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
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民族交融·大一统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
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标要求
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和隋唐王朝的鼎盛局面,认识这一时期制度演进、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发展等新的成就。
课文结构
三国与西晋
东晋与南朝
十六国与北朝
秦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唐
东汉
三国时期
(220-280)
魏
220
蜀
221
吴
222
西晋266-316
东晋
(317-420)
十六国
前秦统一北方
宋
北魏
梁
齐
陈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隋朝统一
北朝(439-581)
大一统秩序崩溃:大动荡、大分裂政权更迭、区域开发与民族交融
再造大一统:大一统的发展与兴盛
大一统的
建立与巩固
南朝(420-589)
一场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两大主题:政权更迭、民族交融
两大对峙:魏蜀吴三国鼎立、南北朝对峙
三大特征:由分裂走向局部统一、南方得到开发、民族交融加强
时空坐标
一、三国与西晋
1.三国鼎立
(1)魏(220-266):
220年,曹丕建立,定都洛阳。
(2)蜀(221-263):
221年,刘备仍用汉的国号,定都成都,史称蜀汉。
(3)吴(222-280):
222年,孙权建立,定都建业。
魏国
蜀国
吴国
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在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发展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
造船业发达,发展海外贸易。曾派卫温及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三国经济的发展与开发
1.三国鼎立
区域性的局部统一、经济发展、民族融合,为推动全国奠定基础。
2.西晋的短暂统一与灭亡
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
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
280年,西晋灭吴,完成了统一
(1) 少数民族內迁
■影响:
1.消极:使民族矛盾激化,内迁民族趁西晋内乱,起兵反晋。
①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
②到西晋,内迁的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鲜卑。
2.积极:
内迁民族逐渐汉化,有利于民族融合。
西晋向其收重税,
征兵派役,掠卖人口
2.西晋的短暂统一与灭亡
影响:
(2) 八王之乱
晋武帝死后,晋惠帝即位,但其毫无执政能力,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
这场内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西晋从此衰落。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其中逃往南方即数以十万计,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①消极:西晋国力严重损耗,无力控制境内流民问题及民族起义,民族矛盾迅速激化。
②客观影响:
北方人口南迁,促进江南的开发。
2.西晋的短暂统一与灭亡
【士族】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
二、东晋与南朝
1.东晋
(1)永嘉南渡后东晋建立:317年,司马睿于建康(南京)复晋。
【永嘉南渡】从西晋末到刘宋初年,至少有90万北方移民来到南方,带来了大量的人力、文化和先进技术,推动了江南经济的重大进步,使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缓慢南移。
(2)政治特点:士族专权
朝代 建立者 时间 都城
南朝 宋 刘裕 420年—479年
建康
齐 萧道成 479年—502年
梁 萧衍 502年—557年
陈 陈霸先 557年—589年
六朝:
吴、东晋、宋、齐、梁、陈
公元420年,刘裕建立宋朝,定都建康,南朝开始,历经宋齐梁陈四朝。
得淮北河南
失河南淮北
失江淮荆蜀
覆亡大局已定
2.南朝
尽管分裂是这个时期的整体特点,但是社会并没有停滞不前,还表现出发展的趋势。
——《新编中国史》
材料1:“自晋之南渡,东南文物渐盛;至于季唐,益加繁,女史之乩,社淮独金;历五季纷争,中原之地五易其姓,杀戮几尽,而东南之邦,民有定土。八【十】年间,咸获安业,自后数十,百年间,西北时有少警们尔刚安杰,斯民例得休息……故自东南渐重,则西北渐轻;以至宋,东南愈重而西北愈轻。”
——摘自南宋章如愚《山堂先生群书考索》
材料2: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晋书.食货志》
依据材料,概括晋以后江南经济面貌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3.江南经济的开发
3.江南经济的开发
①北方战乱,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②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资源,并带去先进的技术、工具和经验。
③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并具有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资源优势。
④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
⑤南方统治者采取了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
⑥其他条件:南方(雨量充沛,气候温润,土地肥沃)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江南地区各族人民辛勤劳动,促进了生产力较快发展
江南经济得以开发的原因
①江南经济的逐渐开发,使南北方的经济差距逐渐缩小,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注意:重心仍在北方)。大大影响了南方政治,促成了南北抗衡的政治局面。
②南方的开发直接影响了古代中国政治中心向东向南移动。
③南方社会的开发也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④南方经济的发展,吸引了北方人口的进一步南迁,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南北统一奠定了基础。
3.江南经济的开发
阅读课本P30页学思之窗,概括当时南方经济发展的成就。
江南经济开发的影响
经济重心南移历程
汉以前
黄河中下游
魏晋南北朝
南方经济开发
唐安史之乱后
五代十国
(继续南移)
开始南移
(南方逐渐超过北方)
两宋(南宋)
完成南移
(南方成为经济重心)
历史启示
①政局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②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是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③及时引进、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3.江南经济的开发
北方民族南迁
中原人民南迁
(1)十六国: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北方期间,五胡在中国北方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的15个政权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2)民族融合:
(五胡学习中原——十六国汉化)
措施:
①大部分由少数民族建立;
②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
③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影响:
①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②民族隔阂依然存在
三、十六国与北朝
1.十六国
2.从前秦统一北方到淝水之战
4世纪下半叶,前秦统一北方,随后大举进攻东晋,前秦被击败于淝水。强大的前秦政权一败之后迅速崩溃。
(1)孝文帝改革
1)背景:
①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
②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位,大力推动民族交融。
3.北魏兴衰
少数民族的汉化(封建化)之路
政治 迁都洛阳 整顿吏治,考核官员; 以三长制取代宗主督护制
经济 均田制 租庸调制
文化、 社会生活 说汉话,改汉姓 穿汉服,定高门,通汉婚 尊孔子,习汉礼
(1)孝文帝改革
3.北魏兴衰
2)改革措施
意义:
①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融合的历史趋势;
②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③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与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北魏
东魏
(534年―550年)
西魏
(535年―556年)
北齐
(550年—577年)
北周
(557年—581年)
隋
朝
灭
576年
588年
576年
北周灭北齐
581年杨坚代魏
建立隋朝
588年隋灭南陈
统一全国
(2)北魏的衰亡
北方统一南方大势已定
东晋
士族专权
皇帝垂拱
隋唐
大一统的皇权政治
南朝士族衰落,皇权重振
北方异族皇权强化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阶段特征总结
——政治:从长期分裂走向新的大一统
至于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鄠、杜(指北方)之间,不能比也。…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阶段特征总结
——经济:江南经济开发
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蜀汉降服南中、山越外迁
五胡
内迁
北方汉人南下
江南
开发
孝文帝改革
十六国汉化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阶段特征总结
——文化与民族:文化发展,民族交融
汉族与少数民族相互学习吸收各种文化因素,使以汉族传统文化为主体的中国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民族大融合使中华族群扩大,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由秦汉向隋唐转进的重要过渡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这一历史基础上形成的隋唐大一统的局面更加巩固,中华民族的文明更加博大恢弘。