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湘科版五年级上册
科学期末试卷
一、填空
1. 人体的主要感觉器官有( )、( )、鼻、舌和皮肤。
【1题答案】
【答案】 ①. 眼 ②. 耳
【解析】
【详解】人体从外界获取信息主要靠人的感觉器官,感觉器官可以帮助我们感知周围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例如:眼是视觉器官,耳是听觉器官,鼻是嗅觉器官,舌是味觉器官,感受酸、甜、苦、咸、辣等味道;皮肤是触觉器官,感受冷、热、痛、触、压等感觉。
2. 人脑有三个主要结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题答案】
【答案】 ①. 大脑 ②. 小脑 ③. 脑干
【解析】
【详解】人体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在头部受颅骨的保护。脑是人体的“司令部”,主管人体的一切活动。大脑对人体的管理,是一种交叉的关系,即大脑左半球控制右侧身体的运动,大脑右半球控制左侧身体的运动。
3. 物体在水中受到水向上拖它的力,这就是水的______。
【3题答案】
【答案】浮力
【解析】
4. 珠穆朗玛峰高度是( )米。
【4题答案】
【答案】8848.86
【解析】
【详解】我国地势的主要特点是:我国地形西高东低,中国地形复杂多样,既有巍峨高耸的大山,也有大小不等的盆地;既有起伏不平的高原、丘陵,也有坦荡肥沃的平原。我国有世界上最高山峰珠穆朗玛峰,其高度是8848.86米。
5. 火山一般可分为三类,它们分别是( )、( )和休眠火山。
【5题答案】
【答案】 ①. 死火山 ②. 活火山
【解析】
【详解】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内,火山活动与地壳和地幔的运动有关。火山一般可分为死火山、活火山、休眠火山三类。
6. 地球分为地壳,( )和( )三个部分。
【6题答案】
【答案】 ①. 地幔 ②. 地核
【解析】
【详解】地球内部结构是指地球内部的分层结构,地球内部从外到内可以划分为三层,分别是地壳、地幔、地核。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越高,压力也越大。
二、选择
7. 下列行为正确的是( )。
A. 课间休息仍在学习
B. 深夜还在上网
C. 每天晚上按时睡觉,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7题答案】
【答案】C
【解析】
【详解】人体的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在头部受颅骨的保护。脑是人体的“司令部”,主管人体的一切活动。我们要学会科学用脑,科学用脑五要素包括动静结合、课程交替、反复强化、勤于思考、适当休息。所以我们要每天晚上按时睡觉,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要学会劳逸结合。
8. 下列物体能浮在水面上是( )。
A. 硬币 B. 铁钉 C. 木块
【8题答案】
【答案】C
【解析】
【详解】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与同体积的液体的重量有关。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同体积的硬币、铁钉比水重,在水中下沉;同体积的木块比水轻,所以浮在水面。
9. 轻重相同大小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是( )。
A. 体积小的容易浮,体积大的容易沉
B. 体积小的容易沉,体积大的容易浮
C. 无法判断
【9题答案】
【答案】B
【解析】
【详解】物体在水中受到水向上托起的力,这种力就是水的浮力。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重量和体积有关系。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在重量相同的情况下,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体积大的物体容易浮。
10. 鱼龙化石出现在喜马拉雅山,由此可以推断( )。
A. 鱼龙在这里生活时,喜马拉雅山地区是海洋
B 鱼龙“游”上了喜马拉雅山
C. 鱼龙化石是后人搬运到喜马拉雅山上去的
【10题答案】
【答案】A
【解析】
【详解】现在,大多数地质学家都认为,地壳是由6个大板块和约十几个小板块拼接而成的。亿万年来,当地壳板块移动时,它们相互碰撞、挤压,地壳板块有的下沉、开裂、滑动,形成了各种各样的高山。鱼龙化石出现在喜马拉雅山,由此可以推断鱼龙在这里生活时,喜马拉雅山地区是海洋。
11. 地震发生在( )。
A. 地壳 B. 地幔 C. 地核
【11题答案】
【答案】A
【解析】
【详解】地壳的运动变化对岩层产生了非常大的挤压力,岩层受到巨大的挤压力会发生弯曲变形,到一定程度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断裂。岩层断裂所产生的地震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表的震动,这就是地震。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是由于岩层断裂造成的。
12.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的原因是( )。
A. 人类破坏了环境 B. 地球内部剧烈运动 C. 长期干旱
【12题答案】
【答案】B
【解析】
【详解】地壳的运动变化对岩层产生了非常大的挤压力,岩层受到巨大的挤压力会发生弯曲变形,到一定程度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断裂。岩层断裂所产生的地震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表的震动,这就是地震。所以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的原因是地球内部剧烈运动。
13. 在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常见的地形有( )。
A. 高原 B. 山地 C. 平原
【13题答案】
【答案】C
【解析】
【详解】沉积作用是指被运动介质搬运的物质到达适宜的场所后,由于条件发生改变而发生沉淀、堆积的过程的作用。自然界每时每刻都有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因此在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14. 下列( )活动对地表的变化不会带来不利影响。
A. 围湖造田 B. 植树造林 C. 过度开垦
【14题答案】
【答案】B
【解析】
【详解】除了自然力量,地球上的生物也以其独特的方式缓慢地改变着地表。人类各种活动对地表的变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有的利于保护地表,如:植树造林、挖河修渠、平整土地;有的不利于保护地表,如过度耕种、过度放牧、乱砍滥伐。
15. 将燃烧蜡烛产生气体通入盛有石灰水的杯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这是因为产生了( )。
A. 氧气 B. 二氧化碳 C. 氮气
【15题答案】
【答案】B
【解析】
【详解】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将燃烧蜡烛产生的气体通入盛有石灰水的杯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这是因为产生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够让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16. 将同样温度的热水分别倒进杯壁,厚度相同材料不同的杯子中,杯子外壁最先热起来的是( )。
A. 塑料杯 B. 玻璃杯 C. 不锈钢杯
【16题答案】
【答案】C
【解析】
【详解】不同的物体传导热的本领是不同的。善于传热的物质叫做热的良导体,吸热快,散热也快;不善于传热的物质叫做热的不良导体,吸热慢,散热也慢。不锈钢是热的良导体,吸热快,散热也快;所以将同样温度的热水分别倒进杯壁,厚度相同材料不同的杯子中,杯子外壁最先热起来的是不锈钢杯。
三、判断
17. 小明认为自己视力非常好,可以直接对着正午的太阳进行长时间观察。( )
【17题答案】
【答案】×
【解析】
【详解】人体从外界获取信息主要靠人的感觉器官,感觉器官可以帮助我们感知周围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例如:眼是视觉器官,我们要保护眼睛,不可以直接对着正午的太阳进行长时间观察。
18. 专心的工作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 )
【18题答案】
【答案】√
【解析】
【详解】人体的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在头部受颅骨的保护。脑是人体的“司令部”,主管人体的一切活动。科学用脑五要素包括动静结合、课程交替、反复强化、勤于思考、适当休息。我们在工作的时候要专心,专心的工作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
19. 为了提高学习成绩,我们可以下课不休息,持续学习。( )
【19题答案】
【答案】×
【解析】
【详解】人体的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在头部受颅骨的保护。脑是人体的“司令部”,主管人体的一切活动。科学用脑五要素包括动静结合、课程交替、反复强化、勤于思考、适当休息。为了提高学习成绩,我们要学会劳逸结合。
20. 轻的物体在水中肯定会浮起来。( )
【20题答案】
【答案】×
【解析】
【详解】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如:一块完整的橡皮放在水中是沉的,切四分之一放入水中还是沉的。
21. 地球的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 )
【21题答案】
【答案】√
【解析】
【详解】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相互作用下不断地发展变化的结果,形式多种多样。地球表面的形态不断发生着变化,有的表现得很猛烈,如火山、地震、海啸等;有的表现的很缓慢,比如风力、水力对地表的侵蚀。
22. 地震来了,住在楼上的人为了逃生可以直接跳窗。( )
【22题答案】
【答案】×
【解析】
【详解】大地震发生时,地震造成的建筑物瞬间坍塌是引起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当地震突然来临时,采取正确的避险方法,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在室内,应迅速就近躲到结实的物体下或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待地震过后,再有序地撤离到外面的空地上,避开高大建筑物。我们千万不可以为了逃生可以直接跳窗,这样会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23. 生长在岩石上的树木对岩石的变化没有任何影响。( )
【23题答案】
【答案】×
【解析】
【详解】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有些植物的外部形态会与环境相适应,从而使其具有不同的特点,这是植物长期适应不同环境中的水分、阳光和温度等条件的结果。生长在岩石上的树木会影响岩石,比如生长在岩石上的树木会使岩石破裂。
24. 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 )
【24题答案】
【答案】√
【解析】
【详解】不同材料的导热性也不同,常见材料的导热性比较:金属>玻璃>塑料>木头。所以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
25. 炒菜时只有炉火接触的锅底变热了,锅的其他部分没有变热。( )
【25题答案】
【答案】×
【解析】
【详解】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热传导。炒菜时炉火接触的锅底变热了,锅的其他部分通过热传递也变热了。
26. 震级的数字越大,表示地震强度越大,破坏性也就越大。( )
【26题答案】
【答案】√
【解析】
【详解】略
四、连线
27. 铝合金
空气 热的良导体
铜片
棉被
泡沫塑料 热的不良导体
铁片
【27题答案】
【答案】
【解析】
【详解】不同的物体传导热的本领是不同的。善于传热的物质叫做热的良导体,吸热快,散热也快;不善于传热的物质叫做热的不良导体,吸热慢,散热也慢。空气、棉被、铁片都是热的不良导体,吸热慢,散热也慢;铜片、铁片都是热的良导体,吸热快,散热也快。
五、简答题
28. 列举生活中生锈的事例,并分析生锈的原因,以及我们解决生锈问题的具体办法。
【28题答案】
【答案】事例:菜刀生锈;生锈的原因:把菜刀存放在潮湿的地方;解决生锈问题的具体办法:①菜刀使用完后,用水洗净,并擦干。②久置不用时在菜刀表面涂一层食用油。③用不锈钢菜刀取代普通菜刀。
【解析】
【详解】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比如菜刀生锈。铁生锈的原因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氧在有水的环境中与铁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氧化铁,就是铁锈。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铁与水和氧气同时接触时容易生锈,因此隔绝水和氧气可以防止铁制品生锈,比如保持干燥、表面涂油漆、制成不锈钢合金。2022-2023学年度湘科版五年级上册
科学期末试卷
一、填空
1. 人体的主要感觉器官有( )、( )、鼻、舌和皮肤。
2. 人脑有三个主要结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物体在水中受到水向上拖它的力,这就是水的______。
4. 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 )米。
5. 火山一般可分为三类,它们分别是( )、( )和休眠火山。
6. 地球分为地壳,( )和( )三个部分。
二、选择
7. 下列行为正确的是( )。
A. 课间休息仍学习
B. 深夜还在上网
C. 每天晚上按时睡觉,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8. 下列物体能浮在水面上是( )。
A. 硬币 B. 铁钉 C. 木块
9. 轻重相同大小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是( )。
A. 体积小的容易浮,体积大的容易沉
B. 体积小的容易沉,体积大的容易浮
C. 无法判断
10. 鱼龙化石出现在喜马拉雅山,由此可以推断( )。
A. 鱼龙在这里生活时,喜马拉雅山地区是海洋
B. 鱼龙“游”上了喜马拉雅山
C. 鱼龙化石是后人搬运到喜马拉雅山上去
11. 地震发生在( )。
A. 地壳 B. 地幔 C. 地核
12.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的原因是( )。
A. 人类破坏了环境 B. 地球内部剧烈运动 C. 长期干旱
13. 在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常见的地形有( )。
A. 高原 B. 山地 C. 平原
14. 下列( )活动对地表的变化不会带来不利影响。
A. 围湖造田 B. 植树造林 C. 过度开垦
15. 将燃烧蜡烛产生的气体通入盛有石灰水的杯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这是因为产生了( )。
A. 氧气 B. 二氧化碳 C. 氮气
16. 将同样温度的热水分别倒进杯壁,厚度相同材料不同的杯子中,杯子外壁最先热起来的是( )。
A. 塑料杯 B. 玻璃杯 C. 不锈钢杯
三、判断
17. 小明认为自己视力非常好,可以直接对着正午的太阳进行长时间观察。( )
18. 专心工作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 )
19. 为了提高学习成绩,我们可以下课不休息,持续学习。( )
20. 轻的物体在水中肯定会浮起来。( )
21. 地球的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 )
22. 地震来了,住在楼上的人为了逃生可以直接跳窗。( )
23. 生长在岩石上的树木对岩石的变化没有任何影响。( )
24. 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 )
25. 炒菜时只有炉火接触的锅底变热了,锅的其他部分没有变热。( )
26. 震级的数字越大,表示地震强度越大,破坏性也就越大。( )
四、连线
27 铝合金
空气 热的良导体
铜片
棉被
泡沫塑料 热的不良导体
铁片
五、简答题
28. 列举生活中生锈的事例,并分析生锈的原因,以及我们解决生锈问题的具体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