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我与地坛》课件-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5.《我与地坛》课件-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共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4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08 18:58: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我与地坛
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借助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写作着的心魂。
——史铁生
我与地坛
史铁生(1951—2010),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初中。18岁去延安插队,因腿疾住进了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也没有站起来。史铁生面对残疾,曾一度彷徨苦闷,甚至想到了自杀,但最后还是面对困难,勇敢地活了下来。
代表作有《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命若琴弦》《务虚笔记》等。其中《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景点作品”。1998年初史铁生因为尿毒症不得不依靠透析来维持生命。他是一位对生命特别有感悟的作家,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
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
“残疾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在身体上)想干什么却干不了。对于瞎子来说,无非是想看而不能看;对瘸子来说,无非是想跑而不能跑;那么对所谓的正常人,能不能说是想飞而不能飞呢?所以残疾是相对的,乐观的人不会为此而痛苦,而是更加努力地发挥自己的特质,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史铁生写给盲童朋友的信》




最艰难的岁月,他是如何走过来的?
母亲
地坛




地坛的景象 · 母亲的脚印
细读品析




活动1:朗读十五年前地坛最初的景象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到自己的身影。




“我”与“地坛”间存在一种什么关系?二者有何相似点?
……一座废弃的
古园,……园子荒芜
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
很少被人记起。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
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
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
乎什么都找不到了。
被人遗弃的古园
被社会遗弃的人
同病相怜
荒芜冷落
失魂落魄
地坛
“我”
地坛
苍凉荒芜
“我”
双腿残废
外形剥蚀 ——内在生长
要不要死?怎么活?
最狂妄的、双腿
浮夸的琉璃、炫耀的朱红、高墙、玉砌雕栏
“我”残废了
它剥蚀了、淡褪了、坍圮了、散落了




活动2:品味十五年间地坛景象的生命昭示
品味第一部分后两处写景,圈出每一个景物中蕴含相反状态的词句。(示例:落日,“坎坷”——“灿烂”)
景物 蕴含相反状态的词句
蜂儿
蚂蚁
瓢虫

露水
景物 蕴含相反状态的词句
落日
雨燕
脚印
古柏
草木泥土
落叶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地坛
荒芜但并不衰败
“我”
想关于死的事
微小的生命都努力绽放
活动2:品味十五年间地坛景象的生命昭示
品味第一部分后两处写景,圈出每一个景物中蕴含相反状态的词句。(示例:落日,“坎坷”——“灿烂”)
景物 蕴含相反状态的词句
落日
雨燕
脚印
古柏
草木泥土
落叶




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
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
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
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
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
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








地坛
任谁也不能改变
“我”
思考“怎么活”
外形被肆意雕琢
内在却自在绽放




地坛
苍凉荒芜
“我”
双腿残废
景物描写
荒芜但并不衰败
任谁也不能改变
怎么活?
要不要死?
感悟生命
“满园中散播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感悟生命
“现在我才想到,
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
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活动3:寻觅地坛母亲的脚印
“我”对母亲的回忆中,母亲对“我”有着怎样的生命意义?“我”对母亲又是一种怎样的感情?梳理表格内容,分析形象。
场景 行为 心理 形象
门口送“我”
家中等“我”
园中找“我”
想问而不敢问、无言地准备
心神不宁、坐卧难安
四处张望、悄悄转身、缓缓离去
包容、隐忍
痛苦、惊恐
惊慌、担忧
艰难的命运
坚忍的意志
毫不张扬的爱




活动3:寻觅地坛母亲的脚印
阅读文章第二部分,仿照例句,进行补写
例句:现在我才知道,母亲的脚印是( 我背后、与我保持一段距离)的,因为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担心我,但又料想我不会愿意她跟我一同去);
补写:现在我才知道,母亲的脚印是( )的,因为她( )。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心中渗透得深彻底。”
往事的追忆
如今的设想
全文阅读
地坛中的夫妇
热爱唱歌的孩子
喜欢喝酒的老头
捕鸟的汉子
上下班时间匆匆穿过园子的女工程师
成绩越跑越好却越来越不走远的长跑家
漂亮而弱智的小姑娘
全文阅读
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当然,那不是我。
但是,那不是我吗?
巴赫金:“在自己身上找到了他人,再在他人身上找到了自己”。
拓展延伸
《荷塘月色》:古典诗文中采莲热烈的景象,与朱自清严重清寂的荷塘月色形成对照;而这两种如梦般的美好,更与朱自清孤寂苦闷的内心世界形成鲜明的对照。
自然与生命的对照
《故都的秋》:在内心与现实世界的对照中,故都的秋彰显出别样的意蕴。
《赤壁赋》:大浪淘沙的赤壁与仕途坎坷的苏轼。
《登泰山记》:旅程漫漫的艰辛与日出短暂的璀璨。
作业: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铁生老师就是这样的人。
——中国传媒大学鲁景超教授
1、补充阅读史铁生《秋天的怀念》《合欢树》。
2、短文评述史铁生先生,200 ~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