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兰亭集序》课件(共27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文档属性

名称 8《兰亭集序》课件(共27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4.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08 19:36: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兰亭集序
第一课时
目 标
1、熟读文章。 (要求:读准字音、字词)
2、积累文言知识,掌握文言文阅读方法。
3、体会作者为何会有“信可乐也”的感受!
王羲之其人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琊临沂人。
官至右军将军,故后世人成为“王右军”。王羲之幼时跟从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王羲之其书
王羲之的书法元转凝重,王羲之被后代尊为“书圣”。但其作品真迹已难得见,我们所见皆摹本。
王羲之楷、行、草等体皆能,如楷书《黄庭经》、
草书《十七帖》、
行楷《兰亭集序》最具有代表性。--(天下第一行书)
行书《姨母
帖》等。
关于兰亭
绍兴的兰亭,现在是书法圣地。兰亭布局,以曲水流觞为中心,四周环绕着鹅池、鹅池亭、墨华亭、右军祠等。
当时与会者共有42人,饮酒赋诗一共写下37首诗,后来王羲之将这些诗汇集成册,并写成了一篇序文--《兰亭集序》
文体知识
《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
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
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如《兰亭集序》。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如《送东阳马生序》。
整体感知
1、听范读。(要求:标注出读不准的字音、感受文章节奏。)
2、全班齐读。(要求:注意读准字词、字音。)
3、小组讨论: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要求:全员参与、人人发言并动笔做好批注)
12
3
6
9
开始/结束
开始/结束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1、2自然段)
(叙事、写景)概述兰亭集会的情况和作者的心情。
第二部分:(3、4自然段)
(抒情、议论)抒发作者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
课文研读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助词,无义
会集
______
_____
状语后置



第 一 自 然 段
课文研读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映衬、围绕
作为
动词的使动
使...流
排列
排列
第 一 自 然 段
省略句
引(之)以为流觞曲水
课文研读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第 一 自 然 段
盛况
喝酒
作诗
课文研读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
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信可乐也。
第 二自 然 段


繁多
用来
放开
穷尽
乐趣
实在
阅读思考
按提示查找内容要点:
时间:
地点:
人物:
环境:
活动:
天气:
感受:
“永和九年......癸丑......暮春”
“......兰亭......”
“群贤......少长......”
“此地有......,又有......”
“引以为流觞曲水......”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信可乐也”
阅读思考
作者依据什么说这次聚会“信可乐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聚会人多
“暮春之初”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天气晴朗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景色美丽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活动雅洁
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
兰亭集序
第二课时
课文研读
第 三自 然 段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时间过得很快
或:有的人



诸:...之于 (古今异义)

悟:通晤(通假字)

因:随着
所托:所爱好的事物
注:“所”+动词
是动词的名词化
古:胸怀抱负
今:抱在怀里
课文研读
第 三自 然 段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趣:通“取” 取向
殊:不一样 万殊:千差万别
所遇:遇到的事物、接触的事物
及:等到
系:附着

状语后置 于:对
状语后置


课文研读
第 三 自 然 段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向:从前、以前(古今异义)
犹:尚且 (古今异义)
兴:发生、引起
化:造化、自然
期:至、及




于:在 到
修:
况修短随化 (长)
茂林修竹(高)
阅读思考
请思考:作者因何而痛?
“不知老之将至”
“情随事迁”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时光易逝”
“所爱易倦”
“生命无常”
阅读思考
思考:作者在第三段提到了几类不同的人生态度?分别是什么?
两类态度
“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静:谈玄悟道)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躁:放纵享受)
作业
1.指出下列两个句子的句式结构,并翻译:
①.永和九年,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②.令行于民期年。
2.背诵1-2自然段。
令于民行期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