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习题课件(共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习题课件(共1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9-08 16:23: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重难解读
常考突破
一 聚落分布的影响因素
重难解读
D
例1 图4-3-6是某游客旅游时拍摄的一张照片,从 中可以看出影响该聚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①地形 ②气候 ③河流 ④交通
A. 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图4-3-6
【解题思路】
第一步,根据 题干,提取信息。 根据照片,考查聚落形成的条件。
第二步,结合选项,整理知识。读图可知, 图中聚落分布在地形较平坦的山麓地带,且附近 有河流流经,因此,影响该聚落分布的主要因素 是地形和河流。
第三步,得出结论:D。
二 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聚落民居 东南亚高脚屋 西亚的村庄 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
气候特点 位于热带,全年炎热多雨 地处 热带沙漠地区,白天炎 热,昼夜温差大 位于寒带,气候严寒
建筑特点 双层木楼或竹楼,下层空着或 放杂物、养牲畜;上层住人, 风大凉爽,防潮 墙厚、窗小,厚墙利于隔热, 小窗可减少白天从沙漠地区吹 来的热风 用冰块构筑小屋,低矮无窗户, 保温效果好
聚落民居 我国西双版纳地区的竹楼 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的窑洞 我国江南地区的民居
气候特点 属热带季风气候区,终年高温, 分旱、雨季,雨季降水较多 属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 气候区,冬冷夏热,气候较干 燥,降水集中在夏季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 期,夏季降水丰富
建筑特点 就地取材,建筑特点同东南亚 高脚屋相似,既通风又防潮 利用黄土的直立性特点挖掘成 窑洞,内部冬暖夏凉 房屋多为尖顶,利于雨水下泄
D
例2 下列民居适应高温湿热环境的是( )
【解题思路】
第一步,根据题干,提取信息。“高温湿热环境”的传统民居应该屋顶坡度大,利于防潮。
第二步,结合选项,整理知识。江南民居屋顶坡度大→此地降水较多;西亚地区的建筑具有厚 墙、小窗的特征,能够有效阻挡外部热量的进入→适应当地炎热干燥的自然环境;北极地区的冰屋墙体 用厚厚的冰雪制作→便于防风保暖;东南亚的高脚屋,屋顶坡度大,墙体高大→此地降水丰富,气温高。
第三步,得出结论:D。
常考一 聚落的分布与发展
常考突破
【考图链接】 ①聚落形成的条件;②聚落的分布特点。
D
例1 读某地区乡村聚落分布示意图,回答(1)~(2)题。
(1)该地聚落总体形态及其影响因素是( )
A.团块状,气候因素
B.团块状,地形因素
C.条带状,气候因素
D.条带状,河流因素
图4-3-8
A
(2)一般情况下,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最有可能发展成为城镇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图4-3-8
解析 第(1)题,从图中看,甲、乙、丙、丁四个聚落都是沿河分布,呈条带状。第(2)题,甲位 于河流汇集处,交通便利,最有可能发展为城镇。
常考二 聚落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考图链接】 ①聚落的特点;②聚落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例2 [ 桐城中考 ] 诗人海子说:“建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下图为福建沿海某岛屿依山傍 海而建、错落有致的石厝(石厝就是当地传统民居)。当地“盛产”石头和台风。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当地传统民居的特点是( )
A.高大、顶尖、窗小 B.低矮、顶缓、窗小
C.低矮、顶尖、窗大 D.高大、顶缓、窗大
图4-3-9
B
(2)当地传统民居设计,主要是为了( )
A.防风 B.排水 C.保湿 D.除湿
图4-3-9
A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当地传统民居低矮、顶缓、窗小。
第(2)题,根据题干叙述,当地“盛 产”石头和台风,就地取材,用石头砌成的民居低矮、顶缓、窗小,能有效预防台风侵袭。
谢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