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兼爱 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7 兼爱 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08 16:20: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兼 爱
《墨子》
名家评墨子
兼爱非攻,是全人类的精神制高点。
——余秋雨
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把墨子推崇为“平等、博爱”的中国宗师。他说“古时最讲爱字的,莫过于墨子。墨子所讲的兼爱,与耶稣所讲的博爱是一样的。”
知 人 论 世
墨子,名翟dí,战国时鲁国人(或说宋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他提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非乐”“节用”等观点。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有“非儒即墨”之称。墨子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被后世尊称为“科圣”,墨子死后,其弟子完成了《墨子》一书传世。
则弗( )能攻:
当( )察乱何自起:
故盗贼有( )亡( ):
恶( )施不孝:
恶( )得不禁恶( )而劝爱:
交相恶( ):
《兼爱》正音解词

否定副词,相当于“不”。
cháng
同“尝”,尝试。
yòu

有,同“又”;亡,同“无”,没有。

相当于“何”“怎么”。


第一个,怎么;第二个,憎恨。

憎恨,讨厌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 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注解
①以……为:把……当作
②治:治理
③焉:于是
④之:取独
⑤攻:治疗
宾语前置句
活动一:诵读初感,疏通字句
文言疏通 第一段
译文
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必须知道混乱从何处产生,于是才能治理它。(如果)不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就不能进行治理。这就好像医生给人治病一样,必须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于是才能进行医治。(如果)不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就不能医治。治理混乱又何尝不是这样,必须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于是才能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就不能治理。
第一段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1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2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
注解
①当:同“尝”,尝试
②察:考察
③相爱:互相亲爱、友好。
④君夫:君和父
⑤自爱:爱自己,宾语前置句
⑥故亏父而自利:
使......受损;使......获利
而:连词,表目的,用来
⑦虽:即使
⑧之1、2:取独
⑨慈:形作动,慈爱
宾语前置句“自何起”
文言疏通 第二段
译文
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不可不考察混乱产生的根源。尝试考察混乱从哪里产生呢?起于人与人不相爱。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谓的混乱。儿子爱自己,不爱父亲,所以使父亲受损失而使自己获利;弟弟爱自己,不爱兄长,所以使兄长受损失而使自己获利;臣下爱自己,不爱君上,所以使君上受损失而使自己获利,这就是所谓的混乱。即使父亲不慈爱儿子,兄长不慈爱弟弟,君上不慈爱臣下,这也是天下的所谓混乱。父亲爱自己,不爱儿子,所以使儿子受损失而使自己获利;兄长爱自己,不爱弟弟,所以使弟弟受损失而使自己获利;君上爱自己,不爱臣下,所以使臣下受损失而使自己获利。这是为什么呢?都是起于不相爱。
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注解
①虽:即使 为:做,当
②室:家
③以:连词,表目的,用来
④利:使动词,使......受利
⑤贼:名词作动词,损害
⑥乱:侵扰
⑦家:卿大夫封地
⑧国:诸侯封地
⑨具此:全都在这里。具,完备,齐全。
⑩而已:罢了
文言疏通 第二段
译文
即使在天底下做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也是这样。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只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所以盗窃别人的家使自己家受利;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只爱自身,不爱别人,所以残害别人使自己受利。这是什么原因呢?都起于不相爱。
即使大夫相互侵扰封地,诸侯相互攻伐封国,也是这样。大夫各自爱他自己的封地,不爱别人的封地,所以侵扰别人的封地使他自己的封地受利;诸侯各自爱他自己的国家,不爱别人的国家,所以攻伐别人的国家使他自己的国家受利。天下的乱事,全部都具备在这里了。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1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2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3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注解
①若1:如果
②若2、3:好像
③恶:何,怎么
④弟子:古今异义,弟弟、儿子
⑤亡:无
⑥有:同“又”
⑦之:取独
⑧治:治理得好,安定
文言疏通 第三段
译文
考察它从哪里产生呢?都起于不相爱。假若天下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还能有不孝的吗?看待父亲、兄弟和君上像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呢?还会有不慈爱的吗?看待弟弟、儿子与臣下像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慈的事呢?所以不孝不慈都没有了。还有盗贼吗?看待别人的家像自己的家一样,谁会盗窃?看待别人就像自己一样,谁会害人?所以盗贼没有了。还有大夫相互侵扰封地、诸侯相互攻伐封国吗?看待别人的封地就像自己的封地,谁会侵犯?看待别人的封国就像自己的封国,谁会攻伐?所以大夫相互侵扰封地,诸侯相互攻伐封国都没有了。假若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国家与国家不相互攻伐,封地与封地不相互侵扰,盗贼没有了,君臣父子间都能孝敬慈爱,像这样天下也就安定了。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注解
①恶得:怎能
②禁:禁止
③劝:鼓励
④交相:互相
译文
所以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怎么能不禁止相互憎恶而鼓励相爱呢?因此天下的人相亲相爱就会治理好,相互憎恶则会混乱。所以墨子说:“不能不鼓励爱别人”,道理就在此。
文言疏通 第四段
活动二:梳理文本,理清思路
段落 中心句 主要内容(论说了什么,怎么论说的) 结构思路

② ③ ④ 开篇提出议论的焦点,提出以治理天下为事业的人必须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分析原因,列举事例,从多方面论述乱“起不相爱”。
若此(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
运用假设 、铺排、反问的句式,正面论证“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的观点。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统治者要鼓励人与人相亲相爱。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类比论证
总结
活动三:“仁爱”与“兼爱”的不同
材料二
子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中庸》)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孟子曰:“君子之于物,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
材料三(《乡土中国》)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波纹浪向外扩张的推字......顺着这同心圆的伦常,就可向外推了。
材料一 (《兼爱》)
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
活动三:“仁爱”与“兼爱”的不同
①爱的基础:兼爱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上;仁爱是建立在血缘基础上。
②爱的含量:兼爱是无差等的,均衡的;仁爱是有差等的,以自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③爱的关系:兼爱双向交互的;仁爱不一定,可以是单向不求回报的。
故亏父而自利
故亏兄而自利
故亏君而自利
若使天下兼相爱
故不孝不慈亡
兼相爱,交相利(人己两利)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 ;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亲亲为大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问题探究
思考:有人说,读墨子的《兼爱》就像是听老太太说话,有絮叨之感,语言不简洁,你是怎样看待墨子语言的“絮叨”的?
“文章有为我与兼爱之不同。为我者只取我自家明白,虽无第二人解,亦何伤哉,老子古简,庄生诡诞,皆是也。兼爱者必使我一人之心共喻于天下,语不尽不止,孟子详明,墨子重复,是也。” ——钱振鍠《名山小言》
这是使用了繁复论证的方法。墨子为了把意思说清楚,除了语言浅显外,还不避絮叨,唯恐说不清,往往正面说一遍,反面再说一遍;一个观点总结过了,下一段落还要总结。强化了语言表达,表意更加明确。
墨家的思想主张和受众群体有关。墨家代表的是社会中下层人民的政治诉求,“传道”的对象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这种文风既契合他们的功利主义思想,也利于作者期待的读者群体接受。
艺术感悟
分析本文在说理上的特点
①多用设问句和反问句,使得问题醒目地提出,让读者思考,加强了作者观点的阐述,让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更加鲜明。如: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②层层深入,逻辑性强,条理井然。本文先指出议论的焦点。然后从多个方面分别论述乱“皆起不相爱”;
再通过对比指出,如果“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
最后顺理成章得出结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论辩一气呵成,富于说服力与逻辑力量。
③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来说理。文中列举了大量君臣父子、盗贼、大夫等事例。
④综合运用,譬喻法、对比论证、假设论证等论证手法。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 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譬之
医之攻人之疾者
治乱者
比喻论证类比论证
提出以治理天下为事业的人必须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
医之攻人之疾者,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
治乱者,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比喻、类比
推导出结论
现象:乱
封国与封国相攻
封地与封地相篡
人与之相盗相贼
君臣不惠忠
父子不慈孝
兄弟不和调
起因:
亏人自利,自爱而不相爱
切脉探因
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
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
天下之乱物
,具此而已矣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设问:
是何也?皆起不相爱。
设问:
设问:
是何也?皆起不相爱。
分析原因
列举事例
反面论述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犹有盗贼乎?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假设
反问
(反诘的语气坚定而鲜明)
铺排
天下治。
正面论证: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
若使
病象:国相攻,家相篡,人相贼, 君不惠,臣不忠,父不慈, 子不孝,兄弟不和调
病因:自爱而不相爱
药方:兼相爱,交相利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 ;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总结:墨子的药方
本段的中心观点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中心观点:若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 
研读第三段
研读文本
运用假设、铺排、反问的句式,正面论证了“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的观点。
采用铺排的手法,连用“犹有”“谁”引起的反问句,以反诘的语气坚定而鲜明地阐述了唯有“兼爱”才可止乱致治的观点。
文章是如何一步步表明自己观点的?
研习文本,思考探究
文章开篇首先提出要治理好天下的混乱必须要知道混乱产生的源头,就像医生要知道病人的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把病治好一样。
接着指出天下混乱产生的原因是人们不相爱。文章的论述从父子、兄弟、君臣之间的不相爱,到盗贼横行,再到大夫互相侵害、诸侯互相攻伐,分层论述乱“起不相爱”的观点。
然后,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即“使天下兼相爱”。最后归纳论点,肯定结论,总结全文。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