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2课 大战中的插曲
一、单选题
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妮儿有一双特别黑特别黑的眼睛,一笑,那双眼睛就眯缝起来,带着点________的神气。
②她发觉众修女________而毫无声息地注视着她的举止,连忙放慢砰然作响的脚步。
③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________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缺少的。
A.狡猾 严肃 而且
B.狡诈 严肃 因而
C.狡诈 严厉 而且
D.狡猾 严厉 因而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①狡猾:阴险奸诈,诡计多端,不可信任。狡诈:指阴险狡猾,诡计多端,古代多指老奸巨猾的官僚,并有多智计谋之意,往往为对手贬称做词。两词相比,“狡诈”语意更重。此处是想突出人物可爱的神情,用“狡猾”较合适。
②严肃:(神情、气氛等)使人感到敬畏的。严厉:严肃而厉害。一般指做错事情后给予的厉害的、高层度的惩罚,不姑息。此处形容众修女的神情,用“严肃”恰当。
③而且:表示递进的关系的连词。因而:连词,表示结果。因为“研究学术不可缺少”和“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缺少的”之间是递进关系,所以应选用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与“不但”搭配的应是“而且”。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2019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4周年纪念活动,全国各地举办了纪念大会、文艺演出、书画联展等活动,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B.中国人民挺立起凛然正义的铮铮铁骨,筑成中华民族新的长城,依靠全民抗战,赢得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C.《松花江上》《长城谣》……这些经典的抗战歌曲曾响彻中华大地。激昂的歌声、慷慨的歌词,不仅在唱响着当今的时代主旋律,同样也在述说着昨天的故事。
D.针对美国以维护“国家安全”为名而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损害中国正当权益,中国在2018年4月5日正式向世贸组织起诉美国。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项,搭配不当,应将“纪念活动”改为“纪念日”。B无误。
C项,“不仅在唱响着当今的时代主旋律,同样也在述说着昨天的故事”语序不当,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应为“不仅在述说着昨天的故事,同样也在唱响着当今的时代主旋律”。
D项,成分残缺,应在“中国正当权益”后面加上“的行为”。
3.根据语意将下面语句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中国抗日战争从1931年开始到1945年结束,经历了14年艰难曲折的历程,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国人民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反侵略战争的历史丰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抗日战争___________,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抗日战争不仅关乎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而且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前途和命运,值得铭记,并永载史册。
①持续时间最长 ②付出代价最大 ③开始时间最早 ④抗击日军最多
A.③④①② B.①③④② C.③①④② D.①④②③
【答案】C
【解析】“中国抗日战争从1931年开始到1945年结束……历史丰碑”这个句子中,“从1931年开始”照应“开始时间最早”;“经历了14年艰难曲折的历程”照应“持续时间最长”;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照应“抗击日军”;“是中国人民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反侵略战争的历史丰碑”照应“付出代价”。
4.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某谈话节目中,主持人获悉对方的父亲获得国家杰出科学奖时,马上说:“我代表观众对令尊的获奖表示祝贺和慰问,希望再接再厉”。
B.某青年向某作家请教,青年在信中写道:拙作您是否收到?如有什么意见和建议,可以来信或打电话给我,我一定不吝解答。
C.全国人大代表蒙兰凤说:“为了更好缅怀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献身的英烈,建议将湖南芷江设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地’。”
D.多年不见的老乡捎来了家乡的土特产,我推辞不了,只好笑纳了。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A项,“表示慰问”和“再接再厉”都是上级对下级的话语,此处都不得体。B项,“不吝解答”是敬辞,不能用在自己身上。D项,“笑纳”是敬称。
5.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拯救(zhěng) 井陉(jíng) 襁褓(qiǎng)
B.殒命(yǔn) 频繁(pín) 哺育(fǔ)
C.颠簸(bǒ) 辗转(zhǎn) 彷徨(páng)
D.沟壑(hè) 幡然(pān) 菩萨(pú)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
A项,“陉”应读“ x í ng ”;
B 项,“哺”应读“b ǔ ”;C无误;
D 项,“幡”应读“ f ā n ”。
二、语言表达
6.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②《我和我的祖国》《攀登者》《中国机长》等影片通过有道德、有温度、有筋骨的故事,③塑造和反映了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④深受广大观众所欢迎,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⑤不仅三部影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70华诞营造了热烈浓郁的文化氛围,⑥也进一步提振了中国电影产业持续健康稳步发展的信心。⑦三部影片诠释了献礼片的新内涵,掀起了国庆期间新的观影热潮。
【答案】【示例】语句:①修改为“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更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语句:③;修改为“反映了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语句:④;“深受广大观众所欢迎”修改为“深受广大观众欢迎”。语句:⑤;“不仅三部影片”修改为“三部影片不仅”。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第①句中由关联词“更”来看,前后分句之间应是递进关系,所以“精神力量”与“物质力量”位置应互换;第③句“塑造和反映了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中“塑造”与“实践”不搭配,可以去掉“塑造和”;第④句“深受广大观众所欢迎”中“深受……欢迎”“为……所欢迎”两种句式杂糅,此处可以将“所”字去掉;第⑤⑥句主语一致,都是“三部影片”,所以“三部影片”要放到“不仅”前面。
三、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2020年2月17日,经习近平主席批准,军队增派的2600名医护人员全部抵达武汉。近一个月来,“战”字成为高频词占据各大媒体。这场疫情防控的_________,是人民军队听从统帅号令、践行初心使命的实际行动,是人民军队执行新时代使命任务能力和广大官兵的政治觉悟、思想作风、战斗精神的重大检验。
冲锋在第一线,战斗在最前沿。当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子弟兵总是奔向最危险的地方。新冠肺炎疫情_________后,根据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决策部署,军队迅速_________了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紧急抽组精兵强将奔赴疫情防控第一线。在疫情面前,人民子弟兵_________、日夜奋战。疫情突如其来,这个看不到敌人、看不见硝烟的战场,( )。
面对疫情,人民子弟兵“硬核”支援,在特殊战场上扬我军威,汇聚成同心协力、英勇奋斗、共克时艰的强大力量。
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阻击战 爆发 启动 前仆后继
B.狙击战 爆发 启用 全力以赴
C.阻击战 暴发 启动 全力以赴
D.狙击战 暴发 启用 前仆后继
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是对各级指战员初心使命的考验,而是对我军战斗力的一次特殊检验
B.既是对各级指战员初心使命的考验,也是对我军战斗力的一次特殊检验
C.不是对我军战斗力的一次特殊检验,而是对各级指战员初心使命的考验
D.不仅是对我军战斗力的一次特殊检验,更是对各级指战员初心使命的考验
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内容填写在下面横线上。
【答案】7.C
8.B
9.是对人民军队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能力和广大官兵的政治觉悟、思想作风、战斗精神的重大检验。
【解析】7.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先看第一空:“阻击战”指以防御手段阻止敌人增援、逃跑或进攻的战争;“狙击战”指埋伏在隐蔽地点伺机袭击敌人的战争。结合我国疫情防控的特点,此处选用“阻击战”更恰当,据此排除B、D两项。再看第四空:“前仆后继”指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全力以赴”指把全部力量投入进去。结合语境“在疫情面前,人民子弟兵……日夜奋战”可知,此处应选“全力以赴”,据此排除A项。故答案为:C。
8.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根据语境,本题中需要补写的内容“对各级指战员初心使命的考验”和“对我军成斗力的一次特殊检验”之间是并列关系,而A项“不是对各级指战员初心使命的考验”和C项“不是对我军战斗力的一次特殊检验”不符合文意,可以排除;D项的“不仅是……更是……”是递进关系,排除。
9.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是”之后缺少介词“对”,与“的重大检验”搭配;二是搭配不当,“执行”可改为“履行”,和后面的“新时代使命任务”搭配。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怀念“黑大夫”
柯棣华
在当年白求恩卫生学校驻地河北唐县葛公村的老百姓中曾流传着这样一副对联:“华佗转世白医生,葛公重现黑大夫”。对联中的“黑大夫”就是被誉为“第二个白求恩”的伟大国际主义战士、印度友人柯棣华。
柯棣华本名德瓦卡纳特·桑塔拉姆·柯棣尼斯,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已经在孟买格兰特医学院担任助教的柯棣尼斯毅然放弃了稳定的职业和考取英国皇家医学院进一步深造的机会,于1938年8月参加了印度援华医疗队。
在武汉时,周恩来、叶剑英分别向他们详细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战略方针,医疗队最后决定要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医疗队5名成员取了一个中国名字,柯棣尼斯取名“柯棣华”。
1939年2月12日,柯棣华一行到达延安,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等中共中央领导同志及延安各界的热烈欢迎,并被安排在八路军医院工作。
1940年8月17日,柯棣华被分配到晋察冀军区白求恩卫生学校任外科教员。“百团大战”第二阶段战斗打响了,柯棣华坚决要求到前线去。时任白求恩卫生学校校长的江一真不同意柯棣华去,因为了解到柯棣华患上了绦虫病。但柯棣华说:“不到前线去,我还能算是八路军军医吗?”江一真实在拗不过他,只好同意了。
战斗在激烈地进行,手术台上方的屋顶被震得直颤动,同志们一再要求他撤下去,他发火说:“为什么叫我撤下去!假如我不能和你们同生死,就不配在八路军里工作!”就这样,柯棣华在前线一直战斗了13天,救治伤员800多名,为其中558名伤员施行手术。在战斗最紧张的时候,他曾3天3夜没合眼。
1941年1月反扫荡之后,聂荣臻司令员亲自和柯棣华谈话,请他出任白求恩卫生学校附属医院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院长。当时柯棣华认为自己不适合做行政工作。江一真说:“聂司令员希望你成为第二个白求恩。 ”他若有所思地“哦”了一声。
在就职欢迎会上,柯棣华激动地用汉语说:“我决不玷污白求恩的名字,我要像他那样,献身于你们和我们的也属于全人类的反法西斯事业……”他像白求恩一样开拓进取,创新工作。制定了许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柯棣华担任院长两年,亲自实施大手术900余人次。聂荣臻司令员称赞他是 “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边区科学家”。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作为一位院长,他经常要到病房亲自给病号喂饭,还把自己的被褥、衣服拿去给伤员用,行军路上更是形影不离地跟着担架走,亲自照顾伤病员。有的老百姓甚至亲切地称呼他为“黑妈妈”。
由于1941年敌人实行秋季大扫荡,加之1942年大旱,造成了边区军民的严重饥荒。健康人尚且吃不消,何况柯棣华还是个绦虫病患者。聂司令员经常嘱咐白求恩卫生学校领导,要尽一切努力照顾好他的生活,具体到要给他单独做饭,要让他吃上大米等。而柯棣华根本不让对他有特殊照顾。
知道柯棣华患上绦虫病后,江一真和同志们更加关心他的身体了。但是,柯棣华一如既往拼命工作,这使江一真非常担心。特别是他的病情越来越严重,常常发生癫痫、晕厥。尽管也采取了不少治疗办法,但就边区当时的条件,很难取得理想效果。
聂司令员得知柯棣华的病情后,让他易地治疗。柯棣华不愿离开前线。后来,聂司令员亲自劝他,他也谢绝了。到了1942年夏天,柯棣华癫痫频繁发作,每次昏厥时间也渐次延长。一天,他突然问江一真:“一个外国人可以加入中国共产党吗?”江一真笑了,因为他早就知道柯棣华有入党的愿望。请示上级党组织后,江一真做了柯棣华的入党介绍人。1942年7月7日,柯棣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庄严地宣誓:“我将永远和解放区的军民一起战斗,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 ”
入党后,柯棣华的情绪更加激奋,学习和工作更加勤奋。为培训医务人员,他编完《外科总论》讲义后,又开始了编写《外科各论》。正当他废寝忘食加紧进行编写工作的时候,12月8日晚,他的癫痫病又发作了,这次发病对他宝贵生命给予了最致命的一击。12月9日凌晨6时,柯棣华大夫不幸病逝于河北省唐县葛公村,享年32岁。
12月17日,柯棣华的遗体安葬在了白求恩墓旁。从几十里外赶来的边区军民,无不像送别自己的亲人一样,哭泣着站立在柯棣华的墓前。
相关链接:印度友人柯棣华大夫,远道来华,援助抗日,在延安、华北工作五年之久,医治伤员,积劳病逝,全军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柯棣华大夫的国际主义精神,是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的。
10.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柯棣华为了参加印度援华医疗队,毅然放弃了稳定的职业和继续深造的机会,到中国后,坚决要求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
B.柯棣华被分配到晋察冀军区白求恩卫生学校任外科教员,可当战斗一打响,他就要求到八路军医院工作,并坚决要求到前线去。
C.柯棣华患上了绦虫病,各级领导都很关心他,而柯棣华坚决不搞特殊,谢绝异地治疗,病情加重也不离开前线,仍一如既往拼命工作。
D.柯棣华病情越来越重,此时他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他学习和工作更加勤奋,直至献出宝贵的生命,毛泽东同志对其予以高度评价。
11.根据文章内容,分析柯棣华被誉为“第二个白求恩”的原因。
12.柯棣华是一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边区科学家”,这一点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10.C
11.他们都是国际主义精神的代表。他是印度人,却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他像白求恩一样开拓进取,创新工作。在抗日烽火中,柯棣华来到八路军中,把壮丽的青春年华乃至生命都献给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
12.①在前线一直战斗了13天,救治伤员800多名,为其中558名伤员施行手术。在战斗最紧张的时候,他曾3天3夜没合眼。②他像白求恩一样开拓进取,创新工作。制定了许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③柯棣华担任院长两年,亲自实施大手术900余人次。
【解析】10.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A项,“到中国后,坚决要求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表述有误,原文是“医疗队最后决定要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
B项,“可当战斗一打响”欠准确,原文“‘百团大战’第二阶段战斗打响了,柯棣华坚决要求到前线去”。
D项,“毛泽东同志对其予以高度评价”时间不准确,“毛泽东同志对其予以高度评价”在这之前。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题干问的是“根据文章内容,分析柯棣华被誉为‘第二个白求恩’的原因”。这是一道局部信息筛选的题目,注意找准区位,抓住柯棣华和白求恩的相同点,选取关键的此句分条作答。该题的答题区域在全文中,注意对文段进行切分,提取关键词句。
“被誉为‘第二个白求恩’的伟大国际主义战士、印度友人柯棣华”“出任白求恩卫生学校附属医院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院长”“他像白求恩一样开拓进取,创新工作”概括为:他们都是国际主义精神的代表。他是印度人,却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他像白求恩一样开拓进取,创新工作。
“于1938年8月参加了印度援华医疗队”“我决不玷污白求恩的名字,我要像他那样,献身于你们和我们的也属于全人类的反法西斯事业……”“柯棣华担任院长两年,亲自实施大手术900余人次。聂荣臻司令员称赞他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边区科学家’”“12月17日,柯棣华的遗体安葬在了白求恩墓旁”“印度友人柯棣华大夫,远道来华,援助抗日,在延安、华北工作五年之久,医治伤员,积劳病逝,全军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柯棣华大夫的国际主义精神,是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的”概括为:在抗日烽火中,柯棣华来到八路军中,把壮丽的青春年华乃至生命都献给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
1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本题答题关键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边区科学家”,这句话在文中第八节中,答题区间在文章6-8节,筛选关键句,加以总结,形成答案。
“他发火说:‘为什么叫我撤下去!假如我不能和你们同生死,就不配在八路军里工作!’就这样,柯棣华在前线一直战斗了13天,救治伤员800多名,为其中558名伤员施行手术。在战斗最紧张的时候,他曾3天3夜没合眼”提取概括为:在前线一直战斗了13天,救治伤员800多名,为其中558名伤员施行手术。在战斗最紧张的时候,他曾3天3夜没合眼。
“在就职欢迎会上,柯棣华激动地用汉语说:‘我决不玷污白求恩的名字,我要像他那样,献身于你们和我们的也属于全人类的反法西斯事业……’他像白求恩一样开拓进取,创新工作。制定了许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提取并概括为:他像白求恩一样开拓进取,创新工作,制定了许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
“柯棣华担任院长两年,亲自实施大手术900余人次。聂荣臻司令员称赞他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边区科学家’”概括并提取为:柯棣华担任院长两年,亲自实施大手术900余人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革命头
嘉 男
黄昏时,她潜进了一个村子。
她在村边一户人家的柴草垛与院墙之间的空隙中蹲伏下来。其实她已筋疲力尽,肚子咕咕响着,胳膊上的伤口灼灼地痛着。但她深吸了一口气,用以支撑自己,眼睛警惕地盯着四周。
这户人家的院门吱呀一响,一个大闺女迈出门槛,向柴草垛走来。这闺女,一根乌黑的大辫子垂到腚下,留着长长的辫梢,红头绳系了有三指宽。她屏住呼吸,看着这根长辫子。她也曾有这样一根长辫子,绸缎一样亮光光油滑滑的,村里的姐妹们羡慕,她自己也暗自得意。两年前,两支共产党的队伍来到她的家乡,她一下子羡慕起那些女兵来了,她们个个都梳着齐耳短发,又新潮又神气,村里人把那叫革命头。女兵们把村里的女子组织起来唱歌:“人人来宣传,妇女听一番,宣传的话儿好好听,放足闹革命,打败鬼子兵,保家保和平!”于是,会唱民歌的她瞒着娘,跳下火炕,冲出家门,去了区政府,也成了一名“女宣传”。辫子咔嚓一声落了地,她也有一个革命头了。没想到,只一年,日本鬼子被打跑了,又开始打国民党。最近的一仗打得不顺,她和战友们被打散了。
怕吓着这闺女,她一动不动,一声不吭。
闺女抱了一抱柴, 扭身离去,辫子晃悠着。她刚想叫住闺女,一个绾着发髻的中年妇女,挎着篮子从柴垛边的小路经过,她只得又缩了回去。看着妇女的发髻,她想起了母亲,两年没见,不知母亲怎么样了。她发现这个村子和她的家乡一样,女人们的发型就两种,没出嫁的就是一根大辫子,出嫁的,上了年纪的,就是一个发髻。
正犹豫着要不要去敲这户人家的大门,那闺女又出来了,又朝柴垛走过来。她四周瞅了一圈儿,没有人,便轻咳一声,站了起来。闺女吃了一惊,一看她的发型和衣服,认得是共产党的女兵,脸上的表情松下来,眼睛倏地放出光芒。闺女也四周看了看,朝她招招手,扭身往家走,她跟了进去。闺女的娘正在做饭,平静地看了她一眼,和蔼地说:“你不用怕,我儿子也在外面打国民党呢。”闺女把她领进自己的屋,让她洗了脸,替她包好胳膊上的伤口,又找出自己的一套衣服让她换上。这时饭也差不多好了,闺女把一碗菜汤和两个红薯摆在她面前,让她趁热快吃,自己又出去了。
一会儿工夫,闺女带回一个也是绾着发髻的女人,对她说,这是村里妇救会的会长。妇救会会长上来拉着她的手,问明一些情况,说,让你受苦了,你放心,俺一定要保护好你。她像见到组织和亲人一样,心里踏实了许多,虽然吃了点儿东西,有了点儿力气,但是沉重的困倦又黏上来了。她摇晃了一下,会长和闺女连忙扶她躺下,让她放心好好休息。她躺在闺女的炕上,迷迷糊糊听到会长和闺女去了外屋,加上大娘,几个人在商量事呢。会长说,怕是国民党的人又要来搜查了。大娘说,家里是没地方藏,要不到山洞里躲躲?会长说,天冷了,洞里更冷,谁受得了?再说你知道山上有洞藏,那些人就不知道到洞里去找?闺女说,要不还是老办法,再找个假发髻给她戴上?就说她是俺姐,回娘家来了。会长说,哄不住那些人,你忘了去年,有两个共产党的女兵藏在咱村,我给弄了两个假发髻戴着,还不是叫那些人一把揪下来,露了馅儿,把人给抓走了?闺女说,兴许来的不是那伙人呢?会长坚定地说,不行,还得想别的招儿……她的意识越来越模糊,听到的话越来越遥远,慢慢就睡过去了。
天亮后,她醒来,见那闺女正站在炕下对着镜子梳头,辫子没了,是齐耳短发,和她一模一样。闺女对她笑笑,她愣了一下,也笑笑。
果然,那些人来了,挨家挨户搜,把村里四十岁以下的女人赶到破庙里集合。她也随着闺女去了。她愣在那里,一夜之间,村里的姑娘媳妇们,发髻和辫子都变成了清一色的齐耳短发。那些人更是愣了,眨巴着眼睛,不知从何处下手。
革命胜利后,她在文艺单位任职,有机会梳长发,也有机会烫头发,但她一直留着齐耳短发,直到老,病故。
(有删改)
13.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小说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推测,这篇小说创作于抗日战争末期和解放战争初期,当时,敌人势力还比较强大,生存环境比较恶劣。
B.妇救会会长和闺女、大娘等商量如何周全保护女兵的情节,虽然是偶发的、不具有普遍性,但表现了群众对革命战士真挚的情感。
C.长辫子是当地姑娘的标志性特征,女战士剪去长辫子的描写,反映了人民军队对群众的号召力和群众的革命热情。
D.革命胜利后,女战士保留着齐耳短发,表现了铭记群众支持革命、救护自己的感激之情,同时,也是为了纪念那段革命的岁月。
14.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三自然段中的插叙,交代了“她”从农村女孩成长为革命女兵的过程及到此村的原因,意在突出环境的恶劣和女兵形象的高大。
B.小说的语言描写虽然不多,但表现出了人民对女战士的爱护和担忧,以及他们具有一定的斗争经验。
C.小说人物都没有具体姓名,只用“她”“闺女”“妇救会会长”“闺女的娘” 等称谓,表明了人物的普通平凡,使故事更能打动人心。
D.小说外貌描写采用了简笔勾勒,手法独特,如用不同的发型表现不同人物的身份:大辫子的是没出嫁的姑娘,绾发髻的是出嫁的、上年纪的。
15.小说倒数二、三段中三处加点的“愣”字,分别揭示了人物怎样的心理?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16.“革命头”这一发型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13.B
14.A
15.①第一处,表现“她”发现那闺女发型突然变化时内心的惊讶;②第二处,面对村里女人们清一色的齐耳短发,“她”明白了她们的用意,内心震撼、感动;③第三处,表现了敌人面对清一色的发型无计可施时的狼狈。
16.①推动情节的发展,村里女人们发型的变化,使小说情节发生突转,更为曲折生动;②突出了人物形象,村里女人们集体改变发型,巧妙地保护了受伤的女兵,使战争年代对敌斗争中勇敢智慧的女子群像更加鲜明;③深化主题,“革命头”这一特殊发型,既是追求革命、支持革命的象征,也蕴含了战争年代我党我军与百姓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凝结而成的鱼水深情。
【解析】13.B项,“不具有普遍性”错。原文说“闺女说,要不还是老办法,再找个假发髻给她戴上”“你忘了去年,有两个共产党的女兵藏在咱村,我给弄了两个假发髻戴着,还不是叫那些人一把揪下来,露了馅儿,把人给抓走了”,由此可知,妇救会会长和闺女、大娘等商量如何周全保护女兵的情节,表现了群众对革命战士真挚的情感,也体现了救助事件的普遍性。
14.A项,意在突出女兵形象的高大夸大事实。第三自然段中的插叙,交代了“她”从农村女孩成长为革命女兵的过程及到此村的原因,目的是说明她当兵的由来,解释她躲这儿的原因,同时也交代她为什么看着闺女的长辫子。
15.第一处,“她愣了一下,也笑笑”中,她之所以“愣”,是“她醒来,见那闺女正站在炕下对着镜子梳头,辫子没了,是齐耳短发,和她一模一样”时的表现,表明“她”发现那闺女发型突然变化时内心的惊讶和疑惑。第二处,“她愣在那里”,是因为“一夜之间,村里的姑娘媳妇们,发髻和辫子都变成了清一色的齐耳短发”,面对村里女人们清一色的齐耳短发,“她”
明白了她们的用意,内心震撼、感动。第三处,“那些人更是愣了”,敌人发愣,是因为他们“眨巴着眼睛,不知从何处下手”,表现了敌人面对清一色的发型无计可施时的狼狈,同时也为妇女们的气势所震慑。
16.作答本题应从人物形象、情节、主题三个方面分析。首先,人物形象方面,“革命头”这一特殊发型突出了人物形象,说明革命者都具有这样同一种发型。“一夜之间,村里的姑娘媳妇们,发髻和辫子都变成了清一色的齐耳短发”,村里女人们集体改变发型,巧妙地保护了受伤的女兵,使战争年代对敌斗争中勇敢智慧的女子群像更加鲜明。情节方面,“革命头”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村里的姑娘媳妇们,发髻和辫子都变成了清一色的齐耳短发”,村里女人们发型的变化,使小说情节发生突转,更为曲折生动,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主题方面,“革命头”这一特殊发型深化了主题,纵观全文尤其最后一段“革命胜利后,她在文艺单位任职,有机会梳长发,也有机会烫头发,但她一直留着齐耳短发,直到老,病故”,“革命头”这一特殊发型,
既是追求革命、支持革命的象征,也蕴含了战争年代我党我军与百姓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凝结而成的鱼水深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2课 大战中的插曲
一、单选题
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妮儿有一双特别黑特别黑的眼睛,一笑,那双眼睛就眯缝起来,带着点________的神气。
②她发觉众修女________而毫无声息地注视着她的举止,连忙放慢砰然作响的脚步。
③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________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缺少的。
A.狡猾 严肃 而且
B.狡诈 严肃 因而
C.狡诈 严厉 而且
D.狡猾 严厉 因而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2019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4周年纪念活动,全国各地举办了纪念大会、文艺演出、书画联展等活动,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B.中国人民挺立起凛然正义的铮铮铁骨,筑成中华民族新的长城,依靠全民抗战,赢得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C.《松花江上》《长城谣》……这些经典的抗战歌曲曾响彻中华大地。激昂的歌声、慷慨的歌词,不仅在唱响着当今的时代主旋律,同样也在述说着昨天的故事。
D.针对美国以维护“国家安全”为名而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损害中国正当权益,中国在2018年4月5日正式向世贸组织起诉美国。
3.根据语意将下面语句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中国抗日战争从1931年开始到1945年结束,经历了14年艰难曲折的历程,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国人民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反侵略战争的历史丰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抗日战争___________,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抗日战争不仅关乎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而且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前途和命运,值得铭记,并永载史册。
①持续时间最长 ②付出代价最大 ③开始时间最早 ④抗击日军最多
A.③④①② B.①③④② C.③①④② D.①④②③
4.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某谈话节目中,主持人获悉对方的父亲获得国家杰出科学奖时,马上说:“我代表观众对令尊的获奖表示祝贺和慰问,希望再接再厉”。
B.某青年向某作家请教,青年在信中写道:拙作您是否收到?如有什么意见和建议,可以来信或打电话给我,我一定不吝解答。
C.全国人大代表蒙兰凤说:“为了更好缅怀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献身的英烈,建议将湖南芷江设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地’。”
D.多年不见的老乡捎来了家乡的土特产,我推辞不了,只好笑纳了。
5.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拯救(zhěng) 井陉(jíng) 襁褓(qiǎng)
B.殒命(yǔn) 频繁(pín) 哺育(fǔ)
C.颠簸(bǒ) 辗转(zhǎn) 彷徨(páng)
D.沟壑(hè) 幡然(pān) 菩萨(pú)
二、语言表达
6.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②《我和我的祖国》《攀登者》《中国机长》等影片通过有道德、有温度、有筋骨的故事,③塑造和反映了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④深受广大观众所欢迎,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⑤不仅三部影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70华诞营造了热烈浓郁的文化氛围,⑥也进一步提振了中国电影产业持续健康稳步发展的信心。⑦三部影片诠释了献礼片的新内涵,掀起了国庆期间新的观影热潮。
三、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2020年2月17日,经习近平主席批准,军队增派的2600名医护人员全部抵达武汉。近一个月来,“战”字成为高频词占据各大媒体。这场疫情防控的_________,是人民军队听从统帅号令、践行初心使命的实际行动,是人民军队执行新时代使命任务能力和广大官兵的政治觉悟、思想作风、战斗精神的重大检验。
冲锋在第一线,战斗在最前沿。当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子弟兵总是奔向最危险的地方。新冠肺炎疫情_________后,根据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决策部署,军队迅速_________了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紧急抽组精兵强将奔赴疫情防控第一线。在疫情面前,人民子弟兵_________、日夜奋战。疫情突如其来,这个看不到敌人、看不见硝烟的战场,( )。
面对疫情,人民子弟兵“硬核”支援,在特殊战场上扬我军威,汇聚成同心协力、英勇奋斗、共克时艰的强大力量。
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阻击战 爆发 启动 前仆后继
B.狙击战 爆发 启用 全力以赴
C.阻击战 暴发 启动 全力以赴
D.狙击战 暴发 启用 前仆后继
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是对各级指战员初心使命的考验,而是对我军战斗力的一次特殊检验
B.既是对各级指战员初心使命的考验,也是对我军战斗力的一次特殊检验
C.不是对我军战斗力的一次特殊检验,而是对各级指战员初心使命的考验
D.不仅是对我军战斗力的一次特殊检验,更是对各级指战员初心使命的考验
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内容填写在下面横线上。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怀念“黑大夫”
柯棣华
在当年白求恩卫生学校驻地河北唐县葛公村的老百姓中曾流传着这样一副对联:“华佗转世白医生,葛公重现黑大夫”。对联中的“黑大夫”就是被誉为“第二个白求恩”的伟大国际主义战士、印度友人柯棣华。
柯棣华本名德瓦卡纳特·桑塔拉姆·柯棣尼斯,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已经在孟买格兰特医学院担任助教的柯棣尼斯毅然放弃了稳定的职业和考取英国皇家医学院进一步深造的机会,于1938年8月参加了印度援华医疗队。
在武汉时,周恩来、叶剑英分别向他们详细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战略方针,医疗队最后决定要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医疗队5名成员取了一个中国名字,柯棣尼斯取名“柯棣华”。
1939年2月12日,柯棣华一行到达延安,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等中共中央领导同志及延安各界的热烈欢迎,并被安排在八路军医院工作。
1940年8月17日,柯棣华被分配到晋察冀军区白求恩卫生学校任外科教员。“百团大战”第二阶段战斗打响了,柯棣华坚决要求到前线去。时任白求恩卫生学校校长的江一真不同意柯棣华去,因为了解到柯棣华患上了绦虫病。但柯棣华说:“不到前线去,我还能算是八路军军医吗?”江一真实在拗不过他,只好同意了。
战斗在激烈地进行,手术台上方的屋顶被震得直颤动,同志们一再要求他撤下去,他发火说:“为什么叫我撤下去!假如我不能和你们同生死,就不配在八路军里工作!”就这样,柯棣华在前线一直战斗了13天,救治伤员800多名,为其中558名伤员施行手术。在战斗最紧张的时候,他曾3天3夜没合眼。
1941年1月反扫荡之后,聂荣臻司令员亲自和柯棣华谈话,请他出任白求恩卫生学校附属医院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院长。当时柯棣华认为自己不适合做行政工作。江一真说:“聂司令员希望你成为第二个白求恩。 ”他若有所思地“哦”了一声。
在就职欢迎会上,柯棣华激动地用汉语说:“我决不玷污白求恩的名字,我要像他那样,献身于你们和我们的也属于全人类的反法西斯事业……”他像白求恩一样开拓进取,创新工作。制定了许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柯棣华担任院长两年,亲自实施大手术900余人次。聂荣臻司令员称赞他是 “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边区科学家”。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作为一位院长,他经常要到病房亲自给病号喂饭,还把自己的被褥、衣服拿去给伤员用,行军路上更是形影不离地跟着担架走,亲自照顾伤病员。有的老百姓甚至亲切地称呼他为“黑妈妈”。
由于1941年敌人实行秋季大扫荡,加之1942年大旱,造成了边区军民的严重饥荒。健康人尚且吃不消,何况柯棣华还是个绦虫病患者。聂司令员经常嘱咐白求恩卫生学校领导,要尽一切努力照顾好他的生活,具体到要给他单独做饭,要让他吃上大米等。而柯棣华根本不让对他有特殊照顾。
知道柯棣华患上绦虫病后,江一真和同志们更加关心他的身体了。但是,柯棣华一如既往拼命工作,这使江一真非常担心。特别是他的病情越来越严重,常常发生癫痫、晕厥。尽管也采取了不少治疗办法,但就边区当时的条件,很难取得理想效果。
聂司令员得知柯棣华的病情后,让他易地治疗。柯棣华不愿离开前线。后来,聂司令员亲自劝他,他也谢绝了。到了1942年夏天,柯棣华癫痫频繁发作,每次昏厥时间也渐次延长。一天,他突然问江一真:“一个外国人可以加入中国共产党吗?”江一真笑了,因为他早就知道柯棣华有入党的愿望。请示上级党组织后,江一真做了柯棣华的入党介绍人。1942年7月7日,柯棣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庄严地宣誓:“我将永远和解放区的军民一起战斗,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 ”
入党后,柯棣华的情绪更加激奋,学习和工作更加勤奋。为培训医务人员,他编完《外科总论》讲义后,又开始了编写《外科各论》。正当他废寝忘食加紧进行编写工作的时候,12月8日晚,他的癫痫病又发作了,这次发病对他宝贵生命给予了最致命的一击。12月9日凌晨6时,柯棣华大夫不幸病逝于河北省唐县葛公村,享年32岁。
12月17日,柯棣华的遗体安葬在了白求恩墓旁。从几十里外赶来的边区军民,无不像送别自己的亲人一样,哭泣着站立在柯棣华的墓前。
相关链接:印度友人柯棣华大夫,远道来华,援助抗日,在延安、华北工作五年之久,医治伤员,积劳病逝,全军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柯棣华大夫的国际主义精神,是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的。
10.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柯棣华为了参加印度援华医疗队,毅然放弃了稳定的职业和继续深造的机会,到中国后,坚决要求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
B.柯棣华被分配到晋察冀军区白求恩卫生学校任外科教员,可当战斗一打响,他就要求到八路军医院工作,并坚决要求到前线去。
C.柯棣华患上了绦虫病,各级领导都很关心他,而柯棣华坚决不搞特殊,谢绝异地治疗,病情加重也不离开前线,仍一如既往拼命工作。
D.柯棣华病情越来越重,此时他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他学习和工作更加勤奋,直至献出宝贵的生命,毛泽东同志对其予以高度评价。
11.根据文章内容,分析柯棣华被誉为“第二个白求恩”的原因。
12.柯棣华是一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边区科学家”,这一点体现在哪些方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革命头
嘉 男
黄昏时,她潜进了一个村子。
她在村边一户人家的柴草垛与院墙之间的空隙中蹲伏下来。其实她已筋疲力尽,肚子咕咕响着,胳膊上的伤口灼灼地痛着。但她深吸了一口气,用以支撑自己,眼睛警惕地盯着四周。
这户人家的院门吱呀一响,一个大闺女迈出门槛,向柴草垛走来。这闺女,一根乌黑的大辫子垂到腚下,留着长长的辫梢,红头绳系了有三指宽。她屏住呼吸,看着这根长辫子。她也曾有这样一根长辫子,绸缎一样亮光光油滑滑的,村里的姐妹们羡慕,她自己也暗自得意。两年前,两支共产党的队伍来到她的家乡,她一下子羡慕起那些女兵来了,她们个个都梳着齐耳短发,又新潮又神气,村里人把那叫革命头。女兵们把村里的女子组织起来唱歌:“人人来宣传,妇女听一番,宣传的话儿好好听,放足闹革命,打败鬼子兵,保家保和平!”于是,会唱民歌的她瞒着娘,跳下火炕,冲出家门,去了区政府,也成了一名“女宣传”。辫子咔嚓一声落了地,她也有一个革命头了。没想到,只一年,日本鬼子被打跑了,又开始打国民党。最近的一仗打得不顺,她和战友们被打散了。
怕吓着这闺女,她一动不动,一声不吭。
闺女抱了一抱柴, 扭身离去,辫子晃悠着。她刚想叫住闺女,一个绾着发髻的中年妇女,挎着篮子从柴垛边的小路经过,她只得又缩了回去。看着妇女的发髻,她想起了母亲,两年没见,不知母亲怎么样了。她发现这个村子和她的家乡一样,女人们的发型就两种,没出嫁的就是一根大辫子,出嫁的,上了年纪的,就是一个发髻。
正犹豫着要不要去敲这户人家的大门,那闺女又出来了,又朝柴垛走过来。她四周瞅了一圈儿,没有人,便轻咳一声,站了起来。闺女吃了一惊,一看她的发型和衣服,认得是共产党的女兵,脸上的表情松下来,眼睛倏地放出光芒。闺女也四周看了看,朝她招招手,扭身往家走,她跟了进去。闺女的娘正在做饭,平静地看了她一眼,和蔼地说:“你不用怕,我儿子也在外面打国民党呢。”闺女把她领进自己的屋,让她洗了脸,替她包好胳膊上的伤口,又找出自己的一套衣服让她换上。这时饭也差不多好了,闺女把一碗菜汤和两个红薯摆在她面前,让她趁热快吃,自己又出去了。
一会儿工夫,闺女带回一个也是绾着发髻的女人,对她说,这是村里妇救会的会长。妇救会会长上来拉着她的手,问明一些情况,说,让你受苦了,你放心,俺一定要保护好你。她像见到组织和亲人一样,心里踏实了许多,虽然吃了点儿东西,有了点儿力气,但是沉重的困倦又黏上来了。她摇晃了一下,会长和闺女连忙扶她躺下,让她放心好好休息。她躺在闺女的炕上,迷迷糊糊听到会长和闺女去了外屋,加上大娘,几个人在商量事呢。会长说,怕是国民党的人又要来搜查了。大娘说,家里是没地方藏,要不到山洞里躲躲?会长说,天冷了,洞里更冷,谁受得了?再说你知道山上有洞藏,那些人就不知道到洞里去找?闺女说,要不还是老办法,再找个假发髻给她戴上?就说她是俺姐,回娘家来了。会长说,哄不住那些人,你忘了去年,有两个共产党的女兵藏在咱村,我给弄了两个假发髻戴着,还不是叫那些人一把揪下来,露了馅儿,把人给抓走了?闺女说,兴许来的不是那伙人呢?会长坚定地说,不行,还得想别的招儿……她的意识越来越模糊,听到的话越来越遥远,慢慢就睡过去了。
天亮后,她醒来,见那闺女正站在炕下对着镜子梳头,辫子没了,是齐耳短发,和她一模一样。闺女对她笑笑,她愣了一下,也笑笑。
果然,那些人来了,挨家挨户搜,把村里四十岁以下的女人赶到破庙里集合。她也随着闺女去了。她愣在那里,一夜之间,村里的姑娘媳妇们,发髻和辫子都变成了清一色的齐耳短发。那些人更是愣了,眨巴着眼睛,不知从何处下手。
革命胜利后,她在文艺单位任职,有机会梳长发,也有机会烫头发,但她一直留着齐耳短发,直到老,病故。
(有删改)
13.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小说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推测,这篇小说创作于抗日战争末期和解放战争初期,当时,敌人势力还比较强大,生存环境比较恶劣。
B.妇救会会长和闺女、大娘等商量如何周全保护女兵的情节,虽然是偶发的、不具有普遍性,但表现了群众对革命战士真挚的情感。
C.长辫子是当地姑娘的标志性特征,女战士剪去长辫子的描写,反映了人民军队对群众的号召力和群众的革命热情。
D.革命胜利后,女战士保留着齐耳短发,表现了铭记群众支持革命、救护自己的感激之情,同时,也是为了纪念那段革命的岁月。
14.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三自然段中的插叙,交代了“她”从农村女孩成长为革命女兵的过程及到此村的原因,意在突出环境的恶劣和女兵形象的高大。
B.小说的语言描写虽然不多,但表现出了人民对女战士的爱护和担忧,以及他们具有一定的斗争经验。
C.小说人物都没有具体姓名,只用“她”“闺女”“妇救会会长”“闺女的娘” 等称谓,表明了人物的普通平凡,使故事更能打动人心。
D.小说外貌描写采用了简笔勾勒,手法独特,如用不同的发型表现不同人物的身份:大辫子的是没出嫁的姑娘,绾发髻的是出嫁的、上年纪的。
15.小说倒数二、三段中三处加点的“愣”字,分别揭示了人物怎样的心理?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16.“革命头”这一发型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