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08 16:17: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三位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人尊称他为“亚圣”。
主要思想:“仁政”、“民贵君轻”
(一)孟子其人
代表作品:《鱼我所欲也》《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
孟子故里邹城市,位于山东省南部,与孔子的故乡曲阜毗邻,很早就被人们合称为“邹鲁”。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孟子和孔子一样,成为封建统治者尊崇的偶像;到唐代,已将孟子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元、明时称为“亚圣”。
(二)孟子的主要思想:仁、义、善
人性方面:主张性善论。孟子认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们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它,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因而他要求人们重视内省的作用。
社会政治观点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论。仁政就是对人民"省刑罚,薄税敛。"他从历史经验总结出"暴其民甚,则以身弑国亡,"又说三代得天下都因为仁,由于不仁而失天下。因而他强调发展农业,体恤民众,关注民生。
价值观方面:他强调舍身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强调要以"礼义"来约束自己的言行,不能为优越的物质条件而放弃礼义。
(三)孟子语录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父子有亲,君臣有交,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篇又都分为上、下。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以及《论语》合称为“四书”。“四书”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重要取材依据。
《孟子》富于雄辩,善用比喻和寓言。文学价值很高。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不忍人之心”,指怜爱别人的心。
“忍人”,狠心对待别人。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的观点,即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
文题解读
初读课文
问题:孟子所说的“四端”是指什么?
明确:“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文意疏通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译文: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先王有怜爱别人的心,这就有怜爱别人的统治了。凭着怜爱别人的心来实施怜爱别人的统治,治理天下可以像运转小物件于手掌上一样容易。
狠心对待别人
凭借
运转,转动
(于)掌上
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议论文借鉴一:
1,开门见山:直接摆出观点。(是什么)
2,举先王治天下易来说明不忍人之心的
重要性。(为什么)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译文: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的原因是:(譬如)现在有人突然看到一个小孩要跌到井里去了,都有惊骇哀痛怜悯(别人的不幸)的心情。这种心情的产生,不是为着要结交小孩的爹娘,不是为着要在乡邻朋友中间博取声誉,也并非厌恶孩子的哭声才这样。
表因果
突然
惊骇,恐惧
同“纳”,结交
求取
厌恶
这样
状语后置句
哀痛,怜悯
表因果
议论文借鉴二:
1,举例论证,增强说服力。
2,排比句式:增强气势。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译文:从这里看来,(一个人)如果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谦逊推让之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没有是非之心,(简直)不是人。
谦逊推让
判断句
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
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
议论文借鉴三:
1,反面论证:与前面的正面论证结合,
一正一反,论证角度多样,说服力更强。
2,多次使用排比句式,整齐有气势。
3,由举例论证到反面论证的过渡词:由此观之。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译文:哀痛之心是仁的萌芽;羞耻之心是义的萌芽;推让之心是礼的萌芽;是非之心是智的萌芽。人有这四种萌芽,就好比他有四肢一样(是自然而然的)。
萌芽,发端
取独

就像
判断句
议论文借鉴四:
1,正面论述四心的基础意义。与前面的反面论证形成正反结合论证。
2,排比句式。
四肢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译文:有这四种萌芽却自己认为不行的人,这是伤害自己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人,就是伤害他的君主的人。所有具有这四种萌芽的人,如果知道把它们扩充起来,便会像刚刚燃起的火(终必不可扑灭),刚刚流出的泉水(终必汇为江河)。假若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扩充它们,便连侍奉父母都不行。
表转折
古今异义/名作动,伤害
通“燃”
流通,指泉水涌出
假若,如果
侍奉
议论文借鉴五:
1,比喻论证:形象生动。
2,正反结合论证。
问题:本文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明确:全文可分为三层
由开头至“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见解,认为以“不忍人之心”而行“不忍人之政”,天下就会大治。
由“所以谓人皆有不认人之心者”至“非恶其声而然也”,举例证明中心论点。
从“由是观之”到文末。阐述“四端”,并将其与“仁、义、礼、智”相配论述,并指出扩充“四端”的重要性。
具体探究
孟子“性善论”的论证过程
①人都有“不忍人之心”;
→②之所以有“不忍人之心”是因为人天性中先验存在的“仁义礼智”;
→③人只有遵照“仁义礼智”这些本性中存在的品质,才能做到儒家所推崇的“尽心”、“知性”、“知天”;
→④人性本善。
问题: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有哪些内容?
明确: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简称“四心”。这“四心”是“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或者说是“四端”。
恻隐---仁
羞恶---义
辞让---礼
是非---智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四心
四端
不忍人之心 不忍人之政
行仁政
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阐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道理。他指出了那相近的人性就是发端仁义礼智的“不忍人之心”,而且还举出了生动的例证论证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没有它,简直就不是人。从这个角度来说,孟子的人性理论的确是“先验论”的,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因为他把“仁义礼智”这些社会性质的道德观念说成是人的天性里所固有的,与生俱来的,甚至带有生理性的色彩。
所以,从理论基础来说,孟子的确是从天赋性善论(“四心”)推导出天赋道德论(“四端”),再推导出“不忍人之政”(仁政)。但从实践来说,他还是重视后天努力(“扩而充之”)的作用的。联系到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社会状况来历史地看问题,主张人性本善,强调天赋道德,推行仁爱政治,这些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孟子看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也就是恻隐之心。这一认识在当今社会有何现实意义?
只要有人执行的地方,规则可能都决定与执法者当时的恻隐与否。比如大学考试学生忘记带学生证,机器检查,一定会拒绝学生考试。辅导员检查,可能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所以在恻隐之心之中也要堤防其与遵守规则之间的关系。
问题:归纳本文在论证方法和语言上的特色
(一)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孺子入井
比喻论证:“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对比论证:正面: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反面: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正面:足以保四海/反面:不足以事父母
(二)语言特点
①比喻说理,生动形象。(孺子入井、“四端”与“四体”)进行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更易接受自己的观点。
②排偶句式,气势磅礴。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极富雄辩色彩。
问题:归纳本文在论证方法和语言上的特色
主题归纳
本文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即由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文章在强调后天教养的重要性时,也阐释了“不忍人之心”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作用。
拓展训练:
【作文练习】
针对某一社会现象,写一篇议论文,字数不限,要求使用开门见山的观点表达方法以及两种以上的论证方法,如举例、比喻、正反对比论证等。
黄金也需经过烧炼,去掉杂质,才成纯金。人也一样,我们从忧患中学得智慧,苦痛中炼出美德来。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就是说,如要锻炼一个能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称心,才能养成坚忍的性格。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杨绛《走到人生边上》
经典名段举例:比喻论证、引用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