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人皆有不忍之心》
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人称之为“亚圣”。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
《孟子》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共7篇,一般认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属先秦语录体散文集。
《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的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更细致。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背景
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封建制已经在各国确立。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互相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割据混战的局面已成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在尖锐激烈的社会变革和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下,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都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主张。孟子也针对社会现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便是其中的一篇。
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各国互相攻伐,强者称霸,割据混乱的局面已成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尖锐激烈的社会变革和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激起了新旧势力和各种不同政治主张的剧烈斗争,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孟子针对社会现状阐述自己的观点,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学说。与孔子一样,他力图将儒家的政治理论和治国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国家治理主张,并推行于天下。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孟子开始周游列国,游说各国君主,推行他的政治主张。《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即是其一。
写作背景
“忍人”——狠心对待别人。
“不忍人之心”——怜爱别人的心。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
题目释义
“君子远庖厨,见其生不忍见其死。”——《孟子 梁惠王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梁惠王上》
孟子所谓的“性善”不是指人具有先天的道德观念,而是说天生具备向善的要求和为善的能力。所以孟子强调加强个人自身修养,又提出了“仁政”的思想,即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忍”,狠心、残忍。
“不忍”,怜悯。
“不忍人之心”,指怜爱别人的心。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的观点,即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
释 题
“君子远庖厨,见其生不忍见其死。”——《孟子 梁惠王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梁惠王上》
孟子心中的理想政治是什么?他想要依靠什么来平治天下?
仁政
孟子:“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孟子:“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孟子:“苟行王政,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
根源:人性
“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孟子 告子上》)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不忍心去做一些不合乎道德伦理的事情
单击此处
添加标题
诵读感悟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忍:adj狠心,残忍。不忍,不狠心、怜悯。
v容忍;忍受。不忍为之下。
v克制。如:隐忍。
斯:于是,就。
以:介词,拿、用、凭借。
运之掌上:省略介词“于”,即“运之于掌上”(省略、状后)。
运,运转。意为非常容易。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先王有怜爱别人的心,于是有怜爱百姓的政治;用怜爱别人的心实行怜爱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转动东西一样容易了。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非恶其声而然也。
……的原因
说
博取名誉。要,同“邀”,求。
介词,与,跟。
结交
同“纳”,接纳。
惊骇、恐惧
介词,到
小孩
突然
这样。
厌恶,憎恶。
同乡
(我)认为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的原因: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都会产生惊惧、哀怜、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样的心理。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①由是观之:由此看来。是,此;之,音节助词,无意。
②“……,……也”表判断。
③羞恶:意动,对自己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
④辞让:谦逊推让。
⑤端:萌芽,发端,源头。
译文: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①之:助词,取独; 是:这。
②犹:犹如,好像。
④不能:不行。
⑤自贼:指残害自己。
⑦知:知道、懂得。 ⑧扩:推广。 ⑨充:充实。 ⑩之:代词,指四端。
⑩然:通“燃”,燃烧。
达:通达,引申为涌流,泉水涌出。
苟:如果。
以:连词,来。 保:安定。 四海:指天下。 事:服侍,侍奉。
③四体:四肢。
⑥我:同“己”,自身。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①之:助词,取独; 是:这。
②犹:犹如,好像。
④不能:不行。
⑤自贼:指残害自己。
⑦知:知道、懂得。 ⑧扩:推广。 ⑨充:充实。 ⑩之:代词,指四端。
⑩然:通“燃”,燃烧。
达:通达,引申为涌流,泉水涌出。
苟:如果。
以:连词,来。 保:安定。 四海:指天下。 事:服侍,侍奉。
③四体:四肢。
⑥我:同“己”,自身。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译文: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人,是自己残害自己(自暴自弃);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的人,是残害他的君主。凡是在自己身上有这四种发端的人,如果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涌出一样。如果能够充实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充实它们,就不足以侍奉父母。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4)见孺子(5)将入于井,皆有怵惕(6)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7)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8)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4)乍:忽然。
回顾:《阿房宫赋》“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琵琶行(并序)》:“银瓶乍破。”
《声声慢》:“乍暖还寒。”
(6)怵惕(chùtì):恐惧。
回顾:怵然为戒。——《庖丁解牛》
(7)内交:结交。“内”同“纳”,结、收入、接受。
回顾:距关,毋内诸侯。——《史记·项羽本纪》
(8)要:求,求取。要誉,博取名誉。
乍:
①<副>忽然;突然。
②<副>刚刚。《满井游记》:“于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③<副>时而。《汉书 景十三王传》:“乍见乍没。”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9)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10)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11)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12)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9)辞:v推却,不接受。eg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辞谢。
(10)端:开始
(11)贼:残害;伤害。
高考连接:家与家之相篡,人与人之相贼。——《墨子》
(12)始:adv刚刚,才。
《六国论》: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始:①adv刚刚,才。
②adv最初、当初。《六国论》:始有远略。
③n开始。《孟子.梁惠王上》: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④adv尝、曾。《始得西山宴游记》: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单击此处
添加标题
综合探究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提出中心论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举例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观点。
提出“四心”“四端”
点明“四端”的意义。
层次划分
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有哪些内容?
明确: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简称“四心”。这“四心”是“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或者说是“四端”。
恻隐---仁
羞恶---义
辞让---礼
是非---智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四心
四端
不忍人之心 不忍人之政
行仁政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但又要求“知皆扩而充之”,二者是否矛盾?
不矛盾。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因私欲膨胀,导致善的本性逐渐泯灭。所以,必须在后天的教育中,指导人们自觉扩大充实自己的“四端”。
我们该如何看待孟子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1)孟子是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孟子把“仁义礼智”这些社会性质的道德观念说成是人的天性里所固有的,与生俱来的。
(2)孟子也不是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他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心”,而这“四心”只是“仁义礼智” 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还需要“扩而充之”才能够发扬光大。他还是重视后天努力(“扩而充之”)的作用的。
道理论证: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层层推理
举例论证:孺子入井
比喻论证:“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对比论证:正面: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反面: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正面:足以保四海/反面:不足以事父母
假设论证:“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归纳本文在论证方法和语言上的特色
论证方法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从修辞角度简要赏析这段话。
①这里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点明修辞)
②说明了“不忍人之心”包含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个方面。(简要概括)
③排比的修辞手法的使用,既能增强语势,表达强烈的感情,又能使得说理铺张有力。(表达效果)
①比喻说理,生动形象。(孺子入井、“四端”与“四体”)进行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更易接受自己的观点。
②排偶句式,气势磅礴。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极富雄辩色彩。
语言特点
主题归纳
本文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即由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文章在强调后天教养的重要性时,也阐释了“不忍人之心”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作用。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文本研究
①举例论证
·先王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以先王为例,突出了以“仁心”行“仁政”的思想,比较有说服力。
从正面举例,有用三个“非”从反面论述,具有客观性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文本研究
②比喻喻证法
运用比喻生动形象证实扩大充实四端的必要性
用在掌上运转东西比喻以仁政治理天下的容易,具体贴切。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反面: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正面: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文本研究
③正反对比论证
排比句式,正反对比,有力说明作为人,要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文本研究
④假设对比论证
人具有为善,为仁政的“仁心”,如果扩充这些善端,就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扩充就做不到。通过假设说明扩大充实四端的必要性。
请小组合作探究本文在论证方法和语言上的特色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有哪些内容?
明确: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简称“四心”。这“四心”是“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或者说是“四端”。
恻隐---仁
羞恶---义
辞让---礼
是非---智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四心
四端
不忍人之心 不忍人之政
行仁政
2.孟子“性善论”的论证过程
①人都有“不忍人之心”;
→②之所以有“不忍人之心”是因为人天性中先验存在的“仁义礼智”;
→③人只有遵照“仁义礼智”这些本性中存在的品质,才能做到儒家所推崇的“尽心”、“知性”、“知天”;
→④人性本善。
1.本文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明确:全文可分为三层
由开头至“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见解,认为以“不忍人之心”而行“不忍人之政”,天下就会大治。
由“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至“非恶其声而然也”,举例证明中心论点。
从“由是观之”到文末。阐述“四端”,并将其与“仁、义、礼、智”相配论述,并指出扩充“四端”的重要性。
1.从文中看,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应包括四个方面,它们是 、 、 、 。
2.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其论证的依据是: , 。这在论证方式上属于 法。
3.在孟子看来,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那么治国施行仁政也是天经地义的。文中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句子是 , , 。
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 辞让之心 是非之心
以不忍人之心 行不忍人之政 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理解性默写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例证
【拓展阅读】
“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何谓知言?”
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然则夫子既圣矣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