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5.2课 大学之道
一、单选题
1.下列各句中“所以”不表原因的一项是( )
A.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B.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2.对下列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明:彰明
B.知止而后有定 知:知道
C.定而后能静 静:心不妄动
D.安而后能虑 虑:忧虑
3.“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下列对“止于至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
B.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
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积少成多,积善成德
D.只有做大事,才能达到至善
4.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大学之道 不以其道得之
B.在止于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C.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D.欲治其国者 其皆出于此乎
5.选出画线文句翻译正确的一项( )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A.大学的根本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亲近;在于使人停止“至善”。
B.大学的根本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在于使人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
C.大学的根本宗旨在于明白德育;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在于使人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
D.大学的根本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在于到达善良之地。
6.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项是( )
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②在止于至善
③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④先正其心
⑤先诚其意
⑥必先苦其心志
⑦南征北战
A.①④/②③/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④⑤⑥/②/③/⑦
7.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课文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修己以安百姓”。
B.课文提出的人生观要求注重个人修养,怀抱积极的奋斗目标,这一修养和要求与儒家的关于“入世与出世”的观点是相悖的。
C.朱熹把“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称为“大学之纲领”,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称为“大学之条目”,简称“三纲八目”。
D.本文虽然充满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却有重要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论述,如提出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就认知到事物发展的先和后。
8.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含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知者不惑 温故而知新 B.任重而道远 得道者多助
C.迩之事父 不足以事父母 D.敏于事而慎于言 回虽不敏
二、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中华民族历来__________家国大义,“小家”同“大国”同声相应、紧密相连。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家庭与国家、个人与社会,是密不可分的。家国,可以说是华夏儿女的精神原乡。
( )。从硝烟弥漫、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到一穷二白、筚路蓝缕的建设岁月,再到波澜壮阔、惊涛拍岸的改革时代,无数先锋模范在国家前行的__________中寻找人生价值、__________成长坐标。而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也是家国情怀的根基所在。在步履匆匆的返乡途中,在爸妈装的行李箱中,在难改的口味与乡音中……人们感受家的温暖,体悟家的意义,真诚感叹“有家真好”。但不要忘记,国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都有着由私而公的家国情怀。每个人孝亲敬长、安居乐业,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做出贡献,才能__________,聚沙成塔,汇聚成同心筑梦的强大力量。
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崇尚 大势 标注 集腋成裘
B.爱好 浪潮 标注 集腋成裘
C.爱好 大势 标示 众擎易举
D.崇尚 浪潮 标示 众擎易举
1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回望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平凡的发展历程,站在这样的历史节点,每个人都会感受到爱国的情愫在升腾
B.站在这样的历史节点,每个人都会感受到爱国的情愫在升腾,回望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平凡的发展历程
C.站在这样的历史节点,回望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每个人都会感受到爱国的情愫在升腾
D.每个人都会感受到爱国的情愫在升腾,站在这样的历史节点,回望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平凡的发展历程
1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由私而公的家国情怀,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价值理念。
B.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由私而公的家国情怀,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价值理念。
C.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价值理念都有着由私而公的家国情怀。
D.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都有着由私而公的家国情怀。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诚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灭于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让厉公及正考父佐戴、武、宣公,三命兹益恭。吾闻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及釐子卒,懿子与鲁人南宫敬叔往学礼焉。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说。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灭于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让厉公/
B.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灭于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让厉公/
C.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灭于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让厉公/
D.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灭于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让厉公/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襄公二十二年”,属于王公纪年法,此外还有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以及年号干支兼用法等。如“元和十年”就属于王公纪年法。
B.“字”,人的表字。古人常在本名之外另取一个和本名意思有某种关系的名字,叫作“字”。
C.“累绁”即“缧绁”,“缧绁”指捆绑犯人的绳索,在文中,“缧绁”指监狱。
D.“行”有兼摄官职之意,“摄”亦有代理官职之意。古代表示代理官职的词有很多,如“假”“权”“署”等。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出身贫寒,但年少好礼,具备从政的才能。孟釐子曾在死前告诫自己的儿子,一定要向孔子学习。孔子在季氏手下当过管理仓库和管理牲口的小官,都做得非常好。
B.孔子答复齐景公之问,展现了其非凡的政治见识。齐景公询问孔子秦穆公称霸的原因,孔子说那是因为秦穆公不但志向远大,而且中正无私。他虽然不能称王,但称霸是应该的。
C.孔子代理国相一职时,管理有方。孔子参与鲁国政权仅仅三个月,那些贩卖羊羔、猪仔的人们,就不再以次充好、漫天要价,四面八方来到鲁国的客人,都能够各得所需而归。
D.孔子经历坎坷,但乐观幽默。在郑国时,孔子和弟子走散了。郑人告诉子贡,孔子萎靡不振,像丧家狗。孔子听说后开心地笑了,他说对方称自己为丧家狗,真是对极了。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
②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字仲尼,姓孔氏。丘生而叔梁纥死,葬于防山。防山在鲁东,由是孔子疑其父墓处,母讳之也。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盖其慎也。陬人车免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于防焉。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鲁复善待,由是反鲁。
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
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说。
孔子年三十五,而季平子与郈昭伯以斗鸡故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于齐,齐处昭公乾侯。其后顷之,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摘编自《史记·孔子世家》)
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
B.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
C.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
D.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俎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礼器,亦泛指各种礼器。后引申为祭祀和崇奉之意。
B.司空:古代官职“三公”之一,与司徒、司马并称,掌管全国水利土木、百姓教化等职责。
C.乘:古代称兵车,四马一车为一乘,如“乘舆”“千乘之国”;古代也称四为乘,如“乘矢”。
D.乐:中国古代礼乐文化的一部分,在今天还能起到提升人类道德,使人类自我完善的作用。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孔子家境贫穷,社会地位低下。成年后,曾给季氏做过管理仓库的小吏,也曾担任过管理牧场和牲畜繁殖的小吏。
B.孔子周游列国屡处困境,不得其用。在齐国受到排斥,在宋国、卫国遭遇驱逐,又在陈国和蔡国之间被围困。
C.孔子学习、推行周礼不辞辛劳,孜孜以求。他主动请求鲁昭公让他到周去学礼,据说见到了老子并收到他的赠言。
D.孔子欣赏音乐,一心一意,全神贯注。他和齐国太师探讨音乐,听到《韶》乐后三月之内吃肉不觉得有味道,被齐人称道。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
②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
20.孔子认为秦国能称霸天下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5.2课 大学之道
一、单选题
1.下列各句中“所以”不表原因的一项是( )
A.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B.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虚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
C.所以:介词,用来。其余三项都表原因。 翻译:老师是用来传授知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
2.对下列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明:彰明
B.知止而后有定 知:知道
C.定而后能静 静:心不妄动
D.安而后能虑 虑:忧虑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理解能力。ABC无误;
D项,句意: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可见,“虑”,意思是“思虑周详”。
3.“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下列对“止于至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
B.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
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积少成多,积善成德
D.只有做大事,才能达到至善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止于至善”是一种精神境界,是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追求“至善”要求我们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积少成多,积善成德,因此A、B、C三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D项说法错误。
4.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大学之道 不以其道得之
B.在止于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C.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D.欲治其国者 其皆出于此乎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一词多义的辨析能力。
B均为介词,在。
A项,助词,的;代词,它们。
C项,介词,把;连词,表修饰。
D项,代词,他的;副词,表推测,大概。
5.选出画线文句翻译正确的一项( )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A.大学的根本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亲近;在于使人停止“至善”。
B.大学的根本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在于使人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
C.大学的根本宗旨在于明白德育;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在于使人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
D.大学的根本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在于到达善良之地。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引申为弘扬;第二个“明”形容词,光明正大的。“德”在这里是品德,故排除C项。“在亲民”中的“亲”通“新”,是使动用法,“使民新”,引申为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在止于至善”的意思是在于使人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据此可知B正确。
6.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项是( )
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②在止于至善
③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④先正其心
⑤先诚其意
⑥必先苦其心志
⑦南征北战
A.①④/②③/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④⑤⑥/②/③/⑦
【答案】C
【解析】①形容词作动词,彰明。②形容词作名词,完善的境界。③④⑤⑥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齐,使……整齐有序;正,使……端正;诚,使……真诚、无私;苦,使……受苦。⑦名词作状语,向南,向北。
7.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课文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修己以安百姓”。
B.课文提出的人生观要求注重个人修养,怀抱积极的奋斗目标,这一修养和要求与儒家的关于“入世与出世”的观点是相悖的。
C.朱熹把“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称为“大学之纲领”,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称为“大学之条目”,简称“三纲八目”。
D.本文虽然充满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却有重要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论述,如提出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就认知到事物发展的先和后。
【答案】B
【解析】课文中提出的人生观与儒家思想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基本上是儒家人生观的进一步扩展,且这一修养和要求是以儒家的道德观为主要内涵的。
8.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含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知者不惑 温故而知新 B.任重而道远 得道者多助
C.迩之事父 不足以事父母 D.敏于事而慎于言 回虽不敏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A项,同“智”,智慧、聪明/懂得、知道。
B项,路程、路途/道义、正道。
C项,二者均为侍奉。
D项,勤勉/聪慧。
二、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中华民族历来__________家国大义,“小家”同“大国”同声相应、紧密相连。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家庭与国家、个人与社会,是密不可分的。家国,可以说是华夏儿女的精神原乡。
( )。从硝烟弥漫、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到一穷二白、筚路蓝缕的建设岁月,再到波澜壮阔、惊涛拍岸的改革时代,无数先锋模范在国家前行的__________中寻找人生价值、__________成长坐标。而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也是家国情怀的根基所在。在步履匆匆的返乡途中,在爸妈装的行李箱中,在难改的口味与乡音中……人们感受家的温暖,体悟家的意义,真诚感叹“有家真好”。但不要忘记,国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都有着由私而公的家国情怀。每个人孝亲敬长、安居乐业,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做出贡献,才能__________,聚沙成塔,汇聚成同心筑梦的强大力量。
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崇尚 大势 标注 集腋成裘
B.爱好 浪潮 标注 集腋成裘
C.爱好 大势 标示 众擎易举
D.崇尚 浪潮 标示 众擎易举
1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回望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平凡的发展历程,站在这样的历史节点,每个人都会感受到爱国的情愫在升腾
B.站在这样的历史节点,每个人都会感受到爱国的情愫在升腾,回望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平凡的发展历程
C.站在这样的历史节点,回望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每个人都会感受到爱国的情愫在升腾
D.每个人都会感受到爱国的情愫在升腾,站在这样的历史节点,回望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平凡的发展历程
1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由私而公的家国情怀,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价值理念。
B.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由私而公的家国情怀,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价值理念。
C.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价值理念都有着由私而公的家国情怀。
D.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都有着由私而公的家国情怀。
【答案】9.A
10.C
11.B
【解析】9.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崇尚:尊崇提倡,常用于表述推崇某种观念。爱好:喜爱。“家国大义”是一种思想观念,用“崇尚”更恰当。
大势:总的局势。浪潮:如潮水般汹涌起伏的波涛。一般比喻有着动荡特征的事物。结合语境,应强调国家的发展势头,故选用“大势中”更好。
标注:贴记号。标示:显示。根据后文的“成长坐标”可知,应该选用“标注”。
集腋成裘:珍贵美好的事物积少成多。众擎易举:许多人一齐用力,就容易把东西举起来。比喻大家同心协力事情就容易成功。根据后面“聚沙成塔”,用“集腋成裘”。
10.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按照逻辑顺序,应该是先站在“历史节点”才能“回望发展历程”,最后“感受爱国情愫”。
11.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无论……还有”搭配不当,“还有”改为“还是”;根据“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后面衔接的只能是“由私而公的家国情怀”。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诚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灭于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让厉公及正考父佐戴、武、宣公,三命兹益恭。吾闻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及釐子卒,懿子与鲁人南宫敬叔往学礼焉。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说。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灭于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让厉公/
B.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灭于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让厉公/
C.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灭于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让厉公/
D.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灭于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让厉公/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襄公二十二年”,属于王公纪年法,此外还有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以及年号干支兼用法等。如“元和十年”就属于王公纪年法。
B.“字”,人的表字。古人常在本名之外另取一个和本名意思有某种关系的名字,叫作“字”。
C.“累绁”即“缧绁”,“缧绁”指捆绑犯人的绳索,在文中,“缧绁”指监狱。
D.“行”有兼摄官职之意,“摄”亦有代理官职之意。古代表示代理官职的词有很多,如“假”“权”“署”等。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出身贫寒,但年少好礼,具备从政的才能。孟釐子曾在死前告诫自己的儿子,一定要向孔子学习。孔子在季氏手下当过管理仓库和管理牲口的小官,都做得非常好。
B.孔子答复齐景公之问,展现了其非凡的政治见识。齐景公询问孔子秦穆公称霸的原因,孔子说那是因为秦穆公不但志向远大,而且中正无私。他虽然不能称王,但称霸是应该的。
C.孔子代理国相一职时,管理有方。孔子参与鲁国政权仅仅三个月,那些贩卖羊羔、猪仔的人们,就不再以次充好、漫天要价,四面八方来到鲁国的客人,都能够各得所需而归。
D.孔子经历坎坷,但乐观幽默。在郑国时,孔子和弟子走散了。郑人告诉子贡,孔子萎靡不振,像丧家狗。孔子听说后开心地笑了,他说对方称自己为丧家狗,真是对极了。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
②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答案】12.C
13.A
14.B
15.①齐景公和晏婴来到鲁国,齐景公问孔子说:“从前秦穆公国土狭小地方偏僻,他怎么称霸的呢?”
②孔子用《诗》《书》《礼》《乐》教导学生,(他的)弟子大概有三千人,其中精通六艺的有七十二人。
【解析】1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鲁国的大夫孟釐子病重,临死前告诫他作为继承人的儿子孟赘子说:“孔丘这个人,是圣人的后代,他的先祖在宋国受害。他的先祖弗父何本来可以享有宋国,而他却让给了宋厉公”。
“鲁大夫孟釐子”为“病且死”的主语,不应该断开,排除AD项。“嗣”,继承人的意思,“懿子”为继承人,不应该断开,排除B项。
13.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A项,“‘元和十年’就属于王公纪年法”错误。“元和十年”属于年号纪年法。元和(806年-820年),是唐宪宗李纯的年号。唐宪宗在位期间唐朝出现短暂的统一,史称“元和中兴”。
14.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他虽然不能称王,称霸是应该的”错误。结合“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分析,即使称王也完全应该,称霸还委屈了他呢。
15.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本题得分点有:(1)适,到;处辟,地方偏僻;霸,称霸;何,怎么。
(2)以,用;盖,大概;通,精通。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字仲尼,姓孔氏。丘生而叔梁纥死,葬于防山。防山在鲁东,由是孔子疑其父墓处,母讳之也。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盖其慎也。陬人车免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于防焉。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鲁复善待,由是反鲁。
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
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说。
孔子年三十五,而季平子与郈昭伯以斗鸡故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于齐,齐处昭公乾侯。其后顷之,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摘编自《史记·孔子世家》)
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
B.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
C.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
D.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俎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礼器,亦泛指各种礼器。后引申为祭祀和崇奉之意。
B.司空:古代官职“三公”之一,与司徒、司马并称,掌管全国水利土木、百姓教化等职责。
C.乘:古代称兵车,四马一车为一乘,如“乘舆”“千乘之国”;古代也称四为乘,如“乘矢”。
D.乐:中国古代礼乐文化的一部分,在今天还能起到提升人类道德,使人类自我完善的作用。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孔子家境贫穷,社会地位低下。成年后,曾给季氏做过管理仓库的小吏,也曾担任过管理牧场和牲畜繁殖的小吏。
B.孔子周游列国屡处困境,不得其用。在齐国受到排斥,在宋国、卫国遭遇驱逐,又在陈国和蔡国之间被围困。
C.孔子学习、推行周礼不辞辛劳,孜孜以求。他主动请求鲁昭公让他到周去学礼,据说见到了老子并收到他的赠言。
D.孔子欣赏音乐,一心一意,全神贯注。他和齐国太师探讨音乐,听到《韶》乐后三月之内吃肉不觉得有味道,被齐人称道。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
②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
20.孔子认为秦国能称霸天下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答案】16.A
17.B
18.C
19.①用这种办法来治理国家,即使统治整个天下也是可以的,他当个霸主还算是小的呢。
②孔子到齐国去,当齐卿高昭子的家臣,打算以此来与齐景公交往。
20. ①志向很大;②施政恰当;③善于用人。
【解析】16.本题可采用排除法,首先看“ 秦/国虽小/其志大 ”文言文中多为单音词,所以这里的“秦”代表“秦国”,并且是“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的主语;也可以根据对仗断句,“国虽小”对应“处虽辟”。可知应当在“秦”与“国”中间断开,据此排除BC项。再看“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属于对仗句式,各自断开,再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17.B项“司空……掌管全国水利土木、百姓教化等职责”解说错误。历史上,司空负责掌管全国水利土木等事务,不负责百姓教化之职。故答案为:B
18.C项“他主动请求鲁昭公让他到周去学礼”理解错误。根据原文“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可见主动请求鲁昭公去学周礼的是鲁国人南宫敬叔,而非孔子。故答案为:C
19.本题注意关键字词和特殊句式的准确理解和翻译:①虽,即使;王,名词作动词,称王,统治;霸,做霸主;虽王可也、霸小矣,都是判断句;②适,到……去;以通乎景公,省略句和状语后置句,“以(之)乎景公通”;“乎”相当于介词“于”;通,交往。
20.本题首先注意筛选相关信息,在第四段,原文是“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霸小矣。’”,由此总结出孔子认为秦国能称霸的原因:“国虽小,其志大”,即志向远大;“处虽辟,行中正”,即“施政恰当”;“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提拔重用百里奚,即“善于用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