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5.3课 人皆有不忍之心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粗词活用情况与例句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A.舍相如广成传舍 B.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C.知止而后有定 D.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辨析词类活用的能力。
A项与例句都是名词用作动词,“事”,侍奉;“舍”,安置住宿。
B项,“远”,形容词用作动词,疏远。
C项,“止”,动词用作名词,目标所在,要达到的“至善”境界。
D项,“肉”,名词的使动用法,使……生肉。
2.下列对课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突出仁政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B.孟子提出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在孔子关于“人性”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仁义礼智”,成为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
C.孟子指出“不忍人之心”是人生而固有的,承认“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里固有的,体现了孟子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D.孟子在认为“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的同时,并不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强调需“扩而充之”才能发扬光大。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课本内容的能力。
C项,“唯物主义思想”说法错误,应是“唯心主义思想”。判断唯心还是唯物,只有一个标准,即以思想意识为第一性的,还是以物质为第一性的。孟子只讲人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这是仁、义、礼、智的四端,是从人的思想意识出发的。因此应当是“唯心主义思想”。
3.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君子,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
B.小人,统治者对劳动者的蔑称,也用于古时男子对地位高于自己者或平辈自称的谦辞。
C.四书五经,是“四书”与“五经”的合称。“四书”有《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有《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D.《礼记·大学》中提出修身养性的八个条目是:格物、致知、诚信、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化、文学常识的能力。
D项,“诚信”错,应为“诚意”。
4.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B.人而不仁,如礼何
C.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D.知文而不知武,知一而不知二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项,句意为:有了过错却不改正,这就真叫过错了。“而”,转折连词,作“却”讲。
B项,句意为: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而”,假设连词,如果。
C项,句意为:知道这道理却不向楚王进言,不能说是忠君的。“而”,转折连词,作“却”讲。
D项,句意为:了解文却不了解武,知道一却不知道二。“而”,转折连词,作“却”讲。
5.下列关于《孟子》相关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由不忍人之心推出“行不忍人之政”,以情感为基础,推出理性结论,影响深远。
B.虽然孟子周游列国受到礼遇,但他的政治主张却被讥为“迂阔”,其政治理想未能实现,所以其在晚年时和孔子一样退而著述。
C.《孟子》原本不在儒家经典之列,直到朱熹将《孟子》列为“五经”之一,其地位才最终确立。
D.《孟子》《论语》都属于以记言为主的语体文,但后者简约含蓄,前者长于论辩,气势磅礴。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
C项,“《孟子》列为‘五经’之一”错,“五经”指的是《诗》《书》《易》《礼》《春秋》。《孟子》应当是“四书”之一。“四书”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
6.下列各句中“所以”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A.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B项与例句相同,“所以”表凭借,用来……的。其余三项都表原因。
7.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A.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B.其斯之谓与
C.不学《礼》,无以立 D.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答案】A
【解析】A项与例句都是判断句。B.宾语前置句,“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是“其谓斯与”。C.固定句式,“无以”,没有……的办法。D.省略句,“之”后省略介词“于”。
二、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是文章大国,中国散文更是源远流长、 ,在殷商时代初具特质,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门类。自由、开放、包容、博大,是中国散文的独特气质,它植根中国大地,元气蓬勃, 。
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中国散文 喷薄的生产态势、磅礴的创作力量、多元的文化禀赋、厚重的文学积淀,是中国文学中不可忽视的力量。由此我们想到编选一套新世纪以来的优秀散文选集,并且以“观”与“天下”之间的动静、起承、转合,命名为《观天下·新世纪散文精品文存》。
观天下,其实亦是一种天下观。江山盛文藻,风流亦吾师。昔者,老子观道,张衡观天地,陆羽观茶茗,鬼谷子观兵势进退,司马迁观史海沉浮,徐霞客观山川纵横,曹雪芹观人情厚薄……但有如兰之心,如炬之眼,世间万物,莫不可观,每观一物,莫不有所得。因此,中华文化时有天光迸射,奇绝突进——( ),观天下事,察世间理,洞幽烛微,豁然开悟,由此写下 篇章。
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漫长历史的某个节点,在广袤大地的某个角落,忽然就会有人源于一生默默积累,也源于一时灵感驾临
B.忽然在广袤大地的某个角落,在漫长历史的某个节点,就会有人源于一生默默积累,也源于一时灵感驾临
C.在漫长历史的某个节点,在大地广袤的某个角落,忽然就会有人源于一生默默积累,也源于一时驾临的灵感
D.忽然在漫长历史的某个节点,在广袤大地的某个角落,就会有人源于一生默默积累,也源于一时驾临的灵感
9.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与画线句子中的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他说:“我……我不是你的……朋友。”
B.有春天的太阳,夏天的向日葵,还有……
C.成岗说:“老许,你……”
D.这个呢……呃……我也不太清楚。
1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浩浩汤汤 淋漓酣畅 呈现 灿烂
B.浩浩汤汤 淋漓尽致 展现 辉煌
C.熙熙攘攘 淋漓酣畅 呈现 灿烂
D.熙熙攘攘 淋漓尽致 展现 辉煌
【答案】8.A
9.B
10.A
【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
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题型是语句复位题。
根据前文“中华文化时有天光迸射,奇绝突进”语意,此处应该强调出现的偶然性,“忽然”应放在“就会有人”前面,由此排除B、D;“在大地广袤的某个角落”语序不当,“默默积累”与“驾临的灵感”字数不一样,由此排除C。
9.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划线句中作者在列举了老子、张衡、陆羽、鬼谷子、司马迁、徐霞客、曹雪芹的事例后使用了省略号,此处省略号表省略。
A项,表示语言断断续续;
B项,表示列举的省略;
C项,表示话未说完;
D项,表示语言断断续续。
10.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和正确运用的能力。
浩浩汤汤:指水势壮阔的样子。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拥挤。此处根据“源远流长”的语境,应选用“浩浩汤汤”。
淋漓酣畅:形容非常畅快。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谈话等详尽透彻,发挥充分,也形容暴露得很彻底。此处是形容中国散文喷薄的生产态势应选用“淋漓酣畅”。
呈现:显出、露出。展现:显现出、展示。此处指散文显出某些特征,应选用“呈现”。
灿烂:形容光彩鲜明耀眼。辉煌:指光辉灿烂、显著、卓著。此处两词皆可。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滕定公①薨。世子谓然友曰②:“昔者孟子尝与我言于宋,于心终不忘。今也不幸至于大故,吾欲使子问于孟子,然后行事。”
然友之邹,问于孟子。
孟子曰:“不亦善乎!亲丧,固所自尽也。曾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 ”
然友反命,定为三年之丧。父兄百官皆不欲,曰:“吾宗国③鲁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于子之身而反之,不可。且《志》曰:‘丧祭从先祖。’”曰:“吾有所受之也。”
谓然友曰:“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尽于大事,子为我问孟子。”然友复之邹问孟子。
孟子曰:“然。不可以他求者也。孔子曰:‘君薨,听于冢宰。歠④粥,面深墨,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是在世子。”
然友反命。世子曰:“然,是诚在我。”
五月居庐,未有命戒。百官族人可,谓曰知。及至葬,四方来观之,颜色之戚,哭泣之哀,吊者大悦。
(选自《孟子·滕文公上》,有删改)
【注】①滕定公:滕国国君。②世子:指滕文公。然友:滕文公的老师。③宗国:鲁国的始封祖和滕国的始封祖是兄弟,按照宗法制度,滕国尊称鲁国为宗国。④歠(chuò):饮,喝。
1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齐疏之服/ 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B.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齐疏之服/ 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C.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齐疏之服/ 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D.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齐疏之服/ 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1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薨,古代专称诸侯死亡,后来也泛称有爵位的大官死去
B.大故,重大的事故,指大丧、凶灾之类。这里指滕定公去世。
C.冢宰,官名,在君王居丧期间主持丧事的官员。
D.有司,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用“有司”来泛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子让老师然友去向孟子请教办丧事的事情,然友回国报告后,太子便决定实行三年的丧礼,但父老官吏们对此不满。
B.太子担心处理不好实行三年丧礼的事情,于是再次派然友到邹国请教孟子。孟子认为这件事处理得好不好完全取决于太子。
C.太子在丧庐中住了五个月,没有颁布过任何命令。官吏族人都认为太子知礼。下葬时,太子面容悲伤,前来吊丧的人都非常满意。
D.从滕国太子丧父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到儒家对于丧礼的观点,但对我们更有启发意义的,还是领导人尽孝的问题。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于子之身而反之,不可。
②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
15.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孟子阐述了什么观点?
【答案】11.B
12.C
13.D
14.①我们历代的君主也没有这样实行过,到了您这里却违反规矩,是不行的。
②尊贵者的德行像风,卑微者的德行像草。草受风吹,必然随风倒。
15.统治者(或管理者)的兴趣、爱好、习惯等,对下面的人有很大影响,统治者(或管理者)要以身作则。
【解析】11.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理解文意。“三年之丧”“齐疏之服”“钎粥之食”句式相同,中间应该断开,排除C;“庶人”作前句的宾语,故其后应断开,排除AD。句子译为:诸侯的礼节,我不曾专门学过,尽管如此,我还是听说过。三年的丧期,穿着粗布做的孝服,喝稀粥,从天子一直到老百姓,夏、商、周三代都是这样的。”
12.此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了解、掌握的能力。做此类题目,平时要多积累。冢宰,官名,即太宰。殷商置,位次三公,为六卿之首。
13.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分析和概括的能力。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逐项进行分析、判断。D项,“ 还是领导人尽孝的问题 ”理解错误,应该是“领导人以身作则的问题”。
14.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1)莫:没有;至于:到了;反:违反。译为:我们历代的君主也没有这样实行过,到了您这里却违反规矩,是不行的。
(2)小人:卑微者;尚:动词,受到;偃:倒。译为:尊贵者的德行像风,卑微者的德行像草。草受风吹,必然随风倒。
15.此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观点的能力。解答这道题,可从原文中寻找关键句子,然后提炼出作者的观点,如从“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可知统治者的爱好会极大地影响社会风尚,在上位者的德行会影响百姓的德行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段一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有删改)
文段二
盖尝求之于六经,至于《诗》与《春秋》之际,而后知圣人之道,始终本末,各有条理。夫正化之本,始于天下之易行。天下固知有父子也,父子不相贼,而足以为孝矣。天下固知有兄弟也,兄弟不相夺,而足以为悌矣。孝悌足而王道备。此固非有深远而难见,勤苦而难行者也。故《诗》之为教也,使人歌舞佚乐,无所不至,要在于不失正焉而已矣。《春秋》力争于毫厘之间,而深明乎疑似之际,截然其有所必不可为也。不观于《诗》,无以见王道之易。不观于《春秋》,无以知王政之难。
自孔子没,诸子各以所闻著书,而皆不得其源流,故其言无有统要,若孟子,可谓深于《诗》而长于《春秋》者矣。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必计。至宽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此其中必有所守,而后世或未之见也。
孟子尝有言矣:“人能充其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其无欲为穿窬①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②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话之也是皆穿窬之类也。”惟其不为穿窬也,而义至于不可胜用。惟其未可以言而言,可以言而不言也,而其罪遂至于穿窬。故曰;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必计。呜呼,此其所以为孟子欤!后之观孟子者,无观之他,亦观诸此而已矣。
(节选自苏轼《孟轲论》,有删改)
【注释】①穿窬(yú):穿墙(偷盗)。②餂(tiǎn):取,谋取。
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人能充其无欲为穿窬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是皆穿窬之类也
B.人能充其无欲为穿窬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是皆穿窬之类也
C.人能充其无欲/为穿窬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是皆穿窬之类也
D.人能充其无欲/为穿窬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是皆穿窬之类也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孺子,是老师对学生的称呼,也用作长辈对晚辈的称呼,现多表示轻蔑意。
B.六经,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分别为《诗》《书》《礼》《易》《乐》《春秋》。
C.孝悌,指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儒家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D.没,通“殁”,死;古人对不同人的“死”有不同说法,如“崩”“薨”“卒”“不禄”等。
18.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人人都有怜爱他人的心,而君主若想轻松治理天下,必须将践行怜悯他人的心与施行怜悯他人的国家政策紧密联系起来。
B.《诗》和《春秋》对了解王道和王政十分重要,因此苏轼认为研究六经的人,只需读懂《诗》和《春秋》就能够懂得圣人的道理。
C.苏轼认为,孔子之后,诸子百家虽各自著书立说,但是他们的言论大多都不重要,因为他们没有探寻到孔子学说的源流。
D.苏轼对孟子论述道理的方式方法给予极高的评价,认为这其中一定有孟子的深意,只是后世学者可能还没理解罢了。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②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必计。
20.文段二中苏轼评价孟子“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苏轼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16.B
17.A
18.B
19.①所有具有这四种萌芽的人,如果都知道把它们扩充起来,便会像刚刚燃烧的火,刚刚流出的泉水。
②(他的道理)在天地之间充满,在天下传播,而且细微事物都一定有所论述。
20.道理:对孟子思想的理解不能停留于表面,必须深入研究其精微之处。
目的:①点明孟子成为亚圣原因;②建议后世学者重点研究孟子提出的道理及论说的方式。
【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每个人都能充实自己没有私欲和不做穿墙偷盗之事的心,世间的义也就用不完了。士大夫们说一些自己不该说的话,这是(为了)用这些话谋取利益;而有些该说的话不说,这是(为了)用这种不说话的方式谋取利益。这都是穿墙偷盗这一类的行为。
根据上文句式结构“而仁不可胜用也”判断出“而义不可胜用也”,故在其前后断开,排除CD;
“是”是代词,作主语放于句首,其前断开,排除A。
故答案为:B。
17.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A.“是老师对学生的称呼,也用作长辈对晚辈的称呼”错。孺子,指的是小孩子,也可指贵族妾的称号,无老师对学生、长辈对晚辈的称呼之义。
故答案为:A。
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只需读懂《诗》和《春秋》就能够懂得圣人的道理”错。苏轼认为,大凡曾经专注研究六经的人,只有读懂了《诗经》与《春秋》之后,才能够知道圣人的道理。其他四部先秦古籍也需要读。
故答案为:B。
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凡”,所有;“端”,萌芽、发端;“然”,同“燃”,燃烧。
(2)“放”,扩散、传播;“毫厘”,细微事物;“计”,谋划,此处引申为论说、论述。
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意思是,孟子的道理开始于非常粗浅的地方,却在精深的地方达到极点。可见,对孟子思想的理解不能停留于表面,必须深入研究其精微之处。
“呜呼,此其所以为孟子欤!后之观孟子者,无观之他,亦观诸此而已矣”意思是,唉,这正是他成为亚圣孟子的原因!后世研究孟子的人、不研究其他的方面,也必须重视这一领域啊。可见,作者这样说,一是点明孟子成为亚圣原因,二是建议后世学者重点研究孟子提出的道理及论说的方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5.3课 人皆有不忍之心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粗词活用情况与例句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A.舍相如广成传舍 B.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C.知止而后有定 D.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2.下列对课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突出仁政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B.孟子提出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在孔子关于“人性”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仁义礼智”,成为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
C.孟子指出“不忍人之心”是人生而固有的,承认“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里固有的,体现了孟子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D.孟子在认为“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的同时,并不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强调需“扩而充之”才能发扬光大。
3.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君子,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
B.小人,统治者对劳动者的蔑称,也用于古时男子对地位高于自己者或平辈自称的谦辞。
C.四书五经,是“四书”与“五经”的合称。“四书”有《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有《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D.《礼记·大学》中提出修身养性的八个条目是:格物、致知、诚信、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4.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B.人而不仁,如礼何
C.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D.知文而不知武,知一而不知二
5.下列关于《孟子》相关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由不忍人之心推出“行不忍人之政”,以情感为基础,推出理性结论,影响深远。
B.虽然孟子周游列国受到礼遇,但他的政治主张却被讥为“迂阔”,其政治理想未能实现,所以其在晚年时和孔子一样退而著述。
C.《孟子》原本不在儒家经典之列,直到朱熹将《孟子》列为“五经”之一,其地位才最终确立。
D.《孟子》《论语》都属于以记言为主的语体文,但后者简约含蓄,前者长于论辩,气势磅礴。
6.下列各句中“所以”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A.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7.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A.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B.其斯之谓与
C.不学《礼》,无以立 D.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二、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是文章大国,中国散文更是源远流长、 ,在殷商时代初具特质,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门类。自由、开放、包容、博大,是中国散文的独特气质,它植根中国大地,元气蓬勃, 。
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中国散文 喷薄的生产态势、磅礴的创作力量、多元的文化禀赋、厚重的文学积淀,是中国文学中不可忽视的力量。由此我们想到编选一套新世纪以来的优秀散文选集,并且以“观”与“天下”之间的动静、起承、转合,命名为《观天下·新世纪散文精品文存》。
观天下,其实亦是一种天下观。江山盛文藻,风流亦吾师。昔者,老子观道,张衡观天地,陆羽观茶茗,鬼谷子观兵势进退,司马迁观史海沉浮,徐霞客观山川纵横,曹雪芹观人情厚薄……但有如兰之心,如炬之眼,世间万物,莫不可观,每观一物,莫不有所得。因此,中华文化时有天光迸射,奇绝突进——( ),观天下事,察世间理,洞幽烛微,豁然开悟,由此写下 篇章。
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漫长历史的某个节点,在广袤大地的某个角落,忽然就会有人源于一生默默积累,也源于一时灵感驾临
B.忽然在广袤大地的某个角落,在漫长历史的某个节点,就会有人源于一生默默积累,也源于一时灵感驾临
C.在漫长历史的某个节点,在大地广袤的某个角落,忽然就会有人源于一生默默积累,也源于一时驾临的灵感
D.忽然在漫长历史的某个节点,在广袤大地的某个角落,就会有人源于一生默默积累,也源于一时驾临的灵感
9.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与画线句子中的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他说:“我……我不是你的……朋友。”
B.有春天的太阳,夏天的向日葵,还有……
C.成岗说:“老许,你……”
D.这个呢……呃……我也不太清楚。
1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浩浩汤汤 淋漓酣畅 呈现 灿烂
B.浩浩汤汤 淋漓尽致 展现 辉煌
C.熙熙攘攘 淋漓酣畅 呈现 灿烂
D.熙熙攘攘 淋漓尽致 展现 辉煌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滕定公①薨。世子谓然友曰②:“昔者孟子尝与我言于宋,于心终不忘。今也不幸至于大故,吾欲使子问于孟子,然后行事。”
然友之邹,问于孟子。
孟子曰:“不亦善乎!亲丧,固所自尽也。曾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 ”
然友反命,定为三年之丧。父兄百官皆不欲,曰:“吾宗国③鲁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于子之身而反之,不可。且《志》曰:‘丧祭从先祖。’”曰:“吾有所受之也。”
谓然友曰:“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尽于大事,子为我问孟子。”然友复之邹问孟子。
孟子曰:“然。不可以他求者也。孔子曰:‘君薨,听于冢宰。歠④粥,面深墨,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是在世子。”
然友反命。世子曰:“然,是诚在我。”
五月居庐,未有命戒。百官族人可,谓曰知。及至葬,四方来观之,颜色之戚,哭泣之哀,吊者大悦。
(选自《孟子·滕文公上》,有删改)
【注】①滕定公:滕国国君。②世子:指滕文公。然友:滕文公的老师。③宗国:鲁国的始封祖和滕国的始封祖是兄弟,按照宗法制度,滕国尊称鲁国为宗国。④歠(chuò):饮,喝。
1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齐疏之服/ 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B.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齐疏之服/ 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C.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齐疏之服/ 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D.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齐疏之服/ 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1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薨,古代专称诸侯死亡,后来也泛称有爵位的大官死去
B.大故,重大的事故,指大丧、凶灾之类。这里指滕定公去世。
C.冢宰,官名,在君王居丧期间主持丧事的官员。
D.有司,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用“有司”来泛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子让老师然友去向孟子请教办丧事的事情,然友回国报告后,太子便决定实行三年的丧礼,但父老官吏们对此不满。
B.太子担心处理不好实行三年丧礼的事情,于是再次派然友到邹国请教孟子。孟子认为这件事处理得好不好完全取决于太子。
C.太子在丧庐中住了五个月,没有颁布过任何命令。官吏族人都认为太子知礼。下葬时,太子面容悲伤,前来吊丧的人都非常满意。
D.从滕国太子丧父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到儒家对于丧礼的观点,但对我们更有启发意义的,还是领导人尽孝的问题。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于子之身而反之,不可。
②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
15.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孟子阐述了什么观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段一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有删改)
文段二
盖尝求之于六经,至于《诗》与《春秋》之际,而后知圣人之道,始终本末,各有条理。夫正化之本,始于天下之易行。天下固知有父子也,父子不相贼,而足以为孝矣。天下固知有兄弟也,兄弟不相夺,而足以为悌矣。孝悌足而王道备。此固非有深远而难见,勤苦而难行者也。故《诗》之为教也,使人歌舞佚乐,无所不至,要在于不失正焉而已矣。《春秋》力争于毫厘之间,而深明乎疑似之际,截然其有所必不可为也。不观于《诗》,无以见王道之易。不观于《春秋》,无以知王政之难。
自孔子没,诸子各以所闻著书,而皆不得其源流,故其言无有统要,若孟子,可谓深于《诗》而长于《春秋》者矣。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必计。至宽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此其中必有所守,而后世或未之见也。
孟子尝有言矣:“人能充其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其无欲为穿窬①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②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话之也是皆穿窬之类也。”惟其不为穿窬也,而义至于不可胜用。惟其未可以言而言,可以言而不言也,而其罪遂至于穿窬。故曰;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必计。呜呼,此其所以为孟子欤!后之观孟子者,无观之他,亦观诸此而已矣。
(节选自苏轼《孟轲论》,有删改)
【注释】①穿窬(yú):穿墙(偷盗)。②餂(tiǎn):取,谋取。
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人能充其无欲为穿窬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是皆穿窬之类也
B.人能充其无欲为穿窬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是皆穿窬之类也
C.人能充其无欲/为穿窬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是皆穿窬之类也
D.人能充其无欲/为穿窬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是皆穿窬之类也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孺子,是老师对学生的称呼,也用作长辈对晚辈的称呼,现多表示轻蔑意。
B.六经,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分别为《诗》《书》《礼》《易》《乐》《春秋》。
C.孝悌,指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儒家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D.没,通“殁”,死;古人对不同人的“死”有不同说法,如“崩”“薨”“卒”“不禄”等。
18.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人人都有怜爱他人的心,而君主若想轻松治理天下,必须将践行怜悯他人的心与施行怜悯他人的国家政策紧密联系起来。
B.《诗》和《春秋》对了解王道和王政十分重要,因此苏轼认为研究六经的人,只需读懂《诗》和《春秋》就能够懂得圣人的道理。
C.苏轼认为,孔子之后,诸子百家虽各自著书立说,但是他们的言论大多都不重要,因为他们没有探寻到孔子学说的源流。
D.苏轼对孟子论述道理的方式方法给予极高的评价,认为这其中一定有孟子的深意,只是后世学者可能还没理解罢了。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②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必计。
20.文段二中苏轼评价孟子“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苏轼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