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1课 长征胜利万岁
一、单选题
1.下列诗词中,不含借代的一项是( )。
A.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B.又恐春风归去绿成阴,玉钿何处寻。
C.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D.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借代是用相关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不直接说出要表达的事物。
A项用“衣冠”来代指文武百官。“冕旒”,古代帝王及卿大夫的礼冠,用来代指皇帝。
B项中的“绿”,用颜色来代指树叶。
D项中的“烽烟”代指战争。
只有C项没有使用借代。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这位孤苦伶仃的老人平时一个人独居,他的两个女儿只能在周末或节假日来看望他。
②这条淤积严重、排水不畅的河流,两岸有几个城市,如果遇到山洪暴发,后果不堪设想。
③中国人民是热爱和平的,愿意与世界上所有的民族化干戈为玉帛,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④发展、协商、共荣为潮流的今天,动辄兵戎相见的霸权主义思想该退出历史舞台了。
⑤尖刀排快到鹰嘴崖时,杨排长拿出行军地图一看,幡然醒悟——前面就是他们的目的地鹰嘴崖了。
⑥在西柏坡,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运筹帷幄,组织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⑦盘踞在千佛山的反动民团经常下山抢劫财物,开枪打死打伤百姓,制造了一次次惨绝人寰的屠杀。
⑧几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经济的“发动机”。
A.①④⑧ B.②③⑥ C.⑤⑥⑦ D.④⑥⑧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了解成语,不仅要知道其含义,还要了解其用法和情感色彩,要根据语境从这三个方面判断正误。可使用排除法,先总观各项,把明显有错的先排除,缩小判断的范围,减轻判断的难度。本题要求选出“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①孤苦伶仃:伶仃:孤独,没有依靠。 孤单困苦,没有依靠。“孤苦伶仃”与有“两个女儿”矛盾,不合语境。②不堪设想:未来情况不能想象。指预料事情会发展到很坏的地步。这里是形容如果遇到山洪暴发,两岸的几个城市有可能会出现被淹的情况,使用恰当。③化于戈为玉帛:比喻使战争转变为和平。“化于戈为玉帛”只能用于处于战争状态的双方,不合语境;④兵戎相见:以武力相见。指用战争解决问题。这里形容霸权主义思想,使用正确。⑤“幡然醒悟”用于对错误明白过来或悔改,语境中并无此意;⑥运筹帷幄:指制定作战策略。引申为筹划、指挥。在军帐内对军略做全面计划。常指在后方决定作战方案。也泛指主持大计,考虑决策。此处形容毛泽东的指挥,使用正确。⑦惨绝人寰:世界上再没有比这更惨痛的事。形容惨痛到了极点。“惨绝人寰”多用于重大的屠杀事件,此处大词小用。⑧名副其实:名声或名义和实际相符。这里是形容中国经济发展与实际相符,使用正确。因此②④⑥⑧句中的成语使用都正确。故选D。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3周年美术作品创作展”在国家博物馆开幕,展览展出了《十送红军》等由中央美院等单位最新创作的12幅宏幅巨制及部分写生稿。
B.“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正是这种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人民军队不仅铸造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丰碑,而且谱写了长征这样的伟大英雄史诗。
C.伟大的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鼓舞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D.9月11日,“革命理想高于天”雕塑落成暨湘江战役红军烈士祭奠仪式,在广西桂林兴安县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举行。
【答案】D
【解析】A项,语序不当,应改为“由中央美院等单位最新创作的《十送红军》等12幅宏幅巨制及部分写生稿”。B项,不合逻辑,“不仅……而且…”表递进关系,将“不仅”“而且”后面的内容对调。C项,成分残缺,“成为鼓舞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中“成为”的宾语中心词残缺,可在其后加“的精神动力”。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⑴可不是,自从去年离开瑞金、于都河,无论在巍巍的雪山上,还是在茫茫的草地上,不管是在怎样艰苦的日子里我们都__________苏维埃。
⑵有这么一个规律,在所有第三世界发展中的国家中,工业和农业是互相__________、互相支援的两大国民经济部门。
⑶你们——党的领导人,不知疲倦地操劳着,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了党的事业,为了红军的胜利,全都__________了,花去了多少心血啊!
A.惦念 依赖 消瘦
B.惦记 依赖 消瘦
C.惦念 依靠 瘦削
D.惦记 依靠 瘦削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1)“惦记”和“惦念”都有“思念”的意思,“惦念”更倾向思念,更为深刻,多用作惦念某人。“惦记”是心里想着这件事,多用于事物。语境是思念苏维埃,故选“惦念”。
(2)“依赖”是依靠别的人或事物而不能自立或自给,也指各个事物或现象互为条件而不可分离;“依靠”是靠的东西或指望别的人、事物来达到一定的目的。语境是工业和农业互为条件不可分离,故选“依赖”。
(3)“消瘦”是身体变瘦,在一段时间内体重下降;“瘦削”表示状态,形容身体或脸很瘦。语境是党的领导人为了国家身体变瘦,有一个
过程,故选“消瘦”。
5.下列句子中,与例句所用修辞手法的类型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
A.电车不慌不忙地跑着,客客气气地响着铃销,好像在说:“借光,呃,借光。”
B.在形形色色的昆虫家族中,七星瓢虫算是比较高雅的,它飞翔的时候轻缓悠闲,就像撑着小洋伞散步的名媛淑女。
C.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D.楼房在夜里呈现出银灰色,静静地蜷伏在雾气沼沼的地平线上。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的写作的语言表达方法的集合。认真分析题目中每个句子的特点,然后确定修辞手法。常用的修辞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设问、排比、反问等。例句用“散布了许多种子”“发芽、长叶、开花、结果”来写长征,使用的是拟物的手法。A项,用“不慌不忙”“客客气气”“说”来写电车,把电车当成人来写,用的拟人的手法;B项,“高雅”“悠闲”来写七星瓢虫,是拟人的手法;“它飞翔的时候轻缓悠闲,就像撑着小洋伞散步的名媛淑女”,把轻缓悠闲飞翔的七星瓢虫比成撑着小洋伞散步的名媛淑女,使用了比喻的手法;C项,把“我们之间已经隔的距离”用“厚障壁”来作比,使用的比喻的手法;D项,将楼房当做能“蜷伏”的物来写,用的是拟物的手法。
二、语言表达
6.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示例:激战湘江,四渡赤水,爬雪山过草地,长征是一部血战史。
材料:
宣言书 宣传队 播种机
打土豪分田地 发文告致电文 渡金沙夺泸定
五岭细浪 组织群众 启迪思想 乌蒙泥丸
建立政权 传播主张
【答案】五岭细浪,乌蒙泥丸,渡金沙夺泸定,长征是一本宣言书。传播主张,启迪思想,发文告致电文,长征是一支宣传队。组织群众,建立政权,打土豪分田地,长征是一架播种机。
【解析】解答仿写题目,要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入手。首先分析示例句式特点,为“四字句,四字句,六字句,长征是……”;再根据“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的特点归类,与之分别照应的词组是“五岭细浪,乌蒙泥丸,渡金沙夺泸定”,“传播主张,启迪思想,发文告致电文”,“组织群众,建立政权,打土豪分田地”;最后按照例句句式仿写即可。
三、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有了浸润和充盈着情与爱的军民鱼水情,十送红军,又怎么舍得送完?红旗飘,军号响,子弟兵,别故乡,男女老少来相送,热泪沾衣叙情长。对这些望眼欲穿的亲人们来说,十万红军是亲人组成的队伍,革命的目的就是为饥寒交迫的穷苦人争取自由幸福的生活,就是胜利之后回家过日子。多么朴素平实的愿望啊,平平凡凡之中,表征着参加革命的初心,诠释着中国革命的真谛。长征的伟大正在这里,长征的温柔也正在这里。“千军万马江畔站,十万百姓泪汪汪”“紧紧拉住亲人手,革命胜利早还乡”,每个字每个音,都诉说着对亲人无尽的牵挂和嘱咐,( ① ),都跳动着胜利回家的渴望。一曲曲缠缠绵绵唱不完的红歌小调,诉说着一段段湮没在历史尘埃中的往事。是的,红军,就是一支在硝烟弥漫中带着情与爱跋涉前行的队伍,而漫漫长征路,就是革命战士用鲜血和生命铺筑的对于家园和国家的大爱之道。
红军的长征已经结束,( ② )。作为文学工作者,需要重拾长征精神,团结一心,目光坚定,沿着人性追求真善美的方向,向前、向前、向前,直至永远,甚至永恒。
7.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千军万马江畔站,十万百姓泪汪汪”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B.待神志镇定之后,这位鲤鱼“科学家”就会讲述一个真正令它们惊诧不已的传奇故事。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无论是搞建设,还是应对地震、疫情等挑战,“人民”始终是价值底色。
D.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男女老少都从家里出来相送,跟红军话别,有说不完的情深意长,热泪沾湿了衣襟。”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9.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4个字。
【答案】7.D
8.①原文句式较为整齐,读之有节奏感,与上文语言风格协调一致。②原文的“长”与前文的“响”“乡”合辙押韵,充满诗意,情感表达更饱满。
9.示例:①都饱含着对故乡和土地的眷恋;②文学的长征才刚刚开始
【解析】7.D项,引号和文中的引号都表示直接引用;A项,表示反语;B项,表示特殊含义;C项,表示突出强调。
8.①从句式上看,原句“男女老少来相送,热泪沾衣叙情长”上下两句字数相同,句式整齐,富于节奏感,与上文“红旗飘,军号响,子弟兵,别故乡”整齐的句式协调一致。②从韵律上看,画线句偶数位的“长”与上半句偶数位中的“响”“乡”押相同的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富于音乐感,充满诗意。
9.第①处,由上文“都诉说着对亲人无尽的牵挂和嘱咐”和下文“都跳动着胜利回家的渴望”可知,此处句式应为“都……着……”;内容上,由对亲人的牵挂到对回家的渴望,中间应补充对家乡、对故土的深情如眷恋等,所以此处可以填写“都饱含着对故乡和土地的眷恋”。第②处,由下文“作为文学工作者,需要重拾长征精神,……沿着人性追求真善美的方向,向前、向前、向前,直至永远,甚至永恒”可知,与“长征”有关的文学创作远没有结束,与“长征已经结束”恰恰相反,它只是刚刚开始,还需要不断向前;结合上文“红军的长征已经结束”的句式结构,此处应为“文学的长征才刚刚开始”。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是激烈的战火中一个很有意义的“插曲”。
在进攻井陉煤矿的战斗里,我们的部队——三团一营的战士们救起了两个日本小女孩,大的五六岁,小的还在襁褓之中。她们的父亲——井陉火车站的日本副站长,受了重伤,经抢救无效殒命,她们的母亲也在炮火中死亡。部队从战火里救起她们的时候,那个不满周岁的女孩伤势很重,经过我们的医务人员及时抢救和治疗,她脱离了危险。前线部队不能带着两个孩子参加战斗,他们请示我如何处理,我答复他们:立刻把孩子送到指挥所来。
当时,我的想法是,孩子是无罪的,应当很好地安置她们。至于究竟怎么办,我考虑,或是由我把她们养起来,或是把她们送回去。我想,如果养起来,激烈的战事不知何时结束,边区的环境不仅艰苦,而且敌人“扫荡”频繁,部队经常转移,照顾两个小孩子,将有不少困难。再说,两个孤苦伶仃的孩子留在异国他乡,大的五六岁了,已经开始懂事,留下来她很可能会伤感的。她们失去了父母,只剩姐妹二人,不在本国的土地上,将来也会给她们造成痛苦。送回去,爸爸妈妈虽然死了,她们家里总还会有亲戚朋友可以照应吧。想来想去,我决定还是把她们送回去。
半天工夫,部队就派人把两个孩子送到了我的指挥所。我先抱起那个受伤的婴儿,看到伤口包扎得很好,孩子安详地睡着,我嘱咐医生和警卫员,好好护理这个孩子,看看附近村里有没有正在哺乳期的妇女,赶快给孩子喂喂奶。那个稍大些的孩子,很讨人喜欢,我牵着她的手,拿来梨子给她吃。小孩子还挺有意思,开始不肯吃,我用水把梨冲洗了以后,她才接了过去。
把两个孩子安顿下来,我让炊事员做了一盆稀饭,把那个稍大些的孩子拉在怀里,用小勺喂她,孩子就显得不那么拘束了。我问她叫什么名字,她“嗯嗯”地回答着。翻译在旁边说,她说叫“兴子”。我听这个名字差不多,像日本女孩子的名字,日本的女子很多都叫什么子什么子的。其实,这个小姑娘叫美穗子。她1980年来我国探望的时候,对我说,在日本话中,“兴子”的发音和“死了”的发音相近,当时她很小,问她叫什么名字,她不知道怎么回答,只知道说“妈妈死了”,翻译就由此认为她叫“兴子”了。
两个小孩子在指挥所停留期间,这个大一点儿的孩子一直跟着我,常常用小手拽着我的马裤腿,我走到哪里,她跟到哪里。《人民日报》在1980年发表的那几幅照片,就是当时的情景。后来,我安排往石家庄送她们,找了一个可靠的老乡,准备了一副挑子。那时候,挑子要算太行山区最好的交通工具了,翻山越岭,不怕颠簸。我和指挥所的几个同志,担心孩子在路上哭,在筐里堆了许多梨子。我还给日本官兵写了一封信。这封信的原文是:日本军官长士兵诸君:
日阀横暴,侵我中华,战争延绵于兹四年矣。中日两国人民死伤残废者不知凡几,辗转流离者又不知凡几。此种惨痛事件,其责任应完全由日阀负之。
此次我军进击正太线,收复东王舍,带来日本弱女二人。其母不幸死于炮火中,其父于矿井着火时受重伤,经我救治无效,不幸殒命。余此伶仃孤苦之幼女,一女仅五六龄,一女尚在襁褓中,彷徨无依,情殊可悯。经我收容抚育后,兹特着人送还,请转交其亲属抚养,幸勿使彼辈无辜孤女沦落异域,葬身沟壑而后已。
中日两国人民本无仇怨,不图日阀专政,逞其凶毒,内则横征暴敛,外则制造战争。致使日本人民起居不安,生活困难,背井离乡,触冒烽火,寡人之妻,孤人之子,独人父母。对于中国和平居民,则更肆行烧杀淫掠,惨无人道,死伤流亡,痛剧创深。此实中日两大民族空前之浩劫,日阀之万恶罪行也。
但中国人民决不以日本士兵及人民为仇敌,所以坚持抗战,誓死抗日者,迫于日阀侵略而自卫耳。而侵略中国亦非日本士兵及人民之志愿,亦不过为日阀胁从耳。为今之计,中日两国之士兵及人民应携起手来,立即反对与消灭此种罪恶战争,打倒日本军阀财阀,以争取两大民族真正的解放自由与幸福。否则中国人民固将更增艰苦,而君辈前途将亦不堪设想矣。
我八路军本着国际主义之精神,至仁至义,有始有终,必当为中华民族之生存与人类之永久和平而奋斗到底,必当与野蛮横暴之日阀血战到底。深望君等幡然觉醒,与中国士兵人民齐心合力,共谋解放,则日本幸甚,中国亦幸甚。
专此即颂
安好
聂荣臻
八月二十二日
为什么写这样一封信?我是这样考虑的:我们进行抗日战争,这中间不只是打仗的问题,还要注意不失时机地对敌军进行政治工作。这一点非常重要,它涉及军心的问题。就是将来不论同任何侵略军作战,都不能忽视这项工作。在战争中间,如果你拿着枪同我们打,那我们绝不客气;但是,一旦解除了你的武装,我们就坚决执行“宽待俘虏”的政策。
当然,这两个小孩子,根本不同于解除武装的俘虏。小孩子是战争的受害者。我们八路军决不搞日本侵略军那一套。日本法西斯推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不知杀害了我们多少无辜的群众,孩子、婴儿也不能幸免,惨无人道到了极点。我们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对被俘士兵我们决不伤害,对日本人民我们不仅不伤害,还要尽最大力量给予爱护和照顾。
10.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个小女孩的父亲在战斗中死去了,部队救起她们的时候,她们都受了重伤。
B.前线部队不能带着孩子参加战斗,就请示聂荣臻并得到妥善安置。
C.聂荣臻对孩子非常关心,仔细察看她们的伤口,并好好地照顾她们。
D.聂荣臻亲自给孩子喂饭,并问她叫什么名字,后来发现当时说的名字并不准确。
1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聂荣臻拿梨子给日本小姑娘吃,用小勺喂饭给小姑娘吃等细节,表现了他对日本小姑娘的关心和照顾。
B.美穗子在回答聂荣臻问她名字时,说她叫“兴子”,表现了日本小姑娘心怀戒心,不敢以真名回答的心理。
C.文章全文引用聂荣臻写给日本官兵的一封信,显得真实可信,有着史料的价值。
D.日本法西斯推行“三光政策”与八路军救助日本小姑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2.美穗子为什么会“开始不肯吃”?后来为什么又“显得不那么拘束了”?从中你感受到聂将军是个什么样的人?
13.聂将军写的这封信表明了中方怎样的态度?
【答案】10.A
11.B
12.美穗子见父母在战火中失去了生命,充满了恐惧,因此,不敢吃。后来,聂将军的精心照料让她打消了顾虑,渐渐淡忘了战争的创伤,所以不拘束了。从中可以感受到聂将军是一个和善、具有宽广胸襟的人。
13.八路军讲仁爱正义,办事负责,不以日本士兵及人民为仇敌。但是,为了民族的生存和世界和平,也必将抗战到底,直至胜利。
【解析】10.A.“两个小女孩的父亲在战斗中死去了”“她们都受了重伤”错误,两个孩子的父亲并不是在战斗中死去的,原文有“其父于矿井着火时受重伤,经我救治无效,不幸殒命”;“她们都受了重伤”错,原文是“不满周岁的那个女孩伤势很重”。故答案为:A。
11.B.“表现了日本小姑娘心怀戒心,不敢以真名回答的心理”错,小姑娘并没有这样的心理,小姑娘也并没有回答她叫“兴子”,“在日本话中,‘兴子’的发音和‘死了‘的发音相近”,是翻译误以为她叫“兴子”。故答案为:B。
12.“两个孤苦伶仃的孩子留在异国他乡,大的五六岁了,已经开始懂事,留下来她很可能会伤感的。她们失去了父母,只剩姐妹二人,不在本国的土地上,将来也会给她们造成痛苦”,可知美穗子见父母在战火中失去了生命,充满了恐惧,因此,不敢吃。“那个稍大些的孩子,很讨人喜欢,我牵着她的手,拿来梨子给她吃。小孩子还挺有意思,开始不肯吃,我用水把梨冲洗了以后,她才接了过去”“把两个孩子安顿下来,我让炊事员做了一盆稀饭,把那个稍大些的孩子拉在怀里,用小勺喂她,孩子就显得不那么拘束了”,可知聂将军的精心照料让她打消了顾虑,渐渐淡忘了战争的创伤,所以不拘束了。“当时,我的想法是,孩子是无罪的,应当很好地安置她们。至于究竟怎么办,我考虑,或是由我把她们养起来,或是把她们送回去”,通过照顾孩子和对孩子未来的考虑可知从中可以感受到聂将军是一个和善、具有宽广胸襟的人。
13.“此次我军进击正太线,收复东王舍,带来日本弱女二人。其母不幸死于炮火中,其父于矿井着火时受重伤,经我救治无效,不幸殒命。余此伶仃孤苦之幼女,一女仅五六龄,一女尚在襁褓中,彷徨无依,情殊可悯。经我收容抚育后,兹特着人送还,请转交其亲属抚养,幸勿使彼辈无辜孤女沦落异域,葬身沟壑而后已”“中日两国人民本无仇怨,不图日阀专政”“但中国人民决不以日本士兵及人民为仇敌,所以坚持抗战,誓死抗日者,迫于日阀侵略而自卫耳”,可知八路军讲仁爱正义,办事负责,不以日本士兵及人民为仇敌。“我八路军本国际主义之精神,至仁至义,有始有终,必当为中华民族之生存与人类之永久和平而奋斗到底,必当与野蛮横暴之日阀血战到底。深望君等幡然觉醒,与中国士兵人民齐心合力,共谋解放,则日本幸甚,中国亦幸甚”,可知为了民族的生存和世界和平,也必将抗战到底,直至胜利。
14.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呼兰河传(节选)
萧 红
邻居家磨房里边住着冯歪嘴子。
那磨房的窗子临着我家的后园。我家的后园四周的墙根上,都种着倭瓜、西葫芦或是黄瓜等类会爬蔓子的植物;倭瓜爬上墙头了,在墙头上开起花来了,有的竟越过了高墙爬到街上去,向着大街开了一朵火黄的黄花。
因此那磨房的窗子上,也就爬满了那顶会爬蔓子的黄瓜了。黄瓜的小细蔓,细得像银丝似的,太阳一来了的时候,那小细蔓闪眼湛亮,那蔓梢干净得好像用黄蜡抽成的丝子,一棵黄瓜秧上伸出来无数的这样的丝子。丝蔓的尖顶每棵都是掉转头来向回卷曲着,好像是说它们虽然勇敢,大树,野草,墙头,窗棂,到处的乱爬,但到底它们也怀着恐惧的心理。
太阳一出来了,那些在夜里冷清清的丝蔓,一变而为温暖了。于是它们向前发展的速率更快了,好像眼看着那丝蔓就长了,就向前跑去了。因为种在磨房窗根下的黄瓜秧,一天爬上了窗台,两天爬上了窗根,等到第三天就在窗根上开花了。
再过几天,一不留心,那黄瓜梗经过了磨房的窗子,爬上房顶去了。
后来那黄瓜秧就像它们彼此招呼着似的,成群结队地就都一齐把那磨房的窗给蒙住了。
从此那磨房里边的磨馆就见不着天日了。磨房就有一张窗子,而今被黄瓜掩遮得风雨不透。从此那磨房里黑沉沉的,园里,园外,分成两个世界了。冯歪嘴子就被分到花园以外去了。
但是从外边看起来,那窗子实在好看,开花的开花,结果的结果。满窗是黄瓜了。
还有一棵倭瓜秧,也顺着磨房的窗子爬到房顶去了,就在房檐上结了一个大倭瓜。那倭瓜不像是从秧子上长出来的,好像是由人搬着坐在那屋瓦上晒太阳似的。实在好看。
夏天,我在后园玩的时候,冯歪嘴子就喊我,他向我要黄瓜。
我就摘了黄瓜,从窗子递进去。那窗子被黄瓜秧封闭得严密得很,冯歪嘴子用手扒开那满窗的叶子,从一条小缝中伸出手来把黄瓜拿进去。
有时候,他停止了打他的梆子。他问我,黄瓜长了多大了?西红柿红了没有?他与这后园只隔了一张窗子,就像关着多远似的。
祖父在园子里的时候,他和祖父谈话。他说拉着磨的小驴,驴蹄子坏了,一走一痴。祖父说请个兽医给它看看。冯至嘴子说,看过了,也不见好。祖父问那驴吃的什么药?冯歪嘴子说是吃的黄瓜子拌高梁醋。
冯至嘴子在窗里,祖父在窗外,祖父看不见冯歪嘴子,冯歪嘴子看不见祖父。
有的时候,祖父走远了,回屋去了,只剩下我一个人在磨房的墙根下边坐着玩,我听到了冯歪嘴子还说:“老太爷今年没下乡去看看哪!”
有的时候,我听了这话,我故意的不出声,听听他往下还说什么。
有的时候,我心里觉得可笑,忍也不能忍住,我就跳了起来了,用手敲打着窗子,笑得我把窗上挂着的黄瓜都敲打掉了。而后我一溜烟地跑进屋去,把这情形告诉了祖父。祖父也一样和我似的,笑得不能停了,眼睛笑出眼泪来。但是总是说,不要笑啦,不要笑啦,看他听见。有的时候祖父竟把后门关起来再笑。祖父怕冯歪嘴子听见了不好意思。
秋天,大榆树的叶子黄了,墙头上的狗尾草干倒了,园里一天一天地荒凉起来了。
这时候冯歪嘴子的窗子也露出来了。因为那些纠缠缠的黄瓜秧也都蔫败了,舍弃了窗模而脱落下来了。
于是站在后因里就可看到冯歪嘴子,扒着窗子就可以看到在拉磨的小驴。那小驴竖着耳朵,戴着眼平。走了三五步就响一次鼻子,每一抬脚那只后腿就有点痛,每一停下来,小驴就用三条腿站着。
冯歪嘴子说小驴的一条腿坏了。
这窗子上的黄瓜秩一干掉了,磨房里的冯歪嘴子就天天可以看到的。
冯至嘴子喝酒了,冯歪嘴子睡觉了,冯歪嘴子打柳子了,冯歪嘴子拉胡琴了,冯歪嘴子唱唱本了,冯歪嘴子摇风车了。只要一执着那窗台,就什么都可以看见的。
一到了秋天,新鲜粘米一下来的时候,冯歪嘴子就三天一拉磨,两天一粒粘糕。黄米粘糕,撒上大云豆。一层黄,一层红,黄的金黄,红的通红。三个铜板一条,两个铜板一片的用刀切着卖。愿意加红糖的有红糖,愿意加白糖的有白糖。加了糖不另要钱。
冯歪嘴子推着单轮车在街上一走,小孩子们就在后边跟了一大帮,有的花钱买,有的围着看。
祖父最喜欢吃这粘糕,母亲也喜欢,而我更喜欢。母亲有时让老厨子去买,有的时候让我去买。
不过买了来是有数的,一人只能吃手掌那么大的一片,不准多吃,吃多了怕不能消化。祖父一边吃着,一边说够了够了,意思是怕我多吃。母亲吃完了也说够了,意思是怕我还要买。其实我真的觉得不够,觉得再吃两块也还不多呢!不过经别人这样一说,我也就没有什么办法了,也就不好意思喊着再去买,但是实在话是没有吃够的。
当我在大门外玩的时候,推着单轮车的冯歪嘴子总是在那块粘糕上切下一片来送给我吃,于是我就接受了。
当我在院子里玩的时候,冯歪嘴子一喊着“粘糕”“粘糕”地从大墙外经过,我就爬上墙头去了。
因为西南角上的那段土墙,因为年久了出了一个豁,我就扒着那墙豁往外看着。果然冯歪嘴子推着粘糕的单轮车由远而近了。来到我的旁边,就问着:“要吃一片吗?”
而我也不说吃,也不说不吃。但我也不从墙头上下来,还是若无其事地呆在那里。
冯歪嘴子把车子一停,于是切好一片粘糕送上来了。
(1)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
【答案】①用第一人称,显得真实、自然、亲切。②通过孩子的视角,呈现天真有趣、温暖美好的一面。③按照时间顺序自然展开,叙述散文化,节奏舒缓。④注重场景的细节描绘,细腻、生动、传神。
(1)①用第一人称,显得真实、自然、亲切。②通过孩子的视角,呈现天真有趣、温暖美好的一面。③按照时间顺序自然展开,叙述散文化,节奏舒缓。④注重场景的细节描绘,细腻、生动、传神。
【解析】本文中是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进行写作的,“我”的身份是一个天真、纯真的儿童,透过我的视角,展现出的是一个只有儿童才能观察到的、充满童趣的世界。从写作顺序来说,文章以时间为线,从春到秋,展现了“我”眼中平凡温馨、趣味横生的家常生活图景。从写作技巧来说,文章的场面描写非常细腻,如“我”和祖父的笑,如冯歪嘴子给我一片粘糕,作者注重细节描写,有女作家特有的笔触和敏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1课 长征胜利万岁
一、单选题
1.下列诗词中,不含借代的一项是( )。
A.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B.又恐春风归去绿成阴,玉钿何处寻。
C.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D.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这位孤苦伶仃的老人平时一个人独居,他的两个女儿只能在周末或节假日来看望他。
②这条淤积严重、排水不畅的河流,两岸有几个城市,如果遇到山洪暴发,后果不堪设想。
③中国人民是热爱和平的,愿意与世界上所有的民族化干戈为玉帛,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④发展、协商、共荣为潮流的今天,动辄兵戎相见的霸权主义思想该退出历史舞台了。
⑤尖刀排快到鹰嘴崖时,杨排长拿出行军地图一看,幡然醒悟——前面就是他们的目的地鹰嘴崖了。
⑥在西柏坡,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运筹帷幄,组织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⑦盘踞在千佛山的反动民团经常下山抢劫财物,开枪打死打伤百姓,制造了一次次惨绝人寰的屠杀。
⑧几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经济的“发动机”。
A.①④⑧ B.②③⑥ C.⑤⑥⑦ D.④⑥⑧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3周年美术作品创作展”在国家博物馆开幕,展览展出了《十送红军》等由中央美院等单位最新创作的12幅宏幅巨制及部分写生稿。
B.“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正是这种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人民军队不仅铸造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丰碑,而且谱写了长征这样的伟大英雄史诗。
C.伟大的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鼓舞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D.9月11日,“革命理想高于天”雕塑落成暨湘江战役红军烈士祭奠仪式,在广西桂林兴安县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举行。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⑴可不是,自从去年离开瑞金、于都河,无论在巍巍的雪山上,还是在茫茫的草地上,不管是在怎样艰苦的日子里我们都__________苏维埃。
⑵有这么一个规律,在所有第三世界发展中的国家中,工业和农业是互相__________、互相支援的两大国民经济部门。
⑶你们——党的领导人,不知疲倦地操劳着,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了党的事业,为了红军的胜利,全都__________了,花去了多少心血啊!
A.惦念 依赖 消瘦
B.惦记 依赖 消瘦
C.惦念 依靠 瘦削
D.惦记 依靠 瘦削
5.下列句子中,与例句所用修辞手法的类型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
A.电车不慌不忙地跑着,客客气气地响着铃销,好像在说:“借光,呃,借光。”
B.在形形色色的昆虫家族中,七星瓢虫算是比较高雅的,它飞翔的时候轻缓悠闲,就像撑着小洋伞散步的名媛淑女。
C.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D.楼房在夜里呈现出银灰色,静静地蜷伏在雾气沼沼的地平线上。
二、语言表达
6.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示例:激战湘江,四渡赤水,爬雪山过草地,长征是一部血战史。
材料:
宣言书 宣传队 播种机
打土豪分田地 发文告致电文 渡金沙夺泸定
五岭细浪 组织群众 启迪思想 乌蒙泥丸
建立政权 传播主张
三、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有了浸润和充盈着情与爱的军民鱼水情,十送红军,又怎么舍得送完?红旗飘,军号响,子弟兵,别故乡,男女老少来相送,热泪沾衣叙情长。对这些望眼欲穿的亲人们来说,十万红军是亲人组成的队伍,革命的目的就是为饥寒交迫的穷苦人争取自由幸福的生活,就是胜利之后回家过日子。多么朴素平实的愿望啊,平平凡凡之中,表征着参加革命的初心,诠释着中国革命的真谛。长征的伟大正在这里,长征的温柔也正在这里。“千军万马江畔站,十万百姓泪汪汪”“紧紧拉住亲人手,革命胜利早还乡”,每个字每个音,都诉说着对亲人无尽的牵挂和嘱咐,( ① ),都跳动着胜利回家的渴望。一曲曲缠缠绵绵唱不完的红歌小调,诉说着一段段湮没在历史尘埃中的往事。是的,红军,就是一支在硝烟弥漫中带着情与爱跋涉前行的队伍,而漫漫长征路,就是革命战士用鲜血和生命铺筑的对于家园和国家的大爱之道。
红军的长征已经结束,( ② )。作为文学工作者,需要重拾长征精神,团结一心,目光坚定,沿着人性追求真善美的方向,向前、向前、向前,直至永远,甚至永恒。
7.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千军万马江畔站,十万百姓泪汪汪”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B.待神志镇定之后,这位鲤鱼“科学家”就会讲述一个真正令它们惊诧不已的传奇故事。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无论是搞建设,还是应对地震、疫情等挑战,“人民”始终是价值底色。
D.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男女老少都从家里出来相送,跟红军话别,有说不完的情深意长,热泪沾湿了衣襟。”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9.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4个字。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是激烈的战火中一个很有意义的“插曲”。
在进攻井陉煤矿的战斗里,我们的部队——三团一营的战士们救起了两个日本小女孩,大的五六岁,小的还在襁褓之中。她们的父亲——井陉火车站的日本副站长,受了重伤,经抢救无效殒命,她们的母亲也在炮火中死亡。部队从战火里救起她们的时候,那个不满周岁的女孩伤势很重,经过我们的医务人员及时抢救和治疗,她脱离了危险。前线部队不能带着两个孩子参加战斗,他们请示我如何处理,我答复他们:立刻把孩子送到指挥所来。
当时,我的想法是,孩子是无罪的,应当很好地安置她们。至于究竟怎么办,我考虑,或是由我把她们养起来,或是把她们送回去。我想,如果养起来,激烈的战事不知何时结束,边区的环境不仅艰苦,而且敌人“扫荡”频繁,部队经常转移,照顾两个小孩子,将有不少困难。再说,两个孤苦伶仃的孩子留在异国他乡,大的五六岁了,已经开始懂事,留下来她很可能会伤感的。她们失去了父母,只剩姐妹二人,不在本国的土地上,将来也会给她们造成痛苦。送回去,爸爸妈妈虽然死了,她们家里总还会有亲戚朋友可以照应吧。想来想去,我决定还是把她们送回去。
半天工夫,部队就派人把两个孩子送到了我的指挥所。我先抱起那个受伤的婴儿,看到伤口包扎得很好,孩子安详地睡着,我嘱咐医生和警卫员,好好护理这个孩子,看看附近村里有没有正在哺乳期的妇女,赶快给孩子喂喂奶。那个稍大些的孩子,很讨人喜欢,我牵着她的手,拿来梨子给她吃。小孩子还挺有意思,开始不肯吃,我用水把梨冲洗了以后,她才接了过去。
把两个孩子安顿下来,我让炊事员做了一盆稀饭,把那个稍大些的孩子拉在怀里,用小勺喂她,孩子就显得不那么拘束了。我问她叫什么名字,她“嗯嗯”地回答着。翻译在旁边说,她说叫“兴子”。我听这个名字差不多,像日本女孩子的名字,日本的女子很多都叫什么子什么子的。其实,这个小姑娘叫美穗子。她1980年来我国探望的时候,对我说,在日本话中,“兴子”的发音和“死了”的发音相近,当时她很小,问她叫什么名字,她不知道怎么回答,只知道说“妈妈死了”,翻译就由此认为她叫“兴子”了。
两个小孩子在指挥所停留期间,这个大一点儿的孩子一直跟着我,常常用小手拽着我的马裤腿,我走到哪里,她跟到哪里。《人民日报》在1980年发表的那几幅照片,就是当时的情景。后来,我安排往石家庄送她们,找了一个可靠的老乡,准备了一副挑子。那时候,挑子要算太行山区最好的交通工具了,翻山越岭,不怕颠簸。我和指挥所的几个同志,担心孩子在路上哭,在筐里堆了许多梨子。我还给日本官兵写了一封信。这封信的原文是:日本军官长士兵诸君:
日阀横暴,侵我中华,战争延绵于兹四年矣。中日两国人民死伤残废者不知凡几,辗转流离者又不知凡几。此种惨痛事件,其责任应完全由日阀负之。
此次我军进击正太线,收复东王舍,带来日本弱女二人。其母不幸死于炮火中,其父于矿井着火时受重伤,经我救治无效,不幸殒命。余此伶仃孤苦之幼女,一女仅五六龄,一女尚在襁褓中,彷徨无依,情殊可悯。经我收容抚育后,兹特着人送还,请转交其亲属抚养,幸勿使彼辈无辜孤女沦落异域,葬身沟壑而后已。
中日两国人民本无仇怨,不图日阀专政,逞其凶毒,内则横征暴敛,外则制造战争。致使日本人民起居不安,生活困难,背井离乡,触冒烽火,寡人之妻,孤人之子,独人父母。对于中国和平居民,则更肆行烧杀淫掠,惨无人道,死伤流亡,痛剧创深。此实中日两大民族空前之浩劫,日阀之万恶罪行也。
但中国人民决不以日本士兵及人民为仇敌,所以坚持抗战,誓死抗日者,迫于日阀侵略而自卫耳。而侵略中国亦非日本士兵及人民之志愿,亦不过为日阀胁从耳。为今之计,中日两国之士兵及人民应携起手来,立即反对与消灭此种罪恶战争,打倒日本军阀财阀,以争取两大民族真正的解放自由与幸福。否则中国人民固将更增艰苦,而君辈前途将亦不堪设想矣。
我八路军本着国际主义之精神,至仁至义,有始有终,必当为中华民族之生存与人类之永久和平而奋斗到底,必当与野蛮横暴之日阀血战到底。深望君等幡然觉醒,与中国士兵人民齐心合力,共谋解放,则日本幸甚,中国亦幸甚。
专此即颂
安好
聂荣臻
八月二十二日
为什么写这样一封信?我是这样考虑的:我们进行抗日战争,这中间不只是打仗的问题,还要注意不失时机地对敌军进行政治工作。这一点非常重要,它涉及军心的问题。就是将来不论同任何侵略军作战,都不能忽视这项工作。在战争中间,如果你拿着枪同我们打,那我们绝不客气;但是,一旦解除了你的武装,我们就坚决执行“宽待俘虏”的政策。
当然,这两个小孩子,根本不同于解除武装的俘虏。小孩子是战争的受害者。我们八路军决不搞日本侵略军那一套。日本法西斯推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不知杀害了我们多少无辜的群众,孩子、婴儿也不能幸免,惨无人道到了极点。我们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对被俘士兵我们决不伤害,对日本人民我们不仅不伤害,还要尽最大力量给予爱护和照顾。
10.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个小女孩的父亲在战斗中死去了,部队救起她们的时候,她们都受了重伤。
B.前线部队不能带着孩子参加战斗,就请示聂荣臻并得到妥善安置。
C.聂荣臻对孩子非常关心,仔细察看她们的伤口,并好好地照顾她们。
D.聂荣臻亲自给孩子喂饭,并问她叫什么名字,后来发现当时说的名字并不准确。
1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聂荣臻拿梨子给日本小姑娘吃,用小勺喂饭给小姑娘吃等细节,表现了他对日本小姑娘的关心和照顾。
B.美穗子在回答聂荣臻问她名字时,说她叫“兴子”,表现了日本小姑娘心怀戒心,不敢以真名回答的心理。
C.文章全文引用聂荣臻写给日本官兵的一封信,显得真实可信,有着史料的价值。
D.日本法西斯推行“三光政策”与八路军救助日本小姑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2.美穗子为什么会“开始不肯吃”?后来为什么又“显得不那么拘束了”?从中你感受到聂将军是个什么样的人?
13.聂将军写的这封信表明了中方怎样的态度?
14.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呼兰河传(节选)
萧 红
邻居家磨房里边住着冯歪嘴子。
那磨房的窗子临着我家的后园。我家的后园四周的墙根上,都种着倭瓜、西葫芦或是黄瓜等类会爬蔓子的植物;倭瓜爬上墙头了,在墙头上开起花来了,有的竟越过了高墙爬到街上去,向着大街开了一朵火黄的黄花。
因此那磨房的窗子上,也就爬满了那顶会爬蔓子的黄瓜了。黄瓜的小细蔓,细得像银丝似的,太阳一来了的时候,那小细蔓闪眼湛亮,那蔓梢干净得好像用黄蜡抽成的丝子,一棵黄瓜秧上伸出来无数的这样的丝子。丝蔓的尖顶每棵都是掉转头来向回卷曲着,好像是说它们虽然勇敢,大树,野草,墙头,窗棂,到处的乱爬,但到底它们也怀着恐惧的心理。
太阳一出来了,那些在夜里冷清清的丝蔓,一变而为温暖了。于是它们向前发展的速率更快了,好像眼看着那丝蔓就长了,就向前跑去了。因为种在磨房窗根下的黄瓜秧,一天爬上了窗台,两天爬上了窗根,等到第三天就在窗根上开花了。
再过几天,一不留心,那黄瓜梗经过了磨房的窗子,爬上房顶去了。
后来那黄瓜秧就像它们彼此招呼着似的,成群结队地就都一齐把那磨房的窗给蒙住了。
从此那磨房里边的磨馆就见不着天日了。磨房就有一张窗子,而今被黄瓜掩遮得风雨不透。从此那磨房里黑沉沉的,园里,园外,分成两个世界了。冯歪嘴子就被分到花园以外去了。
但是从外边看起来,那窗子实在好看,开花的开花,结果的结果。满窗是黄瓜了。
还有一棵倭瓜秧,也顺着磨房的窗子爬到房顶去了,就在房檐上结了一个大倭瓜。那倭瓜不像是从秧子上长出来的,好像是由人搬着坐在那屋瓦上晒太阳似的。实在好看。
夏天,我在后园玩的时候,冯歪嘴子就喊我,他向我要黄瓜。
我就摘了黄瓜,从窗子递进去。那窗子被黄瓜秧封闭得严密得很,冯歪嘴子用手扒开那满窗的叶子,从一条小缝中伸出手来把黄瓜拿进去。
有时候,他停止了打他的梆子。他问我,黄瓜长了多大了?西红柿红了没有?他与这后园只隔了一张窗子,就像关着多远似的。
祖父在园子里的时候,他和祖父谈话。他说拉着磨的小驴,驴蹄子坏了,一走一痴。祖父说请个兽医给它看看。冯至嘴子说,看过了,也不见好。祖父问那驴吃的什么药?冯歪嘴子说是吃的黄瓜子拌高梁醋。
冯至嘴子在窗里,祖父在窗外,祖父看不见冯歪嘴子,冯歪嘴子看不见祖父。
有的时候,祖父走远了,回屋去了,只剩下我一个人在磨房的墙根下边坐着玩,我听到了冯歪嘴子还说:“老太爷今年没下乡去看看哪!”
有的时候,我听了这话,我故意的不出声,听听他往下还说什么。
有的时候,我心里觉得可笑,忍也不能忍住,我就跳了起来了,用手敲打着窗子,笑得我把窗上挂着的黄瓜都敲打掉了。而后我一溜烟地跑进屋去,把这情形告诉了祖父。祖父也一样和我似的,笑得不能停了,眼睛笑出眼泪来。但是总是说,不要笑啦,不要笑啦,看他听见。有的时候祖父竟把后门关起来再笑。祖父怕冯歪嘴子听见了不好意思。
秋天,大榆树的叶子黄了,墙头上的狗尾草干倒了,园里一天一天地荒凉起来了。
这时候冯歪嘴子的窗子也露出来了。因为那些纠缠缠的黄瓜秧也都蔫败了,舍弃了窗模而脱落下来了。
于是站在后因里就可看到冯歪嘴子,扒着窗子就可以看到在拉磨的小驴。那小驴竖着耳朵,戴着眼平。走了三五步就响一次鼻子,每一抬脚那只后腿就有点痛,每一停下来,小驴就用三条腿站着。
冯歪嘴子说小驴的一条腿坏了。
这窗子上的黄瓜秩一干掉了,磨房里的冯歪嘴子就天天可以看到的。
冯至嘴子喝酒了,冯歪嘴子睡觉了,冯歪嘴子打柳子了,冯歪嘴子拉胡琴了,冯歪嘴子唱唱本了,冯歪嘴子摇风车了。只要一执着那窗台,就什么都可以看见的。
一到了秋天,新鲜粘米一下来的时候,冯歪嘴子就三天一拉磨,两天一粒粘糕。黄米粘糕,撒上大云豆。一层黄,一层红,黄的金黄,红的通红。三个铜板一条,两个铜板一片的用刀切着卖。愿意加红糖的有红糖,愿意加白糖的有白糖。加了糖不另要钱。
冯歪嘴子推着单轮车在街上一走,小孩子们就在后边跟了一大帮,有的花钱买,有的围着看。
祖父最喜欢吃这粘糕,母亲也喜欢,而我更喜欢。母亲有时让老厨子去买,有的时候让我去买。
不过买了来是有数的,一人只能吃手掌那么大的一片,不准多吃,吃多了怕不能消化。祖父一边吃着,一边说够了够了,意思是怕我多吃。母亲吃完了也说够了,意思是怕我还要买。其实我真的觉得不够,觉得再吃两块也还不多呢!不过经别人这样一说,我也就没有什么办法了,也就不好意思喊着再去买,但是实在话是没有吃够的。
当我在大门外玩的时候,推着单轮车的冯歪嘴子总是在那块粘糕上切下一片来送给我吃,于是我就接受了。
当我在院子里玩的时候,冯歪嘴子一喊着“粘糕”“粘糕”地从大墙外经过,我就爬上墙头去了。
因为西南角上的那段土墙,因为年久了出了一个豁,我就扒着那墙豁往外看着。果然冯歪嘴子推着粘糕的单轮车由远而近了。来到我的旁边,就问着:“要吃一片吗?”
而我也不说吃,也不说不吃。但我也不从墙头上下来,还是若无其事地呆在那里。
冯歪嘴子把车子一停,于是切好一片粘糕送上来了。
(1)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