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百合花 哦,香雪 同步练习(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百合花 哦,香雪 同步练习(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08 14:50:26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课
一、积累运用
1.下面的句子不属于神态描写的一项是(  )
A.他见我挨他坐下,立即张皇起来,好像他身边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局促不安,掉过脸去不好,不掉过去又不行,想站起来又不好意思。
B.他飞红了脸,更加忸怩起来,两只手不停地数摸着皮腰带上的扣眼。半晌他才低下了头,憨憨地笑了下,摇了摇头。
C.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
D.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我说完了,她也不作声,还是低头咬着嘴唇,好像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
2.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敝帚自珍(破旧)白鹤亮翅(闪光)
B.潜滋暗长(生出)见异思迁(变动)
C.不能自已(停止)群山环拱(围绕)
D.错落有致(情趣)秉烛夜谈(拿着)
3.某同学从自己所读的文章里选出以下三组,为每组文章拟一个标题,编成集子。所拟标题与各组文章对应最恰当的一项是(  )
第一组:《谁能够筑墙垣,围住杜鹃》《现实世界你也可以很诗意》《万人如海一身藏》《关起门来做皇帝》
第二组:《长城修缮别成破坏》《“破四旧”中的文化看客心理》《远去的吴侬软语——打破方言差异之我见》《胡同文化》
第三组:《那湖·那塔——燕园留念》《怀念长发飘飘的时代》《万岁,高三(二)》
A.隔绝喧嚣 破立学问 青春琴弦
B.古韵新风 文化责任 时代变迁
C.古韵新风 破立学问 时代变迁
D.隔绝喧嚣 文化责任 青春琴弦
4.下面各句中加粗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今,台儿沟的姑娘们刚把晚饭端上桌就慌了神,她们心不在焉地胡乱吃几口,扔下碗就开始梳妆打扮。
B.“真没治!”“北京话”陷在姑娘们的包围圈里,不知所云地嘟嚷着。
C.哦,五彩缤纷的一分钟,你饱含着台儿沟的姑娘们多少喜怒哀乐!
D.火车眨眼就无影无踪了。姑娘们围住香雪,当她们知道她追火车的原因后,便觉得好笑起来。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事实上,旅游服务品质有没有保障、旅游市场是否规范、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是否牢固,是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最大瓶颈。
B.《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称,为了实现中国的北极政策目标,中国本着“尊重、合作、共贏、可持续”为基本原则参与北极事务。
C.由南海舰队导弹驱逐舰海口舰、导弹护卫舰岳阳 舰和综合补给舰青海湖舰组成的中国海军第二十七批护航编队载誉归来,按时抵达三亚某军港码头。
D.在科学发展的新时期,要实现城市的快速和可持续发展,就要不断推进城市更新工作,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完善城市品质,优化人居环境。
6.下列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安详 小心翼翼 气势凶凶
B.发髻 日溢丰富 张皇失措
C.棉絮 平淡无其 义愤填膺
D.篝火 流水淙淙 起早熬夜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项是(  )
A.我国首座自主建造、设计、开发的第六代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在我国南海海域正式开钻,标志着我国海洋石油工业深水战略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B.如今选择留洋的人越来越多,因为国外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在教育理念、教学设施上比较先进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
C.茹志鹃著作颇丰,佳作甚多,其中尤以《百合花》最为著名,《百合花》曾入选中学课本和大学文科教材。
D.领导班子是否廉明,能否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推动一个地方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
8.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所以也不要过分鼓励和______,小孩子和年轻人去读某一专门范围内的书;否则,会搞得他们终生厌恶那些最优美的著作。(《读书:目的和前提》)
②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______,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上图书馆》)
③她不明白她们的用意,每次都认真地回答:“两顿。”然后又友好地瞧着她们反问道:“你们呢?”“三顿!”她们每次都______地回答。(《哦,香雪》)
④但从他们满身泥泞,极度疲乏的神色上,______从那些似乎刚从泥里据出来的担架上,大家明白,前面在进行着一场什么样的战斗。(《百合花》)
A.劝诫 望洋兴叹 振振有词 以致
B.规劝 望洋兴叹 理直气壮 甚至
C.规劝 无能为力 振振有词 以致
D.劝诫 无能为力 理直气壮 甚至
9.比较《百合花》和《哦,香雪》这两篇小说,分析不恰当的是(  )
A.刻画了不同时代的具有人情美、人性美的女性形象,借助人物心灵深处的触动传达具有时代特征的情绪,启迪读者对生活的思考和追求。
B.摒弃宏大叙事,着眼于日常生活情景,故事情节简单明了;刻画细腻,人物形象丰满而又鲜活;语言清新、俊逸,富有诗意,极具感染力。
C.采用具有象征意味的物象。百合花象征了军民间纯洁的感情,赞扬了人物的人性美;自动铅笔盒则是现代文明的象征,有着强烈的时代意义。
D.有着相同的叙述视角,以“我”为视点,娓娓动听地叙述故事,栩栩如生地描绘人物,并从“我”的感情变化中逐步完成人物性格的塑造。
10.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沁园春·长沙》上下两阕,一今一昔,一独一众,在时空前后对照下,既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生机勃发的秋景图,又传达出一种健康昂扬、意气风发的生命状态。
B.《想北平》一文语言通俗纯净,亲切而意味深长。老舍在文中没有铺张夸饰北平的丰物美景,而是娓娓叙谈,字里行间既有对北平的深切挚爱,也有眷恋故土的深情。
C.《百合花》是一篇将政治主题和人性审美意蕴巧妙结合的作品,表现了战争年代人与人之间的真挚友情,赞美了小战士平凡崇高的品格,表达了对人性真善美的呼唤。
D.《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阕再现了周瑜的形象并赞美其功业。“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句,正面表现了周瑜在这一场生死攸关的战役中指挥若定、从容不迫的神态。
11.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填空。
(1)当代著名女作家   创作的小说《百合花》,构思巧妙,以    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以纯洁的百合花象征   ,展开对军民关系饶有诗意的描写,抒写了军民鱼水情。按故事情节的一般规律,可分为    、    和     三部分。
(2)“我”是小说中事件的见证人,“我”对小通讯员的态度一直在变化,请用准确的词语填空。
在刚刚接触因赶路不及而   ,然后又对他保持距离的做法而   ,以后是对小同乡   ,“从心底上爱上这位傻呼呼的小同乡”, 最后,“我”怀着   的心情,送走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
12.填空。
(1)《百合花》的作者是当代作家   ,她还有代表作《   》等。她的女儿   也是当代著名作家。
(2)《百合花》运用   的写作方法,从生活侧面去反映时代风云,作品整体呈现出   的美学风格。
(3)《哦,香雪》的作者是   ,她是当代著名作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还有代表作《   》和《   》等。
(4)现当代文坛上,有一种描写故乡农村的生活,带有浓厚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人们称之为   。代表作家有   和   等。
13.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由于一些人为的原因,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曾一度处于   状态。(停滞/停顿)
②南宋王朝偏安一隅,苟且偷安,不谋收复国土,只是   享乐,结果只能是加速灭亡。(贪图/贪婪)
③街道两旁   地立着青砖绿瓦木窗飞檐的商铺,屋脊两端雕刻的鸱吻兽昂首而立。(五彩缤纷/林林总总)
④那确实令人   ,但我巧妙地避开了家里人的嘲笑和奚落。(局促不安/如坐针毡)
⑤到半夜,小说终于脱稿了,他   地摸着胡子,长长地松了一口气。(踌躇满志/自鸣得意)
14.填写合适的语句,完成下面一段话。
青春是什么?有的人说青春是绚烂多彩的花季,是①   ,是青翠嫩绿的春,是②   ;有的人说青春是欢笑时的泪水,是流泪时的微笑,是轻松的压抑,是沉重的放纵;还有的人说青春是一坛醇香的酒,是一束鲜艳的花……每个人对青春都有自己的诠释,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答案。正是为了尊重这种各自迥异的答案与诠释,人们才匆匆走上一条条属于自己的道路,③   ,破译青春的密码。
15.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破zhān   帽 niǔ   怩 抱qiàn   踌chú    幼zhì   
二、语言表达
16.《百合花》和《哦,香雪》两篇小说有着相近的风格,都有散文化的味道,试结合文本赏析。(《百合花》《哦,香雪》)
三、综合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在历史的进程中,我们同样需要守望者。守望是一种角度。当我这样说时,我已经承认对待历史进程还可以有其他的角度,它们也都有存在的理由。譬如说,你不妨做一个战士,甚至做一个将军,在时代的战场上________,发号施令。你不妨投身到任何一种潮流中去,去经商,去从政,去称霸学术,统帅文化,叱咤风云,________,去充当各种名目的当代英雄。但是,在所有这些显赫活跃的身影之外,还应该有守望者的寂寞的身影。
守望者是这样一种人,他们并不直接投身于时代的潮流,毋宁说往往与一切潮流保持着一个距离,但他们也不是旁观者,相反对于潮流的来路和去向始终怀着深深的关切。他们关心精神价值甚于关心物质价值,在他们看来,无论个人还是人类,物质再繁荣,生活再舒适,(  )。所以,他们虔诚地守护着他们心灵中那一块精神的园地,其中珍藏着他们所看重的人生最基本的精神价值,同时警惕地瞭望着人类前方的地平线,注视着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守卫土地,仰望天空,他们守的是人类________的生命之土,望的是人类________的精神之天。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赴汤蹈火 指点江山 安居乐业 超世绝伦
B.赴汤蹈火 高谈阔论 安身立命 超世绝伦
C.冲锋陷阵 指点江山 安身立命 超凡脱俗
D.冲锋陷阵 高谈阔论 安居乐业 超凡脱俗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如果心神难定,意识不明,就绝无幸福可言
B.无论是精神流于平庸,还是灵魂变得空虚,都绝无幸福可言
C.如果精神流于平庸,灵魂变得空虚,就绝无幸福可言
D.无论是心神难定,还是意识不明,都绝无幸福可言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
B.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
C.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他们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D.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他们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四、现代文阅读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家 书
谢志强
上海青年赵思风1964年之前,对房子的概念是:房子在地面上。不过,他响应“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在上海的人民广场,听过王震将军的动员报告,看过《军垦战歌》的纪录片,还有父亲积极鼓励他报名,1964年6月,赵思风顺利地踏上西去列车,怀着满腔热情,一路高歌,以至到了农场的连队,他嗓子唱得有点沙哑了。
汽车送抵农场场部,然后是马车接他们到连队。有人说:到了。
赵思风疑惑,问:房子呢?
有位操着浓重的四川口音的汉子(随后知道他是连长)喊:大家注意,你们就站在房顶上。
赵思风吓了一跳,这房子跟沙丘差不多,这么多人站在上边,不会坍塌了?
连长喊:青年同志们,跟我来。
赵思风和同来的上海青年,顺着连长引领,走下平地隆起的房顶——土包下开着洞门,稍稍弯腰低头,屋里中间有一条三尺来宽的过道,过道两边是大通铺。
赵思风第一次见识地底下的房子,叫地窝子。他在上海,家里是棉褥子、棉枕头。一路不断换车,又说又唱,累了。他迫不及待地躺下,他的身下发出嘈杂的响声。他惊跳起来,一摸,褥子垫的、枕头塞的,净是麦秸秆。草褥子,草枕头。第二天醒来,鼻孔、嘴巴都钻进了沙子。
开始劳动——夏收割麦。赵思风第一次割麦子,镰刀不听他的使唤,小腿划了个伤口子,手心磨起了水泡,他浑身痒,说不清是蚊子叮,还是麦芒刺。
当夜,他打着手电筒,写了一封家书,表达了思念之情。他第一次离开父母,还这么遥远。一个月后,接到回信。家中的信,都由母亲执笔。
父亲是居委会主任,大小是个干部——喜欢打官腔。赵思风想象得出父亲口授的样子。母亲的信里传达了父亲的观点:建设边疆,好好锻炼。
于是,赵思风赌气了——他没回信,而且,他打定主意,不再给家里写信。他反感父亲讲“大道理”——那么远,够不着。
上海与新疆,一封信,在路上起码走十天半月。母亲来了三封信,他只拆阅,懒得回复。随后,母亲的来信频繁了,他一个礼拜收到一封信。母亲的信里,传达了父亲的“指示”,可能父亲觉得做思想政治工作要有针对性——期望赵思风汇报工作和思想情况。母亲在乎的是他的生活(吃、住,还有气候,甚至问:沙漠地带有没有水?)。
赵思风肩膀嫩、力气小,大田作业,劳动强度大,伙食条件差,一天三顿苞谷馍馍,少油的菜很单调。他发现,连长时常关心他的生活,而不讲什么“大道理”。他倒是觉得连长比父亲要亲切。他不忍把劳动和伙食的情况告诉父母,他能想象出父亲一定讲“锻炼”的道理,而母亲会担忧他的身体。母亲的担心会传染给父亲——他想象自己像一滴水落在无垠的沙漠里。
半年后的一天,赵思风收到一封母亲的信,几乎与上一封信,一个前脚,一个后脚,相差两天。信封出奇地饱满——八页。
母亲从其他家长那里打听了上海青年在新疆的情况。母亲当初反对他报名。这封信里,母亲替父亲解释:你爸在单位里大小也是个干部,动员青年支边,是单位里一项重要的任务,动员符合条件的子女去新疆,你爸不带头,工作难开展。
信中,母亲写了盼望他来信,每天都等待邮递员的车铃响。赵思风发现,航空信封背面有四个字:思风降雨。
母亲收不到他的信,心里像久旱的沙漠了。母亲生他的时候,是夏季,天气又闷又热,于是,母亲给他起了名字:思风。清凉的风驱散了暑热。
赵思风看到第六页,呆愣了。后三页几乎都是选择题(包括填充题)。母亲是小学语文教师——替儿子着想。而且,他感到,在母亲的眼里,他永远是孩子。
母亲表示:知道你很繁忙很辛苦,没有工夫写信,那么,不用花很多时间,只要把这三页“答卷”答完了寄回即可。
多年后,赵思风也有了儿子,他已记不全母亲出的三页题目——选择题、填充题。选择题只需打个钩,填充题只需画个圈。比如:工作忙吗?(忙)或(不忙);身体好吗?(好)或(不好);吃得饱吗?(饱)或(饿);睡得好吗?(能睡)或(失眠)。
赵思风第二天就托去团部开会的文教把“答卷”寄出(还附了一张劳动照片——微笑)。
一个月后,母亲回信。说你爸见了“答卷”就欣慰地笑了,而且,像阅读“中央红头文件”一样,反复阅读,领会精神。
这封信里,母亲没有传达父亲的“指示”唯一的一次不再讲“大道理”。显然是背着父亲写信。同时,赵思风收到一个包裹:两袋麦乳糖。是父亲的意思——长身体,补营养,母亲如是说。赵思风认为父亲不可能考虑这么周全,不过是母亲尊重其是一家之长,也希望自己不要对父亲还有怨言。
结婚,搬进土坯屋后的第三年,母亲趁放暑假来探望儿子。
母亲望着离连队不远的沙漠,抱住儿子,说:这样的地方,你怎么活下来的呀?
赵思风说:妈,我这不是活得好好的吗?!果果,叫奶奶。
孙子果果像一个果实投入奶奶的怀抱。赵思风说:妈,你抱孙子,就像抱一个大西瓜。
晚饭由也是上海青年的儿媳烧。饭桌上,母亲提起家书——选择题。她说:我问你答,所有的选择题,问和答都没有反映出实际情况。
赵思风说:姆妈,那是你出题有问题,不了解实际情况,怎么能出好题?
母亲说:你从来都是报喜不报忧。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通过描述祖国的殷切召唤、家庭的积极支持、个体的满怀热情等营造了特定的环境氛围,富有浓郁的时代气息。
B.父亲“期望赵思风汇报工作和思想情况”,实际上也想借助这种方式督促儿子多回信,以便获取儿子更多的日常生活信息。
C.赵思风不给家里回信,表面看起来是他因父亲只讲大道理而赌气,其实有不想让父母知道他生活艰苦而有所担心的原因。
D.父亲见到“答卷”欣慰地笑了,流露出对儿子原谅自己的喜悦和接到回信的心安;“反复阅读”也体现出了对儿子的牵挂。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通过塑造赵思风这一人物形象,揭示了他由一腔热血到诧异失落、从思亲念家到沮丧失望、最终因受母亲感化而积极投身边疆建设的心路历程。
B.小说中农场自然环境极为恶劣,物资供应比较匮乏,这样写既可以让读者领略到生活其中的种种不易,又可以让读者见识到主人公精神成长的可贵。
C.小说细节设计颇具匠心,母亲为“我”取名“思风”彰显了深沉的母爱,“我”为儿子取名“果果”可理解为“我”安心投入边疆建设的美好结果。
D.小说虽然采用第三人称的写作方式,但主要是站在主人公的视角上讲述故事,通过描述赵思风真实的个体主观感受,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3)请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并简要说明。
(4)小说中的“家书”有哪些作用?
阅读《一棵树 三堂课》,回答各题。
一棵树  三堂课
儿时家门前有棵桃树,我最初对事物的认识是从那里开始的。
桃树每年开花结结果,诱惑就悬挂在我头顶,很长一段时间,我垂涎三尺地抬头望。可是一直不敢爬上去。我家的门前住着一个瘸子,我父亲就拿他来恐吓我,说瘸子就是儿时爬橇树摔的。直到某一天,一种突如其来的力量结束了我在树下观望的窘况,我爬了上去。作为回报,我尝到了自己亲手摘到的桃子。而且此后没有一次空手而返。
这时,我才明白,在成功之前,失败是事物的全部可能,而在成功之后,失败已没有可能。桃树并不难上,难的是对未知的恐惧、心理权衡时产生的矛盾和别人施加的影响。
在桃子成就的季节,父亲让我看管桃树,这是我的口福和我们全家的部分口粮。看桃的日子,总让我无端地心惊肉跳,天空中向这边飞来一只鸟,路边行人的脚步声,夜晚毫无先兆的一场暴风雨,只要有点儿蛛丝马迹,我的心都会为桃树牵挂,为此常常从梦中惊醒。当有一日,桃树只剩下空空的枝头,我的心充盈而且踏实,不但是我,一家人都感觉轻松又坦荡,夜晚睡觉,一家四口的鼾声,像交响乐中四个声部的重奏。
财富是诱人的,我家门前那一棵桃树的果实。只要它还挂在枝上只要它不定期对他人存在着诱惑,总会让看管它的人担惊受怕。而简单质朴的生活,让人感到轻松、踏实。
我曾经尝过那种毛茸茸的青果。那是一种青涩的滋味,父亲说,等它们长成了,就跟蜜一样甜。于是,我只好等待。等着青色一点点褪去,慢慢变成深红。但是,不经意的某一天,忽然间一夜醒来,一树的桃子不翼而飞。成熟的果实已被父亲偷偷摘下,连夜挑到镇上,换回了口粮。我对着桃树哭喊,但已经无济于事了。
未成熟的果了是青涩的,可是在等待之中,煮熟的鸭子往往也会飞。在生活中,需要恰当地把握时机,否则,可能人生一头是青涩,另一头是空虚。
21.给下面的字注音。
涎:
窘:
22.教学设计>文章中写道:“直到某一天,一种突如其来的力量结束了我在树下观望的窘况,我爬了上去。”请结合原文体会“我”为什么会有这种“突如其来的力量”?
23.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文中“三堂课”的具体内容,并分别指出“三堂课”给了作者哪些启发?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课
一、积累运用
1.下面的句子不属于神态描写的一项是(  )
A.他见我挨他坐下,立即张皇起来,好像他身边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局促不安,掉过脸去不好,不掉过去又不行,想站起来又不好意思。
B.他飞红了脸,更加忸怩起来,两只手不停地数摸着皮腰带上的扣眼。半晌他才低下了头,憨憨地笑了下,摇了摇头。
C.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
D.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我说完了,她也不作声,还是低头咬着嘴唇,好像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
【答案】C
【解析】 C是外貌描写,不是神态描写。故C错误。
2.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敝帚自珍(破旧)白鹤亮翅(闪光)
B.潜滋暗长(生出)见异思迁(变动)
C.不能自已(停止)群山环拱(围绕)
D.错落有致(情趣)秉烛夜谈(拿着)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字义的理解能力。
A项,“亮:闪光”错误。“亮”应为“显露、显示”的意思。A错误。
3.某同学从自己所读的文章里选出以下三组,为每组文章拟一个标题,编成集子。所拟标题与各组文章对应最恰当的一项是(  )
第一组:《谁能够筑墙垣,围住杜鹃》《现实世界你也可以很诗意》《万人如海一身藏》《关起门来做皇帝》
第二组:《长城修缮别成破坏》《“破四旧”中的文化看客心理》《远去的吴侬软语——打破方言差异之我见》《胡同文化》
第三组:《那湖·那塔——燕园留念》《怀念长发飘飘的时代》《万岁,高三(二)》
A.隔绝喧嚣 破立学问 青春琴弦
B.古韵新风 文化责任 时代变迁
C.古韵新风 破立学问 时代变迁
D.隔绝喧嚣 文化责任 青春琴弦
【答案】D
【解析】分析可知,第一组四篇文章分别有“墙垣”“诗意”“藏”“关起门”,都体现了隔绝喧嚣的意思;“杜鹃”“诗意”可以显示古韵,但“万人如海一身藏”没有体现出古韵。排除BC。第二组四篇文章都体现了对文化责任的思考,但“破坏”的“破”不是“破立”之“破”,因此破立关系没有体现出来。排除AC。第三组“燕园”“长发飘飘”“高三(二)”都属于青春记忆,没有体现时代变迁。排除BC。故选D。
4.下面各句中加粗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今,台儿沟的姑娘们刚把晚饭端上桌就慌了神,她们心不在焉地胡乱吃几口,扔下碗就开始梳妆打扮。
B.“真没治!”“北京话”陷在姑娘们的包围圈里,不知所云地嘟嚷着。
C.哦,五彩缤纷的一分钟,你饱含着台儿沟的姑娘们多少喜怒哀乐!
D.火车眨眼就无影无踪了。姑娘们围住香雪,当她们知道她追火车的原因后,便觉得好笑起来。
【答案】B
【解析】 A.心不在焉:心不在这里。指思想不集中。正确。
B.不知所云:不知道在说什么,形容人说话逻辑混乱,表达不清,语无伦次。句意为“不知道该怎么办”,错误。
C.喜怒哀乐:泛指人的各种不同的感情。正确。
D.无影无踪:没有一点踪影。形容完全消失,不知去向。正确。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事实上,旅游服务品质有没有保障、旅游市场是否规范、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是否牢固,是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最大瓶颈。
B.《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称,为了实现中国的北极政策目标,中国本着“尊重、合作、共贏、可持续”为基本原则参与北极事务。
C.由南海舰队导弹驱逐舰海口舰、导弹护卫舰岳阳 舰和综合补给舰青海湖舰组成的中国海军第二十七批护航编队载誉归来,按时抵达三亚某军港码头。
D.在科学发展的新时期,要实现城市的快速和可持续发展,就要不断推进城市更新工作,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完善城市品质,优化人居环境。
【答案】C
【解析】 A.不合逻辑,两面对一面,“有没有”“是否”与“瓶颈”不统一;把“瓶颈”改为“挑战”;
B.“以……为原则”和“本着……的原则”句式杂糅;
C.没有语病;
D.搭配不当,动宾搭配不当,“提升”与“功能”“完善”与“品质”不搭配,将“提升”与“完善”互换位置;
6.下列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安详 小心翼翼 气势凶凶
B.发髻 日溢丰富 张皇失措
C.棉絮 平淡无其 义愤填膺
D.篝火 流水淙淙 起早熬夜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字形的辨识能力。
A项,“气势凶凶”中的“凶凶”书写错误,应该为“汹汹”。
B项,“日溢丰富”中的“溢”书写错误,应该为“益”。
C项,“平淡无其”中的“其”书写错误,应该为“奇”。
D项,全部正确。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项是(  )
A.我国首座自主建造、设计、开发的第六代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在我国南海海域正式开钻,标志着我国海洋石油工业深水战略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B.如今选择留洋的人越来越多,因为国外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在教育理念、教学设施上比较先进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
C.茹志鹃著作颇丰,佳作甚多,其中尤以《百合花》最为著名,《百合花》曾入选中学课本和大学文科教材。
D.领导班子是否廉明,能否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推动一个地方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
【答案】C
【解析】A项,“自主建造、设计、开发”语序不当,从逻辑上看,应该是先“开发、设计”,然后才谈得上“建造”,因此“建造、设计、开发”应调整为“开发、设计、建造”;B项,“因为国外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在教育理念、教学设施上比较先进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结构混乱,选项把“因为”和“是……的主要原因之一”两句杂糅,二者留一;D项,“领导班子是否廉明,能否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推动一个地方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不合逻辑,前面“是否”“能否”是两种情况,后面“推动……健康发展”是一种结果,两面对一面,在“推动”前加“能否”。
8.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所以也不要过分鼓励和______,小孩子和年轻人去读某一专门范围内的书;否则,会搞得他们终生厌恶那些最优美的著作。(《读书:目的和前提》)
②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______,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上图书馆》)
③她不明白她们的用意,每次都认真地回答:“两顿。”然后又友好地瞧着她们反问道:“你们呢?”“三顿!”她们每次都______地回答。(《哦,香雪》)
④但从他们满身泥泞,极度疲乏的神色上,______从那些似乎刚从泥里据出来的担架上,大家明白,前面在进行着一场什么样的战斗。(《百合花》)
A.劝诫 望洋兴叹 振振有词 以致
B.规劝 望洋兴叹 理直气壮 甚至
C.规劝 无能为力 振振有词 以致
D.劝诫 无能为力 理直气壮 甚至
【答案】B
【解析】规劝:郑重地劝说,劝告。劝诫:劝告人们改正缺点错误,警惕未来。第①句摘自《读书:目的和前提》,横线后是郑重劝说的内容。应用“规劝”。望洋兴叹: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量不够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无能为力:用不上力量,帮不上忙,指没有能力或力不能及。第②句摘自《上图书馆》,横线处要表达的是对眼前的情况无可奈何,应用“望洋兴叹”。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气势就壮。振振有词:形容理由似乎很充分,说个不休,也作振振有辞。第③句摘自《哦,香雪》,横线处用来形容公社中学的同学们回答香雪疑惑时的态度,“振振有词”多含贬义,此处用中性词“理直气壮”为佳。甚至:表示所提出的是突出的、进一步的事例。以致: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造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第④句摘自《百合花》,横线处前后构成递进关系,应用“甚至”。
9.比较《百合花》和《哦,香雪》这两篇小说,分析不恰当的是(  )
A.刻画了不同时代的具有人情美、人性美的女性形象,借助人物心灵深处的触动传达具有时代特征的情绪,启迪读者对生活的思考和追求。
B.摒弃宏大叙事,着眼于日常生活情景,故事情节简单明了;刻画细腻,人物形象丰满而又鲜活;语言清新、俊逸,富有诗意,极具感染力。
C.采用具有象征意味的物象。百合花象征了军民间纯洁的感情,赞扬了人物的人性美;自动铅笔盒则是现代文明的象征,有着强烈的时代意义。
D.有着相同的叙述视角,以“我”为视点,娓娓动听地叙述故事,栩栩如生地描绘人物,并从“我”的感情变化中逐步完成人物性格的塑造。
【答案】D
【解析】D项,“有着相同的叙述视角,以‘我’为视点”错。二者视角不同,《百合花》是第一人称视角;《哦,香雪》是第三人称视角,自然也就谈不到是以“我”为视点,并从“我”的感情变化中逐步完成人物性格的塑造了。
10.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沁园春·长沙》上下两阕,一今一昔,一独一众,在时空前后对照下,既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生机勃发的秋景图,又传达出一种健康昂扬、意气风发的生命状态。
B.《想北平》一文语言通俗纯净,亲切而意味深长。老舍在文中没有铺张夸饰北平的丰物美景,而是娓娓叙谈,字里行间既有对北平的深切挚爱,也有眷恋故土的深情。
C.《百合花》是一篇将政治主题和人性审美意蕴巧妙结合的作品,表现了战争年代人与人之间的真挚友情,赞美了小战士平凡崇高的品格,表达了对人性真善美的呼唤。
D.《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阕再现了周瑜的形象并赞美其功业。“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句,正面表现了周瑜在这一场生死攸关的战役中指挥若定、从容不迫的神态。
【答案】D
【解析】D.“正面”错误,“谈笑间”是直接描写周瑜的表现,是正面,“强虏灰飞烟灭”是写曹军的惨败,是以曹军惨败侧面衬托周瑜,是“侧面”。
11.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填空。
(1)当代著名女作家   创作的小说《百合花》,构思巧妙,以    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以纯洁的百合花象征   ,展开对军民关系饶有诗意的描写,抒写了军民鱼水情。按故事情节的一般规律,可分为    、    和     三部分。
(2)“我”是小说中事件的见证人,“我”对小通讯员的态度一直在变化,请用准确的词语填空。
在刚刚接触因赶路不及而   ,然后又对他保持距离的做法而   ,以后是对小同乡   ,“从心底上爱上这位傻呼呼的小同乡”, 最后,“我”怀着   的心情,送走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
【答案】(1)茹志鹃;洒满百合花的假洋缎被面;人物的美好心灵;护送(开端);被(发展);通讯员献身与新媳妇献被(高潮)
(2)生起气来;发生兴趣;越加亲热;崇敬
【解析】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对课文内容熟悉,根据课文内容作答,这就要求同学在平时注意对课文的理解和积累,这是学习语文的基本功。
(1)茹志鹃浙江杭州人。当代著名女作家。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快,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曾用笔名阿如、初旭。祖籍浙江杭州。《百合花》是茹志鹃创作的短篇小说,小说以解放战争中淮海战役为背景,描写的是1946年的中秋之夜,在部队发起总攻之前,小通讯员送文工团的女战士“我”到前沿包扎所,和他们到包扎所后向一个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借被子的小故事,表现了战争年代崇高纯洁的人际关系,歌颂了人性美和人情美。
(2)小说的情节虽然单纯,但有很强的节奏感。随着情节的发展,人物的音容笑貌和个性特征也逐渐展现。我起初对小通讯员生气,接着发生了兴趣,到后来从心底里爱上这傻乎乎的小同乡,直到最后怀着崇敬心情看着百合花被盖上这位平常的拖毛竹青年的脸,笔调起伏跌宕,结构单纯而又缜密,耐人寻味
12.填空。
(1)《百合花》的作者是当代作家   ,她还有代表作《   》等。她的女儿   也是当代著名作家。
(2)《百合花》运用   的写作方法,从生活侧面去反映时代风云,作品整体呈现出   的美学风格。
(3)《哦,香雪》的作者是   ,她是当代著名作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还有代表作《   》和《   》等。
(4)现当代文坛上,有一种描写故乡农村的生活,带有浓厚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人们称之为   。代表作家有   和   等。
【答案】(1)茹志鹃;静静的产院;王安忆
(2)以小见大;温馨秀美
(3)铁凝;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大浴女
(4)乡土小说;沈从文;汪曾褀
【解析】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茹志鹃(1925年9月13日——1998年10月7日),浙江杭州人。当代著名女作家,著名导演王啸平的夫人,王安忆的母亲。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快,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曾用笔名阿如、初旭。祖籍浙江杭州。1925年9月生于上海。家庭贫困,幼年丧母失父,靠祖母做手工换钱过活。11岁以后才断断续续在一些教会学校、补习学校念书,初中毕业于浙江武康县武康中学。1943年随兄参加新四军,先在苏中公学读书,以后一直在部队文工团工作,任过演员、组长、分队长、创作组组长。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从南京军区转业到上海,在《文艺月报》做编辑。1998年10月7日逝世。其代表作有《百合花》。
13.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由于一些人为的原因,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曾一度处于   状态。(停滞/停顿)
②南宋王朝偏安一隅,苟且偷安,不谋收复国土,只是   享乐,结果只能是加速灭亡。(贪图/贪婪)
③街道两旁   地立着青砖绿瓦木窗飞檐的商铺,屋脊两端雕刻的鸱吻兽昂首而立。(五彩缤纷/林林总总)
④那确实令人   ,但我巧妙地避开了家里人的嘲笑和奚落。(局促不安/如坐针毡)
⑤到半夜,小说终于脱稿了,他   地摸着胡子,长长地松了一口气。(踌躇满志/自鸣得意)
【答案】停滞;贪图;林林总总;局促不安;踌躇满志
【解析】停滞:指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进行或发展;停顿:(事情)中止或暂停;说话时语音上的间歇。此处陷入一种 “状态”,而“停顿”的时间往往不长,因此用“停滞”更合适;贪图:极力希望得到(某种好处)。动词。贪婪:渴望而不知满足。形容词。此处后面要带宾语“享乐”,只能用动词“贪图”;五彩缤纷:表示颜色繁多,色彩绚丽,十分好看的样子。林林总总:形容杂乱众多。形容人或事物众多。此处并非指颜色多,而是种类多,选“林林总总”;局促不安:拘谨不自然,形容举止拘束,心中不安。如坐针毡:像坐在插着针的毡子上。形容心神不定,坐立不安。“如坐针毡”通常指当面面对某种情况时,此处“避开了家里人的嘲笑和奚落”,可见并不是“坐立不安”,而是“心中不安”,选“局促不安”;踌躇满志:形容对自己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自鸣得意:自以为了不起,表示很得意,形容自我欣赏,含贬义。此处并非贬意语境,选“踌躇满志”,感到得意即可。
14.填写合适的语句,完成下面一段话。
青春是什么?有的人说青春是绚烂多彩的花季,是①   ,是青翠嫩绿的春,是②   ;有的人说青春是欢笑时的泪水,是流泪时的微笑,是轻松的压抑,是沉重的放纵;还有的人说青春是一坛醇香的酒,是一束鲜艳的花……每个人对青春都有自己的诠释,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答案。正是为了尊重这种各自迥异的答案与诠释,人们才匆匆走上一条条属于自己的道路,③   ,破译青春的密码。
【答案】①阴晦而缠绵的雨季;②浪漫而炽热的夏;③去揭开属于自己的谜底
【解析】本语段的话题是“青春”,联系上下文语境可知,第1空,应该仿照上句“绚烂多彩的花季”;第2空,应该仿照上句“青翠嫩绿的春”;内容上表达每个人青春各自迥异的特点。第3空,根据上句“走上一条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和下句“破译青春的密码”可知,内容上表达各自寻找答案的意思。注意用词的恰当与准确,答案合理,句式工整即可。
15.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破zhān   帽 niǔ   怩 抱qiàn   踌chú    幼zhì   
【答案】毡;扭;歉;躇;稚
【解析】
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破zhān(毡)帽 ; niǔ (扭) 怩 ; 抱qiàn(歉) ; 踌chú( 躇 ) ; 幼zhì (稚)
二、语言表达
16.《百合花》和《哦,香雪》两篇小说有着相近的风格,都有散文化的味道,试结合文本赏析。(《百合花》《哦,香雪》)
【答案】1)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百合花》没有正面去写战争的残酷和惨烈,而是选择了一个中秋节发生在前沿包扎所的故事来写。《哦,香雪》叙写了每天只停留一分钟的火车给一向宁静的山村生活带来的波澜。
2)富有诗意的景物描写。如《百合花》带路部分中的景物描写有色有味,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和平景象。《哦,香雪》中香雪月夜回家部分的景物描写,充满了诗情画意。
3)细致、生动的心理描写。如《百合花》中“我”对通讯员开始的“生起气来”到“发生了兴趣”“亲热”甚至是“从心底爱上了这个傻乎乎的小同乡”,一直到最后,对牺牲了的通讯员充满崇敬。《哦,香雪》中作者不惜笔墨,细致入微地描摹了香雪丰富的内心世界。
4)清新自然的语言。《百合花》语言清新、俊逸,作者委婉、柔美、细腻,色彩柔和而浓烈,调子优美而不高亢地讲述了一个关于通讯员舍已救人的故事。《哦,香雪》语言清新婉丽,鲜活灵动。作者是怀着一颗爱心去写的,于是笔下的一切都被赋予了生命。写山、写树、写小溪、写火车,笔触所至,这些物体都跃动起来,有了体温,有了脉搏,有了感情,有了灵魂,和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一起,共同组成了一个和谐的、充满生机的艺术世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两篇小说的艺术特色的能力。
教材把《百合花》与《哦,香雪》两篇风格相似的小说编在一起,便于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尽管两篇小说在时代背景、主题、叙述角度等方面存在着不同,但在艺术风格上非常相近,都有散文化的味道。
1)两文都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百合花》没有正面去写战争的残酷和惨烈,而是选择了一个中秋节发生在前沿包扎所的一场“借被”小事来写。《哦,香雪》也没有直接写改革开放给中国农村带来巨大变化,而是叙写了每天只停留一分钟的火车给一向宁静的山村生活带来的波澜。
2)两文都有富有诗意的景物描写。《百合花》中,如“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现在虽放了晴,路上还是滑得很,两边地里的秋庄稼,却给雨水冲洗得青翠水绿,珠烁晶莹。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这一景物描写有色有味,为我们展现出一派和平景象。《哦,香雪》中,如“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哗啷啷’地歌唱。”“铁轨在月亮的照耀下泛着清淡的光,它冷静地记载着香雪的路程。”这些新奇的比喻,这些美妙的想象,无不散发出一种淡淡的美、纯净的美,这是香雪月夜回家部分的景物描写,充满了诗情画意。
3)两文都有细致、生动的心理描写。《百合花》中,“我”对通讯员开始的“生起气来”到“发生了兴趣”,甚至是“从心底爱上了这个傻乎乎的小同乡”,一直到最后,对牺牲了的通讯员充满崇敬。写新媳妇时,“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通过心理描写,表现了新媳妇对牺牲的通讯员无比痛心之情。《哦,香雪》中,如“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长大成人的山谷。”作者不惜笔墨,细致入微地描摹了香雪丰富的内心世界。
4)两文语言都清新自然。《百合花》中,如“战斗开始后的几十分钟里,一切顺利,伤员一次次带下来的消息,都是我们突破第一道鹿砦,第二道铁丝网,占领敌人前沿工事打进街了。但到这里,消息忽然停顿了,下来的伤员,只是简单地回答说:‘在打。’或是‘在街上巷战。’”语言清新、俊逸,作者委婉、柔美、细腻,色彩柔和而浓烈,调子优美而不高亢地讲述了一个关于通讯员舍已救人的故事。《哦,香雪》中,如“哦,五彩缤纷的一分钟,你饱含着台儿沟的姑娘们多少喜怒哀乐”,语言清新婉丽,鲜活灵动。作者是怀着一颗爱心去写的,于是笔下的一切都被赋予了生命。
三、综合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在历史的进程中,我们同样需要守望者。守望是一种角度。当我这样说时,我已经承认对待历史进程还可以有其他的角度,它们也都有存在的理由。譬如说,你不妨做一个战士,甚至做一个将军,在时代的战场上________,发号施令。你不妨投身到任何一种潮流中去,去经商,去从政,去称霸学术,统帅文化,叱咤风云,________,去充当各种名目的当代英雄。但是,在所有这些显赫活跃的身影之外,还应该有守望者的寂寞的身影。
守望者是这样一种人,他们并不直接投身于时代的潮流,毋宁说往往与一切潮流保持着一个距离,但他们也不是旁观者,相反对于潮流的来路和去向始终怀着深深的关切。他们关心精神价值甚于关心物质价值,在他们看来,无论个人还是人类,物质再繁荣,生活再舒适,(  )。所以,他们虔诚地守护着他们心灵中那一块精神的园地,其中珍藏着他们所看重的人生最基本的精神价值,同时警惕地瞭望着人类前方的地平线,注视着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守卫土地,仰望天空,他们守的是人类________的生命之土,望的是人类________的精神之天。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赴汤蹈火 指点江山 安居乐业 超世绝伦
B.赴汤蹈火 高谈阔论 安身立命 超世绝伦
C.冲锋陷阵 指点江山 安身立命 超凡脱俗
D.冲锋陷阵 高谈阔论 安居乐业 超凡脱俗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如果心神难定,意识不明,就绝无幸福可言
B.无论是精神流于平庸,还是灵魂变得空虚,都绝无幸福可言
C.如果精神流于平庸,灵魂变得空虚,就绝无幸福可言
D.无论是心神难定,还是意识不明,都绝无幸福可言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
B.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
C.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他们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D.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他们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答案】17.C
18.C
19.B
【解析】17.第一组,“赴汤蹈火”指沸水敢蹚,烈火敢踏。比喻不避艰险,奋不顾身。赴,走往;汤,热水;蹈,踩。“冲锋陷阵”形容作战勇猛。语境是战场上应该用“冲锋陷阵”。第二组,“指点江山”指评说国家大事。指点,评说;江山,国家。“高谈阔论”指漫无边际地大发议论(多含贬义)。此处语境是实现宏图伟志,应该用“指点江山”。
第三组,“安身立命”指生活有着落,精神有所寄托。“安居乐业”指生活安定,对所从事的工作感到满意。根据语境说的是精神生活和寄托,所以此处应该用“安身立命”。
第四组,“超凡脱俗”即超出常人,脱离凡俗。指与众不同,超脱世俗的高雅境界。“超世绝伦”指超出世人和同辈。此处指精神层面的超凡脱俗,所以应该用“超凡脱俗”。
故答案为:C。
18.根据上下文这应该是表假设关系的复句,而不是表条件关系的复句,可以排除B、D项;“精神”“灵魂”是与“物质”相对的概念;“心神”“意识”虽然也属于“精神”范畴,但不与“物质”概念相对,因而排除A项。故答案为:C。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缺少介词“在”,导致出现了两个主语,应在句首加上“在”;
二是语序不当,前面是“天空和土地”,后面也应是先“天空”,后“土地”。
四、现代文阅读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家 书
谢志强
上海青年赵思风1964年之前,对房子的概念是:房子在地面上。不过,他响应“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在上海的人民广场,听过王震将军的动员报告,看过《军垦战歌》的纪录片,还有父亲积极鼓励他报名,1964年6月,赵思风顺利地踏上西去列车,怀着满腔热情,一路高歌,以至到了农场的连队,他嗓子唱得有点沙哑了。
汽车送抵农场场部,然后是马车接他们到连队。有人说:到了。
赵思风疑惑,问:房子呢?
有位操着浓重的四川口音的汉子(随后知道他是连长)喊:大家注意,你们就站在房顶上。
赵思风吓了一跳,这房子跟沙丘差不多,这么多人站在上边,不会坍塌了?
连长喊:青年同志们,跟我来。
赵思风和同来的上海青年,顺着连长引领,走下平地隆起的房顶——土包下开着洞门,稍稍弯腰低头,屋里中间有一条三尺来宽的过道,过道两边是大通铺。
赵思风第一次见识地底下的房子,叫地窝子。他在上海,家里是棉褥子、棉枕头。一路不断换车,又说又唱,累了。他迫不及待地躺下,他的身下发出嘈杂的响声。他惊跳起来,一摸,褥子垫的、枕头塞的,净是麦秸秆。草褥子,草枕头。第二天醒来,鼻孔、嘴巴都钻进了沙子。
开始劳动——夏收割麦。赵思风第一次割麦子,镰刀不听他的使唤,小腿划了个伤口子,手心磨起了水泡,他浑身痒,说不清是蚊子叮,还是麦芒刺。
当夜,他打着手电筒,写了一封家书,表达了思念之情。他第一次离开父母,还这么遥远。一个月后,接到回信。家中的信,都由母亲执笔。
父亲是居委会主任,大小是个干部——喜欢打官腔。赵思风想象得出父亲口授的样子。母亲的信里传达了父亲的观点:建设边疆,好好锻炼。
于是,赵思风赌气了——他没回信,而且,他打定主意,不再给家里写信。他反感父亲讲“大道理”——那么远,够不着。
上海与新疆,一封信,在路上起码走十天半月。母亲来了三封信,他只拆阅,懒得回复。随后,母亲的来信频繁了,他一个礼拜收到一封信。母亲的信里,传达了父亲的“指示”,可能父亲觉得做思想政治工作要有针对性——期望赵思风汇报工作和思想情况。母亲在乎的是他的生活(吃、住,还有气候,甚至问:沙漠地带有没有水?)。
赵思风肩膀嫩、力气小,大田作业,劳动强度大,伙食条件差,一天三顿苞谷馍馍,少油的菜很单调。他发现,连长时常关心他的生活,而不讲什么“大道理”。他倒是觉得连长比父亲要亲切。他不忍把劳动和伙食的情况告诉父母,他能想象出父亲一定讲“锻炼”的道理,而母亲会担忧他的身体。母亲的担心会传染给父亲——他想象自己像一滴水落在无垠的沙漠里。
半年后的一天,赵思风收到一封母亲的信,几乎与上一封信,一个前脚,一个后脚,相差两天。信封出奇地饱满——八页。
母亲从其他家长那里打听了上海青年在新疆的情况。母亲当初反对他报名。这封信里,母亲替父亲解释:你爸在单位里大小也是个干部,动员青年支边,是单位里一项重要的任务,动员符合条件的子女去新疆,你爸不带头,工作难开展。
信中,母亲写了盼望他来信,每天都等待邮递员的车铃响。赵思风发现,航空信封背面有四个字:思风降雨。
母亲收不到他的信,心里像久旱的沙漠了。母亲生他的时候,是夏季,天气又闷又热,于是,母亲给他起了名字:思风。清凉的风驱散了暑热。
赵思风看到第六页,呆愣了。后三页几乎都是选择题(包括填充题)。母亲是小学语文教师——替儿子着想。而且,他感到,在母亲的眼里,他永远是孩子。
母亲表示:知道你很繁忙很辛苦,没有工夫写信,那么,不用花很多时间,只要把这三页“答卷”答完了寄回即可。
多年后,赵思风也有了儿子,他已记不全母亲出的三页题目——选择题、填充题。选择题只需打个钩,填充题只需画个圈。比如:工作忙吗?(忙)或(不忙);身体好吗?(好)或(不好);吃得饱吗?(饱)或(饿);睡得好吗?(能睡)或(失眠)。
赵思风第二天就托去团部开会的文教把“答卷”寄出(还附了一张劳动照片——微笑)。
一个月后,母亲回信。说你爸见了“答卷”就欣慰地笑了,而且,像阅读“中央红头文件”一样,反复阅读,领会精神。
这封信里,母亲没有传达父亲的“指示”唯一的一次不再讲“大道理”。显然是背着父亲写信。同时,赵思风收到一个包裹:两袋麦乳糖。是父亲的意思——长身体,补营养,母亲如是说。赵思风认为父亲不可能考虑这么周全,不过是母亲尊重其是一家之长,也希望自己不要对父亲还有怨言。
结婚,搬进土坯屋后的第三年,母亲趁放暑假来探望儿子。
母亲望着离连队不远的沙漠,抱住儿子,说:这样的地方,你怎么活下来的呀?
赵思风说:妈,我这不是活得好好的吗?!果果,叫奶奶。
孙子果果像一个果实投入奶奶的怀抱。赵思风说:妈,你抱孙子,就像抱一个大西瓜。
晚饭由也是上海青年的儿媳烧。饭桌上,母亲提起家书——选择题。她说:我问你答,所有的选择题,问和答都没有反映出实际情况。
赵思风说:姆妈,那是你出题有问题,不了解实际情况,怎么能出好题?
母亲说:你从来都是报喜不报忧。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通过描述祖国的殷切召唤、家庭的积极支持、个体的满怀热情等营造了特定的环境氛围,富有浓郁的时代气息。
B.父亲“期望赵思风汇报工作和思想情况”,实际上也想借助这种方式督促儿子多回信,以便获取儿子更多的日常生活信息。
C.赵思风不给家里回信,表面看起来是他因父亲只讲大道理而赌气,其实有不想让父母知道他生活艰苦而有所担心的原因。
D.父亲见到“答卷”欣慰地笑了,流露出对儿子原谅自己的喜悦和接到回信的心安;“反复阅读”也体现出了对儿子的牵挂。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通过塑造赵思风这一人物形象,揭示了他由一腔热血到诧异失落、从思亲念家到沮丧失望、最终因受母亲感化而积极投身边疆建设的心路历程。
B.小说中农场自然环境极为恶劣,物资供应比较匮乏,这样写既可以让读者领略到生活其中的种种不易,又可以让读者见识到主人公精神成长的可贵。
C.小说细节设计颇具匠心,母亲为“我”取名“思风”彰显了深沉的母爱,“我”为儿子取名“果果”可理解为“我”安心投入边疆建设的美好结果。
D.小说虽然采用第三人称的写作方式,但主要是站在主人公的视角上讲述故事,通过描述赵思风真实的个体主观感受,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3)请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并简要说明。
(4)小说中的“家书”有哪些作用?
【答案】(1)D
(2)A
(3)①慈爱:思儿心切,时时牵挂,事事关心。②宽容(善解人意):无论是丈夫的矜持,还是儿子的任性,都能给予充分的理解、包容。③有智慧:巧用“思风降雨”,感化打动儿子;巧妙设计答卷,赢得儿子回信。④善调和:在儿子面前替丈夫解释、开脱;假借丈夫的名义给儿子寄去麦乳糖。⑤执着(坚持不懈):儿子不回信,仍一如既往坚持写信,决不放弃,最终感化儿子。
(4)①“家书”有线索作用,小说据此展开主要情节;②“家书”将相隔万里的母子连结起来,小说借此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主旨;③小说用以答卷作“家书”的情节来化解矛盾冲突,独出心裁,令人感动,极富感染力;④“家书”带有强烈的时代烙印,可以唤醒读者的文化记忆,丰富读者的阅读体验。
【解析】(1)本题:D项“儿子原谅自己的喜悦”理解有误,依据上下文“他能想象出父亲一定讲‘锻炼’的道理”“母亲没有传达父亲的‘指示’唯一的一次不再讲‘大道理’” 来看,儿子对父亲的“大道理”始终是反感的,所以,在这里,儿子并没有原谅父亲的意思。
(2)本题: A项“从思亲念家到沮丧失望、最终因受母亲感化而积极投身边疆建设”表述有偏,依据原文“在上海的人民广场,听过王震将军的动员报告,看过《军垦战歌》的纪录片,还有父亲积极鼓励他报名,1964年6月,赵思风顺利地踏上西去列车,怀着满腔热情,一路高歌,以至到了农场的连队”“母亲当初反对他报名”来看,并不是受母亲感化而积极投身边疆建设的,还有通过原文“赵思风赌气了——他没回信。他反感父亲讲‘大道理’”来看,只是“反感”并没有“沮丧失望”。
(3)本题:依据原文“母亲来了三封信……母亲的来信频繁了,他一个礼拜收到一封信……母亲在乎的是他的生活(吃、住,还有气候,甚至问:沙漠地带有没有水”“几乎与上一封信,一个前脚,一个后脚,相差两天。信封出奇地饱满——八页”表明了母亲“慈爱:思儿心切,时时牵挂,事事关心”;依据原文“母亲回信,说你爸见了‘答卷’就欣慰地笑了,而且,像阅读‘中央红头文件’一样,反复阅读,领会精神”“母亲表示:知道你很繁忙很辛苦,没有工夫写信,那么,不用花很多时间,只要把这三页‘答卷’答完了寄回即可”又说明母亲“宽容(善解人意)”;依据原文“航空信封背面有四个字:思风降雨”“后三页几乎都是选择题(包括填充题)”说明母亲“有智慧”;依据原文“母亲替父亲解释:你爸在单位里大小也是个干部,动员青年支边,是单位里一项重要的任务,动员符合条件的子女去新疆,你爸不带头,工作难开展”“两袋麦乳糖。是父亲的意思——长身体,补营养,母亲如是说”表明母亲“善调和”;依据母亲收不到儿子的回信时,会一直写信,很频繁地写,表明母亲的“执着”。
(4)本题:小说以“家书”为线索,主要以我写的一封“家书”开始,然后就是母亲的“回信”贯穿了整个故事情节;通过母亲的“家书”表现了母亲的“慈爱、宽容、智慧、善调节”等人物特点,将相隔万里的母子连结起来,揭示“母爱”的伟大;母亲以“答卷”的形式作“家书”,这样的故事情节独出心裁,令人感动,极富感染力;在现代的社会,“家书”已经很少甚至不会出现了,作者在此时写“家书”这样带有强烈的时代烙印的作品,可以唤醒很多同时代的读者的文化记忆,也会丰富新时代更多读者的阅读体验。
阅读《一棵树 三堂课》,回答各题。
一棵树  三堂课
儿时家门前有棵桃树,我最初对事物的认识是从那里开始的。
桃树每年开花结结果,诱惑就悬挂在我头顶,很长一段时间,我垂涎三尺地抬头望。可是一直不敢爬上去。我家的门前住着一个瘸子,我父亲就拿他来恐吓我,说瘸子就是儿时爬橇树摔的。直到某一天,一种突如其来的力量结束了我在树下观望的窘况,我爬了上去。作为回报,我尝到了自己亲手摘到的桃子。而且此后没有一次空手而返。
这时,我才明白,在成功之前,失败是事物的全部可能,而在成功之后,失败已没有可能。桃树并不难上,难的是对未知的恐惧、心理权衡时产生的矛盾和别人施加的影响。
在桃子成就的季节,父亲让我看管桃树,这是我的口福和我们全家的部分口粮。看桃的日子,总让我无端地心惊肉跳,天空中向这边飞来一只鸟,路边行人的脚步声,夜晚毫无先兆的一场暴风雨,只要有点儿蛛丝马迹,我的心都会为桃树牵挂,为此常常从梦中惊醒。当有一日,桃树只剩下空空的枝头,我的心充盈而且踏实,不但是我,一家人都感觉轻松又坦荡,夜晚睡觉,一家四口的鼾声,像交响乐中四个声部的重奏。
财富是诱人的,我家门前那一棵桃树的果实。只要它还挂在枝上只要它不定期对他人存在着诱惑,总会让看管它的人担惊受怕。而简单质朴的生活,让人感到轻松、踏实。
我曾经尝过那种毛茸茸的青果。那是一种青涩的滋味,父亲说,等它们长成了,就跟蜜一样甜。于是,我只好等待。等着青色一点点褪去,慢慢变成深红。但是,不经意的某一天,忽然间一夜醒来,一树的桃子不翼而飞。成熟的果实已被父亲偷偷摘下,连夜挑到镇上,换回了口粮。我对着桃树哭喊,但已经无济于事了。
未成熟的果了是青涩的,可是在等待之中,煮熟的鸭子往往也会飞。在生活中,需要恰当地把握时机,否则,可能人生一头是青涩,另一头是空虚。
21.给下面的字注音。
涎:
窘:
22.教学设计>文章中写道:“直到某一天,一种突如其来的力量结束了我在树下观望的窘况,我爬了上去。”请结合原文体会“我”为什么会有这种“突如其来的力量”?
23.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文中“三堂课”的具体内容,并分别指出“三堂课”给了作者哪些启发?
【答案】21.涎:xián ;窘:jiǒng
22.桃子的诱惑带来的冲动战胜或暂时忘记了恐惧。
23.“三堂课”的具体内容:①爬树摘桃。 ②看管桃树。③等待桃子成熟,失去桃子。“三堂课”给作者的启发:①在成功之前,失败是事物的全部可能,而在成功之后,失败已没有可能。桃树并不难上,难的是对未知的恐惧、心理权衡时产生的矛盾和别人施加的影响。②财富是诱人的,让看管它的人担惊受怕。而简单质朴的生活,让人感到轻松、踏实。③在生活中,需要恰当地把握时机,否则,可能人生一头是青涩,另一头是空虚。
【解析】21.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
涎:xián ;窘:jiǒng
2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本,确定答案所在的范围,然后提取有效信息归纳整理.从本段首句可见,桃树对我的诱惑无穷,所以可知是桃树的诱惑让我战胜了恐惧。
23.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题关键要找准事件,表述简洁,本文结构十分清晰,答案分别在②-⑦自然段中,可以自己归纳,也可提取文中语句作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