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我与地坛》课件(共40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5.《我与地坛》课件(共40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08 18:51: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史铁生
我与地坛
这,是一张轮椅,一张简简单单,普普通通的轮椅。它代表着一种沧桑、一种磨难。
这,是一个坐在轮椅上、绝不平凡的人。
从这张相片我们可以看出,他拥有一种乐观、一种豁达。
以后陆续发表了多篇小说。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1983年 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专业作家,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代表作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合欢树》等。
史铁生 (1951年1月4 日—2010年12月31日 )
北京市人,当代著名小说家,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1969年去延安地区插队落户。 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厂工作。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
史铁生是当代最有思想深度的作家之一。他这样解释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的心魂,看这心魂的可能与去向。”这也是作者对他作品最好的诠释。
史铁生的所有作品,均贯穿一点,就是对“生命的解读”,本篇尤其如此,阅读本篇,就是跟随作者去阅读生命。
史铁生知青照
学习目标
一、 体味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     理解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
二、明确景物描写对表达主题的作用,从中体会地坛对作者的影响,把握散文的“神”
三、品味作者深沉抒情、细密周到的语言
第一课时
读准字音
1 沧桑(cāng sāng):
2 剥蚀(bō shí):
3 坍圮(tān p ):
4 亘(gèn)古不变:
5 捋(lǚ):
6 肆意:
7 落寞:
8 猝(cù)然:
9 纷纭:
10 恍惚(hu ng hū):
11 恪(kè)守:
12 焦灼(zhuó) :
13 熨(yù)帖:
“沧海桑田”的略写。喻世事变化很大。
物质表面因风化而损坏;侵蚀。
坍:倒塌;圮:毁坏。因倒塌而毁坏。
自古以来一直都没变化。
用手指顺着抹过去。
不顾一切由着自己的性子(去做)。
寂寞;冷落。
突然,出乎意外。
多而杂乱。( 指言论、事情方面)。
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
严格地遵守。
非常焦急。
舒服,舒适。
初读课文,感受史铁生
1. 找出作者思想情感变化的词语和句子,概括史铁生的心路历程。
速读感知
问题一:“我”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如何?阅读课文第一节、第五节的第一句话,说一说作者与地坛的遭遇有何相似之处?
问题二: 当时作者在地坛里思考着什么问题?结果如何?
问题一: “我”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如何?阅读课文第一节、第五节的第一句话,说一说“我”与地坛的遭遇有何相似之处?
颓废、迷惘
我…… 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 荒芜冷落得如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
地坛被人遗弃
我被社会遗弃
同病相怜
为什么来这个世上?
怎样活?
是否该去死?
地坛的沉思

人的出生是上帝交给人的一个事实,不受人的控制,而且只要出生就必定会死亡,不必着急。从此,他摆脱了自杀的念头,走出了死亡的阴影。
问题二:作者在地坛里思考着什么问题?结果如何?
作者的沉思……
我该不该去死?
我为什么要出生?
我应该怎么去活?
死,应该顺其自然
无须思考
地坛的述说
详读细品
地坛是如何帮助作者走出困境的?从课文的景物描写中体会地坛对作者的影响。
地坛在不断地变化中显现出永恒的一面,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永恒。尽管十五年来地坛不断地被不懂其价值的人雕琢、破坏,但生命自身的力量在每一个细微处渗透出来,直达人内心的深处。无论是赋予万物生机的太阳,还是一群高歌的雨燕;无论是孩子的脚印,还是默默伫立的古柏;甚至暴雨前草木泥土的芬芳,甚至秋风忽至时落叶的歌舞与气息,都深深地打动 “我”;最博大与最纤细,最沉静与最轻盈,最古老与最年轻,都在地坛里留下了只属于自己的身影; 地坛上不断上演着季节的离去与来临;所有这一切都鉴证了生命本身的律动的真实。
研读探讨
作者说“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两句话有什么区别?
前半句以“我家”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地坛。后半句以“地坛”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我家”。二者变化实质上表现了作者的心路历程。
研读探讨
作者说“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两句话有什么区别?
前半句以“我家”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地坛。后半句以“地坛”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我家”。二者变化实质上表现了作者的心路历程。
精读课文,剖析史铁生
小组交流,地坛是怎样影响史铁生的?
身体残废
被社会遗弃
废弃 古旧 荒野
荒芜
不衰败
古柏 野草 蜂飞 蚁动 ……生生不息
死 活

残疾但不颓废
劫难
不改变
被 肆 意 雕 琢
落日 雨燕 脚印 古柏 气味……生命律动
身残志不残
死是 活着
必然降临 是一种
的节日 幸福

颓废
豁 达
顽强
比较阅读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象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郁达夫《故都的秋》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朱自清《荷塘月色》
借鉴文章中某处景物描写,写一段文字描写自己的心灵家园,不少于150字。
仿写课文,致敬史铁生
第二课时
概括母亲的形象
她是一个 的母亲
思 考
善解人意、疼爱、理解、体谅、
宽容、痛苦、担忧、惊恐、
默默承受、坚忍
1、在(二)1段中,作者说“给母亲出了一个难题”,你能具体说一下吗?用课文的原文回答。
体会其中的意味。
  她知道……她知道……她知道……她又担心……她只是不知道……
2、母亲是怎样面对这样的“难题”的?用原文回答。
“这苦难只好我来承担”
3、从母亲对待“难题”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一位疼爱儿子,而且能够理解儿子的母亲,是一位注定活得最苦的母亲,是一位意志坚忍的母亲。
4、这样的一位母亲给作者留下了什么?用课文原文回答。
  “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作者为什么要写母亲?
  写母亲,实际上是写“我”对母亲的“理解”,对母亲对待生命、对待命运的态度的“理解”。母亲的“活法”就解答了自己应该怎样活、怎样面对命运、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
文章是如何来写母亲的形象的?为什么这样写?文中几次出现“现在我才想到”、“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之类的话,表现的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并不是直接表现,而是通过自己心灵的对话,自问自思从我理解母亲对我的爱展开。反复写表明对母亲的深深的歉意,自己痛彻心肺的悔恨与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
我们怎么来理解这些“脚印”“车辙”“我”“地坛”以及“母亲”的关系?
  处处的脚印,也就是处处的关爱与牵挂。暗示出我的成长处处都离不开母亲的启发,就如同是地坛给予作者的生命的启示一样,在作者的心里,母亲已经和地坛融为了一体,和作者的坚忍果毅的生命融为了一体。
母亲伴随了作者对生命思考,在最后一段有一句形象的表述,请集体朗读。
  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作者从地坛“荒芜并不衰败”的景象中感悟到:
要珍爱生命,要体味人生。
从母亲的一生中他悟到:
要有坚忍的意志,要理解他人。
地坛    珍爱生命     
      体味人生
“我”
          坚忍的意志 
    母亲   理解宽容
母亲
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 /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 /你爱吃的(那)三鲜馅有人(他)给你包 /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 /啊 这个人就是娘 /啊 这个人就是妈 /这个人给了我生命 /给我一个家 /啊不管你走多远 /无论你在干啥 /到什么时候也离不开/咱的妈
你身在(那)他乡住有人在牵挂 /你回到(那)家里边有人沏热茶 /你躺在(那)病床上有人(他)掉眼泪 /你露出(那)笑容时有人乐开花 /啊 不管你多富有 /无论你官多大 /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忘/咱的妈
真的爱你
真的爱你 beyond
词:小美 曲:黄家驹
无法可修饰的一对手/带出温暖永远在背后/
总是罗嗦始终关注/不懂珍惜太内疚/
沉醉于音阶她不赞赏/母亲的爱却永远未退让/
决心冲开心中挣扎/亲恩终可报答/春风化雨暖透我的心/一生眷顾无言地送赠/
是你多么温馨的目光/教我坚毅望着前路/
叮嘱我跌倒不应放弃/没法解释怎可报尽亲恩/爱意宽大是无限/请准我说声真的爱你/
仍记起温馨的一对手/始终给我照顾未变样/
理想今天终于等到/分享光辉盼做到/
在突然而至的人生悲剧面前,有着相当文化修养的史铁生,产生这样的信息:“我们不能指望没有困境,可我们能够不让困境扭曲我们的智慧。”他的作品带来了肌体健全的作家所不能具有的抚慰人类灵魂、振奋人的精神的热力。
——摘自《20世纪中国作家心态史》
请谈谈你对生命中的苦难的看法。
事例1:Turia Pitt,来自澳大利亚,1987年出生,身材高挑,面容姣好。她曾经是一名兼职模特,入围过“2007年澳大利亚地球小姐”。这位热爱运动的阳光少女,本是一名矿业工程师。2011年6月5号,Turia的马拉松比赛日,突发的森林大火瞬间将她裹入火海,全身65%的皮肤被烧焦,面部更是彻底毁容,10根手指只剩畸形的3根。男友和家人不离不弃的陪伴,温暖了Turia的心,然而一百多次手术和漫长的康复过程,让Turia极度痛苦,无数次她都喊着“我很累,我真的想放弃了。”男友的爱让她不再抱怨、不再喊疼,全心全意投入到康复训练,从零开始学习行走、站立。为了激励自己,特意穿上“Never never never give up”的战袍(永永远远都不放弃)在大家的鼓励下,她摘下面具。
要想重返马拉松赛场,她还得经过更大强度的锻炼。躺了近一年,身体的协调和感知急速下降,没有其他捷径,只有:苦练。练到吐,练到晕倒,也不停息。2014年,她自信满满地出现在赛场。半马跑出1小时40分钟的好成绩。健身、攀岩、游泳···她一样不落,
Turia成为人们心中的楷模,她开始登上杂志封面。和安吉丽娜朱莉夫妇一道,参加慈善活动,鼓舞那些遭受命运重创的人们。她顺理成章地成为中小学生最受欢迎的偶像。如今Turia顺利产下一名男婴,他们给孩子取名Hakavai寓意“希望”。任何时候,再难,也不要放弃生的希望,生生所以不息。
事例2:美国加州的一位模特在1983年出了车祸,摔断了被她视为最大本钱的两条腿,她并没有绝望,而是充满信心地来关心周围的事情。当她以轮椅代步时,她发现自己使用的轮椅很不方便,就找了两位从事工程技术的朋友改良其功能,将它变为很好用的轮椅,并推销给残疾者使用,不到两年,她的公司已经成为加州业绩最好的公司之一。
事例3: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腹地,有一片纯沙漠地
带。所谓的纯沙漠,就是年降雨量不足一百毫米,
又没有水灌溉的地方。然而,就在这无雨无水,干
旱,盐碱,人称“死亡之海”的沙漠里,却有着一种
古老树种----胡杨树。无论是站着的胡杨还是身躯
弯曲或者扑倒在地的胡杨,在它的脚下,均不见有
一棵小草在生长。干裂得张着大口的地面上,弧形
的裂纹,一环套一环,直接苍天。胡杨树,千年不
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朽。面对不幸,面
对坎坷,它们竭尽全力抗争,显示出生命超乎异常
的伟大。
事例4: 21岁时经商失败,22岁参选州议员失败,24岁经商又失败,26岁丧妻,他伤心得几乎崩溃。到 49岁时,他先后经历了10次竞选失败,但他并不气馁,到52岁时,终于当选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 。
事例5:桑兰,著名体操运动员,被誉为中国的“跳马王”。但,这是在1998年7月21日。那是在美国纽约,第四届友好运动会的体操赛场。只是一次赛前训练,17岁的桑兰的一个没有做完的手翻转体动作,结束了她的体操生涯,她的伤势异常严重:第5-7颈椎呈开放性、粉碎性骨折,百分之七十五错位,中枢神经严重损伤,双手和胸以下失去知觉。但从她醒来之后,就没有流过一滴眼泪,从她重新面对公众的目光那一刻起,她的面容就永远浮现着灿烂的微笑。但她站起来,就读于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的人生画卷正在展开。2002年进入北京大学新闻系攻读学士学位,2007年7月从学校毕业。2008年成为北京申奥大使之一,同年担当北京奥运官方网站特约记者。
笑对苦难
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的生着,以便不断的去看它。不是不断的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心魂,看这心魂的可能与去向。”
仿写课文,致敬史铁生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