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80.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08 15:56: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请同学们来对对联:
上联:东鲁 吾与点,
下联:南华秋水我知鱼。
春风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论语》
《论语》
  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
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孔 子
  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他的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先世为宋国贵族。
年青时贫贱,勤奋好学,多才多艺。五十岁时担任过鲁国司寇,代理相事,弃官后,在动乱的春秋时期,为实现他辅国治邦安天下的抱负,带着自己的弟子,拉着几大车书籍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政治思想。六十八岁时返鲁,此后定居于鲁国,致力于教育、设坛授学,广收门徒,相传先后有弟子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整理《诗》、《书》、删修《春秋》,使之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子路、
冉有、
曾皙、
公西华
侍 坐
(由)
(点)
(求)
(赤)
陪长者闲坐
古人有姓、名、字以及号。
长辈对晚辈说话
尊敬对方或自谦
称名
题 解
古代对一个人的称呼可以有姓氏、名、字、号、官爵(杜工部)、地望(韩昌黎)等。
古人有名有字。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笈礼(结发加笈)时取字。
屈原,名平,字原。(《尔雅·释地》:“广平曰原。”)
颜回,字子渊。(《说文》:“渊,回水也。”回是旋转的意思。)
宰予,字子我。
曾点,字皙;韩愈,字退之。
春秋时期男子取字最普通的方式是在字的前面加上“子”字,这是因为“子”是男子的尊称,而这个“子”也可以直接省去。
古人尊对卑称名,卑自称也称名;对平辈或尊辈则称字。(称字不是最尊敬的方式,最尊敬的方式是不称名也不称字,例如孔子。)
本文谈论的核心话题是什么?
“志”
读文本,述志向
这四位弟子的志向和理想是什么吗?齐读课文,从文中找出四弟子各自的志向。
明确:子路——治理大国——有勇,知方;
冉有——治理小国——足民,但礼乐俟君子;
公西华——宗庙会同时,愿为小相;
曾皙——春风沂水,舞雩咏归。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因为,介词。
年纪比你们大
不要
如,连词,表假设。
或,不定代词,有人。
知,了解。
动词,做
闲居,平时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方圆,纵横
或者
至于
等待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或者
端:名作动,穿礼服。
章甫:名作动,
戴礼帽
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小官
诸侯相见曰会;
诸侯同朝见天子曰同。
品细节,谈性格
思考:从弟子的言行中你能推断出他们怎样的性格?
深入的体会一下这四位弟子个性化的语言和性格。分角色朗读课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
51岁
39岁
31岁
18岁
人物 人物性格
子路
冉有
公西华
曾皙
有魄力、自信;性格也较鲁莽、轻率
性格谨慎、谦虚、自知
更为谦虚,但也有一定的志向
温文尔雅,性格从容洒脱
历 史 背 景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长叹的样子
罢了
(yu)赞同
谦让
指示代词,那
同“欤”,语气词。

研讨:
孔子分别给弟子们怎样的评价?为什么?
研讨:
孔子分别给弟子们怎样的评价?为什么?
哂由:因其不让,并未否定他的志向。
对冉有、公西华未正面评价,肯定学生的志向。对公西华的过分谦逊持保留意见。
子曰:“过犹不及”。(《论语·先进》)
与点
1、太平盛世说
杨树达《论语疏证》 :“孔子与曾点者,以点之言为太平社会之缩影也。”
  
2、归隐说
曾晳的说法体现了一种归隐的人生境界,与孔子的处境和心境相契合。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
3、祭祀说
王充在《论衡· 明雩篇 》里将曾皙所描述的场景解释为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即雩祭(祭水旱)。
在礼乐崩坏的春秋末期,曾点能对古礼作如此生动的描绘,以此寄托自己的理想,在孔子看来是十分难得的彼得我心,因而赞叹曾点。
从孔子的评价之中,你能看出孔子怎样治世思想?
  “为国以礼”。
孔子这种“以礼治国”的治世思想的合理性在什么地方?能否实现?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论语·八佾》)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论语·八佾》)
  循循善诱,善于启发。
贴近学生,了解学生。
在孔子与弟子的相处之中,蕴含着怎样的为师之道、教育思想?
“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兵役等军政工作)也。”
“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
“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外交辞令)也。”(《论语·公冶长》)
时隔千年,你如何看待孔子及其弟子的选择?他们的选择对你有怎样的启示?
孔子所生活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这是一个所谓王纲解纽、礼崩乐坏的时代,社会变化相当剧烈,一切秩序早已名存实亡。诸侯之间权力倾轧,权臣之间冲突不断。与此同时,由落寞贵族和普通平民中产生的“士” 阶层出现,凭自己的才能活跃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他们失去血缘赋予的责任,在乱世之中迷失自我。
时代向他们提问:“一个社会中的个体成员,应当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个体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何在?”
孔子成为乱世之下,重建秩序和价值的第一人。要求恢复周礼,重新修订礼乐,恢复盛世之下的秩序。
推荐阅读:
推荐书目:《史记·孔子世家》
《论语》
《论语别裁》(南怀瑾)
《论语译注》(杨伯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