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沁园春·长沙 同步练习(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沁园春·长沙 同步练习(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08 14:49:18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课沁园春长沙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光明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弘扬“红船精神” 走在时代前列》,首次深刻阐述并提出了红船精神。
B.百度董事长李彦宏表示,中国人对隐私问题没那么敏感,多数情况下他们愿意用隐私换取便利、安全或者效率。
C.目前我国中小学营养餐浪费已经成为普遍现象,这是源于中小学营养餐与学生的期望落差太大造成的。
D.针对海岸种树不易成活、年年造林不见林,林业部门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推出了很多造林的新模式。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张大爷对记者说:“现在其实有好多电影、电视,都是讲述我年轻时候的故事,总是能让我回想起那个峥嵘岁月的时代。”
B.贫穷山村的农家女孩苏明娟能够脱胎换骨,完成人生的华丽转身,离不开好心人的帮助,更离不开她自己的勤奋。
C.40多年前,一批风华正茂的知青响应祖国号召,来到苏北响水县康庄大队插队落户;40多年后,已年过花甲的他们重返这片热土,感受这里的巨大变化。
D.真实案件改编,戏骨同台飙戏,剧情扑朔迷离,节奏酣畅淋漓……《破冰行动》从立项起就备受关注,最后的呈现也不孚众望。
3.对“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粪土”的用法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
A.使动用法 B.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C.意动用法 D.名词作该句的主语
4.对下列词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使用了对偶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描绘了词人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B.“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江山”代国家;“激扬文字”代评论国家大事,激浊扬清的文章。
C.“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运用了反问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这一问道出了词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
D.“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的“万户侯”比喻大军阀、大官僚,此句表现了“同学少年”对“万户侯”的鄙夷之情。
5.对下面的句子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强大的反动势力试图阻止革命航船的前进,但它终将螳臂当车,可笑不自量。
B.结尾的定格造像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表现了革命者决心扭转乾坤的壮志豪情。
C.回顾往昔,以问句收束,即是激励,更是前瞻,气势雄阔而豪迈。
D.虚实相映,激人想象,以游水搏浪之实来写人生奋斗之虚,颇有双关之妙。
6.诗词讲究炼字。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就把春意盎然、生机勃发的美景表现了出来。选出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
A.独、寒、击、翔 B.层、漫、浅、竞
C.染、透、争、击 D.碧、尽、遍、争
7.阅读纳兰性德《沁园春》一词,填入词中甲、乙两处的词句是(  )
试望阴山,黯然销魂,无言徘徊。见青峰几簇,去天才尺;黄沙一片,(甲)。碎叶城荒,拂云堆远,雕外寒烟惨不开。踟蹰久,忽砯崖转石,万壑惊雷。 穷边自足愁怀,(乙)?只凄凉绝塞,蛾眉遗冢;销沉腐草,骏骨空台。北转河流,南横斗柄,略点微霜鬓早衰。君不信,向西风回首,百事堪哀。
A.匝地无埃 又何必平生多恨哉
B.匝地无尘埃 何必平生多恨哉
C.匝地无尘埃 又何必平生多恨哉
D.匝地无埃 何必平生多恨哉
8.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夸张)
B.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反问)
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对偶)
D.粪土当年万户侯。(比喻)
9.下列对《沁园春 长沙》这首词的用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其中“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染”字则活画了岳麓山一带枫林的红色仿佛人工染成的。
B.“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其中"透"字写出江水碧绿清澈和江水满溢之状,“争”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烈场面。
C.“鹰击长空”的“击”字准确地描绘出苍鹰展翅、矫健勇猛的雄姿。
D.“鱼翔浅底”的“翔”字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状态。
10.下面一首《沁园春》上阙打乱了顺序,排列顺序正确的一组是(  )
①蹭蹬归来,闭门独坐,赢得穷吟诗句清
②费十年灯火,读书读史,四方奔走,求利求名。
③夫诗者,皆吾侬平日,愁叹之声。
④一曲狂歌,有百余言,说尽一生。(《沁园春》戴复古 )
A.②④①③ B.③①②④ C.④②①③ D.②③①④
11.   ,   ,粪土当年万户侯。(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12.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   。(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13.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   ,粪土当年万户侯。(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
14.   ,   ,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15.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二、语言表达
16.下面是某人发给朋友的一则手机短信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修改。
我于昨晚得知家母重病住院、急需手术、资金不足的消息,甚为挂念。现承蒙×××捎去5000元,以尽绵薄之力,请务必领受。他日抽闲我定当莅临医院探望。祝愿老人家病体早日康复!
三、现代文阅读
1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毛泽东诗词的数字表达法,与中国语言的表达方式相关,如《唐诗纪事》卷七所载初唐四杰的轶闻:“骆宾王文好以数对,如‘秦塞重关一百二,汉家离宫三十六’,时人号为‘算博士’。”毛泽东诗词用数字用得多,用得圆熟流转,有的地方简直达到化境。他多用“万”“千”等大数字,顾盼生风,相当出彩。数字可以使语言凝练、声情并茂、气度恢宏地囊括大千世界,有道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万类霜天竞自由”(《沁园春·长沙》),又有道是“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沁园春·雪》)。如此苍茫的境界,使《世说新语》记述的谢道韫的“咏絮才”佳话,简直成了小儿女把戏。
以数字写战争,战争的规模、目的、民众基础和行军速度,都写得气势淋漓。战略战术灵活机动,如“此行何处?赣江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又如“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反击国民党军队对中央苏区的“围剿”,既有战争氛围的渲染,又有战争气势的张扬,其强烈的审美效果多与数字相关:“万木霜天红烂漫……雾满龙岗千嶂暗……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反“围剿”中那种高度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被一组数字表现得动人心魄:“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数字的使用,在特定战役中呈现出统计学的具体性,在大规模的战争过程取得决定性胜利时呈现出审美学的概括性,比如长征胜利,有“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的概括。
由于这些数字出自大怀抱、大手笔,又与鲜丽独特的意象进行多姿多彩的组合,在运用手法方面又呈现具体性和概括性、空间延展和实践飞跃的多样性及疏密有致的节奏感,因而颇有一些数字句成为全篇的警策所在,成为千古妙句。比如《七律·登庐山》在“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笼四百旋”之后,又有数字句“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七律·答友人》在“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之后,又有数字句“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这些数字或为地理方位,或为江流走势,或点亮神话物证,或对天象进行人间剪裁,都令人联想到“李白文章,锦心绣口”,展开了一番别有情致的天上人间的精神畅游和文化对话。
(节选自杨义《毛泽东诗词的文化气象》)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毛泽东诗词的数字表达法,与中国语言表达方式相关,而这可谓渊源有自,在古籍《唐诗纪事》中可寻到例证。
B.毛泽东写诗词用数字,创作具有数量多、质量优的特点,有一些使用数字的诗(词)句简直臻于化境,艺术效果非凡。
C.毛泽东在写诗词时多用“万”“千”等大数字,“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万水千山只等闲”等皆可为证。
D.因为毛泽东以数字入诗词,语言凝练,所以诗词形成了一种大的怀抱和境界。
(2)下列诗(词)句,不符合“用数字写战争写得气势淋漓”的一项是(  )
A.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B.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C.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D.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毛泽东在写诗词时使用数字,只是为了展现战争的规模、目的、民众基础和行军速度,甚至写出了战略战术的灵活机动。
B.毛泽东写战争时使用一些数字,产生了强烈的审美效果,有的诗词渲染了战争的氛围,有的诗词则张扬了战争的气势。
C.毛泽东诗词中的数字和鲜丽独特的意象形成了多姿多彩的组合,使一些数字句成为千古妙句。
D.毛泽东诗词中的数字,涉及地理方位、神话物证和个人想象等内容,可以和李白文章相媲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新诗与旧诗,是中国诗坛的两朵鲜花,两者相互关联、不可割裂,本应并肩携手,共创中国诗歌的辉煌前程,但可惜两者间似乎一直存在深沟高垒,不由得令人感慨万端。
诗歌作为一门艺术,当然有新旧之别。但新旧之分仅是从时间、内容与形式上做出的区分,并不代表质量、成就的高低之别。新的作品好,旧的作品未必不佳,有许多艺术形式与艺术品,所历年代越久,价值反倒越高。艺术不是时装,不能以追新逐奇来掩饰内中的空虚。简单的线性进化思想并不足以概括艺术的发展。艺术作用于人类的灵魂,因此,触动心弦、深入人心才是它的价值所在。唯有将人类的体验深化、升华,清晰准确地予以美的表达,给人以无穷启迪的艺术,才永远是新的、伟大的、不朽的艺术。
新诗、旧诗皆是诗。旧诗中有不少宣扬封建落后思想的作品,这是需要我们加以摒弃的。但另一方面,它又有许多风清骨峻、思精韵美的流芳之作,有许多感时忧国、魂牵中华的灿烂篇章,怎么能将其一笔勾销而全盘否定呢?如果以相同的标准来衡量新诗,同样不也是精品稀少,而多为应时应景、歌功颂德、肤浅跟风之作吗?
若说诗歌是人类文化的无价珍宝,是文学皇冠上的明珠,那么这珍宝和明珠是由旧诗、新诗共同组成的。倘若说中国曾是诗的国度,那么这诗指的主要是旧诗而非新诗。出于以上原因,我认为近百年来,旧诗被放逐得太久,被不加分析地排斥得太厉害,已到了该重新认识它的时候。
新诗与旧诗须要结盟。新诗、旧诗相互以自己的意趣与标准去评价不同的东西,不是致力于求同存异、互相学习,而是希望以已驭人,让别人来归顺自己,这都是不可取的。诗歌的天地大得很,与其独演独舞,何如联手共舞?新诗、旧诗联盟,绝不是一加一等于二,而是大于二,大于三。
从实际来说,只须将现今散落在民间的旧诗词组织、刊物吸引、纳入文联、作协或诗歌学会,给予他们同等的政治待遇、经济资助,帮助他们更好地存活成长,就可以大大增强诗歌的创作力量。同时,积极开展相互间的沟通交流和深度对话,在交流中不断消除分歧,增进融通。总之,对新诗、旧诗要一视同仁,不能怀抱歧视与偏见而区别对待。
新诗、旧诗要互相学习。具体来说,新诗可以向旧诗学习其严谨、简洁、精练,学习其重音韵、重意境、音调铿锵、朗朗上口、易记易流传。旧诗可以向新诗学习其自由无拘、求新求变、永不满足、永远探索的精神。新诗、旧诗本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只要能打消人为芥蒂,相互学习,博采众长,一定能接续《诗经》传统,彰显汉语音、形、义的内部特质和精妙关系,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诗歌审美言志、表情达意的深刻内涵,推动中国诗歌进一步发展。
想要实现这一目标,想要让旧体诗词重新振兴,与新诗一道发展,除了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外,每个写诗爱诗和关注诗歌命运的人都应尽己之力,献计献策,去接续文脉,创造佳构。最根本的是要写出音韵铿锵、神足意满、打动人心、能传之久远的诗来,“让金子般的诗句出现”,就一定能迎来诗歌繁荣昌盛的美好明天。
(有删改)
18.下列对“新诗与旧诗的关系及现状”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新诗与旧诗本应该是密不可分的,因为两者相互关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B.新诗与旧诗有着本质的联系,但近百年来我国注重发展新诗,对旧诗不加分析地排斥。
C.新诗、旧诗同属诗歌艺术,二者只有内容、形式的新旧区别,没有质量、成就的高低。
D.新诗、旧诗在当今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彼此想以己驭人,衡量标准不一。
19.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新诗、旧诗本应互相学习,共同发展,但二者之间似乎一直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B.诗歌作为一门艺术,它的价值就在于能触动人的灵魂、深入人心。所以新诗不必注重形式和内容,发扬其自由无拘、求新求变、永远探索的精神即可。
C.旧体诗要想在新时代有所发展,最根本的就是要写出有思想内涵、能触动心弦、符合人民群众精神需求的作品。
D.新诗、旧诗是中国诗坛的两朵鲜花,可惜二者现在没有一道发展,令人感慨。
2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旧体诗中有部分作品思想内容不健康,宣扬封建落后思想,这些都需要摒弃。但新诗也须学习旧体诗的严谨、简洁、精练等特点。
B.作者认为旧诗才是人类文化的珍宝、文学皇冠上的明珠,因此在写作新诗时勿忘继承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重视中华民族独有的审美取向。
C.诗歌的发展天地大得很,新诗与旧诗应该“共舞”,对此作者满怀期待,希望彼此之间能求同存异,互相学习。
D.对于新诗与旧诗的结盟,目前具体的措施是把民间旧诗词组织等纳入正式机构内,提高他们的待遇,积极开展沟通交流、深度对话等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课沁园春长沙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光明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弘扬“红船精神” 走在时代前列》,首次深刻阐述并提出了红船精神。
B.百度董事长李彦宏表示,中国人对隐私问题没那么敏感,多数情况下他们愿意用隐私换取便利、安全或者效率。
C.目前我国中小学营养餐浪费已经成为普遍现象,这是源于中小学营养餐与学生的期望落差太大造成的。
D.针对海岸种树不易成活、年年造林不见林,林业部门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推出了很多造林的新模式。
【答案】B
【解析】A项,语序不当,把“深刻阐述”和“提出”调换位置;
C项,句式杂糅,“源于……造成的”句式杂糅;
D项,成分残缺,“针对”缺少宾语,应在“年年造林不见林”后加“的情况”。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张大爷对记者说:“现在其实有好多电影、电视,都是讲述我年轻时候的故事,总是能让我回想起那个峥嵘岁月的时代。”
B.贫穷山村的农家女孩苏明娟能够脱胎换骨,完成人生的华丽转身,离不开好心人的帮助,更离不开她自己的勤奋。
C.40多年前,一批风华正茂的知青响应祖国号召,来到苏北响水县康庄大队插队落户;40多年后,已年过花甲的他们重返这片热土,感受这里的巨大变化。
D.真实案件改编,戏骨同台飙戏,剧情扑朔迷离,节奏酣畅淋漓……《破冰行动》从立项起就备受关注,最后的呈现也不孚众望。
【答案】C
【解析】A项,“峥嵘岁月”,形容不平凡的年月。故“峥嵘岁月”中的“岁月”,与其后的“时代”表意重复,故“峥嵘岁月”使用错误;
B项,“脱胎换骨”,比喻彻底改变立场观点,也比喻重新做人。句中指的是贫穷山村的农家女孩完成人生的华丽转身,故不合语境;
C项,“风华正茂”:风采和才华正在最好的时候。句中指40多年前,那些“知青”正是风采和才华正好的时候,故成语使用正确;
D项,“不孚众望”:不能使大家信服,不合乎大家的希望。句中指“《破冰行动》从立项起就备受关注,最后的呈现”也很好,故应改为“不负众望”。不负众望:不辜负众人的期望。
3.对“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粪土”的用法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
A.使动用法 B.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C.意动用法 D.名词作该句的主语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把握诗歌中词类活用的能力。
C“粪土”是古汉语中名词活用的现象,属于意动用法,应翻译为“以……为粪土”。
4.对下列词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使用了对偶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描绘了词人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B.“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江山”代国家;“激扬文字”代评论国家大事,激浊扬清的文章。
C.“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运用了反问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这一问道出了词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
D.“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的“万户侯”比喻大军阀、大官僚,此句表现了“同学少年”对“万户侯”的鄙夷之情。
【答案】B
【解析】考查课文内容理解。A项,这两句词只是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从形式上看,不是对偶。B项,正确;C项,“反问”错,“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只是一个普通的疑问句,没有用反问和拟人;D项,万户侯,本指食邑万户的封侯者,词中借指大军阀、大官僚。军阀和万户侯都是人,属同类事物,不构成比喻。此处属借代手法。
5.对下面的句子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强大的反动势力试图阻止革命航船的前进,但它终将螳臂当车,可笑不自量。
B.结尾的定格造像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表现了革命者决心扭转乾坤的壮志豪情。
C.回顾往昔,以问句收束,即是激励,更是前瞻,气势雄阔而豪迈。
D.虚实相映,激人想象,以游水搏浪之实来写人生奋斗之虚,颇有双关之妙。
【答案】D
【解析】
D.“以游水搏浪之实来写人生奋斗之虚”错误。对虚实手法的分析正好颠倒了,“游水搏浪”是回忆的内容,是虚写,“人生奋斗”是作者要说的本意所在。
6.诗词讲究炼字。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就把春意盎然、生机勃发的美景表现了出来。选出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
A.独、寒、击、翔 B.层、漫、浅、竞
C.染、透、争、击 D.碧、尽、遍、争
【答案】C
【解析】结合《沁园春 长沙》的内容“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分析,C项正确。
7.阅读纳兰性德《沁园春》一词,填入词中甲、乙两处的词句是(  )
试望阴山,黯然销魂,无言徘徊。见青峰几簇,去天才尺;黄沙一片,(甲)。碎叶城荒,拂云堆远,雕外寒烟惨不开。踟蹰久,忽砯崖转石,万壑惊雷。 穷边自足愁怀,(乙)?只凄凉绝塞,蛾眉遗冢;销沉腐草,骏骨空台。北转河流,南横斗柄,略点微霜鬓早衰。君不信,向西风回首,百事堪哀。
A.匝地无埃 又何必平生多恨哉
B.匝地无尘埃 何必平生多恨哉
C.匝地无尘埃 又何必平生多恨哉
D.匝地无埃 何必平生多恨哉
【答案】A
【解析】《沁园春》词牌格律,可参照《沁园春·长沙》,主要根据字数来判断。
8.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夸张)
B.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反问)
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对偶)
D.粪土当年万户侯。(比喻)
【答案】B
【解析】“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为设问。
9.下列对《沁园春 长沙》这首词的用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其中“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染”字则活画了岳麓山一带枫林的红色仿佛人工染成的。
B.“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其中"透"字写出江水碧绿清澈和江水满溢之状,“争”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烈场面。
C.“鹰击长空”的“击”字准确地描绘出苍鹰展翅、矫健勇猛的雄姿。
D.“鱼翔浅底”的“翔”字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状态。
【答案】B
【解析】B项,“江水满溢之状”错误,“透”字只体现江水碧绿清澈的特点,没有写出江水满溢之状。
10.下面一首《沁园春》上阙打乱了顺序,排列顺序正确的一组是(  )
①蹭蹬归来,闭门独坐,赢得穷吟诗句清
②费十年灯火,读书读史,四方奔走,求利求名。
③夫诗者,皆吾侬平日,愁叹之声。
④一曲狂歌,有百余言,说尽一生。(《沁园春》戴复古 )
A.②④①③ B.③①②④ C.④②①③ D.②③①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词牌《沁园春》上阙的排序。如此学生可以依据自己学过的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的顺序进行排序。从内容上看,④句总括“有百余言,说尽一生”;②句“四方奔走,求利求名”是前半生;①句“蹭蹬归来,闭门独坐”是后半生;③句紧承①句“赢得穷吟诗句清”。
11.   ,   ,粪土当年万户侯。(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答案】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解析】本句要注意“激扬”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
12.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   。(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答案】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解析】本句要注意“遒”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
13.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   ,粪土当年万户侯。(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
【答案】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解析】本句要注意“激扬”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
14.   ,   ,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答案】怅寥廓;问苍茫大地
【解析】本句要注意“寥廓”“苍茫”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
【点评】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5.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答案】怅寥廓
【解析】本句要注意“寥”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
二、语言表达
16.下面是某人发给朋友的一则手机短信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修改。
我于昨晚得知家母重病住院、急需手术、资金不足的消息,甚为挂念。现承蒙×××捎去5000元,以尽绵薄之力,请务必领受。他日抽闲我定当莅临医院探望。祝愿老人家病体早日康复!
【答案】①“家母”改为“令堂”(或“令慈”);②“资金”改为“费用”;③“承蒙”改为“拜托”(或“劳驾”);④“领受”改为“收下”;⑤“莅临”改为“前往”。
【解析】①“家母”谦辞,对别人称自己的母亲,此处使用“家母”称呼朋友的母亲,不得体。
②“资金”,指经营工商业的本钱,此处是朋友间的短信,不合乎语境,使用不得体。
③“承蒙”,敬辞,表示自己心怀感激地接受,此处用于让朋友捎钱,不得体。
④“领受”多用于自己接受别人好意,此处用于让友人接受自己的钱不得体。
⑤“莅临”,敬辞,多用于修饰长辈、上级及贵宾的光临,以示主人对客人的敬意,这里用于自身,不得体。
三、现代文阅读
1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毛泽东诗词的数字表达法,与中国语言的表达方式相关,如《唐诗纪事》卷七所载初唐四杰的轶闻:“骆宾王文好以数对,如‘秦塞重关一百二,汉家离宫三十六’,时人号为‘算博士’。”毛泽东诗词用数字用得多,用得圆熟流转,有的地方简直达到化境。他多用“万”“千”等大数字,顾盼生风,相当出彩。数字可以使语言凝练、声情并茂、气度恢宏地囊括大千世界,有道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万类霜天竞自由”(《沁园春·长沙》),又有道是“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沁园春·雪》)。如此苍茫的境界,使《世说新语》记述的谢道韫的“咏絮才”佳话,简直成了小儿女把戏。
以数字写战争,战争的规模、目的、民众基础和行军速度,都写得气势淋漓。战略战术灵活机动,如“此行何处?赣江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又如“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反击国民党军队对中央苏区的“围剿”,既有战争氛围的渲染,又有战争气势的张扬,其强烈的审美效果多与数字相关:“万木霜天红烂漫……雾满龙岗千嶂暗……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反“围剿”中那种高度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被一组数字表现得动人心魄:“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数字的使用,在特定战役中呈现出统计学的具体性,在大规模的战争过程取得决定性胜利时呈现出审美学的概括性,比如长征胜利,有“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的概括。
由于这些数字出自大怀抱、大手笔,又与鲜丽独特的意象进行多姿多彩的组合,在运用手法方面又呈现具体性和概括性、空间延展和实践飞跃的多样性及疏密有致的节奏感,因而颇有一些数字句成为全篇的警策所在,成为千古妙句。比如《七律·登庐山》在“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笼四百旋”之后,又有数字句“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七律·答友人》在“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之后,又有数字句“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这些数字或为地理方位,或为江流走势,或点亮神话物证,或对天象进行人间剪裁,都令人联想到“李白文章,锦心绣口”,展开了一番别有情致的天上人间的精神畅游和文化对话。
(节选自杨义《毛泽东诗词的文化气象》)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毛泽东诗词的数字表达法,与中国语言表达方式相关,而这可谓渊源有自,在古籍《唐诗纪事》中可寻到例证。
B.毛泽东写诗词用数字,创作具有数量多、质量优的特点,有一些使用数字的诗(词)句简直臻于化境,艺术效果非凡。
C.毛泽东在写诗词时多用“万”“千”等大数字,“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万水千山只等闲”等皆可为证。
D.因为毛泽东以数字入诗词,语言凝练,所以诗词形成了一种大的怀抱和境界。
(2)下列诗(词)句,不符合“用数字写战争写得气势淋漓”的一项是(  )
A.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B.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C.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D.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毛泽东在写诗词时使用数字,只是为了展现战争的规模、目的、民众基础和行军速度,甚至写出了战略战术的灵活机动。
B.毛泽东写战争时使用一些数字,产生了强烈的审美效果,有的诗词渲染了战争的氛围,有的诗词则张扬了战争的气势。
C.毛泽东诗词中的数字和鲜丽独特的意象形成了多姿多彩的组合,使一些数字句成为千古妙句。
D.毛泽东诗词中的数字,涉及地理方位、神话物证和个人想象等内容,可以和李白文章相媲美。
【答案】(1)D
(2)B
(3)B
【解析】(1)D 项,“以数字入诗词”和“大的怀抱和境界”因果倒置。原文有“由于这些数字出自大怀抱、大手笔……”故选D。
(2)B项,出自《浪淘沙 北戴河》,虽然有“千年”“挥鞭”等字眼,但此句不是写战争,是写当年曹操在此停留并写诗。故选B。
(3)A项,“只是为了”表述绝对;文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万类霜天竞自由”数字就使语言凝练、声情并茂。而不是表现战争的。C项,“数字和鲜丽独特的意象形成了多姿多彩的组合,使……”以偏概全,原文还涉及手法;具体为“由于这些数字出自大怀抱、大手笔,又与鲜丽独特的意象进行多姿多彩的组合,在运用手法方面又呈现……因而……成为千古妙句。”D项,曲解文意,原文为--令人联想到“李白文章,锦心绣口”。只是联想,而非比较。故选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新诗与旧诗,是中国诗坛的两朵鲜花,两者相互关联、不可割裂,本应并肩携手,共创中国诗歌的辉煌前程,但可惜两者间似乎一直存在深沟高垒,不由得令人感慨万端。
诗歌作为一门艺术,当然有新旧之别。但新旧之分仅是从时间、内容与形式上做出的区分,并不代表质量、成就的高低之别。新的作品好,旧的作品未必不佳,有许多艺术形式与艺术品,所历年代越久,价值反倒越高。艺术不是时装,不能以追新逐奇来掩饰内中的空虚。简单的线性进化思想并不足以概括艺术的发展。艺术作用于人类的灵魂,因此,触动心弦、深入人心才是它的价值所在。唯有将人类的体验深化、升华,清晰准确地予以美的表达,给人以无穷启迪的艺术,才永远是新的、伟大的、不朽的艺术。
新诗、旧诗皆是诗。旧诗中有不少宣扬封建落后思想的作品,这是需要我们加以摒弃的。但另一方面,它又有许多风清骨峻、思精韵美的流芳之作,有许多感时忧国、魂牵中华的灿烂篇章,怎么能将其一笔勾销而全盘否定呢?如果以相同的标准来衡量新诗,同样不也是精品稀少,而多为应时应景、歌功颂德、肤浅跟风之作吗?
若说诗歌是人类文化的无价珍宝,是文学皇冠上的明珠,那么这珍宝和明珠是由旧诗、新诗共同组成的。倘若说中国曾是诗的国度,那么这诗指的主要是旧诗而非新诗。出于以上原因,我认为近百年来,旧诗被放逐得太久,被不加分析地排斥得太厉害,已到了该重新认识它的时候。
新诗与旧诗须要结盟。新诗、旧诗相互以自己的意趣与标准去评价不同的东西,不是致力于求同存异、互相学习,而是希望以已驭人,让别人来归顺自己,这都是不可取的。诗歌的天地大得很,与其独演独舞,何如联手共舞?新诗、旧诗联盟,绝不是一加一等于二,而是大于二,大于三。
从实际来说,只须将现今散落在民间的旧诗词组织、刊物吸引、纳入文联、作协或诗歌学会,给予他们同等的政治待遇、经济资助,帮助他们更好地存活成长,就可以大大增强诗歌的创作力量。同时,积极开展相互间的沟通交流和深度对话,在交流中不断消除分歧,增进融通。总之,对新诗、旧诗要一视同仁,不能怀抱歧视与偏见而区别对待。
新诗、旧诗要互相学习。具体来说,新诗可以向旧诗学习其严谨、简洁、精练,学习其重音韵、重意境、音调铿锵、朗朗上口、易记易流传。旧诗可以向新诗学习其自由无拘、求新求变、永不满足、永远探索的精神。新诗、旧诗本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只要能打消人为芥蒂,相互学习,博采众长,一定能接续《诗经》传统,彰显汉语音、形、义的内部特质和精妙关系,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诗歌审美言志、表情达意的深刻内涵,推动中国诗歌进一步发展。
想要实现这一目标,想要让旧体诗词重新振兴,与新诗一道发展,除了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外,每个写诗爱诗和关注诗歌命运的人都应尽己之力,献计献策,去接续文脉,创造佳构。最根本的是要写出音韵铿锵、神足意满、打动人心、能传之久远的诗来,“让金子般的诗句出现”,就一定能迎来诗歌繁荣昌盛的美好明天。
(有删改)
18.下列对“新诗与旧诗的关系及现状”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新诗与旧诗本应该是密不可分的,因为两者相互关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B.新诗与旧诗有着本质的联系,但近百年来我国注重发展新诗,对旧诗不加分析地排斥。
C.新诗、旧诗同属诗歌艺术,二者只有内容、形式的新旧区别,没有质量、成就的高低。
D.新诗、旧诗在当今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彼此想以己驭人,衡量标准不一。
19.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新诗、旧诗本应互相学习,共同发展,但二者之间似乎一直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B.诗歌作为一门艺术,它的价值就在于能触动人的灵魂、深入人心。所以新诗不必注重形式和内容,发扬其自由无拘、求新求变、永远探索的精神即可。
C.旧体诗要想在新时代有所发展,最根本的就是要写出有思想内涵、能触动心弦、符合人民群众精神需求的作品。
D.新诗、旧诗是中国诗坛的两朵鲜花,可惜二者现在没有一道发展,令人感慨。
2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旧体诗中有部分作品思想内容不健康,宣扬封建落后思想,这些都需要摒弃。但新诗也须学习旧体诗的严谨、简洁、精练等特点。
B.作者认为旧诗才是人类文化的珍宝、文学皇冠上的明珠,因此在写作新诗时勿忘继承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重视中华民族独有的审美取向。
C.诗歌的发展天地大得很,新诗与旧诗应该“共舞”,对此作者满怀期待,希望彼此之间能求同存异,互相学习。
D.对于新诗与旧诗的结盟,目前具体的措施是把民间旧诗词组织等纳入正式机构内,提高他们的待遇,积极开展沟通交流、深度对话等活动。
【答案】18.C
19.B
20.B
【解析】18.C项,“二者只有内容、形式的新旧区别,没有质量、成就的高低”错。依据第二段“新旧之分仅是从时间、内容与形式上做出的区分,并不代表质量、成就的高低之别”可知,选项中“二者只有内容、形式的新旧区别”缺少了“时间”这一限制词,且原文中的“不代表”并不等于选项中的“没有”。19.B项,“新诗不必注重形式和内容”错误,依据第七段“新诗可以向旧诗学习其严谨、简洁、精练,学习其重音韵、重意境、音调铿锵、朗朗上口、易记易流传”可知,新诗也应注重形式与内容。故选B。
20.B项,“作者认为旧诗才是人类文化的珍宝、文学皇冠上的明珠”错误,依据第四段“若说诗歌是人类文化的无价珍宝,是文学皇冠上的明珠,那么这珍宝和明珠是由旧诗、新诗共同组成的”可知,B项的“旧诗才是”不准确,应该是“旧诗和新诗共同组成”。故选B。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