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我与地坛
史铁生
1.品味文章语言,理解地坛和母亲对作者生命求索的启示。
2.参悟生命意义,树立积极向上的生命观。
学习目标
尼克·胡哲
天生没有四肢,但是骑马、打鼓、游泳、足球,样样皆能。拥有两个大学学位,是企业总监。“没有四肢的生命” 组织创办人、著名残疾人励志演讲家。
千手观音
邰丽华---聋哑人舞蹈家
“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从不幸的谷底到艺术的巅峰,也许你的生命本身就是一次绝美的舞蹈,于无声处,展现生命的蓬勃,在手臂间,勾勒人性的高洁,一个朴素女子为我们呈现华丽的奇迹,心灵的震撼不需要语言,你在我们眼中是最美。
史铁生:勇敢地和命运抗争的人
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清华附中毕业,18岁去延安插队。
21岁生日那天,因腿疾住进医院,从此他再没站起来。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
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其作品以关注人生的独特主题和风格引人注目,多次在全国获奖,并有英法日文译本在国外出版。
主要作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合欢树 》《插队的故事》《务虚笔记》《我与地坛》《命若琴弦》《病隙碎笔》等。
史铁生近照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史铁生突发脑溢血逝世了。而再过5天便是他的60岁生日,他没能走完一个甲子。某种意义上,这似乎是可以理解的,—甲子意味着完满,而史铁生一生与完满无缘。残疾是命运赐予他的一份不能推辞的礼物,他的思考、他的写作,以及他通过近四十年的沉思建筑而成的整个精神世界,都是从残缺和死亡出发。
——南都周刊记者 洪鹄
地坛
地坛,又称方泽坛。建于明代嘉靖九年,是明清两代帝王祭地的场所,也是我国最大且是唯一现存的祭地之坛。
辛亥革命后祭祀活动废止。1925年开辟为公园,“文化大革命”期间因遭毁弃及疏于管理等原因,园址荒芜。1981年开始大面积修护,2006年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第一部分:地坛之缘
1、作者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来到地坛的?
2、作者与地坛之间有怎样的缘分?他为什么十五年来总喜欢待在地坛?
3、作者在地坛中看见了什么?这给他带来怎样的影响和感悟?请结合课文第3、5、7段的景物描写体会地坛对作者的影响。
读第一部分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1、作者是什么样的情况下来到地坛的?
“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地让我残废了双腿”,“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
在人生失魂落魄、颓废、迷惘的时候
2、作者与地坛之间有怎样的缘分?他为什么十五年来总喜欢待在地坛?
(1) 地坛离“我”家很近,而且搬家是“越搬离它越近”
地坛与作者有着相似性,两者同病相怜
”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荒芜冷落,被人遗弃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失魂落魄,被社会遗弃
2、作者与地坛之间有怎样的缘分?他为什么十五年来总喜欢待在地坛?
(2) “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里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地坛,是作者逃避残酷而痛苦的现实世界的宁静去处。
“十五年了,我还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地坛是作者静思,与灵魂共处的去处。
(1)“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檐头浮夸的琉璃……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3、作者在地坛中看见了什么?这给作者带来怎样的影响和感悟?
地坛人为的、表面的浮华被无情的岁月剥蚀殆尽,但园中的柏树“愈见苍幽”、野草荒藤“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是一种生命力的表现,它以它生命的本真使我平静下来,开始思考人生。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
一个人更容易看见自己的身影。
(2)蜂儿、蚂蚁、瓢虫、蝉蜕、草木竞相生长。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3、作者在地坛中看见了什么?这给作者带来怎样的影响和感悟?
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
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 ,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3)落日余晖、雨燕高歌、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苍幽的古柏、草木泥土的气味、落叶。
3、作者在地坛中看见了什么?这给作者带来怎样的影响和感悟?
地坛在不断的变化中显现出永恒的一面,让作者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永恒。尽管十五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地坛不断地被不懂其价值的人雕琢、破坏,但生命自身的力量在每一个细微处渗透出来,直达人内心的深处。
3、作者在地坛中看见了什么?这给作者带来怎样的影响和感悟?
荒芜冷落的地坛中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使我平静下来思考人生
“蜂儿”“蚂蚁”“瓢虫”等一个个鲜活灵动的生命
每个细小的生命都有自身的价值
落日灿烂,雨燕高歌,孩子的脚印等景物
生命的活力与永恒
古老荒芜
并不衰败
落魄绝望
发现生命的美丽
虽处逆境不应颓废
地坛
“我”
第二部分 地坛之思
感知课文的第二部分
问题1:文中写了母亲的哪些行动,体现了母亲对
儿子怎样的感情?
每次我要去地坛时,她无言地帮我备,帮助
我上车……
送我出门,经常去找儿子……
母亲对儿子的担忧
母亲对儿子的理解
送
冷静
清醒
忧
找
心理矛盾
回(悄悄转身)
冷静
清醒
理智而深沉的母爱
苦难而伟大的母亲
在 —— 忧—— 关爱
久在 —— 找—— 坚忍
我 母亲
去 —— 送 ——理解
问题2:结合课文以及对问题1的分析,思考母亲的形象。
明确:母亲整日整夜处于惊恐痛苦之中,默默忍受着活着不如离开人世的痛苦,表现出了坚强的意志和惊人的毅力,她无私地奉献着毫不张扬的母爱,以行动感染熏陶着残疾的儿子。因而母亲是一位平凡、苦难、坚强而又伟大的女性!
文中的母亲
是怎样的一位母亲?
是一位既疼儿子又理解儿子的母亲
是一位坚忍的母亲
是一位活得最苦的母亲
是一位不幸的母亲
是一位不张扬爱的母亲
文章是如何来写母亲的形象的?文中几次出现“现在我才想到”、“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之类的话,表现的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文章没有正面直接描写母亲,而是通过自己的心灵对话、自问自思、逐渐理解母亲对我的爱来写母亲的。表明对母亲的深深的歉意,自己痛彻心肺的悔恨与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
这样写文章真诚动人。
问题3:我从母亲身上获得了什么人生启示?
明确:苦难的命运,坚韧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母爱,为所爱的人承受一切苦难,为所爱的人献出一切爱,坚定地生活下去。也就是说,母亲的“活法”,母亲对待苦难的态度,母亲对待儿子的爱,让作者明白了面对苦难应该怎样活下去。母亲教会了作者如何面对苦难,这也是作者对生命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问题4:作者逐渐领悟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领悟到创作也“并不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你认为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
明确:母亲只是以她“艰难的命运、坚韧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在暗中默默地鼓励我勇敢地活下去,找到一条“走向自己幸福的路”。
问题5:怎样理解文章最后提到的“这园中不单处处都有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句话?
明确:作者回到园子中认识到园中处处都有过“母亲的脚印”,处处都有母亲的牵挂与关爱。这样的总结,暗示了“我”的成长时时处处离不开母亲的启发,母亲与地坛已经合二为一,融为一体,也早与“我”融为一体。
作者对于死的理
解是怎样的
在园中景象的感召下
我开始长时间地思考: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是一个不再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是怎样教会我的?
母亲教会了我什么?
母亲
母亲的活法:以坚忍的意志面对苦难
怎样活?
解 答
我
面对苦难
坚忍
伟大
思考:两个部分,一写地坛,一写母亲,二者究竟有什么关联?
二者都对作者生活下去起了很大作用,一个让作者感悟生命应该乐观、坚强、豁达,一个用自己的言行让作者感受到爱抚并鼓起生活的勇气。她们都是作者由自伤走向自强的精神源泉。
地坛是史铁生获得生存的地方,也是他感受母爱最深的地方,地坛是我的地坛,也是我和母亲的地坛。
母爱是毫不张扬的,是无私的、崇高的。它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
同学们,你们努力学习就是对母亲最好的报答。以优秀的品格、优异的成绩回报我们的默默关爱、毫不张扬的母亲;以高尚的品德、渊博的知识报效我们母亲!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