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0课
一、积累运用
1.下边加点的字的字形、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A.輮(róu)以为轮金就砺(lì)则利智(zhì)明而行无过矣
B.虽有槁暴(bào)须臾(yú)驽(nú)马
C.善假(jià)于物跬(kuǐ)步金石可镂(1òu)
D.跂(qì)而望骐骥(jì)爪(zhǎo)牙
2.下列各项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我很幸运能够聆听诸位先贤的高论,今天的讲座使我茅塞顿开,获益匪浅。
B.兹介绍我校王丹宁同学前往贵公司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请予接洽为荷。
C.垂垂老矣,年华已逝,衷心地祝您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D.十年同窗,朝夕相处,情同手足,今毕业在即,特赠小照一张,敬请愧领。
3.把下面五句话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任何新的知识,取得的途径只有一条,那便是学。
②只学而不“习”,即使学到了一些知识,也是不牢靠的。
③但是学了,懂得了,并不等于掌握和拥有这些知识。
④要使这些知识成为自己的东西,就必须“习”。
⑤有人不理解“习”的重要性,学得多,甚至什么东西都学,却不肯付出时间经常温习,结果是随学随忘,收不到成效。
A.①③④⑤② B.①⑤④③② C.②⑤④③① D.⑤②④③①
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金就砺则利 就:接近,靠近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疾:快,声音大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绝:横渡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中:射中
C.是故无贵无贱 无:没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通:沟通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闻:见闻 作《师说》以贻之 贻:赠送
5.下面各句中的“之”字全是代词的一项是( )
①青,取之于蓝 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③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⑤冰,水为之⑥君将哀而生之乎 ⑦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⑧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A.②③⑤ B.①⑤⑥ C.③⑦⑧ D.④⑤⑧
6.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任何社会文化的雅与俗往往有一种向对方靠拢的本然倾向。
②社会底层往往出于仰慕而仿效雅文化。
③包括将自己的文化通俗化以扩大对全社会的影响。
④同时,出于猎奇或调节的目的而从俗文化中汲取营养。
⑤社会上层往往向社会底层强加自己的文化(雅文化)。
⑥俗文化的有些部分逐渐被雅化。
A.①②⑥④⑤③ B.⑤②⑥①③④
C.⑤③②⑥④① D.①⑤③④②⑥
7.下边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君子生非异也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8.下列有关文学或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自其弟子之手,现存32篇。
B.“青,取之于蓝”中的“青”为“靛青”,一种染料。“蓝”,草名,叶子可提取靛青。
C.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读,来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句。
D.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祷、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9.下列句子中加线词不含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古之学者必有师
C.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D.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10.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的一项是( )
例句: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客有吹洞箫者 D.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11.词类活用
名词的活用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③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12.“而”字主要有下列用法,后边句中的“而”属哪种用法,请把相应的用法的序号填在句后的括号里
a.连词,表并列关系。b.连词,表递进关系。c.连词,表转折关系。d.连词,表因果关系。e.连词,表顺承关系。f.连词,表修饰关系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
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⑤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⑥蟹六跪而二螯
13.解释课文《劝学》中加点的词:
①木直中绳 ②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③金就砺则利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⑤吾尝跂而望矣 ⑥假奥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⑦锲而舍之
14.《劝学》解释一词多义。
疾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形容词,
君有疾在腠理 名词,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动词,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形容词,
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名词,
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动词,
15.一词多义
④绝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动词,
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动词,
远在绝域,不知死生 形容词,
博闻强识,过绝于人 动词,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动词,
佛印绝类弥勒 副词,
二、语言表达
16.文言文翻译: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三、综合题
1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画的文化特质,在于其独特的审美诉求和精神意蕴。如“一花一世界”所包含的博大,在中国哲学和中华美学基础上建立的中国画,不注重感官刺激,强调“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宋代郭熙在《山水训》中有言,“山水,大物也”,一个“大”字,便道出山水画所营造的精神要义,即中国人的世界观和作者的精神追求,以大道为终极取向,同时辉映时代气象。正如北宋国力富强,收复燕云十六州一直是国家方略,所以北宋山水画也多宏幅巨制,如《溪山行旅图》等名作,表现了北方雄浑壮阔的自然山水,全景式构图 ;而南宋 ,山水画也从“大山大水”变成气象萧疏的“边角山水”。所以,中国画创作者应该将中国画传承问题提升到文化自信、光大中华文化的高度来看待,用笔墨“为祖国山河立传”。
“为祖国山河立传”光有扎实的技法还不够,更重要的是创作者要有家国情怀,作品要呈现中国画独特的审美意蕴,其中包括特定形式所呈现的时代审美意境以及画家的精神追求。中国画有自身的发展逻辑,( )。就像中国画最高的成就是“写意”,其中既包含“写”的审美性,也包含“意”在形式上所体现出的特定审美意境,二者 。因此,中国画创新既要守住精神,也要守住其笔墨法度与核心内涵,不能仅从形式上追求创新。现在一些画家为了求变,偷换概念, ,虽然使用的是宣纸、毛笔、水墨等中国画工具,但实际上画出来的是水彩、素描的样子。这种创新,实则是在玩形式游戏,充其量是一种艺术实验,不能展现中国画真正的魅力,更不可能成为中国画主流。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画建立在中国哲学和中华美学的基础上,强调“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不注重感官刺激。
B.建立在中国哲学和中华美学基础上的中国画,不注重感官刺激,强调“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C.建立在中国哲学和中华美学基础上的中国画,强调“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不注重感官刺激。
D.中国画在中国哲学和中华美学的基础上建立,不注重感官刺激,强调“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气势磅礴 苟且偷安 相反相成 故弄玄虚
B.惊心动魄 偏安一隅 相辅相成 故作高深
C.气势磅礴 偏安一隅 相辅相成 故弄玄虚
D.惊心动魄 苟且偷安 相反相成 故作高深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其精神气象皆不是客观的存在,而是特定审美意蕴的彰显
B.其笔墨法度皆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作者精神世界的彰显
C.其精神气象皆不是客观的存在,而是作者精神世界的彰显
D.其笔墨法度皆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特定审美意蕴的彰显
四、文言文阅读
1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节选)
柳宗元
二十一日,宗元白:
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注】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抑又闻之,古者重冠礼,将以责成人之道,是圣人所尤用心者也。数百年来,人不复行。近有孙昌胤者,独发愤行之。既成礼,明日造朝,至外庭,荐笏,言于卿士曰:“某子冠毕。”应之者咸怃然。京兆尹郑叔则怫然曳笏却立,曰:“何预我耶?”廷中皆大笑。天下不以非郑尹而快孙子,何哉?独为所不为也。今之命师者,大类此。
吾子行厚而辞深,凡所作,皆恢恢然有古人形貌,虽仆敢为师,亦何所增加也。假而以仆年先吾子,闻道著书之日不后,诚欲往来言所闻,则仆固愿悉陈中所得者。吾子苟自择之,取某事、去某事则可矣;若定是非以教吾子,仆材不足,而又畏前所陈者,其为不敢也决矣。
(选自《柳河东集》,有删改)
【注释】 吾子:尊称,比称“子”更亲切,译为“您”。
(1)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B.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C.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D.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蛮夷,古代泛指中原华夏民族以外的少数民族。周朝时期,中原地区的民族自称华夏,把周围四方的人,分别称为西戎、东夷、北狄、南蛮。
B.冠礼,是华夏民族嘉礼的一种,是古代中国汉族男性的成年礼。
C.卿士,一作卿史、卿事。西周春秋时期周天子或各诸侯国的执政官。文中指听孙昌胤汇报行冠礼情况的族内长官。
D.京兆尹,中国古代官名,为三辅(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即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之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宗元有自知之明。韦中立不辞劳苦,专程从京城来到永州拜他为师,他深知自身学识浅薄,没有资格当老师,直言拒绝了韦中立。
B.柳宗元说理严谨。他以韩愈抗颜为师受诋毁为鉴,以蜀犬吠日、越犬吠雪为喻,以孙子行冠礼被嘲笑为例,说明师道衰落而不敢为师的原因。
C.柳宗元注重实际。他主张避师之名而就师之实,师生取长补短,共商为文之道。这样双方既各有所得,又不会招致“越、蜀之狗”的惊怪狂叫。
D.柳宗元提倡师道。对反对师道的人透出批判的锋芒,把他们比作吠日蜀犬、吠雪越犬,冷嘲热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
②吾子行厚而辞深,凡所作,皆恢恢然有古人形貌。
19.《劝学》文段共六句,共分几层?请在文中标出来,并指出每层的大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0课
一、积累运用
1.下边加点的字的字形、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A.輮(róu)以为轮金就砺(lì)则利智(zhì)明而行无过矣
B.虽有槁暴(bào)须臾(yú)驽(nú)马
C.善假(jià)于物跬(kuǐ)步金石可镂(1òu)
D.跂(qì)而望骐骥(jì)爪(zhǎo)牙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和字形的能力。
A项,“智明而行无过矣”应为“知明而行无过矣”;
B项,“虽有槁暴”的“暴”的正确读音为“pù”;
C项,“善假(jià)于物”的“假”的正确读音为“jiǎ”;“镂”的正确读音为“lòu”。D无误。
2.下列各项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我很幸运能够聆听诸位先贤的高论,今天的讲座使我茅塞顿开,获益匪浅。
B.兹介绍我校王丹宁同学前往贵公司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请予接洽为荷。
C.垂垂老矣,年华已逝,衷心地祝您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D.十年同窗,朝夕相处,情同手足,今毕业在即,特赠小照一张,敬请愧领。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请予接洽为荷”意为“请贵方给予接待,麻烦您了”。用于书信公函中。“荷”常用于书信中表示感谢。
A项,“先贤”是指已故的有才德的人,与语境不符,可改为“大师”等;B无误;
C项,“垂垂老矣,年华已逝”,有感伤情调,不合祝寿语境。此处可改为“春秋不老,古稀重新”;
D项,“愧领”指领受别人的情谊、馈赠时说的客套话,此处可以改为“惠存”。
3.把下面五句话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任何新的知识,取得的途径只有一条,那便是学。
②只学而不“习”,即使学到了一些知识,也是不牢靠的。
③但是学了,懂得了,并不等于掌握和拥有这些知识。
④要使这些知识成为自己的东西,就必须“习”。
⑤有人不理解“习”的重要性,学得多,甚至什么东西都学,却不肯付出时间经常温习,结果是随学随忘,收不到成效。
A.①③④⑤② B.①⑤④③② C.②⑤④③① D.⑤②④③①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运用连贯的能力。
通读五句话,理解语段大意。本语段谈的是“学”和“习”的关系,①③句谈“学”,④⑤句谈“习”,②句是总结。
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金就砺则利 就:接近,靠近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疾:快,声音大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绝:横渡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中:射中
C.是故无贵无贱 无:没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通:沟通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闻:见闻 作《师说》以贻之 贻:赠送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对文言词语的考查。应对此类试题要结合语句的意思理解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特别要注意词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活用的现象。A项,正确;B项,“中:射中”错,应为“合乎”;C项,“无:没有”错,应为“无论”;“通:沟通”错,应为“全面”;D项,“闻:见闻”错,应为“知道,懂得”。
5.下面各句中的“之”字全是代词的一项是( )
①青,取之于蓝 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③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⑤冰,水为之⑥君将哀而生之乎 ⑦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⑧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A.②③⑤ B.①⑤⑥ C.③⑦⑧ D.④⑤⑧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
B①⑤⑥句是代词,②句是动词,③④⑦⑧句是助词。
6.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任何社会文化的雅与俗往往有一种向对方靠拢的本然倾向。
②社会底层往往出于仰慕而仿效雅文化。
③包括将自己的文化通俗化以扩大对全社会的影响。
④同时,出于猎奇或调节的目的而从俗文化中汲取营养。
⑤社会上层往往向社会底层强加自己的文化(雅文化)。
⑥俗文化的有些部分逐渐被雅化。
A.①②⑥④⑤③ B.⑤②⑥①③④
C.⑤③②⑥④① D.①⑤③④②⑥
【答案】D
【解析】①是总说“雅”与“俗”特点,⑤③④②⑥是分说“雅”与“俗”的内容。⑤说的是“雅”的扩展,③是对⑤的进一步说明,④讲“雅”向“俗”靠拢的倾向,②说的是“俗”向“雅”靠拢的倾向,⑥是讲“俗”向“雅”靠拢的结果。
7.下边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君子生非异也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答案】C
【解析】A项,“知”通“智”;B项,“生”通“性”;D项,“有”通“又”,“暴”通“曝”。
8.下列有关文学或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自其弟子之手,现存32篇。
B.“青,取之于蓝”中的“青”为“靛青”,一种染料。“蓝”,草名,叶子可提取靛青。
C.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读,来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句。
D.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祷、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识记有关文学或文化常识的能力。
C项,“文辞语意已尽处为读,来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句”错误,应为“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读”。
9.下列句子中加线词不含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古之学者必有师
C.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D.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答案】D
【解析】A项,“博学”,古:作动词,广泛地学习,今:作名词,知识丰富,学问高。;项,“学者”,古:求学的人,今:学问上有所成就的人;C项,“不必”,古:不一定,今:不需要。
10.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的一项是( )
例句: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客有吹洞箫者 D.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答案】B
【解析】解答此题,应先将例句的句式特点弄清楚,再弄清楚各选项的句式特点。题中,例句与B项都是状语后置句。A项是被动句,C项是定语后置句,D项是判断句。
11.词类活用
名词的活用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③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答案】名词作状语 每天;名词用作动词 游泳;名词作状语 向上;名词作状语 向下
【解析】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君子广泛地学习,能每天反省检查自己的言行。日,名词作状语,每天。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泳;③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12.“而”字主要有下列用法,后边句中的“而”属哪种用法,请把相应的用法的序号填在句后的括号里
a.连词,表并列关系。b.连词,表递进关系。c.连词,表转折关系。d.连词,表因果关系。e.连词,表顺承关系。f.连词,表修饰关系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
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⑤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⑥蟹六跪而二螯
【答案】c;b;f;d;f;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用法的能力。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而”是连词,前后内容是转折关系;
(2)“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而”是连词,表假设,如果;
(3) “顺风而呼,声非如疾也”,“而”是连词,表修饰,“顺风”是“呼”的状语,表示“呼”的状态;
(4)“蟹八跪而二螯”,“而”是连词,“八跪”“二螯”结构一致,词性一致,故表并列;
(5)“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而”是连词,“积善成德”之后才有“神明自得”,所以表顺承关系;
(6)“吾尝终日而思矣”,“而”是连词,表修饰,“终日”是“思”的状语;
(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而”是连词,“博学”和“参省”之间是递进关系。
13.解释课文《劝学》中加点的词:
①木直中绳 ②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③金就砺则利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⑤吾尝跂而望矣 ⑥假奥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⑦锲而舍之
【答案】动词,合乎;动词,晒;动词,接近、靠近;动词,检验;动词,踮起脚后跟;动词,到达;音节助词,补充音节,无实义
【解析】①动词,合乎。句意: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②动词,晒。句意: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③动词,接近、靠近。句意: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④动词,检验。句意: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⑤动词,踮起脚后跟。句意:我曾经踮起脚远望。⑥动词,到达。句意:凭借车马的人,并不是走的很快的人,可以日行到达千里。⑦音节助词,补充音节,无实义。句意:刻几下就停下来了。
14.《劝学》解释一词多义。
疾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形容词,
君有疾在腠理 名词,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动词,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形容词,
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名词,
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动词,
【答案】劲疾;病;憎恨,怨恨;快,急速;痛苦,疾苦;妒忌
【解析】疾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句意为:顺着风喊,声音并没有加大。疾:形容词,劲疾。君有疾在腠理。句意为:君王的皮肤间有点小病。疾:名词,病。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句意为:天下怨恨自己君王的人,都想跑来向大王您申诉。疾:动词,憎恨,怨恨。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句意为: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疾:形容词,快,急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句意为:遇到痛苦或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叫父母的。疾:名词,痛苦,疾苦。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句意为:孙膑到了魏国,庞涓害怕他比自己有才干,很妒忌他。疾:动词,妒忌。
15.一词多义
④绝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动词,
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动词,
远在绝域,不知死生 形容词,
博闻强识,过绝于人 动词,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动词,
佛印绝类弥勒 副词,
【答案】横渡;挣断;僻远的,极远的;超过;停止,消失;非常,极
【解析】本题是对实词“绝”的用法的考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动词,横渡。句意: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动词,挣断。句意:秦王非常惊骇,自己伸直身子站起来,挣断了袖子。远在绝域,不知死生:形容词,僻远的,极远的。句意:在离我们很远的僻远地方,不知道是生是死。博闻强识,过绝于人:动词,超过。句意:知识丰富,记忆力强,远远超过一般人。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动词,停止,消失。句意:余音像丝线一样不断绝。佛印绝类弥勒:副词,非常,极。句意:佛印极像弥勒菩萨。
二、语言表达
16.文言文翻译: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答案】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但是能使人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会游泳,却能够横渡江河。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尤其是重点实词、虚词和词类活用等的理解一定要准确,力求使整个句子通顺合理,达到“信、达、雅”标准。
三、综合题
1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画的文化特质,在于其独特的审美诉求和精神意蕴。如“一花一世界”所包含的博大,在中国哲学和中华美学基础上建立的中国画,不注重感官刺激,强调“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宋代郭熙在《山水训》中有言,“山水,大物也”,一个“大”字,便道出山水画所营造的精神要义,即中国人的世界观和作者的精神追求,以大道为终极取向,同时辉映时代气象。正如北宋国力富强,收复燕云十六州一直是国家方略,所以北宋山水画也多宏幅巨制,如《溪山行旅图》等名作,表现了北方雄浑壮阔的自然山水,全景式构图 ;而南宋 ,山水画也从“大山大水”变成气象萧疏的“边角山水”。所以,中国画创作者应该将中国画传承问题提升到文化自信、光大中华文化的高度来看待,用笔墨“为祖国山河立传”。
“为祖国山河立传”光有扎实的技法还不够,更重要的是创作者要有家国情怀,作品要呈现中国画独特的审美意蕴,其中包括特定形式所呈现的时代审美意境以及画家的精神追求。中国画有自身的发展逻辑,( )。就像中国画最高的成就是“写意”,其中既包含“写”的审美性,也包含“意”在形式上所体现出的特定审美意境,二者 。因此,中国画创新既要守住精神,也要守住其笔墨法度与核心内涵,不能仅从形式上追求创新。现在一些画家为了求变,偷换概念, ,虽然使用的是宣纸、毛笔、水墨等中国画工具,但实际上画出来的是水彩、素描的样子。这种创新,实则是在玩形式游戏,充其量是一种艺术实验,不能展现中国画真正的魅力,更不可能成为中国画主流。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画建立在中国哲学和中华美学的基础上,强调“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不注重感官刺激。
B.建立在中国哲学和中华美学基础上的中国画,不注重感官刺激,强调“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C.建立在中国哲学和中华美学基础上的中国画,强调“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不注重感官刺激。
D.中国画在中国哲学和中华美学的基础上建立,不注重感官刺激,强调“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气势磅礴 苟且偷安 相反相成 故弄玄虚
B.惊心动魄 偏安一隅 相辅相成 故作高深
C.气势磅礴 偏安一隅 相辅相成 故弄玄虚
D.惊心动魄 苟且偷安 相反相成 故作高深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其精神气象皆不是客观的存在,而是特定审美意蕴的彰显
B.其笔墨法度皆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作者精神世界的彰显
C.其精神气象皆不是客观的存在,而是作者精神世界的彰显
D.其笔墨法度皆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特定审美意蕴的彰显
【答案】(1)A
(2)C
(3)D
【解析】⑴此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能力。 A根据话题一致的原则,本段的话题为“中国画”,其在本句中充当主语,需要放在句首,排除B、C;前文与“强调‘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联系更紧密,所以“强调‘天人合- -'的宇宙观”应当在前,“不注重感官刺激"应当在后,不能颠倒次序,排除D。故选A。
⑵ 气势磅礴:形容气势雄伟浩大。惊心动魄:原形容作品的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后形容使人感到十分惊险、紧张。第一个横线处,此句想表达北宋山水画的全景式构图气势浩大,故填入“气势磅礴"恰当。苟且偷安:贪图目前安逸,得过且过,不顾将来。偏安一隅:在残存的一-片土地上苟安。第二个横线处,此句想表达南宋在残存的国土之上苟安,故填入“偏安一隅”恰当。相反相成:指相互矛盾的事物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结在一起。相辅相成:指两件事物互相补充,互相配合,缺一-不可。 第三个横线处,此句想表达“写”与“意”之间是相互配合、缺一-不可的关系,故填入“相辅相成”恰当。故弄玄虚:故意玩弄让人捉摸不透的那一套,使人迷惑。故作高深:本来并不高深,故意装出高深的样子,多指文章故意用些艰深词语,掩饰内容的浅薄。第四个横线处,此句想表达现在一些画家故意偷换概念,令人捉摸不透,故填入“故弄玄虚”恰当。本题应依次填入“气势磅礴”"偏安一隅""相辅相成”"故弄玄虚”,与C项相符。综上,本题答案为C项。
⑶ 根据括号处后句“就像中国画最高的成就是‘写意’,其中既包含'写’的审美性,也包含‘意'在形式上所体现出的特定审美意蕴”可知,该句是对括号内语句的具体展开说明,该句首先说明中国画具有“写”的审美性,即有技术和形式方面的特点,故括号内句子首先应该强调中国画的技术技巧,即“笔墨法度”,故排除A、C项。该句然后说明中国画也饱含了“意”的审美性,即“特定审美意蕴",故括号内句子后应该强调中国画的特定审美意蕴,故排除B项。与D项相符。综上,本题答案为D项。
四、文言文阅读
1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节选)
柳宗元
二十一日,宗元白:
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注】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抑又闻之,古者重冠礼,将以责成人之道,是圣人所尤用心者也。数百年来,人不复行。近有孙昌胤者,独发愤行之。既成礼,明日造朝,至外庭,荐笏,言于卿士曰:“某子冠毕。”应之者咸怃然。京兆尹郑叔则怫然曳笏却立,曰:“何预我耶?”廷中皆大笑。天下不以非郑尹而快孙子,何哉?独为所不为也。今之命师者,大类此。
吾子行厚而辞深,凡所作,皆恢恢然有古人形貌,虽仆敢为师,亦何所增加也。假而以仆年先吾子,闻道著书之日不后,诚欲往来言所闻,则仆固愿悉陈中所得者。吾子苟自择之,取某事、去某事则可矣;若定是非以教吾子,仆材不足,而又畏前所陈者,其为不敢也决矣。
(选自《柳河东集》,有删改)
【注释】 吾子:尊称,比称“子”更亲切,译为“您”。
(1)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B.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C.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D.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蛮夷,古代泛指中原华夏民族以外的少数民族。周朝时期,中原地区的民族自称华夏,把周围四方的人,分别称为西戎、东夷、北狄、南蛮。
B.冠礼,是华夏民族嘉礼的一种,是古代中国汉族男性的成年礼。
C.卿士,一作卿史、卿事。西周春秋时期周天子或各诸侯国的执政官。文中指听孙昌胤汇报行冠礼情况的族内长官。
D.京兆尹,中国古代官名,为三辅(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即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之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宗元有自知之明。韦中立不辞劳苦,专程从京城来到永州拜他为师,他深知自身学识浅薄,没有资格当老师,直言拒绝了韦中立。
B.柳宗元说理严谨。他以韩愈抗颜为师受诋毁为鉴,以蜀犬吠日、越犬吠雪为喻,以孙子行冠礼被嘲笑为例,说明师道衰落而不敢为师的原因。
C.柳宗元注重实际。他主张避师之名而就师之实,师生取长补短,共商为文之道。这样双方既各有所得,又不会招致“越、蜀之狗”的惊怪狂叫。
D.柳宗元提倡师道。对反对师道的人透出批判的锋芒,把他们比作吠日蜀犬、吠雪越犬,冷嘲热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
②吾子行厚而辞深,凡所作,皆恢恢然有古人形貌。
【答案】(1)D
(2)C
(3)A
(4)①如今韩愈已经把自己当作蜀地的太阳,而您又想使我成为越地的雪,(我)岂不要因此受到辱骂吗?(关键词:“既”“以为”“病”)
②您的品行敦厚,文辞高深,凡是您作的文章,都气魄宏大,有古人的风貌。(关键词:“厚”“凡”“恢恢”)
【解析】⑴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 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应注意句中的主谓短语、动宾短语、特定名称等。....以为固定句式,其后应断开,排除B、C两项;“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是韩愈提倡师道的种种不同表现,其后皆应断开,排除A项;故选D。
⑵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一些机构、 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C项,“文中指听孙昌胤汇报行冠礼情况的族内长官"错误,“卿士在本文中是指上朝的朝臣们,并不是族内长官" ;孙昌胤向其说自己给儿子行冠礼之事,并非汇报。故选C。
⑶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A项,说作者“有自知之明““深知自身学识浅薄,没有资格当老师错误,这是作者自谦的说法,并非真的如此。故选A。
⑷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1)中, "既”,已经;“以为“,把..当作“吾子",您;“为”,成为;“病",辱,受到辱骂。(2)中, "厚",敦厚;"凡" ,凡是; "所作”,所写的文章;“恢恢",宽阔广大的样子。
19.《劝学》文段共六句,共分几层?请在文中标出来,并指出每层的大意。
【答案】第一层:第一句和第二句,强调学习重在积累;第二层:第三句和第四句,学习要有恒心;第三层:最后两句,学习要用心专一。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概括文意分层能力。
一共分为三层:通过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等比喻可看出是在强调学习重在积累,所以第一句和第二句为第一层;“骐骥”与“驽马”“朽木与金石”的对比,说的是学习要有恒心,所以第三句和第四句为第二层;蚯蚓的“用心专”与螃蟹的“用心躁”的对比,说明学习要用心专一,所以最后两句为第三层。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