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课外十首古诗词背诵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下课外十首古诗词背诵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10-09 18:07:14

文档简介

课件13张PPT。 刘桢赠从弟(其二)朗诵全文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作者生平刘桢(?-217),字公干,东平(今山东东平)人。汉末诗人,建安七子之一。他的五言诗,风格遒劲,语言质朴,在当时极富盛名。曹丕曾称赞他的五言诗“妙绝时人”。现只存诗15首,有辑本《刘公干集》。关于赠从弟《赠从弟》共三首,分别以萍藻 、松柏、凤凰比喻作者从弟的本性。本诗是第二首【其一】
泛泛东流水,磷磷水中石。
苹藻生其涯,华叶纷扰溺。
采之荐宗庙,可以羞嘉客。
岂无园中葵,懿此出深泽。
【其三】
凤皇集南岳,徘徊孤竹根。
于心有不厌,奋翅凌紫氛。
岂不常勤苦,羞与黄雀群。
何时当来仪,将须圣明君。
重点字词从弟:堂弟
亭亭:高耸的样子
瑟瑟:形容风声
一何:多么
惨凄:凛冽、严酷
盛:大,凶猛
罹(lí):遭受
凝寒:严寒句子翻译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句子赏析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开篇描写出松柏树的整体形象:高耸挺拔,立与山上,笑迎“瑟瑟”寒风,不像严寒低头,不在恶势力下弯腰,高俊雄伟,傲骨铮铮。句子赏析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是对风声与松树都予以展开描写,描写松柏与寒风在对立中所展现的情状、突出了松的可贵品格。句子赏析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通过冰霜的残酷再一次反衬松树的不畏严寒与高洁傲骨。句子赏析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但是松柏原本就具有不畏严寒的本性。直接写松品格,点明主题。中心思想 如果说前面四句主要写松树的形象,那么后面四句则主要写松树的品格。它雄伟挺拔,不惧怕任何恶劣严酷的环境。这样,松树的形象才得到完整的表现。
全诗以简练的语言写出了松树刚正坚贞、不屈不挠的鲜明形象和不向严寒低头,不向残暴弯腰的气节,诗作融入了对松树赞颂的深厚感情,其用意是以比兴手法象征诗人自己的性格与抱负,同时也是为了勉励他的从弟。 理解性默写《赠从弟》中写出松树高大傲岸的形象的诗句是: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赠从弟》中赞美松柏在狂风中挺立不倒的坚韧精神的句子是: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陈毅诗中写道:“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赠从弟》中与其意思相似 的诗句是 :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赠从弟》中赞美松柏经严寒而不凋的品性,勉励从弟在恶劣环境中要正气凛然的句子是: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谢谢观赏课件21张PPT。 苏幕遮
范仲淹1.词牌介绍
2.作者简介3.诗文鉴赏
4.理解赏析 苏幕遮,词牌名,原是唐玄宗时教坊曲名,来自西域。幕,一作“莫”或“摩”。代表作有:范仲淹的《苏幕遮》、周邦彦的《苏幕遮·海天一色》。苏幕遮
苏幕遮,是龟兹(qiūcí )国每年都有盛大节日。又名乞寒节。这个节日就是祈求冬天寒冷,天降大雪而来。唐代传入中原,成为唐时的一个重要节日。每年七月初的时候开始。
词牌来源
  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四十一《苏莫遮冒》修:“‘苏幕遮”西域胡语也,正云“飒磨遮”。此戏本出西龟兹国,至今犹有此曲。此国浑脱、大面、拨头之类也。”后用为词调。曲辞原为七言绝句体(如张说的《苏幕遮》五首),以配合《浑脱舞》。近人考证,苏幕遮是波斯语的译音,原义为披在肩上的头巾(俞平伯《唐宋词选注释》)《新唐书?宋务光传》载吕元泰上唐中宗书曰:“比见坊邑相率为《浑脱队》,骏马胡服,名为《苏幕遮》。”可见此曲流传中国尚在唐玄宗之前。后衍为长短句。敦煌曲子词中有《苏幕遮》,双调六十二字,宋人即沿用此体。《词谱》卷十四谓“宋词盖因旧曲名另度新声”,误。此词黄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三作“别恨”。又名:《古调歌》、《鬓云松令》、《云雾敛》、《般涉调》等。 范仲淹
中文名称: 范仲淹   昵  称: 字希文 谥文正   性  别: 男   所属年代: 宋代   民  族: 汉族   生 卒 年: 989—1052   相关事件: 庆历党争 庆历新政   相关人物: 吕夷简 宋祁 富弼 蔡襄 范仲淹简介: 范仲淹(989~1052),北宋政治家。字希文。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幼孤,因母改嫁至京东路淄州长山县朱氏,改姓朱,名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及第,复本姓。监泰州西溪镇盐仓,请筑捍海堤,长数百里,后人称为“范公堤”。天圣六年(1028),上书言朝廷得失、民间利病,为宰相王曾所知,晏殊荐为秘阁校理。宋仁宗赵祯亲政,由陈州通判召为右司谏。值江淮、京东大旱,出使安抚东南,开仓赈灾,奏蠲折役茶和江东丁口盐钱。以谏仁宗废皇后,出知睦州(今浙江建德东)、苏州。景佑二年(1035),权知开封府,舆论以为“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在朝极言人主当注意用贤才,不可委臣下以用人的权力,为百官所图,以为用人应各当其才;又以为洛阳险固,应逐渐充实储备。因反对宰相吕夷简擅权,出知饶州(今江西波阳)、润州(今江苏镇江)、越州(今浙江绍兴)。 宋西夏开战后,任陕西帅臣,曾分延州兵为六将,每将三千人,分部训练,量敌众寡出战,熙宁将兵法即以此为本。西夏人说他“腹中自有数万甲兵”。在陕西数年,筑青涧、大顺城,修复胡卢、细腰等砦;开营田,羌族归业者数万户,边防赖以巩固。庆历三年(1043)召为枢密副使,旋改参知政事。上疏条陈十事,建议改革吏治,裁汰冗滥,选贤任能,并论减徭役、厚农桑、修武备等事。这些建议大都被宋仁宗采纳,陆续施行。史称庆历新政。但因新政损害了官僚贵族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被诬为“朋党”。庆历五年,罢参知政事,出知邠(今陕西彬县)、邓(今河南邓县)、杭等州。皇佑四年(1052)卒,谥文正 。范仲淹又是文学家,他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至今广为传诵,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诗词鉴赏
    苏幕遮
    (北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 情,更在斜阳外。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的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译文: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译文: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简析】
  此词抒写乡思旅愁,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尤见深挚。
  上片“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为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所本。
  “秋色连波”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的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
  “山映斜阳”句复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同时,“斜阳”又点出所状者乃是薄幕时分的秋景。
  “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埋怨“芳草”无情,正见出作者多情、重情。
  下片“黯乡魂”二句,径直托出作者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
  “夜夜除非”二句是说只有在美好梦境中才能暂时泯却乡愁。“除非”说明舍此别无可能。但天涯孤旅,“好梦”难得,乡愁也就暂时无计可消了。
  “明月楼高”句顺承上文: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团团,反使他倍感孤独与怅惘,于是发出“休独倚”之叹。
  歇拍二句,写作者试图借饮酒来消释胸中块垒,但这一遣愁的努力也归于失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全词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是真情流溢、大笔振迅之作。
理解赏析词文
1.云为什么是碧的?秋天的天空格外晴朗,一片碧蓝,只有几许薄薄的云彩飘荡在蓝天上,在碧蓝天幕的背景中,云彩也成了碧色的了。2.赏析“碧云天,黄叶地”所写之景。碧云浮空,黄叶匝地,俯仰生姿,“碧”“黄”搭配,色彩浓烈(斑斓),意境开阔。 《词苑》引《历代诗余》:范文正公《苏幕遮》“碧云天”云云,公之正气塞天地,而情语入妙至此。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中有“碧云天,黄花地”即由此句化出,此句已成为描写秋景的千古名句。
3.“秋色”一词结合上文具体指什么?如何理解“秋色连波”?
“碧云天”“黄叶地”。因在高楼上极目远望,远处碧云天、黄叶地与秋水相接,所以说“秋色连波”。
4.赏析“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两句使用的层层深入的手法(层深)。 一说:“芳草”化用了《楚辞》“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句,意思是说王孙远游不归,只见家乡的芳草丰茂地生长,因此“芳草”指故乡。 二说:以草的缠绵,喻情思不断。如《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宋代谢逸《蝶恋花》:“独依栏杆凝望远,一川烟草平如剪。”李煜的《清平乐》:“离恨恰如草,更行更远还生。” 水天相接之处斜阳照着远山,而不解思乡之苦的芳草(暗指故乡)却更在斜阳以外的更远方。以家乡渺远衬托出思乡之情浓。5.赏析“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两句使用的实虚结合的手法。 “山映斜阳天接水”写远观的实景,而“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是虚景,即想象之景,实虚结合,将读者的情思引向更加渺远的故乡,使思乡之情得以深化。? 这两句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由上片的写景,过渡到下片的抒情。 总结:唐圭璋《唐宋词简释》:“上片写天连水,水连山,山连芳草;天带碧云,水带寒烟,山带斜阳。自上及下,自近及远,纯是一片空灵境界,即画亦难到。” 6.理解“黯乡魂,追旅思”互文的手法。思乡羁旅之情缠绕不止,使人黯然销魂。7.赏析“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抒情婉曲的特点。表面上看去,好象是说乡思旅愁也有消除的时候,实际上是说它们无时无刻不横梗心头。如此写来,使词的造语奇特,表情达意更为深切婉曲。8.如何理解“明月高楼休独倚”的表达的感情。“休独倚”更可见词人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团圆,反衬出词人身在异乡,倍感孤独寂寞。“倚”却说“休倚”表达了作者痛苦深沉的思乡情思。9.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却反其道而行之,景色写得阔远而秾丽。其作用是怎样的。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感情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双调的词作往往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从而达到情景相生之妙。诵读范仲淹的《苏幕遮》。想一想,1.上片所写之景有何特点?
2.下片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3.作者是如何将上片的景和下片的情巧 妙联结起来的?? 范仲淹《苏幕遮》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是词中常见的结构和情景结合方式。它的特殊性在于丽景与柔情的统一,更准确地说,是阔远之境、秾丽之景和深挚之情的统一。上片所描摹的寥廓而多彩的秋色图,已蕴涵乡思离情;下片相思离愁则全是从上片生发开来。词人运用了倒插逆挽的手法,先在上片摹写触目所见的伤心秋景,在下片“明月楼高休独倚”一句方才点出倚楼远眺、伫立凝想的主人公及立足点,这样景、人、情就更为有机地统一在一起。 1.上片所写之景有何特点? 2.下片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3.作者是如何将上片的景和下片的情巧妙联结起来的?? 课件13张PPT。《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赏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650—676) ,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年十四举幽素科,授朝散郎,时诸王好斗鸡,他为沛王写了向英王鸡挑战的檄文,触怒唐高宗。后任虢州参军,犯死罪,遇赦革职。往海南探父,因溺水受惊而死。有《王子安集》二十卷。其诗偏于描写个人生活,亦有抒发政治感慨、隐寓对豪门世族不满之作,风格较为清新。
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一起倡导文学革新,其中王勃成就最大。选自《王子安集》 一位朋友要远去四川做官,诗人作此诗相赠。全诗先收后放,先说同是宦游之人,同有惜别之意,然后陡然一转,说那里没有朋友呢,男儿分别,何必哭哭啼啼做女儿态呢?气势豪迈,意境开阔,尤其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更成为千古名句。这首诗应当说是送别诗的精品。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què城阙:五津:指长安,送别之地。泛指四川,杜少府上任之地。  叙述了两人一留长安,一往蜀州,将分两地,为下文抒情奠定基调。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huàn  这位姓杜的朋友也是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王勃自己游宦在外,也不很得意。当他们走出都城,远望五津时,彼此的感情很自然地会沟通在一起。大意:
  我和你都是离乡远游以求仕途的人,你去蜀州,我留长安,去和留虽有不同,但此刻的惜别之意却是一样的啊!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海内:四海之内,即全中国。  在这诗人忽然将笔锋一转,转而去宽慰那即将远行的友人:“我们分手之后,虽然天各一方,但是不必悲伤。海内有知心的朋友,即使远隔天涯,也像是近邻一样。诗人用广阔博大的胸襟去劝慰友人,表达了诗人相信真挚友情不因时空改变而改变。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qí无为:岐路:沾巾:无须,不要。分手的路口。沾湿手巾,指哭。  此两句就前句的意思再推进一层。离别固然是悲伤的,但互为知己,虽各处天涯,亦似比邻,所以不必像青年男女一样别泪沾巾。注释译文
译文
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透过迷漫的风烟似乎能望见巴蜀的渡口。
我之所以有依依惜别的情意,
因为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知己,
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像在一起。
不要在分手时徘徊忧伤,
像多情的儿女一样,任泪水打湿衣裳
该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千古传诵,有口皆碑。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独特风格 哀而不伤,孕豪迈于悲凉,在别离的伤感中寄寓乐观豁达的感情。 这是一首著名的送别之诗。诗人王勃当时供职长安,他的杜姓朋友从长安外放到蜀州做县尉,这首诗是王勃送走朋友时所写。离别朋友是一件很伤心的事——古时交通不便,长安与蜀州相去千里,一别容易,相见则难。离别时儿女沾巾,是人之常情。但王勃不是,虽然王勃也难别友人,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语,显示出诗人一种豪迈的情志,体现出一种昂扬的情调,给这首诗添加了不少色彩,使人回味无穷感悟Class over !!!
Class over!!!课件18张PPT。登幽州台歌唐 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简介 陈子昂(公元659~公元700),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陈子昂生平 陈子昂青少年时家庭较富裕,轻财好施,慷慨任侠。成年后始发愤攻读,博览群书,擅长写作。同时关心国事,要求在政治上有所建树。24岁时举进士,官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时武则天当政,信用酷吏,滥杀无辜。他不畏迫害,屡次上书谏诤。武则天计划开凿蜀山经雅州道攻击生羌族,他又上书反对,主张与民休息。他的言论切直,常不被采纳,并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垂拱二年(686),曾随左补阙乔知之军队到达西北居延海、张掖河一带。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叛乱,又随建安王武攸宜大军出征。两次从军,使他对边塞形势和当地人民生活获得较为深刻的认识。圣历元年(698),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狱中(沈亚之《上九江郑使君书》)。今天射洪县城古城墙名为“子昂城”,街道有“伯玉路”等名称实为纪念陈子昂。 陈子昂评论资料 杜甫:“千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
  白居易《初授拾遗》:“杜甫陈子昂,才名括天地。”
  韩愈《荐士》:“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关于幽州台
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为例,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 幽州台又名“蓟北楼”。    官场上的潮起潮落陈子昂二十四岁进士及第,在政治上拥护武则天。他在二十九岁时曾向武则天上书《答制问事八条》,主张轻刑罚、用贤才、纳谏士、赏功勇、减徭役,提出了许多符合百姓愿望的主张。但武则天当时忙于称帝改制,有自己一套施政方针,不但没有重视陈子昂这个文学小臣的意见,反嫌他上疏议政太过多事,罢了他的职。官场上的潮起潮落 几年之后陈子昂重新出仕,又因曾随左仆射乔知之北征并结为密友,牵连进乔知之一案,陷于狱中。出狱后在洛阳任右拾遗(拾遗:以谏为职的官员称作谏官,又形象地被称作言官,但言官亦指监察官员。类似于谏议大夫、补阙、正言、司谏之类的官员,专挑皇帝的毛病)。 当时东北边境上住着契丹人,虽然势力并不强大,却是潜在威胁。写诗背景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镇守东北的松藩总督李尽忠背叛朝廷,企图割据,契丹人便乘机举兵南侵,连陷幽、冀、营三州。通天元年,武则天选派了一个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草包军事统帅武攸宜领兵北伐,陈子昂也随军北上,任参知军事。但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才一接敌,便大败亏输,先锋王孝杰全军覆灭。陈子昂屡献破敌策,武攸宜概不理睬。而敌人来势汹汹,不容坐视;陈子昂便请分军万人为前锋,以阻敌势。武攸宜这次不但不采纳他的意见,还将他降职处分。在这样的背景下,陈子昂偶尔登上了幽州台,放眼河山,极目苍莽,便有了纵临千载、旷视四海的无穷感慨。 部分解词1、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2、怆然:悲伤,凄恻。
3、涕:古时指眼泪。
4、前:向前看
5 、念:想到 登幽州台歌
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
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
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赏析一 这首诗用的是辞赋体(桐城辞赋体,是指中国桐城赋派作家群创造出来的当代辞赋的新的文学属种)。体式的古朴、文辞的凝重与情调的慷慨悲愤、意境的雄浑深远相得益彰,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赏析二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像燕昭王和郭隗那样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的明君和贤臣。这两句缅怀古人,感慨自己生不逢时;期待来者,感慨自己怀才不遇。正如后人所作《陈公旌德碑》云:"道可以济天下,而命不通于天下;才可以致尧舜,而运不合于尧舜"。 赏析三 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赏析四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式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式为: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练习1.“怆然而涕下”写出了什么?
  答:(神态描写)形象逼真的描写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愤。
2.“独”有什么作用?
  答: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和悲愤。
3.赏析第一句和第二句诗。
  答:从时间角度表现了主人公的孤独,为下文抒发悲怆的心情做铺垫。
4.诗人的形象是什么?
  答:怀才不遇的孤独和悲愤的形象。 体会
1. 意境:天地人三位一体,创造出辽阔幽远,空旷苍茫,慷慨悲凉的意境。
2. 本诗情感: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孤独和悲愤。
3. 深刻典型社会意义: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社会那些品行端正,富有治国才能的知识分子,处处遭受打击的现实,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独悲愤的心情。
课件13张PPT。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走近作者 王维(约692~761),字摩诘,原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父辈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进士及第,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的诗明净清新,精美雅致,李杜之外,自成一家。其名字取自维摩诘居士,心向佛门。虽为朝廷命官,却常隐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王维又是杰出的画家,通晓音乐,善以乐理、画理、禅理融入诗歌创作之中。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著名代表。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注解】
①中岁:中年。
②道:这里指佛理。
③家:安家。
④南山:即终南山。
⑤陲(chuí):边缘,旁边。【译文】
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
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赏析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注释】 胜事:美好的事。 【译文】 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
   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赏析: 颔联写了诗人悠然的隐居生活。“兴来”是说随意而行,“每”是说常常这样做,“独”与“自”两字,写出诗人自得其乐的心态,与诗人有着同样兴趣爱好的人不多,兴致来时,他惟有独自游览,赏景怡情,能自得其乐,随处若有所得,他不求人知,只求自己心会其趣而已。 “胜事”强调了这种生活的快乐。在这里,诗人并未荡开笔墨细写所见之美景,所遇之快事,但一个悠然自得的隐士形象已经出现在读者面前了。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译文】
有时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
有时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注释】
值:遇见。 叟(sǒu):老翁。
无还期:没有回还的准确时间。 【译文】
偶然间遇见山林中的一位老者,
我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终南别业王维课件12张PPT。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教学目的]
了解李白及其诗歌的基本特点。
分析《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的艺术意境。
[教学要点]
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感产生的特定背景,如天宝初年李白之被谗毁,天宝末年李林甫、杨国忠先后弄权,嫉贤妒能以及朝政之黑暗、腐朽等
这首七言古诗并不囿于七言,其语句之长短可以随抒情的需要而伸缩。像开头两句就是用散文句法表达内心浓重的烦忧。诗的中间部分从“多烦忧”一转而“酣高楼”、“揽明月”,再转到“愁更愁”,又转到结句的“弄扁舟”,起伏跌宕,开阖变化,充分体现了诗人内心有无法解开的烦忧之结。
引导学生思考“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与“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的不同艺术效果。以及“水”“愁”两字重叠出现的修辞技巧。 宣州 谢眺 楼饯 别校 书叔 云[教学内容]
一、李白的生平、思想与人格
二、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
三、作品分析
四、《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 云》的艺术特色
五、诸家评议
六、相关诗词
七、李白与宣州一、李白 的生 平、 思想 与人 格 李白人格的最突出的特点,便是独立不羁,不受任何约束。这是魏晋开始的人的觉醒发展至巅峰的产物,是盛唐精神的高度升华的产物。
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李白作诗,常以奔放的气势贯穿,讲究纵横驰骋,一气呵成,具有以气夺人的特点。
洒脱不羁的气质、傲世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暴发强烈的感情,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它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飚和喷溢的火山。二、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悲愤不平,慷慨激昂。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和节奏变换,追摹情绪冲动时情感喷发奔涌的起伏跌荡,让人直接感受到心灵的震撼。
与喷发式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李白诗歌的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
与作诗的气魄宏大和想象力丰富相关联,李白诗中颇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
但是,李白诗里亦不乏清新明丽的优美意象。三、作品分析1李白善于发端的特色: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好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噫吁兮,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
破空而来的发端,重叠复沓的语言,以及一气鼓荡、长达十一字的句式,都极生动形象地显示出诗人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以及一触即发、发则不可抑止的感情状态。 三、作品分析 2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从极端苦闷忽然转到朗爽壮阔的境界,仿佛变化无端,不可思议。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豪放与天真,在这里得到了和谐的统一,这正是李白的性格。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一落千丈的又一大转折,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必然出现的。奇特而富于独创性的比喻,又是自然贴切而富于生活气息的。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实为诗人的愤极之语。李白晚年流放归来仍壮心不已地欲请缨杀敌,可见其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和高昂的爱国热情。四、艺术特色思想感情的瞬息万变、波澜迭起和艺术结构的腾挪跌宕、跳跃发展的完美统一。
自然与豪放和谐结合的语言风格:必须有李白那样阔大的胸襟抱负、豪放坦率的性格,又有高度驾驭语言的能力,才能达到豪放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五、诸家评议1此诗特具太白神韵,前人称其"如天马行空,神龙出海"(明崇祯三年版严沧浪、刘会孟评点《李太白集》载明人评语);"兴起超忽"(王夫之《唐诗评选》卷一);"雄情逸调"(陆时雍《唐诗镜》卷十九)。《唐宋诗醇》卷七云:"遥情飚竖,逸兴云飞,杜甫所谓'飘然思不群'者,此矣。千载之下,犹见酒间岸异之状,真仙才也"。五、诸家评议2唐汝询《唐诗解》卷十三:“此厌世多艰,思栖逸也。言往日不返,来日多忧,盍乘此秋色登楼以相酣畅乎?……然不得近君,是以愁不能忘。而以抽刀断水起兴,因言人生既不称意,便当适志扁舟,何栖栖仕宦为也?”王尧衢《唐诗合解》卷三:前四句“起势豪迈,如风雨之骤至。言日月如流,光阴如驶已去之。昨日难留,方来之忧思烦乱,况人生之聚散不定,而秋风又复可悲乎!当此秋风送雁,临眺高楼,可不尽醉沉酣,以写我忧乎?”六、相关诗词 1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宣城见杜鹃花
蜀国曾闻子规鸟,
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
三春三月忆三巴。六、相关诗词 2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
江路西南永,归流东北骛。
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旅思倦摇摇,孤游昔已屡。
既欢怀禄情,复协沧州趣。
嚣尘自兹隔,赏心于此遇。
虽无玄豹姿,终隐南山雾。
谢眺(464-499)字玄晖,陈郡夏阳(今河南太康)人,南齐代表作家。诗多描写山水景色,风格清逸秀丽,完全摆脱了玄言诗的影响。有《谢宣城集》。
课件9张PPT。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当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河南河阳(今孟县)人,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北魏贵族后裔,父仲卿,为小官僚。写作背景 韩愈写此诗时已经56岁,任吏部侍郎。这是他一生所作最大的官。虽然时间不长(他57岁就病逝了),但此时心情很好。此前不久,镇州(今河北正定)藩镇叛乱,韩愈奉命前往宣抚,说服叛军,平息了一场叛乱。穆宗皇帝非常高兴,把他从兵部侍郎上调为吏部侍郎。在文学方面,他早已声名大振。在复兴儒学的事业中,他也卓有建树。因此,虽然年近花甲,却不因岁月如流而悲伤,而是兴味盎然地迎接春天。黄叔灿《唐诗笺注》评此诗云:"写照工甚,正如画家设色,在有意无意之间"。朱彝尊《批韩诗》曰:"景绝妙,写得亦绝妙"。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①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送给张籍。 呈 ,送 给,恭敬语;诗人张籍(约767-830),在兄弟中排行十八,当时任水部员外郎。
?? ?② 天街――京城(长安)的街道。
??? ③酥――用牛羊奶制成的油。
??? ④最是――正是。
??? ⑤处――时候,只在诗词里才这样用。
??? ⑤绝胜――远远胜过。【注释】理解诗意 京城街道上细细春雨润滑如酥油, 远看草色青青,近看却若有若无。这正是一年里春光最好之际,远远胜过那晚春时节满是烟柳的帝都。 首句点出初春小雨 ,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造句清新优美。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 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青 ,近看却无 ,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可与王维的"青霭入看无"、"山色有无中"相媲美。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三、四两句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两句意思是说: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写春景的诗,在唐诗中,多取明媚的晚春,这首诗却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出新意。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的这首诗作清新自然,简直是口语化的。
“早春”中那富有生命力的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就这样完美地展现在读者眼中。诗人就像一位高
明的画家,挥洒着画笔甩出了一抹嫩草色。这其
中的青青色彩和意境,实在是“只可意会,不可言
传”的。从这首小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具有细
致入微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整体感知课件27张PPT。无题
李商隐李商隐,字_____,号______,今河南人。诗与______齐名,又与_______并称,其诗多抒写时代乱离的感慨和个人失意的心情,构思缜密,词采缤纷,意境深远,尤以无题和咏史最为出色。哀怨的基调和迷离的意境是李商隠诗歌突出的特点。有《____________》.义山玉谿生杜牧温庭筠李义山诗集说说李商隠 李商隐是唐室宗亲,然而因为年代久远,家境已经十分贫寒;他少既有才华,早年受知于令狐楚,又得令狐父子之援举进士。次年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并娶其女为妻。他深爱妻子王氏,然而婚后他辗转奔波,夫妻长年分居。正届中年,妻子溘然病逝,更使他蒙受了巨大的痛苦。而当时牛(僧孺)李(德裕)党争激烈,令狐楚属牛党,王茂元则属李党。李商隐此举被视为投靠王茂元,因此被令狐楚之子令狐绹指责为“放利偷合”,此后一生在牛、李两党的倾轧中度过,困顿凄凉,终年四十六岁。 在爱情生活方面,诗人也屡遭不幸。青年时期,他先后与女道士宋真人、洛阳商人少女柳枝相爱,均以悲剧告终。与王茂元之女结婚后,夫妻感情甚好,幸福生活不过十余年,妻子因病亡故。政治上和爱情上的双重不幸,使诗人的诗作常常寄予着深沉的身世之感。积累·识记天意怜幽草,_______________。身无彩凤双飞翼,________________。何当共剪西窗烛,_________________。夕阳无限好, ___________________。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名句集锦相见时难别亦难,_________________。春心莫共花争发,_______________。人间重晚晴心有灵犀一点通却话巴山夜雨时只是近黄昏东风无力百花残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的无题诗 以“无题”作为诗的题目是李商隐的独创。这类诗并非成于一时一地,大多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其中有的可能别有寄寓,也可能以恋爱本事为依托。情思婉转沉挚,辞藻典雅精丽。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以命名为“无题”,这是一类;还有一类无题诗,是用篇首或句中二字为题,如《锦瑟》、《碧城》。 浓烈而凄清构成了无题诗的情感基调。
所谓浓烈,是说它绝不作浮泛的情语。它将既深且专的情剖露于人,将最痴情处指点于人。这是用整个的青春与生命去追求的爱,是刻骨铭心、绝不自解也无法解脱的生死恋。
李商隐的无题诗 所谓凄清,就是说,无论诗中的相思与追求是怎样的一往情深、缠绵萦回,那结果却总是伤怀,总是无望,总是迷茫!就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谁又能不为这种凄婉又真挚的爱情追求所打动呢?李商隐的无题诗无 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无 题
这是一首爱情诗,抒写了难舍难分的爱情心理,在悲痛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著精神,感情细腻丰富. 聚首多么不易,离别更是难舍难分; 暮春作别,恰似东风力尽百花凋残。
春蚕至死,它才把所有的丝儿吐尽; 红烛自焚殆尽,满腔热泪方才涸干。
清晨对镜晓妆,唯恐如云双鬓改色; 夜阑对月自吟,该会觉得太过凄惨。
蓬莱仙境距离这里,没有多少路程, 殷勤的青鸟信使,多劳您为我探看。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新意:比喻人们为某种理想而执着追求。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现在人们赋予了它是什么意思? 原意:比喻恋人别后相思之苦 赠别(杜牧) 多情却是总无情, 唯觉尊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相见难 别亦难
蚕丝尽 烛泪干云鬓改 月光寒
无多路 为探看刻骨铭心相思细致入微的体贴执着追求的信念总结诗歌锦 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哀怨的基调:
迷离的意境:温故·知新诗歌多抒写时代乱离的感慨和个人失意的心情。诗歌在情景叙写上常常打破时空次序,虚实结合,营造的是一种朦胧的境界。无题二首(其一)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朗读·背诵昨夜星光灿烂,夜半却有习习凉风; 我们酒筵设在画楼西畔、桂堂之东。 身上无彩凤的双翼,不能比翼齐飞; 内心却象灵犀一样,感情息息相通。互相猜钩嬉戏,隔座对饮春酒暖心; 分组来行酒令,决一胜负烛光泛红。 可叹呵,听到五更鼓应该上朝办公; 策马赶到兰台,象随风飘转的蓬蒿。首联追忆昨夜相会。昨夜:星辰、轻风
画楼、桂堂幸福时光(往日)(蕴涵着诗人对韶光易逝、盛筵难再的感慨)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颔联 表现了诗人对爱情的体验与理解。彩凤比翼双飞,是美满爱情生活的象征;以灵犀比喻双方情感的相通,展现心灵的感应和情意的契合,虽然二人各在一方,但心却是息息相通。写今宵相思之情。无飞翼有灵犀突出身受阻隔的痛苦表明心有默契的喜悦比兴手法
悲喜交集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颈联
隔座送钩
分曹射覆

色调热烈宴会游戏描写宴会情景酒暖暖度感觉环境气氛
温和安逸灯红暗示当时诗人的甜蜜欣漾的情态。(亦可理解为今晚的宴会,以热闹情景反衬诗人内心的寂寞.)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尾联叙述天亮分别“应官”应付官差,包含着无可奈何、百无聊赖的心境“嗟”写出了人居下位,身不由己之感,充满了理想破灭之感“转蓬”一种很小很轻的草,随风四处飘转。古歌常以它来比喻飘零的生活,李商隐在这里也通过这一意象揭示了自己的人生境况。 嗟余听鼓应官去,
走马兰台类转蓬。 这首诗写对昨夜相知相会而今日很快分离的情人的思念之情。无题二首(其一)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领悟主旨李商隐诗歌对后世的影响: 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缺点也较为明显,主要体现在比兴寄托等艺术技巧上刻意追求,导致他的诗歌典故堆砌,晦涩难懂,令人费解。过份追求词采华丽,使诗歌思想性削弱,出现华而不实的倾向。不过,他的诗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的分量是极为重要的,他本人在我国文坛上也享有极高的声望。特别是他的爱情诗,对后代有很大的影响,从晚唐之后的历代诗人,或多或少在诗的风格上都受到他的消极或积极影响。特别是唐宋婉约派词人,以及元明清时的爱情曲作家,都不断地向他学习、借鉴。纵观古代文学史的发展,李商隐的诗歌的独特境界最大的贡献,莫过于形成了古代诗词婉约派的一大风景。 课件16张PPT。相见欢李煜《独上西楼》音乐欣赏作者介绍作者简介 李煜 ,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史称南唐后主。即位后对宋称臣纳贡,以求偏安一方。生活上则穷奢极欲。?975年,宋军破金陵,他肉袒出降,虽封作违命侯,实已沦为阶下囚。他精于书画,谙于音律,工于诗文,词尤为五代之冠。前期词多写宫廷享乐生活,风格柔靡;后期词反映亡国之痛,题材扩大,意境深远,感情真挚,语言清新,极富艺术感染力。后人将他与李璟的作品合辑为《南唐二主词》。写作背景亡国前耿于享乐、亡国后溺于悲哀,这就是李后主的一生。南唐亡国降宋后,李煜被幽禁在汴京的一座深院小楼中,过着终日以泪洗面的凄凉日子,《相见欢》写的就是这种囚禁生活的愁苦滋味。《相见欢》为词牌名。
写作背景朗诵欣赏默默无言,孤孤单单
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
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冷月相伴
低头望去只见梧桐寂寞地孤立院中
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
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离别之苦
那悠悠愁思(丝)缠绕在心头
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疏通大意词句赏析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无言”不愿说,无人说,说了也无人理解,说又何用。
“月如钩”残月象征着亲人的离散。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寂寞着”和“被锁者”非“梧桐”和“清秋”,而是词人自己。这几句词情景交融,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词人被幽囚,亡国之后失去自由的寂寞愁苦之情。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头。这几句词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把抽象的离愁当作剪不断,理还乱的丝缕来写,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愁思的纷繁和难以解开,使人仿佛看到离愁就象一团转动的乱丝,紧紧盘绕着人,而无法摆脱。理清思路词的上片主要通过写词人的眼中之景,渲染了一种孤寂凄凉 的环境气氛,表现出词人幽囚生活的寂寞和愁苦。
词的下片词人直抒胸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自己对愁的深刻体验。主题探究本首词从渲染孤寂凄凉的环境气氛入手,形象生动地展现了词人心头无法解脱的愁苦之情。开拓延伸说出你所积累的写愁的古诗词名句,看谁说多。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诗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
试问闲愁有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晏殊《蝶恋花》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
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李煜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柳咏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李煜《胭脂泪》欣赏课件24张PPT。登飞来峰王安石重庆观音桥中学
陈 南 1. 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 2. 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 ???3.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 学习目标欣赏图片,导入课文走近作者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听读课文,用“ / ”划出诗句的节奏。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1. 飞来峰:就是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2. 千寻塔:形容塔很高。古代一寻等于八尺。 3. 缘:因为。 4.鸡鸣见日升:鸡鸣时可以望见太阳升起。 注释 飞来峰顶耸立着千寻的高塔,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听说塔上鸡叫时能看见朝阳升起。 不怕浮云遮住远望的双眼, 只因为身体站在山的最高峰。 译一译1.再读课文,分析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首句紧扣诗题下笔,点明了地点,并用“千寻”二字言其高。 第二句紧承首句,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 三、四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合作探究 2.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生活哲理,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的? 合作探究王安石一生都致力于变法革新,他满怀着要求改变现实的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雄才大略。此时,当他登上塔顶,联想到鸡鸣日出时光明灿烂的奇景,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自己前途的憧憬与展望。请同学们放声朗读,把诗人的这种感情读出来。写作背景 诗人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思想,并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简言之,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试想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难道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
3.说说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①②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 (描写景物——充满生机)③④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抒发情怀——踌躇满志) 合作探究4.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这首诗的主旨。 本诗表现了作者高瞻远瞩的思想理念,和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合作探究  1、王安石_______(朝代)杰出的______家,______家,______家,散文成就很高,为___ ___之一。  2、解释加线字的意思   ①千寻塔(?  )②闻说鸡鸣见日升(   )  ③不畏浮云遮望眼( ?)④只缘身在最高层(   )竞赛活动  北宋  政治  思想  文学  唐宋八大家   指应天塔  这里是“听到”的意思  怕  因为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自由抢答下列问题。 3、“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一句采用(   )手法,点明飞来峰,千寻塔的高峻陡峭。 
4、《登飞来峰》中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踌躇满志的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
再从你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句借物抒情的句子。_______ _______夸张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竞赛活动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自由抢答下列问题。 5、《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6、《登飞来峰》中蕴含深刻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自由抢答下列问题。竞赛活动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
在最高层。 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说一说自己登山观景的体会。
2.熟读背诵,进一步品味哲理之妙。 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