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我与地坛》课件(共22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5.《我与地坛》课件(共22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08 19:02: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我与地坛 (节选)
史铁生
学习目标
1、结合作家经历及本文的写作背景,整体感知文本,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鉴赏文中的景物描写,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
3、分析作者情感轨迹,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与思考。
新课导入
一座古园历尽沧桑,仿佛只为救赎一人,苦等四百多载。时光流转,古殿檐头琉璃光华不在;门壁之上朱红谈褪色彩,高墙坍圮、雕栏散落……祭坛四周的老柏树却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坦荡自在。在这里,失魂落魄的史铁生得到了心灵的救赎,获得了生的感悟。
今天,就让我们推开古园的大门,走进史铁生笔下的《我与地坛》。
作家作品知多少
学生交流分享“我了解的史铁生”
我眼中的史铁生
学生分享,教师补充,梳理作家经历及成就。
写于1989年5月,改定于1990年1月,全文1万3千余字,共分七个部分,从方方面面写了作者自己跟地坛的关系,其中主要内容是对于人生的思考。
作者是在双腿残废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篇散文时的15年间,“就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它”。作者似乎从这座历经400多年沧桑的古园那里获得了某种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
写作背景
课前思考:
依据题目,试猜想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我”与“地坛”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初读文本,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准确,并在小组内分享你的阅读成果。
本文主要写了“我与地坛”以及“我与母亲”两部分内容,那么题目是否恰当?带着这一问题,请同学们细读课文,找寻答案。
思考与质疑
细读探究
1、“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这句话强调的中心有何不同,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2、作者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去的地坛 作者的心境如何
细读探究
4、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地坛为什么能让“我”久留,我与地坛有怎样的联系?
同病相怜

地坛
失魂落魄(腿疾)
荒芜冷落(被弃)
地坛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给“我”以怎样的启迪?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解。
荒芜但不衰败(破败、荒芜、古旧又宁静、充满生机活力。
细读探究
结合文本,谈谈你的感受。
面对荒芜却满含生机的地坛,“我”感受到时间的永恒、岁月的流逝、宇宙的浩渺、历史的凝重,个人的渺小。这使得个人遭受的一切痛苦都失去了分量,“我”在思考中获得了解脱。
地坛中自由的生命又让我参透了生命的真谛,追寻到了生命存在的意义。
我与母亲
分析母亲形象?
是一位既疼儿子又理解儿子的母亲
是一位坚忍的母亲
是一位活得最苦的母亲,一位不幸的母亲
是一位不张扬爱的母亲
情感共鸣
我与母亲的故事哪一处最令你动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你的理由。
思考感悟
为什么说母亲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 我”母亲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还要承受不能将这种痛苦现于形色的痛苦。她不但要随时准备接受儿子自杀的噩耗,还要想儿子今后的人生道路该怎样走。因此,“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再思再悟
文章为何以 《我与地坛》为题?
太阳,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它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 ——史铁生
地坛让“我”感悟生命的意义,母亲则用爱让我有了活下去的勇气。她们都是作者活下去的精神源泉,地坛是史铁生获得生存意义的地方,也是他感受母爱最深的地方,地坛是我的地坛,也是我和母亲的地坛,地坛就是母亲的化身。
作业布置
搜集励志故事,以一句话进行简要概括,形成排比式文段。
例文: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