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
【学习目标】
1.通过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关系的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并能从宏观和微观解释质量守恒的原因。(重点及难点)
2.初步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意义。
3.学会用质量守恒定律推断物质的组成。(重点)
【学习活动】
一、导学自习:
任务1:在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
自主学习课本P100-101,推测在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如何验证你的猜想?
任务2:根据提供的仪器和药品,你能设计哪些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称量 锥形瓶中硫酸铜溶液为 色,小试管中氢氧化钠溶液为 色,所称质量M1= g
2.混合两种溶液 产生
3.再次称量 所称质量M2= g
任务3:盐酸+碳酸钙→ 氯化钙+水+二氧化碳
我的反思:
为什么同学们所获得的实验结论不相同?你认为哪种结论正确?导致实验结论错误的原因可能有哪些?你能否对你所做的实验加以改进?
任务4:你能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吗?
二、研习展评
课堂练习1:
1.12克碳与32克氧气恰好完全反应,则生成 克二氧化碳,
12克碳与33克氧气反应(其中1克氧气有剩余),则生成 克二氧化碳。
2. 判断:
(1)10克糖溶解在90克水中,可生成100克糖水,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
(2)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剩余固体的质量比原反应物的质量轻,因此该反应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
任务5:探究质量守恒的原因
阅读课本第103页,并练一练:
4个水分子在通电条件下,分成 种原子,分别为 个氢原子和 个氧原子;这些原子 ,生成 个氢分子 . 个氧分子。
小结:你能归纳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吗?
课堂练习2:
1. 在化学反应前后:①物质的化学性质 ②原子的种类 ③元素的种类 ④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其中一定不发生变化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2.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可表示为:H2O+CO2 淀粉+O2,则淀粉中一定含有 元素,可能含有 元素。
3.将某化合物隔绝氧气加热,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化合物中一定含有 元素。
课后巩固: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物的总质量必定等于反应物的总质量。( )
(2)煤燃烧后,生成煤灰的质量比煤的质量小,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填空:
(1)电解18克水,可生成2克氢气和 克氧气。
(2)3g碳在8g氧气中完全反应,生成11g二氧化碳,现有6g碳在20g氧气中燃烧,可生成 多少克二氧化碳?
3.已知 A、B各表示一种元素,X表示一种物质,用下式表示一个化学反应:B2+2AB2=2X,试推断X的化学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