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6.2课 登泰山记
一、积累运用
1.选出下列加点词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A.古今一也 B.六王毕,四海一
C.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 D.用心一也
2.下列对《登泰山记》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清代桐城人姚鼐所写的一篇登临泰山的游记,此行姚鼐是与知府朱孝纯之子朱颍一同登上泰山之顶的。
B.作者按游踪进行描写,他从中谷登山,但是没有到古人所说的天门溪水即东谷去欣赏景色。
C.作者重点描述了日观峰处日出景观,通过对山水、云雾、日光的描写,勾画了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同时介绍了此处的历史遗迹。
D.本篇游记的写景角度灵活,做到了远近结合、动静结合,同时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使得泰山的景色更加形象生动。
3.选出对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 )
A.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译文:等到已登上山顶,(放眼望去)青山覆盖着白雪,明亮的烛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B.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译文:四十五里的路程,路上都是石块砌的石阶,那石阶共有七千多级。
C.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译文:太阳升起来了,像朱砂那样鲜红,下面有红光荡漾承托着它,有人说,这就是东海。
D.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译文:眺望远处,傍晚的夕阳斜照城郭,大汶河、徂徕山美丽如画,半山腰上停留的云雾好像飘带一样轻柔。
4.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B.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C.与子额坐日观亭,待日出 D.石苍黑色,多平方
5.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在)
②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在)
③稍见云中白若樗辅数十立者(稍微)
④世皆谓之天门云(助词,无实义)
⑤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到,前往)
⑥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停留)
A.①④⑥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②⑤⑥
6.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B.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C.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D.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7.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泰山之阳(山之南) 泰山之阴(山之北)
B.南麓(山坡) 石罅(缝隙)
C.复循西谷(沿着行走) 绛皓驳色(错杂)
D.明烛天南(照) 戊申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8.选出纪年、纪月、纪日方法不同的一项( )
A.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B.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C.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D.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二、语言表达
9.依照下面一段话的语言形式(连用两个比喻且动词生动活泼,如飘过,掠过),在下面的横线处写两句话,使句意前后贯通。
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好比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门楣上挂了一串风铃, , ,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温馨家园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甲
明皇封禅泰山,张说为封禅使。说女婿郑镒,本九品官,旧例封禅后,自三公以下皆迁转一级,惟郑镒因说骤迁五品,兼赐绯服。因大脯①次,玄宗见镒官位腾跃,怪而问之,镒无词以对。黄幡绰曰:“此乃泰山之力也。”
(节选自段成式《酉阳杂俎》)
乙
同治四年,福成参督师侯相曾公②幕府事于徐州。 盘曲上登,将四十里,经名迹尤著者十数,皆纵览徘徊始去。越南天门,折而东行。又北上为岱顶,即天柱峰也。山之大势,桐城姚姬传先生尝记之。凡今登山,皆姚先生所循道也,僻不当道者俱不往。
方余未至南天门时,级道陡耸,巍矗天半。俯视则一线危磴,窈深莫测,目眩神骇,趑趄却顾。屏息释虑,鼓勇复前。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乃趋岱顶,极目四眺。诸峰起伏环列,相背相依,若拱若蹲。汶水东来,蜿蜒似带。遥睇穹碧,渺若无外。俯视云烟,瞬息变灭。是夕宿碧霞宫。四更后,趋岱顶东之日观峰,候日出。风雨骤至,寒甚,良久雨止。极东红光一缕,横亘凝云之下。俄而璀璨耀目,日轮晃漾,若自地面涌出。体不甚圆,色正赤,可逼视。其上明霞五色,如数百匹锦。顾视女墙,日景甚微,忽又不见。侯相以阴雨竟夕,未观日出,笑曰:“君等识之,天下事未阅历者,不可以臆测;稍艰难者,不可以中阻也。”
(节选自薛福成《登泰山记》,有删改)
丙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猜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
【注】①大脯:皇帝诏赐大臣聚饮。②曾公:曾国藩。
10.下列对文中画框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
B.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
C.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
D.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
11.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泰山,又名岱宗、东岳等。源于“泰山之力”的典故,后人转称妻父为“泰山”“岳父”,称妻母为“泰水”“岳母”。
B.同治四年,是帝王年号纪年。与姚鼐《登泰山记》提到的“戊申晦”干支纪年一样,都是古人记录时间的方法。
C.四更,在十二时辰的丑时,即凌晨一时至三时,也叫“四鼓”。古代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一个时辰,以打更击鼓报时。
D.女墙,城墙上面呈凹凸形的短墙,是古代传统的防御建筑。刘禹锡就有“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的诗句。
12.下列对材料有关“泰山”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泰文化博大精深。从古至今泰山就是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祭拜游历的名山,其中也寄予了他们的家国情思和人生感怀。
B.泰山景色险峻秀丽。薛福成笔下的泰山,山势险峻,道路崎岖,诸峰环抱,形态各异,博大壮美,如诗如画,令人沉醉。
C.泰山日出气象万千。薛、姚撰文从登山循道到观日写景如出一辙,都写了泰山日出前中后,变幻莫测异彩纷呈的景象。
D.泰山给人创作灵感。观泰山景抒人文情,萨福成文末自语含意深刻,给人以启迪;姚鼐的描写形象生动,使读者如临其境。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旧例封禅后,自三公以下皆迁转一级,惟郑镒因说骤迁五品,兼赐绯服。
②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
14.乙、丙两文都描叙泰山之巅观日出,从中你悟出了哪些道理?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游千山记
程启充①
千山在辽阳城南六十里,秀峰叠嶂,绵亘数百里。东引瓯脱②,南抱辽阳,蓊郁而时有佳气。予丙申迁盖州,道出辽阳,乃与同志徐、刘二子游焉。
南折入山,数里,抵祖越寺。路颇峻,稍憩于寺之禅堂,乃登万佛阁。阁在山半,缘崖旋转,越飞梁而入。凭栏四望,天风泠然,因宿于寺。时戊子日也,循东山,望螺峰,附太极石,入岩涧。俯看万佛阁,已在下方矣。自一览亭迤西而北,入龙泉寺。晡时,往香岩寺,乱溪而东,岩壑窈窕。
明晨,寺僧设斋,乃行,憩大树下。人境空寂翛然,有遗世之想。东峰危险,徐、刘二子浮白③引满,其间适有吹笳者,声振林樾,闻之愀然。自龙泉至此,二十余里,陡绝洿陷,悬崖怪石,后先相倚,抚孤山,瞰深壑,奇花异卉,杂然如绣。
翼日,晴霁,登中峰,顾瞻京国,远眺荒徼,山海混茫无际。数息,抵仙人台,峭壁断崖,北隅以木梯登望之,股栗。健者匍匐而上,有石枰,九仙环弈焉。自仙人台寻中会寺,入溪,穿石,荆棘塞路,不可杖,径仅容双趾。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滕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先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步,摘山花以诗赠余,余亦倚声和之。坐石上,一老进麦饼。值饥,食之厌,问其姓氏,笑而不答,乃至寺。行几二十里,因惫,坐僧房。久之,乃自中会反祖越。
回望诸峰,如在天上矣。兹山之胜,弘润秀丽,磅礴盘结,不可殚述。使在中州,当与五岳等;僻在东隅,高人、游士罕至焉。物理之幸不幸,何如也?昔柳州山水以子厚显,予之劣陋,弗克传其胜,姑撮其大概如此。
(选自《古今图书集成·山川典》,有删改)
【注释】 ①程启充:明代正德进士,曾任御史、江西按察使,后被人诬告,贬戍抚顺、盖州等处十六年。②瓯脱:泛指边界。③浮白:满饮。
1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滕/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先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步
B.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滕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先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步
C.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滕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先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步
D.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滕/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先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步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游记:顾名思义,指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有带抒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丰乐亭记》、袁宏道的《满井游记》。
B.笳: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吹奏乐器,似笛,通常称“胡笳”,在汉时流行于塞北和西域游牧民族中,善于表现凄怆、哀怨的情感,富有悠远的穿透力,很符合那些边远游牧民族英勇剽悍的个性及牧马吹奏的特色。
C.中州:又名中土、中原、中国,黄河中下游河南的古称,意为国之中、华夏之中。古代分中国为九州,中州为其中之一。其他八州是冀、兖、青、徐、扬、荆、豫、益。
D.五岳: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是古代民间山神崇拜、五行观念和帝王巡猎封禅相结合的产物,后为道教所继承,被视为道教名山。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千山毗邻辽阳城,地处边界,山中草木繁盛,作者携下属徐、刘二人取道辽阳上山。
B.位于龙泉寺的万佛阁,从半山腾空而出,气势磅礴,游人凭栏远望,顿觉寒风四起。
C.作者用移步换景的手法,描述游览千山的全过程,突出了千山“险峻秀丽”的特点。
D.作者运用平实质朴的笔法,细致地描绘了千山的自然之美,抒发了个人的豪情壮志。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间适有吹笳者,声振林樾,闻之愀然。
②使在中州,当与五岳等;僻在东隅,高人、游士罕至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6.2课 登泰山记
一、积累运用
1.选出下列加点词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A.古今一也 B.六王毕,四海一
C.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 D.用心一也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实词词类活用的能力。
A 、 B 、 D 三项均为动词; C 项为数量词,与现代汉语相同。
2.下列对《登泰山记》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清代桐城人姚鼐所写的一篇登临泰山的游记,此行姚鼐是与知府朱孝纯之子朱颍一同登上泰山之顶的。
B.作者按游踪进行描写,他从中谷登山,但是没有到古人所说的天门溪水即东谷去欣赏景色。
C.作者重点描述了日观峰处日出景观,通过对山水、云雾、日光的描写,勾画了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同时介绍了此处的历史遗迹。
D.本篇游记的写景角度灵活,做到了远近结合、动静结合,同时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使得泰山的景色更加形象生动。
【答案】A
【解析】“朱孝纯之子朱颍”错,原文为“知府朱孝纯子颍”,即“朱孝纯,字子颍”。
3.选出对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 )
A.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译文:等到已登上山顶,(放眼望去)青山覆盖着白雪,明亮的烛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B.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译文:四十五里的路程,路上都是石块砌的石阶,那石阶共有七千多级。
C.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译文:太阳升起来了,像朱砂那样鲜红,下面有红光荡漾承托着它,有人说,这就是东海。
D.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译文:眺望远处,傍晚的夕阳斜照城郭,大汶河、徂徕山美丽如画,半山腰上停留的云雾好像飘带一样轻柔。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
A .“烛”是名词用作动词,照亮。
4.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B.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C.与子额坐日观亭,待日出 D.石苍黑色,多平方
【答案】D
【解析】古义:平整方正,在何中指平整方正的石头。今义:指数是2的乘方;平方米。
5.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在)
②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在)
③稍见云中白若樗辅数十立者(稍微)
④世皆谓之天门云(助词,无实义)
⑤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到,前往)
⑥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停留)
A.①④⑥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②⑤⑥
【答案】A
【解析】这是一道文言实词辨析题。“稍”的意思是“渐渐”,“及”的意思是“等到”。
6.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B.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C.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D.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答案】B
【解析】A项“采”同“彩”。C项“圄”同“圆”。D项“冯”同“凭”。
7.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泰山之阳(山之南) 泰山之阴(山之北)
B.南麓(山坡) 石罅(缝隙)
C.复循西谷(沿着行走) 绛皓驳色(错杂)
D.明烛天南(照) 戊申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麓”为“山脚”,而不是“山坡”。
8.选出纪年、纪月、纪日方法不同的一项( )
A.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B.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C.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D.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本题着重考查了纪年、月、日方法。
A项,“乾隆”是皇帝年号,这里“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是年号纪年;
B项,“丁未”中“丁”是十天干中的一个,“未”是十二地支中的一个,“是月丁未”意思是“这个月的丁未日”,属于干支纪日;
C项,“戊申”中“戊”是十天干中的一个,“申”是十二地支中的一个,“戊申晦”意思是“戊申这一天是月底”,属于干支纪日;
D项,“在丁卯三月之望”中“丁”是十天干中的一个,“卯”是十二地支中的一个,“在丁卯三月之望”意思“在丁卯年的农历三月十五”,属于干支纪年。
A项属于年号纪年,BC项属于干支纪日,D项属于干支纪年。
二、语言表达
9.依照下面一段话的语言形式(连用两个比喻且动词生动活泼,如飘过,掠过),在下面的横线处写两句话,使句意前后贯通。
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好比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门楣上挂了一串风铃, , ,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温馨家园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答案】好比孤单寂寞的花瓶插上一枝鲜花;好比宁谧幽远的山谷响起一声长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
本题有一定难度,学生掌握不好例句的特点,往往在仿写时有随意性。首先注意仿写句的形式特点:好比……连用两个比喻且动词生动活泼。然后分析内容,根据语境,仿写句的本体是“山上有了小屋”,仿写句在内容上要形象的传达山上有了小屋后的美感变化,还要注意对“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温馨家园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的表现,因此所写的内容应该是生活场景,有人的活动。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甲
明皇封禅泰山,张说为封禅使。说女婿郑镒,本九品官,旧例封禅后,自三公以下皆迁转一级,惟郑镒因说骤迁五品,兼赐绯服。因大脯①次,玄宗见镒官位腾跃,怪而问之,镒无词以对。黄幡绰曰:“此乃泰山之力也。”
(节选自段成式《酉阳杂俎》)
乙
同治四年,福成参督师侯相曾公②幕府事于徐州。 盘曲上登,将四十里,经名迹尤著者十数,皆纵览徘徊始去。越南天门,折而东行。又北上为岱顶,即天柱峰也。山之大势,桐城姚姬传先生尝记之。凡今登山,皆姚先生所循道也,僻不当道者俱不往。
方余未至南天门时,级道陡耸,巍矗天半。俯视则一线危磴,窈深莫测,目眩神骇,趑趄却顾。屏息释虑,鼓勇复前。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乃趋岱顶,极目四眺。诸峰起伏环列,相背相依,若拱若蹲。汶水东来,蜿蜒似带。遥睇穹碧,渺若无外。俯视云烟,瞬息变灭。是夕宿碧霞宫。四更后,趋岱顶东之日观峰,候日出。风雨骤至,寒甚,良久雨止。极东红光一缕,横亘凝云之下。俄而璀璨耀目,日轮晃漾,若自地面涌出。体不甚圆,色正赤,可逼视。其上明霞五色,如数百匹锦。顾视女墙,日景甚微,忽又不见。侯相以阴雨竟夕,未观日出,笑曰:“君等识之,天下事未阅历者,不可以臆测;稍艰难者,不可以中阻也。”
(节选自薛福成《登泰山记》,有删改)
丙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猜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
【注】①大脯:皇帝诏赐大臣聚饮。②曾公:曾国藩。
10.下列对文中画框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
B.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
C.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
D.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
11.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泰山,又名岱宗、东岳等。源于“泰山之力”的典故,后人转称妻父为“泰山”“岳父”,称妻母为“泰水”“岳母”。
B.同治四年,是帝王年号纪年。与姚鼐《登泰山记》提到的“戊申晦”干支纪年一样,都是古人记录时间的方法。
C.四更,在十二时辰的丑时,即凌晨一时至三时,也叫“四鼓”。古代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一个时辰,以打更击鼓报时。
D.女墙,城墙上面呈凹凸形的短墙,是古代传统的防御建筑。刘禹锡就有“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的诗句。
12.下列对材料有关“泰山”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泰文化博大精深。从古至今泰山就是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祭拜游历的名山,其中也寄予了他们的家国情思和人生感怀。
B.泰山景色险峻秀丽。薛福成笔下的泰山,山势险峻,道路崎岖,诸峰环抱,形态各异,博大壮美,如诗如画,令人沉醉。
C.泰山日出气象万千。薛、姚撰文从登山循道到观日写景如出一辙,都写了泰山日出前中后,变幻莫测异彩纷呈的景象。
D.泰山给人创作灵感。观泰山景抒人文情,萨福成文末自语含意深刻,给人以启迪;姚鼐的描写形象生动,使读者如临其境。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旧例封禅后,自三公以下皆迁转一级,惟郑镒因说骤迁五品,兼赐绯服。
②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
14.乙、丙两文都描叙泰山之巅观日出,从中你悟出了哪些道理?
【答案】10.D
11.B
12.D
13.①按照过去的惯例,封禅结束了,爵位在三公以下的都升迁了一级,只有郑镒凭借张说的关系一下子升到了五品官,并且赐给了红色官服。
②不久就登上了天门,道路忽然变得平坦了,一种不同的景象顿时展开,我见到了从未见过的景象,才庆幸自己先前没有立即停下来。
14.①登高则望远;在生活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景色就越壮阔。
②无限风光在险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③有付出才有收获;美来自艰辛的付出。(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10.题干要求选择对文中画框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根据句意断句。该句的译文:第二年,他到山东济宁驻守,因为巡视河防,绕道泰安,观察地势,于是登上泰山。我和李榕等人都跟从。四月十六日,我们乘着山轿,从郡城的北门出去,走了三里,便进入了山中。“巡阅”的宾语是“河防”而非“河防纡道”,应在“河防”后断句,排除AC;“出”修饰的是后句,要与“郡北门三里入山”连在一起,排除B。
11.题干要求选择对文中加粗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B.“‘同治四年’,是帝王年号纪年。与……‘戊申晦’干支纪年一样”的说法有误,姚鼐《登泰山记》中的“戊申晦”是干支纪日,而不是帝王年号纪年。
12.题干要求选择对材料有关“泰山”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薛福成文末自语含意深刻,给人以启迪”有误,原文是“侯相以阴雨竟夕,未观日出,笑曰:'君等识之,天下事未阅历者,不可以臆测;稍艰难者,不可以中阻也'”,这里侯相指的是曾国藩,薛文最后是引用曾国藩的话,不是自语。
13.题干要求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的采分点:“旧例”,按照过去的惯例;“因”,凭借;“绯服”,红色官服。译文:按照过去的惯例,封禅结束了,爵位在三公以下的都升迁了一级,只有郑镒凭借张说的关系一下子升到了五品官,并且赐给了红色官服。
②的采分点:“俄”,不久;“坦夷”,同义复词,指平坦;“辟”,展开;“向之”,先前;“遽”,立即。译文:不久就登上了天门,道路忽然变得平坦了,一种不同的景象顿时展开,我见到了从未见过的景象,才庆幸自己先前没有立即停下来。
①按照过去的惯例,封禅结束了,爵位在三公以下的都升迁了一级,只有郑镒凭借张说的关系一下子升到了五品官,并且赐给了红色官服。
②不久就登上了天门,道路忽然变得平坦了,一种不同的景象顿时展开,我见到了从未见过的景象,才庆幸自己先前没有立即停下来。
14.乙、丙两文都描叙泰山之巅观日出,题干要求回答从中悟出了哪些道理?原文乙段说到“盘曲上登,将四十里,经名迹尤著者十数,皆纵览徘徊始去”,作者与友人沿着盘曲的山路登山,走了将近四十里地,经过十来个十分著名的地方,都尽情观赏,流连良久才离开;原文说到“方余未至南天门时,纵道陡耸,巍矗天半。俯视则一线危磴,窈深莫测,目眩神骇,赼趄却顾。屏息释虑,鼓勇复前。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在往上攀登的过程中,作者看到石阶路陡峭高耸,耸入半空中。往下看,高深莫测,花目眩,心神惊骇,进退两难,屏住气息,抛弃杂念,又鼓起勇气向前行进。后来不久后登上天门,道路忽然变得平坦了,一种不同的景象顿时展开,我见到了从未见过的景象,才庆幸自己先前没有立即停下来。这里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里心得体会有相似之处,登高可望远,无限风光在险峰,要想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必须要付出很多努力,“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勇攀高峰,才能看到壮美的“风景”。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游千山记
程启充①
千山在辽阳城南六十里,秀峰叠嶂,绵亘数百里。东引瓯脱②,南抱辽阳,蓊郁而时有佳气。予丙申迁盖州,道出辽阳,乃与同志徐、刘二子游焉。
南折入山,数里,抵祖越寺。路颇峻,稍憩于寺之禅堂,乃登万佛阁。阁在山半,缘崖旋转,越飞梁而入。凭栏四望,天风泠然,因宿于寺。时戊子日也,循东山,望螺峰,附太极石,入岩涧。俯看万佛阁,已在下方矣。自一览亭迤西而北,入龙泉寺。晡时,往香岩寺,乱溪而东,岩壑窈窕。
明晨,寺僧设斋,乃行,憩大树下。人境空寂翛然,有遗世之想。东峰危险,徐、刘二子浮白③引满,其间适有吹笳者,声振林樾,闻之愀然。自龙泉至此,二十余里,陡绝洿陷,悬崖怪石,后先相倚,抚孤山,瞰深壑,奇花异卉,杂然如绣。
翼日,晴霁,登中峰,顾瞻京国,远眺荒徼,山海混茫无际。数息,抵仙人台,峭壁断崖,北隅以木梯登望之,股栗。健者匍匐而上,有石枰,九仙环弈焉。自仙人台寻中会寺,入溪,穿石,荆棘塞路,不可杖,径仅容双趾。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滕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先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步,摘山花以诗赠余,余亦倚声和之。坐石上,一老进麦饼。值饥,食之厌,问其姓氏,笑而不答,乃至寺。行几二十里,因惫,坐僧房。久之,乃自中会反祖越。
回望诸峰,如在天上矣。兹山之胜,弘润秀丽,磅礴盘结,不可殚述。使在中州,当与五岳等;僻在东隅,高人、游士罕至焉。物理之幸不幸,何如也?昔柳州山水以子厚显,予之劣陋,弗克传其胜,姑撮其大概如此。
(选自《古今图书集成·山川典》,有删改)
【注释】 ①程启充:明代正德进士,曾任御史、江西按察使,后被人诬告,贬戍抚顺、盖州等处十六年。②瓯脱:泛指边界。③浮白:满饮。
1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滕/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先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步
B.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滕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先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步
C.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滕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先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步
D.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滕/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先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步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游记:顾名思义,指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有带抒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丰乐亭记》、袁宏道的《满井游记》。
B.笳: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吹奏乐器,似笛,通常称“胡笳”,在汉时流行于塞北和西域游牧民族中,善于表现凄怆、哀怨的情感,富有悠远的穿透力,很符合那些边远游牧民族英勇剽悍的个性及牧马吹奏的特色。
C.中州:又名中土、中原、中国,黄河中下游河南的古称,意为国之中、华夏之中。古代分中国为九州,中州为其中之一。其他八州是冀、兖、青、徐、扬、荆、豫、益。
D.五岳: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是古代民间山神崇拜、五行观念和帝王巡猎封禅相结合的产物,后为道教所继承,被视为道教名山。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千山毗邻辽阳城,地处边界,山中草木繁盛,作者携下属徐、刘二人取道辽阳上山。
B.位于龙泉寺的万佛阁,从半山腾空而出,气势磅礴,游人凭栏远望,顿觉寒风四起。
C.作者用移步换景的手法,描述游览千山的全过程,突出了千山“险峻秀丽”的特点。
D.作者运用平实质朴的笔法,细致地描绘了千山的自然之美,抒发了个人的豪情壮志。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间适有吹笳者,声振林樾,闻之愀然。
②使在中州,当与五岳等;僻在东隅,高人、游士罕至焉。
【答案】15.B
16.C
17.C
18.①这时候正好有吹胡笳的人,胡笳的声音震动林木,听起来让人感到忧愁。
②(千山)假使在中原地区,应该与五岳齐名;(现在它)处在僻远的东部角落,志趣高雅、游历四方的人极少来到这里。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
根据上文,这段文字是写该路段极其难行。“以匹布缚胸”是帮助行路的方式;“使人”必须和下文“从后挽之”连起来,否则“挽”的动作就不知是谁发出的了;“盘跚而步”中的“而”是表修饰的连词,“盘跚”是“步”的状语,不可拆分;“刘子先之”中的“先之”是“在前面,先走”的意思,文言文中常见。综上,只有 B 项最为合理。
16.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 九州不包括中州,古代分中国为九州。对于九州的具体分布说法不一,比较常见的九州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益、雍九州。《尚书.禹贡》作,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尔雅·释地》有幽、营州而无青、梁州,《周礼.夏官。职方》有幽、并州而无徐、梁州。
17.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
A 项,徐、刘二人非作者“下属”。
B 项,万佛阁在“祖越寺”而非“龙泉寺”。
D 项,本文抒发的并非“豪情壮志”。
18.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①“适”,恰逢、正好;“者”,………的人;“漱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②“使”,假使;“等”,同等、齐名;“高人”,志趣高雅的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