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案--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案--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08 16:23: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的选官制度、中枢机构、赋税制度的演变等重要史实,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21*cnjy*com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汉代以来,尤其是隋唐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期在承袭前代基础上进行的制度创新,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二是中枢政务机构日臻完备;三是赋税制度发展变化。各项制度不是孤立存在的,必然是互相配合、互相推动,继而构成一套完整的运转体系。【来源:21cnj*y.co*m】
【核心素养目标】l
1.运用时空定位,了解汉代、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和赋税制度的变化。(时空观念)
2.通过史料分析,比较汉、 ( http: / / www.21cnjy.com )魏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的制度,指出隋唐制度新之处,理解制度的变化和创新是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和历史理解能力。(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出处:21教育名师】
3.通过感受古代的政治智慧及其对后世的借鉴作用,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了解秦汉以来历代选官制度、中枢政务机构、赋税制度的变化,并进一步深入认识隋唐时期制度的特点及其作用。【版权所有:21教育】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汉、魏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的制度,指出制度的变化与新之处。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主题】在理清秦汉以来制度演变过程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等得出隋唐制度的创新之处。
【教学过程】
一、选官制度
时空观念
选官方式
依据血缘关系军功品行才能门第才能考试能力
标准
察举在汉武帝时形成固定制度,由郡国定期向中央推举人才(西汉时每年举1人),以及应中央政府的特殊需要,不定期推举若干专门人才。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察举标准有四条,“一曰德行高妙 ( http: / / www.21cnjy.com ),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察举虽由地方官掌握,但前提往往是被选拔人当地的士人舆论,当地舆论对所有人都有一个基本的评价,评价高者,很自然能够被推举。
——张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导论》
思考:选拔权力归属 选拔依据是什么
选拔权力:中央掌握。
选拔依据:乡里清议、德才兼备。
思考:选拔权力归属 选拔依据是什么
察举制异化
选拔权力:从中央掌握到世家大族控制
选拔依据:从德才兼备到门第门生
材料一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那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
材料二自曹操开始,尝试新的选人方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丕采纳尚书陈群的建议,设立九品中正制。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初创时期选官标准家世、道德、才能并重。这种选官制度既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
思考:阅读材料,分析汉代察举制难以实行的原因和九品中正制的作用。
原因: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世家大族操纵选官;曹丕采纳陈群的建议,设立九品中正制。
作用: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
阅读教材,归纳总结何为九品中正制 有何特点
1.含义:曹魏时期形成的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是对察举制的发展。
2.特点: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
3.标准:
家世:祖辈资历和门户名望
行状:个人品行才能
4.实质: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5.结果:随着士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在隋朝被废除。
九品中正制是针对察举制带来的选举权流失的弊病,而采取的选举改革,其目的就是将选举权收回中央,由乡里评议改为官方评议,削弱地方化的倾向。21*cnjy*com
具体方法是,每州设一大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正,每郡设中正,由当地出身的朝官中“德充才盛”者担任,负责将本地士人状况考评定级,以供吏部选官参考。中正编订的本地人材料,在技术操作上分为两项:一是“家世”,二是“状”,即对本人道德状况、才能学识的评语。然后根据“状”,参考家世,评定每个人的“品”。
——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
思考:选拔权力归属 选拔依据是什么
九品中正制初创
选拔权力:从世家大族控制到收归中央(设中正官)
选拔依据:从门第门生到家世、才能并重(定品)
中正评定人才,越来越依据 ( http: / / www.21cnjy.com )士人的家世,父祖为高官者,在选举上占了越来越大的便宜。久而久之,门第高者品级就高,门第低者品级就低,朝廷任命中正官时,往往要征求本地出身的高官们的意见,连中正本身的公正性也逐渐丧失。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的局面。曹家这个来路不正的门阀做了皇帝,事实上不可能从根本上铲除门阀。所以,选官制度改革的举措适得其反,不仅没能实现重整官僚体系、重新确立皇权至上地位的目标,反而成了门阀政治的催化剂。
——张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导论》
思考:选拔权力归属 选拔依据是什么
九品中正制异化
选拔权力:从中央掌握到又被世家大族控制
选拔依据:从家世才能并重到只看家世
材料一九品中正制度……在其初创之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犹能“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选拔出有用人才,但后来逐渐被门阀世族所把控,以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秦汉以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研究》
材料二在实行察举的两汉之际,还有考试这 ( http: / / www.21cnjy.com )样一个辅助性的环节,到了魏晋时代,居然倒退到全凭中正官作出一个模糊评语的地步。总之,既然不能量化考核,必然没有考核标准,结果就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www.21-cn-jy.com
——喻大华《帝制往事》
思考: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评价九品中正制。
积极:初期选拔了不少人才;解决了选官无标准的问题,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吏治清明;加强了中央集权。
弊端:无考核标准,后期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隋朝开创了科举制,这是官僚体制的最大转变之一。隋文帝杨坚虽然废除了九品中正制,但却回到了汉代地方推举的老路上,这实际上已经行不通。
隋炀帝登基不久,就下令设十科举人,随后十 ( http: / / www.21cnjy.com )科减为四科,还是有“文才秀美”科,即进士科,进士科的取士,以考策论为主,考试在中央政府举行。从此,中国选举制度开辟了以考试作为人才取舍主要标志的科举时代。当然,南朝末年整个士林雅好文章辞赋,蔚成风气,影响到北方。上流社会以文采相尚,也对以文选人的选举制度的产生有促进作用。
——张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导论》
思考:选拔权力归属 选拔依据是什么
科举制
选拔权力:中央掌握
选拔依据:考试
科举制(一种由考试方法选拔官员的制度)
1.演变:
①开始: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②形成:隋炀帝时,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③完善: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为主;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 ( http: / / www.21cnjy.com )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政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思考:根据材料,概括科举制的特点。
2.特点:自由报名、唯才是举、择优录取、分科考试、定期举行。
材料一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 盛于贞观、永徽 ( http: / / www.21cnjy.com ) 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王定保《唐摭言》卷一
材料二(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
——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
材料三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顾炎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度的影响。
3.影响
(1)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和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和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
(2)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3)对西方文官制度形成产生积极影响;
(4)考试内容以儒学经义为主,忽视实用性学问,阻碍了科技的新发展;
(5)明清八股取士,束缚人们个性与才能的发展。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化简表
夏商周 战国—秦朝 两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明清
选官制度 世卿世禄制 军功爵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选官方式 世袭 军功 官员举荐 中正品评 分科考试
选官标准 血缘 才能、军功 德才 门第 才学
选官权 王室、贵族 国君、贵族 地方官 中正官 中央
根据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化简表,分析选官制度的演化趋势。
选官方式——由世袭、推荐到考试,趋向相对公平。
选官标准——由血缘、家世门第演变为才学,趋向科学。
选官权力——地方为主到以中央机构为主。
选官原则——逐步制度化、公开、公平、客观。
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
二、中枢政务机构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分为中枢机构、 ( http: / / www.21cnjy.com )行政和监察三大系统,其中的中枢机构是指协助皇帝处理军国大事和发号施令的机构,也称“枢机”、“机要”、“枢要”。
从秦到唐中枢政务机构的演变
隋唐三省六部制
1.发展历程:
(1)奠基:魏晋南北朝。将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
(2)确立:隋朝
隋文帝时期,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3)完善:唐朝
唐太宗时期: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21·cn·jy·com
2.机构:三省是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3.职权与运转
吏部:主管官吏的任免和考核。户部:主管户籍、土地、赋税等。
礼部:主管礼仪、科举等。
兵部:主管军政。
刑部:主管刑狱。
工部“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等。
材料三省六部制是唐代职官设置的整体 ( http: / / www.21cnjy.com ),三省是对中央权力的划分,将以前属于宰相的政府决策和执行权分开,由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承担。中书、门下两省是以皇帝的名义草拟和颁发诏令,且门下审复的第一个手续就是向皇帝复奏画敕,最后一个手续是用皇帝的宝玺进行印逢”,就是说其工作运转受到了皇帝的严密控制,其权力完全是皇帝所赋予。在以皇帝和三省为核心的最高领导机构之下,政令的具体执行由六部与尚书省具体负责。
——赵冬云等《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设置及其发展》
思考:概括材料所反映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作用。
特点:政府决策与执行分离;相权三分,职权分明;运转具有程序性,相互制衡且突出皇权。
作用:使中央行政运行规范有序;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三、赋税制度的演变
赋税是中国古代国家宏观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是统治者为维护国家机器运转而强制征收的。赋税制度是随土地制度或状况的变化而变化的。21教育网
(一)历史回眸:从先秦到秦汉的税制
1.春秋时期——初税亩
(1)齐国“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
(2)鲁国“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井田)和私田,一律按实际亩数征税。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
2.秦汉时期——编户齐民
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 ( http: / / www.21cnjy.com )),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农民的负担有四项,即田租(土地税)、算赋和口赋(人头税)、徭役和兵役。
(二)魏晋到隋唐的税制变革
1.租调制
材料 (北魏孝文帝改革)“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 ( http: / / www.21cnjy.com )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及身没则还田。……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调帛(或布)一匹、粟二石。民十五以上未娶者,四人出一夫一妇之调……奴婢八人,耕牛20头,亦出一夫一妇之调。21cnjy.com
——《魏书·食货志》
朝代 赋役制度 征税标准
魏晋 租调制 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租(田亩税):粮食
调(人头税) :绢或帛
2.租庸调制
材料 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2·1·c·n·j·y
——《旧唐书·食货志》
朝代 赋役制度 征税标准
魏晋 租调制 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唐前期 租庸调制 按人丁纳税服劳役
租(田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
调(户调):交纳定量的绢、绵或者布、麻;
庸(纳绢代役):男子不去服徭役可以纳绢或布代役。
3.两税法(780年)
材料 由于安史乱后出现的民户大迁徙和土地所有权的大规模转移,唐初实行的户籍制度和均田制度已经不能维持。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在这种情况下,朝廷的财政出现严重危机。如何将各地大量存在的浮寄客户纳入赋税轨道,成了当务之急。
——翁俊雄:《唐后期民户大迁徙与两税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税法出现的原因。
户籍破坏,人口不实;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瓦解,租庸调制难以维持;国家财政紧张。
780年,唐德宗采用宰相杨炎建议,颁行“两税法”。
实施办法: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材料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 ( http: / / www.21cnjy.com )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炎建议作两税法。……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 ,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 。……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资治通鉴》卷226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税法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特点:扩大征税对象;以财产为主要征税标准;简化税收名目
影响: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发展趋势: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征税的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
两税法的流变
材料一臣出使经行,力求利病。窃知渭南县长源乡 ( http: / / www.21cnjy.com )本有四百户,今才一百余户。……其他州县,大约相似。访寻积弊,始自均摊逃户。凡十家之内,大半逃亡,亦需五家摊税。似投石井中,非到底不止。 21·世纪*教育网
材料二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沒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www-2-1-cnjy-com
材料三 定税之数,皆计缗钱。纳税之时,多配绫绢。往者纳绢一匹,当钱三千二三百文;今者纳绢一匹,当钱一千五六百文。往输其一,今过于二。2-1-c-n-j-y
结果:土地兼并、贫富差距扩大,两税法名存实亡。
【本课小结】
【课堂检测】
1.唐代以尚书省六部通过寺监和州县维持国家正常运行,以御史台三院(台院、殿院、察院)通过中
央直贯基层的使职系统对政务运行中出现的违反律令格式犯罪行为进行纠核,即“台省”并
列。据此可知,唐代
A.权力制衡特征明显 B.“台省”平行和平等
C.行政效率得到提高 D.监察权成为最高层级
2.唐玄宗开元21年,在全国十五道设置采访使以监察非法行为,剑南节度使王昱以剑南道采访使
身份巡边,笞杀姚州都督府所属羁縻越析州的不法豪酋。由此可知,这时期的采访使制度
A.埋下了藩镇割据隐患 B.增强了地方行政权力
C.加强了对边疆的统治 D.改变了国家行政区划
3.下表是关于唐代士人科举报考资格的规定。这些规定的变化反映出
初唐时期 学有所成的士人,自己可向所在州县报考,经县、州选拔参加科举考试。
唐朝中期 需经过“户部籍阅、结款通保”等诸多审查环节和流程,部分科目报考资格的要求越来越严。
唐朝后期 “举人曾为官司可罚,虽有辞艺,长吏不得举送,违者举送官停职,考试官贬黜。”
A.国家教育治理能力的提升 B.儒学衰败刺激科举变革
C.科举成为入仕的唯一通道 D.唐朝的社会流动性加强
4.唐代开元以前,各宰相“午前议政于朝堂(政事堂),午后回本司处理政务”;开元后,“宰臣数
少,始崇其任,不归本司”。这一变化
A.削弱了宰相的政治地位 B.利于提高中枢行政效率
C.强化了君主的专制统治 D.破坏了宰相的集体议政
5.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
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
A.促进农产品商品化   B.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C.放松人身依附关系   D.催生新的经济因素
【课后反思】
东汉末年童谣
举秀才,不知书,
察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
高第良将怯如鸡。
观察唐代三省位置图,你能获取什么信息
①官署位置不同,职能分工不同:中书省和门下省作为中央的决策和审议机构,负责草拟、审核皇帝诏令。要随时备皇帝诏问,其位置设在宫城的太极宫内。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位于皇城中心。
②三省分立,职能明确;相权三分,加强皇权。
选官制度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魏晋九品中正制
中枢机构
唐中后两税法
唐初租庸调制
隋唐科举制
赋税制度
魏晋租调制
魏晋南北朝三省形成
隋唐三省六部制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