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 同步练习(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 同步练习(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08 15:10:47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4课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
一、单选题
1.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
A.这款山水盆景构思精巧,意境深远,放在您的家里定会让贵府增色不少。
B.接到你的请帖,欣闻贵书店开张,我一定于百忙之中拨冗光临,去捧场。
C.拙作《大卫·科波菲尔》译本终于出版,感谢大家的鼓励和支持,请大家抛砖引玉,不吝赐教。
D.先生80大寿,作为先生的高徒,我对远道而来的朋友表示欢迎和感谢。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与运用中的得体的能力。
B项,“拨冗”:推开繁忙的事务,抽出时间。冗,繁忙。意思是说,请对方推开繁忙的工作,抽出时间来(做某件事情)。敬辞,不用于自己。
C项,“抛砖引玉”:意思是抛出砖去,引回玉来。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谦辞。不用于“大家”。
D项,“高徒”:水平高的徒弟,也用来尊称别人的学生。不用于说自己。
A项,“贵府”:可用于敬称他人官邸或乡里所在的州府,也可用于敬称对方的州府长官等。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
①这把吉他是我最要好的朋友出国前存在我这里的,本来说存一年,结果一直没回来,这吉他到现在已经由我敝帚自珍了十年。
②制定这份策划书,尽管只是绵薄之力,但我也是费了很大的劲,还是希望大家能好好参考一下。
③回到住所后,我饶有兴味地翻看着一张张剧照,耳边又隐隐奏起城隍庙小戏台的流云之响和绕梁之声。他们才疏学浅,怎么能悟出如此妙音。
④时代在更新,大家对我们公司的新产品有什么意见,请尽管提出,我们洗耳恭听。
⑤我的这些话不过是抛砖引玉,希望能引起大家发言的兴趣。请各位都发表自己的高论吧。
⑥在博鳌论坛中,著名学者孔丽东就亚洲经济发展谈了自己的一孔之见,给在座的各位学者很多启示。
A.①③⑥ B.①②④ C.②③⑤ D.③④⑥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敝帚自珍:比喻自己的东西虽然不好,自己却十分珍视。是谦辞,不能用于称对方的物品。
②绵薄之力:常用在说尽自己的努力去帮助别人。谦辞。使用正确。
③才疏学浅:才学不高,学识不深,多用作自谦的话。此处指他们才学不高,学识不深,谦敬错位。
④洗耳恭听:请人讲话时的客气话,指专心地听。敬辞。使用正确。
⑤抛砖引玉:抛出砖头,引来白玉。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或文章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常用作谦辞。此处使用正确。
⑥一孔之见:从一个小窟窿里所看到的,比喻狭隘片面的见解,多作谦辞。此处用于形容他人,谦敬错位。
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是新发展理念在北京冬奥会筹办工作中的体现,推动着“冬奥红利”惠及到千家万户的生活。
B.推行“数字货币”能节约印制纸钞的成本,减少与洗钱有关的案件数量,有利于金融市场的资本流动,为经济的高效现代化发展提供助力。
C.AG600飞机的“水陆两栖、一机多型”多功能用途,可满足森林灭火和水上救援的迫切需要,是我国应急救援中急需的重大航空装备。
D.因为教育惩戒有了内容的限定性、操作的规范性、程序的合法性,所以,更利于教师拿好“戒尺”,让管与教、严与慈更好地融为一体。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项成分赘余,“惠及到”,“及”与“到”重复。
B无误。
C项主宾搭配不当,“多功能用途”不能与“重大航空装备”搭配。
D语序不当,教育惩戒放在主语位置,改为“教育惩戒因为”。
4.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盐碱(jiǎn) 涝洼窝(láo) 瘟神(wēn) 脱坯(pī)
B.饲养(sì) 屹立(yì) 淤塞(yū) 慷慨(kǎi)
C.涵闸(zhá) 佯装(xiáng) 渍死(zì) 噙着泪(qín)
D.窟窿(kūlong) 麦穗(suì) 踮着脚(diān) 灌溉(gài)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
A.涝洼窝(lào) ;B无误;
C.“佯装”的“佯”读作yáng;
D.“踮着脚”的“踮”读作diǎn。
二、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2020年12月20日至12月30日,“见证·造像”抗击疫情影像展在河南省三门峡市举行。这次展览视野广阔,触角细腻,从纪实的视角出发,真实再现这场聚焦武汉、辐射全国的战“疫”景象。影像题材从病区到社区,从医疗工作者到志愿者,从封闭管控到复工复产,从严冬寒雪到春意盎然……内容非常丰富而且很有代表性。其中特别设置的“为天使造像”单元,通过照片、视频等形式,带领观众走近那些白衣为甲、逆行出征的白衣天使,去看,去听,去感受他们的内心情感和精神力量。
在全国人民众志成城的抗疫大战中,摄影人没有缺席。他们不惧风险,深入一线,用无数细节还原出一段不可磨灭的中国战“疫”记忆。
5.请对这则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80字。
6.下图是“为天使造像”单元中的一张照片。请为这张照片写一段文字,表达你的感受。
要求:紧扣照片内容,使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不超过80字。
两名白衣天使在高强度的工作后,背靠背稍作休整。
【答案】5.①12月下旬,②抗击疫情影像展在河南省三门峡市举行,③用影像再现全国战“疫”景象(或:用影像还原中国战“疫”记忆),④“为天使造像”单元⑤展现了白衣战士的风采。
6.白衣天使们,你们全副武装,与时间赛跑,与病毒搏斗,与死神决战。即使再疲倦也决不肯倒下,你们背靠着背,组成了大写的“人”字,竖起一座屹立于天地之间的丰碑!
【解析】5.这是一则新闻报道,压缩时需要留下时间,“12月20日至12月30日”,为了精简字数,可以替换成“12月下旬”。另外就是找到新闻事件有关的人物或对象主体,“‘见证·造像’抗击疫情影像展”,其次是相关地点、事件,“在河南省三门峡市(地点)举行”,然后找出价值、意义、影响等相关信息,结合“这次展览视野广阔,触角细腻,从纪实的视角出发,真实再现……全国的战‘疫’景象……内容非常丰富而且很有代表性”得出“用影像再现全国战‘疫’景象”,结合“其中特别设置的‘为天使造像’单元,通过……的白衣天使……内心情感和精神力量”,得出“为天使造像”单元展现了白衣战士的风采。结合“在全国人民众志成城的抗疫大战中,摄影人没有缺席。他们不惧风险,深入一线,用无数细节还原出一段不可磨灭的中国战‘疫’记忆”得出“用影像还原中国战‘疫’记忆”。最后整理成句即可。
6.图文转换时首先要仔细观察图画,找出所有要素,然后由表及里揭示深层内涵。结合题干“请为这张照片写一段文字,表达你的感受”可知,主要是抒发感受,在简介图画内容后重点进行抒情议论,注意使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不超过80字。要解读好本题一定不能忽视图片下方文字“两名白衣天使在高强度的工作后,背靠背稍作休整”,另外便是能把两人背靠背的形状抽象出“人”字来,可据此写出深刻启示。
三、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白衣天使,欢迎回‘珈’”“春暖花开,英雄归来”。武汉大学举办抗疫医护人员赏樱,邀请来自全国各地支援湖北抗疫医护人员及家属近1.2万余人赴约赏樱。
回想去年,面对疫情,多少医务人员怀揣“国有战,召必回,战必胜”的坚定信念,义无反顾、挺身而出;多少白衣天使立下“不计报酬,无论生死”的铿锵誓言,请战出征、星夜驰援;多少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胸怀“不负生命之托”的医者仁心,全力救治、奋战到底。正是他们白衣为甲、逆行出征,换来了今天城市车流如织、校园书声琅琅、工厂机器轰鸣的安定与活力。(  )从这个角度而言,赏樱活动致敬的是抗疫英雄,凝聚的是前行力量。
7.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他们的礼遇值得给予,他们的事迹值得被铭记。
B.他们值得受到这样的礼遇,铭记他们的事迹。
C.他们的礼遇值得给予,他们的事迹值得铭记。
D.他们值得受到这样的礼遇,他们的事迹值得被铭记。
8.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B.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9.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答案】7.D
8.C
9.前一句“赏樱”后加“活动”,后一句去掉“近”或“余”。
【解析】7.通读文段后,可以看出整段文字讲述的对象是医务工作者,故“他们(医务工作者)”应该作主语,排除A、C两项。“他们”作主语后,后文对“他们”的陈述应该是被动句,排除B。
8.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借代”手法,用“白衣”代指医护工作者。A项,比喻,本体是“水”,喻体是“天”。B项,拟人、比喻,“无才思”是人的行为品质,用来写“杨花榆荚”,赋予了它们人的行为品质,并以“雪”比喻杨花。C项,借代,“丝竹”代指音乐,“案牍”代指官府的行政事务。D项,夸张,“高百尺”“可摘星辰”,极言楼之高。
9.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①成分残缺,“举办”缺少宾语,应在“赏樱”后加上“活动”;②不合逻辑,“近”“余”矛盾,应该去掉其中一个。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不请自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对人类的又一次破坏性试验,更是一场我们无法逃避并且必须考好的大考。这样的大疫造成了一种独特的非常态,它为文学烛照社会、透见人性等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视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题材,是2020年报告文学写作的一大热点,不同时空、不同身份的写作者,以各自的取景和笔墨,叙写具有中国特色的抗疫故事。其中有疫情暴发之初病毒的肆虐和生命的脆弱,也有由生活的流速突然降减,应急而形成的艰难与焦虑,更多的则是对生命第一、人民至上,举国奋力驰援湖北、保卫武汉等真切场景、感人故事的摄取和报告。大疫终将过去,而这些存录了抗疫现场的报告文学,也会因为它存留了一段艰难而温馨的历史而具有珍贵的价值。
闻令而动,驰援湖北武汉,是抗疫报告文学作品的主题句。张培忠和许锋的《千里驰援》、李琭璐的《我来自北京》等作品分别记叙了广东、北京等地第一时间派出援鄂医疗队,紧急赶赴抗疫前线参与救治的事迹,体现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千里驰援》是这类作品中较早推出的一部,它以钟南山在武汉封城前数天的行程和活动、“团圆夜亦是出征时”、春节正是医疗队“战时”等的散点速写和病区改造、危重病患抢救等镜头的特写,写实了广东“逆行者”的效率和仁爱。《我来自北京》中的“我”其实是一个复数“我们”,“我们”中的刘颖、金建敏、王洁等北京医生、护士,以各自都有的“奋不顾身的理由”,选择人生的“最美逆行”。当病人由医生衣服上的名字,查到“医生来自北京”时,“眼睛就突然亮了”,这些具体细节的表现力、感染力跃然纸上。
还有一种写作或许更具特质,那就是援鄂医生的亲历写作。《查医生援鄂日记》是其中的代表作。作者是上海仁济医院呼吸科查琼芳医生,她将自己特殊的经历以日记的方式记录下来。作品没有宏大叙事,有的只是与抗疫一线相关者具体而细微的叙事。“无数人都在发一份光,然后萤火汇成星河”。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大疫迎面,人心可鉴。抗疫战斗中涌现出许多令人感动、感奋的闪光人物,在他们自带光源的抗疫故事中流溢出人性的美好粲然。熊育群的《守护苍生》,主人公是战“疫”中的钟南山。抗击“非典”时67岁的他临危受命,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已是84岁高龄的他再度披挂上阵,“他劝别人不要去武汉,他却去了。明知道老年人最易感染”。作品通过“天下救人事最大”“仁心乃本心”“敢医敢言是天性”多侧面典型情节的描写,垒筑起钟南山这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老而弥坚的精神丰碑。李春雷的《铁人张定宇》,深情记写作品主人公大山一样的坚守,钢铁一般的意志。张定宇是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同时又是一名行动受限的渐冻症患者。作品用一系列独具人物个性的语言和细节,真实生动地再现了这位“人民英雄”的鲜明形象,唤起读者内心庄严的崇高感。
反映抗疫的作品,题材主要集中在武汉主战场,但各地的写作也有不少值得关注。何建明的《上海表情》《第一时间》等作品,其价值既在抗疫之中,也在题材之外。作品以一个作家的观察与体验,叙写面对重大疫情,上海人民抗疫的灵敏度、精准度和从中显示的人性的温度,同时又是一份真实生动地展示疫情大考中上海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成就的现场报告。
(摘编自丁晓原《时代新潮激扬中的多声部交响》)
材料二:
好的抗疫文学作品,模糊了人们的身份界限、空间界限,以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人类处境的深邃思考,促使读者反思自我的行为与观念。不少抗疫文学作品记述了人间的美好情感,记述了人类在面对困境时生与死的搏斗。贺拉斯曾说:“无论风暴把我带到什么岸边,我都将以主人的身份上岸。”这种豪迈气度,作为生命意志的反抗,着实让我们感到目前与疾病激烈的对峙,维护了生命的价值,是一种清醒的反抗意识。不少文学作品突出以向上的姿态与疾病搏斗,有激情,有担当,书写着胜利的希望,闪耀着勇敢的光芒。
抗疫文学作品是命运主体书写,也聚焦书写命运群体,更是对社会文化、现实疫情的体验。因此,抗疫文学不仅是对真实疫情的记录与再现,还要将个体命运放置在群体命运中书写。中国人历来有很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在民族危急时刻,绝不向命运低头。抗疫文学通过灾难叙事,激发出民族忧患意识和民族凝聚力,进而深化国家和民族共同体意识。抗疫文学只有将个体、群体命运沉浸在国家命运的激流中去感知和表达,才能深深融入人民生活,才能对时代做出准确记录,才能摸准中华民族奋勇前行的脉搏,才能提升为一种强劲的精神力量,才能强化文艺的思想引领功能,才能体现出“文章合为时而著”的本色担当。
(摘编自李雪《用文学凝聚抗疫精神力量》)
1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是一场对人类的重大考验,抗击疫情为文学烛照社会、透见人性等提供了一个特殊视窗。
B.抗疫文学中的报告文学在2020年表现突出,写作者们以各自的视角和文字,叙写具有中国特色的抗疫故事。
C.无论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院士,还是普通的医生、护士和患者,都成为抗疫文学着重表现的对象。
D.2020年疫情重灾区在武汉,抗疫主战场是武汉,自然,抗疫文学的创作者除了散见于其他地方外,主要集中于武汉。
1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体现在一些抗疫文学作品中,它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宝贵财富。
B.《我来自北京》侧重于群体刻画,《铁人张定宇》侧重于个体塑造,但在表现抗疫精神上,却又殊途同归。
C.抗疫报告文学之所以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是因为它们运用了散点速写、镜头特写、细节展示等技巧。
D.表现勇敢抗击疫情、书写必胜信念的抗疫文学能够激励中国人民同困难进行斗争,增强民族的认同感。
1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抗疫文学的一项是(  )
A.广州粤剧院演出的以广州抗击疫情一线医护人员为主角的粤剧小戏《巍巍南山》。
B.《光明日报》发表的刘诗伟、蔡家园创作的报告文学《生命之歌——武汉抗疫记》。
C.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刘醒龙等60余位作家创作的抗疫主题诗文集《战“疫”之歌》。
D.新浪微博联合新浪读书出品的记录普通医生、志愿者等不同角色的《武汉抗疫日记》。
13.从“文章合为时而著”的角度概括抗疫文学应具备的两个特点。
1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答案】10.B
11.C
12.A
13.①记录和再现真实的疫情;②将个体、群体命运沉浸在国家命运的激流中去感知和表达。
14.①首先由新冠肺炎疫情引出表现抗疫题材的文学现象,概括了抗疫文学的形式特点、主题和社会价值;②然后结合实例论述抗疫文学所表现的主题、援鄂医生亲历写作的情况、抗疫文学的人物形象;③最后交代武汉之外抗疫题材的情况。
【解析】10.A项,偷换概念,“抗击疫情”应为“新冠肺炎疫情”。C项,扩大范围,没有“患者”。D项,无中生有,抗疫文学创作者“主要集中于武汉”文中没有根据。
11.C项,既以偏概全,又强加因果。并不是所有的震撼人心的抗疫报告文学都运用了散点速写、镜头特写等技巧,抗疫报告文学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并不一定是因为运用了散点速写、镜头特写等技巧。
12.A项,“粤剧”属于地方剧种,属戏曲文艺,不属于文学。
13.“文章合为时而著”是说文章一方面是反映时事,另一方面是为现实而作。据此结合文本内容概括即可。就“反映时事”来说,抗疫文学作品记述了人间的美好情感,“是对真实疫情的记录与再现”,据此可概括出“记录和再现真实的疫情”;就“为现实而作”来看,抗疫文学“通过灾难叙事,激发出民族忧患意识和民族凝聚力,进而深化国家和民族共同体意识”“将个体、群体命运沉浸在国家命运的激流中去感知和表达”,据此可概括出“将个体、群体命运沉浸在国家命运的激流中去感知和表达”的特点。
14.材料一由五个自然段构成,第一段为总领段,后四段从不同角度分别进行了论述。第一段,“这样的大疫造成了一种独特的非常态,它为文学烛照社会、透见人性等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视窗”,首先由新冠肺炎疫情引出表现抗疫题材的文学现象;再结合“题材”“不同时空、不同身份”“其中有……更多的则是……”“珍贵的价值”等关键词句可知,概括了抗疫文学的形式特点、主题和社会价值;第二、三、四段各段首或开头部分都显示了本段中心内容,即“闻令而动,驰援湖北武汉,是抗疫报告文学作品的主题句”“还有一种写作或许更具特质,那就是援鄂医生的亲历写作”“抗疫战斗中涌现出许多令人感动、感奋的闪光人物,在他们自带光源的抗疫故事中流溢出人性的美好粲然”,这些都是以实例论述抗疫文学所表现的主题、援鄂医生亲历写作的情况、抗疫文学的人物形象;最后一段,题材由武汉主战场延伸到各地,“题材主要集中在武汉主战场,但各地的写作也有不少值得关注”,举例交代了武汉之外抗疫题材的情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不期而遇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对人类的又一次破坏性试验,更是一场我们无法逃避并且必须考好的大考。这样的大疫造成了一种独特的非常态,它为文学烛照社会、透见人性等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视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题材,是2020年报告文学写作的一大热点,不同时空、不同身份的写作者,以各自的取景和笔墨,叙写具有中国特色的抗疫故事。其中有疫情暴发之初病毒的肆虐和生命的赢弱,也有由生活的流速突然降减应急而形成的艰难与焦虑,更多的则是对生命第一、人民至上,举国奋力驰援湖北、保卫武汉等真切场景、感人故事的摄取和报告。大疫终将过去,而这些存录了抗疫现场的报告文学,也会因为它存活了一段艰难而温馨的历史而具有珍贵的价值。
闻令而动,驰援湖北武汉,是抗疫报告文学作品的主题句。张培忠和许锋的《千里驰援》、李琭璐的《我来自北京》等作品分别记叙了广东、北京等地第一时间派出援鄂医疗队,紧急赶赴抗疫前线参与救治的事迹,体现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千里驰援》是这类作品中较早推出的一部,它以钟南山在武汉封城前数天的行程和活动、“团圆夜亦是出征时”、春节正是医疗队“战时”等的散点速写和病区改造、危重病患抢救等镜头的特写,写实了广东“逆行者”的效率和仁爱。《我来自北京》中的“我”其实是一个复数“我们”,“我们”中的刘颖、金建敏、王洁等北京医生、护士,以各自都有的“奋不顾身的理由”,选择人生的“最美逆行”。当病人由医生衣服上的名字,查到“医生来自北京”时,“眼睛就突然亮了”,这些具体细节的表现力、感染力跃然纸上。
还有一种写作或许更具特质,那就是援鄂医生的亲历写作。《查医生援鄂日记》是其中的代表作。作者是上海仁济医院呼吸科查琼芳医生,她将自己特殊的经历以日记的方式记录下来。作品没有宏大叙事,有的只是与抗疫一线相关者具体而细微的叙事。“无数人都在发一份光,然后萤火汇成星河。”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大疫迎面,人心可鉴。抗疫战斗中涌现出许多令人感动、感奋的闪光人物,在他们自带光源的抗疫故事中流溢出人性美好的粲然。熊育群的《守护苍生》,主人公是战“疫”中的钟南山。抗击“非典”时67岁的他临危受命,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已是84岁高龄的他再度披挂上阵,“他劝别人不要去武汉,他却去了。明知道老年人最易感染”。作品通过“天下救人事最大”“仁心乃本心”“敢医敢言是天性”多侧面典型情节的描写,垒筑起钟南山这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老而弥坚的精神丰碑。李春雷的《铁人张定宇》,深情记写作品主人公大山一样的坚守,钢铁一般的意志。张定宇是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同时又是一名行动受限的渐冻症患者。作品用一系列独具人物个性的语言和细节,真实生动地再现了这位“人民英雄”的鲜明形象,唤起读者内心庄严的崇高感。
反映抗疫的作品,题材主要集中在武汉主战场,但各地的写作也有不少值得关注。何建明的《上海表情》《第一时间》等作品,其价值既在抗疫之中,也在题材之外。作品以一个作家的观察与体验,叙写面对重大疫情,上海人民抗疫的灵敏度、精准度和从中显示的人性的温度,同时又是一份真实生动地展示疫情大考中上海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成就的现场报告。
(摘编自丁晓原《时代新潮激扬中的多声部交响》)
材料二:
好的抗疫文学作品,模糊了人们的身份界限、空间界限,以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人类处境的深邃思考,促使读者反思自我的行为与观念。不少抗疫文学作品记述了人间的美好情感,记述了人类在面对困境时生与死的搏斗。贺拉斯曾说:“无论风暴把我带到什么岸边,我都将以主人的身份上岸。”这种豪迈气度,作为生命意志的反抗,着实让我们感到目前与疾病激烈的对峙,维护了生命的价值,是一种清醒的反抗意识。不少文学作品突出以向上的姿态与疾病搏斗,有激情,有担当,书写着胜利的希望,闪耀着勇敢的光芒。
抗疫文学作品是命运主体书写,也聚焦书写命运群体,更是对社会文化、现实疫情的体验。因此,抗疫文学不仅是对真实疫情的记录与再现,还要将个体命运放置在群体命运中书写。中国人历来有很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在民族危急时刻,绝不向命运低头。抗疫文学通过灾难叙事,激发出民族忧患意识和民族凝聚力,进而深化国家和民族共同体意识。抗疫文学只有将个体、群体命运沉浸在国家命运的激流中去感知和表达,才能深深融入人民生活,才能对时代做出准确记录,才能摸准中华民族奋勇前行的脉搏,才能提升为一种强劲的精神力量,才能强化文艺的思想引领功能,才能体现出“文章合为时而著”的本色担当。
(摘编自李雪《用文学凝聚抗疫精神力量》)
1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是一场对人类的重大考验,抗击疫情为文学烛照社会、透见人性等提供了一个特殊视窗。
B.抗疫文学中的报告文学在2020年表现突出,写作者们以各自的视角和文字,叙写具有中国特色的抗疫故事。
C.无论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院士,还是普通的医生、护士和患者,都成为抗疫文学着重表现的对象。
D.2020年疫情重灾区在武汉,抗疫主战场是武汉,自然,抗疫文学的创作者除了散见于其他地方外,主要集中于武汉。
16.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体现在一些抗疫文学作品中,它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宝贵财富。
B.《我来自北京》侧重于群体刻画,《铁人张定宇》侧重于个体塑造,但在表现抗疫精神上,却又殊途同归。
C.抗疫报告文学之所以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是因为它们运用了散点速写、镜头特写、细节展示等技巧。
D.表现勇敢抗击疫情、书写必胜信念的抗疫文学能够激励中国人民同困难进行斗争,增强民族的认同感。
1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抗疫文学的一项是()
A.广州粤剧院演出的以广州抗击疫情一线医护人员为主角的粤剧小戏《巍巍南山》。
B.《光明日报》发表的刘诗伟、蔡家园创作的报告文学《生命之歌——武汉抗疫记》。
C.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刘醒龙等60余位作家创作的抗疫主题诗文集《战“疫”之歌》。
D.新浪微博联合新浪读书出品的记录普通医生、志愿者等不同角色的《武汉抗疫日记》。
18.从“文章合为时而著”的角度概括抗疫文学应具备的两个特点。
19.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答案】15.B
16.C
17.A
18.①记录和再现真实的疫情;②将个体、群体命运沉浸在国家命运的激流中去感知和表达。
19.①首先由新冠肺炎疫情引出表现抗疫题材的文学现象,概括了抗疫文学的形式特点、主题和社会价值;②然后结合实例论述抗疫文学所表现的主题、援鄂医生亲历写作的情况、抗疫文学的人物形象;③最后交代武汉之外抗疫题材的情况。
【解析】15.A.偷换概念,“抗击疫情”应为“新冠肺炎疫情”。C.扩大范围,没有“患者”。D.无中生有,抗疫文学创作者“主要集中于武汉”文中没有根据。故答案为:B。
16.C.既以偏概全,又强加因果。并不是所有的震撼人心的抗疫报告文学都运用了散点速写、镜头特写等技巧,抗疫报告文学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并不一定是因为运用了散点速写、镜头特写等技巧。故答案为:C。
17.A.“粤剧”属于地方剧种,属戏曲文艺,不属于文学。故答案为:A。
18.“文章合为时而著”是说文章一方面是反映时事,另一方面是为现实而作。据此结合文本内容概括即可。就“反映时事”来说,抗疫文学作品记述了人间的美好情感,“是对真实疫情的记录与再现”据此可概括出“记录和再现真实的疫情”;就“为现实而作”来看,抗疫文学“通过灾难叙事,激发出民族忧患意识和民族凝聚力,进而深化国家和民族共同体意识”,“将个体、群体命运沉浸在国家命运的激流中去感知和表”,据此可概括出“将个体、群体命运沉浸在国家命运的激流中去感知和表达”的特点。
19.材料一由五个自然段构成,第一段为总领段,后四段从不同角度分别进行了论述。第1段,“这样的大疫造成了一种独特的非常态,它为文学烛照社会、透见人性等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视窗”,首先由新冠肺炎疫情引出表现抗疫题材的文学现象;再结合“题材”“不同时空、不同身份”“其中有……更多的则是……”“珍贵的价值”等关键词句可知,概括了抗疫文学的形式特点、主题和社会价值;第2、3、4段各段首或开头部分都显示了本段中心内容,即“闻令而动,驰援湖北武汉,是抗疫报告文学作品的主题句”“还有一种写作或许更具特质,那就是援鄂医生的亲历写作”“抗疫战斗中涌现出许多令人感动、感奋的闪光人物,在他们自带光源的抗疫故事中流溢出人性美好的粲然”,这些都是以实例论述抗疫文学所表现的主题、援鄂医生亲历写作的情况、抗疫文学的人物形象;最后一段,题材由武汉主战场延伸到各地,“题材主要集中在武汉主战场,但各地的写作也有不少值得关注”,举例交代了武汉之外抗疫题材的情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4课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
一、单选题
1.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
A.这款山水盆景构思精巧,意境深远,放在您的家里定会让贵府增色不少。
B.接到你的请帖,欣闻贵书店开张,我一定于百忙之中拨冗光临,去捧场。
C.拙作《大卫·科波菲尔》译本终于出版,感谢大家的鼓励和支持,请大家抛砖引玉,不吝赐教。
D.先生80大寿,作为先生的高徒,我对远道而来的朋友表示欢迎和感谢。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
①这把吉他是我最要好的朋友出国前存在我这里的,本来说存一年,结果一直没回来,这吉他到现在已经由我敝帚自珍了十年。
②制定这份策划书,尽管只是绵薄之力,但我也是费了很大的劲,还是希望大家能好好参考一下。
③回到住所后,我饶有兴味地翻看着一张张剧照,耳边又隐隐奏起城隍庙小戏台的流云之响和绕梁之声。他们才疏学浅,怎么能悟出如此妙音。
④时代在更新,大家对我们公司的新产品有什么意见,请尽管提出,我们洗耳恭听。
⑤我的这些话不过是抛砖引玉,希望能引起大家发言的兴趣。请各位都发表自己的高论吧。
⑥在博鳌论坛中,著名学者孔丽东就亚洲经济发展谈了自己的一孔之见,给在座的各位学者很多启示。
A.①③⑥ B.①②④ C.②③⑤ D.③④⑥
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是新发展理念在北京冬奥会筹办工作中的体现,推动着“冬奥红利”惠及到千家万户的生活。
B.推行“数字货币”能节约印制纸钞的成本,减少与洗钱有关的案件数量,有利于金融市场的资本流动,为经济的高效现代化发展提供助力。
C.AG600飞机的“水陆两栖、一机多型”多功能用途,可满足森林灭火和水上救援的迫切需要,是我国应急救援中急需的重大航空装备。
D.因为教育惩戒有了内容的限定性、操作的规范性、程序的合法性,所以,更利于教师拿好“戒尺”,让管与教、严与慈更好地融为一体。
4.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盐碱(jiǎn) 涝洼窝(láo) 瘟神(wēn) 脱坯(pī)
B.饲养(sì) 屹立(yì) 淤塞(yū) 慷慨(kǎi)
C.涵闸(zhá) 佯装(xiáng) 渍死(zì) 噙着泪(qín)
D.窟窿(kūlong) 麦穗(suì) 踮着脚(diān) 灌溉(gài)
二、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2020年12月20日至12月30日,“见证·造像”抗击疫情影像展在河南省三门峡市举行。这次展览视野广阔,触角细腻,从纪实的视角出发,真实再现这场聚焦武汉、辐射全国的战“疫”景象。影像题材从病区到社区,从医疗工作者到志愿者,从封闭管控到复工复产,从严冬寒雪到春意盎然……内容非常丰富而且很有代表性。其中特别设置的“为天使造像”单元,通过照片、视频等形式,带领观众走近那些白衣为甲、逆行出征的白衣天使,去看,去听,去感受他们的内心情感和精神力量。
在全国人民众志成城的抗疫大战中,摄影人没有缺席。他们不惧风险,深入一线,用无数细节还原出一段不可磨灭的中国战“疫”记忆。
5.请对这则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80字。
6.下图是“为天使造像”单元中的一张照片。请为这张照片写一段文字,表达你的感受。
要求:紧扣照片内容,使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不超过80字。
两名白衣天使在高强度的工作后,背靠背稍作休整。
三、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白衣天使,欢迎回‘珈’”“春暖花开,英雄归来”。武汉大学举办抗疫医护人员赏樱,邀请来自全国各地支援湖北抗疫医护人员及家属近1.2万余人赴约赏樱。
回想去年,面对疫情,多少医务人员怀揣“国有战,召必回,战必胜”的坚定信念,义无反顾、挺身而出;多少白衣天使立下“不计报酬,无论生死”的铿锵誓言,请战出征、星夜驰援;多少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胸怀“不负生命之托”的医者仁心,全力救治、奋战到底。正是他们白衣为甲、逆行出征,换来了今天城市车流如织、校园书声琅琅、工厂机器轰鸣的安定与活力。(  )从这个角度而言,赏樱活动致敬的是抗疫英雄,凝聚的是前行力量。
7.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他们的礼遇值得给予,他们的事迹值得被铭记。
B.他们值得受到这样的礼遇,铭记他们的事迹。
C.他们的礼遇值得给予,他们的事迹值得铭记。
D.他们值得受到这样的礼遇,他们的事迹值得被铭记。
8.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B.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9.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不请自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对人类的又一次破坏性试验,更是一场我们无法逃避并且必须考好的大考。这样的大疫造成了一种独特的非常态,它为文学烛照社会、透见人性等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视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题材,是2020年报告文学写作的一大热点,不同时空、不同身份的写作者,以各自的取景和笔墨,叙写具有中国特色的抗疫故事。其中有疫情暴发之初病毒的肆虐和生命的脆弱,也有由生活的流速突然降减,应急而形成的艰难与焦虑,更多的则是对生命第一、人民至上,举国奋力驰援湖北、保卫武汉等真切场景、感人故事的摄取和报告。大疫终将过去,而这些存录了抗疫现场的报告文学,也会因为它存留了一段艰难而温馨的历史而具有珍贵的价值。
闻令而动,驰援湖北武汉,是抗疫报告文学作品的主题句。张培忠和许锋的《千里驰援》、李琭璐的《我来自北京》等作品分别记叙了广东、北京等地第一时间派出援鄂医疗队,紧急赶赴抗疫前线参与救治的事迹,体现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千里驰援》是这类作品中较早推出的一部,它以钟南山在武汉封城前数天的行程和活动、“团圆夜亦是出征时”、春节正是医疗队“战时”等的散点速写和病区改造、危重病患抢救等镜头的特写,写实了广东“逆行者”的效率和仁爱。《我来自北京》中的“我”其实是一个复数“我们”,“我们”中的刘颖、金建敏、王洁等北京医生、护士,以各自都有的“奋不顾身的理由”,选择人生的“最美逆行”。当病人由医生衣服上的名字,查到“医生来自北京”时,“眼睛就突然亮了”,这些具体细节的表现力、感染力跃然纸上。
还有一种写作或许更具特质,那就是援鄂医生的亲历写作。《查医生援鄂日记》是其中的代表作。作者是上海仁济医院呼吸科查琼芳医生,她将自己特殊的经历以日记的方式记录下来。作品没有宏大叙事,有的只是与抗疫一线相关者具体而细微的叙事。“无数人都在发一份光,然后萤火汇成星河”。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大疫迎面,人心可鉴。抗疫战斗中涌现出许多令人感动、感奋的闪光人物,在他们自带光源的抗疫故事中流溢出人性的美好粲然。熊育群的《守护苍生》,主人公是战“疫”中的钟南山。抗击“非典”时67岁的他临危受命,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已是84岁高龄的他再度披挂上阵,“他劝别人不要去武汉,他却去了。明知道老年人最易感染”。作品通过“天下救人事最大”“仁心乃本心”“敢医敢言是天性”多侧面典型情节的描写,垒筑起钟南山这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老而弥坚的精神丰碑。李春雷的《铁人张定宇》,深情记写作品主人公大山一样的坚守,钢铁一般的意志。张定宇是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同时又是一名行动受限的渐冻症患者。作品用一系列独具人物个性的语言和细节,真实生动地再现了这位“人民英雄”的鲜明形象,唤起读者内心庄严的崇高感。
反映抗疫的作品,题材主要集中在武汉主战场,但各地的写作也有不少值得关注。何建明的《上海表情》《第一时间》等作品,其价值既在抗疫之中,也在题材之外。作品以一个作家的观察与体验,叙写面对重大疫情,上海人民抗疫的灵敏度、精准度和从中显示的人性的温度,同时又是一份真实生动地展示疫情大考中上海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成就的现场报告。
(摘编自丁晓原《时代新潮激扬中的多声部交响》)
材料二:
好的抗疫文学作品,模糊了人们的身份界限、空间界限,以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人类处境的深邃思考,促使读者反思自我的行为与观念。不少抗疫文学作品记述了人间的美好情感,记述了人类在面对困境时生与死的搏斗。贺拉斯曾说:“无论风暴把我带到什么岸边,我都将以主人的身份上岸。”这种豪迈气度,作为生命意志的反抗,着实让我们感到目前与疾病激烈的对峙,维护了生命的价值,是一种清醒的反抗意识。不少文学作品突出以向上的姿态与疾病搏斗,有激情,有担当,书写着胜利的希望,闪耀着勇敢的光芒。
抗疫文学作品是命运主体书写,也聚焦书写命运群体,更是对社会文化、现实疫情的体验。因此,抗疫文学不仅是对真实疫情的记录与再现,还要将个体命运放置在群体命运中书写。中国人历来有很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在民族危急时刻,绝不向命运低头。抗疫文学通过灾难叙事,激发出民族忧患意识和民族凝聚力,进而深化国家和民族共同体意识。抗疫文学只有将个体、群体命运沉浸在国家命运的激流中去感知和表达,才能深深融入人民生活,才能对时代做出准确记录,才能摸准中华民族奋勇前行的脉搏,才能提升为一种强劲的精神力量,才能强化文艺的思想引领功能,才能体现出“文章合为时而著”的本色担当。
(摘编自李雪《用文学凝聚抗疫精神力量》)
1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是一场对人类的重大考验,抗击疫情为文学烛照社会、透见人性等提供了一个特殊视窗。
B.抗疫文学中的报告文学在2020年表现突出,写作者们以各自的视角和文字,叙写具有中国特色的抗疫故事。
C.无论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院士,还是普通的医生、护士和患者,都成为抗疫文学着重表现的对象。
D.2020年疫情重灾区在武汉,抗疫主战场是武汉,自然,抗疫文学的创作者除了散见于其他地方外,主要集中于武汉。
1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体现在一些抗疫文学作品中,它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宝贵财富。
B.《我来自北京》侧重于群体刻画,《铁人张定宇》侧重于个体塑造,但在表现抗疫精神上,却又殊途同归。
C.抗疫报告文学之所以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是因为它们运用了散点速写、镜头特写、细节展示等技巧。
D.表现勇敢抗击疫情、书写必胜信念的抗疫文学能够激励中国人民同困难进行斗争,增强民族的认同感。
1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抗疫文学的一项是(  )
A.广州粤剧院演出的以广州抗击疫情一线医护人员为主角的粤剧小戏《巍巍南山》。
B.《光明日报》发表的刘诗伟、蔡家园创作的报告文学《生命之歌——武汉抗疫记》。
C.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刘醒龙等60余位作家创作的抗疫主题诗文集《战“疫”之歌》。
D.新浪微博联合新浪读书出品的记录普通医生、志愿者等不同角色的《武汉抗疫日记》。
13.从“文章合为时而著”的角度概括抗疫文学应具备的两个特点。
1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不期而遇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对人类的又一次破坏性试验,更是一场我们无法逃避并且必须考好的大考。这样的大疫造成了一种独特的非常态,它为文学烛照社会、透见人性等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视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题材,是2020年报告文学写作的一大热点,不同时空、不同身份的写作者,以各自的取景和笔墨,叙写具有中国特色的抗疫故事。其中有疫情暴发之初病毒的肆虐和生命的赢弱,也有由生活的流速突然降减应急而形成的艰难与焦虑,更多的则是对生命第一、人民至上,举国奋力驰援湖北、保卫武汉等真切场景、感人故事的摄取和报告。大疫终将过去,而这些存录了抗疫现场的报告文学,也会因为它存活了一段艰难而温馨的历史而具有珍贵的价值。
闻令而动,驰援湖北武汉,是抗疫报告文学作品的主题句。张培忠和许锋的《千里驰援》、李琭璐的《我来自北京》等作品分别记叙了广东、北京等地第一时间派出援鄂医疗队,紧急赶赴抗疫前线参与救治的事迹,体现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千里驰援》是这类作品中较早推出的一部,它以钟南山在武汉封城前数天的行程和活动、“团圆夜亦是出征时”、春节正是医疗队“战时”等的散点速写和病区改造、危重病患抢救等镜头的特写,写实了广东“逆行者”的效率和仁爱。《我来自北京》中的“我”其实是一个复数“我们”,“我们”中的刘颖、金建敏、王洁等北京医生、护士,以各自都有的“奋不顾身的理由”,选择人生的“最美逆行”。当病人由医生衣服上的名字,查到“医生来自北京”时,“眼睛就突然亮了”,这些具体细节的表现力、感染力跃然纸上。
还有一种写作或许更具特质,那就是援鄂医生的亲历写作。《查医生援鄂日记》是其中的代表作。作者是上海仁济医院呼吸科查琼芳医生,她将自己特殊的经历以日记的方式记录下来。作品没有宏大叙事,有的只是与抗疫一线相关者具体而细微的叙事。“无数人都在发一份光,然后萤火汇成星河。”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大疫迎面,人心可鉴。抗疫战斗中涌现出许多令人感动、感奋的闪光人物,在他们自带光源的抗疫故事中流溢出人性美好的粲然。熊育群的《守护苍生》,主人公是战“疫”中的钟南山。抗击“非典”时67岁的他临危受命,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已是84岁高龄的他再度披挂上阵,“他劝别人不要去武汉,他却去了。明知道老年人最易感染”。作品通过“天下救人事最大”“仁心乃本心”“敢医敢言是天性”多侧面典型情节的描写,垒筑起钟南山这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老而弥坚的精神丰碑。李春雷的《铁人张定宇》,深情记写作品主人公大山一样的坚守,钢铁一般的意志。张定宇是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同时又是一名行动受限的渐冻症患者。作品用一系列独具人物个性的语言和细节,真实生动地再现了这位“人民英雄”的鲜明形象,唤起读者内心庄严的崇高感。
反映抗疫的作品,题材主要集中在武汉主战场,但各地的写作也有不少值得关注。何建明的《上海表情》《第一时间》等作品,其价值既在抗疫之中,也在题材之外。作品以一个作家的观察与体验,叙写面对重大疫情,上海人民抗疫的灵敏度、精准度和从中显示的人性的温度,同时又是一份真实生动地展示疫情大考中上海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成就的现场报告。
(摘编自丁晓原《时代新潮激扬中的多声部交响》)
材料二:
好的抗疫文学作品,模糊了人们的身份界限、空间界限,以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人类处境的深邃思考,促使读者反思自我的行为与观念。不少抗疫文学作品记述了人间的美好情感,记述了人类在面对困境时生与死的搏斗。贺拉斯曾说:“无论风暴把我带到什么岸边,我都将以主人的身份上岸。”这种豪迈气度,作为生命意志的反抗,着实让我们感到目前与疾病激烈的对峙,维护了生命的价值,是一种清醒的反抗意识。不少文学作品突出以向上的姿态与疾病搏斗,有激情,有担当,书写着胜利的希望,闪耀着勇敢的光芒。
抗疫文学作品是命运主体书写,也聚焦书写命运群体,更是对社会文化、现实疫情的体验。因此,抗疫文学不仅是对真实疫情的记录与再现,还要将个体命运放置在群体命运中书写。中国人历来有很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在民族危急时刻,绝不向命运低头。抗疫文学通过灾难叙事,激发出民族忧患意识和民族凝聚力,进而深化国家和民族共同体意识。抗疫文学只有将个体、群体命运沉浸在国家命运的激流中去感知和表达,才能深深融入人民生活,才能对时代做出准确记录,才能摸准中华民族奋勇前行的脉搏,才能提升为一种强劲的精神力量,才能强化文艺的思想引领功能,才能体现出“文章合为时而著”的本色担当。
(摘编自李雪《用文学凝聚抗疫精神力量》)
1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是一场对人类的重大考验,抗击疫情为文学烛照社会、透见人性等提供了一个特殊视窗。
B.抗疫文学中的报告文学在2020年表现突出,写作者们以各自的视角和文字,叙写具有中国特色的抗疫故事。
C.无论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院士,还是普通的医生、护士和患者,都成为抗疫文学着重表现的对象。
D.2020年疫情重灾区在武汉,抗疫主战场是武汉,自然,抗疫文学的创作者除了散见于其他地方外,主要集中于武汉。
16.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体现在一些抗疫文学作品中,它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宝贵财富。
B.《我来自北京》侧重于群体刻画,《铁人张定宇》侧重于个体塑造,但在表现抗疫精神上,却又殊途同归。
C.抗疫报告文学之所以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是因为它们运用了散点速写、镜头特写、细节展示等技巧。
D.表现勇敢抗击疫情、书写必胜信念的抗疫文学能够激励中国人民同困难进行斗争,增强民族的认同感。
1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抗疫文学的一项是()
A.广州粤剧院演出的以广州抗击疫情一线医护人员为主角的粤剧小戏《巍巍南山》。
B.《光明日报》发表的刘诗伟、蔡家园创作的报告文学《生命之歌——武汉抗疫记》。
C.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刘醒龙等60余位作家创作的抗疫主题诗文集《战“疫”之歌》。
D.新浪微博联合新浪读书出品的记录普通医生、志愿者等不同角色的《武汉抗疫日记》。
18.从“文章合为时而著”的角度概括抗疫文学应具备的两个特点。
19.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