高高的白杨树下。眼前一片开阔地平展展的,月光轻洒,充满空灵,草坪黑青黑青,上面有不少落叶。前面竖立着一块碑石,记载着近春园历史。后面小土坡上的“荷塘月色”亭,显得有些静穆。月光在静静地往这里挥洒,近处的一切都给抹上了清灵灵的光彩,我也被其细心涂抹。我看看月光给我的身影,又不禁抬眼凝望天上的明月,它竟是那样邈远、透亮而圣洁,让人的心胸霎时跟着坦荡起来。
⑥七十五年前那个夜晚,朱自清独自一人来到这月下荷塘,一腔心绪凝结于荷花明月,一腔情感在这里倾泻,一生操守在这里坦白!要清洁,不要朽污;要清直,不要屈从;要清苦,不要奢靡。在那腥风血雨的岁月,有多少人经受不住磨难变节了,经受不住诱惑苟且了,经受不住清贫颓废了;而你没有。为了民族,为了家庭,也为了自己,你活出了尊严。那个夜晚,你一人在这里的默想和表白,说不上庄严,充其量只是几天后以《荷塘月色》艺术地向世人作了昭告;但你此后却真切地用自己的生命实践。没有哪一个要求你去这样做,也没有哪一个去监督你这样做。你靠的完全是自觉、意志、风范。你虽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却在贫病交加之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援面粉,成了承载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的人。也许有人不屑,也确实有人不屑,但这反而衬托出你的崇高,因为那些不屑者不是同类。
⑦这样想着的时候,阵阵清寒和阴森不知从何方向我袭来,又想到这遗址就是八国联军焚烧圆明园而殃及近春园使之成为“荒岛”的地方,我再也受不住四围的清寒和阴森,只好回转到有路灯的荷塘边。放眼荷塘,只剩我一人。
⑧我在荷塘边漫步,回首荷塘上空,正有一束绿色聚光在不停旋扫。毕竟是现代文明社会了!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
⑨社会发展了人还要不要操守?融入现代文明的民族还要不要气节?现实中的许多人和事都做否定性回答。朱自清虽是旧时代的知识分子,尚且坚守节操,洁身自好,成为一代楷模。就是这荷塘里的荷花也葆有自我净洁、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作为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为什么就不能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作为融入现代文明的民族又岂能不固守气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人之为人这一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回到人之为人的本性上来,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不断温习、时时记取七十五年前那份富有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的深情告白,是回复我们人本性的一剂良药。
⑩荷塘上的清风在月光辉映下吹拂着我,不断清理着我的思绪。我下意识地看着眼前的一切。荷塘还是那个荷塘,月色还是那样的月色,可我的内心却历尽沧桑。今晚曲曲折折的荷塘路上,虽然不见先人踽踽独行的风采,却留下了我深深的思考。
16.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怀着渴望已久的心情来追寻朱自清先生的足迹写起,紧接着勾勒了荷塘月色,最后联系史实,评价先生高洁傲岸的人格。
B.第③段中,作者描写了眼前所见的月下荷塘的美景:荷花、荷叶和荷香。显得空灵洒脱。
C.第⑥段主要运用了呼告的方法,将第三人称转换为第二人称,营造向故人直接倾诉的氛围,有利于直抒胸臆。
D.文章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既评价了朱自清先生的人格,又结合现实,探求了发人深思的“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
17.请简单赏析“荷塘边随风飘拂的杨柳,有好些一定目睹过朱自清的身影,那情意眷眷的样子是对故人的怀念吧”一句。
18.请根据你对全文的理解,分条概述“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中“不能释怀”的内容。
【答案】16.B
17.这一句运用拟人手法,借杨柳表达了作者对朱自清的怀念和敬仰之情,充满了人情味。
18.①朱自清以自己的生命实践承载了一个民族气节、尊严和大义。②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应该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③融入现代文明的现代社会还需要坚持操守和气节。
【解析】16.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项,“作者描写了眼前所见的月下荷塘的美景”表述错误。根据文本“荷塘上虽然不见了荷花,但让人分明感到是有荷花的”可知,第三段非作者的眼前所见,而是作者想象的情境。
17.本题考查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本题中,要求赏析第二段中划线的句子。说杨柳“目睹过朱自清的身影,那情意眷眷的样子是对故人的怀念吧”,显然把杨柳拟人化,通过移情于景,抒发作者自己对朱自清的怀念之情。
1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概括的能力。结合文本内容“你虽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却在贫病交加之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援面粉,成了承载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的人”分析,“不能释怀”包括朱自清以自己的生命实践承载了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
结合“朱自清虽是旧时代知识分子,尚且坚守操节,洁身自好,成为一代楷模。就是这荷塘里的荷花也葆有自我净洁、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作为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为什么就不能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分析,“不能释怀”包括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应该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
结合“作为融入现代文明的民族又岂能不固守气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人之为人这一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回到人之为人的本性上来,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分析,“不能释怀”包括融入现代文明的现代社会还需要坚持操守与气节。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