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隋唐历史的发展脉络,认识隋唐时期制度变化创新的新成就。
选官制度 世族or庶族
三省六部制 皇权vs相权
赋税制度 人丁→财产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朝
唐朝
220
581
618
一、选官制度
战国、秦
两汉
九品中正
魏晋
科举制
察举征辟
军功爵制
世卿世禄
西周
隋唐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
标准:血缘
军功
道德,才能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赵翼《廿二史札记》
州郡中正
地方人才
中央司徒
吏部
定品
授官
选官流程
评价:前期加强了中央集权,西晋以后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废止:隋唐
朝代 科举制的创建及完善 阶段
隋 隋文帝
隋炀帝 唐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宋
明清
(二)隋唐时期:科举制
废九品中正制,始分科取士
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增加考试科目,考试分为常举、制举,以进士、明经为主
首创殿试和武举
高官主持,提高科举地位
严密考试程序(糊名法、誊录、锁院),扩大录取规模
八股取士(《四书章句集注》)
创立
发展
完善
僵化
科举制的发展过程
3、科举制的影响:
积极:
打破了门阀士族的垄断特权,扩大了官吏的来源和统治基础,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以文取士,提高了官员的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消极:明清时期八股取士,禁锢了思想,摧残了人才。
(二)隋唐时期:科举制
材料1:晚唐由名族公卿贡举进者占76.4%,至宋代跌至13%;寒族则晚唐仅占9.3%,北宋时增至58.4%。此现象不仅可以表示社会之转变,同时可以表示科举制度汲引寒士之效用,愈久而愈见。 ——孙国栋《唐宋之际社会门第之消融》
材料2: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宋)汪洙:《神童诗》
材料3: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唐太宗
二、三省六部制
魏晋南北朝
三公
九卿
皇帝
东汉
皇帝
尚书台
三公九卿
中书省
皇帝
尚书省
门下省
【曹魏】
【西晋】
西汉
秦朝
皇帝
三公九卿
中朝
三省制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演进
君权 vs 相权
1、形成过程
魏晋 三省制初成
隋朝 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
唐朝 三省六部制完善
三公九卿制
中外朝制
皇帝
中书省
吏
工
刑
兵
礼
户
【草拟诏令】
【审议封驳】
【执行】
提交上奏
同意后交予审议
封驳
审议
通过
执行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政事堂
1、三省六部制下三省的职责
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得旨,以付门下。若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唐政府如果要修缮一处水利工程,按照三省六部制,其运作流程是什么样的呢?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工部
评价三省六部制:
①三省分工明确,相互牵制,提高了行政效率。
②三分相权,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③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对此后历朝产生深远影响。
三、赋税制度
两汉
魏晋南北朝
唐初
唐中后期
租调制
租庸调制
两税法
土地制度:均田制
中国古代国家宏观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
1.沿革
十五税一
均田制:指政府不触动原有私有土地的基础上,把无主荒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农民耕种,接受土地的农民要向封疆国家交纳赋税和服役,土地只允许使用不允许买卖,实际上是一种封建土地国有制。
调(人头税):帛或布
租(田亩税):粮食
1、租调制(魏晋)
实施基础:
均田制
主要内容——以户为单位,进行征收
租
调
——纳粟
——纳绢或布
三、赋税制度(人丁→财产)
2、租庸调制(北魏至唐初)
(1)征收对象:
(2)征税类目:
21—59岁的成年男子
租——谷物
庸——不去服役的纳绢/布代役
调——绢/布
特点:以人丁为主要征税标准;贵族官僚享有免交租庸调的特权;可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
作用:以庸代役保证了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三、赋税制度(人丁→财产)
变迁:租庸调制→两税法
材料: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剧烈,户籍管理混乱,均田制逐步遭破坏瓦解,以丁和户为征税依据的赋税制度失去基础。而此时藩镇割据,赋税征敛紊乱,地方不服从中央,横征暴敛以养兵对抗朝廷,民怨沸腾,中央财政困难。大历十四年唐德宗即位,宰相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由征收鼓舞、布匹等实物为主的租庸调制,改为征收金钱为主,一年两次征税,是为两税法。
——邱作文《唐朝中期两税法改革简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中期两税法改革的原因
提示:安史之乱后,在籍户口大幅度减少,政府财政收入锐降。
材料一:“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径悉省。” —《资治通鉴》
两税法的内容:
(1)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
(2)一年分两季收税。
评价:
积极:
(1)是我国古代赋役制度的重要变革。
(2)简化了税收名目,扩大了收税对象,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3)减轻了政府对民众的人身控制,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消极:
(4)但也导致土地兼并更为严重,阶级矛盾更为尖锐。
由唐初租庸调制到唐中后期两税法
唐德宗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中央政府
选官制度
赋税制度
三省六部制
三公九卿
租庸调制(唐朝初期)
两税法(唐朝中后期)
开放公平
规范高效
务实便民
本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