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兼爱 同步练习(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兼爱 同步练习(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08 14:59:13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7课 兼爱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线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
A.既以非之,何以易之 B.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C.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 D.是以仁者誉之
2.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治乱者何独不然 B.故不孝不慈亡有
C.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D.故天下兼相爱则治
3.对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 疾:病
B.故亏父而自利 亏:使受损失
C.盗爱其室 室:家
D.天下之乱物 乱物:杂乱的物品
4.下列句子中的虚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因释其耒而守株 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B.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C.以郑为亲己 乐羊以我故而食其子之肉
D.郑人有且买履者 其子而食之,且谁不食?
5.下列加线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 故能若是之寿
B.然则察此害而何用生哉? 轻用吾身而亡其国
C.是以不惮举其国以攻人之国 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D.是以仁者非之吾非 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6.“既以非之”一句中的通假字是   ,它的意思是   。
“天下之难物于故也”一句中的通假字是   ,它的意思是   。
7.“破碎乱行”一句中的通假字是   ,它的意思是   。
8.“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一句的句式类型是   。
二、语言表达
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墨子》一书中“节用篇”详细论述了节约的好处和必要性。物质财富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墨子的观点是用财不费,去其无用,则国家强大,人民富裕。财富是生活的利用品,不是炫耀物。人类的发展无穷无尽,自然资源却日益减少。
①   ,既能保护自然环境,又能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②   ,衣服不能因为旧了就抛弃;饭菜不能因为不可口就浪费;家具不能因为不时髦就丢掉……节用是一种行为,一种习惯,一种美好的道德风格;节用是爱物惜物的生活态度,济世利人福及子孙;节用是爱国、爱自然的伟大情操,心胸宽阔境界高远;③   ,为持久发展蓄存更大能量。节用的风俗应当伴随文明世代留传。
三、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墨子的“兼爱”是一种大爱,一种博爱,这种爱就像一轮太阳,普照着天下万物。没有太阳,不会有我,不会有你,不会有他,不会有山青青、水清清的人间。然而,头顶只有个太阳,地上却有无数的太阳,像星星一样繁多,一样灿烂。
太阳有时从脱离贫困的山民的笑脸上升起,有时从扎根乡村的干部的壮语里升起;有时从广场健身的大妈的舞姿中升起,有时从重获家园的鸟雀的啼鸣中升起;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人间到处都有太阳,时时都有迷人的日出,处处都有希望的火光。因为人间有无数的太阳,所以诚实与善良的生命才不断繁衍,自然的丽日照不进的心灵,才有不会凋零的春天。
我未曾在漫天的风雪史彷徨绝望,也未曾在歧路的暗影里落入深渊,因为我相信地上有无数的太阳。我更相信,我们的祖国会在这大爱的阳光下长治久安,繁荣富强。
10.下列对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借代 拟人 排比 B.比喻 拟物 反复
C.比喻 拟物 排比 D.借代 拟人 反复
1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若改写成:“因为我相信人间有光明,所以我在人生路上未曾绝望,也未曾堕落”,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1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各补写一个恰当的语句,使其与上下文语意贯通,句式协调一致。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
B.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
C.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
D.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圣人:这里是指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
B.诸侯:是古代分封制中各方君主的统称。诸侯源自分封制,最迟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
C.大夫: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
D.墨子: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创立了墨家学说。
15.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用形象易懂的比喻,说明“治理天下”,“必知乱之所自起” 的重要性。
B.墨子认为正是由于人们的“不相爱”,才产生损人利己的行为,小至强盗小偷抢劫偷盗,大至诸侯大夫互相攻战。
C.墨子认为只要人们“兼相爱”,就可“君臣父子皆能孝慈” ,然后天下就能得到治理。
D.文章运用了正反对比法和事例论证法,由浅入深,层层深入,说理透彻明晰。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②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兼爱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1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
B.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
C.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
D.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
18.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治乱者何独不然 B.故不孝不慈亡
C.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D.故天下兼相爱则治
1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一书是墨子本人、墨子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墨子宣传“非攻”与“兼爱”,其学说与孔子的儒学在战国时期影响极大,韩非子将其与儒学并称为“显学”。
B.墨子的“兼爱”思想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相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为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C.“圣人”有多种解释,在“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中,“圣人”指的是孔子。
D.在中国哲学史上,墨子被称为“平民哲学家”,他的思想学说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平民的愿望,代表了广大下层民众的利益和需要。
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②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7课 兼爱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线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
A.既以非之,何以易之 B.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C.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 D.是以仁者誉之
【答案】B
【解析】B项中的“以”与例句中的“以”都是介词,“拿”、“用”。A项,通“已”,副词,已经。C、D两项中的“以”都是介词,“因为”。
2.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治乱者何独不然 B.故不孝不慈亡有
C.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D.故天下兼相爱则治
【答案】B
【解析】A,无通假,译文:治理混乱又何尝不是这样; B.“亡”通“无”,没有; C.无通假,译文:又怎么可以不禁止恶行而鼓励善行呢; D.无通假,译文:因此天下的人相亲相爱就会治理好。
3.对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 疾:病
B.故亏父而自利 亏:使受损失
C.盗爱其室 室:家
D.天下之乱物 乱物:杂乱的物品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
D.“天下之乱物”中的“乱物”,应译为“乱之事,混乱之事”,句意为:天下的混乱之事。
4.下列句子中的虚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因释其耒而守株 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B.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C.以郑为亲己 乐羊以我故而食其子之肉
D.郑人有且买履者 其子而食之,且谁不食?
【答案】B
【解析】B两个“为”字都当“被”讲,表被动
5.下列加线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 故能若是之寿
B.然则察此害而何用生哉? 轻用吾身而亡其国
C.是以不惮举其国以攻人之国 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D.是以仁者非之吾非 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答案】C
【解析】两个“举”都当“拿”讲
6.“既以非之”一句中的通假字是   ,它的意思是   。
“天下之难物于故也”一句中的通假字是   ,它的意思是   。
【答案】“以”通“已”;意思是“已经”;“于”通“迂”;意思是“迂回”。
【解析】注意被通的那个字的意思。
7.“破碎乱行”一句中的通假字是   ,它的意思是   。
【答案】“碎”通“阵”;意思是“队伍”
【解析】据资料说,“破碎乱行”中的“碎”,意思是“打乱了队伍,蹈火而死的人”。
8.“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一句的句式类型是   。
【答案】宾语前置句
【解析】该句宾语前置的标志是“是以”,这句话的正确翻译是“由此可知世上的君子”是的意思这,以的意思是因为,二者合起来翻译为因此。
二、语言表达
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墨子》一书中“节用篇”详细论述了节约的好处和必要性。物质财富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墨子的观点是用财不费,去其无用,则国家强大,人民富裕。财富是生活的利用品,不是炫耀物。人类的发展无穷无尽,自然资源却日益减少。
①   ,既能保护自然环境,又能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②   ,衣服不能因为旧了就抛弃;饭菜不能因为不可口就浪费;家具不能因为不时髦就丢掉……节用是一种行为,一种习惯,一种美好的道德风格;节用是爱物惜物的生活态度,济世利人福及子孙;节用是爱国、爱自然的伟大情操,心胸宽阔境界高远;③   ,为持久发展蓄存更大能量。节用的风俗应当伴随文明世代留传。
【答案】适度地循环利用自然资源;节用应该落实在日常生活中;节用是持之以恒、聚沙成塔的积累
【解析】这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提示语,如第①空,注意前面“人类的发展无穷无尽,自然资源却日益减少”,强调的是资源减少,所以要循环利用;第②空,注意后面的“节用是一种行为”;第③空,注意前面“节用是爱国、爱自然的伟大情操,心胸宽阔境界高远”和分号。
三、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墨子的“兼爱”是一种大爱,一种博爱,这种爱就像一轮太阳,普照着天下万物。没有太阳,不会有我,不会有你,不会有他,不会有山青青、水清清的人间。然而,头顶只有个太阳,地上却有无数的太阳,像星星一样繁多,一样灿烂。
太阳有时从脱离贫困的山民的笑脸上升起,有时从扎根乡村的干部的壮语里升起;有时从广场健身的大妈的舞姿中升起,有时从重获家园的鸟雀的啼鸣中升起;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人间到处都有太阳,时时都有迷人的日出,处处都有希望的火光。因为人间有无数的太阳,所以诚实与善良的生命才不断繁衍,自然的丽日照不进的心灵,才有不会凋零的春天。
我未曾在漫天的风雪史彷徨绝望,也未曾在歧路的暗影里落入深渊,因为我相信地上有无数的太阳。我更相信,我们的祖国会在这大爱的阳光下长治久安,繁荣富强。
10.下列对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借代 拟人 排比 B.比喻 拟物 反复
C.比喻 拟物 排比 D.借代 拟人 反复
1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若改写成:“因为我相信人间有光明,所以我在人生路上未曾绝望,也未曾堕落”,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1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各补写一个恰当的语句,使其与上下文语意贯通,句式协调一致。
【答案】10.C
11.①原文采用因果倒装句式,更强调“地上太阳”的巨大作用,与切合全文主旨。②原文使用“漫天的风雪”“歧路的暗影”“无数的太阳”等形象化词语,更为生动可感,更有感染力。③原文语言风格与全文更为协调一致,更富有文采。
12.有时从赤诚而婉转的歌喉里升起,有时从明亮而和蔼的眼睛里升起;有时从清洁工闪烁的汗珠里升起,有时从服务员微笑的酒窝里升起。
【解析】10.如“在左,在右,在前,在后,在脚下,在额顶”是排比和夸张:“方觉地势渐险,已惊怪石当道”是对偶;“树,是一种爱攀山的生命”是比拟;“迎着已寒的山风翻动千层的黄金”是借代;“车过时,像检阅一长列死犹不仆的僵尸”是比喻。文中没有使用反问、设问、反复。故答案为:B。
11.第1处原文“等到再转一个坡顶,才发现后面,不,上面还有一峰”,表达出了感知过程,内容更丰富。“才发现后面,不,上面还有一峰”,表现的层次感更强,画面感更突出;原文以短句为主,有利于突出强烈的感情,同时与下文的“在一切借口之外傲然拔起,耸一座新的挑战”,形成长短结合的句式特点,使句式灵活多变,更加吸引人。第2处原文的“山外生山,石上擎石”是对偶短句,句式更整齐,音律更和谐;原文的“逼得天空也让无可让了”运用拟人手法,表现效果更形象生动;原文“山外生山,石上擎石,逼得天空也让无可让了”长短句结合,参差错落,视觉与听觉上都给人以美感。
而改成“等到再转一个坡顶才发现上面还有一峰”“山外面还有山,石头的上面还有石头,连天空也显得窄了”意思不变,改变的是内容表达的侧重点、句式的长短,还有语感和节奏。
可对比感知原文与改动后句子的不同,从上述几个方面分析原句的优点。
12.①处,前面说“岩石在玩叠罗汉的游戏”,后面说一峰更比一峰高,那这里的“不可能”,就应该是“判断哪一尊罗汉最高”。②处,前面说树爱攀山,后面说越过“森林线”,“即使高贵挺拔的柏树也不胜苦寒”。故此处说的应该是山太高时,“树也攀不上去”。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
B.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
C.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
D.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圣人:这里是指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
B.诸侯:是古代分封制中各方君主的统称。诸侯源自分封制,最迟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
C.大夫: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
D.墨子: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创立了墨家学说。
15.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用形象易懂的比喻,说明“治理天下”,“必知乱之所自起” 的重要性。
B.墨子认为正是由于人们的“不相爱”,才产生损人利己的行为,小至强盗小偷抢劫偷盗,大至诸侯大夫互相攻战。
C.墨子认为只要人们“兼相爱”,就可“君臣父子皆能孝慈” ,然后天下就能得到治理。
D.文章运用了正反对比法和事例论证法,由浅入深,层层深入,说理透彻明晰。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②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答案】13.D
14.B
15.D
16.①曾经考察混乱是从哪里产生的?起源于人与人不相爱。
②因为天下相亲相爱就能治理好,相互仇恨就会混乱。
【解析】1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句意为:圣人以治理天下作为事业。“圣人”作主语,“为”作谓语,“事”作宾语,“也”作句末语气词,故应在“也”后停顿,排除A、C项。“必知乱之所自起焉”句意为:必须知道动乱从何处产生的根源。“知”作谓语,“乱之所自起”作宾语,“焉”是句末语气词,故应在“焉”之后停顿,排除B项。
14.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项,“最迟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错。正确的是:诸侯源自分封制,最迟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
15.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项,“文章运用了正反对比法和事例论证法”错,文中没有运用事例论证法,本文运用的是正反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
16.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
第一句关键点:“当”通“尝”,曾经;“何”,哪里;“起”,起源。
第二句关键点:“故”,因为;“治”,太平;“恶”,憎恶、仇恨;“乱”,混乱。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兼爱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1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
B.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
C.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
D.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
18.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治乱者何独不然 B.故不孝不慈亡
C.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D.故天下兼相爱则治
1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一书是墨子本人、墨子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墨子宣传“非攻”与“兼爱”,其学说与孔子的儒学在战国时期影响极大,韩非子将其与儒学并称为“显学”。
B.墨子的“兼爱”思想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相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为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C.“圣人”有多种解释,在“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中,“圣人”指的是孔子。
D.在中国哲学史上,墨子被称为“平民哲学家”,他的思想学说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平民的愿望,代表了广大下层民众的利益和需要。
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②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
【答案】17.D
18.B
19.C
20.①尝试考察混乱是从哪里产生的?起源于人与人不相爱。
②儿子只知道爱惜自己,而不知道体恤父母,所以使父亲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句意为:圣人以治理天下作为事业。“圣人”作主语,“为”作谓语,“事”作宾语,整个句子结构完整,“者也”作句末语气词,故应在“也”后停顿,排除A、C。w “必知乱之所自起焉”句意为:必须知道动乱从何处产生的根源。“知”作谓语,“乱之所自起”作宾语,整个句子结构完整,“焉”是句末语气词,故应在“焉”之后停顿;同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和“不知乱之所自起”,“能治之”和“则不能治”句式结构相似,这样断句更合理,据此排除B项。句意:圣人把治理天下作为事业,必须知道动乱从何处产生,才能治理它。如果不知道动乱从何产生,就不能治理它。
18.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文言文中通假字的能力。
B.“亡”通“无”,没有。句意:所以不孝不慈都没有了。
19.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C.“‘圣人’指的是孔子”错误,“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中的“圣人”指德高望重、有大智已达到人类最高最完美境界的人。
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关键点:“当”,通“尝”,尝试;“何”,哪里;“起”,起源。
第二句关键点:“自爱”,宾语前置,应该是“爱自”,爱惜自己;“亏”,使动用法,使……受损失;“利”,使动用法,使……获利。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