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课
一、积累运用
1.下列选项中,对诗词中表现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沁园春·长沙》里,“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设问句,由写景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阙的抒情乐章。
B.《致云雀》中,作者将云雀比作诗人、少女、萤火虫、绿叶,使云雀更加美丽、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前。
C.《立在地球边放号》中,关于“力”的句子在诗中出现多次,全诗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描绘了太平洋的浪潮,吟唱了一曲惊心动魄的力的颂歌。
D.《红烛》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分析诗歌内容及表现手法的能力。
C项,“关于‘力’的句子在诗中出现多次,全诗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分析错误,《立在地球边放号》中,诗人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由衷地赞美和颂扬劳动和工农大众。描写“力”的句子,采取直接抒情的方式。
2.下列关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诗人郭沫若对于力的赞歌,可以看作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发起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B.这首诗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巨人的形象,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可以“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号角。
C.《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首诗严格遵守格律,节奏感很强。随着感情的推进,句式,节奏也同时发生变化,显出一种内在的韵律美。
D.这首诗堪称郭沫若早期“火山爆发式”诗歌的代表作之一,从这首诗中我们能深切感受到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答案】C
【解析】C项,“《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首诗严格遵守格律”错误,这是一首自由体诗,诗歌语言形式上不受格律限制;自由体诗每一行的字数,每一节的划分,每一首诗的节奏和韵律都没有固定的格式。
3.下面是关于“新诗”的一些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现代诗歌的主流是“新诗”。
B.“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诗体。
C.“新诗”打破了近体诗严格的格律束缚,创造了很多新样式,语言上运用现代白话。
D.“新诗”不必讲究格律,不必讲究押韵。
【答案】D
【解析】 D项,“新诗”仍然有格律诗,依旧要保持押韵的特点,只是相对自由一些。
4.下列对诗歌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峨日朵雪峰之侧》中“我小心地探出前额”突出了“我”面对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象时的惊讶与敬畏之情。
B.《峨日朵雪峰之侧》写小蜘蛛时用“可怜”与“默享”两个词,将前面的辉煌壮丽凝定在一个谦卑而坚毅的高度之上。
C.《致云雀》中诗人把云雀比作诗人、深闺中的少女、萤火虫、玫瑰,使云雀美丽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D.《致云雀》中诗人把云雀的歌声同春霖洒落的声息、赞婚的合唱、凯旋的欢歌进行对比,突出云雀歌声所具有的巨大力量。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D项,“对比”理解错误,应为“类比”。诗人把云雀的歌声同春霖洒落的声息、赞婚的合唱、凯旋的欢歌相比,突出云雀歌声所具有的巨大力量。
5.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依次最恰当的一组是( )
现代诗歌的形式 ① 是美的,是 ② 它有整齐的美,抑扬的美,回环的美。这些美都是音乐所具备的, ③ 诗歌的形式美也可以说是诗歌的音乐美。在音乐理论中,有所谓“音乐的诗歌”;在诗歌形式美的理论中, ④ 应该有所谓“诗歌的音乐”。 ⑤ 音乐和诗歌不是一回事, ⑥ 二者有一个共同点:音乐和诗歌都是靠节奏来表现的。
A.
因为 所以 因此 还 / 然而
B.
之所以 因为 所以 更 即使 /
C.
即使 也 但 也 虽然 可是
D.
之所以 因为 故而 也 尽管 但是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关联词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重点理解语句之间的关系,①②两处,从前后两句之间的关系来看,二者应该是因果关系,并且是前果后因,可以排除A、C两项;④处,通过分析前后句的关系会发现,分号前后语句应该是并列关系,而非递进关系,据此可以排除B项。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会计专业的学生无论是中专生、大专生、本科生,毕业后如要从事会计类职业,必须通过考试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才能上岗。
B.林小云在学校有“心算第一人”的美誉,有人说这是训练的结果,也有人说她的速算能力其实可以从家庭遗传的角度得以解释。
C.如果想刻画一种语言具有什么特征,拿另一种语言来跟它进行比较是最好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很好地发现并感受语言的差异。
D.建立制度很重要,但我们不能满足于把制度写在纸上、贴在墙上、挂在嘴上,还需要有制约和监督机制,以提高制度的执行力。
【答案】D
【解析】A项,关联词语残缺,“无论”后面没有相应的“都”,在“必须”前加“都”。也可以在“大专生”前加“还是”,在“本科生”前加“抑或”,然后在“必须”前加“都”。B项,成分赘余,删掉“得以”。C项,动宾搭配不当,“刻画语言”应改为“描述语言”。
7.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新诗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外国诗歌较大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五四运动以来,新诗一直成为中国现代诗歌的主体。
①许多诗人在吸取中国古典诗歌、民歌和外国诗歌有益营养的基础上,对新诗的表现方法和艺术形式,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
②众多诗人的探索和一些杰出诗人的创造,使新诗逐渐走向成熟和多样化
③出现了自由体、新格律体、十四行诗、阶梯式诗、散文诗等多种形式
④这对新诗艺术方法的形成起了积极的作用
⑤产生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多种艺术潮流
A.⑤②④③① B.④①⑤③② C.⑤③②④① D.①⑤③②④
【答案】B
【解析】纵观整段,本段文字是谈外国诗歌对新诗在表现方法、艺术形式方面的影响。④句中的“这”指代的是“新诗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外国诗歌较大的影响”,应紧跟开头文字,排在第一个横线处,①谈的是新诗受外国诗歌的具体影响,⑤③紧承①,谈的是结果,②是总结句。
8.下列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征服 薄璧 彷徨 前额
B.嚣鸣 深渊 石砾 铆钉
C.雄莺 雪豹 渗出 罅隙
D.粽色 撕裂 绣蚀 厮打
【答案】B
【解析】这是一道字形题。依据课内外字词积累,仔细观察分辨,其中
A璧——壁;
B无误;
C莺——鹰;
D粽——棕,绣——锈。
9.下列关于《红烛》一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烛啊”这一句在诗中共出现了九次,每一次出现都使诗歌的主旨进一步深人,感情进一步升华,而且使全诗层次分明,节奏感强。
B.诗歌开头就写到“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鲜明地表达了诗人以红烛自比,借红烛燃烧自己,奉献光明的形象来表达自己深沉的爱国之情。
C.本诗语言凝练,感情充沛,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红烛,形成直接而强烈的情感交流,更显出感情的炽热和赤诚。
D.本诗开头引用唐朝诗人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增添了这首新诗的古典气息,这也是本诗的主旨句。
【答案】D
【解析】D项,“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本诗的主旨句,说法错误,诗歌只是以这句诗为引子,主体部分扣住了“灰”和“泪”两字。
10.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闻一多湖北浠水人,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创作的爱国诗篇《七子之歌》,在20世纪末澳门回归祖国时唱响中华大地。
B.《红烛》写于1923年,是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死水》是诗人的第一部诗集。
C.臧克家,诗人,以一篇《老马》成名,被誉为“农民诗人”“泥土诗人”,曾受教育闻一多。
D.闻一多热心于新诗的创新与理论研究,积极倡导新格律诗,提出“三美”主张,对徐志摩的诗歌创作都产生深远影响。
【答案】B
【解析】 这首诗写于1923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就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 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
11.填空。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作者是 ,我国著名的 。1921年结集出版《 》,开创了一代诗风,也因此成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奠基人之一。
【答案】郭沫若;文学家;女神
【解析】《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作者是郭沫若,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1921年出版《女神》,开创了一代诗风,也因此成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奠基人之一。
12.闻一多, 、 、 。代表作有诗集《 》《 》,学术著作《神话与诗》《唐诗杂论》。
【答案】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红烛;死水
【解析】闻一多是著名的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有诗集《红烛》、《死水》,学术著作《神话与诗》《唐诗杂论》。
13.“ ,蜡炬成灰泪始干。”作者是 ,“蜡炬成灰泪始干”多用来比喻 。
【答案】春蚕到死丝方尽;李商隐;老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
【解析】“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作者是李商隐。其中,“蜡炬成灰泪始干”多用来比喻老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
14.朗读《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用原文词句,完成填空。
(1)《峨日朵雪峰之侧》中“ ”一句,突出了“我”面对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象时的惊讶与敬畏之情。
(2)《峨日朵雪峰之侧》写小蜘蛛时用“ ”与“ ”两个词将辉煌壮丽凝定在一个谦卑而坚毅的高度之上。
(3)《致云雀》中诗人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云雀比作诗人、深闺中的少女、“ ”“ ”等,从而使云雀美丽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答案】(1)我小心地探出前额
(2).可怜;默享
(3)萤火虫;玫瑰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我们要准确无误地背诵和记忆,背写时不添字,不掉字,不写错别字。对课文内容要熟练掌握。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许多人勤奋地买书、读书、藏书,但你问他们这么多年下来最喜欢什么书、哪位作者对自己影响最大,① 。倘若把读书比作交友,这样的读书人近似交际场中那些四处点头握手、广递名片的人物,② 。读书的无效和无聊,不过如此。要精读书,有选择地读。对不爱书的人,我劝他多读书;而对爱书的人,③ ,郭沫若和胡适都说过类似的话,即“书桌上不要出现第二本书”。
【答案】他们却往往答不上来;他们没有知己、没有深交;我劝他要少而精
【解析】①横线前“‘勤奋’地买书、读书、藏书”和“但”字形成的转折,说明对于这个问题,“许多人”是不清楚的,横线上应填写类似意思的语句。
②此处总结前文的内容,要突出“近似交际场中那些四处点头握手、广递名片的人物”的特点,即“没有知己,没有深交”。
③根据“不爱书的人”和“爱书的人”的对比,以及“要精读书,有选择地读”的内容,可得出横线处的内容。
二、语言表达
16.《红烛》一诗运用了反复的手法,构成声音和情感的回环往复。请运用此法,仿照下面的例句,另写一组句子,反复咏叹,意象任选。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答案】香皂啊!
是谁制的如玉晶块——给你躯体?
是谁添的如梅暗香——氤氲灵魂?
为何更须搓玉成滓,
然后才香润衣裳?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
仿写句子要从内容上和结构上去考虑,还要注意在表达手法上的运用。本题仿写时,首先要选定一个事物作为抒情的意象,在修辞上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写出对选定物象的歌颂与赞美。在句式上体现出例句中“……啊!是谁……——给你……?是谁……——给我……你……?为何……,然后……?”的特点。内容要结合香皂的材料,形状,香味等来写。
三、诗歌鉴赏
阅读李商隐的《无题》和闻一多的《红烛》,完成练习。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红烛
闻一多
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培——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培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吧!烧吧!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吧!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17.李商隐《无题》诗中的“蜡炬成灰泪始干”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达出 的情感;闻一多在《红烛》诗歌开头,引用李商隐诗句的用意是 。
18.《红烛》一诗每节以“红烛啊! ”领起,发出种种的慨叹,提出种种的困惑,请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以及这样写的作用。
【答案】17.比喻(双关);相思不尽而终生痛苦煎熬;向我国传统古典诗歌汲取养料,提升现代新诗的文化品格;抓住“红烛”流泪的特点,奠定全诗对于“红烛”牺牲精神的讴歌基调;
18.①作者在第一节诗歌中赞叹红烛的“红”,第二节困惑于红烛式的特点,第三、四、五节又因红烛燃烧创造能量而振奋,第六节追问红烛为何伤心流泪,第七节作者因红烛的伟绩而欣喜,第八节作者掂量着“灰心”与“创造”各自的分量时,又隐隐透出感伤之情,第九节用昂扬向上的笔调收束全诗,表达出作者对红烛象征的实干、牺牲精神的高度肯定。整首诗的情感表达抑扬起伏。②“红烛啊!”是诗歌的抒情线索,使诗歌充满了节奏美;大胆地、生动地展示了作者内心的情绪波澜,显示出作者的理性批判精神。
【解析】17.李商隐《无题》诗中的“蜡炬成灰泪始干”运用了比喻(双关) 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达出相思不尽而终生痛苦煎熬;向我国传统古典诗歌汲取养料,提升现代新诗的文化品格 的情感;闻一多在《红烛》诗歌开头,引用李商隐诗句的用意是抓住“红烛”流泪的特点,奠定全诗对于“红烛”牺牲精神的讴歌基调。
18.本诗共九节。开头一切着眼于红烛的颜色,将红烛精神集中在一个“红”字上面,凸现了红烛的总体形象,由红烛形象即刻联想到诗人自身,“物”与“我”就完全交融起来。最后一节归结到“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样一个哲理。也就是将红烛精神归结到一种彻底奉献的人生哲学,也就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宗旨。
这首诗将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句诗“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
全诗以诗人对“红烛”心迹的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抒发诗情,显示了诗人对人生真谛对诗歌创作的宗旨求索的过程和结果。
四、现代文阅读
19.选篇理由:①本课四首诗都运用意象抒发情感:郭沫若的“白云”,闻一多的“红烛”,昌耀的“蜘蛛”,雪菜的“云雀”。把握意象特点是解读诗歌主旨的关键。本诗中,诗人运用多个意象抒发感慨,通过此诗考生可以更好地掌握这一方法。②题目设置中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对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与高考相吻合。
神女峰
舒婷
在向你挥舞的各色花帕中
是谁的手突然收回
紧紧捂住了自己的眼睛
当人们四散离去,谁
还站在船尾
衣裙漫飞,如翻涌不息的云
江涛
高一声
低一声
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
人间天上,代代相传
但是,心
真能变成石头吗
为眺望远天的杳鹤
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
沿着江岸
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
正煽动新的背叛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
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注)神女峰位于重庆市巫山县城以东,是巫山十二峰之一,传说神女是一个忠贞于爱情的贫家渔女,盼夫未成化成石人。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神女峰引得人们驻足瞻望,诗人选取了向神女峰挥舞花手帕的游客,将镜头对准他们。
B.“紧紧捂住了自己的眼睛”说明诗人被神女峰的神奇秀美震撼而非常激动。
C.“江涛/高一声/低一声”指江水的澎湃,其实指的也是诗人内心的澎湃,引出了下文的反思。
D.诗歌反映了诗人对自由和解放的追求,对女性生命价值的思考,批判了约束女性的旧道德。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写景与抒情完美融合,基本不着标点,形式自由,“江涛/高一声/低一声”展现了十足的韵律感。
B.“衣裙漫飞,如翻涌不息的云”中,对衣裙这个意象的描写凸显了诗人独处时环境的安静、冷清。
C.“但是,心/真能变成石头吗”这一疑问发人深省,正表达了诗人对神女峰传说中蕴含的价值的批判。
D.“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中的“金光菊”和“女贞子”既指长江两岸的植物,又象征着新时代女性新思想的觉醒。
(3)请简要分析“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表达的情感。
(4)善于把具有鲜明反差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是本诗的一大特色,请举出两例并分析这种组合的作用。
【答案】(1)B
(2)B
(3)①表达了对封建道德的强烈批判;②表达了对真正的爱情和自由生命的追求。
(4)①组合:众人对神女峰的狂热和诗人一个人的痛心反思,对远天的杳鹤的眺望和对春江月明的错过,悬崖上可笑的千年展览和在爱人肩头的一晚痛哭。②作用:这种组合,使形象更加鲜明,情感更加强烈,更能反映诗人的态度。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说明诗人被神女峰的神奇秀美震撼而非常激动”错误,诗人捂住眼睛是因为她在为神女所代表的被封建思想桎梏的女性伤心。故选B。
(2)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B项,“凸显了诗人独处时环境的安静、冷清”错误,此处的描写是为了表现诗人的心潮澎湃。故选B。
(3)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句中的关键词语,同时要注意结合全诗来分析这两句蕴含的情感。句中的“与其……不如……”否定了前者,肯定了后者。“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分析这句表达的情感,首先要理解诗句表达的内容,然后分析出情感。指出“神女”们为了一种道德虚荣,在寂寞痛苦中挣扎,甘做一个毫无意义的展览品,实在不值得,不如步入世俗生活,向心爱的人倾诉心声,宣泄委屈,这才是幸福。表达了对传统道德的批判,说明诗人认为做道德展览的载体流芳千古不如做有真情实感的人,表达了对真正的爱情和自由生命的追求。联系诗歌主旨即可得出答案。
(4)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载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题干要求就诗歌中具有鲜明反差的意象组合举例,答题时注意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标出意象,然后分析哪些是具有鲜明反差的意象。如“为眺望远天的杳鹤/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神女被当作异乎寻常的坚贞的化身来瞻仰,她生存的意义在于“眺望远天的杳鹤”,而必须失去她自己的独立人格,失去作为一个真实的、普通人的生活权利,即“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也就是错过世间真挚的爱情。如“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表达了对封建道德的强烈批判;“神女”们为了一种道德虚荣,在寂寞痛苦中挣扎,甘做一个毫无意义的展览品,实在不值得,不如步入世俗生活,向心爱的人倾诉心声,宣泄委屈,这才是幸福。这两组意象的组合,对比鲜明,使情感的表达更加强烈,鲜明的表达了诗人的态度。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目。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
①刚下过一场雨,蒙自的老街湿漉漉的。一线阳光就在这时划过来,南湖上又是一片光鲜。如果没有穿梭往来的汽车,会让人想起多少年前的5月,同现在差不多的天气,南湖边霎时出现了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男的衣衫整洁,女的裙裾飘摇。一下子涌来这么多文化人,让人有一种震惊和欣喜,来的是西南联大的学生啊。一个享誉世界的文化讲坛也在南湖边开启。主讲者有陈寅恪,冯友兰,钱稽,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
②1938年,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南迁昆明,组建了西南联大,由于昆明校舍不敷,边城蒙自便暂时接纳了联大的文学院、法学院。政府尽心,绅士尽力,把联大师生安顿在风景秀丽的南湖边,让他们住进最好的房子。蒙自海关,法国领事馆、哥胪士洋行和周柏斋的“顾楼”,成了分校的教室和住地。领事馆敞亮气派,高树挺拔。哥胪士洋行是整个蒙自最豪华的西式建筑,海关大院则像一座花园。
③这样,西南联大师生的生活就与美丽的南湖融在了一起。每天,师生上下课经过南湖东堤,课余在湖边读书、唱歌、诵诗,在湖里畅游,在亭上探讨,青春的气息弥漫水中。鱼翔浅底,鸟儿扑飞,田田莲叶拨弄着微风。南湖,一时成了联大师生感情的依托,诗情的沃土。想起诗人周定一的《南湖短歌》,这首诗感情淋漓,淋漓得让人泪涌: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园花。你问我的家吗?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我走得有点累,让我枕着潮水睡一睡。
让湖风吹散我一团梦,让落花堆满我的胸,让梦里听一声故国的钟。
……
④蒙自武庙街的顾楼,是十分有特色的民居,作了联大女生的宿舍。楼高势险,古榕成荫,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入夜,山风刮来,呜呜嘘嘘,如怨如诉,女生们总是长久不能成眠。家乡、亲人、故都,无不随风而来,于是,她们将顾楼叫成了听风楼。听风楼,听的是“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吗?听的是“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吗?
⑤虽然美丽的南湖给了师生们暂时的宁静,但是在那个烽火连三月的年代,宁静中又奔涌着激情。开学第一天,分校师生即在南湖北岸的省立蒙自中学礼堂集会。会上,北京大学同学会发出《告全国同胞书》,呼吁唤醒国人,担负起应尽的责任,争取国家民族之生存。他们还走上街头,以各种形式宣传抗战。有的同学竟参加了飞虎队,奔向抗日的战场。
⑧现在,我正在一面弧形的标识墙前驻足,上面镌刻着西南联大的校训“刚毅坚卓”。我不由想起朱自清先生1938年8月在蒙自为清华第十级毕业生题词中的话:“诸君又走了这么多的路,更多地认识了我们的内地,我们的农村,我们的国家。诸君一定会不负所学,各尽所能,来报效我们的民族,以完成抗战建国的大业的。”冯友兰先生在题词中也说:“第十级诸同学由北平而长沙衡山,由长沙衡山而昆明蒙自,屡经艰苦,其所不能,增益盖已多矣。”
⑦我慢慢进到楼内,走上楼梯,轻轻推开一扇门,竟然是闻一多先生的宿舍。先生把蒙自比作了“世外桃源”,他在这里能够静心读书,以至于除吃饭、上课外,长时间不下楼活动。历史教授郑天挺见他如此“怒读救国”,恐对身体不好,就劝他说:“一多啊,你何妨一下楼呢?”于是闻先生便得了“何妨一下楼主人”的雅号。现在这个楼门上方,就挂着“一下楼”的牌匾。走进不大的卧室,一股书香仿佛立时灌了满怀。先生,久仰了!屋内摆设依旧,只是先生擎着他的《红烛》下楼远去了。
⑧漫步湖边,前面走着的是陈寅恪教授吗?他边走边感慨;“风物居然似旧京,荷花海子忆升平。桥边鬓影还明灭,楼外歌声杂醉醒……”钱穆教授则每天都会来湖上的茶亭中,伴着一壶茶,沉思久坐。朱自清教授在这里同样看到了荷塘月色,为此他又有了散文新作,新作里说:“一站到堤上就禁不住想到北平的什刹海。”蒙自是哈尼族、彝族聚居区,火把节期间,人们在家门口燃起一堆堆火载歌载舞,朱自清也融入这热烈之中:“这火是光,是热,是力量,是青年……它的意义更是深厚。”
⑨不少教授是带着家眷来的,冯友兰的女儿宗璞后来回忆说:“南湖的水颇丰满,柳岸河堤,可以一观;有时父母携我们到湖边散步。那时父亲是四十三岁,半部黑翼,一袭长衫,飘然而行。……艰苦的日子里,蒙自数月如激流中一段平静温柔的流水,想起来,总觉得这小城亲切又充满诗意。”
⑩蒙自分校,虽然只存在了短短几个月,却是西南联大这支现代乐曲中一段优雅的乐章,南湖的音符在其间跳荡。“当小火车缓慢地从蒙自站驶出时,我们对于这所谓‘边陲小邑’大有依依不舍的情绪。”这是陈岱孙先生的心声,也代表了蒙自分校师生的心情。他们坐着窄窄的小火车来,又乘着窄窄的小火车走了,留下长长的铁轨,长长的思念。多少年后,有人毕业直接回来这里工作,有人情意绵绵故地重游。又多少年后,北大、清华、南开的后生们循着先贤的脚步来,来看这一湖波光激池的水。
我仍然沿着湖走,湖边生长着一些茂盛的合欢树,还有各种各样的花草藤蔓,婆婆娑娑延续了不知多少岁月。
(取材于王剑冰同名散文)
(1)下列对作品的理解和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借追怀全民族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师生在蒙自南溯的一段不同寻常的生活,展现了他们“刚毅坚卓”的精神风貌。
B.“听风楼”的“听风”二字寓意丰富,既指倾听自然山风,也指风声唤起了家国之思,激发了抵御外侮的豪情。
C.第⑦段结尾处,以虚拟之笔描写闻一多先生手擎《红烛》远去的情形,饱含作者对闻先生的崇敬与追思。
D.后生学子循着先贤的足迹造访南湖,以欣赏湖光山色,感受蒙自的风土人情,寻找亲切而充满诗意的生活。
(2)蒙自南湖,见证了西南联大一段特殊的岁月,它“如激流中一段平静温柔的流水”,在“宁静中又奔涌着激情”。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解。
(3)作者说《南湖短歌》“感情淋漓,淋漓地让人泪涌”,请根据文意,对此诗的这一特点加以赏析。
(4)文中闻一多先生“怒读救国”,获得“何妨一下楼主人”的雅号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这和他《红烛》诗中哪些诗句体现的精神是一致的?
【答案】(1)D
(2)在全民族抗战的烽火硝烟中,联大师生在蒙自南湖边度过了一段宁静的读书生活;在宁静的读书生活中,联大师生满怀唤醒国人、抵御外侮、收复河山的爱国激情,积极抗日救国。
(3)《南湖短歌》运用反复,排比等手法,借对蒙自南湖风光的欣赏和赞美,抒发对南湖给予西南联大师生学习环境和精神慰藉的感激之情,也饱含了国难时期颠沛流离的痛苦和对遥远家乡的浓烈思念之情。
(4)文中闻一多先生把这里比作了“世外桃源”,静心读书,“怒读救国”,长时间不下楼活动。别人劝他“何妨一下楼呢”,于是闻一多先生便得了“何妨一下楼主人”的雅号,表明闻一多先生专注于学问,刻苦钻研,用尽心血,为救国出力。他脚踏实地地默默奉献,这种奉献精神和他在《红烛》一诗中“红烛啊……烧吧!烧吧”“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等诗句中表达的精神是一致的,都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默默奉献,无怨无悔。这是为祖国、为人民无私奉献,消耗自我、牺牲自我的献身精神,永远令人感动,敬佩。
【解析】(1)此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章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答题步骤是: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将选项信息与原文内容进行比对。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一定要认真比对。D项,“以欣赏湖光山色,感受蒙自的风土人情,寻找亲切而充满诗意的生活”理解错误,后生故地重游是为缅怀先贤。故选D。
(2)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理解蒙自南湖“如激流中一段平静温柔的流水”,在“宁静中又奔涌着激情”,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激流”“平静”“激情”,联系句子上下语境进行理解,“激流”承接上句“抗战八年艰苦的日子”,指的是日本侵略中国后,中国军民奋起反抗的抗涨局面,“平静温柔的流水”,指的是南湖远离战火的平静生活和西南联大师生坚持研究学问的沉稳心态;结合“宁静中又奔涌着激情”句上文“虽然美丽的南湖给了师生们暂时的宁静,但是在那个烽火连三月的年代”,下句“呼吁唤醒国人……奔向抗日的战场”,可以知道“激情”是抗战的激情,句子指的是在潜心研究学问的生活中西南联大师生对祖国局势的关心和强烈的爱国情怀,宣传抗战,呼吁唤醒国人,甚至亲赴战场。归纳整理,这两句话是说在全民族抗战的烽火硝烟中,联大师生在蒙自南湖边度过了一段宁静的读书生活;在宁静的读书生活中,联大师生满怀唤醒国人、抵御外侮、收复河山的爱国激情,积极抗日救国。
(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特色。“感情淋漓”是指诗此诗情感表达充沛,要从修辞手法入手进行分析,“你问我的家吗?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作者通过设问引起读者注意,“让湖风吹散我的梦,让落花堆满我的胸,让梦里听一声故国的钟”通过排比让句式整齐有气势,通过“你问我的家吗?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在修辞上采用反复,在写法上首尾呼应,表达了对南湖的感激,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对家乡的思念。总之,从手法上说,《南湖短歌》运用反复,排比等手法,借对蒙自南湖风光的欣赏和赞美,抒发对南湖给予西南联大师生学习环境和精神慰藉的感激之情,也饱含了国难时期颠沛流离的痛苦和对遥远家乡的浓烈思念之情,这种 “感情淋漓,淋漓地让人泪涌”。
(4)本文主要考查对文章重要内容的理解。首先明确文中闻一多先生“怒读救国”,获得“何妨一下楼主人”雅号体现的精神:在《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中,闻一多先生把蒙自比作了“世外桃源”,静心读书,“怒读救国”,长时间不下楼活动。别人劝他“何妨一下楼呢”,于是闻一多先生便得了“何妨一下楼主人”的雅号,表明闻一多先生专注于学问,刻苦钻研,用尽心血,为救国出力。这是一种脚踏实地地默默奉献的精神。其次,找到闻一多在《红烛》一诗中能够表明他脚踏实地地默默奉献的精神的诗句:“红烛啊……烧吧!烧吧”“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些诗句都是闻一多先生燃烧自己,照亮别人,默默奉献精神的体现。解答此题,需要理解本文内容和《红烛》重要诗句体现出的思想感情,进行再联系和分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课
一、积累运用
1.下列选项中,对诗词中表现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沁园春·长沙》里,“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设问句,由写景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阙的抒情乐章。
B.《致云雀》中,作者将云雀比作诗人、少女、萤火虫、绿叶,使云雀更加美丽、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前。
C.《立在地球边放号》中,关于“力”的句子在诗中出现多次,全诗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描绘了太平洋的浪潮,吟唱了一曲惊心动魄的力的颂歌。
D.《红烛》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
2.下列关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诗人郭沫若对于力的赞歌,可以看作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发起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B.这首诗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巨人的形象,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可以“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号角。
C.《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首诗严格遵守格律,节奏感很强。随着感情的推进,句式,节奏也同时发生变化,显出一种内在的韵律美。
D.这首诗堪称郭沫若早期“火山爆发式”诗歌的代表作之一,从这首诗中我们能深切感受到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3.下面是关于“新诗”的一些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现代诗歌的主流是“新诗”。
B.“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诗体。
C.“新诗”打破了近体诗严格的格律束缚,创造了很多新样式,语言上运用现代白话。
D.“新诗”不必讲究格律,不必讲究押韵。
4.下列对诗歌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峨日朵雪峰之侧》中“我小心地探出前额”突出了“我”面对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象时的惊讶与敬畏之情。
B.《峨日朵雪峰之侧》写小蜘蛛时用“可怜”与“默享”两个词,将前面的辉煌壮丽凝定在一个谦卑而坚毅的高度之上。
C.《致云雀》中诗人把云雀比作诗人、深闺中的少女、萤火虫、玫瑰,使云雀美丽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D.《致云雀》中诗人把云雀的歌声同春霖洒落的声息、赞婚的合唱、凯旋的欢歌进行对比,突出云雀歌声所具有的巨大力量。
5.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依次最恰当的一组是( )
现代诗歌的形式 ① 是美的,是 ② 它有整齐的美,抑扬的美,回环的美。这些美都是音乐所具备的, ③ 诗歌的形式美也可以说是诗歌的音乐美。在音乐理论中,有所谓“音乐的诗歌”;在诗歌形式美的理论中, ④ 应该有所谓“诗歌的音乐”。 ⑤ 音乐和诗歌不是一回事, ⑥ 二者有一个共同点:音乐和诗歌都是靠节奏来表现的。
A.
因为 所以 因此 还 / 然而
B.
之所以 因为 所以 更 即使 /
C.
即使 也 但 也 虽然 可是
D.
之所以 因为 故而 也 尽管 但是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会计专业的学生无论是中专生、大专生、本科生,毕业后如要从事会计类职业,必须通过考试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才能上岗。
B.林小云在学校有“心算第一人”的美誉,有人说这是训练的结果,也有人说她的速算能力其实可以从家庭遗传的角度得以解释。
C.如果想刻画一种语言具有什么特征,拿另一种语言来跟它进行比较是最好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很好地发现并感受语言的差异。
D.建立制度很重要,但我们不能满足于把制度写在纸上、贴在墙上、挂在嘴上,还需要有制约和监督机制,以提高制度的执行力。
7.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新诗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外国诗歌较大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五四运动以来,新诗一直成为中国现代诗歌的主体。
①许多诗人在吸取中国古典诗歌、民歌和外国诗歌有益营养的基础上,对新诗的表现方法和艺术形式,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
②众多诗人的探索和一些杰出诗人的创造,使新诗逐渐走向成熟和多样化
③出现了自由体、新格律体、十四行诗、阶梯式诗、散文诗等多种形式
④这对新诗艺术方法的形成起了积极的作用
⑤产生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多种艺术潮流
A.⑤②④③① B.④①⑤③② C.⑤③②④① D.①⑤③②④
8.下列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征服 薄璧 彷徨 前额
B.嚣鸣 深渊 石砾 铆钉
C.雄莺 雪豹 渗出 罅隙
D.粽色 撕裂 绣蚀 厮打
9.下列关于《红烛》一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烛啊”这一句在诗中共出现了九次,每一次出现都使诗歌的主旨进一步深人,感情进一步升华,而且使全诗层次分明,节奏感强。
B.诗歌开头就写到“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鲜明地表达了诗人以红烛自比,借红烛燃烧自己,奉献光明的形象来表达自己深沉的爱国之情。
C.本诗语言凝练,感情充沛,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红烛,形成直接而强烈的情感交流,更显出感情的炽热和赤诚。
D.本诗开头引用唐朝诗人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增添了这首新诗的古典气息,这也是本诗的主旨句。
10.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闻一多湖北浠水人,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创作的爱国诗篇《七子之歌》,在20世纪末澳门回归祖国时唱响中华大地。
B.《红烛》写于1923年,是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死水》是诗人的第一部诗集。
C.臧克家,诗人,以一篇《老马》成名,被誉为“农民诗人”“泥土诗人”,曾受教育闻一多。
D.闻一多热心于新诗的创新与理论研究,积极倡导新格律诗,提出“三美”主张,对徐志摩的诗歌创作都产生深远影响。
11.填空。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作者是 ,我国著名的 。1921年结集出版《 》,开创了一代诗风,也因此成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奠基人之一。
12.闻一多, 、 、 。代表作有诗集《 》《 》,学术著作《神话与诗》《唐诗杂论》。
13.“ ,蜡炬成灰泪始干。”作者是 ,“蜡炬成灰泪始干”多用来比喻 。
14.朗读《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用原文词句,完成填空。
(1)《峨日朵雪峰之侧》中“ ”一句,突出了“我”面对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象时的惊讶与敬畏之情。
(2)《峨日朵雪峰之侧》写小蜘蛛时用“ ”与“ ”两个词将辉煌壮丽凝定在一个谦卑而坚毅的高度之上。
(3)《致云雀》中诗人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云雀比作诗人、深闺中的少女、“ ”“ ”等,从而使云雀美丽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许多人勤奋地买书、读书、藏书,但你问他们这么多年下来最喜欢什么书、哪位作者对自己影响最大,① 。倘若把读书比作交友,这样的读书人近似交际场中那些四处点头握手、广递名片的人物,② 。读书的无效和无聊,不过如此。要精读书,有选择地读。对不爱书的人,我劝他多读书;而对爱书的人,③ ,郭沫若和胡适都说过类似的话,即“书桌上不要出现第二本书”。
二、语言表达
16.《红烛》一诗运用了反复的手法,构成声音和情感的回环往复。请运用此法,仿照下面的例句,另写一组句子,反复咏叹,意象任选。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三、诗歌鉴赏
阅读李商隐的《无题》和闻一多的《红烛》,完成练习。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红烛
闻一多
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培——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培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吧!烧吧!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吧!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17.李商隐《无题》诗中的“蜡炬成灰泪始干”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达出 的情感;闻一多在《红烛》诗歌开头,引用李商隐诗句的用意是 。
18.《红烛》一诗每节以“红烛啊! ”领起,发出种种的慨叹,提出种种的困惑,请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以及这样写的作用。
四、现代文阅读
19.选篇理由:①本课四首诗都运用意象抒发情感:郭沫若的“白云”,闻一多的“红烛”,昌耀的“蜘蛛”,雪菜的“云雀”。把握意象特点是解读诗歌主旨的关键。本诗中,诗人运用多个意象抒发感慨,通过此诗考生可以更好地掌握这一方法。②题目设置中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对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与高考相吻合。
神女峰
舒婷
在向你挥舞的各色花帕中
是谁的手突然收回
紧紧捂住了自己的眼睛
当人们四散离去,谁
还站在船尾
衣裙漫飞,如翻涌不息的云
江涛
高一声
低一声
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
人间天上,代代相传
但是,心
真能变成石头吗
为眺望远天的杳鹤
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
沿着江岸
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
正煽动新的背叛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
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注)神女峰位于重庆市巫山县城以东,是巫山十二峰之一,传说神女是一个忠贞于爱情的贫家渔女,盼夫未成化成石人。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神女峰引得人们驻足瞻望,诗人选取了向神女峰挥舞花手帕的游客,将镜头对准他们。
B.“紧紧捂住了自己的眼睛”说明诗人被神女峰的神奇秀美震撼而非常激动。
C.“江涛/高一声/低一声”指江水的澎湃,其实指的也是诗人内心的澎湃,引出了下文的反思。
D.诗歌反映了诗人对自由和解放的追求,对女性生命价值的思考,批判了约束女性的旧道德。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写景与抒情完美融合,基本不着标点,形式自由,“江涛/高一声/低一声”展现了十足的韵律感。
B.“衣裙漫飞,如翻涌不息的云”中,对衣裙这个意象的描写凸显了诗人独处时环境的安静、冷清。
C.“但是,心/真能变成石头吗”这一疑问发人深省,正表达了诗人对神女峰传说中蕴含的价值的批判。
D.“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中的“金光菊”和“女贞子”既指长江两岸的植物,又象征着新时代女性新思想的觉醒。
(3)请简要分析“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表达的情感。
(4)善于把具有鲜明反差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是本诗的一大特色,请举出两例并分析这种组合的作用。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目。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
①刚下过一场雨,蒙自的老街湿漉漉的。一线阳光就在这时划过来,南湖上又是一片光鲜。如果没有穿梭往来的汽车,会让人想起多少年前的5月,同现在差不多的天气,南湖边霎时出现了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男的衣衫整洁,女的裙裾飘摇。一下子涌来这么多文化人,让人有一种震惊和欣喜,来的是西南联大的学生啊。一个享誉世界的文化讲坛也在南湖边开启。主讲者有陈寅恪,冯友兰,钱稽,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
②1938年,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南迁昆明,组建了西南联大,由于昆明校舍不敷,边城蒙自便暂时接纳了联大的文学院、法学院。政府尽心,绅士尽力,把联大师生安顿在风景秀丽的南湖边,让他们住进最好的房子。蒙自海关,法国领事馆、哥胪士洋行和周柏斋的“顾楼”,成了分校的教室和住地。领事馆敞亮气派,高树挺拔。哥胪士洋行是整个蒙自最豪华的西式建筑,海关大院则像一座花园。
③这样,西南联大师生的生活就与美丽的南湖融在了一起。每天,师生上下课经过南湖东堤,课余在湖边读书、唱歌、诵诗,在湖里畅游,在亭上探讨,青春的气息弥漫水中。鱼翔浅底,鸟儿扑飞,田田莲叶拨弄着微风。南湖,一时成了联大师生感情的依托,诗情的沃土。想起诗人周定一的《南湖短歌》,这首诗感情淋漓,淋漓得让人泪涌: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园花。你问我的家吗?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我走得有点累,让我枕着潮水睡一睡。
让湖风吹散我一团梦,让落花堆满我的胸,让梦里听一声故国的钟。
……
④蒙自武庙街的顾楼,是十分有特色的民居,作了联大女生的宿舍。楼高势险,古榕成荫,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入夜,山风刮来,呜呜嘘嘘,如怨如诉,女生们总是长久不能成眠。家乡、亲人、故都,无不随风而来,于是,她们将顾楼叫成了听风楼。听风楼,听的是“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吗?听的是“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吗?
⑤虽然美丽的南湖给了师生们暂时的宁静,但是在那个烽火连三月的年代,宁静中又奔涌着激情。开学第一天,分校师生即在南湖北岸的省立蒙自中学礼堂集会。会上,北京大学同学会发出《告全国同胞书》,呼吁唤醒国人,担负起应尽的责任,争取国家民族之生存。他们还走上街头,以各种形式宣传抗战。有的同学竟参加了飞虎队,奔向抗日的战场。
⑧现在,我正在一面弧形的标识墙前驻足,上面镌刻着西南联大的校训“刚毅坚卓”。我不由想起朱自清先生1938年8月在蒙自为清华第十级毕业生题词中的话:“诸君又走了这么多的路,更多地认识了我们的内地,我们的农村,我们的国家。诸君一定会不负所学,各尽所能,来报效我们的民族,以完成抗战建国的大业的。”冯友兰先生在题词中也说:“第十级诸同学由北平而长沙衡山,由长沙衡山而昆明蒙自,屡经艰苦,其所不能,增益盖已多矣。”
⑦我慢慢进到楼内,走上楼梯,轻轻推开一扇门,竟然是闻一多先生的宿舍。先生把蒙自比作了“世外桃源”,他在这里能够静心读书,以至于除吃饭、上课外,长时间不下楼活动。历史教授郑天挺见他如此“怒读救国”,恐对身体不好,就劝他说:“一多啊,你何妨一下楼呢?”于是闻先生便得了“何妨一下楼主人”的雅号。现在这个楼门上方,就挂着“一下楼”的牌匾。走进不大的卧室,一股书香仿佛立时灌了满怀。先生,久仰了!屋内摆设依旧,只是先生擎着他的《红烛》下楼远去了。
⑧漫步湖边,前面走着的是陈寅恪教授吗?他边走边感慨;“风物居然似旧京,荷花海子忆升平。桥边鬓影还明灭,楼外歌声杂醉醒……”钱穆教授则每天都会来湖上的茶亭中,伴着一壶茶,沉思久坐。朱自清教授在这里同样看到了荷塘月色,为此他又有了散文新作,新作里说:“一站到堤上就禁不住想到北平的什刹海。”蒙自是哈尼族、彝族聚居区,火把节期间,人们在家门口燃起一堆堆火载歌载舞,朱自清也融入这热烈之中:“这火是光,是热,是力量,是青年……它的意义更是深厚。”
⑨不少教授是带着家眷来的,冯友兰的女儿宗璞后来回忆说:“南湖的水颇丰满,柳岸河堤,可以一观;有时父母携我们到湖边散步。那时父亲是四十三岁,半部黑翼,一袭长衫,飘然而行。……艰苦的日子里,蒙自数月如激流中一段平静温柔的流水,想起来,总觉得这小城亲切又充满诗意。”
⑩蒙自分校,虽然只存在了短短几个月,却是西南联大这支现代乐曲中一段优雅的乐章,南湖的音符在其间跳荡。“当小火车缓慢地从蒙自站驶出时,我们对于这所谓‘边陲小邑’大有依依不舍的情绪。”这是陈岱孙先生的心声,也代表了蒙自分校师生的心情。他们坐着窄窄的小火车来,又乘着窄窄的小火车走了,留下长长的铁轨,长长的思念。多少年后,有人毕业直接回来这里工作,有人情意绵绵故地重游。又多少年后,北大、清华、南开的后生们循着先贤的脚步来,来看这一湖波光激池的水。
我仍然沿着湖走,湖边生长着一些茂盛的合欢树,还有各种各样的花草藤蔓,婆婆娑娑延续了不知多少岁月。
(取材于王剑冰同名散文)
(1)下列对作品的理解和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借追怀全民族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师生在蒙自南溯的一段不同寻常的生活,展现了他们“刚毅坚卓”的精神风貌。
B.“听风楼”的“听风”二字寓意丰富,既指倾听自然山风,也指风声唤起了家国之思,激发了抵御外侮的豪情。
C.第⑦段结尾处,以虚拟之笔描写闻一多先生手擎《红烛》远去的情形,饱含作者对闻先生的崇敬与追思。
D.后生学子循着先贤的足迹造访南湖,以欣赏湖光山色,感受蒙自的风土人情,寻找亲切而充满诗意的生活。
(2)蒙自南湖,见证了西南联大一段特殊的岁月,它“如激流中一段平静温柔的流水”,在“宁静中又奔涌着激情”。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解。
(3)作者说《南湖短歌》“感情淋漓,淋漓地让人泪涌”,请根据文意,对此诗的这一特点加以赏析。
(4)文中闻一多先生“怒读救国”,获得“何妨一下楼主人”的雅号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这和他《红烛》诗中哪些诗句体现的精神是一致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