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我与地坛
一:课前积累
二:课前预习
三:课堂探究
四:文本分析
五:课后拓展
课前积累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导入阅读
《老家》
站在我46岁的地方看,母亲的一生已在那一阵喜庆的唢呐声中一字一句地写好了,不可更改。那唢呐声,沿着时间,沿着阳光和季节,一路风尘雨雪,传到今天才听出它的哀惋和苍凉。
课前预习
1.走近作者
史铁生(1951—2010),中国现代作家,2002年获“华语文学
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
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
委员。1983年他因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荣获1983
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而一举成名。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务虚笔记》,散文《合欢树》《我与地坛》等。其中《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
2.背景解读
(1) 史铁生21岁的时候,双腿瘫痪,他在一段时间里精神几乎崩溃。正是在这种不寻常的心境下史铁生来到地坛。残垣断壁所显现出的历史沧桑,让作家充分感受到时间的永恒,感受到岁月流逝的无情,宇宙的浩渺和历史的凝重衬托出个人的微不足道,衬托出个人遭际的无常和偶然,它使得一切痛苦都失去了分量,而又从反面让一个不幸的人获得了解脱,得到了灵魂的皈依。
(2)地坛
地坛,又名方泽坛,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地神的场所。祭祀仪式每年夏至日黎明举行,以五岳、五镇、五陵、四海、四渎为祀,皇帝亲自拜祭。方泽坛是地坛的主体建筑,北向,为砖石结构的两层方台,水池环绕,以池名方泽而得此称谓。方泽坛下层设有四个石座,是祭祀时安放岳、镇、海、渎神位之处,坛外还设有望灯台和燎炉。
朗读课文10分钟,想一想:《我和地坛》是一个关系型题目。 “我”和地坛,文章的主要内容说的是“我”和地坛之间的故事,那“我”和地坛之间或者是地坛和“我”,到底有什么样的联系呢?
回顾“我与地坛”
走进地坛
____________的我与____________的地坛
残废
废弃、荒芜冷落
___________的我与____________的地坛
亲近地坛
颓废,迷茫
荒芜并不衰败
理清文章结构与内容:
第一部分:我与地坛——地坛给我的启迪。
1—4节:我与地坛的缘分;
5—7节:我在地坛的人生感悟。
第二部分:我与母亲——母亲对“我”的影响和激励,母亲使“我”懂得怎样生活。
第1节:过渡段;
2—3节:母亲为“我”忍受巨大的痛苦,让我们看到一个坚韧而伟大的母亲形象。
4—9节:由一个作家谈到他写作的最初动机是“为了母亲”,从而联想到自己的创作经历;
第10节:结束回忆。
对象
(一)地坛
(二)母亲
特点
荒芜但并不衰败
坚忍、毫不张扬
生命感悟
作用
生存启发
回忆课文,再次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写地坛,着重写地坛给我的启迪。
1-4小节写我与地坛的缘分;
5-7节,写“我”在地坛的人生感悟。冷静下来,专心致志地想到死和生:死是容易的,但关键是怎样活的问题。园子中的一切在撞击着我的心灵与情感,并从中找寻到活下去的勇气。
文本分析
阅读1-3段:作者是怎样巧妙地将“我”与“地坛”联系起来的?这样的开头有什么作用?
“我家离地坛很近”,而且搬家是“越搬离它越近”;
一
园子荒芜冷落,而“我”也因残废而被生活抛弃,同病相怜,两者都历尽沧桑。
二
这样的开头,为下文描写、叙事、抒情打下了基础。
文本分析
作者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去的地坛?作者的心境如何?
在最狂妄的年龄双腿残废,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忽然什么都找不到了。
写出了作者那时的孤独忧郁、颓废迷惘、痛苦自伤的心境。
【思考】分析第一部分
怎样理解“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明确:作者在生命最美好的年华瘫痪了,内心备受折磨,在“生”于“死”的矛盾中苦苦针扎。在来到地坛之后,看到了荒芜但不衰败的地坛景象,获得了对生命的重新思考,知道了“死”的必然之后,决定坦然面对不幸,思考“生”的问题。
文本分析
1、找出文章中直接描写母亲的段落,归纳作者是如何把深沉的母爱描写在默默无言中?
送我上地坛,无言目送(艰难的命运 )
在家里等我,坐卧难宁(坚忍的意志)
到地坛找我,悄悄缓缓(毫不张扬的爱)
2、母亲的每一个举动都表现了对儿子那份深沉的爱,那么对于母亲的爱,儿子读懂了吗?有何表现和认识评价?
这是一个活得最苦又是伟大的母亲.她有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
课文小结
文人讲究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文中的景物描写无疑不是作者心绪的传达。
概括来讲,这些景物描写有利的烘托了作者的心境;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特殊的背景,便于作者展开生命的思考,而且有些景物本身就是对生命对世界的形象解读。
课后拓展
《比如摇滚和写作》
那时有一个老人走来喧嚣的歌厅,走到沸腾的广场,坐进角落,坐在一个老人应该坐的地方,感动于春风又至,又一代人到了时候。不管他们以什么形式,以什么姿态,以怎样的狂妄与极端,老人都已了如指掌。不管是怎样地嘶喊,怎样地奔突和无奈,老人知道那不是错误。你要春天也去谛听秋风吗?你要少男少女也去看望死亡吗?不,他们刚刚从那儿醒来。上帝要他们涉过忘川,为的是重塑一个四季,重申一条旅程。他们如期而至。他们务必要搅动起春天,以其狂热,以其嚣张,风情万种放浪不羁,而后去经历无数夏天中的一个,经历生命的张扬,本能的怂恿,爱情的折磨,以及才华横溢却因那一条肉体的界线而束手无策!以期在漫长夏天的末尾,能够听见秋风。而这老人,走向他必然的墓地。披一身秋风,走向原野,看稻谷金黄,听熟透的果实嘭然落地,闻浩瀚的葵林掀动起浪浪香风。祭拜四季;多少生命已在春天夭折,已在漫漫长夏耗尽才华,或因伤残而熄灭于习见的忽略。祭拜星空;生者和死者都将在那儿汇聚,浩然而成万古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