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我
与
地
坛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
2.感悟生命的真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品味文章沉静、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通过文本诵读等方式感悟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理解母亲的关爱。
知人论世
史铁生
(1951—2010)
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初中。18岁去延安插队,因腿疾住进了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也没有站起来。
史铁生面对残疾,曾一度彷徨苦闷,甚至想到了自杀,但最后还是面对困难,勇敢地活了下来。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拿起笔走上了中国文坛,1979年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了《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山顶上的传说》等多篇小说。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了1983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一举成名,从残疾临时工成为一名专业作家。后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作品以关注人生的独特主题和风格引人注目。
主要作品有: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合欢树 》、《插队的故事》、《务虚笔记》、《夏日的玫瑰》、《我与地坛》、《命若琴弦》等。其中《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景点作品”。
“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名字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的去看它,不是不断的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踌躇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灵魂,看这灵魂的可能与大向”
——史铁生解释他的名字
话剧人生
铁生喜欢北京人艺的话剧,只要身体条件允许,他都会满心欢喜地前往剧场。有几次,我在剧场内见到他,他都是提前做好各项准备的样子,首先是要保证当日中午睡上好觉,下午坚决拒绝朋友来访或再三说明,尽力减短交谈时间,以储备晚间看戏的精力。看戏时,轮椅车旁挂着一个水壶,着装也是少有的利落整齐。未等开演,他就焦急地摇着车开到第一排侧边,恭恭敬敬地守候着铃声响起。
人物轶事
《我与地坛》发表于1991年《上海文学》第一期。此时史铁生40岁,四十是一个充满迷惑与智慧的人生阶段。史铁生正是在这种状态下,写下这篇寓哲理与诗情为一体的散文。
写作背景
“我”是作者自己,即史铁生。
“地坛”,即方泽坛。
解题
地坛又称方泽坛,在中国北京安定门外,是明世宗以后明清两代皇帝每年夏至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地坛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1530),是中国现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坛。坛内总面积37.4公顷,呈方形,整个建筑从整体到局部都是遵照中国古代“天圆地方”“天青地黄”“天南地北”“龙凤”“乾坤”等传统和象征传说构思设计的。地坛现存有方泽坛、皇祇室、宰牲亭、斋宫、神库等古建筑。
了解“地坛”
地坛鸟瞰图
地坛牌楼
整体感知
“我”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如何?阅读课文第一节、第五节的第一句话,说一说作者与地坛的遭遇有何相似之处?
问题一:
当时作者在地坛里思考着什么问题?结果如何?
问题二:
“我”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如何?阅读课文第一节、第五节的第一句话,说一说作者与地坛的遭遇有何相似之处?
颓废、迷惘
我…… 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 荒芜冷落得如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
同病相怜
地坛被人遗弃
我被社会遗弃
问题一:
问题二:当时作者在地坛里思考着什么问题?结果如何?
问题二:
地坛的沉思?
人的出生是上帝交给人的一个事实,不受人的控制,而且只要出生就必定会死亡,不必着急。从此,他摆脱了自杀的念头,走出了死亡的阴影。
为什么来这个世上?
怎样活?
是否该去死?
作者的沉思……
我该不该去死?
我为什么要出生?
我应该怎么去活?
死,应该顺其自然
无须思考
地坛的述说
请同学们借助网络、书籍、学案等,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阅读时,圈点勾画精彩句子和关键语段,找出你认为最美的几幅画面并给予命名,体味画面特点,思考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些画面的。完成下面的表格。
阅读时,圈点勾画精彩句子和关键语段,完成自主任务单
任务单:
自主学习任务单 《我与地坛》 内容 作者生平 时代背景 景中画面 画面特点 作者情感 表达技巧
“地坛离我家很近”:以“我家”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地坛。“我家离地坛很近”:以“地坛”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我家”。
前二十年,作者的生命按常态进行,自然是以家为中心。20岁时突至的疾病使作者的人生道路急转直下,作者为了排解内心的苦闷与困惑,来到地坛,又在地坛的启示下完成了对生命的新认识,地坛已经成为作者精神的家园,灵魂栖息的所在。作者这样写二者的变化实质上表现了他的心路历程。
1.“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两句话有什么区别?为何要强调这种区别?
文本探究
地坛作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地神的神圣场所,曾有过怎样的繁华与辉煌,不难想象。可经过四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如今却冷落如一片野地,由盛到衰;
史铁生在风华正茂的20岁忽然残废了双腿,由健全到残缺。相同的命运轨迹,令他对地坛产生了一种同病相怜、惺惺相惜之感。只有在地坛沧桑、宁静的怀抱里,他那颗颓废绝望的心才能找到心灵的抚慰。
2.分析作者为何“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识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它。”?
文本探究
3.阅读第5段的景物描写,完成下表。
景物特点 生命启示
(1)蜂儿:
(2)蚂蚁:
(3)瓢虫:
(4)蝉蜕:
(5)露水:
景物特点 生命启示
(1)蜂儿:“稳稳地” 生活得优雅、淡定、从容
(2)蚂蚁:①“摇头晃脑”“捋着触须”;②“转身”“疾行” ①生活得快乐、悠闲、自在;
②说明它充满活力,充满信心,有目标
(3)瓢虫:先是“爬”,接着是“祈祷”,最后是“升空” 按自己的方式,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无拘无束,自由,靠自己的力量行动来改变自己的生活轨迹
(4)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 要获得重生、新生,需要耐得住寂寞,必须像蝉一样经历蜕壳的煎熬
(5)露水:“摔开万道金光” 虽微小、短暂,但即使面临死亡也精彩度过,而不是消极等死
①说明地坛是破败、荒芜、古旧的,同时又宁静,充满活力、生气。
②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情绪背景”,在那样一个安谧、沉寂、荒芜的背景上,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
③地坛是对“生命”和“世界”的解读,也是作者的解读,让作者获得新生。
4. 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作者在生命最美好的年华瘫痪了,内心备受折磨,在“生”于“死”的矛盾中苦苦针扎。在来到地坛之后,看到了荒芜但不衰败的地坛景象,获得了对生命的重新思考,知道了“死”的必然之后,决定坦然面对不幸,思考“生”的问题。
5.怎样理解“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母亲是一位“疼爱”而且能够“理解”儿子的母亲,是一位注定“活得最苦”的母亲,而且是一位“意志坚忍”的母亲。
6.在作者的心目中,“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母亲不仅要承受“我”的痛苦,还要承受不能将这种痛苦现于形色的痛苦。
7.你是怎样理解“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这句话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我”的每一寸进步都凝聚着母亲的心血,孩子不管走到哪里,都走不出母亲的心。母亲的关爱像一颗会发芽的种子,不知不觉它就埋入了土地,然后潜滋暗长。直到有一天,成熟了的心灵才突然发现,母亲的爱原来已经长成了一棵苍翠的松柏,一直为“我”遮风挡雨。“我”在此时的顿悟与这一部分的首段“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遥相呼应,完成了作者对母爱的诠释。充分传达出“我”的懂得与后悔。
9.“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句话有何含义。
“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句话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
母亲与地坛融为一体,一起融入了我的生命。阅尽沧桑的地坛以宽阔的胸怀静静地接纳包容了曾经痛不欲生的我。
历尽苦难的母亲以聪慧坚忍的关爱默默地理解容忍着茫然失措的我。
没有地坛我不知道该不该活下去,什么是生命的意义;没有母亲我不知道该怎样活下去,如何实现生命的意义。
10.我”、地坛、母亲三者是怎样的一种联系?
明晰主旨
这篇散文通过写作者与地坛的关系,表达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感悟;
通过写母亲,抒发作者对母亲的感情及他所体悟到的母爱。透过这些朴实、纯净的文字,我们可以感受到史铁生的精神魅力,以及他澄净的思想和深切的感悟带给我们的启迪和思考。
拓展训练
请你以“珍爱生命”、“善待生命”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